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儿童加高座椅

儿童加高座椅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儿童加高座椅,其包含基座、柔性连接构件、两个安装件及紧绷机构。所述基座具有坐板,供儿童乘坐。所述柔性连接构件装设至所述基座。所述安装件装设至所述柔性连接构件的两端。所述绷紧机构设置在所述基座用以绷紧所述柔性连接构件。当所述儿童加高座椅通过所述安装件固定在椅子上时,所述紧绷机构被操作以绷紧所述柔性连接构件,使得所述儿童加高座椅稳固的固定在所述椅子上且难以相对于所述椅子移动。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0-07-03

    授权

    授权

  • 2017-04-26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47D1/10 申请日:20160922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7-03-29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加高座椅,尤其涉及一种可被装设至椅子上的儿童加高座椅。

背景技术

照护者为便于喂食他们的儿童,会使用一些物品来帮忙。高脚椅提可供照护者将儿童安稳坐着以便于喂食的手段。高脚椅通常具有多个便利的特征,例如斜躺、高度调整、可拆式托盘等等。然而,即使有些高脚椅子可以折叠以便于收纳,但是他们通常具有较大的体积,会占用厨房或饭厅保贵的空间。若照护者只有小空间可供高脚椅利用,喂食用的加高坐椅常是个有效的替代方案。市面上有数种加高坐椅都具有相似的特征,这些特征是高脚椅有,但是不会像厨房或饭厅里成人用的椅子占用太多的空间。大部分的加高坐椅在使用之前,需要照护者将加高坐椅先固定至椅子上,以增加安全性及稳定性。这些加高坐椅常附有用于将加高座椅装设在成人用的椅子的带子。当加高座椅装设至成人用的椅子上时,带子绕过坐椅子下方或椅背并以扣件连接。照护者可通过所述扣件来拉紧带子,进而将加高坐椅固定在椅子上。然而,实际上很难把带子调整的够紧以使加高坐椅不会在椅子上前后或左右滑动。此外,很有可能会错误使用带子。例如,照护者可能将带子绕过坐椅子下方或椅背,但却没有把带子牢牢的拉紧,这样会有潜在的危险。另外,带子可能需要整理一下,以方便收纳。只是让带子垂着,实在是令人感到烦恼,尤其是当照护者试图移动或收纳加高坐椅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儿童加高座椅,其使用柔性连接构件将儿童加高座椅固定至椅子上并使用绷紧机构用以绷紧柔性连接构件,使得儿童加高座椅能被稳固的固定。

本发明的儿童加高座椅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所述儿童加高座椅包含基座、柔性连接构件、第一安装件、第二安装件及用于绷紧所述柔性连接构件的机构。所述基座具有坐板,所述坐板可供儿童坐在上面。所述柔性连接构件装设至所述基座。所述第一安装件装设至所述柔性连接构件的一端。所述第二安装件相对所述第一安装件设置且装设至所述柔性连接构件的另一端。所述机构设置在所述基座上。当所述儿童加高座椅通过所述第一安装件及所述第二安装件固定在所述椅子上,所述机构被操作以绷紧所述柔性连接构件。所述儿童加高座椅可进一步包含长度调整机构,用于调整所述柔性连接构件的有效长度,也就是所述柔性连接构件中用于将所述基座装设至所述椅子上的部分的长度。换句话说,所述长度调整机构能调整所述柔性连接构件自所述基座至所述第一安装件及所述第二安装件的长度。此外,在实际应用上,当照护者欲移动或收纳所述儿童加高座椅时,所述长度调整机构有助于整理所述柔性及所述第二安装件及第一、第二安装件。

相较于现有技术,因为所述机构绷紧所述柔性连接构件且所述第一、第二安装件相对所述椅子实质上固定不动,所述本发明的儿童加高座椅能稳固的装设在椅子上,不会相对椅子前后或左右滑动。因此,本发明能提供所述儿童加高座椅装设至所述椅子上稳固的安装,使得儿童可以安全的坐在所述儿童加高座椅上。

关于本发明的优点与精神可以通过以下的发明详述及所附图式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儿童加高座椅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儿童加高座椅固定至成人用的椅子上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儿童加高座椅在坐板旋转至上方时的示意图;

图4是儿童加高座椅的第一长度调整装置的示意图;

图5是显示如何通过第一长度调整装置消除第一柔性件松弛部分的示意图;

图6是儿童加高座椅在安装件装设至椅子的坐板的边缘时的示意图;

图7是儿童加高座椅的第一绷紧机构的偏心凸轮位于第一位置的示意图;

图8是儿童加高座椅的第一绷紧机构的偏心凸轮位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示意图;

图9是儿童加高座椅的第一绷紧机构的偏心凸轮位于第二位置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经过外观设计的儿童加高座椅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儿童加高座椅的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儿童加高座椅固定至成人用的椅子上的示意图;

图13是图11中儿童加高座椅在坐板旋转至上方时的示意图;

图14是显示儿童加高座椅的整至长度调整装置的作动机制的侧视示意图;

图15是儿童加高座椅在安装件被拉动且装设至椅子的坐板的相对边缘时的示意图;

图16是儿童加高座椅的第一绷紧机构的示意图;

图17是第一绷紧机构的突出件与槽在衔接状态的示意图;

图18是以手提持儿童加高座椅的示意图;

图19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儿童加高座椅的示意图;

图20是图19中儿童加高座椅固定至成人用的椅子上的示意图;

图21是图19中儿童加高座椅在坐板旋转至上方时的示意图;

图22是显示儿童加高座椅的整至长度调整装置的作动机制的侧视示意图;

图23是儿童加高座椅的第一绷紧机构的示意图;

图24是第一绷紧机构的突出件与槽在衔接状态的示意图;

图25是儿童加高座椅的延伸脚在展开时的示意图;

图26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用于儿童加高座椅的长度调整装置的示意图;

图27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儿童加高座椅的示意图;

图28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儿童加高座椅的两个安装件在椅子的坐板下方连接示意图;

图29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儿童加高座椅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1a、4、6、8儿童加高座椅

10、40、60基座

102、402、602 底座框架

102a后突出部

1022、4022、6022第一侧墙

1022a、4022b、6022b 下边缘

4022a、6022a 孔

1024、4024、6024第二侧墙

1024a、4024b、6024b 下边缘

4024a、6024a 孔

1026、4026、6026前侧墙

1028、4028、6028后侧墙

4030底墙

4032槽孔

6030底板

6032第一延伸脚

6034第二延伸脚

104、404、604 坐板

106、406、606 容纳空间

408、608 椅背

608a槽孔

410、614 卡扣

412、616 突柱

610 第一导槽

612 第二导槽

12、42、62第一柔性件

14、44、64第二柔性件

16、46、66、66a第一安装件

18、48、68、68a第二安装件

20、50、70第一绷紧机构

202 凸轮支架

204 偏心凸轮

204a旋转轴心

206 凸轮操作杆

502、702 突出件

504、704 槽

22、52、72第二绷紧机构

24、54 第一长度调整装置

242 三杆调整件

244 调整件支架

542 装置框架

544 卷轴

546 棘轮

548 棘爪

550 锁定片

552 卷收弹簧

554 复位弹簧

56第二长度调整装置

574 复位弹簧

74长度调整装置

742 装置壳体

7422作动空间

7424开孔

7426第一入口

7428第二入口

7430出口

744 压杆

746 复位弹簧

748 拉环

75三杆扣件

76连接件

82柔性件

84绷紧机构

3 椅子

32坐板

32a、32b 边缘

d1第一距离

d2第二距离

F 力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及图2。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儿童加高座椅1包含基座10、柔性连接构件(包含第一柔性件12及第二柔性件14)、第一安装件16、第二安装件18及机构(包含第一绷紧机构20及第二绷紧机构22)。第一柔性件12及第二柔性件14均装设至基座10。第一安装件16设置在基座10外侧且装设至第一柔性件12的一端,第二安装件18相对第一安装件16设置在基座10外侧且装设至第二柔性件14的一端。第一绷紧机构20设置在基座10上且用以绷紧第一柔性件12,第二绷紧机构22也是设置在基座10上且用以绷紧第二柔性件14。如图2所示,当儿童加高座椅1固定在椅子3上时,例如在厨房或饭厅成人用的椅子,第一安装件16及第二安装件18装设至椅子3的坐板32的相对边缘32a、32b,且第一绷紧机构20及第二绷紧机构22分别被操作以绷紧第一柔性件12及第二柔性件14。其中,第一和第二绷紧机构20、22分别通过去除第一和第二柔性件12、14的松弛部分,增加了第一和第二柔性件12、14的张应力,使得第一和第二柔性件12、14显得更紧绷。虽然本实施例采用两个柔性件及两个绷紧机构,但可推论出儿童加高座椅也可以仅利用一个柔性件及一个绷紧机构固定至成人用的椅子上。因此在另外的实施例中,可使用单一绷紧机构以同时绷紧第一和第二柔性件12、14。

进一步来说,为了简化说明,本实施例的儿童加高座椅1是结构对称的。因此,第一柔性件12、第一安装件16及第一绷紧机构20分别与第二柔性件14、第二安装件18及第二绷紧机构22相同,对应构件的说明可彼此相互参照。例如第一柔性件12的说明可适用于第二柔性件14,反之亦然。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也请参照图3至图9。在本实施例中,基座10包含底座框架102及坐板104,坐板104枢接至底座框架102,例如通过设置在坐板104相对两侧上的铰链。其中,当坐板104向下旋转时,底座框架102的后突出部102a突出于坐板104,可作为椅背,供坐在坐板104上的儿童靠躺。底座框架102包含第一侧墙1022、第二侧墙1024、前侧墙1026及后侧墙1028,相连形成矩形框。坐板104枢接至第一和第二侧墙1022、1024。当坐板104向下旋转时,坐板104也被前侧墙1026支撑,使得儿童能坐在坐板104上,且底座框架102与坐板104形成容纳空间106。第一柔性件12是一条柔性织带,第一安装件16缝至第一柔性件12的一端,第一柔性件12穿过第一侧墙1022且通过位于容纳空间106中设置在基座10上的第一长度调整装置24装设至底座框架102。因此,第一柔性件12自第一侧墙1022伸出基座10。同理,第二柔性件14穿过第二侧墙1024且通过位于容纳空间106中设置在基座10上的第二长度调整装置(未显示在图中)装设至底座框架102。因此,第二柔性件14自第二侧墙1024伸出基座10。在实际应用上,可使用类似第一长度调整装置24的装置作为第二长度调整装置,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第一长度调整装置24能调整第一柔性件12的有效长度,也就是第一柔性件12中用于将基座10装设至椅子3上的部分的长度,使得第一长度调整装置24可被操作以缩短第一柔性件12自第一长度调整装置24至第一安装件16的长度。第一长度调整装置24包含三杆调整件242及调整件支架244,调整件支架244枢接至基座10的底座框架102,三杆调整件242连接至调整件支架244。第一柔性件12穿绕过三杆调整件242使得三杆调整件242可被操作以相对第一柔性件12移动以缩短第一柔性件12自第一长度调整装置24的三杆调整件242至第一安装件16的长度。其中,第一柔性件12自三杆调整件242至第一安装件16的部分的长度即定义为第一安装件16的有效长度。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调整件支架244枢接至第一侧墙1022且位于容纳空间106中。第一安装件16及第一长度调整装置24分别位于第一侧墙1022相对的两侧。

第一绷紧机构20包含凸轮支架202、偏心凸轮204及凸轮操作杆206,凸轮支架202固定在基座10的底座框架102的第一侧墙1022上,偏心凸轮204以旋转轴心204a(在图1中以中心线表示)枢接至凸轮支架202,凸轮操作杆206连接至偏心凸轮204使得偏心凸轮204能通过操作凸轮操作杆206而转动。第一柔性件12经过偏心凸轮204,第一柔性件12穿过第一侧墙1022与偏心凸轮204之间。因为偏心凸轮204相对旋转轴心204a,不是轴对称的,所以第一柔性件12与旋转轴心204a之间的间距会随着偏心凸轮204绕着旋转轴心204a枢转而变化。在本实施例中,当凸轮操作杆206旋转至上方时,第一柔性件12与旋转轴心204a之间的间距相对较小,而当凸轮操作杆206旋转至下方时,此间距相对较大。

当欲将儿童加高座椅1固定至椅子3上时,使用者或照护者可将基座10放置在椅子3的坐板32上。接着,照护者使基座10的坐板104向上枢转,以能进到容纳空间106。照护者在将调整件支架244向下旋转后,便可通过使第一柔性件12相对三杆调整件242移动的方式来使第一柔性件12变松,使得照护者能相对基座10向外拉动第一安装件16以增加第一柔性件12自三杆调整件242至第一安装件16的长度。因此,第一柔性件12自第一侧墙1022至第一安装件16的部分的长度增加。然后照护者能将第一安装件16装设至坐板32的边缘32a。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件16是勾子,勾住边缘32a。同样的,照护者能将第二安装件18装设至坐板32的边缘32b。

之后,照护者可调整第一柔性件12自三杆调整件242至第一安装件16的长度以消除第一柔性件12的松弛状态。在实际运作上,照护者可直接向上拉动第一柔性件12的一端,使得调整件支架244向上枢转且使第一柔性件12的长度缩智,这样可使第一柔性件12变紧(或是消除第一柔性件12的松弛部分),如图5所示。其中,在将第一柔性件12缩短前,凸轮操作杆206需枢转至上方。在第一柔性件12缩短后,如图6所示,第一柔性件12至少不再是呈松弛的状态。在第一柔性件12缩短后,坐板104可向下旋转以使儿童能坐在上面。

之后,照护者可向下旋转凸轮操作杆206,如图7至图9所示,其中偏心凸轮204及第一柔性件12被隐藏的轮廓以虚线表示,旋转轴心204a以十字标记表示。如图7所示,当偏心凸轮204旋转至第一位置时(例如通过将凸轮操作杆206旋转至上方),第一柔性件12以相距旋转轴心204a第一距离d1接触偏心凸轮204。如图9所示,当偏心凸轮204旋转至第二位置时(例如通过将凸轮操作杆206旋转至下方),第一柔性件12以相距旋转轴心204a第二距离d2接触偏心凸轮204,第二距离d2大于第一距离d1。因此,第一柔性件12的张应力随着偏心凸轮204自第一位置旋转至第二位置而增加。同理,第二绷紧机构22也可被操作以增加第二柔性件14的张应力。因此,通过被绷紧的柔性件12、14,基座10承受较高的安装力量,这有助于使基座10稳固的装设在坐板32上。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当儿童加高座椅1固定至坐板32上时,第一和第二柔性件12、14的长度(或是他们露出于基座10的长度)均是固定的;也就是说,底座框架102到边缘32a、32b的距离固定。这个特征也有助于实现将儿童加高座椅1牢牢的固定在坐板32上。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张应力的增加是通过偏心凸轮204使第一柔性件12更加弯折而实现。换句话说,偏心凸轮204通过自第一位置旋转至第二位置以拉长第一柔性件12自三杆调整件242至第一安装件16的路径。因此,当偏心凸轮204自第一位置旋转至第二位置,第一柔性件12伸长了。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偏心凸轮204将第一柔性件12推向第一侧墙1022以增加张应力;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若偏心凸轮204设置在第一侧墙1022与第一柔性件12之间,第一柔性件12可被向外推而增加张应力。

当欲将儿童加高座椅1自椅子3上取下时,照护者可打开坐板104以能进到容纳空间106。照护者在将调整件支架244向下旋转之后,便可通过使第一柔性件12相对三杆调整件242移动的方式来使第一柔性件12变松,使得第一安装件16移离坐板32。其中,将偏心凸轮204旋转至上方有助于第一安装件16的拆卸。前文也适用于第二安装件18移离坐板32。在第一和第二安装件16、18自坐板32拆卸后,照护者便能将儿童加高座椅1自椅子3上移开。照护者可进一步使用第一长度调整装置24以调整或缩短第一柔性件12的长度,使得第一安装件16勾住第一侧墙1022的下边缘1022a(如图1所示);也就是第一安装件16可被操作以勾住第一侧墙1022的下边缘1022a。同样的,第二安装件18可被操作以勾住第二侧墙1024的下边缘1024a。因此,当移动儿童加高座椅1时,第一和第二安装件16、18均不会摆动,这样也有助于儿童加高座椅1的收纳。基于儿童加高座椅1的结构,照护者可通过抓持前侧墙1026或后侧墙1028以提起儿童加高座椅1;前述抓持的位置如图1所示。另外,在实际应用上,儿童加高座椅1可加上外观设计而形成如图10所示的儿童加高座椅1a。在儿童加高座椅1a的结构中,凸轮操作杆206设计成弧形板件,第一安装件16设计成塑料勾子,基座10设计成射出成型或的塑料件。整个儿童加高座椅1a结构简洁。

请参照图11及图13。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儿童加高座椅4包含基座40、柔性连接构件(包含第一柔性件42及第二柔性件44)、第一安装件46、第二安装件48及机构(包含第一绷紧机构50及第二绷紧机构52)。第一柔性件42及第二柔性件44均装设至基座40。第一安装件46设置在基座40外侧且装设至第一柔性件42的一端,第二安装件48相对第一安装件46设置在基座40外侧且装设至第二柔性件44的一端。第一绷紧机构50设置在基座40上且用以绷紧第一柔性件42,第二绷紧机构52也是设置在基座40上且用以绷紧第二柔性件44。如图12所示,当儿童加高座椅4固定在椅子3上时,第一安装件46及第二安装件48装设至椅子3的坐板32的相对边缘32a、32b,且第一绷紧机构50及第二绷紧机构52分别被操作以绷紧第一柔性件42及第二柔性件44。其中,第一和第二绷紧机构50、52分别通过去除第一和第二柔性件42、44的松弛部分,增加了第一和第二柔性件42、44的张应力,使得第一和第二柔性件42、44显得更紧绷。另外,逻辑上,儿童加高座椅4安装至椅子3上的机制与儿童加高座椅1安装至椅子3上的机制相似,因此,关于儿童加高座椅4各构件的其他说明,请参照儿童加高座椅1中相同命名的构件的相关说明。

进一步来说,本实施例的儿童加高座椅4是结构对称的。因此,第一柔性件42、第一安装件46及第一绷紧机构50分别与第二柔性件44、第二安装件48及第二绷紧机构52相同,对应构件的说明可彼此相互参照。也请参照图15至图17。在本实施例中,基座40包含底座框架402及坐板404,坐板404枢接至底座框架402。当坐板404向下旋转时,底座框架402与坐板404形成容纳空间406。底座框架402包含第一侧墙4022、第二侧墙4024、前侧墙4026及后侧墙4028,相连形成矩形框。底座框架402还包含底墙4030,连接至前述矩形框。坐板404枢接至第一和第二侧墙4022、4024。基座40还包含椅背408,椅背408枢接至后侧墙4028。当椅背408向上旋转且坐板404向下旋转时,坐板404也被前侧墙4026支撑,使得坐在坐板404上的儿童能靠躺椅背408。第一柔性件42是一条柔性织带,第一安装件46缝至第一柔性件42的一端,第一柔性件42穿过第一侧墙4022的孔4022a且通过设置在容纳空间406中的第一长度调整装置54装设至底座框架402。因此,第一柔性件42自第一侧墙4022的孔4022a伸出基座40。同理,第二柔性件44穿过第二侧墙4024的孔4024a伸且通过设置在容纳空间406中的第二长度调整装置56装设至底座框架402。因此,第二柔性件44自第二侧墙4024的孔4024a伸出基座4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长度调整装置54、56相同,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第一长度调整装置54能调整第一柔性件42的有效长度,也就是第一柔性件42中用于将基座40装设至椅子3上的部分的长度,使得第一长度调整装置54可被操作以缩短第一柔性件42自第一长度调整装置54至第一安装件46的长度。第一长度调整装置54包含装置框架542、卷轴544、棘轮546、棘爪548及锁定片550,装置框架542位于容纳空间406中且固定在底座框架402的底墙4030上,卷轴544枢接至装置框架542,棘轮546连接至卷轴544,棘爪548枢接至装置框架542,锁定片550对应棘爪548设置在坐板404的底表面上,使得当坐板404朝向底座框架402枢转时,锁定片550接触棘爪548。第一柔性件42卷绕在卷轴544上。如图14所示,其显示第一长度调整装置54的作动机制,其中装置框架542未显示于图中。当棘爪548与棘轮546衔接时,卷轴544无法以顺时针方向旋转,使得第一柔性件42无法更进一步自第一长度调整装置54拉出。换句话说,当棘爪548与棘轮546脱离时,卷轴544便可自由旋转。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长度调整装置54包含卷收弹簧552(在图14中以粗虚线螺旋表示),例如连接至装置框架542与卷轴544之间的扭力弹簧,使得卷轴544具有以逆时针方向旋转以卷收第一柔性件42的倾向。

此外,棘爪548连接至复位弹簧554,使得当棘爪548未与锁定片550接触时,棘爪548能通过复位弹簧554而脱离棘轮546。在本实施例中,复位弹簧554不限于螺旋弹簧,复位弹簧554也连接至另一个复位弹簧574,此复位弹簧574用于第二长度调整装置56。在实际应用上,复位弹簧554、574可结构整合成单一弹簧,其两端分别连接至第一和第二长度调整装置54、56,而无需连接至底墙4030。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复位弹簧554、574各自连接至底墙4030。当棘爪548未与锁定片550接触时,前述两种情形均能使棘爪548保持与棘轮546脱离。另外,在本实施例中,锁定片550以弹性悬臂或弹簧结构实现,例如一端固定在坐板404上的金属片,使得锁定片550挤压棘爪548时存在压缩缓冲,此结构可增强棘爪548与棘轮546的衔接及分离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因此,当坐板404朝向底座框架402枢转时,锁定片550可驱动棘爪548与棘轮546衔接,以防止第一柔性件42再从第一长度调整装置54(或卷轴544)拉出。当棘爪548脱离棘轮546时,卷轴544可卷收或释出第一柔性件42。因此,第一柔性件42自第一长度调整装置54的卷轴544至第一安装件46的长度可通过操作第一长度调整装置54而调整。

第一绷紧机构50设置在容纳空间406中且包含突出件502及与突出件502相配的槽504,突出件502设置在坐板404的底表面上,槽504则是设置在底座框架402。在本实施例中,槽504是由第一侧墙4022及自底墙4030突出的构件形成,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槽504可由在底墙4030上的两个突出件形成,或是由U形件形成(也就是U形件具有的凹槽直接作为槽504)。突出件502及槽504位于第一柔性件42的相对两侧。当坐板404旋转接近底座框架402时,突出件502插入槽504中,使得第一柔性件42穿过突出件502及槽504之间(如图17所示,或如图16中以虚线表示者);也就是说,突出件502及第一柔性件42的一部分均插入槽504中。换句话说,突出件502迫使第一柔性件42弯折,原则上导致第一柔性件42的张应力增加。另外,在实际应用上,突出件502可改变设置在底座框架402上,槽504则设置在坐板404的底表面上,也可实现前述绷紧效果。

当欲将儿童加高座椅4固定至椅子3上时,照护者可将基座40放置在椅子3的坐板32上。接着,照护者使基座40的坐板404向上枢转,以能进到容纳空间406。此时,棘爪548未与锁定片550接触,所以卷轴544是可旋转的。然后,当对卷轴544施力以克服卷收弹簧552产生的弹力,例如通过向外拉扯第一柔性件42以对卷轴544施力,照护者便能向外拉动第一安装件46以调整第一柔性件42露出卷轴544的长度,使得照护者能使第一安装件46勾住坐板32的边缘32a。其中,因为卷轴544是受弹簧力作用,所以卷轴544会自动卷收第一柔性件42使得第一柔性件42松弛的部分(如果存在的话)可被消除或至少是明显的减少。运用相似的方法,照护者也能使第二安装件48勾住坐板32的边缘32b。

之后,照护者可将坐板404向下旋转,使得突出件502挤压第一柔性件42并插入槽504中,以使第一柔性件42弯折且穿过突出件502与槽504之间(如图17所示)。其中,如图16所示,在突出件502完全插入槽504中前,锁定片550便已接触棘爪548,所以突出件502插入槽504中的动作会增加第一柔性件42的张应力。因此,通过被绷紧的柔性件42、44,基座40承受较高的安装力量,这有助于使基座40稳固的装设在坐板32上。在实际应用上,第一柔性件42张应力的增加量可根据突出件502插入槽504中的插入深度及当棘爪548有效的与棘轮546衔接时突出件502相对槽504的位置而确定。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可通过试误法,轻易的得到所需的张应力。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坐板404通过扣锁机构以稳固的固定在底座框架402上,此卡锁机构包含卡扣410及突柱412,卡扣410设置在坐板404上,突柱412设置在前侧墙4026(如图12所示)。因此,柔性件42、44能稳定的维持紧绷。此时,儿童加高座椅4稳固的固定在椅子3的坐板32上(如图12所示),儿童可以安全的坐在儿童加高座椅4上。

当欲将儿童加高座椅4自椅子3上取下时,照护者可依前述的操作顺序,反向施实,例如打开坐板404,然后使第一和第二安装件46、48脱离坐板32。照护者可进一步使用第一和第二长度调整装置54、56以尽可能的卷收第一和第二柔性件42、44,使得只剩第一和第二安装件46、48留在基座40外,或是使用第一和第二长度调整装置54、56,以调整第一和第二柔性件42、44的长度,使得第一和第二安装件46、48分别勾住第一和第二侧墙4022、4024的下边缘4022b、4024b(如图11所示)。前述两者情形,当移动儿童加高座椅4时,第一和第二安装件46、48均不会摆动,这样也有助于儿童加高座椅4的收纳。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在基座40上有槽孔4032形成在后侧墙4028与底墙4030的连接处(如图13所示)。当儿童加高座椅4收折后(也就是旋转椅背408及坐板404以迭置在底座框架402上),照护者便可通过槽孔4032抓持后侧墙4028以能提着儿童加高座椅4,如图18所示。

请参照图19至图21。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儿童加高座椅6包含基座60、柔性连接构件(包含第一柔性件62及第二柔性件64)、第一安装件66、第二安装件68及机构(包含第一绷紧机构70及第二绷紧机构72)。第一柔性件62及第二柔性件64均装设至基座60。第一安装件66设置在基座60外侧且装设至第一柔性件62的一端,第二安装件68相对第一安装件66设置在基座60外侧且装设至第二柔性件64的一端。第一绷紧机构70设置在基座60上且用以绷紧第一柔性件62,第二绷紧机构72也是设置在基座60上且用以绷紧第二柔性件64。如图20所示,当儿童加高座椅6固定在椅子3上时,第一安装件66及第二安装件68装设至椅子3的坐板32的相对边缘32a、32b,且第一绷紧机构70及第二绷紧机构72分别被操作以绷紧第一柔性件62及第二柔性件64。其中,第一和第二绷紧机构70、72分别通过弯折第一和第二柔性件62、64以增加了第一和第二柔性件62、64的张应力,使得第一和第二柔性件62、64显得更紧绷。另外,逻辑上,儿童加高座椅6安装至椅子3上的机制与儿童加高座椅4安装至椅子3上的机制相似,因此,关于儿童加高座椅6各构件的其他说明,请参照儿童加高座椅4中相同命名的构件的相关说明。

进一步来说,本实施例的儿童加高座椅6是结构对称的。因此,第一柔性件62、第一安装件66及第一绷紧机构70分别与第二柔性件64、第二安装件68及第二绷紧机构72相同,对应构件的说明可彼此相互参照。也请参照图22至图24。在本实施例中,基座60包含底座框架602及坐板604,坐板604枢接至底座框架602。当坐板604向下旋转时,底座框架602与坐板604形成容纳空间606。底座框架602包含第一侧墙6022、第二侧墙6024、前侧墙6026及后侧墙6028,相连形成矩形框。底座框架602还包含底板6030,连接至第一侧墙6022及第二侧墙6024。坐板604枢接至第一和第二侧墙6022、6024。基座60还包含椅背608,椅背608位于坐板604上方且枢接至第一和第二侧墙6022、6024。当椅背608向上旋转且坐板604向下旋转时,坐板604也被前侧墙6026支撑,使得坐在坐板604上的儿童能靠躺椅背608。第一柔性件62是一条柔性织带,第一安装件66缝至第一柔性件62的一端,第一柔性件62穿过第一侧墙6022的孔6022a且装设至设置在容纳空间606中的长度调整装置74,第二柔性件64穿过第二侧墙6024的孔6024a伸且装设至长度调整装置74。换句话说,第一和第二柔性件62、64通过长度调整装置74连接且整体而言穿过基座60,因此逻辑上第一和第二柔性件62、64是通过长度调整装置74而装设在基座60。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长度调整装置74保持设置在基座60内(或在容纳空间606中),所以第一和第二柔性件62、64也保持连接至基座60。因此,第一柔性件62自第一侧墙6022的孔6022a伸出基座60,第二柔性件64自第二侧墙6024的孔6024a伸出基座60。

长度调整装置74能调整第一柔性件62的有效长度,也就是第一柔性件62中用于将基座60装设至椅子3上的部分的长度,使得长度调整装置74可被操作以缩短第一柔性件62自长度调整装置74至第一安装件66的长度。同理,长度调整装置74也能调整第二柔性件64的有效长度,使得长度调整装置74可被操作以缩短第二柔性件64自长度调整装置74至第二安装件68的长度。

长度调整装置74包含装置壳体742、压杆744及复位弹簧746。装置壳体742具有作动空间7422、开孔7424、第一入口7426(其轮廓在图21中以虚线表示)、第二入口7428及出口7430。压杆744于作动空间7422中枢接至装置壳体742且穿过开孔7424以突出于装置壳体742。第一柔性件62自第一入口7426至出口7430穿过作动空间7422。第二柔性件64自第二入口7428至出口7430穿过作动空间7422。复位弹簧746连接至装置壳体742及压杆744。第一柔性件62及第二柔性件64在作动空间7422中穿过压杆744及装置壳体742的侧墙之间。复位弹簧746对压杆744施力F(在图22中以箭头表示,其中图22显示长度调整装置74的作动机构),使得第一柔性件62及第二柔性件64被夹持在压杆744与装置壳体742之间。在实际应用上,复位弹簧746可以是,但不限于螺旋弹簧、扭力弹簧或其他能对压杆744提供回复力,使得压杆744倾向回到原来的位置(如图22所示)且压住第一和第二柔性件62、64。在本实施例中,以图22的视角而言,复位弹簧746使压杆744具有以顺时针方向旋转以保持压住第一和第二柔性件62、64的倾向。

此外,当第一柔性件62或第二柔性件64分别具有自第一和第二入口7426、7428向外移动的倾向时,第一柔性件62、第二柔性件64、装置壳体742及压杆744之间的摩擦力会驱使压杆744更进一步以顺时针方向转动,造成卡住或锁住第一和第二柔性件62、64,使得第一和第二柔性件62、64被长度调整装置74更稳固的固定。当照护者以逆时针方向转动压杆744,压杆744将不再压着或是只是轻轻的触碰着第一和第二柔性件62、64,使得第一和第二柔性件62、64被释放且可移动。之后,当照护者释放压杆744,压杆744受到由复位弹簧746产生的力F的影响,以顺时针方向旋转再次压着第一和第二柔性件62、64。此外,当第一柔性件62或第二柔性件64自出口7430向外移动时,第一柔性件62、第二柔性件64、装置壳体742及压杆744之间的摩擦力会驱使压杆744以逆时针方向旋转,使得压杆744只是轻轻的触碰着第一和第二柔性件62、64,使得第一和第二柔性件62、64被释放且可移动。换句话说,除非照护者释锁压杆744,长度调整装置74不容许第一和第二柔性件62、64自第一和第二入口7426、7428向外移动;但是长度调整装置74容许第一和第二柔性件62、64自出口7430向外移动,照护者无需释锁压杆744。

在本实施例中,长度调整装置74包含拉环748(例如D形拉环或拉片),第一柔性件62及第二柔性件64自出口7430伸出装置壳体742并连接至拉环748。因此,照护者能同时缩短第一和第二柔性件62、64分别自长度调整装置74至第一和第二安装件66、68的长度。在实际应用上,不用拉环748而直接将第一和第二柔性件62、64连接也是可行的,同样使得照护者能同时缩短第一和第二柔性件62、64的长度。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只是将第一和第二柔性件62、64自出口7430露出的部分悬置,此时照护者能个别调整第一和第二柔性件62、64的长度。另外,在实际应用上,长度调整装置74也可固定在底板6030上,可增进第一和第二柔性件62、64装设置基座60的稳定性。

第一绷紧机构70设置在容纳空间606中且包含突出件702及与突出件702相配的槽704,突出件702设置在坐板604的底表面上,槽704则是设置在底座框架602。在本实施例中,槽704是由在底板6030上的两个突出件形成。突出件702及槽704位于第一柔性件62的相对两侧。当坐板604旋转接近底座框架602时,突出件702插入槽704中,使得第一柔性件62穿过突出件702及槽704之间(如图24所示,或如图23中以虚线表示者)。换句话说,突出件702迫使第一柔性件62弯折,原则上导致第一柔性件62的张应力增加。另外,在实际应用上,突出件702可改变设置在底座框架602上,槽704则设置在坐板604的底表面上,也可实现前述绷紧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基座60包含第一导槽610及第二导槽612,第一导槽610在容纳空间606中设置在底板6030上且位于第一绷紧机构70与长度调整装置74之间,第二导槽612在容纳空间606中设置在底板6030上且位于第二绷紧机构72与长度调整装置74之间,第一柔性件62穿过第一导槽610,第二柔性件64穿过第二导槽612。因此,第一和第二导槽610、612有助于第一和第二柔性件62、64在底座框架602内的稳定性。

当欲将儿童加高座椅6固定至椅子3上时,照护者可将基座60放置在椅子3的坐板32上。接着,照护者使基座60的坐板604向上枢转,以能进到容纳空间606。照护者通过朝向后侧墙6028旋转(或推动)压杆744(在图21中以箭头表示)且拉动第一和第二柔性件62、64可使第一和第二柔性件62、64松弛。接着,照护者可使第一和第二安装件66、68分别自第一和第二侧墙6022、6024的下边缘6022b、6024b脱离且使第一和第二安装件66、68分别勾住坐板32的边缘32a、32b(参照图23)。在实际应用上,照护者能再次操作长度调整装置74以获得第一和第二柔性件62、64适当的长度或松弛程度以利后续由第一和第二绷紧机构70、72实施的绷紧程序。

之后,照护者可将坐板604向下旋转,使得突出件702挤压第一柔性件62并插入槽704中,以使第一柔性件62弯折且穿过突出件702与槽704之间(如图24所示)。其中,逻辑上,突出件702与槽704衔接会拉长第一柔性件62穿过第一绷紧机构70的路径,此可增加第一柔性件62的张应力。同理,第二绷紧机构72以相同的方式增加第二柔性件64的张应力。因此,通过被绷紧的柔性件62、64,基座60承受较高的安装力量,这有助于使基座60稳固的装设在坐板32上。在实际应用上,第一柔性件62张应力的增加量可根据突出件702插入槽704中的插入深度及在突出件702与槽704衔接之前第一柔性件62的松弛程度而确定。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可通过试误法,轻易的得到所需的张应力。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坐板604通过扣锁机构以稳固的固定在底座框架602上,此卡锁机构包含卡扣614及突柱616,卡扣614设置在坐板604上,突柱616设置在前侧墙6026(如图20所示)。因此,柔性件62、64能稳定的维持紧绷。此时,儿童加高座椅6稳固的固定在椅子3的坐板32上(如图20所示),儿童可以安全的坐在儿童加高座椅6上。

当欲将儿童加高座椅6自椅子3上取下时,照护者可依前述的操作顺序,反向施实,例如打开坐板604,然后使第一和第二安装件66、68脱离坐板32。其中,若在坐板604旋起后,第一和第二柔性件62、64的松弛程度仍不足以使第一和第二安装件66、68脱离坐板32,照护者可再次操作长度调整装置74以使第一和第二柔性件62、64更松弛。照护者可进一步使用长度调整装置74以调整第一和第二柔性件62、64的长度,使得第一和第二安装件66、68分别勾住第一和第二侧墙6022、6024的下边缘6022b、6024b。因此,当移动儿童加高座椅6时,第一和第二安装件66、68均不会摆动,这样也有助于儿童加高座椅6的收纳。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椅背608有槽孔608a。当椅背608及坐板604旋转以迭置在底座框架602上时,照护者便可通过槽孔608a以能提着儿童加高座椅6,如图19所示。

另外,在实际应用上,儿童加高座椅6可包含连接件76(在图24中以虚线表示),用以当第一和第二安装件66、68装设至椅子3的坐板32的相对边缘32a、32b后,连接第一和第二安装件66、68,此可使第一和第二安装件66、68装设至坐板32更为稳定。在实际应用上,连接件76可以是,但不限于两端有勾子的绳子。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5所示,底座框架602更包含第一延伸脚6032及第二延伸脚6034(参照图23)。第一延伸脚6032及第二延伸脚6034结构对称。关于第二延伸脚6034的细部结构,请参照第一延伸脚6032的相关说明。第一延伸脚6032枢接至第一侧墙6022的下边缘6022b,例如通过铰链;同样的,第二延伸脚6034枢接至第二侧墙6024的下边缘6024b。当第一延伸脚6032及第二延伸脚6034展开时,儿童加高座椅6的坐板604可相对椅子3的坐板32垫高。当不使用第一延伸脚6032及第二延伸脚6034时,他们可以收折在底座框架602里,可节省空间。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柔性件62、64的长度是由长度调整装置74调整,如前文所述。在实际应用上,长度调整装置74可由三杆扣件75取代,如图26所示。三杆扣件75设置在容纳空间606中。三杆扣件75中间的杆缝至第二柔性件64。第一柔性件62穿绕过三杆扣件75。因此,第一和第二柔性件62、64在容纳空间606中是由三杆扣件75连接,此连接在第一和第二安装件66、68之间产生连结关联。换句话说,第一和第二柔性件62、64露出于基座60的长度是相关的。例如,在不操作三杆扣件75的情形下,当以远离底座框架602的方向拉动第一安装件66时,第二安装件68将被以朝向底座框架602的方向拖动;反之亦然。当三杆扣件75的一侧被抬起时,可相对第一柔性件62移动三杆扣件75。因此,三杆扣件75可被操作以相对第一柔性件62移动以缩短第一柔性件62自三杆扣件75至第一安装件66的长度。前述第一柔性件62的调整操作可仅用于第一柔性件62露出于基座60的长度调整或是同时用于第一和第二柔性件62、64露出于基座60的长度调整。也就是说,第一和第二安装件66、68的位置可通过三杆扣件75调整。另外,在实际应用上,三杆扣件75可由其他种类的扣件取代,例如已广泛使用在背包的扣件,其也能实现三杆扣件75的调整功能。

另外,在实际应用上,长度调整装置74可由长度调整装置54(参照图14)取代,如图27所示。其中,第一和第二柔性件62、64卷绕在卷轴544上,所以长度调整装置54能同时调整第一和第二柔性件62、64的长度。在实际应用上,第二柔性件64可以只是固定在长度调整装置54的装置框架542上;此时,柔性连接构件(包含第一和第二柔性件62、64)整体的长度仍是由长度调整装置54调整。第一和第二安装件66、68可进一步设计成能相互衔接,如图示28所示,两个安装件66a、68a绕过坐板32至下方相互连接。

另外,在实际应用上,只要取代不会产生结构干涉问题,前述实施例的各构件可由对应的构件取代。例如,第一长度调整装置24可由第一长度调整装置54取代。又例如,第一绷紧机构70可由第一绷紧机构20取代且移至底座框架602外侧(以固定在第一侧墙6022上)。

此外,在前述的实施例中,柔性连接构件是由两个柔性件实现(例如第一和第二柔性件12、14),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如图29所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儿童加高座椅8与前述儿童加高座椅6结构相似,关于儿童加高座椅8的其他说明,请参照儿童加高座椅6相关说明及图示,不另赘述。儿童加高座椅8使用单一柔性件82(例如一条柔性织带)作为柔性连接构件,且使用单一绷紧机构84(例如绷紧机构74,可参照图24)以绷紧柔性件82,使得柔性件82露出于基座60的部分可同时被绷紧,所以儿童加高座椅8也能被稳固的装设在椅子3上。其中,第一和第二安装件66、68位于基座60外侧且分别装设至柔性件82得相对两端。同理,在实际应用上,只要取代不会产生结构干涉问题,前述实施例的各构件可由对应的构件取代。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