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秦岭细鳞鲑苗种的培育方法

一种秦岭细鳞鲑苗种的培育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秦岭细鳞鲑苗种的培育方法,其步骤是:A、人工孵化;B、鱼苗开口投喂;C、移出孵化槽培育;合理密度的放养;D、分池驯养:选择适口饵料、驯食控制,同时进行科学的日常管理和疾病预防。根据秦岭细鳞鲑生物学特性,从水温、光照、溶氧等方面进行全人工调控,并采用摄食调节、标准化管理使鱼苗体格健壮、匀称,饵料利用率高、环境耐受性强,抗病能力强等优点,大幅提高了秦岭细鳞鲑受精卵孵化率、子代鱼的生长率和成活率;子代鱼体健壮、匀称,具有较强的环境耐受性和抗病力,并大幅地降低了畸形的发生。方法简单,可操作性强,实践应用性好,完全适用于苗种的规模化生产,从而用于秦岭细鳞鲑物种资源保护及其自然种群恢复。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5557595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6-05-1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号CN201610036343.2

  • 发明设计人 邵俭;危起伟;王丰;郭威;吴金明;

    申请日2016-01-20

  • 分类号A01K61/00;A23K50/80;A23K10/20;

  • 代理机构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王敏锋

  • 地址 430223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大园一路8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15:07:56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06-15

    授权

    授权

  • 2016-06-08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01K61/00 申请日:20160120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6-05-11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濒危野生动物种质资源保护技术领域,更具体涉及一种秦岭细鳞鲑苗 种的培育方法,适用于秦岭细鳞鲑自然种群恢复及人工保种方面。

背景技术

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lenoktsinlingensis)俗称花鱼、五色鱼、梅花鱼,隶 属鲑形目(Saloniformes)、鲑科(Salmonidae)为我国特有种、局部分布的陆封型冷水性鱼 类。秦岭细鳞鲑分布范围极为狭窄,栖息水域条件严格,天然种群稀少,仅分布于秦岭太白 山峯东麓的黑河,北麓的石头河、南麓的湑水河和太白河,陇县的千河支流及甘肃渭河上游 及支流(陕西省动物所等,1987)。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秦岭细鳞鲑栖息与生存 环境日趋恶化,种质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已被列入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乐珮琦和陈宜 瑜,1998),对秦岭细鳞鲑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随着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技术及各种养殖方 式的日趋成熟,加之我国加大对濒危物种保护重视,采用全人工培育及科学管理成为保护 秦岭细鳞鲑资源成为最行之有效的手段。但由于秦岭细鳞鲑个体小型化严重,性成熟资源 量锐减,生境条件苛刻,加之秦岭细鳞鲑性急躁、喜跳善游,体表黏液少,体被细鳞,应激性 强等特点,其个体容易擦伤起病致死(施德亮等,2012)。秦岭细鳞鲑为肉食性冷水鱼类,雌 鱼绝对怀卵量小;性成熟一般需要3~4年,500g鱼生长周期一般在4~5年。在自然环境中 其受精率、孵化率和成活率低,且生长速度慢、生长周期长、人工驯养较难;这增加秦岭细鳞 鲑种质资源恢复的难度。近年来,通过多年实践探索,研究出一种成熟、高效的秦岭细鳞鲑 苗种培育及科学的驯养技术,提高了苗种生长速度和成活率。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了一种秦岭细鳞鲑苗种的培育方法,克 服了秦岭细鳞鲑人工养殖环境中的高死亡率和生长速度慢等问题,大幅提高了秦岭细鳞鲑 受精卵孵化率、子代鱼的生长率和成活率;子代鱼体健壮、匀称,具有较强的环境耐受性和 抗病力,并大幅地降低了畸形的发生。方法简单,可操作性强,实践应用性好,完全适用于苗 种的规模化生产,从而用于秦岭细鳞鲑物种资源保护及其自然种群恢复。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措施:

一种秦岭细鳞鲑苗种的培育方法,其步骤是:

1)人工孵化:

a)到繁殖季节的3月底(28~31日)至4月中旬(13~17日),对培育的野生秦岭细鳞鲑进行 人工催产,将受精卵倒入避光的孵化槽中孵化,水温调控在10~12℃,水深为10~20cm,溶 氧高于8mg/L,水流以鱼卵不粘黏为度,pH为7.8~8.4;

b)每日及时剔除死亡卵,并轻微抖动孵化槽,使受精卵均匀地铺在槽底,每日早晚在进 水口倒入粗盐(Nacl含量:≥90%)2~3kg。(粗盐即为食用盐,但较其纯度略低,颗粒较大)

2)鱼苗开口投喂:

a)鱼苗开口后第二天开始全池泼洒高稳VC,每隔7~10天泼洒一次,泼洒量为1~2g/m3

b)当80~90%鱼苗口裂出现4~5天、鱼苗体色加深,同时卵黄囊吸收体积比例占初始体 积的1/3~2/3进行开口投喂,开口饵料使用经营养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投喂密度为8~10 个/ml,每隔5~10min投喂一次,连续投喂3~5次,通过肉眼观察到80~95%鱼苗口咽腔或肠 道中有食饵后,间隔2h投喂一次,每日投喂8次左右,不超过10次;

3)移出孵化槽培育:

a)90%鱼苗出现冲游行为,50~60%鱼苗巡游模式建立后,全部移出孵化槽,转至鱼盆 或网箱进行培育,放苗前对鱼盆或网箱进行清洗消毒,鱼苗放养量为5000~7000尾/m3,水 流量0.01~0.05m3/s,水温<16℃,水深为30~35cm,溶氧高于6mg/L,pH为7.8~8.4;鱼 苗卵黄囊消失1/3~2/3开始逐渐增加自然光照,由完全遮蔽逐渐过渡到半遮蔽再至部分遮 蔽,透光面积由0%~50%~70%;光照强度由5~10lx~100~200lx~200~400lx,当鱼苗体长 大于5cm时,透光面积可提高到90%,光照强度≤800lx,光照时间由自然光照时间长度逐 渐过渡到12h再至16h,≤18h;

b)每隔3~5天后连续3天,每日早晚在进水口倒入粗盐(Nacl含量:≥90%)3~5kg;每隔 5~7天进行聚维酮碘溶液水体消毒,不停水,在进水口进行泼洒,使用浓度为3~5ml/m3,连 续使用3天,阴雨天停用;

d)每日早晚清理鱼盆或网箱,挑出畸形和死亡鱼苗,清理鱼盆底部鱼类粪便及杂物; 发现异常进行鱼苗体检,记录数据;

e)鱼苗长至1.5~2cm,使用经营养强化卤虫无节幼体和水蚯蚓剁碎(≤1mm)混合物进 行投喂,在进水口位置进行缓慢投喂,每隔2h/次,每日投喂7~9次,投喂量以15~20min吃 完为准再进行下次投喂,随着鱼苗生长增加早(6:00)晚(20:00)单次投喂量,增加量为鱼苗 体重增量的5%或8%或10%;

4)分池驯养:

a)鱼苗体长达到3cm时,每隔20~30天对鱼苗进行分池,将鱼苗体长相差小于2cm的分 在一起,及时挑出规格差别的个体,防止鱼苗互相残食,水温≤16℃,水深为30~35cm,溶 氧高于6mg/L,pH为7.8~8.4;每隔3~5天后连续3天,每日早晚在进水口倒入粗盐3~5kg;每 隔5~7天进行聚维酮碘溶液水体消毒,不停水,在进水口进行泼洒,使用浓度为3~5ml/m3, 连续使用3天,阴雨天停用;每日早晚清理鱼盆或网箱,挑出畸形和死亡鱼苗,清理鱼盆底部 鱼类粪便及杂物;发现异常进行鱼苗体检,记录数据,每次投饵前清除残留饵料;鱼盆或网 箱不再避光,局部设置遮光板用于鱼苗匿藏,水蚯蚓经1~2mg/L乳酸恩诺沙星水溶液浸泡 18~22min后,消毒的棉纱网包裹悬挂在水体表面供鱼苗逐食;

b)当培育鱼苗体长达到3cm以上时,使用水蚯蚓和人工配合饲料进行投喂,水蚯蚓剁 碎(≤1.5cm)投喂量为鱼苗体重的10%,人工配合饲料投喂量为3~5g/千尾·次,每隔2 h/次,每日投喂8次;

c)当鱼苗体长达到5cm以上时,水温<18℃,水深35-50cm,溶氧高于6mg/L,pH为 7.8~8.4,采用人工光源增加光照时间,昼夜比例≤18:6,光照强度不大于800lx,全部投 喂人工配合饲料,每日投喂4~6次,每次投喂量以30min吃完为准,每日早(6:00~7:00)晚 (19:00~20:00)增加单次投喂量;

所述的经营养强化卤虫无节幼体是将新孵化的卤虫无节幼体转移至培养槽中,密度为 100~300个/ml,加入螺旋藻粉(0.5~1g/L)强化0.5~1h;

所述的水蚯蚓用浓度为1~2mg/L的乳酸恩诺沙星水溶液浸泡15~20min后,用清水淘 洗后再剁碎;

所述的人工饲料为微粒子人工配合饲料,主要成分:粗蛋白质≥50%,粗脂肪≥8%,粗 纤维≤3%,粗灰分≤17%,微量元素≥3.5%,钙≤3%,赖氨酸≥3.5%。

所述的步骤1)中a)步骤中孵化槽的底部有多空箅子。

所述的步骤1)中b)步骤中每日用自制吸管及时剔除死亡卵,动作需轻缓,粘黏卵 可用吸管轻轻吹离,轻微抖动孵化槽使卵均匀平铺在槽底;所述的自制吸管为3~5ml的塑 料吸管,将开口尖端剪去再用酒精灯烘烤圆润,口径为4~5mm。

所述的经营养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进行2~3次沉淀吸滤处理,防止卵壳被鱼苗误 食;投喂的水蚯蚓剁碎程度和微粒子人工配合饲料颗粒大小选择根据实测鱼苗口裂大小来 判定。

所述的步骤3)中a)步骤中随着鱼苗生长逐步增加水流量,最大水流量以鱼苗能集 群巡游为准,昼增夜减,增加量为0.01~0.02m3/s。

所述的步骤3)中a)步骤中鱼苗开口时间为90%鱼苗口裂出现4天、卵黄囊吸收体 积比例占初始体积的1/2时开始投喂,投喂需缓慢进行,以观察到90%鱼苗口咽腔或肠道中 有食饵为准,每隔2h/次投喂;

所述的步骤3)中每日投喂8次,时间分别为:6:00,8:00,10:00,12:00,14:00,16:00, 18:00,20:00,22:00,00:00;当鱼苗体长达到5cm以上时,全部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每日投 喂5次,时间分别为7:00,11:00,15:00,19:00,23:00。

所述的步骤3)和步骤4)监控水体全天水温波动范围≤2℃;溶氧高于6mg/L,pH 优选为7.9~8.2。

所述的粗盐和聚维酮碘溶液互补间隔使用,进行常规水体消毒,预防鱼病发生。每 隔4天后连续3天,每日早晚在进水口倒入粗盐4kg;每隔6天进行聚维酮碘溶液水体消毒, 不停水,在进水口进行泼洒,使用浓度为4ml/m3,连续使用3天,阴雨天停用。

所述的步骤3鱼苗开口后全池泼洒高稳VC首次泼洒量为1g/m3,每隔10天泼洒一 次;在以后的苗种培育过程中,当鱼苗体长达到3cm时,全池泼洒量为1.2~1.5g/m3,每隔8 天泼洒一次;鱼苗体长达到5cm后,全池泼洒量为1.5~2g/m3,每隔7天泼洒一次。

所述的对鱼盆或网箱及棉纱网消毒采用高锰酸钾消毒,浓度为0.1~0.3%。

所述的聚维酮碘一般制成10%的溶液,用作消毒剂,用量为3~5ml/m3

所述的步骤3)的e)中经营养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投喂量为8~10个/ml,水蚯蚓投 喂量为鱼苗体重的10%,人工配合饲料投喂量为3~5g/千尾·次,每隔2h/次。根据鱼苗的 生长情况,进行驯食饵料过渡,卤虫无节幼体投喂10~15天后添加剁碎的水蚯蚓(≤1cm); 鱼苗体长达到3cm时,水蚯蚓进行适当的剁碎(≤1.5cm)并添加微颗粒的人工配合饲料; 在以后逐渐减少水蚯蚓的投喂量并过渡至仅悬挂水蚯蚓供鱼苗逐食;鱼苗体长达到5cm, 全部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完成秦岭细鳞鲑幼鱼的全人工驯化。

在全人工环境下,通过科学的日常管理,以标准化的人工孵化、合理密度的放养, 结合适口饵料选择,驯食控制及疾病预防,经过90~120天培育完成苗种规模化全人工驯养 (以秦岭细鳞鲑鱼苗达到完全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并适应人工养殖环境为准)。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

上述一种秦岭细鳞鲑苗种的培育方法,通过人工调控环境因子,科学的标准化管理规 范,提高秦岭细鳞鲑受精卵孵化率、鱼苗培育生长率和成活率、并大幅降低了其畸形率,其 方法简单,可操作性强,实践应用性好,和其余鲑鳟冷水鱼类繁殖一样,完全适用于苗种的 规模化生产,从而用于秦岭细鳞鲑物种资源保护及其自然种群恢复。

上述一种秦岭细鳞鲑苗种的培育方法,还具有以下优点:

1.具有较高的孵化率:秦岭细鳞鲑受精卵孵化时间长,条件苛刻,主要受水温,光照,溶 氧影响较大。本发明根据秦岭细鳞鲑繁殖生物学特性,结合人工调控手段(见表1),提高了 受精卵孵化率(高于83%),降低了苗种畸形率(低于1%)。

表1根据苗种规格进行水温、光照及溶氧的人工调控标准

注:秦岭细鳞鲑苗种培育用水基本水质指标须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1989, pH优选7.9~8.2。

2.提高了鱼苗生长率和成活率:由于秦岭细鳞鲑特殊的生长习性和生存环境、在 以往的秦岭细鳞鲑鱼苗培育过程中表现出生长速度慢,死亡高峰期明显。本发明通过多年 实践探索,采用经营养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水蚯蚓及人工配合饲料等三种饵料分阶段驯 食,并结合其生长特性提供最佳的人工优化培育环境,大幅提高了苗种生长速度及成活率 (经过100~120天苗种培育,鱼苗均体长可达到6cm;以收获均体长6cm苗种计算,均成活 率高于64.9%)。

3.驯养操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使秦岭细鳞鲑的规模化人工培育实现,其方法简 单,可操作性强,实践应用性好,和其余鲑鳟冷水鱼类人工增养殖一样,完全适用于苗种的 规模化生产。

4.通过全人工调控手段,使人工驯化的鱼苗体格健壮、匀称,饵料利用率高、环境 耐受性强,抗病能力较强,能很好适应自然环境;经数月的科学管理,可进行人工增殖放流, 有利于种质资源的重建和恢复。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秦岭细鳞鲑苗种的培育方法,采用以下步骤:

(1)人工孵化:2013年4月9日至14日,在陕西省陇县国家级秦岭细鳞鲑自然保护区咸宜 关保护站内通过秦岭细鳞鲑人工催产,获得秦岭细鳞鲑受精卵15000余粒。采用山涧水和人 工深井进行水温调控;将山涧水引入50m3的沉淀池再导入20m3的蓄水池中同时加注井水, 通过实时控制井水流量来完成温度调控。溶氧低于8mg/L时,采用增氧泵在蓄水池进行增 氧,同时增加水流量。受精卵孵化期间水温维持在10或11或12℃,溶氧在8.05或8.25或 8.45或8065或80.80或8.95mg/L,pH为8.0或8.1,孵化过程采用全避光处理。每日早晚在孵 化槽进水口倒入粗盐(Nacl含量:≥90%)3kg,用自制吸管剔除死亡卵。以90%受精率孵 化出膜为标准,经415或418或420或422h孵化出膜鱼苗12500余尾,孵化率为83.00%。

(2)鱼苗开口:口裂出现第4天,进行经营养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开口,投喂密度为 8或9或10个/ml,每隔10min投喂一次,连续投喂3次,通过肉眼观察到90%鱼苗口咽腔或肠 道中有食饵后,间隔2h投喂一次,投喂8次;开口后第二天全池泼洒高稳VC,1g/m3;在以后 的苗种培育过程中每隔7或8或9天泼洒一次,高稳VC,1.2或1.5或2g/m3

(3)移出孵化槽培育:同年5月21日,90%鱼苗出现冲游行为,60%鱼苗建立巡游模 式后移至培育网箱培育。共收获鱼苗11600余尾,分为两个网箱放养,每个网箱鱼苗放养量 约为5000尾/m3。每日监测网箱内水温,溶氧,pH;通过实时控制井水流量来完成温度调控: 当鱼苗体长小于5cm时,水温≤16℃;鱼苗体长大于5cm后,水温<17℃;全天水温波动 范围≤2℃,溶氧低于6mg/L时,采用增氧泵在蓄水池进行增氧,同时增加水流量;水深 为25cm或28cm或30cm,溶氧在6.82~7.93mg/L,pH为8.0或8.1;在以后每隔4天后连续3 天,每日早晚在网箱或鱼盆进水口倒入粗盐(Nacl含量:≥90%)4kg;每隔6天后进行聚维 酮碘溶液水体消毒,使用浓度为4ml/m3,用一次性注射器吸取80ml(按蓄水池体积20m3× 4ml/m3计算)聚维酮碘溶液注入盛有15L水的水桶中搅拌均匀后,在蓄水池进水口进行泼 洒,不停水,连续使用3天,阴雨天停用。当鱼苗长至约2cm,使用经营养强化卤虫无节幼体 和水蚯蚓混合物进行投喂。水蚯蚓用乳酸恩诺沙星水溶液(浓度为1~2mg/L)浸泡15~20 min后,用清水淘洗后再进行剁碎(≤1cm),投喂量以15min吃完为准。在进水口位置进行 缓慢投喂,每隔2h/次,每日投喂8次,投喂时间分别为:6:00,8:00,10:00,12:00,14:00, 16:00,18:00,20:00,22:00,00:00。

(4)分池驯养:同年6月28日,鱼苗体长达到3cm以上,按规格大小进行挑选,并全 部转入鱼盆进行驯养,鱼盆局部设置遮光板用于鱼苗匿藏,在以后每隔30天对鱼苗进行分 池,及时挑出规格差别较大的个体;使用水蚯蚓和人工配合饲料进行投喂;水蚯蚓剁碎(≤ 1.5cm)投喂量为鱼苗体重的10%,人工配合饲料投喂量为3g/千尾·次,每隔2h/次,日 投喂8次的时间分别为: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20:00,22:00,00: 00。投喂10天后,逐渐减少水蚯蚓的投喂量;由鱼苗体重的10%到5%后过渡至仅悬挂用高 锰酸钾消毒的棉纱网包裹水蚯蚓。鱼苗体长达到5cm以上时,采用普通钨丝灯适当增加光 照时间,全部投喂人工配合饲料5g/千尾·次,每日投喂5次的时间分别为7:00,11:00,15: 00,19:00,23:00;后每日早晚7:00、19:00逐渐增加投喂量,每次投喂以30min吃完为准,每 日23:00~00:00关闭人工光源。光源进行防直射处理,光照强度约为600lx。每日早晚清理 鱼盆,挑出畸形和死亡鱼苗,清理鱼盆底部鱼类粪便,发现异常做好鱼苗体检,记录数据;每 次投饵前清除残留饵料。水流量随着鱼苗生长可逐步增加,平均水流量为0.02m3/s,最大 水流量约为0.05m3/s,投喂时和关闭光源后减少水流量,水深增加到45cm。经过110~120 天培育完成苗种全人工驯养,同年9月20日,收获均体长6cm鱼苗8000余尾,经人工调控水 温,鱼苗最高适应水温为16.8℃,可适应最低水体透明度为5cm,溶氧为6.18mg/L,无明 显死亡现象。

所述的对鱼盆或网箱及棉纱网消毒采用高锰酸钾消毒,浓度为0.1~0.3%;

所述的聚维酮碘一般制成10%的溶液,用作消毒剂,用量为3~5ml/m3

所述的高稳VC为江苏无锡中意生物技术生产的高稳VC,用量为1.0~2g/m3

实施例2:

一种秦岭细鳞鲑苗种的培育方法,采用以下步骤:

(1)人工孵化:2014年4月16日至5月18日,在陕西省太白县野生动物保护站白云峡基地 内通过秦岭细鳞鲑人工催产,获得秦岭细鳞鲑受精卵55000余粒。采用河道水和人工井进行 水温调控,将河道水引入100m3的沉淀池再导入15m3的蓄水池中同时加注井水,增减井水 流量来完成温度调控。溶氧低于8mg/L时,采用增氧泵在蓄水池进行增氧,同时增加水流 量。受精卵孵化期间水温维持在10或11或12℃,溶氧在8.05或8.15或8.25或8.45或8.62 mg/L,pH为7.9或8或8.1或8.2,孵化过程采用全避光处理。每日早晚在孵化槽进水口倒入粗 盐(Nacl含量:≥90%)2kg,用自制吸管剔除死亡卵;

(2)鱼苗开口:以90%受精率孵化出膜为标准,约经408或428或440或460或480h孵化 出膜鱼苗46500余尾,孵化率达83.63%。当口裂出现第5天,用经营养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 开口,投喂密度为10个/ml,每隔5min投喂一次,连续投喂5次,通过肉眼观察到80%鱼苗口 咽腔或肠道中有食饵后,间隔2h投喂一次,每日投喂8次;鱼苗开口后第二天全池泼洒高稳 VC,1g/m3;在以后的苗种培育过程中每隔7或8或10天泼洒一次,高稳VC,1或1.5或2g/m3

(3)移出孵化槽培育:同年6月20日,90%鱼苗出现冲游行为,50%鱼苗建立巡游模 式后移至鱼盆。共收获鱼苗41000余尾,分为6个鱼盆放养,每个鱼盆鱼苗放养量为6000~ 7000尾/m3。每日监测鱼盆内水温,溶氧,pH;通过实时控制井水流量来完成温度调控:当鱼 苗体长小于5cm时,水温≤16℃;鱼苗体长大于5cm后,水温<18℃;全天水温波动范围 ≤3℃,溶氧低于6mg/L时,采用增氧泵在蓄水池进行增氧,同时增加水流量;全天水温波 动范围≤3℃。水深为30cm,溶氧在6.05~7.18mg/L,pH为7.9~8.2;在以后每隔3天后连续 3天,每日早晚在鱼盆进水口倒入粗盐(Nacl含量:≥90%)5kg;每隔5天进行聚维酮碘溶液 水体消毒,使用浓度为5ml/m3,用一次性注射器吸取60ml(按蓄水池体积15m3×4ml/m3计算)聚维酮碘溶液注入盛有15L水的水桶中搅拌均匀后,在蓄水池进水口进行泼洒,不停 水,连续使用3天,阴雨天停用。当鱼苗长至约2cm,使用经营养强化卤虫无节幼体和水蚯蚓 混合物进行投喂。水蚯蚓用乳酸恩诺沙星水溶液(浓度为1~2mg/L)浸泡15~20min后,用清 水淘洗后再进行剁碎(≤1cm),投喂量以20min吃完为准。在进水口位置进行缓慢投喂,每 隔2h/次,每日投喂8次,投喂时间分别为: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 20:00,22:00,00:00。

(4)分池驯养:同年7月18日,鱼苗体长达到3cm以上,按规格大小进行挑选,并全 部转入鱼盆进行驯养,鱼盆局部设置遮光板用于鱼苗匿藏,在以后每隔20天对鱼苗进行分 池,及时挑出规格差别较大的个体;使用水蚯蚓和人工配合饲料进行投喂;水蚯蚓剁碎(≤ 1.5cm)投喂量为鱼苗体重的10%,人工配合饲料投喂量为4g/千尾·次,每隔2h/次,日 投喂8次的时间分别为: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20:00,22:00,00: 00。投喂5天后,逐渐减少水蚯蚓的投喂量;由鱼苗体重的10%到5%后过渡至仅悬挂用高锰 酸钾消毒的棉纱网包裹水蚯蚓。鱼苗体长达到5cm以上,采用普通钨丝灯适当增加光照时 间,全部投喂人工配合饲料5g/千尾·次,每日投喂5次的时间分别为7:00,11:00,15:00, 19:00,23:00;后每日早晚7:00、19:00逐渐增加投喂量,每次投喂以30min吃完为准,每日 23:00~23:30关闭人工光源。光源进行防直射处理,光照强度约为800lx。每日早晚清理鱼 盆,挑出畸形和死亡鱼苗,清理鱼盆底部鱼类粪便,发现异常做好鱼苗体检,记录数据;每次 投饵前清除残留饵料。水流量随着鱼苗生长可逐步增加,平均水流量为0.01m3/s,最大水 流量约为0.03m3/s,投喂时和关闭光源后减少水流量,水深增加到50cm。同年9月30日,收 获均体长6cm鱼苗25000余尾,经人工调控水温,鱼苗最高适应水温为17.3℃,可适应最低 水体透明度为10cm,溶氧为6.02mg/L,无明显死亡现象。

所述的对鱼盆或网箱及棉纱网消毒采用高锰酸钾消毒,浓度为0.1~0.3%;

所述的聚维酮碘一般制成10%的溶液,用作消毒剂,用量为3~5ml/m3

所述的高稳VC为江苏无锡中意生物技术生产的高稳VC,用量为1.0~2g/m3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