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既有钢筋混凝土柱与新增钢筋混凝土梁连接的新型节点

一种既有钢筋混凝土柱与新增钢筋混凝土梁连接的新型节点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既有钢筋混凝土柱与新增钢筋混凝土梁连接的新型节点,包括既有柱和新增梁,还包括新增梁的纵筋和U型界面筋,所述新增梁的纵筋绕着既有柱的边沿,在边沿处弯折一定角度后分别伸进位于既有柱两端的新增梁中,所述U型界面筋竖向植入既有柱与新增梁连接节点的四面并将新增梁的纵筋固定在U型界面筋内。本发明不同于传统的植筋新增梁技术,新增节点主要通过既有柱四边植入的U型界面筋来连接既有柱和新增梁,新增梁的纵筋并不植入既有柱内,而改用直径较小的U型界面筋植入既有柱内,既能减少植筋放入深度,又能在既有柱四面植筋,打破只在新增梁界面植筋的限制,更好的满足了植筋技术对“植入钢筋的直径”和“植筋的间距和边距”等的要求。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0-02-07

    专利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E04G23/02 登记生效日:20200114 变更前: 变更后: 变更前: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9-07-09

    授权

    授权

  • 2017-11-17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E04G23/02 申请日:20170516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7-10-20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既有钢筋混凝土柱与新增钢筋混凝土梁连接的节点。

背景技术

参照国外的发展经验,国内既有建筑的加固改造将在未来不久成为建筑业的主要业务,我国既有建筑物存量巨大,加固改造的需求越来越多。在加固改造过程中经常会用到植筋增层技术来达到改变建筑物使用功能的要求。在植筋增层过程中,需要在既有柱上钻孔,对既有柱成了一定的伤害,新增层又使既有柱需要承受额外的重量。植筋技术对“植入钢筋的直径”、“植筋深度”、“植筋间距和边距”等的要求较高。因此需要一种新型的技术来更好的满足上述要求,使植筋技术能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有钢筋混凝土柱与新增钢筋混凝土梁连接的新型节点,用于解决在加固改造中既有柱新增梁时,既有柱表面植筋过多使既有柱破坏较大,承载力不足和植筋界面抗拉能力不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既有钢筋混凝土柱与新增钢筋混凝土梁连接的新型节点,包括既有柱和新增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新增梁的纵筋和U型界面筋,所述新增梁的纵筋绕着既有柱的边沿,在边沿处弯折一定角度后分别伸进位于既有柱两端的新增梁中,所述U型界面筋竖向植入既有柱与新增梁连接节点的四面并将新增梁的纵筋固定在U型界面筋内。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新增梁的箍筋和节点箍筋,所述新增梁的箍筋将新增梁箍住,所述节点箍筋将U型界面筋箍住。

进一步的,所述新增梁的纵筋弯折的角度&需满足tan&<1/6。

优选的,所述U型界面筋的直径小于新增梁的纵筋的直径,所述U型界面筋植入的深度是其直径的10倍。

进一步的,所述既有柱与新增梁连接的节点处四面凿毛。

进一步的,所述既有柱,新增梁,新增梁的纵筋,U型界面筋,新增梁的箍筋和节点箍筋通过浇筑混凝土共同浇筑在一起。

本发明通过纵筋绕柱,使新增梁的纵筋不需要植入既有柱,减少了既有柱表面的植筋,降低了对既有柱的破坏。与传统的植入纵筋相比,新增的U型界面筋采用比新增梁的纵筋直径更小的钢筋,植入的深度是所植钢筋直径的10倍,并把新增梁的纵筋固定在U型界面筋内,由于有新增梁的纵筋承受拉力,所以所植U型界面筋面积相对新增梁的纵筋面积可更少;而且U型界面筋布置的位置不和新增梁的纵筋一样只能在新增梁的箍筋位置布置,U型界面筋可根据需要任意布置,并且与传统的只能在沿新增梁方向植筋不同,U型界面筋可在既有柱的四面布置,极大的满足对植筋影响比较大的两个要求:“植入钢筋的直径”和“植筋的间距和边距”,使植筋技术能够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技术效果:

(1)植入的钢筋更小,所需植入的深度更浅,对既有柱的伤害更小;

(2)需要植筋的面积更小,降低了对既有柱的破坏;

(3)植入钢筋的位置不受新增梁的纵筋位置的限制,并且能在既有柱的四面植筋,更能满足植筋对间距和边距的要求;

(4)降低了新增梁对植筋界面的拉力,提高了结构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

图1是一种既有钢筋混凝土柱与新增钢筋混凝土梁连接节点的立面图;

图2是图1的1-1向剖面图;

图3是图1的2-2向剖面图;

图4是U型界面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新增梁的纵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既有柱,2、新增梁,21、新增梁的纵筋,22、新增梁的箍筋,3、U型界面筋,4、节点箍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发明,现公开其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如图1-5所示,一种既有钢筋混凝土柱与新增钢筋混凝土梁连接的新型节点,包括既有柱1,新增梁2,新增梁的纵筋21,U型界面筋3,新增梁的箍筋22和节点箍筋4。新增梁的纵筋21绕着既有柱1的边沿,在边沿处弯折一定角度&后分别伸进位于既有柱1两端的新增梁2中,但并不植入既有柱1内,新增梁的纵筋21弯折的角度&需满足tan&<1/6。U型界面筋3竖向植入既有柱1与新增梁2连接节点的四面并将新增梁的纵筋21固定在U型界面筋3内,新增梁的箍筋22将新增梁2箍住,节点箍筋4将U型界面筋3箍住, U型界面筋3的直径小于新增梁的纵筋21的直径, U型界面筋3植入的深度是其直径的10倍,由于新增梁的纵筋21固定在U型界面筋3内,由新增梁的纵筋21承受拉力,所以所植U型界面筋面积相对新增梁的纵筋面积可更少。既有柱1与新增梁2连接的节点处四面凿毛,使新旧混凝土能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共同作用。既有柱1,新增梁2,新增梁的纵筋21,U型界面筋3,新增梁的箍筋22和节点箍筋4通过浇筑混凝土共同浇筑在一起。

本发明通过植入更小的钢筋和更少的钢筋面积来减少植筋对既有柱1的破坏。采用既有柱1四面植入U型界面筋3的形式,能更好的满足植筋间距和边距的要求,使植筋技术对既有柱1的要求更低,能应用于更广泛的工程中。新增梁的纵筋21不植入既有柱1中,使新增梁2对新旧混凝土界面的拉力更小,使新旧混凝土能更好的协同工作。本发明新增节点包裹着既有柱1,对既有柱1起到了一定的加固效果;新增节点主要通过既有柱1四面植入的U型界面筋3来连接既有柱1和新增梁2;本发明不同于传统的植筋新增梁技术,新增梁的纵筋21并不植入既有柱1内,而改用直径较小的U型界面筋3植入既有柱1内,既能减少植筋放入深度,又能在既有柱1四面植筋,打破只在新增梁1界面植筋的限制,更好的满足了植筋技术对“植入钢筋的直径”和“植筋的间距和边距”等的要求。本发明对在既有柱1上新增梁2,但柱截面不满足节点植筋要求的工程提供了一种极佳的解决方案。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