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能够提供提高的用于输送打印介质的输送性能的打印机

能够提供提高的用于输送打印介质的输送性能的打印机

摘要

本发明提供能够提供提高的用于输送打印介质的输送性能的打印机。打印机包括:头;压印辊;支撑构件,支撑头;移动机构,被构造成使支撑构件在夹压位置和分离位置之间移动;定位构件;和可移位构件。定位构件具有与被夹压在头和压印辊之间的打印介质接触的规定部。定位构件将打印介质在与打印介质的输送方向垂直的垂直方向上定位。当头在与压印辊协作地夹压打印介质的位置处时,规定部和头提供在其间延伸的假想直线。与支撑构件在夹压位置和分离位置之间的移动关联地,由支撑构件支撑的可移位构件沿规定路径移动。规定路径与假想直线交叉。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6364170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7-02-0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201610570531.3

  • 发明设计人 后藤崇;

    申请日2016-07-19

  • 分类号B41J2/32;

  • 代理机构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黄刚

  • 地址 日本爱知县名古屋市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1:24:14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0-04-17

    授权

    授权

  • 2018-08-10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41J2/32 申请日:20160719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7-02-01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用于在打印介质上打印一个或更多个字符例如字母、图形、数字、符号等的打印机。

背景技术

存在传统已知的在打印介质上打印一个或更多个字符的打印机。具体地,日本专利申请公布特开平9-216393公开了在作为打印介质的膜上打印图像的打印机。该打印机包括热头、压印辊和引导件。该热头被布置成面对该压印辊。引导件位于热头和压印辊的在膜的输送方向上的上游。引导件朝向在热头和压印辊之间的接触位置线性延伸。由引导件引导的膜被夹压在热头和压印辊之间,在膜被在输送方向上输送的同时,图像被打印在膜上。

然而,根据上述打印机,由于引导件朝向热头和压印辊之间的接触位置线性延伸,膜的将与压印辊接触的接触面积将减少。因此,压印辊可能不对膜传递充分的输送力,使得对膜的输送性能下降。因为各种零件和部件被设置在热头和压印辊周围,所以需要简单的结构来提高输送性能。

发明内容

考虑前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打印机,该打印机具有简单构造,还能够提高对夹压在头和压印辊之间的打印介质的输送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和其它目的,根据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打印机,该打印机包括:头;压印辊;支撑构件;移动机构;定位构件;和可移位构件。所述头被构造成在打印介质上打印一个或更多个字符。所述压印辊被构造成与所述头协作地夹压打印介质,以在输送方向上输送打印介质。所述支撑构件支撑所述头。所述移动机构被构造成使所述支撑构件在夹压位置和分离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夹压位置处的所述支撑构件允许所述头与所述压印辊协作地夹压所述打印介质。在所述分离位置处的所述支撑构件允许所述头被定位得离所述压印辊比在所述夹压位置处所述头离所述压印辊远。所述定位构件位于相对于所述压印辊而言在所述输送方向上的上游。所述定位构件具有规定部,所述规定部被构造成与在所述头和所述压印辊之间被输送且夹压的所述打印介质接触。所述定位构件被构造成将所述打印介质的就与所述输送方向垂直的垂直方向而言的位置固定。当所述头在与所述压印辊协作地夹压所述打印介质的位置处时,所述规定部和所述头提供在所述规定部和所述头之间延伸的假想直线。所述可移位构件由所述支撑构件支撑,并且所述可移位构件被构造成与所述支撑构件在所述夹压位置和所述分离位置之间的移动关联地沿规定路径移动。所述规定路径与所述假想直线交叉。

优选地,所述压印辊具有旋转轴线,所述压印辊能够绕所述旋转轴线旋转,所述打印机进一步包括:轴构件,所述轴构件被设置在所述支撑构件处,并且所述轴构件平行于所述旋转轴线延伸;和旋转构件,所述旋转构件被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轴构件处,并且所述可移位构件覆盖所述旋转构件的外周表面,以便在所述旋转构件的周方向上连续延伸。

优选地,所述移动机构包括:驱动部,所述驱动部被构造成产生驱动力;移动构件,所述移动构件包括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通过能够弹性变形的弹性构件被连接到所述支撑构件,所述移动构件被构造成在接收到来自所述驱动部的驱动力时从第一压力解除位置移动到第一操作位置,以将所述支撑构件从所述分离位置移动到所述夹压位置,与所述移动构件从所述第一压力解除位置到所述第一操作位置的位置改变关联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增加所述弹性构件的弹性变形量,在所述第一操作位置处的所述移动构件将所述头朝向所述压印辊推压;突出部,所述突出部从所述移动构件在规定方向上突出;和连接构件,所述连接构件连接所述支撑构件和所述突出部,并且所述连接构件被构造成与所述移动构件从所述第一压力解除位置到所述第一操作位置的移动关联地在指定方向上从第二压力解除位置移动到第二操作位置,所述连接构件具有对置部,在所述突出部的在所述指定方向上的下游的位置处,所述对置部面对所述突出部。

优选地,所述移动构件和所述压印辊的所述旋转轴线相对于所述假想直线位于相同侧。

优选地,所述支撑构件包括被连接到所述弹性构件的第二连接部,所述支撑构件被构造成绕平行于所述旋转轴线延伸的第一轴线枢转地移动,所述移动机构被构造成使所述支撑构件在所述夹压位置和所述分离位置之间枢转地移动,并且所述第二连接部被定位得离所述第一轴线比所述可移位构件离所述第一轴线远。

优选地,所述突出部能够枢转移动地支撑所述移动构件,所述驱动部被构造成使所述移动构件绕所述突出部枢转地移动,所述连接构件被能够枢转移动地连接到所述支撑构件,所述连接构件被构造成滑动地接触所述突出部,并且所述移动构件绕所述突出部从所述第一压力解除位置在第一规定方向上枢转地移动到所述第一操作位置,所述移动构件包括:基部,所述基部具有在所述规定方向上与所述连接构件对置的部分,所述基部由所述突出部能够枢转移动地支撑;和第一突起,所述第一突起从所述基部在所述规定方向上突出,当所述连接构件在所述第二操作位置处时,在所述对置部的在所述第一规定方向上的下游的位置处,所述第一突起面对所述对置部。

优选地,所述移动构件进一步包括第二突起,所述第二突起从所述基部在所述规定方向上突出,当所述连接构件在所述第二操作位置处时,在所述连接构件的在所述第一规定方向上的下游的位置处,所述第二突起面对所述连接构件,当在所述第一操作位置处的所述移动构件在与所述第一规定方向相反的第二规定方向上枢转地移动时,在所述第二压力解除位置处的所述连接构件的在所述指定方向上的下游的位置处,所述第二突起与在所述第二压力解除位置处的所述连接构件接触,在所述第一操作位置处的所述移动构件的所述第一突起和在所述第二操作位置处的所述连接构件的所述对置部限定绕所述突出部在所述第一规定方向上在所述第一突起和所述对置部之间的第一最小距离,并且在所述第一操作位置处的所述移动构件的所述第二突起和在所述第二操作位置处的所述连接构件限定绕所述突出部在所述第一规定方向上在所述第二突起和所述连接构件之间的第二最小距离,所述第一最小距离小于所述第二最小距离。

优选地,所述移动构件进一步包括第三突起,在与所述突出部分离的位置处,所述第三突起从所述基部在与所述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突出,所述移动构件进一步包括凸轮构件,所述凸轮构件被构造成在接收到所述驱动力时绕第二轴线旋转,所述第二轴线在所述第三突起和所述突出部之间的位置处在所述规定方向上延伸,所述凸轮构件具有凸轮表面,所述凸轮表面被构造成滑动地接触在所述第一操作位置处的所述移动构件的所述第三突起,并且所述凸轮表面包括:第一凸轮表面;第二凸轮表面,所述第二凸轮表面被定位得离所述第二轴线比所述第一凸轮表面离所述第二轴线远;和第三凸轮表面,所述第三凸轮表面连接所述第一凸轮表面和所述第二凸轮表面。

优选地,所述凸轮构件被构造成绕所述第二轴线在旋转方向上旋转,所述第一凸轮表面和所述第二凸轮表面平行于所述旋转方向延伸。

优选地,当所述支撑构件被移动到所述夹压位置时,所述可移位构件接近所述压印辊。

优选地,当所述支撑构件在所述分离位置处时,所述可移位构件与所述假想直线分离。

优选地,所述定位构件包括一对辊,所述一对辊被构造成在所述一对辊之间夹压所述打印介质,以输送所述打印介质。

附图说明

从结合附图的以下描述中,实施例的指定特征和优势以及其它目标将变得明显,其中:

图1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打印机1的透视图,其中盖12关闭;

图2是根据该实施例的打印机1的透视图,其中盖12打开;

图3是附接到根据实施例的打印机1的带盒90沿图2中的线A-A截取的剖视图;

图4是设置在根据该实施例的打印机1中的打印机构80的放大透视图;

图5是打印机构80的平面图,其中支撑构件52处于分离位置;

图6是设置在根据该实施例的打印机1中的凸轮构件210的平面图;

图7A至7D是示出当支撑构件52从分离位置移动到夹压位置时,支撑构件52、移动构件230和连接构件280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8A至8D是示出当凸轮构件210从初始旋转位置旋转到第一旋转位置时,移动构件230和凸轮构件210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9是设置在根据该实施例的打印机1中的输送部20的透视图;

图10A至10C是示出当移动构件230从第一操作位置经由第一推压位置枢转地移动到第二推压位置时,支撑构件52、移动构件230和连接构件280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11A至11C是示出当凸轮构件210从第一旋转位置经由第二旋转位置旋转到第三旋转位置时移动构件230和凸轮构件210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并且

图12是打印机构80的平面图,其中支撑构件52处于夹压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1.打印机1的结构的概述

将参考附图描述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打印机1,其中同样的部分和部件由相同附图标记表示以避免重复描述。

打印机1被构造成在作为打印介质的示例的管状构件9(图9)上打印一个或更多个字符(字母、图形、数字、符号等)。

关于打印机1的以下描述中的方向将基于图1中所示的箭头给定。具体地,图1中的顶侧、底侧、上左侧、下右侧、下左侧和上右侧将被分别称为打印机1的顶侧、底侧、左侧、右侧、前侧和后侧。

如图1中所示,打印机1设有包括本体壳体11和盖12的外壳10。本体壳体11具有箱形形状。更具体地,本体壳体11是在左右方向上伸长的长方体形式。盖12位于本体壳体11的上方且具有板形状。盖12具有可枢转移动地支撑到本体壳体11的上后端部的后端部。锁定机构13被设置在本体壳体11的上前端部处。锁定机构13适于与处于盖12相对于本体壳体11的关闭姿势的盖12的前端部接合以抑制盖12的意外打开。

接收表面11A(图2)被设置构成本体壳体11的上表面。当盖12相对于本体壳体11关闭时盖12覆盖接收表面11A(图1)。当使用者打开盖12时,使用者操作锁定机构13以解除与盖12的接合,使盖12枢转地向上移动离开锁定机构13。在盖12相对于本体壳体11的打开姿势下,接收表面11A露出到外侧,从而使用者能够从上方接近接收表面11A。

外壳10在其侧壁处具有操作部17、管入口开口15和管出口开口16(图2)。操作部17包括多个按钮例如电源按钮和开始按钮。操作部17还允许使用者选择后面描述的“小夹压力”、“中夹压力”和“大夹压力”之一。操作部17被设置在本体壳体11的前壁的上右部。管入口开口15适于将管状构件9朝向外壳10的内部引导。管入口开口15位于本体壳体11的右侧壁的上后部,且具有在竖直方向上伸长的长方体形状。管出口开口16适于将管状构件9朝向外壳10的外部引导。管出口开口16位于本体壳体11的左侧壁的上后部,且具有在竖直方向上伸长的长方体形状。管出口开口16在前后方向上位于管入口开口15的略微前方。

如图2中所示,包括管接收部40和带接收部30的接收部7被形成在接收表面11A处。接收部7是向上的凹进开口形式。接收部7具有经由支撑板14(图5)位于本体壳体11的底壁部上方且与之面对的底壁部。支撑板14是位于本体壳体11的底壁部上方且在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板状构件。

管状构件9(图9)能附接到管接收部40和从其拆卸。管接收部40从管入口开口15延伸到与管出口开口16的右侧部相邻的位置。管接收部40大体上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但是朝向其左侧略向前倾斜,因为管出口开口16相对于管入口开口15在前后方向上被略微向前定位。

管接收部40从管入口开口15朝向管出口开口16延伸的方向将被称为“管输送方向”。管输送方向与左右方向平行,且与竖直方向及前后方向垂直。管状构件9被使用者附接到管接收部40使得管状构件9在管输送方向上从管入口开口15延伸到管出口开口16。附接的管状构件9被在管输送方向上输送。在管输送方向上相对于管入口开口15定位管出口开口16的一侧将被称为管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而在管输送方向上相对于管出口开口16定位管入口开口15的一侧将被称为管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侧。

管接收部40提供具有在与管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横截面区域的开放空间。该横截面区域略大于管状构件9的横截面区域,除了管接收部40在管输送方向上的中央部。管状构件9的横截面区域是与管状构件9延伸的方向垂直的横向平面。

带盒90能够附接到带接收部30和从其拆卸。带接收部30提供其轮廓在平面图中大体上与带盒90的轮廓对应的开放空间。带接收部30位于接收表面11A的左前部。带接收部30位于管接收部40的前方。

管接收部40的开放空间在管输送方向上的中央部处具有前端部,管接收部40的开放空间的前端部与带接收部30的开放空间的后端部连通。提供管接收部40和带接收部30之间连通的空间将被称为连通空间8。连通孔(未示出)被形成在接收部7的底壁部中在连通空间8下方的位置。连通孔在平面图中是大体上矩形形状,且在竖直方向上穿透接收部7的底壁部。连通孔位于支撑板14(图5)的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的上方。

如图2中所示,电路板19被设置在本体壳体11的内部中在右后部处。电路板19在竖直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延伸。电路板19设有CPU、ROM和RAM,这些未示出。CPU适于控制打印机1的操作。

如图3中所示,带盒90能够被附接到带接收部30。带盒90包括壳体101、带卷轴81和缠绕卷轴300。壳体101具有箱状构造,其中容纳带卷轴81和缠绕卷轴300。带卷轴81和缠绕卷轴300是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大体圆柱状。带卷轴81位于缠绕卷轴300右方。缠绕卷轴300和带卷轴81由分别形成在壳体101中的第一支撑孔111和第二支撑孔112支撑,且能够绕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轴线旋转。第一支撑孔111由从带接收部30的底壁部向上延伸的带缠绕轴63支撑。带缠绕轴63和缠绕卷轴300彼此一体地旋转。第二支撑孔112由旋转检测轴71(后面描述)支撑。旋转检测轴71和带卷轴81彼此一体地旋转。

墨带93被缠绕在带卷轴81和缠绕卷轴300上使得墨带93的宽度方向大体上与竖直方向平行。在带卷轴81和缠绕卷轴300之间跨越的墨带93部分露出到壳体101外部且位于连通空间8处(见图9)。墨带93的露出部分将被称为“指定墨带93A”。指定墨带93A从位于连通空间8处的管状构件9的前侧与之面对。

2.打印机构80的结构

将参考图3至6描述打印机构80。由图4中的双点划线W1包围的区域是图2中双点划线W1包围的区域的放大图。打印机构80适于在将管状构件9与指定墨带93A一起夹压的同时在与指定墨带93A重叠的管状构件9上打印一个或更多个字符。字母、图形、数字、符号等是字符的示例。打印机构80包括输送量检测部70(图3)、输送部20(图4)、打印部50(图5)和头移动部200(图5)。

2-1.输送量检测部70

图3中所示的输送量检测部70适于检测在打印操作期间墨带93的输送量。输送量检测部70包括旋转检测轴71、检测板72和传感器73。旋转检测轴71比带缠绕轴63更向右地定位,且从带接收部30的底壁部竖立。旋转检测轴71具有组装到带盒90的第二支撑孔112的上端部。

检测板72具有从旋转检测轴71的下端部径向向外突出的盘状构造。检测板72具有在平面图中与旋转检测轴71的轴线一致的中心。检测板72形成有包围检测板72的中心的多个检测孔(未示出)。具体地,多个检测孔被放射状布置且在检测板72的周方向上以规则间隔彼此间隔开。所述多个检测孔中的每一个在竖直方向上穿透检测板72。

传感器73是透射型光学传感器且包括光发射部73A和光接收部73B。光发射部73A和光接收部73B以检测板72介于其间的状态在竖直方向上彼此面对。电路板19的CPU(未示出)在打印操作期间允许光发射部73A朝向光接收部73B发射光。从光发射部73A发射且通过检测板72的多个检测孔之一的光被光接收部73B接收。此时,传感器73对CPU输出开信号。另一方面,当从光发射部73A发射的光在检测板72处被反射时,光不被光接收部73B接收。在此情况下,传感器73对CPU输出关信号。顺便提及,能够检测在检测板72处反射的光的反射型光学传感器可被用作传感器73。

2-2.输送部20

如图4所示,输送部20包括压印辊23、第一输送部21、第二输送部22和驱动马达(未示出)。压印辊23位于连通空间8的后方。压印辊23能够绕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线23A旋转。压印辊23具有外周表面,其一部分进入管接收部40。

第一输送部21位于压印辊23的管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侧且与压印辊23间隔开。第一输送部21包括驱动辊21A和从动辊21B。驱动辊21A被定位成使得其外周表面的一部分从管接收部40的后侧进入管接收部40。从动辊21B能够旋转且位于驱动辊21A前方。

第二输送部22位于压印辊23的管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且与压印辊23间隔开。第二输送部22包括驱动辊22A和从动辊22B。驱动辊22A被定位成使得其外周表面的一部分从管接收部40后侧进入管接收部40。从动辊22B能够旋转且位于驱动辊22A的前方。

从动辊21B能够在其退回位置和其前进位置之间移动。同样,从动辊22B能够在其退回位置和其前进位置之间移动。在图4中,处于其相应退回位置的从动辊21B和从动辊22B由实线指示,而处于其相应的前进位置的从动辊21B和从动辊22B由双点划线指示。当从动辊21B处于其前进位置时,从动辊21B进入管接收部40且从驱动辊21A的前侧接近驱动辊21A。同样地,当从动辊22B处于其前进位置时,从动辊22B进入管接收部40且从驱动辊22A的前侧接近驱动辊22A。此时,管状构件9被夹压在从动辊21B的外周表面和驱动辊21A的外周表面之间提供最紧密间隙的从动辊21B的外周表面的一部分和驱动辊21A的外周表面的一部分之间(这两个部分将被称为“规定部21C”)。夹压管状构件9的两个规定部21C以其间极小的间隙彼此面对。同样地,管状构件9被夹压在驱动辊22B的外周表面和驱动辊22A的外周表面之间提供最紧密间隙的从动辊22B的外周表面的一部分和驱动辊22A的外周表面的一部分之间。当从动辊21B处于其退回位置时,从动辊21B位于管接收部40前方且与驱动辊21A间隔开。同样地,当从动辊22B处于其退回位置时,从动辊22B位于管接收部40的前方且与驱动辊22A间隔开。

随着杆79的姿势变化,从动辊21B和从动辊22B在退回位置和前进位置之间移动(图2)。杆79位于本体壳体11的内部。具体地,杆79位于管接收部40的后方和电路板19的前方。杆79能够在打开姿势(图2中的实线指示)和关闭姿势(图2中的双点划线指示)之间移动。在打开姿势,杆79从本体壳体11向上延伸。在关闭姿势,杆79在本体壳体11的内部中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当使用者将杆79从其打开姿势移动到其关闭姿势时,从动辊21B和从动辊22B从退回位置移动到前进位置。

驱动马达(未示出)被设置在本体壳体11的内部。驱动马达适于驱动压印辊23、驱动辊21A、驱动辊22A和带缠绕轴63(图3)。根据电路板19的CPU(未示出)的控制,驱动马达被旋转地驱动。

2-3.打印部50

如图5中所示,打印部50包括支撑构件52和头60。支撑构件52位于接收部7(图2)的底壁部和支撑板14之间。支撑构件52是在平面图中大体上为矩形形状的板状构件。支撑构件52具有通过从支撑板14竖立的枢轴59能够枢转移动地支撑的右端部。

在以下描述中,枢轴59的轴线将被称为“第一轴线59A”,绕第一轴线59A在平面图中顺时针方向上的枢转移动将被称为如图5中箭头A1所示的“第一枢转移动方向”,绕第一轴线59A在平面图中逆时针方向上的枢转移动将被称为如图5中箭头A2所示的“第二枢转移动方向”。即,第二枢转移动方向是与第一枢转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第一轴线59A平行于压印辊23的旋转轴线23A。

支撑构件52在它的纵向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设有从其向上突出的轴构件54。轴构件54平行于压印辊23的旋转轴线23A。轴构件54具有延伸穿过形成在接收部7的底壁部中的连通孔(未示出)且进入连通空间8(图4)的上部。旋转构件55可旋转地设置在轴构件54的上端部。旋转构件55是辊。旋转构件55位于支撑板14上方且与之间隔开。覆盖部57被设置在旋转构件55处。覆盖部57被在旋转构件55的周方向上连续地形成在旋转构件55的外周表面之上。

支撑构件52具有连接壁部53。连接壁部53被设置在支撑构件52的第一枢转移动方向(方向A1)上的下游端部。连接壁部53被定位成离第一轴线59A比覆盖部57离第一轴线59A更远。连接壁部53形成有连接孔53A。连接孔53A是在竖直方向上穿透连接壁部53的圆柱形孔。

头60被支撑在支撑构件52的左部。头60和支撑构件52一起绕第一轴线59A能够枢转地移动。头60包括散热器62、加热器69和盖构件65。

散热器62是由金属制成的板状构件。散热器62从支撑构件52延伸到形成在接收部7的底壁部中的连通孔(未示出)上方的位置。散热器62在第一枢转移动方向(方向A1)上具有厚度,且是大体上平行于支撑构件52的纵向方向延伸的矩形形状。散热器62具有上端部,该上端部位于在连通空间8中设置的指定墨带93A的前方(图9)。换言之,散热器62的上端部位于指定色带93A的第二枢转移动方向上(方向A2)的下游。

加热器69是附接到散热器62的第一枢转移动方向(方向A1)上的下游端表面的上部的板状构件。加热器69适于根据电路板19的CPU(未示出)的控制产生热。加热器69具有在第一枢转移动方向(方向A1)上的下游端表面,该下游端表面用作打印表面69A。打印表面69A适于在管状构件9与指定墨带93A重叠的状态下与压印辊23协作地夹压指定墨带93A和管状构件9。

盖构件65由树脂制成。盖构件65在散热器62的第二枢转移动方向(方向A2)上覆盖右端表面、左端表面和下游端表面。由于散热器62由盖构件65覆盖,所以能够提高抵抗向前指向的力的强度。盖构件65包括右引导部65A和左引导部65B。右引导部65A和左引导部65B分别覆盖散热器62的右端表面和散热器62的左端表面。右引导部65A具有在第一枢转移动方向(方向A1)上的下游端部,右引导部65A的下游端部弓形地弯曲同时在第一枢转移动方向(方向A1)上突出。同样地,左引导部65B具有在第一枢转移动方向(方向A1)上的下游端部,左引导部65B的下游端部弓形地弯曲同时在第一枢转移动方向(方向A1)上突出。右引导部65A的下游端部在散热器62的纵向方向上面对左引导部65B的下游端部,使得加热器69位于右引导部65A的下游端部和左引导部65B的下游端部之间。如图9中所示,位于连通空间8中的指定墨带93A跨越右引导部65A的下游端部和左引导部65B的下游端部之间。

右引导部65A的下游端部位于加热器69的打印表面69A的第一枢转移动方向(方向A1)上的下游。此外,左引导部65B的下游端部位于散热器62的下游端表面的第一枢转移动方向(方向A1)上的下游且也位于打印表面69A的第二枢转移动方向(方向A2)上的下游。

头60能够和支撑构件52一起绕第一轴线59A在头分离位置(图4和图5)和头夹压位置(图4和图12)之间枢转地移动。当头60处于头夹压位置时,指定墨带93A和与之重叠的管状构件9被夹压在加热器69和压印辊23之间。当头60处于头分离位置时,加热器69被定位成相对于位于连通空间8中的指定墨带93A离开且向后。换言之,头60被定位成在头分离位置比在头夹压位置更远离压印辊23。在图4中,处于头分离位置的头60由实线表示,而处于头夹压位置的头60由双点划线表示。

在以下描述中,将头夹压位置处的头60的打印表面69A的离压印辊23最近的部分和两个规定部分21C(图4)连接的线将被称为“假想直线18”(图9)。假想直线18位于压印辊23的旋转轴线23A的前方。此外,支撑构件52的用于将头60定位在头夹压位置的位置将被称为“夹压位置”(图12),支撑构件52的用于将头60定位在头分离位置的位置将被称为“分离位置”(图5)。夹压位置是在第一枢转移动方向(方向A1)上从分离位置移位的位置。当支撑构件52处于分离位置时,覆盖部57(由图12中的双点划线表示)被定位成离开假想直线18且在其前方。当支撑构件52处于夹压位置时,覆盖部57的后部被定位在假想直线18后方(图12)。

覆盖部57与支撑构件52的在夹压位置和分离位置之间的枢转移动关联地移动的区域将被称为“移动路径99”(图12)。覆盖部57与支撑构件52的枢转移动关联地沿移动路径99移动。移动路径99在平面图中与假想直线18交叉。

2-4.头移动部200

将参考图5和图6描述头移动部200。头移动部200是用于使支撑构件52在夹压位置和分离位置之间移动的机构。头移动部200包括马达205、凸轮构件210、突出部229、移动构件230和连接构件280。头移动部200通过凸轮构件210和移动构件230将马达205的旋转驱动力传输到支撑构件52。

马达205被构造成产生旋转驱动力。马达205被固定到支撑板14的下表面的后部大体上处于其左右方向上的中心部。马达205根据电路板19的CPU(未示出)的控制在正向方向和反向方向上旋转。凸轮构件210位于马达205的右方且在支撑板14的下表面的后部。凸轮构件210具有在平面图中大体上为圆形的板状形状。换言之,凸轮构件210是在竖直方向上具有厚度的盘状形状的。凸轮构件210能够绕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轴线(下文中称为“第二轴线210A”)旋转。第二轴线210A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穿过支撑板14的右后部。凸轮构件210具有在平面图中位于支撑板14的后端的后方的后部。凸轮构件210与马达205在正向方向上的旋转关联地在平面图中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而与马达205在反向方向上的旋转关联地在平面图中在逆时针方向上旋转。

如图6所示,凸轮构件210具有滑动表面250。该滑动表面250是布置在凸轮构件210的旋转方向上的表面,凸轮构件210的旋转中心是第二轴线210A。滑动表面250包括以如下顺序在平面图中在逆时针方向上布置的延伸表面251、指定表面261、延伸表面252、指定表面262、延伸表面253、指定表面263和延伸表面254。延伸表面251至254平行于凸轮构件210的旋转方向延伸。此外,延伸表面251至254被布置成使得:在凸轮构件210的径向方向上从第二轴线210A到相应延伸表面251至254的距离依次从延伸表面210至延伸表面254逐渐增加。即,第二轴线210A和延伸表面251之间的距离是最短距离,并且第二轴线210A和延伸表面254之间的距离是最长距离。

指定表面261连接延伸表面251和延伸表面252的相邻端。指定表面262连接延伸表面252和延伸表面253的相邻端。指定表面263连接延伸表面253和延伸表面254的相邻端。即,指定表面261至263在平面图中在逆时针方向上朝向其下游侧在离开第二轴线210A的方向上延伸。

壁部255被设置在延伸表面251的在平面图中顺时针方向上的下游端部。壁部255包括第一壁部255A和第二壁部255B。第一壁部255A从延伸表面251在凸轮构件210的径向方向上向外延伸。第二壁部255B从第一壁部255A的径向外端部绕第二轴线210A在平面图中在逆时针方向上延伸。第二壁部255B面对延伸表面251,间隙259介于第二壁部255B和延伸表面251之间。

图6示出凸轮构件210的初始旋转位置。当凸轮构件210处于初始旋转位置时,第一壁部255A从第二轴线210A的直接后方的位置绕第二轴线210A在平面图中在逆时针方向上在角度上移位45度。随着凸轮构件210从初始旋转位置开始在平面图中的顺时针旋转,滑动表面250通过支撑板14(图5)的后端的后方的位置。更具体地,延伸表面251、指定表面261、延伸表面252、指定表面262、延伸表面253、指定表面263和延伸表面254依次连续通过支撑板14的后端的向后位置。

如图5所示,突出部229是从支撑板14的后端部向上延伸的轴状构件。突出部229在平面图中位于第二轴线210A的右方和前方。突出部229具有位于接收部7的底壁部下方的上端部(图4)。在以下描述中,绕突出部229在平面图中在顺时针方向上的旋转将被称为“第一规定方向”,如图5中箭头B1所示;绕突出部229在平面图中在逆时针方向上的旋转将被称为“第二规定方向”,如图5中箭头B2所示。即,第二规定方向是与第一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

移动构件230是大体上矩形形状且具有在竖直方向上的厚度的板状构件。移动构件230由突出部229能够枢转移动地支撑。移动构件230包括基部231、滑动销232(图8A至8D)、伸出部233、凸起235和连接部237。基部231是在平面图中具有大体上矩形形状的板状构件。基部231在它的纵向方向上具有从上方面对支撑板14的一个端部。基部231的所述一个端部被突出部229能够枢转移动地支撑。

基部231具有在第一规定方向(方向B1)上的下游端部,并且滑动销232(图8A至图8D)在支撑板14的后方的位置处从基部231的下游端部向下突出。滑动销232在平面图中相对于凸轮构件210的第二轴线210A被定位成与突出部229大致相反。即,滑动销232被设置在与突出部229分离的位置。销动销232位于凸轮构件210的滑动表面250的径向外方,且与凸轮构件210的滑动表面250接触。滑动销232能够被定位在凸轮构件210(图8A)的间隙259中。

伸出部233具有圆柱状构造且从基部231向上突出。伸出部233与滑动销232同轴。基部231具有凸轮构件210的第二轴线210A的第一规定方向(方向B1)上的下游的部分,并且凸起235从基部231的下游部向上突出。

基部231具有在第二规定方向(方向B2)上的下游端部,并且连接部237具有从基部231的下游端部向上突出的圆柱状构造。弹性构件201被附接到连接部237。弹性构件201是大体上在前后方向上可弹性变形的张力弹簧。弹性构件201具有附接到连接部237的后端部和附接到支撑构件52的连接孔53A的前端部。因此,连接部237经由弹性构件201被连接到支撑构件52。在以下描述中,在平面图中连接部237的中心和连接孔53A的中心之间的最小距离将被称为“规定距离”。在图5中,规定距离由尺寸L指示。

移动构件230能够绕突出部229枢转地移动。图5中所示的移动构件230位于第一压力解除位置。当移动构件230处于第一压力解除位置时,滑动销232位于处于初始旋转位置的凸轮构件210的间隙259中。更具体地,当移动构件230处于第一压力解除位置时,滑动销232与第一壁部255A接触,同时位于第一壁部255A的绕第二轴线210A在平面图中逆时针方向上的下游(图8A)。

连接构件280是在竖直方向上具有厚度的板状构件。连接构件280将突出部229连接到支撑构件52。连接构件280被定位成比移动构件230更高(移动构件230的上方)。连接构件280包括基部282和对置部285。

基部282具有大体上在前后方向上伸长的矩形形状。基部282具有前端部,该前端部位于旋转构件55的下方且能够枢转移动地支撑到支撑构件52的轴构件54。基部282具有位于凸起235的后方的后端部。基部282的后部从上方面对移动构件230的基部231的部分,基部231的该部分是突出部229和连接部237之间的区域。换言之,连接构件280的基部282的部分和移动构件230的基部231的部分在竖直方向上彼此面对。

对置部285是从基部282在其后部的右端绕轴构件54在平面图中逆时针方向上突出的壁部。对置部285在平面图中具有大体上矩形形状。基部282的右端部具有位于对置部285前方的部分,在以下描述中,该部分将被称为“指定部282B”。该指定部282B在平面图中线性延伸。

扭转弹簧209(图5)被设置在轴构件54处。通过扭转弹簧209绕轴构件54在平面图中的顺时针方向上推压基部282的下部。然而,一旦连接构件280与伸出部233和突出部229之一的抵接,则连接构件280在顺时针方向上的枢转移动受到限制。因而,连接构件280允许支撑构件52被连接到移动构件230。

图5示出处于其第二压力解除位置的连接构件280。第二压力解除位置是连接构件280在其可移动范围内的最前方位置。当连接构件280处于第二压力解除位置时,连接构件280允许处于其分离位置的支撑构件52被连接到处于其第一压力解除位置的移动构件230。

将描述具有上述构造的连接构件280的操作。经由弹性构件201连接到移动构件230的支撑构件52与移动构件230在第一规定方向(方向B1)上的枢转移动关联地在第一枢转移动方向(方向A1)上枢转地移动。由轴构件54能够枢转移动地支撑的连接构件280与支撑构件52的枢转移动相关联地大体上在前后方向上移位。

在以下方向上,处于第二压力解除位置的连接构件280与移动构件230的在第一规定方向(方向B1)上的枢转移动关联地移位的方向将被称为“指定方向”。指定方向由图7A和图7B中的箭头C指示。指定方向是与竖直方向及左右方向都交叉的方向。顺便提及,当连接构件280处于第二压力解除位置时,基部282的后端部从移动构件230的伸出部233的指定方向上的上游侧与伸出部233接触。

3.打印机1的操作

将参考图4至12描述打印机1中执行的操作。在附图中,图9中省略驱动辊22A,图7A至7D、10A至10D和图12中省略弹性构件201。打印机1处于开始其操作之前的初始状态(图2、4、5)。当打印机1处于初始状态时,凸轮构件210处于初始旋转位置,移动构件230处于第一压力解除位置,连接构件290处于第二压力解除位置,支撑构件52处于分离位置,头60处于头分离位置。

在打印机1处于初始状态的情况下,使用者相对于本体壳体11打开盖12且将杆79从关闭姿势移动到打开姿势。然后,在使用者将带盒90附接到带接收部30且将管状构件9安装到管接收部40之后,使用者将杆79从打开姿势移动到关闭姿势。从动辊21B和从动辊22B分别从缩回位置移位到前进位置,从而管状构件9被夹压在驱动辊21A和从动辊22B之间以及驱动辊22A和从动辊22B之间的位置。因此,管状构件9被在管接收部40的深度方向上和管接收部40的宽度方向上固定位置。深度方向是竖直方向。换言之,深度方向是与管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宽度方向是与管输送方向和管接收部40的深度方向垂直的方向。

当从动辊21B和从动辊22B分别从缩回位置移位到前进位置时,管状构件9的位于压印辊23和两个规定部21C之间的部分提供沿假想直线18延伸的线性姿势。在图9中,管状构件9的沿假想直线18线性延伸的部分由双点划线指示。

在使用者将盖12相对于本体壳体11关闭之后,打印机1将执行管夹压操作、力调整操作、打印操作和管释放操作。在管夹压操作中,打印机1将头60从头分离位置移动到头夹压位置。在力调整操作中,打印机1调整夹压力。夹压力是当处于头分离位置的头60的加热器69与压印辊23协作地夹压指定墨带93A和管状构件9时施加到指定墨带93A和管状构件9的力。在打印操作中,打印机1在管状构件9上打印一个或更多个字符。在管释放操作中,打印机1将头60从头夹压位置移动到头分离位置。接下来将依次描述这四个操作。

3-1.管夹压操作

下面将参考图5和图7A至图9描述管夹压操作。响应由使用者输入到操作部17用于开始管夹压操作的命令,处于初始状态的打印机1开始管夹压操作。顺便提及,由图7A、7B、7C和7D表示的相位分别对应于图8A、8B、8C和8D表示的相位。此外,图7A和图8A中所示的移动构件230的状态对应于图5中所示的移动构件230的状态。此外,图7A至图7D省略了管状构件9和滑动销232,在图7A至7D中概念性地示出头60的加热器69。这同样适用于图10A至10C。

如图7A至8D中所示,通过电路板19(图7A,7B)的CPU(未示出)的控制,凸轮构件210与马达205的正向旋转关联地从初始旋转位置在平面图中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通过凸轮构件210的顺时针旋转,延伸表面251相对于滑动销232滑动地移动,从而移动构件230从第一压力解除位置(图8A和图8B)在第一规定方向(方向B1)上枢转地移动。通过移动构件230在第一规定方向上的枢转移动,支撑构件52通过弹性构件201(图7A和图7B)从分离位置在第一枢转移动方向(方向A1)上枢转地移动。覆盖部57也与支撑构件52一起在第一枢转移动方向(方向A1)上枢转地移动,从而覆盖部57从管状构件9的一部分的前侧与该部分接触,该部分沿假想直线18延伸。

与支撑构件52在第一枢转移动方向(方向A1)上的枢转移动关联,连接构件280从第二压力解除位置在指定方向(方向C)上移位(图7A和图7B)。在该情况下,连接构件280在指定方向上移位同时保持连接构件280的基部282的后端部与伸出部233从其第二规定方向(方向B2)上的下游侧接触。即,与移动构件230在第一规定方向(方向B1)上的枢转移动关联,由扭转弹簧209推压的连接构件280在指定方向上移位同时绕轴构件54在平面图中在顺时针方向上逐渐成角度地移动。在该情况下,对置部285相对于突出部229逐渐向后移位。

当与凸轮构件210的旋转关联地使指定表面261与滑动销232接触时,移动构件230被枢转地移动到中间位置(图7C和图8C)。当移动构件230处于中间位置时,滑动销232处于在第一规定方向(方向B1)上略微移位的位置。作为移动构件230枢转移动到中间位置的结果,支撑构件52被移动到夹压位置且头60被移动到头夹压位置(图7C)。加热器69的打印表面69A与压印辊23协作地夹压管状构件9和指定墨带93A(图9)。作为支撑构件52枢转移动到夹压位置的结果,连接构件280被移位到最远位置(图7C)。最远位置是连接构件280在其可移动范围内的最远位置。当连接构件280处于最后位置时,基部282的后端部位于伸出部233的第二规定方向(方向B2)上的下游侧且与伸出部233接触,对置部285的右端部位于凸部235的第二规定方向(方向B2)上的下游侧且与凸起235接触。

如图9所示,作为支撑构件52枢转移动到夹压位置的结果,覆盖部57的后部被移动到比假想直线18更向后的位置。在该情况下,覆盖部57接近压印辊23,使得管状构件9的沿假想直线18延伸的部分接近压印辊23。作为结果,管状构件9的沿假想直线18延伸的部分向后弯曲,使得管状构件9的该部分的在延伸方向上的每一端用作支点。因而,与支撑构件52处于分离位置的情况相比,管状构件9相对于压印辊23的接触面积增加。

马达205(图5)在正向方向上继续旋转,从而凸轮构件210进一步在平面图中在顺针方向上旋转(图8C和图8D),移动构件230从中间位置进一步在第一规定方向(方向B1)上枢转移动。在该情况下,伸出部233与连接构件280在第一规定方向(方向B1)上分离,同时保持凸起235和连接构件280之间的接触。因为压印辊23限制加热器69在第一枢转移动方向(方向A1)上移动,所以处于夹压位置的支撑构件52被限制在第一枢转移动方向(方向A1)上移动,而不管移动构件230在第一规定方向(方向B1)上的枢转移动,如图7C和7D所示。因此,此时,轴构件54静止且保持在其位置。与移动构件230在第一规定方向(方向B1)上的枢转移动关联,由扭转弹簧209推压的连接构件280的对置部285和凸起235之间的接触状态被保持。因此,连接构件280绕轴构件54从最后位置在平面图中在顺时针方向上移位(图7C和7D)。

凸轮构件210旋转到第一旋转位置(图8D)。第一旋转位置是凸轮构件210的旋转位置,在此处,第一壁部255A大体上位于第二轴线210A的右方。第一旋转位置被定位成从初始旋转位置在平面图中在顺时针方向上移位(图8D)。

作为凸轮构件210旋转到第一旋转位置的结果,移动构件230被枢转地移动到第一操作位置(图7D)。当移动构件230处于第一操作位置时,滑动销232被定位成从突出部229向后的位置在第一规定方向(方向B1)上略移位。此时,滑动销232与处于第一旋转位置的凸轮构件210的延伸表面252的在平面图中的顺时针方向上的下游端部接触。作为移动构件280枢转移动到第一操作位置的结果,连接构件280被移位到第二操作位置(图7D)。第二操作位置是连接构件280从最后位置绕轴构件54在平面图中在顺时针方向上略移位的位置。处于第二操作位置的连接构件280连接处于第一操作位置的移动构件230和处于夹压位置的支撑构件52。当连接构件280被移位到第二操作位置时,对置部285在突出部229的指定方向(方向C)上的下游的位置面对突出部229,指定部282B从突出部229的左侧与突出部229接触,对置部285的右端部位于凸起235的第二规定方向(B2)的下游侧且与凸起235接触。

通过移动构件230从中间位置枢转地移动到第一操作位置,规定距离(尺寸L)增加。因此,弹性构件201的弹性变形量增加。因而,加热器69将指定墨带93A和管状构件9朝向压印辊23推压,覆盖部57在第一枢转移动方向(方向A1)上推压管状构件9的弯曲部。在该情况下,支撑构件52接收指向第二枢转移动方向(方向A2)的反作用力。然而,因为对置部285在突出部229的指定方向(方向C)上的下游的位置面对突出部229,所以突出部229限制处于第二操作位置的连接构件280向前移动。因此,支撑构件52的第二枢转移动方向(方向A2)上的枢转移动被限制。因此,加热器69和覆盖部57被限制在第二枢转移动方向(方向A2)上移动。

在加热器69推压指定墨带93A和管状构件9的同时,散热器62接收指向向前方向的反作用力。在这种情况下,散热器62可以不向前倾斜,因为盖构件65增加散热器62的抵抗向前指向的力的强度。

在凸轮构件210旋转到第一旋转位置(图8D)时,电路板19的CPU(未示出)停止马达205的旋转。因而,打印机1终止管夹压操作。

当移动构件230处于第一操作位置时,将参考图7D描述凸起235和伸出部233相对于连接构件280的位置关系。凸起235在处于第二操作位置的连接构件280的对置部285的右端部的第一规定方向(方向B1)上的下游的位置面对该右端部且与之接触。另一方面,伸出部233在第一规定方向(方向B1)上与处于第二操作位置的连接构件280的基部282的后端部分离。这里,第一最小距离被限定为从处于第一操作位置的移动构件230的凸起235到处于第二操作位置的连接构件280的对置部285绕突出部229成角度旋转方向上的最小距离。此外,第二最小距离被限定为从处于第一操作位置的移动构件230的伸出部233到处于第二操作位置的连接构件280绕突出部229在成角度旋转方向上的最小距离。第一最小距离小于第二最小距离。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最小距离是零。

3-2.力调整操作

接下来将参考图10A至12描述力调整操作。使有者通过操作操作部17能够选择“小夹压力”、“中夹压力”和“大夹压力”之一。一旦选择,打印机1开始力调整操作。顺便提及,图10A、10B和10C分别对应于图11A、11B和11C。此外,图10A和11A中所示的移动构件230的状态与图7D和8D中所示的移动构件230的状态一致。图10C和11C中所示的移动构件230的状态与图12中所示的移动构件230的状态一致。在图10A中,当移动构件230处于第一操作位置时,规定距离(距离L)由“L1”表示。

马达205通过电路板19的CPU(未示出)的控制在正向方向上旋转,从而凸轮构件210从第一旋转位置在平面图中在顺时针方上旋转(图11A和11B)。通过凸轮构件210的顺时针旋转,延伸表面252和指定表面262依次相对于滑动销232滑动地移动。因此,移动构件230从第一操作位置(图11A)在第一规定方向(方向B1)上枢转地移动。

压印辊23限制加热器69在第一枢转移动方向(方向A1)上移动,使得突出部229限制指定部282B绕轴构件54在平面图中在顺时针方向上移动。因此,不管移动构件230从第一操作位置(图10A、10B和10C)在第一规定方向(方向B1)上的枢转移动,能够保持支撑构件52的夹压位置和连接构件280的第二操作位置。

在凸轮构件210旋转到第二旋转位置时(图11B),马达205在正向方向上的旋转停止。第二旋转位置是凸轮构件210的旋转位置,在此处,延伸表面253在平面图中在顺时针方向上的下游端部与滑动销232接触。在凸轮构件210旋转到第二旋转位置时,移动构件230被枢转地移动到第一推压位置(图11B)。第一推压位置是在第一规定方向(方向B1)上从第一操作位置移位的位置。通过移动构件230从第一操作位置移动到第一推压位置,规定距离(尺寸L)增加。在图10B中,当移动构件230处于第一推压位置时,规定距离(尺寸L)由“L2”表示。规定距离L2大于规定距离L1(图10A)。

即,弹性构件201(图5)的弹性变形量通过移动构件230从第一操作位置移动到第一推压位置而增加。当移动构件230处于第一推压位置时比当移动构件230处于第一操作位置时夹压力更大。

在凸轮构件210旋转到第二旋转位置之后,马达205继续其正向旋转。通过凸轮构件210的顺时针旋转,延伸表面253和指定表面263依次相对于滑动销232滑动地移动。因此,移动构件230从第一推压位置(图11B和图11C)进一步在第一规定方向(方向B1)上枢转地移动。

在凸轮构件210旋转到第三旋转位置时马达205在正向方向上的旋转停止(图11C)。第三旋转位置是凸轮构件210的旋转位置,在此处,延伸表面254在平面图中在顺时针方向上的下游端部与滑动销232接触。在凸轮构件210旋转到第三旋转位置时移动构件230被枢转地移动到第二推压位置(图11C和图12)。第二推压位置是在第一规定方向(方向B1)上从第一推压位置移位的位置。通过移动构件230从第一推压位置移动到第二推压位置,规定距离(尺寸L)进一步增加。在图10C中,当移动构件230处于第二推压位置时,规定距离(距离L)由“L3”表示。规定距离L3大于规定距离L2(图10B)。

即,通过移动构件230从第一推压位置移动到第二推压位置,弹性构件201的弹性变形量进一步增加。当移动构件230处于第二推压位置时比当移动构件230处于第一推压位置时夹压力更大。

根据使用者选择的夹压力,电路板19的CPU(未示出)将凸轮构件210定位到第一旋转位置、第二旋转位置和第三旋转位置之一。例如,当使用者选择“小夹压力”时,在管夹压操作终止之后,打印机1终止力调整操作而不旋转凸轮构件210。当使用者选择“中夹压力”时,在凸轮构件210被旋转到第二旋转位置之后,打印机1终止力调整操作。当使用者选择“大夹压力”时,在凸轮构件210旋转到第三旋转位置之后,打印机1终止力调整操作。

3-3.打印操作

接下来将参考图2至4和图9描述打印操作。响应使用者对操作部17输入的用于开始打印操作的命令,其中力调整操作已完成的打印机1开始打印操作。

驱动马达(未示出)通过电路板19的CPU(未示出)的控制而旋转。与驱动马达的旋转关联,压印辊23、驱动辊21A、驱动辊22A和带缠绕轴63被旋转。旋转压印辊23、旋转驱动辊21A和旋转驱动辊22A将管状构件9输送到管输送方向上的下游。因此,管状构件9的位于压印辊23和两个规定部21C之间的弯曲部被牵拉到压印辊23和打印表面69A之间的位置。在该情况下,覆盖部57和旋转构件55绕轴构件54在平面图中在逆时针方向上旋转。因此,能够减少在管状构件9和覆盖部57之间产生的摩擦力。

与带缠绕轴63的旋转关联,缠绕卷轴300在缠绕方向(在本实施例中,在平面图中逆时针方向)上旋转。与缠绕卷轴300的旋转关联,带卷轴81与旋转检测轴71一起在牵拉方向(在本实施例中,在平面图中逆时针方向)上旋转。因而,墨带93被拉出带卷轴81。拉出的墨带93被输送到壳体101的外部,且经由右引导部65A被拉到打印表面69A和管状构件9之间的位置。如上所述,右引导部65A在第一枢转移动方向(方向A1)上的下游端部位于打印表面69A的第一枢转移动方向(方向A1)上的下游。因此,通过右引导部65A(即指定墨带93A)的墨带93不大可能与加热器69的右部或加热器69的第一枢转移动方向(方向A1)上的下游角部接触。因此,能够抑制在墨带93中产生折痕。

加热器69通过CPU(未示出)的控制产生热。加热器69对指定墨带93A施加热以在管状构件9上打印一个或更多个字符。打印表面69A在通过打印表面69A的后侧的管状构件9的前部上打印字符的正常图像。

一个或更多个字符被打印在管状构件9的通过连通空间8且输送到管输送方向上的下游的部分。通过打印表面69A和管状构件9之间的位置的墨带93被缠绕到缠绕卷轴300上。加热器69在字符被打印在管状构件9上之后停止产生热,驱动马达(未示出)停止旋转。打印机1终止打印操作。

顺便提及,在打印机1正确地执行打印操作的同时,转动检测轴71被旋转从而传感器73可交替地输出开信号和关信号。因此,在打印机1的打印操作期间,CPU(未示出)通过监视从传感器73输出的信号确定管状构件9和墨带93是否适当地输送。

例如,当管状构件9的输送由于意料之外的因素停止时,不管带缠绕轴63的旋转,指定墨带93A朝向缠绕卷轴300的输送被限制。然后,带卷轴81和旋转检测轴71的旋转被停止,并且传感器73连续输出开信号和关信号之一。此外,CPU停止在加热器69中产生热,并且停止驱动马达(未示出)的旋转。因此,压印辊23、驱动辊21A和驱动辊22A的旋转停止。因此,在打印机1中,能够检测到管状构件9和墨带93的输送故障,在检测到输送故障时能够暂停打印操作。

在指定墨带93A的输送受到限制的状态下,不发生带缠绕卷轴63的旋转。因此,墨带93的位于打印表面69A和缠绕卷轴300之间的部分不由于带缠绕轴63的旋转而在它的纵向方向上延展。因此,能够抑制墨带93由于管状构件9和墨带93的输送故障而产生的碎裂。

3-4.管释放操作

接下来将参考图2、5、7A至8D和10A至12描述管释放操作。打印机1在完成打印操作之后执行管释放操作。假定在移动构件230处于第二推压位置的状态下已执行了打印操作而给出以下描述。

马达205通过电路板19的CPU(未示出)的控制在反向方向上旋转。如图10A至12所示,凸轮构件210从第三旋转位置(图12)经由第二旋转位置(图11B)旋转到第一旋转位置(图11A)。与凸轮构件210的旋转关联,移动构件230从第二推压位置(图12)经由第一推压位置(图11B)枢转地移动到第一操作位置(图11A)。在凸轮构件210从第三旋转位置到第一旋转位置的旋转期间,支撑构件52保持其夹压位置,并且连接构件280保持其第二操作位置(图10C、10B和10A)。在移动构件230从第二推压位置到第一操作位置的枢转移动时,使凸起235从处于第二操作位置的连接构件280的对置部285的第一规定方向(方向B1)上的下游侧与对置部285接触。

马达205在反向方向上连续旋转,从而凸轮构件210从第一旋转位置朝向初始旋转位置旋转(图8D和8C)。与凸轮构件210从第一旋转位置朝向初始旋转位置的旋转关联,移动构件230从第一操作位置(图7D)朝向中间位置(图7C)枢转地移动。与移动构件230从第一操作位置朝向中间位置的枢转移动关联,凸起235在第二规定方向(方向B2)上推压连接构件280的对置部285。因此,连接构件280绕轴构件54在平面图中在逆时针方向上枢转地移位,同时对置部285的前端部相对于突出部229滑动地移动。指定部282B从突出部229向左移动离开。在移动构件230到中间位置(图7C)的枢转移动时,连接构件280移位到最后位置,对置部285的右端部移位到突出部229的左方和后方的位置。作为结果,连接构件280能够在与指定方向(方向C)相反的方向上移动。在这种情况下,移动构件230的伸出部233与连接构件280的基部282的后端部从其指定方向(方向C)上的下游侧接触(图7C)。

作为移动构件230在第二规定方向(方向B2)上从中间位置枢转移动的结果,伸出部233在与指定方向(方向C)相反的方向上推压基部282。连接构件280从最后位置朝向第二压力解除位置(图7C和7B)移位。与连接构件280从最后位置朝向第二压力解除位置的移位关联,支撑构件52从夹压位置朝向分离位置枢转地移动,并且头60从头夹压位置朝向头释放位置枢转地移动。覆盖部57与支撑构件52一起在第二枢转移动方向(方向A2)上枢转地移动。

下文中,凸轮构件210的第一壁部255A绕第二轴线210A在平面图中在逆时针方向上推压滑动销232(图8B和8A)。因此,作为凸轮构件210到初始旋转位置旋转的结果,移动构件230被枢转地移动到第一压力解除位置。连接构件280被移位到第二压力解除位置,支撑构件52被枢转地移动到分离位置,并且头60被枢转地移动到头分离位置。因为覆盖部57从假想直线18向前移动离开(图12),所以位于驱动辊21A和压印辊23之间的管状构件9沿假想直线18延伸。因而,打印机1终止管释放操作。

如图2所示,在管释放操作完成之后,使用者相对于本体壳体11打开盖12。使用者将杆79从关闭姿势移动到打开姿势,从而从动辊21B和从动辊22B分别从前进位置移位到缩回位置。作为结果,使用者能够将打印的管状构件9从管接收部40移走。

4.操作优势

根据上述实施例,支撑构件52从分离位置移动到夹压位置。在处于头夹压位置的头60的加热器69和两个规定部21C之间线性延伸的管状构件9通过覆盖部57相对于假想直线18向后弯曲。因此,与支撑构件52处于分离位置的情况相比,管状构件9相对于压印辊23的接触面积增加。因为管状构件9和压印辊23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所以压印辊23的用于输送管状构件9的输送力增加。因此,在打印机1中,能够提高用于输送夹压在头60和压印辊23之间的管状构件9的输送性能。此外,通过仅将支撑构件52移动到夹压位置,覆盖部57能够移动到管状构件9弯曲的位置。因此,打印机1能够提供简单的构造,相应地,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提高对夹压在头60和压印辊23之间的管状构件9的输送性能。

覆盖部57覆盖旋转构件55的外周表面以便在周方向上连续延伸。在管状构件9被在管输送方向上向下游输送同时管状构件9的位于驱动辊21A和处于头夹压位置的头60之间的部分弯曲的情况下,产生管状构件9的弯曲的覆盖部57与旋转构件55一起旋转。因此,在管状构件9的输送期间,通过管状构件9与覆盖部57接触产生的摩擦力能够被减小。作为结果,在打印机1中能够进一步提高对管状构件9的输送性能。

产生管状构件9的弯曲的覆盖部57接收来自管状构件9的向前指向的反作用力。然而,当连接构件280处于第二操作位置时,对置部285在突出部229的指定方向(方向C)上的下游的位置面对突出部229。因此,突出部229限制处于第二操作位置的连接构件280朝向第二压力解除位置移位。因此,能够抑制覆盖部57由于来自弯曲管状构件9的反作用力的向前移动。相应地,能够稳定地输送其一部分弯曲的管状构件9。

压印辊23的旋转轴线23A相对于假想直线18位于后侧,并且移动构件230相对于假想直线18位于后侧。换言之,移动构件230被定位成远离相对于假想直线18位于前侧的部件。例如,相对于假想直线18位于前侧的部件包括旋转轴和用于连接带缠绕轴63和驱动马达(未示出)的齿轮构件。因而,打印机1能够简化其构造。

支撑构件52的连接壁部53被定位成与覆盖构件57离第一轴线59A相比更加远离第一轴线59A。通过该结构,能够抑制:由于来自弯曲管状构件9的反作用力,覆盖部57抵抗弹性构件201的弹性力而向前移位。因而,能够进一步稳定弯曲管状构件9的输送。

在移动构件230从第一操作位置枢转地移动到第一压力解除位置的情况下,凸起235将对置部285在左右方向上移动到比突出部229更向左的位置。该布置允许连接构件280从第二操作位置到第二压力解除位置的枢转移动。因而,打印机1能够用简单的结构执行在限制连接构件280朝向第二压力解除位置移位的状态和允许连接构件280朝向第二压力解除位置移位的状态之间的切换。

如上所述,第一最小距离小于第二最小距离。如早前所述,第一最小距离是绕突出部229从处于第一操作位置的移动构件230的凸起235到处于第二操作位置的连接构件280的相反部285的成角度旋转方向上的最小距离,而第二最小距离是绕突出部229从处于第一操作位置的移动构件230的伸出部233到处于第二操作位置的连接构件280的成角度旋转方向上的最小距离。因此,在凸起235在第二规定方向(B2)上推压对置部285以允许连接构件280朝向第二压力解除位置移位之后,伸出部233将连接构件280的基部282朝向第二压力解除位置推压。因此,能够稳定连接构件280从第二操作位置到第二压力解除位置的移位。

滑动构件230的滑动销232通过凸轮构件210在第一旋转位置和第二旋转位置之间旋转相对于延伸表面252、指定表面262和延伸表面253滑动地移动。通过该构造,通过移动构件230在第一操作位置和第一推压位置之间的枢转移动能够调整夹压力。因为加热器69抵抗管状构件9的挤压力被调整,所以打印质量例如打印在管状构件9上的字符的浓度能够被调整。

延伸表面252、253绕第二轴线210A在旋转方向上延伸。因此,即使在凸轮构件210在第一旋转位置和第二旋转位置之间重复旋转期间凸轮构件210的旋转停止位置变化,延伸表面252、253也能够提供与滑动销232稳定的接触。即,即使当凸轮构件210从第一旋转位置朝向第二旋转位置旋转时凸轮构件210停止在平面图中在顺时针方向上从图11B中所示的旋转位置移位的位置,滑动销232也能够以稳定方式与延伸表面253接触。同样地,即使当凸轮构件210从第二旋转位置朝向第一旋转位置旋转时凸轮构件210停止在平面图中在顺时针方向从图11A中所示的旋转位置移位的位置,滑动销232也能够以稳定方式与延伸表面252接触。通过该位置,移动构件230的枢转移动位置不大可能变化,因为滑动销232和第二轴线210A之间的距离能够稳定,不管凸轮构件210的旋转位置的变化。作为结果,能够抑制夹压力的变化。

当支撑构件52被移动到夹压位置时,覆盖部57接近压印辊23,使得管状构件9的沿假想直线18延伸的部分接近压印辊23。通过该布置,通过覆盖部57弯曲的管状构件9能够提供相对于压印辊23的增加的接触面积。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对管状构件9的输送性能。

当支撑构件52处于分离位置时,覆盖部57被定位成与假想直线18离开且向前。这有利于使用者将管状构件9附接到管接收部40中。

管状构件9被夹压在处于头夹压位置的头60的管输送方向上处于上游的位置的驱动辊21A和从动辊21B之间。通过该布置,管状构件9在管接收部40的深度方向上和管接收部40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被固定。驱动辊21A和从动辊21B彼此面对的一对辊,假想直线18介于驱动辊21A和从动辊21B之间。因而,通过覆盖部57弯曲的管状构件9能够进一步以稳定方式输送。

管状构件9是打印介质的示例。头移动部200是移动机构的示例。驱动辊21A和从动辊21B是定位构件的示例。移动路径90是规定路径的示例。覆盖部57是可移位构件的示例。马达205是驱动部的示例。连接部237是第一连接部的示例。连接壁部53是第二连接部的示例。凸起235是第一突起的示例。伸出部233是第二突起的示例。滑动销232是第三突起的示例。滑动表面250是凸轮表面的示例。延伸表面252是第一凸轮表面的示例。延伸表面253是第二凸轮表面的示例。指定表面262是第三凸轮表面的示例。竖直方向是规定方向的示例。

各种变型是可以想到的。例如,在打印机1中,片状带代替管状构件9可被打印。此外,不需要移动构件230到第一推压位置和第二推压位置的移动,只要能够执行移动构件230在初始旋转位置和第一操作位置之间的移动。

当支撑构件52处于分离位置时,覆盖部57可不位于假想直线18的前方。代替地,当支撑构件52处于分离位置时,覆盖部57的后部可位于假想直线18的后方。即使在该情况下,覆盖部57也通过支撑构件52从分离位置到夹压位置的移动而向后移动。利用该布置,管状构件9能够通过覆盖部57弯曲。

可与管状构件9接触的接触壁部可被设置在第一输送部21和处于头分离位置的头60的加热器69之间的位置。这种接触壁部可与管接收部40一体地设置。在该情况下,一旦接触接触壁部,连接到管接收部40的管状构件9在管接收部40的深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就被固定。管状构件9的位于接触壁部和处于头夹压位置的头60的加热器69之间的部分线性延伸。之后,支撑构件52从分离位置移动到夹压位置。覆盖部57向后弯曲管状构件9的线性延伸部。根据该变型,接触壁部是定位构件的示例。

虽然已参考其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显而易见的是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的情况下可以作出很多变型和变体。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