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燃气管道欲喷涌自动关闭装置

燃气管道欲喷涌自动关闭装置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燃气管道欲喷涌自动关闭装置,包括第一燃气管道、第二燃气管道,在所述第一燃气管道与第二燃气管道之间密封的套接有一段套管,第一燃气管道端口处设有弹片,所述弹片下表面末端与第一燃气管道端口下方管壁相连接,所述弹片上表面连接有阀门用于闭合第一燃气管道,所述弹片下表面延长线与上表面间呈锐角a角。管道正常运作时,所述a角使所述阀门承受的燃气的推力小于所述弹片的弹力,使阀门保持开启状态;管道喷涌时,所述a角使所述阀门承受的燃气的推力大于所述弹片的弹力,阀门马上闭合。所述阀门的材料为软铁。所述第一燃气管道下方悬置有磁铁。本发明反应迅速、效果稳定。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5697836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6-06-2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程芳茂;

    申请/专利号CN201610179165.9

  • 发明设计人 程芳茂;杜忠民;汪志平;

    申请日2016-03-23

  • 分类号F16K17/28;

  • 代理机构合肥市上嘉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王伟

  • 地址 245200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桂林中学

  • 入库时间 2023-12-18 15:37:03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9-01-15

    授权

    授权

  • 2016-07-20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F16K17/28 申请日:20160323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6-06-22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管道关闭装置,特别是一种燃气管道欲喷涌自动关闭装置。

背景技术

当燃气管道的终端阀门意外受损时,燃气会大量喷涌出来,现有技术中没有一个方 便快捷的装置或者方法制止燃气喷涌,一般都需要找到燃气总阀手动关闭。而关闭总阀 需要时间,在这过程中燃气继续喷泄,现场弥漫大量燃气,若再遇明火,危险加剧。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反应迅速的、效果稳定的燃气 管道欲喷涌自动关闭装置。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燃气管道欲喷涌自动关闭装置,包括第一燃气管道、第二燃气管道,在所述第一燃 气管道与第二燃气管道之间密封的套接有一段套管,第一燃气管道端口处设有弹片,所 述弹片下表面末端与第一燃气管道端口下方管壁相连接,所述弹片上表面连接有阀门用 于闭合第一燃气管道,所述弹片下表面延长线与上表面间呈锐角a角。

本发明的结构特点还在于:

管道正常运作时,所述a角使所述阀门承受的燃气的推力小于所述弹片的弹力,使 阀门保持开启状态;管道喷涌时,所述a角使所述阀门承受的燃气的推力大于所述弹片 的弹力,阀门马上闭合。

所述阀门的材料为软铁。

所述第一燃气管道下方悬置有磁铁。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1.本发明反应迅速。管道欲喷涌时,本发明的弹片受到的燃气推力大于弹力时,弹 片向第一燃气管道方向闭合,弹片受到燃气推力的面更大,受到推力更大,从而迅速完 成管道的闭合。

2.本发明效果稳定。本发明通过物理原理在管道喷涌时自动完成对管道的关闭,效 果稳定实用。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使用状态图一

图2本发明使用状态图二

图3本发明弹片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对照表:第一燃气管道1,第二燃气管道2,套管3,弹片4,阀门5, 磁铁6。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燃气管道欲喷涌自动关闭装置,包括第一燃气管道1、第二燃气管 道2,在所述第一燃气管道与第二燃气管道之间密封的套接有一段套管3,第一燃气管 道端口处设有弹片4,所述弹片下表面末端与第一燃气管道端口下方管壁相连接,所述 弹片上表面连接有阀门5用于闭合第一燃气管道,所述弹片下表面延长线与上表面间呈 锐角a角。所述第一燃气管道开口为斜截面,所述斜截面面向下方,便于阀门闭合。

所述a角的角度由燃气管道内的燃气的推力决定:管道正常运作时,所述a角使所 述阀门承受的燃气的推力小于所述弹片的弹力,使阀门保持开启状态;管道喷涌时,所 述a角使所述阀门承受的燃气的推力大于所述弹片的弹力,阀门马上闭合。

所述阀门的材料为软铁。

所述第一燃气管道下方悬置有磁铁6。所述磁铁远离所述阀门。管道捡修完毕,确 保安全,方可用所述磁铁,克服弹力,重启阀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 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 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