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拦阻索无功耗自动复位式舰载机着舰拦阻器

拦阻索无功耗自动复位式舰载机着舰拦阻器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拦阻索无功耗自动复位式舰载机着舰拦阻器,巧妙利用拦阻索在同轴双槽绞盘上缠绕直径的变化所产生的转速和扭矩的变化,控制拦阻索的释放速度和阻尼牵引力矩,复位机构通过刚性发条的反向弹性扭矩为舰载机着舰提供安全的弹性拦阻缓冲,制动机构能够控制制动盘的转速智能控制拦阻索的释放速度对舰载机实施智能拦阻,拦阻成功后复位机构又为双槽绞盘提供反向扭矩驱动双槽绞盘转动将拦阻索收回,拦阻索全部复位过程无需外部提供动力,具有高度的程序化和自动化,采用双槽同轴绞盘相对于现有技术设置在着舰跑道两侧的双单体绞盘来说,拦阻索两端在双槽礁盘中的释放速度和回收速度相同能够保证舰载机着舰直线滑行。该拦阻器的优点是,体积小,占用空间小,结构简单、智能化程度高,易于操控和高使用寿命。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6240835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6-12-2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济南环太机电技术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610706023.3

  • 发明设计人 姜明;任毅;孙晋艳;郝晔;

    申请日2016-08-23

  • 分类号B64F1/02(20060101);

  • 代理机构37100 济南信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罗文曌

  • 地址 250014 山东省济南市转山西路18号荷兰庄园5-4-601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1:11:34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9-12-13

    专利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B64F1/02 登记生效日:20191125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60823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9-02-26

    授权

    授权

  • 2017-01-18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64F1/02 申请日:20160823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6-12-21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军事装备或航母舰载机着舰拦阻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拦阻索无功耗自动复位式舰载机着舰拦阻器。

背景技术

拦阻器是航母上重要装备,主要用于舰载机在航母甲板上的减速着舰,目前,航空母舰舰载机拦阻器技术由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封,所获的信息很少无法做出相关评价。申请人在201210190929.6号专利在先公开的变径电磁阻尼航母舰载机着舰拦阻器,是一种分体式结构,在使用中存在的不足是体积大、结构复杂,不易安装使用,在甲板下方占用较大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任务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体积小、使用方便、安全性高、使用寿命长,能适应各种航母舰载机拦阻降落的的拦阻索无功耗自动复位式舰载机着舰拦阻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按以下方式实现的:工作原理如下:

包括壳体、拦阻机构、复位机构、制动机构、制动盘转速控制器和反向滑轮,其中,壳体设置在舰载机着舰跑道甲板中间下方,拦阻机构是由双槽绞盘、联动轴和拦阻索组成,双槽绞盘通过联动轴固定在壳体中间,壳体的两侧开有供拦阻索通过的通孔,拦阻索的两端部分别穿过壳体两侧的通孔进入双槽绞盘中间与联动轴固定在一起,拦阻索的其余部分分别同向缠绕在双槽绞盘中的上下两个独立拦阻索槽之中,壳体外部的拦阻索7端头互联成环形,分别绕过设置航母舰载机着舰跑道甲板两侧的两个反向滑轮横向设置在舰载机着舰跑道甲板上面;

复位机构是由弹性发条组成设置在双槽绞盘的下方,弹性发条盘成螺旋状,中心端头与联动轴固定,外圆端头与壳体固定;

电磁制动器设置在壳体的底部,是由制动盘和电磁制动钳组成,制动盘的中心与联动轴伸出壳体底部的下端连接,电磁制动钳设置在壳体的底部与制动盘的边缘连接组成制动机构,制动盘转速控制器设置在壳体的侧面通过控制电缆与电磁制动钳连接控制制动盘的转速;

拦阻索无功耗自动复位式舰载机着舰拦阻器的拦阻方法如下:

当舰载机尾钩钩住拦阻索将拦阻索从绞盘中开始拉出时,拦阻索在双槽绞盘上的缠绕半径大于联动轴半径,拦阻器对舰载机的拦阻力最小,对舰载机的损伤最小,随着拉出的拦阻索长度增加,拦阻索在绞盘上的缠绕半径逐渐变小,当缠绕半径逐渐接近联动轴的半径时,拦阻索对舰载机的拦阻力矩逐渐增大直到舰载机被拦阻停下;通过控制电磁制动器控制制动盘转速智能对双槽绞盘实施制动力矩,控制实现对舰载机从高速到低速直到停止的智能拦阻;

复位机构的辅助拦阻:当拦阻索没有被舰载机尾钩钩住时,复位机构的弹性发条处于松散状态,一旦拦阻索被舰载机尾钩钩住,拦阻索牵动双槽绞盘转动,双槽礁盘带动联动轴转动,联动轴开始上紧刚性发条,刚性发条对联动轴产生反向扭矩组织拦阻索的释放,拦阻索被舰载机拉出的拦阻索越长,发条产生的反向扭矩越大,直到与制动机构配合将舰载机拦阻停下;

舰载机停下后摘掉尾钩,制动机构缓慢释放,复位机中的刚性发条缓慢膨胀复位,同时牵引双槽绞盘转动将释放出去的拦阻索重新收回进双槽绞盘之中,横在着舰跑道上的拦阻索被拉紧,等待下次着舰拦阻。

本发明的优异效果是,巧妙利用拦阻索在同轴双槽绞盘上缠绕直径的变化所产生的转速和扭矩的变化,控制拦阻索的释放速度和阻尼牵引力矩,复位机构通过刚性发条的反向弹性扭矩为舰载机着舰提供安全的弹性拦阻缓冲,制动机构能够控制制动盘的转速智能控制拦阻索的释放速度对舰载机实施智能拦阻,拦阻成功后复位机构又为双槽绞盘提供反向扭矩驱动双槽绞盘转动将拦阻索收回,拦阻索全部复位过程无需外部提供动力,具有高度的程序化和自动化,采用双槽同轴绞盘相对于现有技术设置在着舰跑道两侧的双单体绞盘来说,拦阻索两端在双槽礁盘中的释放速度和回收速度相同能够保证舰载机着舰直线滑行。采用复位机构回收拦阻索,省去了传统的电机驱动回收,可是设备变薄,占用空间更小,更有利于在航母甲板下的安装。

附图说明

图1是拦阻器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拦阻器拦阻实施方式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壳体1、联动轴2、弹性发条3、制动盘4、电磁制动钳5、双槽绞盘6、拦阻索7、甲板8、制动盘速度控制器9、反向滑轮10。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拦阻索无功耗自动复位式舰载机着舰拦阻器作以下详细的说明。

如图1-2所示,所述的拦阻索无功耗自动复位式舰载机着舰拦阻器,其结构是由壳体1、拦阻机构、复位机构、制动机构、制动盘转速控制器9和反向滑轮10组成,其中,壳体1设置在舰载机着舰跑道甲板8中间下方,拦阻机构是由双槽绞盘6、联动轴2和拦阻索7组成,双槽绞盘6通过联动轴2固定在壳体1中间,壳体1的两侧开有供拦阻索通过的通孔,拦阻索7的两端部分别穿过壳体1两侧的通孔进入双槽绞盘6中间与联动轴2固定在一起,拦阻索7的其余部分分别同向缠绕在双槽绞盘6中的上下两个独立拦阻索槽之中,壳体1外部的拦阻索7端头互联成环形,分别绕过设置航母舰载机着舰跑道甲板8两侧的两个反向滑轮10横向设置在舰载机着舰跑道甲板8上面;

复位机构是由弹性发条3组成,复位机构设置在双槽绞盘6的下方,弹性发条3盘成螺旋状,中心端头与联动轴2固定,外圆端头与壳体1固定;

电磁制动器设置在壳体1的底部,是由制动盘4和电磁制动钳5组成,制动盘4的中心与联动轴2伸出壳体1底部的下端连接,电磁制动钳5设置在壳体1的底部与制动盘4的边缘连接组成制动机构,制动盘转速控制器9设置在壳体1的侧面通过控制电缆与电磁制动钳5连接控制制动盘4的转速。

实施例

拦阻索无功耗自动复位式舰载机着舰拦阻器的拦阻方法如下:

当舰载机尾钩钩住拦阻索将拦阻索从绞盘中开始拉出时,拦阻索在双槽绞盘上的缠绕半径大于联动轴半径,拦阻器对舰载机的拦阻力最小,对舰载机的损伤最小,随着拉出的拦阻索长度增加,拦阻索在绞盘上的缠绕半径逐渐变小,当缠绕半径逐渐接近联动轴的半径时,拦阻索对舰载机的拦阻力矩逐渐增大直到舰载机被拦阻停下;通过控制电磁制动器控制制动盘转速智能对双槽绞盘实施制动力矩,控制实现对舰载机从高速到低速直到停止的智能拦阻;

复位机构的辅助拦阻:当拦阻索没有被舰载机尾钩钩住时,复位机构的弹性发条处于松散状态,一旦拦阻索被舰载机尾钩钩住,拦阻索牵动双槽绞盘转动,双槽礁盘带动联动轴转动,联动轴开始上紧刚性发条,刚性发条对联动轴产生反向扭矩组织拦阻索的释放,拦阻索被舰载机拉出的拦阻索越长,发条产生的反向扭矩越大,直到与制动机构配合将舰载机拦阻停下;

舰载机停下后摘掉尾钩,制动机构缓慢释放,复位机中的刚性发条缓慢膨胀复位,同时牵引双槽绞盘转动将释放出去的拦阻索重新收回进双槽绞盘之中,横在着舰跑道上的拦阻索被拉紧,等待下次着舰拦阻。

制动盘转速控制器由单片机控制,根据预设程序控制制动盘的转速进而控制舰载机着舰拦阻距离。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除本发明的说明书公开的技术特征外均为本专业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