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适用于列车软卧包厢的双贴附组合式送风方法及装置

一种适用于列车软卧包厢的双贴附组合式送风方法及装置

摘要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列车软卧包厢的双贴附组合式送风方法及装置。方法的步骤1:在包厢门上方设置一条送风管;在送风管的侧壁上设置两个对称且尺寸相同的平送风风口,在两个平送风风口之间设置一下送风风口;在包厢外窗两侧对应两个上铺的下端分别设有一个回风口;步骤2:在平送风风口和下送风风口与送风管之间均设有一风速调节阀;步骤3:通过送风管进行送风。本发明利用双贴附组合式送风方法将原本集中单一送风方式细化为分别针对上铺和下铺人员区域的单独送风,同时引入贴附送风和置换送风,以此减少现有送风方式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上下铺人员有明显吹风感、区域内温度分布不均匀等问题,以此提升包厢内人员的整体舒适性。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5460034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6-04-06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510795787.X

  • 申请日2015-11-18

  • 分类号B61D27/00;

  • 代理机构西安恒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王芳

  • 地址 710055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路13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15:24:54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01-12

    授权

    授权

  • 2016-05-04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61D27/00 申请日:20151118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6-04-06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暖通空调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列车软卧包厢的双贴附组合式送风方 法及装置。本发明特别适用于空调列车软卧包厢的通风空调系统,同时适用于学生宿舍、 救生舱等相对密闭且人员密度较大空间的通风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空调列车的通风空调是列车车厢内环境控制的基础,合理的送风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 车厢内的热舒适性和空气品质。独立门的存在使列车软卧包厢成为一个密闭的微型空间, 它与普通建筑的室内环境有许多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如下:包厢内人员密度大,二氧化碳 及人体异味排放量大;软卧包厢相对狭小,且内部设施布置紧凑,不利于空气流通和气流 组织的设计;车厢墙壁的传热系数比建筑墙壁的传热系数大,在壁面处温度梯度较大,包 厢内不易形成均匀的温度场。因此,列车软卧包厢送风系统的设计是影响人员热舒适的关 键因素。

目前,空调列车软卧包厢的送风方式有顶板散流器下送风、单条缝贴附送风、双条缝 对吹贴附送风。顶板散流器送风属于送风口位于包厢顶部的传统混合通风模式,实际应用 中存在上下铺人员有明显吹风感、区域内温度分布不均匀等弊病。单条缝贴附送风和双条 缝对吹贴附送风是在顶板散流器下送风基础上,近些年发展起来的送风方式,由于送风与 包厢壁面形成了贴附,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员的吹风感,但这两类送风方式并未有 效解决上述问题。同时以上三种送风方式下,人员工作区往往位于回风或排风环境中,卫 生条件较差,送风效率也相对较低。为此,已有学者提出了风口位于包厢下部的置换通风 模式,并对顶置混合通风和置换通风送风方式进行了比较,指出置换通风具有送风温度低, 工作区热舒适性好,噪声低,节能等优点。但同时发现送风口设在包厢下部区域的置换通 风会使下铺旅客有凉的不舒适感。

鉴于此,针对空调列车软卧包厢现有通风方式的优缺点,研发一种可有效消除上述送 风方式弊端,并适用于列车软卧包厢的送风模式就尤为必要。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列车软 卧包厢的双贴附组合式送风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予以解决:

一种适用于列车软卧包厢的双贴附组合式送风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在包厢门上方水平设置一条送风管;在送风管的侧壁上设置两个对称且尺寸 相同的平送风风口,同时,在两个平送风风口之间的送风管底面上设置一下送风风口;同 时,在包厢外窗两侧对应两个上铺的下端分别设有一个回风口;所述平送风风口的出风方 向为水平方向;下送风风口的出风方向为竖直方向;

步骤2:在平送风风口和下送风风口与送风管之间均连接一连接管,每个连接管上设 有一风速调节阀;

步骤3:通过送风管进行送风,送风过程中,通过风速调节阀调节平送风风口和下送 风风口的送风速度。

进一步的,所述平送风风口和下送风风口采用条缝风口、双层百叶风口或者单层百叶 风口;所述回风口采用单层百叶风口。

进一步的,所述平送风风口的长度取600~800mm;高度取50~150mm。

进一步的,所述下送风风口的长度取300~500mm;下送风风口的宽度取50~150mm。

进一步的,所述平送风风口的送风速度取0.4~0.6m/s;所述下送风风口的送风速度范 围取1.55~2.25m/s。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列车软卧包厢的双贴附组合式送风装置, 由水平设置在包厢门上方的送风管,设置在送风管侧壁的两个对称且尺寸相同的平送风风 口,设置两个平送风风口之间的送风管底面的一下送风风口,以及设置在包厢外窗两侧对 应上铺的下端的两个回风口组成;所述平送风风口的出风方向为水平方向;下送风风口的 出风方向为竖直方向;所述平送风风口和下送风风口与送风管之间均有连接一连接管,每 个连接管上设有一电动风速调节阀。

进一步的,所述平送风风口和下送风风口采用条缝风口、双层百叶风口或者单层百叶 风口;所述回风口采用单层百叶风口。

进一步的,所述平送风风口的长度取600~800mm;高度取50~150mm。

进一步的,所述平送风风口的送风速度取0.4~0.6m/s;所述下送风风口的送风速度范 围取1.55~2.25m/s。

进一步的,所述下送风风口的长度取300~500mm;下送风风口3的宽度取50~150mm。

本发明利用双贴附组合式送风方法将原本集中单一送风方式细化为分别针对上铺和下 铺人员区域的单独送风,同时引入贴附送风和置换送风,以此减少现有送风方式实际应用 中存在的上下铺人员有明显吹风感、区域内温度分布不均匀等问题,以此提升包厢内人员 的整体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布置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用于上、下铺人员区域环境分析的测点分布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参数设置下,上、下铺人员区域温度(左图)及速度(右图) 分布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参数设置下,上、下铺人员区域温度(左图)及速度(右图) 分布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3参数设置下,上、下铺人员区域温度(左图)及速度(右图) 分布图。

图6是采用本发明的实施例1送风与现有单条缝贴附送风(实施例4)、双条缝对吹贴 附送风(实施例5)时,上、下铺人员区域温度(左图)及速度(右图)分布比较图。

图7是采用本发明实施例1送风与现有单条缝贴附送风(实施例4)、双条缝对吹贴附 送风(实施例5)时,包厢中间位置竖向温度(左图)及速度(右图)分布比较图。

图8是采用本发明的实施例1送风时,下铺(左图)、上铺(右图)人员区域热舒适性 评价的PMV值分布图。

图9是采用本发明的实施例1送风时,下铺(左图)、上铺(右图)人员区域空气新鲜 程度评价的平均空气龄分布图。

具体实施方式

空调列车软卧包厢空间相对狭小,如果采用目前的单一风口送风模式,势必会对送风 气流直接作用区域的人员造成吹风感,同时此区域与非气流直接作用区域之间会存在明显 的空气温度差值,不利于包厢内全体人员的舒适性。相对于传统顶板散流器下送风来说, 贴附送风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包厢内人员造成的吹风感,而风口位于包厢下部区 域的置换送风模式,在合理的设计下又能提高下铺人员区域的热舒适性。基于以上考虑, 本发明的思路是:利用双贴附组合式送风方法将原本集中单一送风方式细化为分别针对上 铺和下铺人员区域的单独送风,同时引入贴附送风和置换送风的理念,以此减少现有送风 方式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上下铺人员有明显吹风感、区域内温度分布不均匀等问题,以此提 升包厢内人员的整体舒适性。

本发明的适用于列车软卧包厢的双贴附组合式送风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在包厢门上方水平设置一条送风管1;在送风管1的侧壁上设置两个对称且尺 寸相同的平送风风口2,同时,在两个平送风风口2之间的送风管1底面上设置一下送风 风口3;同时,在包厢外窗两侧对应两个上铺的下端分别设有一个回风口4。

所述平送风风口2的出风方向为水平方向;下送风风口3的出风方向为竖直方向。这 样,使得平送风风口2的出风与包厢顶板形成贴附;下送风风口3的出风与包厢门壁面形 成贴附。

可选的,所述平送风风口2和下送风风口3采用条缝风口、双层百叶风口或者单层百 叶风口;所述回风口4采用单层百叶风口。

可选的,平送风风口2的长度取600~800mm;高度取50~150mm。

可选的,所述下送风风口3的长度取300~500mm,略小于左右铺位之间过道的宽度; 下送风风口3的出风能够贴附于包厢门流动并经过道后下送到地面区域;宽度取 50~150mm,小于送风管1的宽度。

可选的,所述两个回风口4长×高的尺寸与现有软卧列车回风口的尺寸相同,可选为 330mm×140mm。

步骤2:在平送风风口2和下送风风口3与送风管1之间均连接一连接管,每个连接 管上设有一电动风速调节阀;连接管的连接:连接管一端与送风管1采用嵌入式连接,另 一端与平送风风口2或下送风风口3采用变径构件焊接。

风速调节阀用于调整送风口的送风速度,以实现不同需求下的组合式送风模式。

步骤3:通过送风管1进行送风,送风过程中,通过风速调节阀调节平送风风口和下 送风风口的送风速度。

可选的,平送风风口2的送风速度取0.4~0.6m/s。

可选的,所述下送风风口3的送风速度范围取1.55~2.25m/s。

本发明的适用于列车软卧包厢的双贴附组合式送风装置,由水平设置在包厢门上方的 送风管1,设置在送风管1侧壁的两个对称且尺寸相同的平送风风口2,设置两个平送风风 口2之间的送风管1底面的一下送风风口3,以及设置在包厢外窗两侧对应上铺的下端的 两个回风口4,如图1所示。

所述平送风风口2的出风方向为水平方向;下送风风口3的出风方向为竖直方向。这 样的设计,使得平送风风口2的出风与包厢顶板形成贴附;下送风风口3的出风与包厢门 壁面形成贴附。

所述平送风风口2和下送风风口3与送风管1之间均有连接一连接管,每个连接管上 设有一电动风速调节阀。连接管的连接:连接管一端与送风管1采用嵌入式连接,另一端 与平送风风口2或下送风风口3采用变径构件焊接。

风速调节阀用于调整送风口的送风速度,以实现不同需求下的组合式送风模式。

可选的,所述平送风风口2和下送风风口3采用条缝风口、双层百叶风口或者单层百 叶风口;所述回风口4采用单层百叶风口。

可选的,平送风风口2的长度取600~800mm;高度取50~150mm。

可选的,平送风风口2的送风速度取0.4~0.6m/s。

可选的,所述下送风风口3的长度取300~500mm,略小于左右铺位之间过道的宽度; 下送风风口3的出风能够贴附于包厢门流动并经过道后下送到地面区域;宽度取 50~150mm,小于送风管1的宽度。

可选的,所述下送风风口3的送风速度范围取1.55~2.25m/s。

可选的,所述两个回风口4长×高的尺寸与现有软卧列车回风口的尺寸相同,可选为 330mm×140mm。

本发明的原理如下:

如图1所示,两个尺寸相同的平送风风口2送出的气流主要对上铺人员区域进行环境 调节。由于考虑了上、下铺区域的分区环境控制,因此送风量较现有方式有所减少;同时 平送风风口2送出的气流与包厢顶板形成了贴附,能够有效减少现有送风方式直吹人体造 成的上铺人员吹风感和上铺、下铺人员区域空气温度差值大、分布不均匀的弊病。

下送风风口3送出的气流主要对下铺人员区域进行环境调节。送风在壁面康达效应的 作用下能够与包厢门形成贴附,而后在初始动量的作用下沿包厢门向下运动,与地面冲击 后,气流的运动方向由竖直向转为水平向,然后沿着地面向前运动。此时,在包厢壁面的 贴附作用下,下送风风口3送出的绝大部分冷空气被送到了下铺区域,从而在包厢下部区 域形成一个空气湖,对位于空气湖内的下铺人员区域形成准置换通风的效果,提升包厢的 通风效率和人员舒适性;与风口位于包厢下部的置换通风模式相比,下送风风口3的送风 量有所减少;而与风口直接设置在下部相比,双贴附组合式送风方法的下送风风口3设在 包厢上部,空气由上往下贴附流动的过程中会与周围空气形成一定量的掺混,将风量和冷 量的一部分分配给流通路径中的环境空气,从而在均匀上铺、下铺区域空气温度差值的同 时,有效降低传统置换通风高风速直吹人体带来的吹风感;同时双贴附组合式送风方法的 下送风风口3设置在包厢的上部区域,与下部直接设风口相比,安装布置更加简单、美观, 并且不会对人员通行和下铺区域的有效使用面积造成影响。

为使本发明的结构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先进性作进一步地 描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以RW25K型空调列车软卧包厢为研究对象,如图1所示,其结构参数为2000 mm×2000mm×2540mm(长×宽×高);包厢内下铺床板高度为0.50m,上铺床板高度为 1.70m,床的几何尺寸为0.75m×2.00m;茶桌高0.80m,几何尺寸为0.50m×0.80m;包 厢内定员4人,对身体姿态为躺卧状,人体头部朝向厢门一侧,采用已有理论计算得到此 状态下人体发热量为85W/人;根据客车设计规范参数设置要求,包厢内设计温度为25.0℃, 相对湿度取60%;送风温度为20.0℃,相对湿度为55%,送风量为525.6m3/h。现有的单条 缝贴附送风和双条缝对吹贴附送风模式,回风口布置在包厢内墙面上;而对于本发明所提 出的双贴附组合式送风模式,为避免下送风风口送出的空气短路,将回风口布置在包厢外 墙。

此处所定义的回风口位置位于软卧包厢的中上部,原因如下:1、传统软卧包厢的回风 口都位于下床铺的下面,但是此处还采用传统布置,回风口的位置就会影响到由下送风口 送出的空气在下铺人员区域形成空气湖的效果,而本发明正是通过空气湖来解决下铺人员 区域的热舒适问题,所以此处提升了回风口在包厢内的位置;2、若将回风口的位置上升到 上铺的上面,则会影响到上送风口的通风效果,由上送风口送出的空气有可能直接从回风 口排出,造成短路;3、若把回风口设在位于上、下床铺中间高度的外墙面上,此时无论是 下铺乘客靠着外墙坐着,还是乘客把行李靠着外墙放在下铺上,都会影响到回风口的效果。 综上所述,把回风口设在位于上铺下方的外墙上,既能满足气流组织的需要,又能避免回 风口对乘客的影响。

本实施例中,平送风风口2尺寸为长度700mm、高度100mm,其送风速度为0.50m/s; 下送风风口3尺寸为长度400mm、宽度100mm,其送风速度为1.90m/s。总的送风量为 525.6m3/h,两个回风口4尺寸均为330mm×140mm,总排风与总送风量相等。

实施例2

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考虑两个平送风风口2送风速度增大、下送风风口3送风速度 减小的情况:本发明双贴附组合式送风模式两个平送风风口2送风速度为0.60m/s,下送风 风口3尺寸为长度400mm、宽度100mm,其送风速度为1.55m/s;总的送风量为525.6m3/h, 两个回风口4尺寸均为长度330mm、高度140mm,总排风与总送风量相等。

实施例3

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考虑两个平送风风口2送风速度减小、下送风风口3送风速度 增大的情况:本发明双贴附组合式送风模式两个平送风风口2尺寸为700mm×100mm、送 风速度为0.40m/s,下送风风口3尺寸为400mm×100mm、送风速度为2.25m/s,总的送风 量为525.6m3/h,两个回风口4尺寸均为330mm×140mm,总排风与总送风量相等。

为便于和现有送风方式比较,分别给出现有的两种送风方式的参数设置以及本发明双 贴附组合式送风方式的参数设置如下。同时,为了对比分析,各种送风方式下的送、排风 风量均相同。

对比实施例4

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送风方式采用现有的单条缝贴附送风模式,条缝送风口尺寸为 2000mm×50mm,送风量为525.6m3/h时计算得到送风速度为1.46m/s,两个回风口尺寸均 为330mm×140mm,总排风与总送风量相等。

对比实施例5

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送风方式采用现有的双条缝对吹贴附送风模式,两个送风口尺 寸均为1000mm×50mm,送风量为525.6m3/h时计算得到两个送风口的送风速度均为 1.46m/s,两个回风口尺寸均为330mm×140mm,总排风与总送风量相等。

各实施例对比

1、本发明的方法的实施例(即实施例1、2、3)之间的对比

图3-5分别给出了本发明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参数设置下,、下铺人员区域 温度(左图)及速度(右图)分布图。由图对比可知,实施例1、2和3上铺人员区域平均 温度分别为24.48℃、23.78℃和25.09℃,下铺人员区域平均温度分别为24.81℃、24.74℃ 和25.56℃。各实施例上、下床铺人员区域平均温度比较接近,差值均在1℃范围内,因此 本发明的双贴附组合式的送风方式能有效的解决包厢内上、下床铺温差太大的问题。3个 实施例各测点温度值分布方面,实施例1、2和3上铺人员区域最大温差分别为1.96℃、3.15℃ 和3.96℃,下铺人员区域最大温差分别为2.27℃、3.34℃和3.56℃,实施例1区间内温度 分布最均匀,能够满足规范要求的最大温差不超过3℃的要求。实施例2区间内温度均匀 性分布有所降低、实施例3区间内温度均匀性分布相对较差。

速度分布方面,由图3-5对比可知,实施例1人员区域风速分布较为均匀,上铺和下 铺头部区域的平均风速分别为0.108和0.117m/s,这样既不会使休息的乘客有吹风感,又 能保证乘客呼吸区域空气的流畅性,避免乘客在列车包厢这类微型空间内出现憋闷的不舒 适感。实施例2上铺和下铺头部区域的平均风速分别为0.111和0.102m/s,亦能满足舒适 性要求。实施例3上铺人员区域3号头部测点处风速超过文献规定的0.25m/s的要求,容 易造成上部人员的吹风感,但除这个测点外,其余各测点风速均能满足要求,并且整个人 员区域内风速分布相对均匀,基本能够满足人员舒适性要求。

综上所述,对于本发明的双贴附组合式的送风方式,平送风风口2和下送风风口3采 用不同的送风速度组合,能得到不同的气流组织效果。本发明研究范围内,采用平送风风 口2和下送风风口3送风速度分别为0.5m/s和1.9m/s的实施例1送风为最优实施例,能有 效解决上、下床铺温差太大的问题,并为乘客创造一个舒适的休息环境。下面选用实施例 1下的双贴附组合式送风方式,与现有单条缝贴附送风(实施例4)和双条缝对吹贴附送风 (实施例5)进行对比分析,如图6所示。

2、本发明最优实施例(即实施例1)与现有技术实施例间的对比(即实施例4、5)

由图6可知,温度分布方面,实施例1上、下铺人员区域平均温度分别为24.48℃和 24.81℃,相差0.33℃,实施例5上、下床铺人员区域的平均温度分别为24.88℃、25.42℃、 相差0.54℃,均能有效解决包厢内上、下床铺温差太大的问题;实施例4上、下床铺人员 区域的平均温度分别为22.99℃、25.41℃、相差2.42℃,因此在实施例4的送风条件下, 列车包厢内容易出现上铺人员冷下铺人员热的热不均匀现象。上铺及下铺人员区域最大温 差方面,实施例5下铺区域最大温差为4.22℃,不满足规范对温差不超过3℃的要求,会 使乘客感到身体冷热不均的热不舒适感,其余实施例均能满足要求。温度趋势方面,除了 实施例4上铺人员区域温度场外,在其余实施例上、下床铺人员区域,从头部到脚部,温 度都呈现出整体上升的趋势,这符合人体头凉脚热的热舒适要求。

速度分布方面,由图6可知,除了实施例1以外,实施例4和5的上、下床铺人员区 域都出现了风速超过0.25m/s的测点。同时,实施例5的不满足区域出现在人员头部区域, 而实施例4上铺测点6的风速更是达到0.42m/s,这种情况下,即使乘客休息时盖着被子, 也会造成人员的吹风感。

综上所述,相对于现有单条缝贴附送风(实施例4)和双条缝对吹贴附送风(实施例5), 本发明采用实施例1的双贴附组合式的送风方式能够有效解决它们温度场分布不均匀、易 造成吹风感的弊端,为乘客提供一个舒适的休息环境。同时,图4-6对比可知,实施例2 和3的速度及温度分布效果整体上也优于实施例4和5。

为了进一步比较本发明双贴附组合式送风方式与现有送风方式的优劣,还研究了包厢 内竖向温度和速度分布的均匀性,以此反应乘客在非休息状态,而是站立时的热舒适性。 为此给出包厢中心位置2.0m高度范围内的温度、速度变化曲线,如图7所示。

由图7可知,温度分布方面,采用本发明的双贴附组合式送风方式的三个工况竖向温 度分布均为下部空间低、上部空间高,这样的温度分布与传统室内建筑温度分布一致,人 员可接受程度较高。并且非休息时刻人员主要在下部区域活动,下部温度低也更利于这些 时刻人员负荷的消除。具体数值方面,实施例1竖向2m高度范围内测点温度位于 22.78-24.17℃之间,平均温度为23.35℃,最大温差为1.39℃;实施例4测点温度位于 22.71-26.09℃之间,平均温度为23.78℃,最大温差为3.38℃;实施例5测点温度位于 22.97-24.56℃之间,平均温度为23.92℃,最大温差为1.59℃。从平均温度来看,实施例1 对应的室内平均温度最低,则在相同的送风温度下,实施例1的通风效率最高;最大温差 方面,实施例1的最大温差最小,则包厢内沿高度方向温度分布均匀性最好,人员舒适性 强。实施例4对应的竖向最大温差为3.38℃,超过了3℃的最大温差要求,会影响到乘客 站立时的热舒适性。

速度分布方面,由图7可知,实施例1在0.6m高度处速度稍微超过了标准要求的速 度不大于0.25m/s的规定,其余高度均满足要求,总体来说2.0m高度范围内的速度分布 能够满足设计要求;而实施例4和实施例5,约0.5m以上高度范围内风速均不满足规范规 定,同时乘客站立时头部的风速超过0.5m/s,会造成乘客头部强烈的吹风感。均匀性方面, 引入速度不均匀系数分别计算得到各实施例所对应的速度不均匀系数 分别为1.98%、4.86%和2.38%。实施例1较实施例4速度均匀性提升145.5%,较实施例5 速度均匀性提升20.2%。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出的双贴附组合式送风方式相对于传统单条缝贴附送风和双条缝 对吹贴附送风来说,能够有效解决上铺和下铺人员区域温度场分布不均匀、易造成吹风感, 以及包厢沿高度方向的温度分布不均匀的弊端。同时,在相同的送风温度和送风量下,双 贴附组合式送风模式包厢内平均温度最低,因此通风效率最高;并且能够实现人员睡姿时 头凉脚热,非休息时刻包厢下部人员活动区域温度较低,包厢整体速度分布均匀性较好的 环境分布,有效满足包厢内人员的热舒适要求。本发明提出的双贴附组合式送风方式中, 实施例1给出的参数设置为最优送风工况。

3、最优实施例的人员舒适性验证

为了进一步研究实施例1送风条件下的通风效果,在此引入预测平均投票数(Predicted MeanVote,PMV)和平均空气龄(Meanageofair)两个参数对其进行舒适性及有效性进 行定量评价。

图8为采用本发明实施例1送风时,下铺(左图)、上铺(右图)人员区域热舒适性评 价的PMV值分布图。由图可知,采用实施例1送风方式时上、下床铺人员区域的PMV值 均在-1到1的范围内,根据Fanger的热舒适理论,上、下床铺人员区域热感觉都位于微凉 到微暖的区间内,人员热舒适性好。同时,上、下铺人员区域PMV值的一致性较好,不同 位置处数值差别不大,人员的热舒适性比较均匀。因此实施例1的送风条件能为休息的乘 客提供一个舒适、均匀的热环境。

图9是采用本发明实施例1送风时,下铺(左图)、上铺(右图)人员区域空气新鲜程 度评价的平均空气龄分布图。由图可得,采用实施例1送风方式时上、下床铺人员区域的 空气龄数值较低,平均值小于60s,送风空气新鲜度能较好满足人员呼吸需求。上、下床 铺人员区域相比,上铺区域平均空气龄较下铺区域小,这是因为上送风口距上铺人员区域 比较近,而从下送风口送出的空气,需要在与地面撞击形成空气湖后才能到达下铺的人员 区域。然而虽然流动距离比较远,但是由于下送风口的送风速度比较大,送风与包厢内空 气掺混比较少,送到下铺人员区域空气的新鲜度还是能满足人员呼吸的需要,这也进一步 验证了本发明下送风口出风速度高于上送风口的合理性。同时由图还可以看出,上、下床 铺人员区域头部的平均空气龄相对于其他部位小,也就是说,送风都是从人的头部流向脚 部的,这样更利于人员呼吸到新鲜空气,有效提升包厢内的空气品质。

综上,本发明提出的双贴附组合式送风方式相对传统方式通风效率高、通风效果好, 有效解决了传统送风方式的弊病。同时,本发明给出的送风方式注重了包厢内人员的舒适 性与健康,能够有效减少软卧包厢这类狭小空间内人员的压迫感,降低焦虑程度,减少乘 客长时间乘车时的抱怨。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