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适用于多辆编组有轨电车的称重系统及方法

一种适用于多辆编组有轨电车的称重系统及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多辆编组有轨电车的称重系统及方法,包括移车台、移车台轨道、第一轨道线、第二轨道线、第三轨道线、第一动车、第二动车、第一悬浮车、第二悬浮车、拖车、车辆模块和车辆解编转序装置本体。本发明的可直接将多模块通过移车台送至称重台,无需先将转向架吊至称重台,再将车体吊至转向架上,减少了称重台上落车连挂步骤,并消除转向架与车体之间紧固件的损耗,同时减少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整个称重过程,只需要三条轨道线(含称重设备)即可完成,这样来回移车的路线既清晰,又可以降低轨道线占用率;该称重方法可在有轨电车行业现有称重设备上进行称重,并测得整车重量,无需重新购买特殊的称重设备,节约成本。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6338327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7-01-1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号CN201610731522.8

  • 发明设计人 欧阳魏;赵玄武;贾立洋;

    申请日2016-08-26

  • 分类号G01G19/04;

  • 代理机构

  • 代理人

  • 地址 611430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工业园区新材料产业功能区新材29路东侧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1:24:14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10-19

    授权

    授权

  • 2018-08-31

    著录事项变更 IPC(主分类):G01G19/04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60826

    著录事项变更

  • 2017-02-15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01G19/04 申请日:20160826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7-01-18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称重系统及方法,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多辆编组有轨电车的称重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现代有轨电车项目为五辆编组,整列车安装有三个转向架、两动一拖;车辆间通过铰接连接。车辆编组号为QKZ17,编组方式为:=第一动车+第一悬浮车+拖车+第二悬浮车+第二动车=,车型号为QK66、QK67、QK68、QK69、QK70。

QK66:为安装动车转向架和司机室的动车(第一动车);

QK67:为悬浮车,下部不设置转向架(第一悬浮车);

QK68;为安装受电弓和拖车转向架的拖车(拖车);

QK69:为悬浮车,下部不设置转向架(第二悬浮车);

QK70:为安装动车转向架和司机室的动车(第二动车);

目前轨道交通行业所用的称重设备最大承重列车长度为24米(转向架之间距离),额定载荷为120t,称重设备由3个台位、12个称台、1台电脑、一台仪表显示器组成,每个台位可称一个转向架,每个称台称1个轮子,称重所得数据在仪表显示器上显示,通过操作电脑可将所需要的称重数据导出。该称重设备可以满足地铁A、B型车,3辆及以下编组有轨电车称重,但目前轨道交通行业5辆编组有轨电车最短为25.6米,所以该称重设备无法适用于5辆编组有轨电车。

为了解决5辆编组有轨电车的称重问题,顺利通过列车验收,保证列车行驶的安全性能,所以发明一种5编组有轨电车称重系统及方法是势在必行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多辆编组有轨电车的称重系统及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5辆编组有轨电车的称重的问题,使用方便,方便称重。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一种适用于五辆编组有轨电车的称重系统,其中,包括车辆解编转序装置,还包括五辆编组有轨电车、移车台、移车台轨道、第一轨道线、第二轨道线和第三轨道线;所述五辆编组有轨电车包括第一动车、第二动车、第一悬浮车、第二悬浮车和拖车(41);所述移车台轨道固定设置有多条,所述移车台可沿所述移车台轨道纵向移动;

所述移车台轨道的一侧固定设有所述第一轨道线、所述第二轨道线和所述第三轨道线;

所述第一轨道线、所述第二轨道线和所述第三轨道线在平面上平行设置;解编后的所述第一悬浮车一侧与所述车辆解编转序装置本体相连。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车辆解编转序装置包括支撑框架和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顶端固定设有法兰连接板,所述法兰连接板的两侧均通过筋板与所述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的底端固定设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的两侧均固定设有所述支撑框架,所述加强板两端对应的所述支撑框架之间固定设有连接杆,所述支撑框架的顶端固定设有支撑垫,所述支撑框架上固定设有车轮,所述支撑框架的一侧焊接有吊环,所述车轮的转轴上固定设有轴压板。

一种适用于五辆编组有轨电车的称重系统的称重方法,其中包括以下步骤:

S 1:称重前,在所述第二条轨道线上先将所述五辆编组有轨电车进行解编,所述第一动车和所述第二动车以及所述拖车进行连挂组成第一模块;将第一模块推至所述移车台,由所述移车台通过所述移车台轨道纵向移动送至所述第三轨道线进行第一次称重并记录数据1;此时,所述第二悬浮车的一端与第二动车连挂,另外一端利用落车垫木支撑。

S2:所述第一模块称重完成后通过移车台将其移至所述第二轨道线上,并对所述第一悬浮车和所述拖车进行解编,解编完成后,将车辆解编转序装置与所述第一悬浮车连接,利用车辆解编转序装置将所述第一动车和所述第一悬浮车组成一个可移动的第二模块,第二模块通过移车台送至所述第一轨道线暂时放置;然后将所述拖车单独推至所述移车台,由所述移车台通过所述移车台轨道纵向移动送至所述第三轨道线进行称重并记录数据2。

S3:所述拖车称重完成后单独推至所述第二条轨道线,并且将所述拖车与所述第二悬浮车进行连挂,所述拖车和所述第二悬浮车车以及所述第二动车连挂组成第三模块:将所述第三模块再次利用所述移车台通过所述移车台轨道纵向移动将第三模块送至所述第三轨道线,完成第三次称重并记录数据3。

S4:所述第三模块称重完成后将其由所述移车台通过所述移车台轨道纵向移动推至所述第二轨道线,再将所述第一轨道线的第二模块利用所述移车台送至所述第一轨道线,将车辆解编转序装置取下后,与第三模块连挂,完成整车连挂并结束所有称重步骤,最后通过计算公式:数据1+数据2-数据3得出结果,该结果即为整列车的重量。

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1、该方法可直接将3个车辆组成的第一模块和第三模块通过移车台送至称重台,无需先将转向架吊至称重台,再将车体吊至转向架上,减少了称重台上落车连挂步骤,并消除转向架与车体之间紧固件的损耗,避免再次使用天车吊车等工作,同时减少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2、整个称重过程,只需要三条轨道线(含称重设备)即可完成,这样来回移车的路线既清晰,又可以降低轨道线占用率。

3、该称重方法可在有轨电车行业现有称重设备上进行称重,并测得整车重量,无需重新购买特殊的称重设备,目前市面上称重设备至少为50万元每套,所以该方法可直接为公司节省50万元以上现金。

4、通过将车辆解编转序装置连接固定到有轨电车车辆解编之后不能独立支撑和行走的模块,使这些模块具备独立支撑和行走的功能,从而完成相应的转序或发运。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在车辆解编后使用时行走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车辆解编转序装置正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车辆解编转序装置侧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车辆解编转序装置俯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称重方法第一步骤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称重方法第二步骤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称重方法第三步骤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称重方法第四步骤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车辆解编转序装置;1-1、连接杆;2、支撑框架;3、筋板;4、法兰连接板;5、支撑板;6、加强板;7、车轮;8、轴压板;9、柜门;10、支撑垫;11、移车台;12、移车台轨道;13、第一轨道线;14、第二轨道线;15、第三轨道线;20、五辆编组有轨电车;21、第一动车;22、第二动车;31、第一悬浮车;32、第二悬浮车;41、拖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大多数的有轨电车的而言,车辆解编之后有的第一悬浮车31或第二悬浮车32模块由于没有独立的转向架,是不能独立支撑和行走的,所以需要使用车辆解编转序装置1进行这些模块的解编转序工作。

如图1-4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解编转序装置,其中,所述车辆解编转序装置1包括支撑框架2和支撑板5,所述支撑板5的顶端固定设有法兰连接板4,所述法兰连接板4的两侧均通过筋板3与所述支撑板5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5的底端固定设有加强板6,所述加强板6的两侧均固定设有所述支撑框架2,所述加强板6两端对应的所述支撑框架2之间固定设有连接杆1-1,所述支撑框架2的顶端固定设有支撑垫10,所述支撑框架2上固定设有车轮7,所述车轮7设置为4个,所述支撑框架2的一侧焊接有吊环9,便于吊装移动所述车辆解编转序装置1,所述车轮7的转轴上固定设有轴压板8,通过将车辆解编转序装置1连接固定到有轨电车车辆解编之后的第一悬浮车31或第二悬浮车32上,使第一悬浮车31或第二悬浮车32模块具备独立支撑和行走的功能,从而完成相应的转序或发运以及称重等工序。

具体的,车辆解编转序装置1使用时,该装置直接与第一悬浮车31的车体铰接安装孔连接,其连接方式为采用六个M20X20的内六角螺栓从车体二位端向一位端方向穿入,一位端方向利用螺母及平弹垫紧固,当螺栓紧固完成后,同时通过支撑垫10进行高度调节,直至与车体底架接触并受力位置,这样不仅能给六个螺栓分担受力,还可有效防止车体塌陷,保障车体运输,转运过程安全。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该装置下部设置有四个车轮7可在轨道上任意推动,方便工作。

通过将车辆解编转序装置1连接固定到有轨电车车辆解编之后不能独立支撑和行走的模块,使这些模块具备独立支撑和行走的功能,从而完成相应的转序或发运。

实施例2

如图5-8所示,一种适用于五辆编组有轨电车的称重系统,其中包括车辆解编转序装置1包括支撑框架2和支撑板5,所述支撑板5的顶端固定设有法兰连接板4,所述法兰连接板4的两侧均通过筋板3与所述支撑板5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5的底端固定设有加强板6,所述加强板6的两侧均固定设有所述支撑框架2,所述加强板6两端对应的所述支撑框架2之间固定设有连接杆1-1,所述支撑框架2的顶端固定设有支撑垫10,所述支撑框架2上固定设有车轮7,所述支撑框架2的一侧焊接有吊环9,所述车轮7的转轴上固定设有轴压板8 ,还包括五辆编组有轨电车20、移车台11、移车台轨道12、第一轨道线13、第二轨道线14和第三轨道线15;所述五辆编组有轨电车20包括第一动车21、第二动车22、第一悬浮车31、第二悬浮车32和拖车41;

所述移车台轨道12设置有多条,所述移车台11可沿所述移车台轨道12纵向移动;移车台11可以在移车台轨道12范围内转运车辆。

所述移车台轨道12的一侧固定设有所述第一轨道线13、所述第二轨道线(14)和所述第三轨道线(15);

所述第一轨道线13、所述第二轨道线14和所述第三轨道线15在平面上平行设置;这样可以有效的节省空间;

解编后的所述第一悬浮车31一侧与所述车辆解编转序装置本体1相连,可以将无法单独支撑和移动的第一悬浮车31通过与第一动车21连挂后一起移动,实现整个称重环节中的转运。

一种适用于五辆编组有轨电车的称重系统的称重方法,其中,包括以下步骤:

如图5所示,S 1:称重前的状态为图8所示状态,在所述第二条轨道线14上先将所述五辆编组有轨电车20进行解编,所述第一动车21和所述第二动车22以及所述拖车41进行连挂组成第一模块;将第一模块推至所述移车台11,由所述移车台11通过所述移车台轨道12纵向移动送至所述第三轨道线15进行第一次称重并记录数据1;此时,所述第二悬浮车32车一端与第二动车22连挂,另外一端利用落车垫木支撑;

如图6所示,S2:所述第一模块称重完成后通过移车台11将其移至所述第二轨道线14上,并对所述第一悬浮车31和所述拖车41进行解编,解编完成后,将车辆解编转序装置1与所述第一悬浮车31连接,利用车辆解编转序装置1将所述第一动车21和所述第一悬浮车31组成一个可移动的第二模块,第二模块通过移车台11送至所述第一轨道线13暂时放置;然后将所述拖车41单独推至所述移车台11,由所述移车台11通过所述移车台轨道12纵向移动送至所述第三轨道线15进行称重并记录数据2;

如图7所示,S3:所述拖车41称重完成后单独推至所述第二条轨道线14,并且将所述拖车41与所述第二悬浮车32进行连挂,所述拖车41和所述第二悬浮车32车以及所述第二动车22连挂组成第三模块:将所述第三模块再次利用所述移车台11通过所述移车台轨道12纵向移动将第三模块送至所述第三轨道线15,完成第三次称重并记录数据3;

如图8所示,S4:所述第三模块称重完成后将其由所述移车台11通过所述移车台轨道12纵向移动推至所述第二轨道线14,再将所述第一轨道线13的第二模块利用所述移车台11送至所述第一轨道线13,将车辆解编转序装置1取下后,与第三模块连挂,完成整车连挂并结束所有称重步骤。最后通过计算公式:数据1+数据2-数据3得出结果,该结果即为整列车的重量

本发明的可直接将第一模块和第三模块通过移车台送至称重台,即充分利用现有装备进行有效的称重,无需先将转向架吊至称重台,再将车体吊至转向架上,减少了称重台上落车连挂步骤,并消除转向架与车体之间紧固件的损耗,避免再次使用天车吊车等工作,同时减少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整个称重过程,只需要三条轨道线(含称重设备)即可完成,这样来回移车的路线既清晰,又可以降低轨道线占用率;该称重方法可在有轨电车行业现有称重设备上进行称重,并测得整车重量,无需重新购买特殊的称重设备,目前市面上称重设备至少为50万元每套,所以该方法可直接为公司节省50万元以上现金。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