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快速驳接三通路RO膜过滤器余水通路

快速驳接三通路RO膜过滤器余水通路

摘要

本发明属于纯水机领域,尤其是快速驳接三通路RO膜过滤器余水通路。所述的余水通路,包括,余水出通路、源水进通路、纯水通路、自清洗通路、双斜面凸块、快速驳接头及快速驳接盖;所述的快速驳接盖上部的后侧及左、右侧,分设有余水比配器及安装于通路管中的单向阀;所述的单向阀,受控于位于快速驳接头左、右两侧的双斜面凸块;当快速驳接头与快速驳接盖连接并锁紧时,单向阀的阀芯杆在双斜面凸块的挤压下,作前移运动,单向阀开启,过滤器处工作状态;当用户更换滤芯或产品检测时,解除快速驳接头与快速驳接盖锁紧,单向阀的阀杆复位,源水进、余水出通路均被闭路,使滤芯更换操作在止水情况下作业,为用户及企业产品装配、检测提供方便。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5854607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6-08-17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李万红;

    申请/专利号CN201610250159.8

  • 发明设计人 李万红;何水兵;

    申请日2016-04-21

  • 分类号

  • 代理机构

  • 代理人

  • 地址 315030 浙江省宁波市高新区杨木路226弄103号601室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0:16:32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0-04-14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B01D61/10 授权公告日:20190129 终止日期:20190421 申请日:20160421

    专利权的终止

  • 2019-01-29

    授权

    授权

  • 2019-01-18

    专利申请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B01D61/10 登记生效日:20181228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60421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6-09-14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01D61/10 申请日:20160421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6-08-17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家用净水器的领域,尤其是快速驳接三通路RO膜过滤器余水通路。

背景技术

净水器在日常使用中,清洗及更换滤芯是很平常的事,然而拆卸滤芯的作业却是一种专业的操作,而拆卸作业又必须在止水情况下才能实施。所以,发明一种在实施清洗及更换滤芯操作时,能自动止水的过滤器是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专利:20132017242.1,专利名称:净水过滤器的单向阀及净水过滤器,公开了纵横结构、多层设置水通路止水措施的技术。但是,该发明虽解决了更换拆卸滤芯作业时的止水问题,然而,该技术方案结构复杂、用料又多,故制造成本偏高;此外,还存在与现行RO膜过滤器同样的缺陷,处理后的余水,采用不科学的短路式的输出模式;本发明针对上述不足,向社会开一种单层设置进水及止水机构、水路安排科学合理、布局紧凑、结构简单、体积小巧、密封可靠的RO膜三通路过滤器,为企业生产及用户生活带来方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属于纯水机领域,尤其是快速驳接三通路RO膜过滤器余水通路。所述的余水通路,包括,余水出通路、源水进通路、纯水通路、自清洗通路、双斜面凸块、快速驳接头及快速驳接盖;所述的快速驳接盖上部的后侧及左、右侧,分设有余水比配器及安装于通路管中的单向阀;所述的单向阀,受控于位于快速驳接头左、右两侧的双斜面凸块;当快速驳接头与快速驳接盖连接并锁紧时,单向阀的阀芯杆在双斜面凸块的挤压下,作前移运动,单向阀开启,过滤器处工作状态;当用户更换滤芯或产品检测时,解除快速驳接头与快速驳接盖锁紧,单向阀的阀杆复位,源水进、余水出通路均被闭路,使滤芯更换操作在止水情况下作业,为用户及企业产品装配、检测提供方便。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节省应用成本。常规的纯水机,由于用户较难没定清洗机制,连续工作一二月后的滤芯表面,会出现一层厚厚的过滤污物,不但影响过滤的效力,还会使纯水机产生大量的细菌及污垢,所以,定期更换滤芯是常规纯水机维持日常运营的唯一出路,从而增大了纯水机用户的使用成本;应用本发明自清洗技术后的纯水机,对滤芯可采取定时的自动清洗,可随时保持滤芯的卫生要求及维持正常的工作状态,节省了用户的运营成本。

更换滤芯快捷方便。本发明采用止水式更换滤芯的技术方案,使企业的生产装配及用户自行更换滤芯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体积小巧、结构紧凑、密封可靠。快速驳接三通路RO膜过滤器余水通路,结构紧凑,既节省空间又增强了运作的可靠性。

合理利用水资源。常规的纯水机,采用二路出水的过滤机制,对日常的运作的纯水机无疑会带来不方便。采用快速驳接三通路RO膜过滤器余水通路,增加余水处理的通路后,摆脱了“二路出水”的困惑。

本发明的技术方是这样实现的。

快速驳接三通路RO膜过滤器余水通路,包括,接口卡抓(1)、快速驳接盖(2)、接口密封圈(3)、余水出单向阀(4)、快速驳接头(5)、右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7)、余水出通路A(8)、左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13)、源水进单向阀(17)、源水进通路入口(20)、源水通路A(21)、滤筒上扣盖(24)、纯水通路(25)、纯水导柱(26)、导柱透水孔(27)、源水进通路(28)、余水出通路(29)、RO滤芯(31)、余水导流软管(37)、左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13)、源水单向阀安装管(47)、余水比配器出管(40)、余水比配器(41)、余水比配器座(42)、纯水通路(25)、余水比配器出管(40)、双斜面凸块(43)、余水单向阀安装管(45)及余水出接口(46);所述的余水出通路(29),是释放经纯化处理后余水的通道;余水出通路(29)的出口,设于快速驳接盖(2)的一侧,快速驳接盖(2)的后侧,设有安装余水比配器(41)的余水比配器卡座(42);所述的余水出通路(29),采用余水导流软管(37)引流;位于过滤器右下方的余水导流软管(37)的管口即是余水出通路(29)的进入口;所述的余水,径由余水出通路A(8)转折,与余水比配器(41)的余水比配器出管(40)相连接;所述的余水比配器(41),位于快速驳接盖(2)后侧的过滤器座(42)上;所述的余水比配器(41),通过余水比配器出管(40)与余水出单向阀(4)相连接;经余水比配器(41)配流后的余水,通过余水出单向阀(4)从余水出接口(46)输出,进入下道工艺流程的余水压力罐中;所述的余水出单向阀(4)启闭,受控于右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7),右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7)挤压余水出单向阀(4)中的单向阀阀芯杆(19),作前移的运动,余水出单向阀(4)开启,余水出通路(29)进入工作状态;;当需拆卸快速驳接头(5)时,只要旋转快速驳接头(5),就可解除锁紧连接,单向阀阀芯杆(19)复位,余水出通路(29)被闭路,滤芯更换操作在止水情况下作业。

所述的快速驳接三通路RO膜过滤器,包括,纯水通路(25)及源水进通路(28)、余水出通路(29)。

所述的源水进通路(28)的“源水”,是指上一水处理工艺所得初滤水。

所述的源水进通路(28),包括,快速驳接盖(2)、快速驳接头(5)、源水进通路入口(20)、源水进单向阀(17)及源水通路A(21)。

所述的“源水”,经高压泵加压,从快速驳接盖(2)一侧的源水进通路入口(20)由高压泵注入,径由:开启的源水进单向阀(17)中的阀底过水孔(12)、位于滤筒上扣盖(24)与滤芯上定位圈(23)之间的源水通路A(21),进入环绕RO滤芯四周的源水进通路(28),在高压状态下经RO滤芯过滤获得纯水。

所述的纯水通路(25),包括,纯水导柱(26)、导柱透水孔(27)、纯水导柱定位柱(35)及比配器座(42)。

所述的纯水,由位于RO滤芯中心的、安装于纯水导柱定位柱(35)上的纯水导柱(26)导流。

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纯水导柱(26)的柱壁上遍布有导柱透水孔(27)。

所述的纯水导柱(26)的上口,与比配器座(42)相连接;所述的纯水,通过纯水通路(25)贮存于纯水罐中。

所述的余水出通路(29),包括,余水出通路软管(38)、余水比配器出管(40)、余水比配器(41)、余水出单向阀(4)及余水出接口(46)。

所述的余水出通路(29),是释放经纯化处理后余水的通道。

所述的余水,由位于滤芯右侧下方的余水出通路软管(38)的管口进入,径由,余水出通路软管(38)、余水出通路A(8)、余水比配器入管(44)、余水比配器(41)、余水比配器出管(40),并由位于快速驳接头(5)后侧的快速驳接盖(2)上的余水比配器(41)配流后,通过余水比配器出管(40)与余水出单向阀(4)相连接,从余水出接口(46)输出,进入余水处理的下一工艺流程。

所述的自清洗通路(36),包括,滤筒底扣盖(32)、滤芯下定位圈(33)、辐射式导流条(34)及自清洗通路(36)。

所述的辐射式导流条(34),位于滤筒底扣盖(32)与滤芯下定位圈(33)之间,当RO滤芯过滤器实施自清洗作业时,自清洗作业的水流由滤芯的四周汇流于器底后经由辐射式导流条(34),导向器底中心的自清洗通路(36)排出。

所述的快速驳接头(5)上部,设置有与快速驳接盖(2)实现互相锁连的、对称的双斜面凸块(43)。

所述的双斜面凸块(43)下方与阀芯杆(19)对准的的位置上,设置有对称式的右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7)及左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13)。

上述的双斜面凸块(43)、右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7)及左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13)外形,均为呈斜面结构的、前端凸出于本体圆周的斜块;所述的斜块具有使快速驳接头(5)与快速驳接盖(2)相紧锁的作用。

所述的快速驳接盖(2)的内侧,对应于双斜面凸块(43)及右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7)、左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13),位置上,设有推进式的、分层的、推进式的、实现锁合连接的竖槽及斜横槽,以实现快速驳接头(5)与快速驳接盖(2)的锁紧连接。

所述的快速驳接头(5)的内、外沿与滤芯及滤筒的结合部,设置有分层结构的滤芯上定位圈(23)及滤筒上扣盖(24)。

所述的分层设置的滤芯上定位圈(23)与滤筒上扣盖(24)层间,设有源水通路A(21)及余水出通路A(8)。

所述的快速驳接盖(2)的后侧及两侧,设有安装余水比配器(41)的余水比配器卡座(42)及安装接口卡抓(1)、源水进单向阀(17)和余水出单向阀(4)的源水单向阀安装管(47)及余水单向阀安装管(45)。

所述的源水进单向阀(17)及余水出单向阀(4),是安装在不同位置的相同部件,现按照源水进单向阀(17)为例,对源水进单向阀(17)及余水出单向阀(4)的结构特征及与相关部件的位置关联描述如下。

所述的源水进单向阀(17),包括,接口卡抓(1)、快速驳接盖(2)、快速驳接头(5)、右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7)、余水出通路A(8)、阀架(11)、阀底过水孔(12)、左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13)、阀芯杆定位孔(14)、阀簧座(15)、阀芯杆复位簧(16)、阀芯挡(18)、阀芯杆(19)、源水通路A(21)、滤筒上扣盖(24)、纯水通路(25)、源水进通路(28)、自清洗通路(36)、余水出通路软管(38)、比配器座(42)、纯水通路(25)余水单向阀安装管(45)、余水出接口(46)及源水单向阀安装管(47)。

所述的源水进单向阀(17),安装在前端设有接口卡抓(1)的源水单向阀安装管(47)中。

所述的源水进单向阀(17),由阀架(11)、阀芯杆复位簧(16)及阀芯杆(19)组装而成。

所述的阀芯杆(19),呈“箭杆状”, 所述的阀芯杆(19)的杆尾,穿过位于阀架(11)底部中心的,与阀芯杆(19)的直径等同的阀芯杆定位孔(14);

所述的阀芯杆(19)的中下位上,设有定位阀芯杆复位簧(16)的阀簧座(15)。

所述的阀芯杆定位孔(14)的周环,还设有一个以上的阀底过水孔(12)。

所述的阀底过水孔(12)与源水通路A(21)相通,源水经由源水通路A(21),进入RO滤芯(31)内的源水进通路(28)中。

所述的阀架(11)呈中空圆柱体,阀架(11)的前端,设有与阀芯杆(19)的“箭头”互配的阀芯挡(18),阀芯挡(18)的中心,设有小于阀芯杆(19)“箭头”直径的过水孔。

所述的过水孔的背面,设有定位阀芯杆复位簧(16)的安装槽,阀芯杆复位簧(16)的一端,着力于过水孔背面的阀芯杆复位簧(16)的定位安装槽中,阀芯杆复位簧(16)的另一端,定位并安装于阀芯杆(19)中下部的阀簧座(15)上。

所述的阀芯杆(19)复位及定位,受控于阀芯杆复位簧(16)及位于阀架(11)底部中心的阀芯杆定位孔(14)的双重定位及给力。

所述的源水进单向阀(17)及余水出单向阀(4)的开启,受控于位于快速驳接头(5)两侧的右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7)及左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13)。

进一步,当快速驳接头(5)与快速驳接盖(2)实施锁紧连接时,源水进单向阀(17)及余水出单向阀(4)的阀芯杆(19)在左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13)及右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7)挤压下,作前移运动,源水进单向阀(17)及余水出单向阀(4)开启,源水进通路(28)及余水出通路(29)开路,过滤器进入工作状态。

再进一步,当用户更换滤芯、装配产品或检测产品时,解除滤芯与头盖锁紧,在阀芯杆复位簧(16)的弹力作用下,阀芯杆(19)复位,源水进通路(28)及余水出通路(29),闭路断流,使更换滤芯作业在止水的状态下操作,为用户更换滤芯及产品装配和检测提供方便。

所述的接口密封圈(3),位于接口卡抓(1)与接口密封圈挡之间;所述的快速驳接头上密封圈(6)及快速驳接头下密封圈(10),分别设置于右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7)和左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13)的上、下方;所述的滤筒上密封圈(9)滤筒下密封圈(22),分别位于滤筒上扣盖(24)与快速驳接盖(2)结合部的上、下方;所述的底扣盖密封圈(39),位于RO滤芯(31)与滤筒底扣盖(32)的结合部。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发明局部细节放大示意图。

附图3为本发明头盖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1、图2、图3统一的标记名称为:接口卡抓(1)、快速驳接盖(2)、接口密封圈(3)、余水出单向阀(4)、快速驳接头(5)、快速驳接头上密封圈(6)、右双斜面阀芯尾杆驱动凸块(7)、余水出通路A(8)、滤筒上密封圈(9)、快速驳接头下密封圈(10)、阀架(11)、阀底过水孔(12)、左双斜面阀芯尾杆驱动凸块(13)、阀芯尾杆定位孔(14)、阀簧座(15)、阀芯尾杆复位簧(16)、源水进单向阀(17)、阀芯挡(18)、阀芯尾杆(19)、源水进通路入口(20)、源水通路A(21)、滤筒下密封圈(22)、滤芯上定位圈(23)、滤筒上扣盖(24)、纯水通路(25)、纯水导柱(26)、导柱透水孔(27)、源水进通路(28)、余水出通路(29)、滤筒(30)、RO滤芯(31)、滤筒底扣盖(32)、滤芯下定位圈(33)、辐射式导流条(34)、纯水导柱定位柱(35)、自清洗通路(36)、自清洗通路接口(37)、余水出通路软管(38)、底扣盖密封圈(39)、余水比配器出管(40)、余水比配器(41)、比配器座(42)、双斜面凸块(43)、余水比配器入管(44)、余水单向阀安装管(45)、余水出接口(46)、源水单向阀安装管(4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

如图1、图2所示, 所述的余水出通路(29),是释放经纯化处理后余水的通道。

如图1、图2所示, 所述的余水出通路(29)的出口,设于快速驳接盖(2)的一侧。

如图1、图2所示, 所述的快速驳接盖(2)的后侧,设有安装余水比配器(41)的余水比配器卡座(42)。

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余水出通路(29),采用余水导流软管(37)引流;位于过滤器右下方的余水导流软管(37)的管口即是余水出通路(29)的进入口。

如图1、图2所示, 所述的余水,径由余水出通路A(8)转折,与余水比配器(41)的余水比配器入管(44)相连接。

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余水比配器(41),位于快速驳接盖(2)后侧的过滤器座(42)上;所述的余水比配器(41),通过余水比配器出管(44)与余水出单向阀(4)相连接;经余水比配器(41)配流后的余水,通过余水出单向阀(4)从余水出接口(46)输出,进入下道工艺流程的余水压力罐中。

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余水出单向阀(4)启闭,受控于右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7),右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7)挤压余水出单向阀(4)中的单向阀阀芯杆(19),作前移的运动,余水出单向阀(4)开启,余水出通路(29)进入工作状态。

如图1、图2所示,进一步,当需拆卸快速驳接头(5)时,只要旋转快速驳接头(5),就可解除锁紧连接,单向阀阀芯杆(19)复位,余水出通路(29)被闭路,滤芯更换操作在止水情况下作业。

如图1、图2所示,快速驳接三通路RO膜过滤器,包括,纯水通路(25)及源水进通路(28)、余水出通路(29)。

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源水进通路(28)的“源水”,是指上一水处理工艺所得初滤水。

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源水进通路(28),包括,快速驳接盖(2)、快速驳接头(5)、源水进通路入口(20)、源水进单向阀(17)及源水通路A(21)。

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源水”,经高压泵加压,从快速驳接盖(2)一侧的源水进通路入口(20)由高压泵注入,径由:开启的源水进单向阀(17)中的阀底过水孔(12)、位于滤筒上扣盖(24)与滤芯上定位圈(23)之间的源水通路A(21),进入环绕RO滤芯四周的源水进通路(28),在高压状态下经RO滤芯过滤获得纯水。

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纯水通路(25),包括,纯水导柱(26)、导柱透水孔(27)、纯水导柱定位柱(35)及比配器座(42)。

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纯水,由位于RO滤芯中心的、安装于纯水导柱定位柱(35)上的纯水导柱(26)导流。

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纯水导柱(26)的柱壁上遍布有导柱透水孔(27)。

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纯水导柱(26)的上口,与比配器座(42)相连接;所述的纯水,通过纯水通路(25)贮存于纯水罐中。

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余水出通路(29),包括,余水出通路软管(38)、余水比配器出管(40)、余水比配器(41)、余水出单向阀(4)及余水出接口(46)。

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余水出通路(29),是释放经纯化处理后余水的通道。

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余水,由位于滤芯右侧下方的余水出通路软管(38)的管口进入,径由,余水出通路软管(38)、余水出通路A(8)、余水比配器入管(44)、余水比配器(41)、余水比配器出管(40),并由位于快速驳接头(5)后侧的快速驳接盖(2)上的余水比配器(41)配流后,通过余水比配器出管(40)与余水出单向阀(4)相连接,从余水出接口(46)输出,进入余水处理的下一工艺流程。

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自清洗通路(36),包括,滤筒底扣盖(32)、滤芯下定位圈(33)、辐射式导流条(34)及自清洗通路(36)。

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辐射式导流条(34),位于滤筒底扣盖(32)与滤芯下定位圈(33)之间,当RO滤芯过滤器实施自清洗作业时,自清洗作业的水流由滤芯的四周汇流于器底后经由辐射式导流条(34),导向器底中心的自清洗通路(36)排出。

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快速驳接头(5)上部,设置有与快速驳接盖(2)实现互相锁连的、对称的双斜面凸块(43)。

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双斜面凸块(43)下方与阀芯杆(19)对准的的位置上,设置有对称式的右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7)及左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13)。

如图1、图2所示,上述的双斜面凸块(43)、右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7)及左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13)外形,均为呈斜面结构的、前端凸出于本体圆周的斜块;所述的斜块具有使快速驳接头(5)与快速驳接盖(2)相紧锁的作用。

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快速驳接盖(2)的内侧,对应于双斜面凸块(43)及右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7)、左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13),位置上,设有推进式的、分层的、推进式的、实现锁合连接的竖槽及斜横槽,以实现快速驳接头(5)与快速驳接盖(2)的锁紧连接。

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快速驳接头(5)的内、外沿与滤芯及滤筒的结合部,设置有分层结构的滤芯上定位圈(23)及滤筒上扣盖(24)。

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分层设置的滤芯上定位圈(23)与滤筒上扣盖(24)层间,设有源水通路A(21)及余水出通路A(8)。

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快速驳接盖(2)的后侧及两侧,设有安装余水比配器(41)的余水比配器卡座(42)及安装接口卡抓(1)、源水进单向阀(17)和余水出单向阀(4)的源水单向阀安装管(47)及余水单向阀安装管(45)。

如图1、图2所示, 所述的源水进单向阀(17)及余水出单向阀(4),是安装在不同位置的相同部件,现按照源水进单向阀(17)为例,对源水进单向阀(17)及余水出单向阀(4)的结构特征及与相关部件的位置关联描述如下。

如图1、图2所示, 所述的源水进单向阀(17),包括,接口卡抓(1)、快速驳接盖(2)、快速驳接头(5)、右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7)、余水出通路A(8)、阀架(11)、阀底过水孔(12)、左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13)、阀芯杆定位孔(14)、阀簧座(15)、阀芯杆复位簧(16)、阀芯挡(18)、阀芯杆(19)、源水通路A(21)、滤筒上扣盖(24)、纯水通路(25)、源水进通路(28)、自清洗通路(36)、余水出通路软管(38)、比配器座(42)、纯水通路(25)余水单向阀安装管(45)、余水出接口(46)及源水单向阀安装管(47)。

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源水进单向阀(17),安装在前端设有接口卡抓(1)的源水单向阀安装管(47)中。

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源水进单向阀(17),由阀架(11)、阀芯杆复位簧(16)及阀芯杆(19)组装而成。

如图1、图2所示, 所述的阀芯杆(19),呈“箭杆状”, 所述的阀芯杆(19)的杆尾,穿过位于阀架(11)底部中心的,与阀芯杆(19)的直径等同的阀芯杆定位孔(14);

如图1、图2所示, 所述的阀芯杆(19)的中下位上,设有定位阀芯杆复位簧(16)的阀簧座(15)。

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阀芯杆定位孔(14)的周环,还设有一个以上的阀底过水孔(12)。

如图1、图2所示, 所述的阀底过水孔(12)与源水通路A(21)相通,源水经由源水通路A(21),进入RO滤芯(31)内的源水进通路(28)中。

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阀架(11)呈中空圆柱体,阀架(11)的前端,设有与阀芯杆(19)的“箭头”互配的阀芯挡(18),阀芯挡(18)的中心,设有小于阀芯杆(19)“箭头”直径的过水孔。

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过水孔的背面,设有定位阀芯杆复位簧(16)的安装槽,阀芯杆复位簧(16)的一端,着力于过水孔背面的阀芯杆复位簧(16)的定位安装槽中,阀芯杆复位簧(16)的另一端,定位并安装于阀芯杆(19)中下部的阀簧座(15)上。

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阀芯杆(19)复位及定位,受控于阀芯杆复位簧(16)及位于阀架(11)底部中心的阀芯杆定位孔(14)的双重定位及给力。

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源水进单向阀(17)及余水出单向阀(4)的开启,受控于位于快速驳接头(5)两侧的右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7)及左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13)。

如图1、图2所示, 进一步,当快速驳接头(5)与快速驳接盖(2)实施锁紧连接时,源水进单向阀(17)及余水出单向阀(4)的阀芯杆(19)在左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13)及右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7)挤压下,作前移运动,源水进单向阀(17)及余水出单向阀(4)开启,源水进通路(28)及余水出通路(29)开路,过滤器进入工作状态。

如图1、图2所示,再进一步,当用户更换滤芯、装配产品或检测产品时,解除滤芯与头盖锁紧,在阀芯杆复位簧(16)的弹力作用下,阀芯杆(19)复位,源水进通路(28)及余水出通路(29),闭路断流,使更换滤芯作业在止水的状态下操作,为用户更换滤芯及产品装配和检测提供方便。

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接口密封圈(3),位于接口卡抓(1)与接口密封圈挡之间;所述的快速驳接头上密封圈(6)及快速驳接头下密封圈(10),分别设置于右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7)和左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13)的上、下方;所述的滤筒上密封圈(9)滤筒下密封圈(22),分别位于滤筒上扣盖(24)与快速驳接盖(2)结合部的上、下方;所述的底扣盖密封圈(39),位于RO滤芯(31)与滤筒底扣盖(32)的结合部。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