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古老建筑复杂结构整体加固施工工艺

古老建筑复杂结构整体加固施工工艺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古老建筑复杂结构整体加固施工工艺,包括下列步骤:(一)原有装饰层拆除;(二)墙体的修补;(三)墙面植筋;(四)钢筋绑扎;(五)混凝土的浇筑。本发明的施工工艺在不破坏原有承重结构的基础上,在墙体的一侧或两侧采用钢筋网砂浆面层、水泥砂浆面层或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墙,与原有承重结构组合成一个受力整体,施工简单、有效、速度快,加固效果好。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6382016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7-02-0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李艳荣;

    申请/专利号CN201611013821.4

  • 发明设计人 王雪文;李文涛;曹妍聆;张红玉;

    申请日2016-11-18

  • 分类号E04G23/02(20060101);C04B28/00(20060101);C04B24/30(20060101);C04B103/30(20060101);C04B111/72(20060101);

  • 代理机构

  • 代理人

  • 地址 266000 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埕口路19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1:29:48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9-03-01

    授权

    授权

  • 2019-01-18

    专利申请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E04G23/02 登记生效日:20181229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61118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7-05-24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E04G23/02 申请日:20161118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7-02-08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古老建筑复杂结构整体加固施工工艺,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建筑加固是利用碳纤维、粘钢、高压灌浆对建筑进行加强加固。此技术广泛用于设计变更,增加梁、柱、悬挑梁、板等加固和变更工程,是目前建筑结构抗震加固工程上的一种钢筋后锚固利用结构胶作用的连接技术。是结构植筋加固与重型荷载紧固应用的最佳选择。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中,板、梁结构调整的钢筋补强预制梁修复植筋。幕墙埋件广告牌锚固,机械设备安装植筋锚固等。岩石砖砌体等锚固,石材干挂幕墙。石材粘接,矿山洞顶、壁部位的锚固支护;铁路铁轨的锚固,水利设施码头公路桥梁隧道地铁等工程的各种锚固。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古老建筑复杂结构整体加固施工工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古老建筑复杂结构整体加固施工工艺,包括下列步骤:

(一)原有装饰层拆除:

剔除墙体抹灰层,将灰缝剔除至深5-10mm,用钢丝刷刷净残灰,吹净表面灰粉,清扫干净;剔除墙面抹灰时,避免伤及原砖体。

(二)墙体的修补:

原墙上的管线一律拆掉,通气孔、烟道、隐蔽暗井全部拆除,孔洞、井道用钢丝刷清除附着物后用水冲洗干净;

(1)宽度≥200mm、深度≥120mm的沟槽按照构造筋竖向2Φ10构造筋、6@200横向分布筋进行布置,用混凝土掺8%~10%UEA膨胀剂浇灌密实。

(2)宽度<200mm、深度<120mm的沟槽用C30混凝土直接支模浇实,沿沟槽设置φ8短筋拉结,短筋植入原墙长度不小于100mm,且末端设置90°弯钩并在竖向设置Φ10的构造钢筋。

(3)凡后堵砌的门、窗、壁龛洞口,能剔马牙槎的须剔槎,不能剔槎的用300~400mmφ8钢筋钉入原墙水平灰缝内不小于150mm进行拉结,沿墙高@240mm设一排。

(4)对于620mm厚墙490mm厚墙每排不少于4根,对于740mm厚墙每排不少于5根,对于370mm厚墙每排不少于3根。

(5)所有后堵砌的墙距洞顶预留四皮砖的空隙,用C20膨胀混凝土支斜模浇捣严密,以保证传力。

(三)墙面植筋:

(1)按设计要求先划线标出植筋或拉结筋位置,并用电钻在砖缝处打孔。

(2)锚筋孔直径采用锚筋直径的1.5~2.5倍。

(3)锚筋插入孔洞后采用植筋胶进行植筋施工。

(四)钢筋绑扎:

(1)双面板墙用φ8“S”形拉筋与两侧钢筋网绑扎钩牢或点焊。

(2)单侧板墙加固用φ8“L”形拉筋与钢筋网绑扎钩牢或点焊。

(13)穿墙钢筋间距是300~500mm,为减轻对原墙体的损伤,应梅花形布置。

(五)混凝土的浇筑:

(1)根据板墙厚度选择采用支模浇筑工艺,不得手工抹制。

(2)应采取措施使墙顶与楼板交界处混凝土密实,加固后应加强养护。

(3)应沿高度进行分段,用高流动混凝土。

(4)面层应浇水养护,防止阳光暴晒,冬季采取防冻措施。

所述的高流动混凝土包括下列重量份数的成分:水泥100份,水60-80份,粉煤灰10-13份,玄武岩纤维9-12份,石英砂5-8份,膨润土3-7份,氧化铝5-12份,聚乙烯醇缩丁醛9-15份,醇溶性树脂6-14份,减水剂8-14份。

减水剂包括下列重量份数的组分:异氰酸酯15-23份,脲醛树脂12-20份,六偏磷酸钠15-25份,氨基磺酸钠10-17份。

所述的高流动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1)、先将水泥、水、粉煤灰、玄武岩纤维和一半重量份数的减水剂搅拌使其混合均匀。

(2)、将石英砂、膨润土、聚乙烯醇缩丁醛和一半重量份数的减水剂搅拌使其混合均匀,搅拌温度80-100℃,搅拌30-50min,冷却后将其加入步骤(1)得到的混合组分中,搅拌使其混合均匀。

(3)、将氰氧化铝、醇溶性树脂加入步骤(2)得到的混合组分中,搅拌使其混合均匀,即得高强度混凝土。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工法在不破坏原有承重结构的基础上,在墙体的一侧或两侧采用钢筋网砂浆面层、 水泥砂浆面层或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墙,与原有承重结构组合成一个受力整体,施工简单、有效、速度快,加固效果好。

1、技术方面:采用本工法加固改造并重新饰面后,使这座古典建筑既完好地保留了原建筑风格 ,又具有了现代建筑的功能,达到了正常使用的目标。

2、质量方面:该工法在不破坏原有承重结构的基础上,在墙体的一侧或两侧采用钢筋网砂浆面层、 水泥砂浆面层或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墙,与原有承重结构组合成一个受力整体,施工简单、有效、速度快。加固效果好。

3、加固方面:该工法可以使加固后的墙体具有较大的承载力、抗侧刚度、滞回耗能能力、良好延性,可以提高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与整体性,从而保证了加固后房屋的安全使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的古老建筑复杂结构整体加固施工工艺,包括下列步骤:

(一)原有装饰层拆除:

剔除墙体抹灰层,将灰缝剔除至深5-10mm,用钢丝刷刷净残灰,吹净表面灰粉,清扫干净;剔除墙面抹灰时,避免伤及原砖体。

(二)墙体的修补:

原墙上的管线一律拆掉,通气孔、烟道、隐蔽暗井全部拆除,孔洞、井道用钢丝刷清除附着物后用水冲洗干净;

(1)宽度≥200mm、深度≥120mm的沟槽按照构造筋竖向2Φ10构造筋、6@200横向分布筋进行布置,用混凝土掺8%~10%UEA膨胀剂浇灌密实。

(2)宽度<200mm、深度<120mm的沟槽用C30混凝土直接支模浇实,沿沟槽设置φ8短筋拉结,短筋植入原墙长度不小于100mm,且末端设置90°弯钩并在竖向设置Φ10的构造钢筋。

(3)凡后堵砌的门、窗、壁龛洞口,能剔马牙槎的须剔槎,不能剔槎的用300~400mmφ8钢筋钉入原墙水平灰缝内不小于150mm进行拉结,沿墙高@240mm设一排。

(4)对于620mm厚墙490mm厚墙每排不少于4根,对于740mm厚墙每排不少于5根,对于370mm厚墙每排不少于3根。

(5)所有后堵砌的墙距洞顶预留四皮砖的空隙,用C20膨胀混凝土支斜模浇捣严密,以保证传力。

(三)墙面植筋:

(1)按设计要求先划线标出植筋或拉结筋位置,并用电钻在砖缝处打孔。

(2)锚筋孔直径采用锚筋直径的1.5~2.5倍。

(3)锚筋插入孔洞后采用植筋胶进行植筋施工。

(四)钢筋绑扎:

(1)双面板墙用φ8“S”形拉筋与两侧钢筋网绑扎钩牢或点焊。

(2)单侧板墙加固用φ8“L”形拉筋与钢筋网绑扎钩牢或点焊。

(13)穿墙钢筋间距是300~500mm,为减轻对原墙体的损伤,应梅花形布置。

(五)混凝土的浇筑:

(1)根据板墙厚度选择采用支模浇筑工艺,不得手工抹制。

(2)应采取措施使墙顶与楼板交界处混凝土密实,加固后应加强养护。

(3)应沿高度进行分段,用高流动混凝土。

(4)面层应浇水养护,防止阳光暴晒,冬季采取防冻措施。

所述的高流动混凝土包括下列重量份数的成分:水泥100份,水80份,粉煤灰13份,玄武岩纤维12份,石英砂8份,膨润土7份,氧化铝12份,聚乙烯醇缩丁醛15份,醇溶性树脂14份,减水剂14份。

减水剂包括下列重量份数的组分:异氰酸酯23份,脲醛树脂20份,六偏磷酸钠25份,氨基磺酸钠17份。

所述的高流动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1)、先将水泥、水、粉煤灰、玄武岩纤维和一半重量份数的减水剂搅拌使其混合均匀。

(2)、将石英砂、膨润土、聚乙烯醇缩丁醛和一半重量份数的减水剂搅拌使其混合均匀,搅拌温度100℃,搅拌50min,冷却后将其加入步骤(1)得到的混合组分中,搅拌使其混合均匀。

(3)、将氰氧化铝、醇溶性树脂加入步骤(2)得到的混合组分中,搅拌使其混合均匀,即得高强度混凝土。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