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天线、特别是移动无线电天线

天线、特别是移动无线电天线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改进的天线、特别是移动无线电天线,其特征主要在于:设有总反射器(16),所述总反射器(16)与至少一个或多个反射器(10)一体地构成或连接,或者所述总反射器(16)包括所述至少一个或多个反射器(10),所述总反射器(16)在其两个外部的沿纵向方向(L)延伸的纵向侧上分别包括第一屏蔽壁(19),第一屏蔽壁屏蔽第一和/或无源部件和/或配电空间(29),在第一屏蔽壁(19)上分别直接或间接地连接第二屏蔽壁(27),并且在总反射器(16)的纵向侧上延伸的两个第二屏蔽壁(27)沿天线向后的方向(H)突出于装配面(ME)或截面(SE),所述第一或无源部件和/或配电空间(29)沿该装配面或者截面与第二或有源部件空间(41)分开或划分。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9-10-01

    授权

    授权

  • 2019-03-12

    专利申请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H01Q1/24 登记生效日:20190221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41218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7-01-04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H01Q1/24 申请日:20141218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6-10-12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按照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天线、特别是移动无线电天线。

背景技术

现代的移动无线电天线通常包括分别具有配属的反射器的单列、双列或多列的天线阵列,所述反射器竖直地或基本上竖直地定向。在反射器的正面上相叠地设置相应的辐射器和辐射装置,用以发送和/或接收信号。所述辐射装置可以是线性极化的辐射装置或者例如是双极化的辐射装置,所述辐射装置优选以相对于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成±45°的角度定向。就这点而言,也经常谈及X极化的辐射装置。这里,所述天线可以构造成单带天线、双带天线或者也可构造成多带天线,就是说,所述多带天线可以在多个频带中发射和/或接收。

此外,在单列或者多列天线的相应反射器的背面上可以安装无源部件,例如滤波器、调整元件,例如用于调节下倾角的移相器、也可以安装不同的布线等。

这里,为了进行装配,经常使用所谓的包络反射器,这种包络反射器在横截面中同样设计成至少U形或近似U形的。所述包络反射器具有基板,该基板间隔开距离地在反射器的下方设置在包络反射器支承面中,反射器基板在其两个纵向侧过渡到垂直于包络反射器支承面或至少横向于包络反射器支承面定向的侧壁或侧翼中。所述侧翼经常在单列或多列的反射器布置系统的反射器侧面板条的区域中终止。接着,将覆盖辐射装置和单列或多列的反射器的天线罩安放到包络反射器承载结构的侧面板条的自由棱边上并在侧面进行粘接或螺纹连接。

接着,在有时也称为无源部件空间和/或配电空间的所述无源部件面和/或配电面下方,在包络反射器承载结构的实际的、与辐射器对置的背面上还安装附加的有源部件,例如放大器组、远程无线电头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天线、特别是移动无线电天线,所述天线具有改进的机械和电特性。

按照本发明所述目的根据在权利要求1中给出的特征来实现。本发明有利的实施方案在从属权利要求中给出。

按照本发明的天线优选是具有有源部件、如例如远程无线电头的所谓的有源天线。换句话说,所述天线是高度紧凑地构成的天线或移动无线电天线,即具有高组装密度。这里,天线由于其构造而清晰地结构化和划分,因为所述天线首先包括最上面的辐射器面和反射器面、位于其下的无源部件面,紧接着无源部件面还有在其下面的所谓有源部件面。

对于这种构造,在本发明的范围内提出一种清楚的并且相对于现有技术简化的并且同时仍有所改进的装配和承载结构,所述装配和承载结构可以承受相应的负载,包括可能作用在天线上的风力。

此外,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还提出一种优化的屏蔽功能,并且是对于无源部件面和/或配电面(在无源部件面和/或配电面中例如可以安置无源部件以及各种布线),但是也对于源部件面都实现优化的屏蔽功能,有源部件面在背向辐射器的侧面连接到无源部件面和/或配电面上。

现在本发明设定,对于辐射器,至少单列的天线包括反射器,该反射器是所谓的总反射器的一部分并一体地构成这种总反射器。这涉及优选材料锁合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中这样构成的能导电的总反射器构造成冲压弯曲板件或者例如构造成连铸冲压件。

这里,实际承载辐射元件的反射器通常优选经由侧向的横向于反射器面沿辐射方向突出的侧面板条并接着最终过渡到朝向后的侧面延伸的屏蔽壁中,所述屏蔽壁向外突出于位于实际的反射器背面上的无源部件面。换句话说,所有无源部件和设置在所述面或设置在所述空间中的其它装置、例如设置在实际承载辐射元件的反射器的背面上的布线通过该侧壁板条基本上被屏蔽。

但此外在本发明的范围中还设定,用于屏蔽无源部件面的所述侧向的屏蔽壁(该屏蔽壁也承担承载功能)越过下面的保持和装配面反向于辐射方向加长辐射器,即越过用于固定和安置属于有源部件面的有源部件的所谓保持和装配面。

通过这种布置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得到在电磁特性方面显著改进的屏蔽作用和显著改进的承载结构,所述承载结构使得能够相应地装配所有部件并最佳地承受和支撑这些部件的重量和所作用的力。

就是说在现有技术中设置在横截面中为U形的包络反射器,该反射器向后隔开间距地设置在实际承载辐射器的各单个反射器的后面(这里,可以在该间距空间中安置匹配的部件,然后在包络反射器的背面上装配有源部件),与此相反,本发明提出一种总反射器,所述总反射器在横截面中在其大致结构上具有U形的横截面,但与按照现有技术的包络反射器相反,所述横截面沿功能方向定向和工作。这是因为,在按照本发明的总反射器中,辐射器在外侧,即在与总反射器的侧面板条相对置的侧面上在总反射器的基础区段上构成。此时,在设计成至少近似U形的总反射器的内部,在第一无源部件和/或配电空间中安置无源部件和用于配电的布线(至少大部分布线),此时在所述部件和/或配电空间背向辐射器的侧面上通过这样构成的保持和装配面连接有源部件空间,有源部件主要装配和安置在该有源部件空间中。

这里,这样构成的总反射器对于安置在其中的部件提供了最佳的屏蔽,因为这样构成的总反射器的侧面板条沿与辐射器相反的方向一直延长到超过所述保持和装配面,从而与按照现有技术的已知的解决方案的情况相比,不是仅对安置在总反射器的内部的无源部件和/或用于配电的布线,而且对连接到保持和装配面上的部件提供了最佳的屏蔽。

这里,在一个特别优选的实施形式中还设定,上述总反射器,包括实际保持辐射器的反射器区段和配属的无源部件和/或配电空间可以借助于天线罩遮盖。这里特别优选这样的变型方案,其中,上述总反射器连同相应的部件和已安装的辐射器可以从端侧推入相应的天线罩中,该天线罩除了下面说明的凹口之外沿周向方向完全封闭。由此还得到最佳的保护作用。但由此还实现了天线罩和总反射器之间的最佳的夹紧,由此得到进一步改进的总承载结构,因此总承载结构可以承受和支撑更高的负载,并且这可以在实际的总反射器和/或天线罩具有较薄的材料设计时实现。但最后由此可以最佳地承受例如可能作用到天线罩上的风力和并相应地支撑天线。

这里,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形式中,天线罩能够沿轴向方向套装到总反射器上,使得天线罩能够特别是优选支撑在用于有源部件的保持和装配面的区域中和/或支撑在与其错开的面上、优选大致支撑在保持并装配辐射器的反射器区段的高度上。优选这里在所述支撑面的区域中在天线罩内侧上可以构成材料加厚的突起部、凸缘等,这些突起部、凸缘还放置在总反射器的相应支承面上并也支撑在这里。

当所述天线并且特别是所述移动无线电天线不仅用于单列天线阵列、而且例如用于双列或者多列天线阵列时,本发明实现了其它优点。因为在这种实施形式中优选设定,分别形成天线列的两个或多个相互平行延伸的单反射器同样一体地构成,即是总反射器的一部分。位于在两个天线列之间的通常并且设置成垂直于或横向于反射器面突起的反射器侧面板条是所述总反射器的一部分,这个部分如所述那样可以构造和制造成冲压弯曲件或例如构造和制造成连铸件。

在按照现有技术已知的类似天线的设计方案中目前为止存在的一系列缺点,即:

-具有天线罩轮廓的所谓的包络反射器必须复杂地粘接和/或螺纹连接,

-在多列天线阵列中在单反射器留有产生不利作用的缝隙,

-在反射器和所谓的包络反射器之间形成缝隙,

-对于设置在天线背面上的电部件和器件没有屏蔽,以及

-在修理时不能从前面接近天线,因为具有包络反射器的天线罩通常是固定粘接的。

与此相比本发明具有显著的优点,例如:

-因为所述至少一个或所述至少多个分别设置为用于一个天线列的包括总反射器的形式的反射器区段一体地构成,避免了互调产物,

-此外,实现了在整体上改进的屏蔽,并且是对在天线朝后的侧面上对于在第一面(空间)中的设置在那里的无源部件和构件以及在第一面下方的第二面(空间)中的由于部件的屏蔽,

-改进了总承载结构并且能够对于与现有技术类似地构成的材料强度能承受和支撑明显更多的负载,这反过来也意味着,在支撑类似的重量和负载时,总反射器结构更薄壁地构成并且因此整个天线更轻,

-整体上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实现的改进的承载结构的突出之处在于总反射器的复合体,其形式例如是与例如以GFK型材形式的天线罩相结合的冲压弯曲件或连铸件,所述GFK型材至少具有沿周向方向完全封闭的区段,

-总体上,尽管存在通过通过触点与反射器连接的有源部件,仍实现了封闭的轮廓,以及

-在生产中和在修理情况下总反射器连同配属的天线和各个天线构件可以毫无问题地沿轴向从天线罩中移出或相反移入天线罩。

已经证明特别有利的是,天线优选在用于有源部件的保持和/或装配面的区域中具有接线板,所述接线板相对于所述面朝辐射器方向错开,从而所述总反射器能移入在其轴向长度上至少在确定区段中环绕封闭的天线罩中或移出。

特别是当接线板例如在天线的中间区域中构成时,通过这些措施也可以实现短的电缆接线端。

简而言之,可以通过以下关键词来描述按照本发明的优点:

-高的弯曲刚度,

-在天线的整体上重量优化的设计方案中小的重量,

-高的阻力矩,

-可变的固定系统,

-简单的制造,

-允许沿周向方向实现封闭的天线罩轮廓,由此还简化了密封条件,

-在装有源辐射器已安装时,可以将带有天线的总反射器移入或移出天线罩,

-减少了可能的互调源的数量,

-避免了单辐射器之间的和/或在单辐射器与在现有技术中设置的总反射器之间的缝隙,

-对天线背面以及有源部件和总反射器之间的固定点实现了改进的屏蔽,以及

-实现了非常灵活和快速生成变型方案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以下借助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这里具体地:

图1示出按照本发明的移动无线电天线的空间示意图;

图2a示出天线或移动无线电天线按照本发明的总反射器的透视图;

图2b示出在图1中示出的双列移动无线电天线的水平剖面图,其中省去了有源部件;

图3示出在本发明范围内使用的天线罩主要是后面的空间视图;

图4示出借助于图2b示出的天线的关于横截面的放大的局部视图,用以说明总反射器和包围总反射器的天线罩的走势;

图5a示出锚固和装配区段在构成装配接口的情况下的放大的细节图,有源部件能安装在装配接口上;

图5b示出相对于图5a改变的实施例;

图6示出类似于图2b的横截面视图,但附加安装或内置了有源部件;

图7示出按照本发明的天线的横截面视图,该天线不同于上述的实施例地不是包括两个而是仅包括一个天线列;以及

图8示出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实施例,该实施例的在用于锚固有源部件的截面的高度上的锚固和装配附件具有略微改变的构成。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用示意图示出天线1、即特别是移动无线电天线1的第一实施例,如例如固定在天线杆3上或在其它适合的位置处的天线。

移动无线电天线包括带有天线罩105的壳体或遮盖件5(下面还将详细说明其结构)以及上面和下面的遮盖板5a。设置为用于运行天线的、包括同轴连接端和控制连接端的连接端特别是在下方的遮盖板5a中构成,但对此不存在限制。

这样的天线或移动无线电天线1通常沿竖直方向或主要沿竖直方向安装地树立。

在图2a中示出按照本发明的总反射器的空间视图,而在图2b中以及在图6中示出在图1中所示移动无线电天线1的水平剖面图。在按照图2b的视图中还未示出通常还设置在总反射器16的背面上的有源部件。

由这些附图可看出,所述实施例是具有两个天线列8的天线或者移动无线电天线,这两个天线列相互平行地延伸,就是说通常沿垂直方向或基本上沿垂直方向定向。

每个天线列8包括具有反射器正面11a和反射器背面11b的反射器10,在反射器的前面以已知的方式相互隔开间距地设置多个辐射器或辐射器组13。所述辐射器是线性极化或双极化辐射器等,所述双极化辐射器例如在两个相互垂直的极化平面中辐射,所述极化平面优选以与竖直方向或水平方向成±45°的角度定向。就此而言,参阅已知的解决方案,在这些解决方案中可以使用相应的偶极子辐射器或例如所谓的矢量辐射器,但或者也可以使用例如贴片辐射器等,这些辐射器是单带、双带或者多带天线布置结构的部分。

在所示实施例中,两个分别属于一个天线列8的反射器10在构成天线列的情况下没有在它们之间形成单反射器,而是构成共同的一体式的并且所示实施例中材料锁合的总反射器布置结构15的部分,该总反射器布置结构下面也简称为总反射器16。这里,由图中还可以看到,设置为用于天线列8的反射器10,就是说在所示实施例中设置为用于天线列8的列反射器或子反射器10'在其两个分别沿纵向方向L、即通常沿竖直方向V延伸的侧面上设有侧面板条10a,该侧面板条例如反射器正面11a上垂直地或以与此不同的角度倾斜于反射器面RE地定向。通常相应关于天线列8设置在侧面的侧面板条10a相对于设置在侧面板条之间的辐射器或反射器组13沿辐射方向R相互略微发散地定向。

这里,两个相邻的天线列8的相应地邻近的侧面板条10a通过连接板条17、即所谓的连接桥17相互固定地连接。换句话说,两个天线列8的两个列反射器或子反射器10'构成共同的、固定的、一体的反射器结构。

两个分别处于外部并相隔最远的侧面板条10a在反射器布置结构的辐射侧上同样过渡到向外发散地延伸的连接板条18中,接着所述连接板条经由另一个折弯部20过渡到在一定程度上反向于天线布置结构的辐射方向R延伸的第一屏蔽壁19中。

这里,所述连接板条18以及桥接条17可以处于大致相同的高度,就是说优选相对于反射器面RE处于相同的高度或相同的距离(尽管这不是强制性的),并且这里可以完全或者基本上平行于反射器面RE地定向。

这里,所述第一屏蔽壁19略微发散地沿向后的方向H延伸,不过这原则上不是必需的。

在屏蔽壁19上连接锚固区段21。也就是说,两个外部的、沿向后的方向H延伸的屏蔽壁19过渡到锚固区段21中,并且是经由以平放的并且以其开口区域分别向外指向的U形装配区段22的形式过渡,该装配区段最终由两个在所示实施例中在一定程度上平行的侧面板条22a构成,这两个侧面板条沿辐射侧或正面的方向R优选相互平行地隔开并且通过横向于或垂直于反射器面RE延伸的底部板条22b相互连接。

这里,远离天线列8的板条22'a处于装配面ME中,此时在该装配面中或在该装配面的附近安装后面还要说明的有源部件。

最后,上述远离天线列8的侧面板条22'a过渡到第二屏蔽壁27中,所述第二屏蔽壁在一定程度上优选处于第一屏蔽壁19的延长部中并仅通过以平放的U的形式构成的锚固区段21与该延长部分开(这里,锚固区段21最后也可以用作并理解为屏蔽壁,可以作为中间屏蔽壁或者可以作为附加于第一或第二屏蔽壁的屏蔽壁)。所述第二屏蔽壁27同样是总反射器布置结构15、即总反射器16一体的组成部分。

通过这种构造形成第一容纳腔29,所述第一容纳腔位于天线列8的背面上、即列反射器或子反射器10'的背面上并延伸或能延伸到锚固区段21或装配面ME的区域中。所述第一容纳腔或区域29形成所谓的第一容纳面29',所述第一容纳面以下有时也称为无源部件和/或配电空间29或者无源部件和/或配电面29',这个无源部件和/或配电空间由反射器利用其特定的构造完全屏蔽。

因此,该面29'或区域或者说该空间29在最宽的意义上也可以称为第一或无源部件空间和/或配电空间,因为在这里除了第一或无源部件129(如滤波器或例如用于设置不同的辐射器下倾角的移相器)之外,主要还可以安置和布设多个线缆,由此对各个辐射器和辐射器组进行供电。

通过构成设置在天线的外部纵向侧上的第一屏蔽壁19,最佳地屏蔽了安置在所述无源部件和/或配电空间29中的装置或布线等。

现在,在图3中以示意性的、更确切地说后面的空间视图示出天线罩105,该天线罩构成总壳体5的一部分。这种由GFK型材构成的并且对于电磁辐射可透过的天线罩通常包括正面105a,在正面的下方设置具有辐射器的天线列。此时,通常可以在中间的区域中较为平坦并且至少大致平行于反射器面RE延伸的正面105a在纵向侧上经由弧形区段105b过渡到侧区段105c中,该侧区段在一定程度上与第一屏蔽壁19相邻地延伸并向外遮盖第一屏蔽壁。

此外,由按照图2b的视图以及按照图4的部分局部可看出,天线罩105的所述侧区段105c这样确定尺寸,使得该侧区段一直延伸到第二屏蔽壁27的最下面、即离辐射器最远的边界棱边27a,在那里该侧区段具有狭窄地界定的弧形区段105d,以便在第二屏蔽壁27的相互指向的内侧27b上分别构成内壁区段105e。内壁区段105e在(远离辐射器放置的侧面板条22'a的)背离辐射器的侧面22c上平行于所述侧面板条22a、22'a地彼此相向延伸,从而构成后壁105f。由此构成天线罩105的背面105e,从而基本上包围整个天线罩内部空间105g。

在所示实施例中,内壁区段105e平行于天线罩的相应地位于外部的区段105d延伸,并且构成在所示实施例中沿天线罩的纵向方向L缝隙状或槽状延伸的凹槽,该凹槽朝向天线罩内部空间105g敞开。

如也由按照图3的主要是后面的视图可以看出,在天线罩的背面105f中加工出几个凹口。

一个所述凹口31构造成长孔状的并且沿其纵向延伸方向,优选在天线罩的中间的区域中横向于天线的纵向方向L延伸。

在天线罩105的后壁105f的所述凹口31的后面构成有所谓的插头接口33(图2b),并且其形式是具有安装在其中的、即并排设置的插塞连接器35、通常时同轴插塞连接器的接线板133。

这些插塞连接器关于背面的装配面ME(对应于天线罩105的背面105f)朝单反射器10'的方向设置,即朝向部件容纳腔29的方向凹入,从而实际的插头接口面KE不突出于天线罩的后壁105的背面ME。

在所示出的横截面图(图2b)中,所述接线板133还在其面向天线的边缘区域的端部上具有S形或Z形的轮廓36,该轮廓具有至少向外延伸并且接着横向于该方向定向的、即平行于锚固区段21的底部板条22b延伸的板条37。接着,接线板133例如借助于螺钉和螺母固定地锚固在这里。

此外,这种总体构成提供如下主要优点,即,例如所述总反射器16形式的所述总反射器布置结构15连同安装在其上的辐射器13和例如安置在无源部件面29'、即容纳腔29中的无源部件和设置在这里的布线在完成装配的状态下可以沿轴向推入到天线罩105中,即推入到在天线罩105的容纳腔105g中。

通过天线罩的配合精确的定位,天线罩与总反射器16抗扭转地连接,由此,总结构可以承受的总负载包括各部件的重量和作用在天线上的风荷载等与单部件本身可预想的情况相比的明显更高。

为了改进该扭转强度,所述天线罩105不仅在背面上在其缝隙状和/或槽状的凹槽109的区域中与相应的嵌入其中的第二屏蔽壁27固定地并且特别是不易应用地连接,而且还由于天线罩的内侧至少还在与此不同的第二位置处贴靠并支撑在总反射器16上实现改进。在所示实施例中(特别是见按照图2b的横截面视图和按照图4的放大的细节剖视图),这种支撑在上部的、天线罩105的正面105a过渡到侧区段105c中的弧形区段105b的区域中进行。在这里,为了实现加固在内部构造纵向延伸的突起或纵向延伸的土元107或类似结构,所述突起或凸缘例如支承在总反射器16外部的连接板条18上。备选地或补充地,也可以这样构成,使得例如在外部的连接板条18之间的棱边区域20在到总反射器16的第一屏蔽壁19的过渡部上贴靠在天线罩的内壁108上并由此向第二支承部分布,由此整个天线罩结构基本上抗扭转地与位于其中的骨架状的总反射器16连接。

缝隙状或槽状的凹槽109的宽度匹配于嵌接在其中的屏蔽壁的材料厚度,即等于屏蔽壁的厚度或至少略宽。

由按照图3的示出天线罩105的背面105f的视图也可看出,在侧面纵向区域中,同样隔开距离地引入另外的通常是孔、即圆的凹口39。这些凹口39位于总反射器16的U形锚固区段21的区域中。就是说,这里现在可以将第二或有源部件,如放大器部件、远程无线电头等安装在远离辐射器13的第二和/或无源部件面41'中、即安装在所谓的第二或有源部件区域或空间41中。所述第二和/或有源部件141相对于传统的解决方案明显更好地屏蔽,因为第二屏蔽壁27朝第二和/或有源部件区域41的方向,即沿向后的方向H突出于装配面ME。

为了能够相应固定地安装应该安置在第二和/或有源部件面或第二和/或有源部件空间41中的第二和/或有源部件141,例如在使用螺钉45的情况下设有侧向引入的螺纹连接件44,所述螺钉相对于装配面ME、即也相对于插头接口33沿横向定向或垂直的定向通过相应的孔22d(图4)嵌入到U形锚固区段21的下板条22'a中,相应的螺母46通常通过塑料保持件位置固定且防旋转地保持。所述塑料保持件可以由外侧导入U形锚固区段21中并且与所述凹口39(图4)重合地定位在相应的位置,并且是通过相应的用于将塑料保持件与集成的螺母保持在一起的夹紧配合来定位。这在将带有已安装的第一部件129的相应地预装配的总反射器16沿天线罩105的轴向方向推入之前进行。接着,只还需要将相应的螺钉45通过开口39旋入所述预安装的、位置正确地固定在塑料保持件中的螺母中。就是说,由此,第二和/或有源部件能够加装在天线罩5的背面105f上。

为了在有源部件141和总反射器16之间建立良好的电流接通,如在图5a中用细节剖视图中示出的那样,在天线罩中引入尺寸相应地较大的凹口39,从而有源部件141的贴靠和支承脚43在远离辐射器的侧面板条22'a的区域中直接靠置在总反射器16的金属上,从而建立构成电流接通。与此不同,如在图5a中示出的那样,支承脚43的贴靠侧可以具有比天线罩中相应的孔更大的横向延伸尺寸,从而支承脚43的贴靠面直接贴靠在不导电的天线罩上。也可以在支承脚43的贴靠面和天线罩的材料之间与开口39相邻地嵌入密封或绝缘环48,所述密封或绝缘环至少是低弹性的。由此持续地产生并保持足够的夹紧力。

为了在该区域中使天线罩105相邻的壁区段固定锚固地保持贴靠在U形锚固区段21的侧面板条22'a上,还与支承脚43平行地引入另一个螺纹连接件47,利用该螺纹连接件天线罩105的材料保持在相应的金属侧面板条22'a上。此外还平行于所述第一凹口39设置向外错开的、通常具有较小直径的另一个凹口40,相应的螺钉47a可以通过该凹口与相应的螺母47b旋紧,以便实现上述作用。

由按照图5a的视图可以看出,螺纹连接件47和相应的与螺纹连接件相邻设置的支承脚43利用贯穿支承脚43的螺钉45横向于并且特别是垂直于天线的纵向方向地并排设置,螺纹连接件47靠近屏蔽壁27定位。但是与实施例不同,也可以例如将支承脚43和/或贯穿支承脚43的螺钉45以及所述附加的螺纹连接件47沿反射器的纵向方向前后相继地设置,即平行于相邻的屏蔽壁27设置。

此外,还应参考另一种变化方案,具体是参考图5b的方案。图5b示出一种变型方案,其中,反射器、天线罩和有源部件共同利用螺纹连接件、即在所示实施例中利用螺钉45相互连接。为此,天线脚43具有平行于螺钉45的朝辐射器元件的方向突出较小的尺寸的支承区段43',该支承区段贯穿或插入在天线罩的背面105f中相应的孔或通孔105h。该支承区段43'的平行于螺钉45的轴向高度等于天线罩105或天线罩105的后壁105f的材料厚度或者与所述材料厚度相比构造成具有较小的厚度,从而天线罩105的后壁105f固定地压入到锚固区段21的侧面板条22'a的背面22c和凸肩区段43”(凸肩区段包围天线脚43的支承区段43')之间并且由此保持。

所述U形的锚固区段21如所述那样具有两个金属侧面板条22a、22'a,这两个金属侧面板条22a、22'a中的每个金属侧面板条可以用作装配面ME或用作截面SE,有源部件最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锚固在所述装配面或截面上。截面最终在这样的区域中延伸,第一部件空间29沿该区域过渡到第二部件空间41中或划分成两个部件空间29、41。

在图6中示出类似于图2b的横截面视图,但与图2b不同,在图6中还在第二和/或有源部件空间41、即所谓的第二或有源部件面41'中安置和安装附加的第二和/或有源部件141。因为如所述那样,第二屏蔽壁27为了安置有源部件还沿向后的方向H突出于相应的截面和装配面、即以可不同地确定的高度突出,对于有源部件141也实现期望的最佳屏蔽。这里,第二屏蔽壁27沿向后方向H突出于装配面ME(该装配面也构成截面SE)的突出量,即高度尺寸M可以这样设计和适配,使得对于第二或有源部件141以足够的程度实现期望的屏蔽效果。换句话说,该尺寸M可以具有如下的值,该值相当于(图6)第二或有源部件141的高度或深度T的至少5%、优选至少10%、15%、20%、25%、30%、35%、40%、45%或至少50%。因此,该尺寸M可以为至少5mm、优选为至少7.5mm、10mm、12.5mm、15mm、17.5mm或者至少20mm以及更大。

与根据图2b的视图不同,借助于图7示出了单列天线。

然而,总体结构与前面所述实施例类似。在单列天线的情况下,安装有辐射器或辐射器组13的实际的反射器10通过侧面板条10a在两侧直接过渡到连接板条18中,此时第一屏蔽壁19、相应的锚固区段21和第二屏蔽壁27通过另外的折弯部连接到该连接板条上。

借助于图8仅示出区别,即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关于总反射器16的构成也可以采用其它变型方案。在所述的按照图8的变型方案中仅示意性地示出,第一屏蔽壁19可以直接过渡到第二屏蔽壁27中,即延伸越过所谓的装配面ME,以便此时通过一个或者例如两个相应的折弯部51、53(即两个90°弯曲部51或一个连续的180°弯曲部52)再次引回到装配面ME的高度上。接着,在该装配面的高度上,按照在该实施例中以向上敞开的U形装配板条22的形式这样构成的锚固区段21过渡到后面的装配凸缘22d中,所述装配凸缘处于装配面ME的高度上并在装配面中延伸。在这种情况下,在横截面中为U形的锚固区段21、即U形的装配区段22的向外指向的板条壁22a是第二屏蔽壁27的一部分。这里,与图8不同,在横截面中U形的锚固区段的两个平行延伸板条22a可以具有狭窄的弧形区段52,使得这两个区段整面地相互贴合,即在它们之间不必形成间距。不过,为了避免被动互调(PIM),这里优选如下变型方案,在该变型方案中在上述两个部分之间存在最小间距,该最小间距例如通过嵌入电介体或其它间距保持件来保证。在所有这些情况下天线罩105也可以罩在这样构成的总反射器16上,在这种情况下包括两个板条壁22a的锚固区段或装配区段21、22嵌入天线罩105中的缝隙状或槽状的凹槽109中。

在这种情况下,接线板133安装在引出的装配凸缘22d或从装配凸缘突出的弯角突起22e上。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形式中,所述总反射器16可以由冲压的并修边(kanten)的、即弯曲的金属件、即特别是片材或金属板构成或制造。在此,反射器为了减少重量必要时也可以设有孔图案。这样构造的总反射器16在相应地设计尺寸的情况下可以承受必要的重量包括风力。这如所述的那样优选这样来实现,即,天线罩105和总反射器16的尺寸相互协调并且匹配,从而通过在装配状态中相互支撑和因此实现的加强能够承受和支撑比单个部件预期的总和高很多的负载。

但是,在一个备选的构造方案中,总反射器16同样可以例如在使用铝的情况下由连铸件或挤压件构成,例如由金属挤压件构成。

由所述实施例实现了,天线罩在其纵向延伸的较大范围内沿周向方向完全封闭。这里,这种构造优选可以是这样的,即天线罩105在其沿周向方向总长的大于20%、特别是大于30%、40%、50%、60%、70%、80%或者大于90%上封闭。

所述装配面ME和/或所谓截面SE关于锚固区段21可以与在图中所示不同地设置,也就是更接近实际的反射器面C地或更远离反射器面偏移地定位。此外,所述装配面和/或截面ME或SE不是一定只能沿等高线延伸地构造。最后,所述面可以具有台阶或成角度地延伸。这些面仅是第一部件空间29和第二部件空间41之间的假想的分界面。换句话说,这些面可以与有源部件具体的固定结构无关地例如至少部分地伸入到所谓的第一部件空间21中。相反地,安置在第一部件空间29中的部件也可以突出于所谓的装配面或者截面伸入第二部件空间41中。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