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树脂成型金属模具和树脂成型金属模具制造方法

树脂成型金属模具和树脂成型金属模具制造方法

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成型性能的树脂成型金属模具和树脂成型金属模具制造方法。树脂成型金属模具(1)的特征在于,包括突出成型部(4)和介质流路(6),所述突出成型部(4)的表面被形成为用于将树脂成型的成型面(41),所述介质流路(6)被形成为能使热交换介质在突出成型部(4)的内部流通,被构成为包含从突出成型部(4)的突出基端(24b)侧向突出末端(24a)侧延伸的一对并行流路(26d)、(26f)、以及将一对并行流路(26d)、(26f)的突出末端(24a)侧的端部相互连接的折回流路(26e)。因此,树脂成型金属模具(1)能够提高成型性能。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5904619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6-08-3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201610102349.5

  • 发明设计人 繁田祯典;小笠原昌哉;竹岛直弘;

    申请日2016-02-24

  • 分类号

  • 代理机构北京奉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吴立

  • 地址 日本东京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0:22:08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9-03-01

    授权

    授权

  • 2016-09-28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29C33/02 申请日:20160224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6-08-31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树脂成型金属模具和树脂成型金属模具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连接器、保护器等树脂成型品的成型所使用的以往的树脂成型金属模具、树脂成型金属模具制造方法,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制造方法:在粉末层的预定部位照射光束来使预定部位的粉末烧结或者熔融固化以形成固化层,在得到的固化层之上形成新的粉末层并向新的粉末层的预定部位照射光束以形成进一步的固化层,从而制造作为树脂成型金属模具的三维形状造型物。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5643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欲解决的问题

可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三维形状造型物的制造方法中,通过在三维形状造型物的内部的期望的局部区域设有加热器要素来抑制熔接痕的产生,但在提高成型性能方面仍有进一步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成型性能的树脂成型金属模具和树脂成型金属模具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树脂成型金属模具的特征在于, 包括:突出成型部,其表面被形成为用于将树脂成型的成型面;以及介质流路,其被形成为能使热交换介质在所述突出成型部的内部流通,被构成为包含从所述突出成型部的突出基端侧向突出末端侧延伸的一对并行流路、和将所述一对并行流路的所述突出末端侧的端部相互连接的折回流路。

另外,在所述树脂成型金属模具中,也可以是,包括外侧成型部,所述外侧成型部的与该突出成型部隔开间隔地将所述突出成型部的外侧包围并与该突出成型部的成型面对置的表面被形成为用于将树脂成型的成型面,所述介质流路被形成为能使热交换介质在所述外侧成型部的内部流通,被构成为包含在所述突出成型部的周围包含曲线状部分地延伸且沿着所述突出成型部突出的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的多个外周流路、和沿着所述突出成型部突出的方向延伸且将邻近的所述外周流路连结的连结流路。

另外,在所述树脂成型金属模具中,也可以是,所述突出成型部对连接器中的在内侧形成有空间部的筒状体的内壁面侧进行成型,所述外侧成型部对所述筒状体的外壁面侧进行成型。

另外,在所述树脂成型金属模具中,也可以是,所述突出成型部和所述介质流路是通过用激光将金属粉末烧结或者熔融并层叠造型,并将该造型的造型物的表面进行切削加工从而形成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树脂成型金属模具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含如下工序:第1工序,在作业面上层叠金属粉末;第2工序,在所述第1工序之后,用激光将层叠在所述作业面上的所述金属粉末烧结或者熔融并层叠造型;以及第3工序,在所述第2工序之后,对该第2工序中造型的造型物的表面进行切削加工,通过重复所述第1工序和所述第2工序和所述第3工序,从而形成包括突出成型部和介质流路的树脂成型金属模具,所述突出成型部的表面被形成为 用于将树脂成型的成型面,所述介质流路被形成为能使热交换介质在所述突出成型部的内部流通,被构成为包含从所述突出成型部的突出基端侧向突出末端侧延伸的一对并行流路、和将所述一对并行流路的所述突出末端侧的端部相互连接的折回流路。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树脂成型金属模具和树脂成型金属模具制造方法中,在表面形成有成型面的突出成型部的内部,利用一对并行流路和折回流路来构成突出末端侧闭塞的介质流路。由此,在树脂成型金属模具和树脂成型金属模具制造方法中,能够在突出成型部的内部以不将成型面贯通的方式设置介质流路。因此,在该树脂成型金属模具和树脂成型金属模具制造方法中,由于与树脂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介质能够在如上所述的形状的介质流路内流通,因此能够提高树脂与热交换介质的热交换效率,能够抑制树脂成型品的成型不良。其结果是,在树脂成型金属模具和树脂成型金属模具制造方法中,取得能够提高成型性能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树脂成型金属模具的主要部分的示意的立体图。

图2是由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树脂成型金属模具成型的树脂成型品的立体图。

图3是由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树脂成型金属模具成型的树脂成型品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树脂成型金属模具的固定侧金属模具的概要构成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树脂成型金属模具的固定侧金属模具的概要构成的剖视立体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树脂成型金属模具的固定侧流路的概要构成的示意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树脂成型金属模具的可动侧金属模具的概要构成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树脂成型金属模具的可动侧金属模具的概要构成的剖视立体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树脂成型金属模具的可动侧流路的概要构成的示意的立体图。

图10是说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树脂成型金属模具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11是说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树脂成型金属模具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图。

图12是说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树脂成型金属模具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图。

图13是说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树脂成型金属模具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树脂成型金属模具

2:固定侧金属模具

3:可动侧金属模具

4:突出成型部

5:外侧成型部

6:介质流路

24:固定侧突出成型部

24a、34a:突出末端

24b、34b:突出基端

25:固定侧外侧成型部

26:固定侧流路

26d:第1并行流路(并行流路)

26e:折回流路

26f:第2并行流路(并行流路)

26j:第1外周流路(外周流路)

26k:第1纵连结流路(连结流路)

26l:第2外周流路(外周流路)

26m:第2纵连结流路(连结流路)

26n:第3外周流路(外周流路)

34:可动侧突出成型部

36:可动侧流路

36d:第1并行流路(并行流路)

36e:第1折回流路(折回流路)

36f:第2并行流路(并行流路)

36h:第3并行流路(并行流路)

36i:第2折回流路(折回流路)

36j:第4并行流路(并行流路)

41、51:成型面

100:树脂成型品

101:空间部

102:筒状体

L:激光

M1:金属粉末

M2:造型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此外,本发明不限于本实施方式。另外,下述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容易替换的要素、或者实际上相同的要素。

[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树脂成型金属模具的主要部分的示意的立体图。图2是由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树脂成型金属模具成型的树脂成型品的立体图。图3是由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树脂成型金属模具成 型的树脂成型品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树脂成型金属模具的固定侧金属模具的概要构成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树脂成型金属模具的固定侧金属模具的概要构成的剖视立体图。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树脂成型金属模具的固定侧流路的概要构成的示意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树脂成型金属模具的可动侧金属模具的概要构成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树脂成型金属模具的可动侧金属模具的概要构成的剖视立体图。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树脂成型金属模具的可动侧流路的概要构成的示意的立体图。图10是说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树脂成型金属模具的制造方法(树脂成型金属模具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图11、图12、图13是说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树脂成型金属模具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图。此外,图1中,为了将树脂成型金属模具的介质流路而易于理解地图示,用双点划线将树脂成型金属模具、树脂成型品的外形线简化地图示。同样,图6、图9中,为了将树脂成型金属模具的介质流路易于理解地图示,用双点划线分别将固定侧金属模具、可动侧金属模具的外形线简化地图示。图1中,固定侧流路位于图中上侧,可动侧流路位于图中下侧。

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树脂成型金属模具1是在将树脂成型品100成型时被用作模具框的金属模具。本实施方式的树脂成型品100典型地被组装到汽车等所使用的线束,此处,说明适用于在构成线束的电线末端等设置并与其他电线、电子设备连接的连接器的树脂成型品100。如图2、图3所示,树脂成型品100构成在连接器中用于保持端子的连接器壳体。树脂成型品100被构成为包含在内侧形成空间部101的筒状体102。空间部101被构成为包含:供与树脂成型品100构成的连接器连接的对方连接器嵌合的嵌合空间部101a;以及对被树脂成型品100保持的端子进行保持的保持空间部101b等。树脂成型品100在该空间部101内形成有:将保持多个端子的空间个别地划定的内侧筒状体102a;以及将端子卡止的卡止矛102b等。而且,本实施方式的树脂成型金属模具1通过利用所谓三维造型而设置有仅利用机械加工而 难以形成的热交换介质的介质流路6,从而提高了成型性能,品质良好地将在筒状体102的内侧设有内侧筒状体102a、卡止矛102b等形状复杂的树脂成型品100成型。

具体而言,树脂成型金属模具1被构成为包含:图4、图5、图6所示的固定侧金属模具2;以及图7、图8、图9所示的可动侧金属模具3,可动侧金属模具3的一部分插入到固定侧金属模具2内从而构成整体。树脂成型金属模具1在固定侧金属模具2与可动侧金属模具3的分割构造中,包括突出成型部4、外侧成型部5、以及介质流路6。

在树脂成型金属模具1中,突出成型部4是表面被形成为用于将树脂成型的成型面41的部分(参照图5、图7、图8等)。外侧成型部5是与该突出成型部4隔开间隔地将突出成型部4的外侧包围、且与该突出成型部4的成型面41对置的表面被形成为用于将树脂成型的成型面51的部分(参照图4、图5)。介质流路6被形成为热交换介质能在树脂成型金属模具1的内部流通(参照图5、图6、图8、图9)。此处,突出成型部4被构成为包含:设在固定侧金属模具2上的固定侧突出成型部24;以及设在可动侧金属模具3上的可动侧突出成型部34。外侧成型部5被构成为包含设在固定侧金属模具2上的固定侧外侧成型部25。并且,介质流路6被构成为包含:设在固定侧金属模具2上的固定侧流路26;以及设在可动侧金属模具3上的可动侧流路36。

此处,首先参照图4、图5、图6来说明固定侧金属模具2。固定侧金属模具2被构成为包含基座部21、固定侧突出成型部24、固定侧外侧成型部25、以及固定侧流路26,它们是利用三维造型而一体形成的(后述三维造型的细节)。

基座部21是被形成为矩形板状的基础部分。

固定侧突出成型部24从被形成为矩形板状的基座部21的一个主 面向一个方向突出地形成。此处,固定侧突出成型部24被形成为包含被形成为圆筒状的2个柱状体。固定侧突出成型部24的外侧的表面被形成为用于将树脂成型的成型面41。构成突出成型部4的固定侧突出成型部24对构成连接器的树脂成型品100中的、在内侧形成有空间部101的筒状体102的内壁面侧的一部分进行成型。即,固定侧突出成型部24的成型面41构成将筒状体102的内壁面侧的一部分成型的面。

固定侧外侧成型部25的与该固定侧突出成型部24隔开间隔地将固定侧突出成型部24的外侧包围、且与该固定侧突出成型部24的成型面41对置的表面被形成为用于将树脂成型的成型面51。此处,固定侧金属模具2的基座部21与固定侧外侧成型部25作为整体被形成为近似长方体状,并且,在固定侧外侧成型部25形成有与树脂成型品100的外形形状相应的成型孔部22。而且,固定侧金属模具2的固定侧突出成型部24在该成型孔部22内突出。固定侧突出成型部24的突出末端24a在突出方向(固定侧突出成型部24突出的方向)上位于成型孔部22的大致中央部。固定侧外侧成型部25使后述的可动侧金属模具3的可动侧突出成型部34嵌合在成型孔部22中的固定侧突出成型部24所在侧的相反侧的空间中。固定侧外侧成型部25与该可动侧突出成型部34隔开间隔地将该可动侧突出成型部34的外侧包围,成型面51也与该可动侧突出成型部34的成型面41对置。即,固定侧外侧成型部25的内侧的表面、换言之成型孔部22的壁面被形成为用于将树脂成型的成型面51。构成外侧成型部5的固定侧外侧成型部25对构成连接器的树脂成型品100中的、在内侧形成有空间部101的筒状体102的外壁面侧进行成型。即,固定侧外侧成型部25的成型面51构成将筒状体102的外壁面侧成型的面。

固定侧流路26被构成为包含流入流路26a、流入连结流路26b、第1横连结流路26c、第1并行流路26d、折回流路26e、第2并行流路26f、第2横连结流路26g、纵流路26h、第3横连结流路26i、第1外周流路26j、第1纵连结流路26k、第2外周流路26l、第2纵连结流 路26m、第3外周流路26n、第3纵连结流路26o、流出连结流路26p、流出流路26q。固定侧流路26的各流路截面被形成为大致相同直径的圆形。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从在固定侧流路26中流通的热交换介质的流通方向上游侧依次说明。

流入流路26a形成在基座部21的内部,沿着固定侧突出成型部24的突出方向被形成为直线状。流入流路26a的一端部在基座部21中形成有固定侧突出成型部24的面的相反侧的面开口,在另一端部连接有流入连结流路26b。

流入连结流路26b形成在基座部21的内部,沿着与固定侧突出成型部24的突出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形成。流入连结流路26b被形成为包含将基座部21的中央部分迂回并绕过的曲线状部分。流入连结流路26b夹着该基座部21的中央部分地延伸到流入流路26a的相反侧的位置。流入连结流路26b在一端部连接有流入流路26a,在另一端部连接有第1横连结流路26c。

第1横连结流路26c形成在基座部21的内部,沿着与固定侧突出成型部24的突出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形成。第1横连结流路26c从流入连结流路26b的一端部侧向基座部21的中央部分侧被形成为直线状。第1横连结流路26c在一端部连接有流入连结流路26b,另一端部大致位于基座部21的中央部分,在该另一端部连接有第1并行流路26d。

第1并行流路26d形成在固定侧突出成型部24的内部,沿着固定侧突出成型部24的突出方向延伸形成。第1并行流路26d向固定侧突出成型部24从基座部21侧突出的一侧、即突出末端24a侧,被形成为直线状。第1并行流路26d沿着流入流路26a的延伸方向形成。第1并行流路26d在一端部连接有第1横连结流路26c,在另一端部连接有折回流路26e。

折回流路26e形成在固定侧突出成型部24的内部,沿着与固定侧突出成型部24的突出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形成。折回流路26e从第1并行流路26d的一端部侧向第1横连结流路26c侧的相反侧被形成为直线状。折回流路26e沿着第1横连结流路26c的延伸方向形成。折回流路26e在一端部连接有第1并行流路26d,在另一端部连接有第2并行流路26f。

第2并行流路26f形成在固定侧突出成型部24的内部,沿着固定侧突出成型部24的突出方向延伸形成。第2并行流路26f从固定侧突出成型部24的突出末端24a侧向基座部21侧被形成为直线状。第2并行流路26f沿着流入流路26a的延伸方向形成。第2并行流路26f在一端部连接有折回流路26e,在另一端部连接有第2横连结流路26g。

此处,所述第1并行流路26d与第2并行流路26f构成从固定侧突出成型部24的突出基端24b(参照图5等)侧向突出末端24a侧延伸的一对流路,折回流路26e构成将一对第1并行流路26d、第2并行流路26f的突出末端24a侧的端部相互连接的流路。

第2横连结流路26g形成在基座部21的内部,沿着与固定侧突出成型部24的突出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形成。第2横连结流路26g从基座部21的中央部分侧向外侧被形成为直线状。第2横连结流路26g沿着第1横连结流路26c的延伸方向形成。第2横连结流路26g在一端部连接有第2并行流路26f,在另一端部连接有纵流路26h。

纵流路26h跨基座部21的内部和固定侧外侧成型部25的内部地形成,沿着固定侧突出成型部24的突出方向延伸形成。纵流路26h从基座部21侧向固定侧外侧成型部25侧被形成为直线状。纵流路26h沿着流入流路26a的延伸方向形成。纵流路26h延伸到固定侧外侧成型部25的基座部21的相反侧的端部附近。纵流路26h在一端部连接有 第2横连结流路26g,在另一端部连接有第3横连结流路26i。

第3横连结流路26i形成在固定侧外侧成型部25的内部,沿着与固定侧突出成型部24的突出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形成。第3横连结流路26i从纵流路26h的一端部侧向成型孔部22的壁面侧、即成型面51侧被形成为直线状。第3横连结流路26i沿着第1横连结流路26c的延伸方向形成。第3横连结流路26i在一端部连接有纵流路26h,在另一端部连接有第1外周流路26j。

第1外周流路26j形成在固定侧外侧成型部25的内部,沿着与固定侧突出成型部24的突出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形成。第1外周流路26j被形成为包含沿着固定侧外侧成型部25的成型孔部22的壁面、即成型面51将该成型孔部22迂回并绕过的曲线状部分。第1外周流路26j从第3横连结流路26i的一端部侧在成型孔部22的周围转绕大致1周,延伸到该第3横连结流路26i的一端部的附近。第1外周流路26j在一端部连接有第3横连结流路26i,在另一端部连接有第1纵连结流路26k。第1外周流路26j构成在突出成型部4、此处为可动侧突出成型部34的周围包含曲线状部分地延伸的多个流路中的一个流路。

第1纵连结流路26k形成在固定侧外侧成型部25的内部,沿着固定侧突出成型部24的突出方向延伸形成。第1纵连结流路26k从第1外周流路26j的一端部侧向流入流路26a侧被形成为直线状。第1纵连结流路26k在一端部连接有第1外周流路26j,在另一端部连接有第2外周流路26l。第1纵连结流路26k构成将沿着构成突出成型部4的固定侧突出成型部24的突出方向延伸且邻近的外周流路、此处为第1外周流路26j与第2外周流路26l连结的流路。

第2外周流路26l形成在固定侧外侧成型部25的内部,沿着与固定侧突出成型部24的突出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形成。第2外周流路26l被形成为包含沿着固定侧外侧成型部25的成型孔部22的壁面、即成 型面51将该成型孔部22迂回并绕过的曲线状部分。第2外周流路26l以与上述第1外周流路26j相反转绕地将成型孔部22迂回并绕过的方式形成。另外,第2外周流路26l相对于所述第1外周流路26j沿着固定侧突出成型部24的突出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第2外周流路26l从第1纵连结流路26k的一端部侧在成型孔部22的周围转绕大致1周,延伸到该第1纵连结流路26k的一端部的附近。第2外周流路26l在一端部连接有第1纵连结流路26k,在另一端部连接有第2纵连结流路26m。第2外周流路26l构成在突出成型部4、此处为固定侧突出成型部24的周围包含曲线状部分地延伸的多个流路中的一个。

第2纵连结流路26m形成在固定侧外侧成型部25的内部,沿着固定侧突出成型部24的突出方向延伸形成。第2纵连结流路26m从第2外周流路26l的一端部侧向流入流路26a侧被形成为直线状。第2纵连结流路26m在一端部连接有第2外周流路26l,在另一端部连接有第3外周流路26n。第2纵连结流路26m构成将沿着构成突出成型部4的固定侧突出成型部24的突出方向延伸且邻近的外周流路、此处为第2外周流路26l与第3外周流路26n连结的流路。

第3外周流路26n形成在固定侧外侧成型部25的内部,沿着与固定侧突出成型部24的突出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形成。第3外周流路26n被构成为包含沿着固定侧外侧成型部25的成型孔部22的壁面、即成型面51将该成型孔部22迂回并绕过的曲线状部分。第3外周流路26n以与所述第2外周流路26l相反转绕(换言之与第1外周流路26j相同方向转绕)地将成型孔部22迂回并绕过的方式形成。另外,第3外周流路26n相对于所述第2外周流路26l沿着固定侧突出成型部24的突出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第3外周流路26n从第2纵连结流路26m的一端部侧在成型孔部22的周围转绕大致1周,延伸到该第2纵连结流路26m的一端部的附近。第3外周流路26n在一端部连接有第2纵连结流路26m,在另一端部连接有第3纵连结流路26o。第3外周流路26n构成在突出成型部4、此处为固定侧突出成型部24的周围包含曲线状部分 地延伸的多个流路中的一个。

第3纵连结流路26o形成在固定侧外侧成型部25的内部,沿着固定侧突出成型部24的突出方向延伸形成。第3纵连结流路26o从第3外周流路26n的一端部侧向流入流路26a侧被形成为直线状。第3纵连结流路26o在一端部连接有第3外周流路26n,在另一端部连接有流出连结流路26p。第3纵连结流路26o构成将沿着构成突出成型部4的固定侧突出成型部24的突出方向延伸且邻近的第3外周流路26n与流出连结流路26p连结的流路。

流出连结流路26p形成在基座部21的内部,沿着与固定侧突出成型部24的突出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形成。流出连结流路26p被形成为包含将基座部21的中央部分迂回地绕过的曲线状部分。流出连结流路26p夹着该基座部21的中央部分,延伸到第3纵连结流路26o的相反侧的位置。另外,流出连结流路26p相对于所述第3外周流路26n沿着固定侧突出成型部24的突出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此处,流出连结流路26p在固定侧突出成型部24的突出方向上形成在与所述流入连结流路26b大致等同的位置。所述第1横连结流路26c与第2横连结流路26g位于所述流入连结流路26b与该流出连结流路26p之间。流出连结流路26p在一端部连接有第3纵连结流路26o,在另一端部连接有流出流路26q。

流出流路26q形成在基座部21的内部,沿着固定侧突出成型部24的突出方向被形成为直线状。流出流路26q在一端部连接有流出连结流路26p,另一端部在基座部21中的形成有固定侧突出成型部24的面的相反侧的面、即所述流入流路26a开口的面开口。

如上所述构成的固定侧流路26中,从热交换介质供给装置供给的热交换介质流入到流入流路26a后,从该流入流路26a依次在流入连结流路26b、第1横连结流路26c、第1并行流路26d、折回流路26e、第 2并行流路26f、第2横连结流路26g、纵流路26h、第3横连结流路26i、第1外周流路26j、第1纵连结流路26k、第2外周流路26l、第2纵连结流路26m、第3外周流路26n、第3纵连结流路26o、流出连结流路26p、流出流路26q中流通,从该流出流路26q流出。热交换介质在固定侧流路26中在一个方向流通。

接下来,参照图7、图8、图9,说明可动侧金属模具3。可动侧金属模具3被构成为包含基座部31、可动侧突出成型部34、以及可动侧流路36,它们利用三维造型一体形成(后述三维造型的细节)。

基座部31是被形成为矩形板状的基础部分。

可动侧突出成型部34从被形成为矩形板状的基座部31的一个主面向一个方向突出地形成。此处,可动侧突出成型部34在突出末端34a侧形成有供固定侧突出成型部24的突出末端24a侧嵌合的嵌合孔部32。可动侧突出成型部34的外侧的表面被形成为用于将树脂成型的成型面41。构成突出成型部4的可动侧突出成型部34对构成连接器的树脂成型品100中的在内侧形成有空间部101的筒状体102的内壁面侧的一部分进行成型。即,可动侧突出成型部34的成型面41构成将筒状体102的内壁面侧的一部分成型的面。

可动侧流路36被构成为包含流入流路36a、流入连结流路36b、第1横连结流路36c、第1并行流路36d、第1折回流路36e、第2并行流路36f、第2横连结流路36g、第3并行流路36h、第2折回流路36i、第4并行流路36j、第3横连结流路36k、流出连结流路36l、以及流出流路36m。可动侧流路36的各流路截面被形成为圆形。流入流路36a、流入连结流路36b、第1横连结流路36c、第2横连结流路36g、第3横连结流路36k、流出连结流路36l、流出流路36m被形成为大致相同直径,第1并行流路36d、第1折回流路36e、第2并行流路36f、第3并行流路36h、第2折回流路36i、第4并行流路36j被形成为比 它们略小的直径。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从在可动侧流路36中流通的热交换介质的流通方向上游侧依次说明。

流入流路36a形成在基座部31的内部,沿着可动侧突出成型部34的突出方向被形成为直线状。流入流路36a的一端部在基座部31中的形成有可动侧突出成型部34的面的相反侧的面开口,在另一个端部连接有流入连结流路36b。

流入连结流路36b形成在基座部31的内部,沿着与可动侧突出成型部34的突出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形成。流入连结流路36b被形成为包含将基座部31的中央部分迂回并绕过的曲线状部分。流入连结流路36b夹着该基座部31的中央部分,延伸到流入流路36a的相反侧的位置。流入连结流路36b在一端部连接有流入流路36a,在另一端部连接有第1横连结流路36c。

第1横连结流路36c形成在基座部31的内部,沿着与可动侧突出成型部34的突出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形成。第1横连结流路36c从流入连结流路36b的一端部侧向基座部31的中央部分侧被形成为直线状。第1横连结流路36c在一端部连接有流入连结流路36b,另一端部大致位于基座部31的中央部分,在该另一端部连接有第1并行流路36d。

第1并行流路36d形成在可动侧突出成型部34的内部,沿着可动侧突出成型部34的突出方向延伸形成。第1并行流路36d从基座部31侧向可动侧突出成型部34进行突出的一侧、即突出末端34a侧被形成为直线状。第1并行流路36d沿着流入流路36a的延伸方向形成。第1并行流路36d在一端部连接有第1横连结流路36c,在另一端部连接有第1折回流路36e。

第1折回流路36e形成在可动侧突出成型部34的内部,沿着与可 动侧突出成型部34的突出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形成。第1折回流路36e从第1并行流路36d的一端部侧向第1横连结流路36c侧的相反侧被形成为直线状。第1折回流路36e沿着第1横连结流路36c的延伸方向形成。第1折回流路36e在一端部连接有第1并行流路36d,在另一端部连接有第2并行流路36f。

第2并行流路36f形成在可动侧突出成型部34的内部,沿着可动侧突出成型部34的突出方向延伸形成。第2并行流路36f从可动侧突出成型部34的突出末端34a侧向基座部31侧被形成为直线状。第2并行流路36f沿着流入流路36a的延伸方向形成。第2并行流路36f在一端部连接有第1折回流路36e,在另一端部连接有第2横连结流路36g。

此处,所述第1并行流路36d与第2并行流路36f构成从可动侧突出成型部34的突出基端34b侧向突出末端34a侧延伸的一对流路,第1折回流路36e构成将一对第1并行流路36d、第2并行流路36f的突出末端34a侧的端部相互连接的流路。

第2横连结流路36g形成在基座部31的内部,沿着与可动侧突出成型部34的突出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形成。第2横连结流路36g在基座部31的中央部分附近被形成为直线状。第2横连结流路36g沿着第1横连结流路36c的延伸方向形成。第2横连结流路36g在一端部连接有第2并行流路36f,在另一端部连接有第3并行流路36h。

第3并行流路36h形成在可动侧突出成型部34的内部,沿着可动侧突出成型部34的突出方向延伸形成。第3并行流路36h从基座部31侧向可动侧突出成型部34进行突出的一侧、即突出末端34a侧被形成为直线状。第3并行流路36h沿着流入流路36a、第1并行流路36d的延伸方向形成。第3并行流路36h在一端部连接有第2横连结流路36g,在另一端部连接有第2折回流路36i。

第2折回流路36i形成在可动侧突出成型部34的内部,沿着与可动侧突出成型部34的突出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形成。第2折回流路36i从第3并行流路36h的一端部侧向第2横连结流路36g侧的相反侧被形成为直线状。第2折回流路36i沿着第1横连结流路36c、第1折回流路36e的延伸方向形成。第2折回流路36i在一端部连接有第3并行流路36h,在另一端部连接有第4并行流路36j。

第4并行流路36j形成在可动侧突出成型部34的内部,沿着可动侧突出成型部34的突出方向延伸形成。第4并行流路36j从可动侧突出成型部34的突出末端34a侧向基座部31侧被形成为直线状。第4并行流路36j沿着流入流路36a、第1并行流路36d的延伸方向形成。第4并行流路36j在一端部连接有第2折回流路36i,在另一端部连接有第3横连结流路36k。

此处,所述第3并行流路36h和第4并行流路36j构成从可动侧突出成型部34的突出基端34b侧向突出末端34a侧延伸的一对流路,第2折回流路36i构成将一对第3并行流路36h、第4并行流路36j的突出末端34a侧的端部相互连接的流路。

第3横连结流路36k形成在基座部31的内部,沿着与可动侧突出成型部34的突出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形成。第3横连结流路36k从基座部31的中央部分侧向外侧被形成为直线状。第3横连结流路36k沿着第1横连结流路36c的延伸方向形成。第3横连结流路36k在一端部连接有第4并行流路36j,在另一端部连接有流出连结流路36l。

流出连结流路36l形成在基座部31的内部,沿着与可动侧突出成型部34的突出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形成。流出连结流路36l被形成为包含将基座部31的中央部分迂回并绕过的曲线状部分。流出连结流路36l夹着该基座部31的中央部分,延伸到第3横连结流路36k的相反 侧的位置。此处,流出连结流路36l在可动侧突出成型部34的突出方向上,形成在与所述流入连结流路36b、第1横连结流路36c、第2横连结流路36g、第3横连结流路36k大致等同的位置。所述第1横连结流路36c和第2横连结流路36g和第3横连结流路36k位于所述流入连结流路36b与该流出连结流路36l之间。流出连结流路36l在一端部连接有第3横连结流路36k,在另一端部连接有流出流路36m。

流出流路36m形成在基座部31的内部,沿着可动侧突出成型部34的突出方向为形成为直线状。流出流路36m在一端部连接有流出连结流路36l,另一端部在基座部31中的形成有可动侧突出成型部34的面的相反侧的面、即所述流入流路36a开口的面开口。

如上所述构成的可动侧流路36中,从热交换介质供给装置供给的热交换介质流入到流入流路36a后,从该流入流路36a依次在流入连结流路36b、第1横连结流路36c、第1并行流路36d、第1折回流路36e、第2并行流路36f、第2横连结流路36g、第3并行流路36h、第2折回流路36i、第4并行流路36j、第3横连结流路36k、流出连结流路36l、流出流路36m中流通,从该流出流路36m流出。热交换介质在可动侧流路36中在一个方向流通。

以上所说明的突出成型部4、外侧成型部5、和介质流路6利用所谓的三维造型技术一体形成。此处,突出成型部4、外侧成型部5和介质流路6是通过用激光将金属粉末烧结或者熔融并层叠造型,并将该造型后的造型物的表面进行切削加工而形成的。该三维造型技术有的情况下称为金属光造型复合加工,此处,突出成型部4、外侧成型部5和介质流路6是通过将利用激光的金属光造型(3D层叠造型)和切削加工组合而形成的。树脂成型金属模具1独立地形成有固定侧金属模具2与可动侧金属模具3。

下面,参照图10、图11、图12、图13,说明树脂成型金属模具 制造方法。在下面的说明中,基于图10的流程图来说明,并适当参照其他附图。另外,以下说明的树脂成型金属模具制造方法是利用图11、图12、图13例示的三维造型装置200来执行的。

首先,三维造型装置200如图11所示,作为挤压工序(第1工序),在作业面201上层叠金属粉末M1(步骤ST1)。作业面201设置在能在铅垂方向升降的升降台202的上表面,随着升降台202的升降动作在铅垂方向上下移动。三维造型装置200从未图示的供给装置向作业面201上供给金属粉末M1,并且利用挤压刮板203将被供给至作业面201上的金属粉末M1的表面(铅垂方向上侧表面)整平从而使该表面平坦,在作业面201上层叠金属粉末M1。此处,在作业面201上层叠的金属粉末M1、换言之构成树脂成型金属模具1(固定侧金属模具2、可动侧金属模具3)的金属粉末M1的主成分是从铁系粉末、铜系粉末、铝系粉末、钛系粉末、不锈钢系粉末、钴系粉末、马氏体系粉末等构成的群中选择的至少1种,例如也可以是还包含从由马氏体系粉末、铜系粉末等构成的群中选择的至少1种而构成的粉末。

接下来,三维造型装置200如图12所示,作为激光造型工序(第2工序),用激光L将层叠在作业面201上的金属粉末M1烧结或者熔融并层叠造型(步骤ST2)。三维造型装置200一边用激光照射器204对层叠在作业面201上的金属粉末M1照射激光L,一边根据预先储存在储存部中的树脂成型金属模具1(固定侧金属模具2、可动侧金属模具3)的形状来使该激光L扫描,从而生成与该树脂成型金属模具1相应的形状的造型物M2。树脂成型金属模具1的形状中的、在挤压工序(步骤ST1)中层叠的各层的每一层,作为各层形状数据预先储存在储存部。

接下来,三维造型装置200如图13所示,作为切削加工工序(第3工序),对激光造型工序(步骤ST2)中造型的造型物M2的表面进行切削加工(步骤ST3)。三维造型装置200利用立铣刀等切削加工器具205,根据预先储存在储存部的树脂成型金属模具1(固定侧金属模具2、可动 侧金属模具3)的形状(各层形状数据),对造型物M2的表面进行切削加工。

接下来,三维造型装置200判定树脂成型金属模具1(固定侧金属模具2、可动侧金属模具3)的整体的造型是否结束(步骤ST4)。

三维造型装置200在判定为整体的造型未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T4:否),作为作业面移动工序,使升降台202下降,使作业面201向铅垂方向下侧移动挤压工序中层叠的金属粉末M1的一层量(步骤ST5),返回步骤ST1并重复执行以后的处理,依次生成树脂成型金属模具1的各层(挤压工序中层叠的各层)。三维造型装置200在判定为树脂成型金属模具1(固定侧金属模具2、可动侧金属模具3)的整体的造型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T4:是),结束该树脂成型金属模具制造方法。

此外,切削加工工序(步骤ST3)可以在每次执行挤压工序(步骤ST1)、激光造型工序(步骤ST2)时执行,也可以在执行多次挤压工序(步骤ST1)、激光造型工序(步骤ST2)后执行。

如上所述构成的树脂成型金属模具1在树脂成型品100的成型时,可动侧金属模具3的可动侧突出成型部34嵌合在固定侧金属模具2的成型孔部22,固定侧金属模具2的固定侧突出成型部24嵌合在可动侧金属模具3的嵌合孔部32,在这样的位置关系下,将可动侧金属模具3固定于固定侧金属模具2。树脂成型金属模具1在可动侧金属模具3固定于固定侧金属模具2的状态下,固定侧外侧成型部25的成型面51隔开间隔地覆盖固定侧突出成型部24的成型面41、可动侧突出成型部34的成型面41。然后,树脂成型金属模具1在成型面41与成型面51之间、固定侧突出成型部24与嵌合孔部32之间等填充树脂,并且热交换介质在构成介质流路6的固定侧流路26、可动侧流路36内流通,热交换介质与树脂成型金属模具1进行热交换,进而热交换介质与填充在树脂成型金属模具1中的树脂进行热交换,从而将树脂成型品100 的各部、此处为筒状体102、内侧筒状体102a、卡止矛102b等成型。此时,介质流路6能够在一对第1并行流路26d、第2并行流路26f、和折回流路26e、一对第1并行流路36d、第2并行流路36f、和第1折回流路36e、一对第3并行流路36h、第4并行流路36j、和第2折回流路36i中,使热交换介质从构成突出成型部4的固定侧突出成型部24、可动侧突出成型部34的突出基端24b、34b侧流动到突出末端24a、34a侧之后,折返并再次以返回到突出基端24b、34b侧的方式流动。另外,介质流路6能够在第1外周流路26j、第2外周流路26l、第3外周流路26n中,使热交换介质流动到构成突出成型部4的固定侧突出成型部24、可动侧突出成型部34的周围。由此,由于介质流路6能够使热交换介质在树脂成型金属模具1中遍及到如构成突出成型部4的固定侧突出成型部24、可动侧突出成型部34等那样的错综复杂的部分、末端闭塞的部分,因此能够提高树脂成型品100的成型时的热交换效率。

此外,填充到树脂成型金属模具1中的树脂、即构成树脂成型品100的树脂可以是热固性树脂,也可以是热塑性树脂。在作为填充到在树脂成型金属模具1中的树脂使用热固性树脂的情况下,在介质流路6中流通的热交换介质使用用于对热固性树脂进行加热的加热介质。在作为填充到树脂成型金属模具1中的树脂使用热塑性树脂的情况下,在介质流路6中流通的热交换介质使用用于对热塑性树脂进行冷却的冷却介质。

根据以上所说明的树脂成型金属模具1,包括突出成型部4和介质流路6,该突出成型部4的表面被形成为用于将树脂成型的成型面41,该介质流路6被形成为能使热交换介质在突出成型部4的内部流通,并被构成为包含从突出成型部4的突出基端24b、34b侧向突出末端24a、34a侧延伸的一对第1并行流路26d、第2并行流路26f、一对第1并行流路36d、第2并行流路36f、一对第3并行流路36h、第4并行流路36j、以及将一对第1并行流路26d、第2并行流路26f的突 出末端24a侧的端部相互连接的折回流路26e、将一对第1并行流路36d、第2并行流路36f的突出末端34a侧的端部相互连接的第1折回流路36e、将一对第3并行流路36h、第4并行流路36j的突出末端34a侧的端部相互连接的第2折回流路36i。

因此,树脂成型金属模具1在将成型面41形成在表面的突出成型部4的内部,利用第1并行流路26d、第2并行流路26f、第1并行流路36d、第2并行流路36f、第3并行流路36h、第4并行流路36j、折回流路26e、第1折回流路36e、第2折回流路36i来构成突出末端24a、34a侧闭塞的介质流路6。由此,树脂成型金属模具1能够在突出成型部4的内部以不将成型面41贯通的方式设置介质流路6。因此,树脂成型金属模具1由于与树脂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介质能够在如上所述的形状的介质流路6内流通,因此能够提高树脂与热交换介质的热交换效率。进一步而言,树脂成型金属模具1能够使树脂与热交换介质的热交换进一步均一化,另外,能够缩短成型完成所需的时间,由此,能够抑制树脂成型品100的变形等。其结果是,树脂成型金属模具1能够抑制树脂成型品100的成型不良,能够提高成型性能。由此,树脂成型金属模具1例如对于在筒状体102的内侧设置有内侧筒状体102a、卡止矛102b等的形状复杂的树脂成型品100也能够品质良好地成型。

并且,根据以上所说明的树脂成型金属模具1,包括外侧成型部5,该外侧成型部5的、与突出成型部4隔开间隔地将该突出成型部4的外侧包围且与该突出成型部4的成型面41对置的表面被形成为用于将树脂成型的成型面51,介质流路6被形成为能使热交换介质在外侧成型部5的内部流通的,并被构成为包含在突出成型部4的周围包含曲线状部分地延伸且沿着突出成型部4突出的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的多个第1外周流路26j、第2外周流路26l、第3外周流路26n、以及沿着突出成型部4突出的方向延伸且将邻近的第1外周流路26j、第2外周流路26l、第3外周流路26n连结的第1纵连结流路26k、第2纵连结 流路26m。因此,树脂成型金属模具1能够利用第1外周流路26j、第2外周流路26l、第3外周流路26n、第1纵连结流路26k、第2纵连结流路26m,使热交换介质在突出成型部4的周围流动。其结果是,树脂成型金属模具1由于能够使树脂与热交换介质的热交换效率进一步提高,并使该热交换均一化,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成型性能。

并且,根据以上所说明的树脂成型金属模具1,突出成型部4对构成连接器的树脂成型品100中的在内侧形成有空间部101的筒状体102的内壁面侧进行成型,外侧成型部5对筒状体102的外壁面侧进行成型。因此,树脂成型金属模具1能够利用突出成型部4和外侧成型部5来品质良好地将构成连接器并包含筒状体102地构成的树脂成型品100成型。

并且,根据以上所说明的树脂成型金属模具1,突出成型部4、外侧成型部5、和介质流路6是用激光L将金属粉末M1烧结或者熔融并层叠造型,将该造型的造型物M2的表面进行切削加工而形成的。

即,根据以上所说明的树脂成型金属模具制造方法,包含如下工序:在作业面201上层叠金属粉末M1的挤压工序(步骤ST1);在挤压工序(步骤ST1)之后用激光L将层叠在作业面201上的金属粉末M1烧结或者熔融并层叠造型的激光造型工序(步骤ST2);在激光造型工序(步骤ST2)之后对该激光造型工序(步骤ST2)中造型的造型物M2的表面进行切削加工的切削加工工序(步骤ST3),重复挤压工序(步骤ST2)和激光造型工序(步骤ST2)和切削加工工序(步骤ST3),从而形成树脂成型金属模具1。

因此,在树脂成型金属模具制造方法中,如第1并行流路26d、第2并行流路26f、第1并行流路36d、第2并行流路36f、第3并行流路36h、第4并行流路36j、折回流路26e、第1折回流路36e、第2折回流路36i那样,能够形成与成型面41的形状相应的形状复杂的介质 流路6。其结果是,在该树脂成型金属模具制造方法中,由于能够形成与成型面41的形状相应的形状复杂的介质流路6,因此能够制造提高了成型性能的树脂成型金属模具1。

此外,根据以上所说明的树脂成型金属模具1,在构成介质流路6的固定侧流路26中,热交换介质的流入用的开口与流出用的开口被形成在固定侧金属模具2的同一面上。同样,根据树脂成型金属模具1,在构成介质流路6的可动侧流路36中,热交换介质的流入用的开口与流出用的开口被形成在可动侧金属模具3的同一面上。因此,树脂成型金属模具1例如能够构成为容易适当确保用于将热交换介质供给装置等与固定侧流路26、可动侧流路36连接的配管的安装作业性。

此外,上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树脂成型金属模具、和树脂成型金属模具制造方法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保护范围所记载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说明了利用树脂成型金属模具1成型的树脂成型品100是连接器,但也能够适用于所谓的保护器等,另外,并且,不限于组装于线束的树脂成型品,能适用于所有树脂成型品。

说明了介质流路6的各流路截面被形成为圆形,但不限于此,流路截面可以是近似矩形,也可以是五边形以上的多边形状,还可以是更复杂的形状。

以上所说明的树脂成型金属模具1为被分割为固定侧金属模具2和可动侧金属模具3的构造,但不限于此。

说明了以上所说明的树脂成型金属模具1通过作为三维造型技术的金属光造型复合加工来形成,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利用其他三维造型技术来形成。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