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基于MICAPS风场信息低空急流自动识别及绘制

基于MICAPS风场信息低空急流自动识别及绘制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中尺度气象预报技术领域,为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和MICAPS系统风场信息,结合低空急流特征,实现850hPa等压面上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低空急流的自动识别。为此,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基于MICAPS风场信息低空急流自动识别及绘制,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自动站提取:步骤2预处理:步骤3聚类:步骤4拟合:聚类结束后每一类代表一条急流,为了将急流直观地表示出来就需要对聚类后的自动站进行拟合,先进行折线拟合,再对折线进行平滑。本发明主要应用于气象预报。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5468899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6-04-06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天津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510789343.5

  • 发明设计人 路志英;刁长莹;李鑫;

    申请日2015-11-17

  • 分类号G06F19/00(20110101);

  • 代理机构12201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刘国威

  • 地址 300072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15:24:54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11-01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G06K 9/62 专利号:ZL2015107893435 申请日:20151117 授权公告日:20190129

    专利权的终止

  • 2019-01-29

    授权

    授权

  • 2016-05-04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06F19/00 申请日:20151117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6-04-06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尺度气象预报技术领域,具体讲,涉及基于MICAPS系统风场信息的低空急 流自动识别及绘制。

背景技术

急流是一股强而窄的气流带,目前我国气象界通常把600hPa以下,风速大于等于12米 /秒的风速带限定为低空急流。低空急流之所以能够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是因为它与暴 雨、暴雪等强对流天气、航空安全、火箭和导弹发射的准确性等有密切的联系。据统计,华 南汛期暴雨、长江流域梅雨,华北暴雨(暴雪),大多数都伴随着低空急流,并且绝大部分的 暴雨发生在低空急流的左侧200公里之内,其中多数降落在低空急流中心的左前方,所以研 究低空急流对预报暴雨(暴雪)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金宏忆提出了基于多普勒天气雷达 径向速度资料,分析有低空大风现象出现的多普勒天气雷达速度图像,模拟其径向速度分布 特征,尝试实现低空急流自动识别的方法。王俊等提出了一种对限定区域急流的自动识别技 术。然而,上述这两种方法识别出的急流轴都是直线形式的。所以,目前对低空急流的识别 还停留在基于MICAPS平台的手工识别,效率低并且存在很多主观因素。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和MICAPS系统风场信息, 结合低空急流特征,实现850hPa等压面上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低空急流的自动识别。为此,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基于MICAPS风场信息低空急流自动识别及绘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自动站提取:

本文的数据是世界范围内的,由于主要研究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低空急流,所以将急流 有效区域限定在北纬3°—北纬53°,东经100°—东经125°及北纬40°—北纬53°,东 经125°—东经135°范围内;自动站选取就是提取出急流有效区域内风速大于12米/秒,并 且风向为西南风、偏西风、东南风和偏东风的所有自动站;

步骤2预处理:

分析低空急流,就需要找到位于大风区几何中心的自动站,所以首先要对初选的自动站 进行预处理,滤除干扰点;

步骤3聚类:

经过预处理之后存在一些孤立点,这些点都是无法形成急流的,通过聚类算法将其删除; 同一时刻不同地区可能会出现多个急流,聚类算法将属于不同急流的自动站数据分出来;由 于风是矢量,所以聚类算法需要考虑两个方面:距离、风向;

步骤4拟合:

聚类结束后每一类代表一条急流,为了将急流直观地表示出来就需要对聚类后的自动站 进行拟合,先进行折线拟合,再对折线进行平滑。

聚类具体步骤为:

1)根据距离聚类:首先对预处理之后的所有自动站按照纬度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假如按纬 度排列好的两个连续测站之间距离大于600km,则认为它们不是在同一条急流上的;依 据以上原则将预处理之后的自动站聚类;当两个以上连续测站风速超过12米/秒时分析低 空急流,所以聚类之后每一类的自动站个数必须大于2,否则认为这一类不会形成急流, 因此该类直接删除,不予考虑;如果某类中所含自动站个数大于2,则保留这一类数据;

2)根据风向聚类:根据风向聚类的原则如下:

原则1:对于西南风急流和偏西风急流,后一个自动站的经度值必须大于前一个自动站 经度值;

原则2:对于东南风急流和偏东风急流,后一个自动站的经度值必须小于前一个自动站 经度值;

原则3:对于风向存在转折的急流,转折条件是至少存在两个自动站风向与前边自动站 风向不一致。

步骤4拟合具体为:

1)折线拟合:如果某些相邻自动站之间的距离较远,选取相邻自动站之间的中点代替原

始点进行折线拟合;

2)折线平滑:利用B样条曲线进行折线平滑:

B样条的定义:

设控制顶点P0,P1,...,Pn,则k阶即k-1次B样条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

P(t)=Σi=0nPiNi,k(t)---(1)

其中P0,P1,...,Pn(Pi)为控制顶点,k为B样条曲线的阶数,t为节点矢量,P(t)为B样

条曲线表达式。Ni,k(t)是第i个k-1次B样条的基函数,每一个称为B样条;

B样条的基函数是一个称为节点矢量的非递减的参数t的序列所决定的k阶分段多项式, 也称k阶多项式样条

B样条基函数的定义:

Ni,k(t)=t-titi+k-1-tiNi,k-1(t)+ti-k-tti+k-ti+1Ni+1,k-1(t),k2---(3)

约定:

00=0---(4)

其中ti,ti+1,…,ti+k为k+1个节点。

该递推公式表明:欲确定第i个k阶B样条Ni,k(t),需要用到ti,ti+1,…,ti+k共k+1个节点,称 区间[ti,ti+k]为Ni,k(t)的支撑区间;

曲线方程中,n+1个控制顶点P0,P1,...,Pn要用到n+1个k阶B样条基Ni,k(t)。支撑区间的 并集定义了这一组B样条基的节点矢量T=[t0,t1,……,tn+k],利用上述方法得到一条平滑的急 流轴。

由于聚类原则将急流起始点作为参考点,所以确定急流起始点是决定最终结果的关键因 素,确定起始点的步骤为:

1)所有自动站按照纬度顺序编号1,2,…,n,n为自动站的个数;将第一个自动站作为可能的 起始点,判断1,2连线与1风向之间的夹角,假如夹角小于一定阈值,则认为1作为起始 点;否则,执行2);

2)将1,2作为可能的起始点;判断1,3连线与1风向之间的夹角以及2,3连线与2之间的夹 角;假如两个夹角都小于给定阈值,执行3);假如其中一个夹角小于给定阈值,另一个 大于给定阈值,执行4);假如两个夹角都大于阈值则执行5);

3)判断1,2的风速大小,取风速大的自动站作为起始点;

4)取夹角小的自动站作为起始点;

5)将1,2,3作为可能起始点,依据以上原则,继续判断。

本发明的技术特点及效果:

由于本发明采用了聚类、拟合等步骤,因而提高了识别效率,剔除了过多的主观因素。

附图说明:

图1根据经纬度、风速、风向初选的自动站

图2预处理之后的结果。

(图中圆形点代表预处理之后保留的站点,矩形点代表预处理之后被删除的站点)

图3示意图(圆点代表自动站,箭头代表风向)。

图4聚类结果(图中不同大小的点代表不同的类)。

图5折线拟合得到的急流轴。

图6曲线平滑后的急流轴(图中箭头代表急流方向)。

图7部分测试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MICAPS系统风场信息的低空急流自动识别及绘制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自动站提取:

本文的数据是世界范围内的,由于本文主要研究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低空急流,所以将 急流有效区域限定在北纬3°—北纬53°,东经100°—东经125°及北纬40°—北纬53°, 东经125°—东经135°范围内。自动站选取就是提取出急流有效区域内风速大于12米/秒, 并且风向为西南风、偏西风、东南风和偏东风的所有自动站。

步骤2预处理:

分析低空急流,就需要找到位于大风区几何中心的自动站,所以首先要对初选的自动站 进行预处理,滤除干扰点。

步骤3聚类:

经过预处理之后存在一些孤立点,这些点都是无法形成急流的,本文通过聚类算法将其 删除。同一时刻不同地区可能会出现多个急流,聚类算法可以将属于不同急流的自动站数据 分出来。由于风是矢量,所以本文提出的聚类算法需要考虑两个方面:距离、风向。

步骤4拟合:

聚类结束后每一类代表一条急流,为了将急流直观地表示出来就需要对聚类后的自动站 进行拟合。本文提出了先进行折线拟合,再对折线进行平滑的方法。

2009年6月4日-2009年7月31日,2011年6月1日-2011年6月30日,2015年5月 17日-2015年6月17日共162个样本进行测试,运行结果正确的达到151个,正确率为93.21%。 部分测试结果如图7所示。

步骤1自动站提取:

将急流有效区域限定在北纬北纬3°—北纬53°,东经100°—东经125°及北纬40° —北纬53°,东经125°—东经135°内。自动站选取就是提取出急流有效区域内风速大于 12米/秒,并且风向为西南风、偏西风、东南风和偏东风的所有自动站。通常将南部沿海地 区的风速阈值设为10米/秒,即假如南部沿海地区存在风向满足要求、风速达到10米/秒的 自动站,并且其风速大于它相邻自动站的风速值,则认为它是有效的,与风速大于12米/秒 的自动站一并提取出来。图1中点为基于以上原则对2009年7月17日08时(北京时,下同) 的数据进行处理之后保留的自动站。

步骤2预处理:

对初步选取出来的风向为西南风和东南风的自动站,根据表1所示原则进行预处理,删除干 扰点。风向为偏西风和偏东风的自动站,根据表2所示原则进行预处理,删除干扰点。图2 为对2009年7月17日08时数据进行预处理之后的结果。

表1西南风、东南风预处理原则

表2偏西风、偏东风预处理原则

步骤3聚类:

1)根据距离聚类:首先对预处理之后的所有自动站按照纬度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假如按纬 度排列好的两个连续测站之间距离大于600km,则认为它们不是在同一条急流上的。依 据以上原则将预处理之后的自动站聚类。又由于《中尺度天气图技术规范(修改稿)》规定, 当两个以上连续测站风速超过12米/秒时分析低空急流,所以聚类之后每一类的自动站个 数必须大于2,否则认为这一类不会形成急流,因此该类直接删除,不予考虑。如果某类 中所含自动站个数大于2,则保留这一类数据。

2)根据风向聚类:根据风向聚类的原则如下:

原则1:对于西南风急流和偏西风急流,后一个自动站的经度值必须大于前一个自动站 经度值;

原则2:对于东南风急流和偏东风急流,后一个自动站的经度值必须小于前一个自动站 经度值。

原则3:对于风向存在转折的急流,转折条件是至少存在两个自动站风向与前边自动站 风向不一致。

由于以上聚类原则将急流起始点作为参考点,所以确定急流起始点是决定最终结果的关 键因素。确定起始点的步骤为:

1)所有自动站按照纬度顺序编号1,2,…,n,n为自动站的个数。将第一个自动站作为可能的 起始点。判断1,2连线与1风向之间的夹角,假如夹角小于一定阈值,则认为1可以作为 起始点。否则,执行2)。

2)将1,2作为可能的起始点。判断1,3连线与1风向之间的夹角以及2,3连线与2之间的夹 角。假如两个夹角都小于给定阈值,执行3)。假如其中一个夹角小于给定阈值,另一个 大于给定阈值,执行4)。假如两个夹角都大于阈值则执行5)。

3)判断1,2的风速大小,取风速大的自动站作为起始点。

4)取夹角小的自动站作为起始点。

5)将1,2,3作为可能起始点,依据以上原则,继续判断。

图3是确定初始点的示意图。图3(a)(b)(c)是聚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自 动站1,2,3,4是按照纬度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根据以上原则可知,图3(a)中急流经过的 自动站为2,3,4;图3(b)中1,3连线与1的夹角和2,3连线与2的夹角都小于一定阈值, 所以取1,2两点中风速较大的点作为起始点;图3(c)中急流经过的自动站为1,2,4。根据 风向聚类原则,保证了每一类数据风向的一致性和急流轴的流畅性。图4为对2009年7月 17日08时数据进行聚类之后的结果。

步骤4拟合:

1)折线拟合:如果某些相邻自动站之间的距离较远,直接进行折线拟合得到的结果不太 理想,为解决这一问题,选取相邻自动站之间的中点代替原始点进行折线拟合。对图4中 的数据进行折线拟合得到的结果如图5所示。

2)折线平滑:利用B样条曲线进行折线平滑。

B样条的定义:

设控制顶点P0,P1,...,Pn,则k阶(k-1次)B样条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

P(t)=Σi=0nPiNi,k(t)---(1)

其中Ni,k(t)是第i个k-1次B样条的基函数,每一个称为B样条。

B样条的基函数是一个称为节点矢量的非递减的参数t的序列所决定的k阶分段多项式, 也称k阶(k-1次)多项式样条。

B样条基函数的定义:

Ni,k(t)=t-titi+k-1-tiNi,k-1(t)+ti-k-tti+k-ti+1Ni+1,k-1(t),k2---(3)

约定:00=0---(4)

该递推公式表明:欲确定第i个k阶B样条Ni,k(t),需要用到ti,ti+1,…,ti+k共k+1个节点,称 区间[ti,ti+k]为Ni,k(t)的支撑区间。

曲线方程中,n+1个控制顶点P0,P1,...,Pn要用到n+1个k阶B样条基Ni,k(t)。支撑区间的并集 定义了这一组B样条基的节点矢量T=[t0,t1,……,tn+k]。

利用上述方法得到一条平滑的急流轴,如图6所示。

步骤5测试结果及分析:

本文对2009年6月4日-2009年7月31日,2011年6月1日-2011年6月30日,2015 年5月17日-2015年6月17日共162个样本进行测试,部分测试结果如图7所示。图7(a) —(d)分别代表不同风向的低空急流。由图7可以看出自动识别结果满足《中尺度天气图技术 规范(修改稿)》中对低空急流的技术要求。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