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多年循环式地栽平菇安全度夏与越冬的栽培方法

多年循环式地栽平菇安全度夏与越冬的栽培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食用菌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年循环式地栽平菇安全度夏与越冬方法,包括菌种制备、出菇培养基制备、菌砖培养、土壤处理、埋菌砖、架拱、春季出菇管理、度夏管理、秋冬出菇管理和越冬管理。采用本发明方法,可延长平菇的生产周期,节约生产成本,中心源菌种为主、菌丝体养护为辅,保障了菌丝体长期的生物生长能力。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6718019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7-05-3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西华师范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611031114.8

  • 发明设计人 李林辉;李冰寒;刘娇;

    申请日2016-11-22

  • 分类号A01G1/04;C05G3/00;

  • 代理机构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夏艳

  • 地址 637009 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师大路1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2:23:20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9-09-20

    授权

    授权

  • 2017-06-23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01G1/04 申请日:20161122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7-05-31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专利涉及食用菌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年循环式地栽平菇安全度夏与越冬的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平菇,又叫侧耳,属于侧耳科侧耳属的种,种植资源丰富,是非常普通的食用菌,价格低廉,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优质蛋白质以及丰富的膳食纤维,既有防治肝病的功能又有增加肠胃蠕动,是大众消费者喜爱的蔬菜。

在所有食用菌的生产中,平菇生产称得上是从业人员的入门技术,因为它抗逆性强,菌丝体生长快,培养基质相对简单,生产设备要求低,产品成本也低。但据平菇的生物学特性,创新技术可以使平菇生产的成本更低、产量更大,操作更简单,由此可以为市场提供更多的廉价商品,惠及国民。在农业产业化要求的背景下,农村土地的集约化经营,更需要操作简单,附加值高的技术。

野生观察表明,野生平菇生长于枯树上而周期性发生,直到营养枯竭。将纯培养技术与野生平菇发生的环境条件相结合,创立一种平菇生产新技术,是该技术思路的精髓。其核心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源种子的制备

野生平菇之所以周期性发生,在于其菌丝体菌种一直存在于枯朽的木材树干内,而且纯度高,不断吸收树干内的营养生长出更多的菌丝体为出菇作物质准备。

人工种植平菇之所以2-3月1个周期,在于人工环境提供的种子分解培养基质后,没有后续的营养,而且系统较为开放,菌种受污染老化,失去活力。本发明,在种植平菇时,提供一个椴木,类似于野生平菇之树干,可以源源不断地供给种子,而且,离椴木稍远的地方,因为及时补充营养,在菌种未老化前,即加入新的营养物质,激发菌种发生菌丝体。所以,本发明种植平菇,种源有两个,一个是椴木,另一个是培养基料的菌丝体。

2、高、低温季节管理

广温型平菇多发生在春秋季节,发生的时间长,产量稳定而高,而低温与高温型平菇发生的时间短,且极端低温和高温下,也不会发生。要周年生产平菇,选择广温型品种,以期春秋两季多出菇,长出菇,出好菇。但广温型平菇种需经历不适宜于生长以及出菇的高温季,过高的温度会让菌种死亡,所以,要采取度夏措施;同理,广温型平菇种需经历不适宜于生长以及出菇的低温季,过低的温度会让菌种冻伤死亡,所以,要采取越冬措施;在正确处理了度夏与越冬后,平菇菌种存活,一旦进入适宜于生长的气温,则吸收基质中的营养开始菌丝体生长,积累出菇期的营养菌丝体。

3、营养物的连续投入。

野生平菇之所以在枯树上连续发生,还在于致密的枯树组织为平菇菌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营养要求,小的枯树上可以连续发生平菇2-3年,大的枯树可以连续发生8-12年。而人工栽培平菇提供的基质,在2-3月内,营养物质已基本消耗完毕,剩余的营养物所得到的产出已经抵不上场地占用费。

发明内容

本专利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大幅度延长平菇生产菌种的活力,采取措施使平菇菌种能安全度夏与安全越冬,2-3年连续产出不再添加菌种,提供一套适宜于农业土地集约化经营下,实现平菇周年、简单、高效、规模化生产之技术种。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年循环式地栽平菇安全度夏与越冬的栽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菌种制备;

(2)出菇培养基制备:培养料用长43cm×宽33cm×高13cm的塑料盆装,在盆中心放入2个直径8-10cm、高为10cm的经营养液浸泡的阔叶树椴木后灭菌作为出菇培养基;

(3)菌砖培养:栽培种均匀接入出菇培养基,送入培养室培养;

(4)土壤处理:选择30cm以下的土壤,打碎并过1cm直径的筛网,过筛土壤1m3用甲醛500ml,敌敌畏8ml,兑成水溶液5kg,均匀喷洒并调整土壤水分至18%-20%,然后用黑色塑料薄膜覆盖,密闭消毒24h待用;

(5)埋菌砖:每年立冬前后,气温降至10℃以下时,在平整土地上,做成宽1.2-1.3m、深15cm的畦后用石灰消毒,然后按3个为一排将菌砖畦床中,菌砖上撒石灰消毒后覆盖3-5cm的处理过的土壤,土壤表面消毒;

(6)架拱:架设拱以后在拱上盖上黑色塑料薄膜,再盖上遮阳网;

(7)春季出菇管理:经过冬季,当气温达到8-12℃时,揭去黑色薄膜与遮阳网,喷施重水,吊菌丝,再盖上遮阳网,然后喷结菇水,待平菇长大时采摘,首批菇逐渐长大,旋转拔起,采摘完首批菇后,自然干燥,让床面略干,9-11天又现第二批菇蕾,此时又喷施重水,之后保持土层湿润,第二批菇逐渐长大,直到采摘,如此循环;

(8)度夏管理:铲去表层覆土,添加10cm厚的灭菌培养基,在培养料面上撒上石灰粉,踩踏压紧培养料,立即回盖土壤,在土壤表面再次撒上石灰粉,调整土壤水分至18%-20%,重新搭建黑色塑料拱棚,上盖遮阳网;

(9)秋季出菇管理:当气温由高降低到22℃-28℃时,揭去薄膜,盖上遮阳网,有菇蕾发生时,喷施重水,保持菇床湿润,首批菇逐渐长大,旋转拔起,采摘完首批菇后,自然干燥,让床面略干,6-8天又现第二批菇蕾,此时又施重水,维持床面湿度,第二批菇逐渐长大,直到采摘,如此循环;

(10)越冬管理:当气温由高降低到8-11℃时,铲去表层覆土,堆放在一侧,添加15cm厚的灭菌培养基,撒上石灰粉,放上消毒木板,踩踏压紧培养料,立即回盖土壤,在土壤表面再撒上石灰粉,调整土壤水分至18%-20%,重新搭建黑色塑料拱棚,上盖遮阳网,四周压严实。

进一步的,步骤(1)中,菌种制备步骤包括:

A、母种选择与扩大培养:选择10-30℃能正常出菇的品种,并将选择的母种转接到土豆蔗糖斜面试管培养基上培养至长满试管斜面;

B、原种制备:麦粒除去杂物,用50℃温水浸泡4-6h,沸水中煮至内无生心,外不破皮;滤去多余水分,摊凉于透气竹制簸箕上,自然风吹至收汗,拌入麦粒干重2%的石膏及1%石灰粉,充分混匀,装入750ml玻璃瓶中,彻底灭菌,冷却后接入母种,室温培养至成熟;

C、栽培种制备:棉籽壳培养基装于聚丙烯塑料袋内,中间塞入接种棒,灭菌后冷却,抽出接种棒,接入原种,室温培养至成熟。

进一步的,步骤C中,所述棉籽壳培养基由下列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组成:棉籽壳83%、玉米粉10.5%、麸皮5%和石灰粉1.5%。

进一步的,步骤(3)中,所述培养料由下列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组成:棉籽壳40%、木屑30%、玉米芯15%、玉米粉8.5%、麸皮5%和石灰粉1.5%。

进一步的,步骤(3)中,所述培养料由下列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组成:木屑33%、玉米芯45%、玉米粉10.5%、菜籽饼5%、麸皮5%、石灰粉1.5%。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是:采用本发明方法,可延长平菇的生产周期,节约生产成本,中心源菌种为主、菌丝体养护为辅,保障了菌丝体长期的生物生长能力。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1

(1)菌种准备

A、母种选择与扩大培养:选择10-30℃能正常出菇的品种,并将选择的母种转接到土豆蔗糖斜面试管培养基上培养至长满试管斜面;

B、原种制备:麦粒除去杂物,用50℃温水浸泡4-6h,沸水中煮至内无生心,外不破皮;滤去多余水分,摊凉于透气竹制簸箕上,自然风吹至收汗,拌入麦粒干重2%的石膏及1%石灰粉,充分混匀,装入750ml玻璃瓶中,彻底灭菌,冷却后接入母种,室温培养至成熟;

C、栽培种制备:棉籽壳培养基(培养基组成为:棉籽壳83%、玉米粉10.5%、麸皮5%、石灰粉1.5%)装于聚丙烯塑料袋内,中间塞入接种棒,灭菌后冷却,抽出接种棒,接入原种,室温培养至成熟。

(2)椴木的准备:砍伐直径8cm以上的阔叶树材,干至端部有细小裂纹为度,锯成10cm长的小段,用营养液浸泡透后备用。

(3)出菇培养基制备:培养料(棉籽壳40%、木屑30%、玉米芯15%、玉米粉8.5%、麸皮5%、石灰粉1.5%)用长43cm×宽33cm×高13cm的塑料盆装。在盆中心放入2个直径8-10cm高10cm的经营养液浸泡的阔叶树椴木,共同灭菌,给循环生产提供种子中心。培养料充分翻拌均匀,高压或常压灭菌至彻底。

(4)菌砖培养:将栽培种均匀接入灭菌出菇培养基,送入培养室培养。

(5)土壤处理:选择30cm以下的土壤,打碎并过1cm直径的筛网,过筛土壤1m3用甲醛500ml,敌敌畏8ml,兑成水溶液5kg,均匀喷洒,调整土壤水分至18%-20%后,用黑色塑料薄膜覆盖,四周用土块压实防止外面的气体进入,密闭消毒24h待用。

(6)埋菌砖:先平整土地,做成宽1.2-1.3m、深15cm、长度依田、地走向而定的畦床,撒上一层石灰粉消毒,随即将无污染的培养好的菌砖,每3个排放成1排,放入畦床中,菌砖上洒少许石灰粉消毒,覆盖3-5cm的消毒土壤,土面再洒少许石灰粉,覆土后的高度略高于地平面即可。每隔1m架1拱,在拱上盖上黑色塑料薄膜,再盖上遮阳网,做成一个个小拱棚,四周压严实。

(7)春季出菇管理:经过一个冬季,当气温回升至8-12℃时,揭去黑色薄膜与遮阳网,喷施重水,吊菌丝,再盖上遮阳网,然后喷结菇水,当整齐的菇蕾发生后,保持土层湿润,首批菇逐渐长大,旋转拔起。采摘完首批菇后,自然干燥,让床面略干,9-11天又现第二批菇蕾,此时又喷施重水,之后保持土层湿润,第二批菇逐渐长大,直到采摘。如此循环,春季可以采3-5批菇。

(8)安全度夏管理:经过春季出菇后,培养基料的营养成分大量耗去,只有基料中的原木内还积存有大量有活力的菌丝体。此时,气温逐渐走高,进入夏季。广温型平菇在高温夏季,不能再发生子实体。为了秋冬季的出菇,此时需要做以下工作,铲去表层覆土,堆放在1侧,添加10cm厚的灭菌培养基,在培养料面上撒上石灰粉,随即放上消毒木板,踩踏压紧培养料,立即回盖土壤,在土壤表面再次撒上石灰粉,调整土壤水分至18%-20%。重新搭建黑色塑料拱棚,上盖遮阳网,四周压严实。

(9)秋季出菇管理:当气温由高降低到22℃-28℃时,开始秋冬季出菇管理。这时,揭去黑色塑料薄膜,但仍然盖上遮阳网,见有菇蕾发生时,喷施重水,保持菇床湿润,首批菇逐渐长大,旋转拔起,采摘完首批菇后,自然干燥,让床面略干,7天左右,又现第二批菇蕾,此时又施重水,维持床面一定湿度,第二批菇逐渐长大,直到采摘,如此循环,秋冬季可以采6-8批菇。

(10)越冬管理:当气温由高降低到8-11℃时,开始安全越冬管理。这时,气温逐渐走低,广温型平菇在低温季节,不能再发生子实体。为了来年春季出菇,此时需要做以下工作,铲去表层覆土,堆放在1侧,添加15cm厚的灭菌培养基,撒上石灰粉,放上消毒木板,踩踏压紧培养料,立即回盖土壤,在土壤表面再撒上石灰粉,调整土壤水分至18%-20%。重新搭建黑色塑料拱棚,上盖遮阳网,四周压严实。

此后,按步骤(7)-(10)方法进行循环3-5年,直到中心原木菌种再生菌丝体困难,生物转化率变低时,终止循环。

实施2

(1)菌种准备

A、母种选择与扩大培养:选择10-30℃能正常出菇的品种,并将选择的母种转接到土豆蔗糖斜面试管培养基上培养至长满试管斜面;

B、原种制备:将高梁除去杂物,用50℃温水浸泡4-6h至透,放入锅中,沸水中煮至内无生心,外不破皮;滤去多余水分,摊凉于透气竹制簸箕上,自然风吹至收汗,拌入麦粒干重2%的石膏及1%石灰粉,充分混匀,装入750ml玻璃瓶中,彻底灭菌,冷却后接入母种,室温培养至成熟;

C、栽培种制备:棉籽壳培养基(培养基组成为:棉籽壳83%、玉米粉10.5%、麸皮5%、石灰粉1.5%)装于聚丙烯塑料袋内,中间塞入接种棒,灭菌后冷却,抽出接种棒,接入原种,室温培养至成熟。

(2)椴木的准备:砍伐直径8cm以上的阔叶树材,干至端部有细小裂纹为度,锯成10cm长的小段,用营养液浸泡透后备用。

(3)出菇培养基制备:培养料(棉籽壳40%、木屑30%、玉米芯15%、玉米粉8.5%、麸皮5%、石灰粉1.5%)用长43cm×宽33cm×高13cm的塑料盆装。在盆中心放入2个直径8-10cm、高为10cm的经营养液浸泡的阔叶树椴木,共同灭菌,给循环生产提供种子中心。培养料充分翻拌均匀,高压或常压灭菌至彻底。

(4)菌砖培养:将栽培种均匀接入灭菌出菇培养基,送入培养室培养。

(5)土壤处理:选择30cm以下的土壤,打碎并过1cm直径的筛网,过筛土壤1m3用甲醛500ml,敌敌畏8ml,兑成水溶液5kg,均匀喷洒,调整土壤水分至18%-20%后。用黑色塑料薄膜覆盖,四周用土块压实防止外面的气体进入,密闭消毒24h待用。

(6)埋菌砖:先平整土地,作成宽1.2-1.3m、深15cm、长度依田、地走向而定的畦床,撒上一层石灰粉消毒,随即将无污染的培养好的菌砖,每3个排放成1排,放入畦床中,约1.3米宽,菌砖上洒少许石灰粉消毒,覆盖3-5cm的消毒土壤,土面再洒少许石灰粉,覆土后的高度略高于地平面即可。每隔1m架1拱,在拱上盖上黑色塑料薄膜,再盖上遮阳网,做成一个个小拱棚,四周压严实。

(7)春季出菇管理:经过一个冬季,当气温回升至8-12℃时,揭去黑色薄膜与遮阳网,喷施重水,吊菌丝,再盖上遮阳网,然后喷结菇水,当整齐的菇蕾发生后,保持土层湿润,首批菇逐渐长大,旋转拔起。采摘完首批菇后,自然干燥,让床面略干,9-11天又现第二批菇蕾,此时又喷施重水,之后保持土层湿润,第二批菇逐渐长大,直到采摘。如此循环,春季可以采3-5批菇。

(8)安全度夏管理:经过春季出菇后,培养基料的营养成分大量耗去,只有基料中的原木内还积存有大量有活力的菌丝体。此时,气温逐渐走高,进入夏季。广温型平菇在高温夏季,不能再发生子实体。为了秋冬季的出菇,此时需要做以下工作,铲去表层覆土,堆放在一侧,添加10cm厚的灭菌培养基,在培养料面上撒上石灰粉,随即放上消毒木板,踩踏压紧培养料,立即回盖土壤,在土壤表面再次撒上石灰粉,调整土壤水分至18%-20%。重新搭建黑色塑料拱棚,上盖遮阳网,四周压严实。

(9)秋季出菇管理

当气温由高降低到22℃-28℃时,开始秋冬季出菇管理。这时,揭去黑色塑料薄膜,但仍然盖上遮阳网,见有菇蕾发生时,喷施重水,保持菇床湿润,首批菇逐渐长大,旋转拔起,采摘完首批菇后,自然干燥,让床面略干,7天左右,又现第二批菇蕾,此时又施重水,维持床面一定湿度,第二批菇逐渐长大,直到采摘,如此循环,秋冬季可以采6-8批菇。

(10)越冬管理:当气温由高降低到8-11℃时,开始安全越冬管理。这时,气温逐渐走低,广温型平菇在低温季节,不能再发生子实体。为了来年春季出菇,此时需要做以下工作,铲去表层覆土,堆放在1侧,添加15cm厚的灭菌培养基,撒上石灰粉,放上消毒木板,踩踏压紧培养料,立即回盖土壤,在土壤表面再撒上石灰粉,调整土壤水分至18%-20%。重新搭建黑色塑料拱棚,上盖遮阳网,四周压严实。

此后,按步骤(7)-(10)方法进行循环3-5年,直到中心原木菌种再生菌丝体困难,生物转化率变低时,终止循环。

实施3

(1)菌种准备

A、母种选择与扩大培养:选择10-30℃能正常出菇的品种,并将选择的母种转接到土豆蔗糖斜面试管培养基上培养至长满试管斜面;

B、原种制备:将高梁除去杂物,用50℃温水浸泡4-6h至透,放入锅中,沸水中煮至内无生心,外不破皮;滤去多余水分,摊凉于透气竹制簸箕上,自然风吹至收汗,拌入麦粒干重2%的石膏及1%石灰粉,充分混匀,装入750ml玻璃瓶中,彻底灭菌,冷却后接入母种,室温培养至成熟;

C、栽培种制备:棉籽壳培养基(培养基组成为:棉籽壳83%、玉米粉10.5%、麸皮5%、石灰粉1.5%)装于聚丙烯塑料袋内,中间塞入接种棒,灭菌后冷却,抽出接种棒,接入原种,室温培养至成熟。

(2)椴木的准备:砍伐直径8cm以上的阔叶树材,干至端部有细小裂纹为度,锯成10cm长的小段,用营养液浸泡透后备用。

(3)出菇培养基制备:培养料(木屑33%、玉米芯45%、玉米粉10.5%、菜籽饼5%、麸皮5%、石灰粉1.5%)用长43cm×宽33cm×高13cm的塑料盆装。在盆中心放入2个直径8-10cm高10cm的经营养液浸泡的阔叶树椴木,共同灭菌,给循环生产提供种子中心。培养料充分翻拌均匀,高压或常压灭菌至彻底。

(4)菌砖培养:将栽培种均匀接入灭菌出菇培养基,送入培养室培养。

(5)土壤处理:选择30cm以下的土壤,打碎并过1cm直径的筛网,过筛土壤1m3用甲醛500ml,敌敌畏8ml,兑成水溶液5kg,均匀喷洒,调整土壤水分至18%-20%后。用黑色塑料薄膜覆盖,四周用土块压实防止外面的气体进入,密闭消毒24h待用。

(6)埋菌砖:先平整土地,作成宽1.2-1.3m、深15cm、长度依田、地走向而定的畦床,撒上一层石灰粉消毒,随即将无污染的培养好的菌砖,每3个排放成1排,放入畦床中,约1.3米宽,菌砖上洒少许石灰粉消毒,覆盖3-5cm的消毒土壤,土面再洒少许石灰粉,覆土后的高度略高于地平面即可。每隔1m架1拱,在拱上盖上黑色塑料薄膜,再盖上遮阳网,做成一个个小拱棚,四周压严实。

(7)春季出菇管理:经过一个冬季,当气温回升至10℃时,揭去黑色薄膜与遮阳网,喷施重水,吊菌丝,再盖上遮阳网,然后喷结菇水,当整齐的菇蕾发生后,保持土层湿润,首批菇逐渐长大,旋转拔起。采摘完首批菇后,自然干燥,让床面略干,10天,又现第二批菇蕾,此时又喷施重水,之后保持土层湿润,第二批菇逐渐长大,直到采摘。如此循环,春季可以采3-5批菇。

(8)度夏管理:经过春季出菇后,培养基料的营养成分大量耗去,只有基料中的原木内还积存有大量有活力的菌丝体。此时,气温逐渐走高,进入夏季。广温型平菇在高温夏季,不能再发生子实体。为了秋冬季的出菇,此时需要做以下工作,铲去表层覆土,堆放在1侧,添加10cm厚的灭菌培养基,在培养料面上撒上石灰粉,随即放上消毒木板,踩踏压紧培养料,立即回盖土壤,在土壤表面再次撒上石灰粉,调整土壤水分至18%-20%。重新搭建黑色塑料拱棚,上盖遮阳网,四周压严实。

(9)秋季出菇管理:当气温由高降低到25℃时,开始秋冬季出菇管理。这时,揭去黑色塑料薄膜,但仍然盖上遮阳网,见有菇蕾发生时,喷施重水,保持菇床湿润,首批菇逐渐长大,旋转拔起,采摘完首批菇后,自然干燥,让床面略干,7天左右,又现第二批菇蕾,此时又施重水,维持床面一定湿度,第二批菇逐渐长大,直到采摘,如此循环,秋冬季可以采6-8批菇。

(10)越冬管理:当气温由高降低到8-11℃时,开始安全越冬管理。这时,气温逐渐走低,广温型平菇在低温季节,不能再发生子实体。为了来年春季出菇,此时需要做以下工作,铲去表层覆土,堆放在1侧,添加15cm厚的灭菌培养基,撒上石灰粉,放上消毒木板,踩踏压紧培养料,立即回盖土壤,在土壤表面再撒上石灰粉,调整土壤水分至18%-20%。重新搭建黑色塑料拱棚,上盖遮阳网,四周压严实。

此后,按步骤(7)-(10)方法进行循环3-5年,直到中心原木菌种再生菌丝体困难,生物转化率变低时,终止循环。

实施4

(1)菌种准备

A、母种选择与扩大培养:选择10-30℃能正常出菇的品种,并将选择的母种转接到土豆蔗糖斜面试管培养基上培养至长满试管斜面;

B、原种制备:将高梁除去杂物,用50℃温水浸泡4-6h至透,放入锅中,沸水中煮至内无生心,外不破皮;滤去多余水分,摊凉于透气竹制簸箕上,自然风吹至收汗,拌入麦粒干重2%的石膏及1%石灰粉,充分混匀,装入750ml玻璃瓶中,彻底灭菌,冷却后接入母种,室温培养至成熟;

C、栽培种制备:棉籽壳培养基(培养基组成为:棉籽壳83%、玉米粉10.5%、麸皮5%、石灰粉1.5%)装于聚丙烯塑料袋内,中间塞入接种棒,灭菌后冷却,抽出接种棒,接入原种,室温培养至成熟。

(2)椴木的准备:砍伐直径8cm以上的阔叶树材,干至端部有细小裂纹为度,锯成10cm长的小段,用营养液浸泡透后备用。

(3)出菇培养基制备:培养料(木屑33%、玉米芯45%、玉米粉10.5%、菜籽饼5%、麸皮5%、石灰粉1.5%)用长43cm×宽33cm×高13cm的塑料盆装。在盆中心放入2个直径8-10cm高10cm的经营养液浸泡的阔叶树椴木,共同灭菌,给循环生产提供种子中心。培养料充分翻拌均匀,高压或常压灭菌至彻底。

(4)菌砖培养:将栽培种均匀接入灭菌出菇培养基,送入培养室培养。

(5)土壤处理:选择30cm以下的土壤,打碎并过1cm直径的筛网,过筛土壤1m3用甲醛500ml,敌敌畏8ml,兑成水溶液5kg,均匀喷洒,调整土壤水分至18%-20%后。用黑色塑料薄膜覆盖,四周用土块压实防止外面的气体进入,密闭消毒24h待用。

(6)埋菌砖:先平整土地,作成宽1.2-1.3m、深15cm、长度依田、地走向而定的畦床,撒上一层石灰粉消毒,随即将无污染的培养好的菌砖,每3个排放成1排,放入畦床中,约1.3米宽,菌砖上洒少许石灰粉消毒,覆盖3-5cm的消毒土壤,土面再洒少许石灰粉,覆土后的高度略高于地平面即可。每隔1m架1拱,在拱上盖上黑色塑料薄膜,再盖上遮阳网,做成一个个小拱棚,四周压严实。

(7)春季出菇管理:经过一个冬季,当气温回升至10℃时,揭去黑色薄膜与遮阳网,喷施重水,吊菌丝,再盖上遮阳网,然后喷结菇水,当整齐的菇蕾发生后,保持土层湿润,首批菇逐渐长大,旋转拔起。采摘完首批菇后,自然干燥,让床面略干,10天又现第二批菇蕾,此时又喷施重水,之后保持土层湿润,第二批菇逐渐长大,直到采摘。如此循环,春季可以采3-5批菇。

(8)度夏管理:经过春季出菇后,培养基料的营养成分大量耗去,只有基料中的原木内还积存有大量有活力的菌丝体。此时,气温逐渐走高,进入夏季。广温型平菇在高温夏季,不能再发生子实体。为了秋冬季的出菇,此时需要做以下工作,铲去表层覆土,堆放在1侧,添加10cm厚的灭菌培养基,在培养料面上撒上石灰粉,随即放上消毒木板,踩踏压紧培养料,立即回盖土壤,在土壤表面再次撒上石灰粉,调整土壤水分至18%-20%。重新搭建黑色塑料拱棚,上盖遮阳网,四周压严实。

(9)秋季出菇管理:当气温由高降低到25℃左右时,开始秋冬季出菇管理。这时,揭去黑色塑料薄膜,但仍然盖上遮阳网,见有菇蕾发生时,喷施重水,保持菇床湿润,首批菇逐渐长大,旋转拔起,采摘完首批菇后,自然干燥,让床面略干,7天左右,又现第二批菇蕾,此时又施重水,维持床面一定湿度,第二批菇逐渐长大,直到采摘,如此循环,秋冬季可以采6-8批菇。

(10)越冬管理:当气温由高降低到10℃时,开始安全越冬管理。这时,气温逐渐走低,广温型平菇在低温季节,不能再发生子实体。为了来年春季出菇,此时需要做以下工作,铲去表层覆土,堆放在1侧,添加15cm厚的灭菌培养基,撒上石灰粉,放上消毒木板,踩踏压紧培养料,立即回盖土壤,在土壤表面再撒上石灰粉,调整土壤水分至18%-20%。重新搭建黑色塑料拱棚,上盖遮阳网,四周压严实。

此后,按步骤(7)-(10)方法进行循环3-5年,直到中心原木菌种再生菌丝体困难,生物转化率变低时,终止循环。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发明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定义,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

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而非限制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局部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