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海龙的越冬及人工繁殖方法

一种海龙的越冬及人工繁殖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海龙的越冬及人工繁殖方法,特点是包括以下步骤:(1)野生捕捞经人工驯养的海龙放置于玻璃钢桶中进行越冬养殖;(2)于次年3‑4月份调整养殖水温和放养密度开始投喂活体饵料进行亲体营养强化;(3)按雌雄个数比1:1或2:3的比例,5‑6对/桶的配置密度进行人工繁殖准备;(4)幼体孵化与生产管理:待交配后受精卵在雄性育儿袋中孵化22‑25天后,即达到生产阶段,每尾海龙产出幼体在530‑865尾之间;(5)控制幼体的初始养殖密度为1000‑1500尾/立方水体,降低养殖密度至500尾/立方水体;同时对幼体培育的饵料投喂和水质进行管理,培育3‑4周即可,优点是操作简单、实用,幼体产出率高。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657737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7-04-26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宁波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610963494.2

  • 发明设计人 徐永健;牟金婷;梁崇琦;

    申请日2016-11-04

  • 分类号A01K61/10;A01K61/17;

  • 代理机构宁波奥圣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何仲

  • 地址 315211 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818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1:55:21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9-04-16

    授权

    授权

  • 2017-05-24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01K61/10 申请日:20161104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7-04-26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海水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海龙的越冬及人工繁殖方法。

背景技术

海龙是海洋药源生物的一种,功效显著,收录于我国历版《药典》及多种中医药古方中。目前,我国海区的野生海龙还有一定的保有量,但近些年,自然资源下降非常明显,人工养殖是以后唯一的发展方向和途径,该技术与产业的发展奖对海龙资源的保护和满足市场需求起到重要的作用。

目前,国内鲜有海龙养殖的相关研究报道,国外也仅限于一些观赏性的海龙品种的人工养殖试验。海龙的人工养殖离不开对海龙生物学开展深入的研究试验以及室内规模化养殖,而试验材料和养殖亲体的来源仅有野外环境。因此,亟需在捕获野生海龙亲本及人工驯养的前提下,发展了科学的海龙越冬培育及人工繁殖研究,形成海龙亲体强化及幼体培育的方法和技术,为海龙进行人工规模化养殖产业开展提供幼体来源。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养殖成活率高、幼体产出率高的海龙的越冬及人工繁殖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海龙的越冬及人工繁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越冬养殖

将野生捕捞经人工驯养的海龙放置于玻璃钢桶中,控制养殖条件为:温度8-20℃;盐度18-32;光照强度30-120 Lx;充氧量为5-10 L/h,养殖水位为60-100厘米,养殖密度为80-100尾/平方;养殖用海水为海水晶加曝气自来水配制成盐度为25-28的溶液或者经沙滤的自然海水;饵料为冰冻丰年虾或冰冻糠虾幼体,饵料大小为0.5-1厘米,一天投饵两次,投喂时间为早上8点和下午2点,投喂量为海马湿重的12-15%,每天傍晚熄灯前吸污去除残饵及粪便后更换15-25%的海水;

(2)亲体营养强化

越冬养殖至次年3-4月份,将养殖于玻璃钢桶中海龙的养殖水温调整为16-22℃(按每两天升高1度的速率逐渐提高水温),放养密度调整为40-50尾/平方,并完全停用冰冻饵料,开始投喂活体饵料,采用的活体饵料为孵化后养殖1周的活体丰年虾或者体长0.5-1厘米的活体糠虾幼体或者体长0.7-0.8厘米的对虾(如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等)仔虾,一天投饵两次,投喂时间为早上8点和下午2点,活饵投喂密度为50-80个/尾海龙;

(3)人工繁殖准备

在投喂活体饵料2周后,挑选出活力强、体格佳(摸起来硬、弹跳力好)的海龙,按雌雄个数比1:1或2:3的比例放养于另一玻璃钢桶中作为繁殖的亲体海龙,亲体海龙的配置密度为5-6对/桶,水温日变幅小于或等于2℃,期间继续投喂活体饵料,控制其它养殖条件为:盐度18-32,光照强度30-120 Lx,充氧量为5-10 L/h,养殖水位为60-100厘米;

(4)幼体孵化与生产管理

待交配后,受精卵在雄性育儿袋(海龙为卵胎生,雌雄交配后,雌性把卵排到雄性育儿囊里,继续孵化,直至生产)中孵化22-25天后,即达到生产阶段,每尾海龙产出幼体在530-865尾之间,在孵幼及生产期间继续投喂活体饵料,投喂次数增加至3-4次,并将雌海龙到另一养殖桶中,每天傍晚熄灯前吸污去除残饵及粪便后更换15-25%的海水;在孵幼及生产期间,要严格控制上述有关条件的稳定,减少各因素的大幅波动;同时,对养殖室内环境还要严控噪声保持安静;活饵料投喂次数增加至3-4次,每次尽量让海龙全部吃完,以免活饵对怀孕海龙造成一定的干扰;最好移除繁育桶内的雌海龙到另一养殖玻璃钢桶中;

(5)幼体培育

待玻璃钢桶内的全部亲体海龙都生产后,将所有亲体海龙捞出转移到雌海龙养殖玻璃钢桶中可进行重新交配;在幼体养殖桶中,控制幼体的初始养殖密度为1000-1500尾/立方水体,按每两天减少80-120尾/方水体的速率逐渐降低养殖密度至500尾/立方水体;同时对幼体培育的饵料投喂和水质进行管理,幼体培育3-4周后,然后可进行冰鲜饵料的驯化,开展海龙养成。

所述的幼体培育的饵料投喂和水质管理方法如下:

A.饵料投料喂策略:幼体海龙开口饵料以轮虫为主辅以少量桡足类幼体,投喂密度为每毫升养殖水10-15个轮虫和1-2个桡足类幼体,随后每天保持轮虫投喂密度并增加桡足类幼体数量,至第5天时停止投喂轮虫,饵料主要以桡足类幼体为主,辅以刚孵化的丰年虫幼体,总密度为80-100个/L,其中丰年虫幼体的投喂量占总重量的10%;(刚出生的幼体海龙可以不同立即投喂饵料,但出生后10小时内最好能吃到东西以保证成活率);

B.水质管理策略:前3天不换水,第4天开始每天换10%体积等温的新鲜海水;第5天开始每天吸底一遍,按每天增加量为2-3wt%的比例逐渐增加换水量至日换水30wt%。

所述的亲体海龙养殖用海水和所述的幼体培育用海水中添加有用于稳定水质的益生菌,所述的益生菌主要成分为芽孢杆菌和乳酸菌,使用浓度均为108-109>个/ml,每隔7-10天添加一次益生菌。

所述的亲体海龙投饵和所述的幼体海龙投饵中添加有复合维生素,所述的复合维生素包括0.1-0.15>3的VB1和0.05-0.1>3的VB12及0.15-0.2>C,每隔7-10天添加一次复合维生素。

所述的海龙包括尖海龙、刁海龙及粗吻海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一种海龙的越冬培育及人工繁殖方法,包括海龙的越冬养殖技术与方法(越冬条件、越冬投饵及水质管理技术),以及海龙的人工繁殖技术和方法(亲体营养强化及培育水质管理、亲体孵化及生产条件管理、幼体培育技术和方法等)。海龙有着3-5年的寿命,并有较宽的适应温度范围。在野外海龙在冬季低温时会找到适宜的环境,但人工养殖时需要注意并保证冬季养殖时不能温度过低,以防冻死海龙;刁海龙养殖水温要保持8 ℃以上,而10 ℃以上水温就能生长;因此,养殖时还得供给合理的饵料以保证海龙的营养需求。人工繁殖是让海龙在人工控制下进行交配以及幼体的生产,目的是通过可控条件,让产出的海龙幼体有高的成活率和生长速率,是让海龙适应于人工养殖环境,本方法从亲体营养强化及培育水质管理、亲体孵化及生产条件管理、幼体培育等技术和方法着手,经过一系列努力,获得海龙的交配及生产成功率为100%,共繁殖出幼体14300余尾,平均每窝628±15.6尾。经过3周的幼体培育,幼体成活率在81.4±6.33%,体长增长率为5.25±0.52%/d。该方法能实现海马的人工繁育,且本发明操作简单、实用,一般育苗场所都能实现,幼体产出率高,可成为一种新的人工养殖品种。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具体实施例

一种海龙的越冬及人工繁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越冬养殖

将野生捕捞经人工驯养的海龙放置于玻璃钢桶中,控制养殖条件为:温度8-20℃;盐度18-32;光照强度30-120 Lx;充氧量为5-10 L/h,养殖水位为60-100厘米,养殖密度为80-100尾/平方;养殖用海水为海水晶加曝气自来水配制成盐度为25-28的溶液或者经沙滤的自然海水;饵料为冰冻丰年虾或冰冻糠虾幼体,饵料大小为0.5-1厘米,一天投饵两次,投喂时间为早上8点和下午2点,投喂量为海马湿重的12-15%,每天傍晚熄灯前吸污去除残饵及粪便后更换15-25%的海水;

(2)亲体营养强化

越冬养殖至次年3-4月份,将养殖于玻璃钢桶中海龙的养殖水温调整为16-22℃(按每两天升高1度的速率逐渐提高水温),放养密度调整为40-50尾/平方,并完全停用冰冻饵料,开始投喂活体饵料,采用的活体饵料为孵化后养殖1周的活体丰年虾或者体长0.5-1厘米的活体糠虾幼体或者体长0.7-0.8厘米的对虾(如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等)仔虾,一天投饵两次,投喂时间为早上8点和下午2点,活饵投喂密度为50-80个/尾海龙;

(3)人工繁殖准备

在投喂活体饵料2周后,挑选出活力强、体格佳(摸起来硬、弹跳力好)的海龙,按雌雄个数比1:1或2:3的比例放养于另一玻璃钢桶中作为繁殖的亲体海龙,亲体海龙的配置密度为5-6对/桶,水温日变幅小于或等于2℃,期间继续投喂活体饵料,控制其它养殖条件为:盐度18-32,光照强度30-120 Lx,充氧量为5-10 L/h,养殖水位为60-100厘米;

(4)幼体孵化与生产管理

待交配后,受精卵在雄性育儿袋(海龙为卵胎生,雌雄交配后,雌性把卵排到雄性育儿囊里,继续孵化,直至生产)中孵化22-25天后,即达到生产阶段,每尾海龙产出幼体在530-865尾之间,在孵幼及生产期间继续投喂活体饵料,投喂次数增加至3-4次,并将雌海龙到另一养殖桶中,每天傍晚熄灯前吸污去除残饵及粪便后更换15-25%的海水;在孵幼及生产期间,要严格控制上述有关条件的稳定,减少各因素的大幅波动;同时,对养殖室内环境还要严控噪声保持安静;活饵料投喂次数增加至3-4次,每次尽量让海龙全部吃完,以免活饵对怀孕海龙造成一定的干扰;最好移除繁育桶内的雌海龙到另一养殖玻璃钢桶中;

(5)幼体培育

待玻璃钢桶内的全部亲体海龙都生产后,将所有亲体海龙捞出转移到雌海龙养殖玻璃钢桶中可进行重新交配;在幼体养殖桶中,控制幼体的初始养殖密度为1000-1500尾/立方水体,按每两天减少80-120尾/方水体的速率逐渐降低养殖密度至500尾/立方水体;同时对幼体培育的饵料投喂和水质进行管理,幼体培育3-4周后,然后可进行冰鲜饵料的驯化,开展海龙养成。

其中幼体培育的饵料投喂和水质管理方法如下:

A.饵料投料喂策略:幼体海龙开口饵料以轮虫为主辅以少量桡足类幼体,投喂密度为每毫升养殖水10-15个轮虫和1-2个桡足类幼体,随后每天保持轮虫投喂密度并增加桡足类幼体数量,至第5天时停止投喂轮虫,饵料主要以桡足类幼体为主,辅以刚孵化的丰年虫幼体,总密度为80-100个/L,其中丰年虫幼体的投喂量占总重量的10%;(刚出生的幼体海龙可以不同立即投喂饵料,但出生后10小时内最好能吃到东西以保证成活率);

B.水质管理策略:前3天不换水,第4天开始每天换10%体积等温的新鲜海水;第5天开始每天吸底一遍,按每天增加量为2-3wt%的比例逐渐增加换水量至日换水30wt%。

上述亲体海龙养殖用海水和所述的幼体培育用海水中添加有用于稳定水质的益生菌,所述的益生菌主要成分为芽孢杆菌和乳酸菌,使用浓度均为108-109>个/ml,每隔7-10天添加一次益生菌。亲体海龙投饵和所述的幼体海龙投饵中添加有复合维生素,所述的复合维生素包括0.1-0.15>3的VB1和0.05-0.1>3的VB12及0.15-0.2>C,每隔7-10天添加一次复合维生素。海龙包括尖海龙、刁海龙及粗吻海龙。

实施例1

亲体海龙营养强化

在底面积为0.5 m2、容积为300>

表1 不同温度与放养密度对海龙生长(%/d)的影响

20尾/平方30尾/平方40尾/平方50尾/平方60尾/平方16℃2.03±0.061.97±0.041.93±0.051.82±0.11c1.63±0.24c18℃2.52±0.12*2.57±0.17*2.55±0.23*2.51±0.34a*2.02±0.42b**20℃3.21±0.33**3.06±0.21**3.11±0.44**3.02±0.52b**2.76±0.53a*22℃3.01±0.503.03±0.472.91±0.722.83±0.76b2.53±0.81a

注:a, b表示同列中不同行之间的显著差异(p<0.05); **表示同行不同列之间差异极其显著(p<0.01)。

表2 不同温度与放养密度对海龙摄食量(g/尾)的影响

20尾/平方30尾/平方40尾/平方50尾/平方60尾/平方16℃0.19±0.020.17±0.020.18±0.040.20±0.08c0.13±0.08c18℃0.27±0.04*0.26±0.04*0.25±0.04*0.26±0.04a*0.21±0.11b**20℃0.36±0.03**0.34±0.07**0.37±0.07**0.35±0.09b**0.26±0.10a*22℃0.40±0.090.37±0.080.38±0.110.39±0.05b0.32±0.11a

注:a, b表示同列中不同行之间的显著差异(p<0.05); **表示同行不同列之间的差异极其显著(p<0.01)。

实施例2

亲体放养的性比与密度

在与试验1相同规格的玻璃钢桶内,试验海龙亲体的最佳性比及最佳的亲体放养密度。共设计了两个试验,其中一个设置了5个海龙密度梯度,分别为1、3、5、7、10对/桶(雌雄比1:1),水温为20±1 ℃;另一实验选择5-6对/桶的亲体密度,设置4个性别比例梯度,分别为2:1、1:1、2:3、2:1,养殖温度为20±1 ℃. 考察各处理中海龙的交配成功率及平均每窝产海龙幼体的数量。其他试验条件同上例,结果见表3。不同亲体的密度对其交配以及怀卵是有影响的,从交配成功率上看,环境中存在的繁殖亲体的密度越大,交配的成功率逐渐下降,在试验的规格桶中(0.5平方×0.6米)=300L体积,亲体密度5-7对较为理想,交配成功率高且每窝的产仔数大。关于性比关系,在20℃温度下,雌雄的性腺发育速度相似,因此,仅有观察到2只额外的交配成功海龙,综合来看,以雌雄性比1:1适宜,如系统中环境温度较高且有富余的雄性海龙,可以把雌雄性比调整为2:3。

表3 不同性比及亲体密度对海龙交配及生产(%/d)的影响

交配成功率产仔数/窝1对100±0%a576.3±73.7a3对100±0%a586.2±50.4a5对100±0%a684.7±60.1b7对95.2±8.25%ab707.3±52.9b10对83.3±15.28%b715.8±115.7b5-6对♀雌2: ♂雄1♀雌1: ♂雄1♀雌2: ♂雄3♀雌1: ♂雄2交配成功率100±0%A100±0%>88.9±19.23%>54.2±7.22%C产仔数/窝711.2±65.7684.7±60.1701.3±66.7681.5±57.2

注:体长指标中A、B、C示差异显著(p<0.05);成活率指标中a、b示差异显著(p<0.05)。

实施例3

幼体开口饵料选择

试验开始的前5d,投喂轮虫的处理中幼海龙的生长速率及成活率都较高,比投喂桡足类幼体及裸腹蚤幼体的处理要高,差异显著(P<0.05);更比投喂丰年虫幼体的处理要好很多(P<0.01);5-10d内,轮虫组的生长有所放缓,桡足类幼体及裸腹蚤幼体组的生长迅速,高于其他两组(P<0.05);10-15d内,轮虫组几乎不太长大,其余三组生长迅速;15-20d内,轮虫组的成活率也极大下降,其余组间在这个周期内基本相似。表明,前5d,海龙幼体较适合摄食轮虫,其他几类可能个体略大点,对其摄食有影响;5d后,幼体的口器增大,适合于摄食略微大的桡足类等幼体,10d后,可能是幼体的肠道等发育较完全了,已能适应皮较厚的丰年虫(皮厚难以消化)幼体,后三类都能满足幼体的生长营养,因此生长较快。投喂策略为:开口以轮虫为主,辅以桡足类等幼体,后逐渐过渡到桡足类幼体,以保证幼体的生长及存活。

表4 不同饵料对幼海马生长及成活率的影响

注:体长指标中A、B、C示差异显著(p<0.05);成活率指标中a、b、c示差异显著(p<0.05)。

实施例4

幼体养殖试验

试验以1周龄海龙幼体为对象,分别设置4个养殖密度梯度,分别为500、1000、1500、2000尾/方水体,每个处理2个重复。试验共持续3周,每周测定一次生长速率(体长的增长率),及统计一次成活率。养殖过程中的饵料以桡足类+裸腹蚤+丰年虫幼体组成,投喂密度为80-100个饵料/L,分两次投喂。每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从开始的约15%逐渐增加到30%。养殖期间,向养殖水体中定期辅助投放维生素及益生菌等。

经过3周的幼体培育,开始时幼体养殖密度控制在1000-1500尾/方水体为佳,前三组海龙幼体的生长速率较快、成活率也较高,都大于2000尾/方组(p<0.05);而后,先是1500尾组,接着为1000尾组,幼体成活率分别于24d时及30d时都出现大的下降,并与500尾组差异显著(p<0.05),相应的生长速率也早已大大下降(即每周体长增长缓慢);而500尾组,至30d时仍然有较高的生长速率。因此,海龙的幼体养殖,初始时的放养密度可设置在1000-1500尾/方水体,随着养殖延长要逐渐降低养殖密度,至3周时,最好降到500尾/方。这样,3周的幼体养殖成活率为81.4±6.33%,体长增长率为5.25±0.52%/d。

表5 海龙幼体的适宜养殖密度选择试验

注:体长指标中A、B分别表示差异显著(p<0.05);成活率指标中a、b分别表示差异显著(p<0.05)。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也并不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实质范围内,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