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顺式还原酮加双氧酶基因在提高水稻抗旱能力方面的应用

顺式还原酮加双氧酶基因在提高水稻抗旱能力方面的应用

摘要

本发明涉及顺式还原酮加双氧酶基因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6636144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7-05-10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天津师范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710029896.X

  • 发明设计人 栾维江;熊炜;张泗举;梁闪闪;

    申请日2017-01-17

  • 分类号C12N15/53;C12N9/02;C12N15/82;A01H5/00;

  • 代理机构天津市杰盈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朱红星

  • 地址 300387 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3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2:08:02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9-11-08

    授权

    授权

  • 2017-06-06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C12N15/53 申请日:20170117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7-05-10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本研究得到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No. 16JCZDJC33400)及天津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创新培养计划(ZX110GG017)的资助。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稻整体生长发育情况改进的技术领域,涉及提高水稻抗旱能力方面的应用。

背景技术

农作物的产量会受到生长环境的影响,目前全球作物产量由于土地缺水受到严重的制约,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世界各国旱灾发生的频率和范围也在加大。水稻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和消费国,但在水稻的种植和生产中,需要耗费大量的淡水资源,因此干旱已成为制约我国水稻生产的重要因素。

当植物受到干旱胁迫环境时,植物会对胁迫产生应答,诱导抗旱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来起到保护作用,所以研究和挖掘植物抗旱基因,利用转基因策略来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培育抗旱作物品种,提高作物产量、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表明植物激素在逆境胁迫中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如ABA及乙烯。植物激素ABA在逆境胁迫中的功能已有较为明确的分析,但乙烯在胁迫中的调控通路还不清楚,目前有研究发现,胁迫会增加植物体内乙烯的含量,如在干旱、高盐、寒冷、水淹,机械损伤、寒冷等胁迫下都能诱导植物体内乙烯含量的增加。

顺式还原酮加双氧酶(Acireductone Dioxygenase,ARD)是乙烯合成途径中的一个重要的酶,首先,顺式还原酮加双氧酶催化顺式还原酮生成2-Keto-4-methylthiobutyrate>[1],所以ARD位于乙烯合成的上游。在细菌里,Dai等[2]发现在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a>)中有两种ARD酶,这两种酶的蛋白质构成完全相同,由同一个基因编码,但由于结合的金属离子不同,却行使了完全相反的功能。很多研究表明真核生物中参与甲硫氨酸循环的两个ARD蛋白同样行使着完全不同的功能,Fe-ARD催化顺式还原酮形成KMTB进而促进甲硫氨酸(Met)的合成,而Ni-ARD参与催化顺式还原酮生成甲基丙酸乙酯,顺式还原酮的消耗使甲硫氨酸的合成减少[3]。目前OsARD1具体的生物学功能仍然未知,我们实验结果表明干旱可以诱导OsARD1的表达。我们进一步构建了OsARD1的过表达载体获得了其过表达植株,发现过量表达OsARD1能够增强水稻的抗旱能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稻抗旱基因OsARD1核苷酸序列,其特征在于OsARD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为SEQ> OsARD1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为SEQ>

本发明进一步公开了OsARD1基因在提高水稻抗旱能力方面的应用。

本发明公开的水稻抗旱基因OsARD1核苷酸序列如下:

ATGGAGAACGAATTCCAGGATGGTAAGACGGAGGTGATAGAAGCATGGTACATGGATGATAGCGAAGAGGACCAGAGGCTTCCTCATCACCGCGAACCCAAAGAATTCATTCATGTTGATAAGCTTACAGAACTAGGAGTAATCAGCTGGCGCCTAAATCCTGATAACTGGGAGAATTGCGAGAACCTGAAGAGAATCCGCGAAGCCAGAGGTTACTCTTATGTGGACATTTGTGATGTGTGCCCAGAGAAGCTGCCAAATTATGAAACTAAGATCAAGAGTTTCTTTGAAGAACACCTGCATACCGATGAAGAAATACGCTATTGTCTTGAAGGGAGTGGATACTTTGATGTGAGAGACCAAAATGATCAGTGGATTCGTATAGCACTGAAGAAAGGAGGCATGATTGTTCTGCCTGCAGGGATGTACCACCGCTTTACGTTGGACACCGACAACTATATCAAGGCAATGCGACTGTTTGTTGGCGATCCTGTTTGGACACCCTACAACCGTCCCCATGACCATCTTCCTGCAAGAAAGGAGTTTTTGGCTAAACTTCTCAAGTCAGAAGGTGAAAATCAAGCAGTTGAAGGCTTCTGA

OsARD1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为:

MENEFQDGKTEVIEAWYMDDSEEDQRLPHHREPKEFIHVDKLTELGVISWRLNPDNWENCENLKRIREARGYSYVDICDVCPEKLPNYETKIKSFFEEHLHTDEEIRYCLEGSGYFDVRDQNDQWIRIALKKGGMIVLPAGMYHRFTLDTDNYIKAMRLFVGDPVWTPYNRPHDHLPARKEFLAKLLKSEGENQAVEGF。

附图说明

图1为>OsARD1的表达模式分析;其中A.>OsARD1的组织特异性分析;M:茎顶端分生组织;Root:根;Leaf:叶片;LS:叶鞘;Stem:茎;Panicle1:0.5-1>

图2为OsARD1过表达载体的构建;其中A.过表达载体的结构;LB:T-DNA的左边界;NPTⅡ:新霉素磷酸转移酶抗性标记基因;2×35S:两个串联排列的花椰菜病毒(CaMV)35S启动子;OsARD1OsARD1的全长ORF片段;RB:T-DNA的右边界;B.目的基因OsARD1全长ORF片段的PCR扩增;C.过表达重组载体酶切鉴定,1-3为3个不同的单克隆;M为Marker标记;

图3为>OsARD1过表达转基因植株的表型及表达分析;其中A.>0代过表达转基因植株中NPTⅡ基因的PCR检测。1-22为获得的40株中的22个转基因单株,P:>NPTⅡ基因特异引物;B.>0代过表达转基因植株的表达分析;WT为空载体对照转基因植株;1-18为1-6号株系的18株过表达转基因植株; C.>1代转基因植株表达分析。WT为空载对照体转基因植株,#2~#6为4个独立的过表达转基因植株;>

图4为干旱及PEG处理情况下表型分析;其中A. 脱水处理前的表型;B. 脱水处理2h后的表型;C. 5% PEG6000渗透胁迫处理6天后表型;对照组为未加PEG6000的Arga培养基,处理组为加入5% PEG6000的Arga培养基中;WT为转入空载体的转基因植株,OsARD1-OV为过表达转基因植株。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方案叙述本发明。除非特别说明,本发明中所用的技术手段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方法。另外,实施方案应理解为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的实质和范围仅由权利要求书所限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背离本发明实质和范围的前提下,对这些实施方案中的物料成分和用量进行的各种改变或改动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发明所用原料及试剂均有市售。粳稻品种中花11有市售。

实施例1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粳稻品种中花11(Oryza> L. ssp.>Japonica>

1.2>OsARD1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OsARD1目的基因用RT-PCR方法获得,总RNA从60天的成熟水稻叶片中提取,用M-MLV反转录酶(Vazyme,南京)反转录合成cDNA,以其为模板,用OsARD1特异性引物

OsARD1-F: 5’-TTAggtaccTTCCACCCCGCAATCCACAT-3’

和OsARD1-R: 5’-GTTgtcgacGTGCAGGAGCCCAACAAAAC-3’(小写字母部分为酶切位点序列)进行PCR扩增获得>OsARD1完整的ORF(Open>

PCR扩增程序为:95℃ 1 min;94℃ 30s,62℃ 30s,72℃ 30s,运行35个循环,所用DNA聚合酶为高保真特性的酶(Vazyme,南京)。目的片段凝胶检测正确后进行纯化回收,然后与pCAMBIA2300空载体进行连接,获得重组载体。对重组载体进行酶切及测序验证正确后转入农杆菌(EHA105)中,通过农杆菌的遗传转化法获得OsARD1>

1.3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检测

待T0代过表达转基因植株在田间长到约60天后,我们对其进行了转基因分子检测。用CTAB法(张凤娟等,>NPTⅡ)对获得的过表达转基因植株进行检测。

所用引物为NPTⅡ-F: 5’-TTCTCACTGAAGCGGGAAGGG-3’

和NPTⅡ-R: 5’-GCGATACCGTAAAGCACCAGG-3’,

PCR扩增程序为:94℃ 4 min;94℃ 30s,57℃ 30s,72℃ 30s,运行30个循环。

1.4 缺水处理及PEG渗透胁迫处理

缺水处理实验,将催芽后的野生型和OsARD1-OV过表达转基因种子种植在营养液里生长,14天的水稻幼苗撤去营养液进行缺水处理,观察记录表型。

对于渗透胁迫实验是将催芽后的种子种在琼脂(Arga)培养基中,将催芽后的野生型和OsARD1-OV过表达转基因种子分别种在含有5% PEG6000(渗透势为-0.05 Mpa)(Micheland Kaufmann et al.,1973)及无PEG6000的Arga培养基中生长,并进行表型观察记录。

渗透胁迫处理及表达分析

渗透胁迫:将营养液中培养的14天大小的野生型幼苗,转入含有20% PEG6000营养液(渗透势为-0.49 Mpa) (Michel and Kaufmann et al.,1973)中进行处理,以在正常营养液中生长的幼苗作为对照,分别提取处理0、6、12、24、48、72小时后处理组和对照组幼苗的总RNA进行表达分析。

非生物胁迫处理后提取总RNA, 经DNaseⅠ进行处理,反转录合成cDNA,利用RT-PCR方法分析不同非生物胁迫处理下目的基因的表达规律。

2 结果与分析

2.1>OsARD1的表达模式分析

为了研究OsARD1在水稻不同器官中的表达,我们分别提取了水稻野生型中花11的茎顶端分生组织(SAM)、根、茎、叶片、叶鞘和不同时期的穗的总>OsARD1>在各个组织器官中均有表达,但在不同器官中的表达量有明显差异,OsARD1在根和已经成熟开花的幼穗(Panicle>OsARD1在不同时期水稻叶片中表达情况,结果显示,OsARD1在幼嫩的叶片中表达量较低,在成熟的叶片中表达量稍高,而在124天水稻衰老的叶片中表达量最高(图1-B),表明OsARD1在植株成熟的组织高表达,在植株的衰老期被明显的诱导。

上述时空特异性表达结果表明,OsARD1在衰老的叶片中表达明显提高,这提示我们OsARD1的表达可能受某些环境因素的诱导,因此我们用2周大小的野生型中花11幼苗进行模拟干旱PEG渗透胁迫处理,结果表明OsARD1的表达受到强烈的诱导,在处理6h后OsARD1的表达明显升高,处理12h后达到峰值(图1-C)。上述结果表明>OsARD1的表达明显受PEG渗透胁迫诱导,预示OsARD1可能与水稻的耐旱密切相关。

2.2>OsARD1>

从水稻成熟叶片中提取总RNA,反转录获得cDNA后利用RT-PCR的方法获得OsARD1的全长ORF,经琼脂糖凝胶检测后发现目的片段大小与预期相符(图2-B)。将凝胶纯化回收后的目的片段与含有2×35S启动子的空载体pCAMBIA2300经限制性内切酶KpnⅠ>SalⅠ进行双酶切,利用T4>OsARD1的全长ORF片段已成功的连入过表达空载体中,获得最终的过表达载体(图2-A)。为了进一步确保载体的正确性,我们将构建好的过表达载体进行测序验证后,转入农杆菌中以备后续转基因实验。

2.3 过表达转基因植株的获得及表达分析

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将重组载体转入野生型中花11中获得>OsARD1>过表达转基因植株。通过转化获得了6个独立株系共40株T0代转基因植株,经转基因分子检测后发现有37株为转基因阳性植株(图3-A),田间观察过表达转基因植株与空载体对照表型,二者没有明显差异。我们进一步提取了过表达转基因植株的总RNA,用RT-PCR方法分析了6个独立株系的18个转基因植株中目的基因OsARD1的表达,结果表明,OsARD1的表达在不同株系过表达转基因植株中的表达明显提高(图3-B),说明过表达载体在转基因植株中起到了过量表达的作用,正常工作。收获T0代转基因植株种子后,来年我们选取了4个过表达株系在大田里进行种植获得T1代转基因株系,并检测了T1代植株中目的基因的表达情况,发现OsARD1在4个过表达株系中表达量均明显提高(图3-C),进一步表明构建的过表达载体能够正常工作,而且可以稳定的遗传到后代。进一步观察T1代转基因植株的表型,与对照相比,仍未见明显差异(图3-D)。由于OsARD1干旱渗透胁迫的诱导,我们推测OsARD1可能与干旱胁迫相关,因此我们接下来用干旱缺水和PEG模拟干旱处理观察转基因植株的表型。

2.4 过表达OsARD1增强了水稻的抗旱能力

由于OsARD1受机械损伤、干旱及渗透胁迫的诱导,我们推测OsARD1可能与非生物胁迫相关,因此我们用干旱缺水和PEG模拟干旱处理过表达转基因植株及空载体对照转基因植株,观察过表达转基因植株及对照的表型,以揭示OsARD1的可能功能。首先将水培生长的14天的水稻幼苗进行缺水处理,处理1h后,对照植株叶片开始卷曲,而过表达转基因植株没有明显变化,处于正常状态。处理2h后,对照植株叶片已经完全下垂并且皱缩卷曲呈针状,表现出了严重的缺水症状。但是过表达转基因植株生长正常,叶片不仅没有下垂,而且仍处于舒展状态(图4-A),这一结果表明过量表达OsARD1明显增强了水稻抗旱耐缺水能力。此外,我们将催芽后的对照和>OsARD1>过表达转基因种子分别种在含有5%>OsARD1明显提高了水稻对渗透胁迫的耐受能力。

参考文献

以上是本发明所引用的参考文献。

SEQUENCE LISTING

<110>天津师范大学

<120>顺式还原酮加双氧酶基因在提高水稻抗旱能力方面的应用

<160>2

<170>PatentIn version 3.5

<210>1

<211>600

<212>DNA

<213>人工序列

<400>1

atggagaacg aattccagga tggtaagacg gaggtgatag aagcatggta catggatgat60

agcgaagagg accagaggct tcctcatcac cgcgaaccca aagaattcat tcatgttgat 120

aagcttacag aactaggagt aatcagctgg cgcctaaatc ctgataactg ggagaattgc 180

gagaacctga agagaatccg cgaagccaga ggttactctt atgtggacat ttgtgatgtg 240

tgcccagaga agctgccaaa ttatgaaact aagatcaaga gtttctttga agaacacctg 300

cataccgatg aagaaatacg ctattgtctt gaagggagtg gatactttga tgtgagagac 360

caaaatgatc agtggattcg tatagcactg aagaaaggag gcatgattgt tctgcctgca 420

gggatgtacc accgctttac gttggacacc gacaactata tcaaggcaat gcgactgttt 480

gttggcgatc ctgtttggac accctacaac cgtccccatg accatcttcc tgcaagaaag 540

gagtttttgg ctaaacttct caagtcagaa ggtgaaaatc aagcagttga aggcttctga 600

<210>2

<211>199

<212>PRT

<213>顺式还原酮加双氧酶

<400>2

Met Glu Asn Glu Phe Gln Asp Gly Lys Thr Glu Val Ile Glu Ala Trp

1 5 1015

Tyr Met Asp Asp Ser Glu Glu Asp Gln Arg Leu Pro His His Arg Glu

202530

Pro Lys Glu Phe Ile His Val Asp Lys Leu Thr Glu Leu Gly Val Ile

354045

Ser Trp Arg Leu Asn Pro Asp Asn Trp Glu Asn Cys Glu Asn Leu Lys

505560

Arg Ile Arg Glu Ala Arg Gly Tyr Ser Tyr Val Asp Ile Cys Asp Val

65707580

Cys Pro Glu Lys Leu Pro Asn Tyr Glu Thr Lys Ile Lys Ser Phe Phe

859095

Glu Glu His Leu His Thr Asp Glu Glu Ile Arg Tyr Cys Leu Glu Gly

100 105 110

Ser Gly Tyr Phe Asp Val Arg Asp Gln Asn Asp Gln Trp Ile Arg Ile

115 120 125

Ala Leu Lys Lys Gly Gly Met Ile Val Leu Pro Ala Gly Met Tyr His

130 135 140

Arg Phe Thr Leu Asp Thr Asp Asn Tyr Ile Lys Ala Met Arg Leu Phe

145 150 155 160

Val Gly Asp Pro Val Trp Thr Pro Tyr Asn Arg Pro His Asp His Leu

165 170 175

Pro Ala Arg Lys Glu Phe Leu Ala Lys Leu Leu Lys Ser Glu Gly Glu

180 185 190

Asn Gln Ala Val Glu Gly Phe

195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