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复杂结构高韧性SiC基复合材料零件的快速制造方法

一种复杂结构高韧性SiC基复合材料零件的快速制造方法

摘要

本发明属于SiC基复合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复杂结构高韧性SiC基复合材料零件的快速制造方法。所述制造方法为:将N源和B源与碳纤维粉末混合后制备BN包覆碳纤维复合粉末;加入酚醛树脂制备酚醛树脂/BN-双包覆碳纤维复合粉末;利用SLS快速成形技术制备复杂结构零件坯件;对坯件内的酚醛树脂进行热解处理,得到Cf/C预制件;对预制件进行渗硅蒸气处理,得到Cf/SiC复合材料零件。本发明利用酚醛树脂/BN-双包覆碳纤维复合粉末解决了碳纤维在GSI过程中易受到高温气相硅损害的问题;利用SLS技术可成形高精度复杂结构坯件,结合GSI工艺完成致密化,缩短生产周期,快速制造出复杂结构高韧性SiC基复合材料零件。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5384454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6-03-09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武汉理工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510727706.2

  • 发明设计人 刘凯;王江;黄尚宇;陈方杰;

    申请日2015-10-30

  • 分类号C04B35/80(20060101);C04B35/634(20060101);C04B35/65(20060101);

  • 代理机构42102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崔友明

  • 地址 430070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14:35:31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12-29

    授权

    授权

  • 2016-04-06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C04B35/80 申请日:20151030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6-03-09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SiC基复合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复杂结构高韧性SiC基复合材料零件的 快速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碳纤维增韧SiC陶瓷基复合材料是一种新型的高韧性高温结构材料,在发动机等装备的 耐热端结构方面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而碳纤维增韧SiC陶瓷基复合材料由于脆性大、硬度 高,复杂结构的零件制造困难,严重制约了高韧性SiC陶瓷基复合材料零件的进一步推广应 用。

目前,现有的制备SiC陶瓷基复合材料零件的方法主要有先驱体浸渍裂解工艺(PIP), 化学气相渗透工艺(CVI),纳米浸渍与瞬时共晶(NITE)和液相渗硅工艺(LSI)。其中,PIP 工艺周期长,成本高,残余孔隙率较高,不适于投入生产。CVI工艺设备复杂,制备周期长, 成本高,不适宜制备较厚制件。NITE工艺虽然周期短、产品致密度高,但其在高温高压环境 易对纤维造成损伤,导致纤维性能下降,影响增韧效果,热压的方法也无法适用于复杂结构 零件。LSI工艺在渗硅过程中也较易发生硅和纤维之间的反应,造成纤维受损,导致性能下 降,而且液相硅在浸渗时极易发生孔隙堵塞,导致制件缺陷。另外,上述几种制备方法只适 用于简单形状零件的制备,不能满足高精度复杂结构零件的制造。另外,成型复杂结构SiC 基复合材料零件的方法如注射成型技术、注浆成型技术、三维编织技术等,存在模具制造困 难,周期长,个性化程度不高等缺点。综上所述,目前SiC陶瓷基复合材料零件的制造方法 不仅制造工艺复杂、制造条件高、生产效率低、成本要求高,而且很难满足任意复杂结构零 件的精度、强度、韧性等要求。因此,传统SiC陶瓷基复合材料零件的制造方法已大大阻碍 了大规模生产和应用。

目前,采用激光选区烧结(SelectiveLaserSintering,SLS)快速制造技术,可成形 出具有多孔隙的SiC陶瓷零件形坯,再经脱脂和高温烧结后形成多孔SiC陶瓷零件毛坯。但 用这种方法制造坯件密度、强度和韧性较低,应用范围窄。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杂结构高韧性SiC基复合材料零件的 快速制造方法。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复杂结构高韧性SiC基复合材料零件的快速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将N源和B源混合、充分研磨后,加入碳纤维粉末,湿磨混料、烘干;将混合料置 于氢气炉内高温煅烧,再经干磨、过筛后,得到BN紧密包覆在碳纤维表面的BN-碳纤维复合 粉末;

(2)将BN-碳纤维复合粉末和酚醛树脂按1:5~1:15的质量比混合,加入5000ml~7000ml 的无水乙醇,升温至60~70℃搅拌均匀后,加热至80~90℃并保温0.5~1h,然后冷却至 室温,得到混合料,混合料经烘干、过筛后,得到酚醛树脂紧密包覆在BN-碳纤维复合粉末 表面的酚醛树脂/BN-双包覆碳纤维复合粉末;

(3)在计算机上对复杂结构零件进行三维数字化建模,将三维数字化建模输入到SLS 成型机,以酚醛树脂/BN-双包覆碳纤维复合粉末为原料,利用SLS快速成形工艺进行粉末烧 结成型,制备得到复杂结构零件坯件;

(4)将复杂结构零件坯件放入N2保护烧结装置中,对坯件内的酚醛树脂进行热解处理, 形成碳骨架,得到Cf/C预制件;将Cf/C预制件放入气相渗硅炉中,对Cf/C预制件进行渗硅 蒸气处理,渗硅蒸气结束后,得到Cf/SiC复杂结构零件。

上述方案中,所述N源为尿素、铵盐或硝酸盐;所述B源为硼酸或硼砂。

上述方案中,所述湿磨混料的介质为无水乙醇,湿磨混料的时间为8~12h。

上述方案中,所述高温煅烧为:在流动氢气气氛保护下,氢气炉内加热到1000℃~1100℃, 保温6h~10h。

上述方案中,所述SLS快速成形工艺为:将酚醛树脂/BN-双包覆碳纤维复合粉末预热至 90℃~110℃,控制SLS成型机的激光功率为10~20w,扫描速度1000~2000mm/s,扫描间距 0.1~0.2mm,单层层厚0.1~0.2mm。

上述方案中,所述对坯件内的酚醛树脂进行热解处理的工艺条件为:以0.5~2℃/min 的速率加热至850℃~1000℃,保温1.5~2小时。

上述方案中,所述对Cf/C预制件进行加热和渗硅蒸气处理的工艺条件为:以5℃/min 的速率加热至1500~1700℃,同时打开硅蒸气产生装置通入硅蒸气,保温2~3小时。

本发明以酚醛树脂/BN-双包覆碳纤维复合粉末为原料,利用SLS/GSI复合成形快速制造 工艺,制备得到Cf/SiC复杂结构零件。其中,利用酚醛树脂/BN-双包覆碳纤维复合粉末可以 解决碳纤维在GSI过程中易受到高温气相硅损害的问题,酚醛树脂可作为SLS成形用粘接剂, 也可作为热解形成碳骨架的碳源。利用SLS技术可成形高精度复杂结构坯件,结合GSI工艺 完成致密化,缩短生产周期,快速制造出SiC陶瓷基复合材料零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所述酚醛树脂/BN-双包覆碳纤维复合粉末中,BN可作为界面层材料,有效 保护工艺过程中碳纤维的结构不受损伤,碳纤维-SiC陶瓷间的BN界面层除了可以减缓高温 下气相硅对碳纤维的损伤,还具有松粘裂纹、传递载荷、缓解与阻挡热应力的作用,在碳纤 维增韧陶瓷零件受力过程中,可借助裂纹偏转和纤维桥接、拔出的方式极大地改善陶瓷材料 的韧性,从而保证零件的性能;

(2)本发明所述制备方法中,SLS快速成形技术具有成本低,成型周期短,产品精度高, 不需要生产模具,可成形任意复杂结构零(坯)件等优点;

(3)本发明采用GSI工艺,制备得到的Cf/SiC复合材料的渗透速度更高,渗透深度更 大,选择合适地工艺条件时,可防止坯体开裂、浸渗孔道堵塞等问题;

(4)本发明所述酚醛树脂/BN-双包覆碳纤维复合粉末材料的致密度高、性能好,可实 现高精度任意复杂结构零件的柔性快速制造;

(5)本发明采用酚醛树脂作为粘结剂,具有SLS粘结效果好,热解后含碳率高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制备方法中,所述酚醛树脂/BN-双包覆碳纤维复合粉末经SLS成形、酚醛 树脂热解、渗硅蒸气处理后,粉末粘接及致密化示意图,其中1为碳纤维,2为BN界面层, 3为酚醛树脂,4为碳骨架,5为SiC基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发明的内容,但本发明的内容不 仅仅局限于下面的实施例。

实施例1

一种复杂结构高韧性SiC基复合材料零件的快速制造方法(工艺流程图见图1),具体包 括如下步骤:

(1)将尿素和硼酸按照1:4的摩尔比混合,在研钵中充分研磨后,与碳纤维粉末一起 放入球磨罐中,加入无水乙醇,使用陶瓷磨柱,湿磨混料8h,然后烘干;将该混合粉料放 入陶瓷坩埚,在氢气炉内加热到1000℃,保温6h,流动氢气气氛,反应结束后,粉料经干 磨、过筛,得到BN紧密包覆在碳纤维表面的BN-碳纤维复合粉末;

(2)将BN-碳纤维复合粉末和酚醛树脂按1:5的质量比加入到搅拌釜中,加入5000~ 7000毫升无水乙醇浸过混料和搅拌头,开始搅拌,同时将温度升高至60~70℃,混合均匀 后,加热至80~90℃,并保温0.5~1小时,然后冷却至室温,得到混合料,经烘干、过筛 后,得到酚醛树脂紧密包覆在BN-碳纤维复合粉末表面的酚醛树脂/BN-双包覆碳纤维复合粉 末;

(3)在计算机上对复杂结构零件进行三维数字化建模,将三维数字化建模输入到SLS 成型机,将酚醛树脂/BN-双包覆碳纤维复合粉末预热至90℃,利用SLS快速成形工艺进行粉 末烧结成型,制备得到复杂结构零件坯件;所述SLS快速成形工艺的条件为:控制SLS成型 机的激光功率为10w,扫描速度2000mm/s,扫描间距0.1~0.2mm,单层层厚0.1~0.2mm;

(3)将复杂结构零件坯件放入N2保护烧结装置中,以0.5℃/min的速率从室温加热 至850℃左右,保温1.5~2小时,对坯件内的酚醛树脂进行热解处理,形成碳骨架,得到 Cf/C预制件;将Cf/C预制件放入气相渗硅炉中,以5℃/min的速率加热至1500℃,同时打 开硅蒸气产生装置通入硅蒸气,保温3小时后停止加热并停止通入气相硅,对Cf/C预制件进 行加热和渗硅蒸气处理,渗硅蒸气结束后,待装置自然降至室温后取出,得到Cf/SiC复杂结 构零件。

实施例2

一种复杂结构高韧性SiC基复合材料零件的快速制造方法(工艺流程图见图1),具体包 括如下步骤:

(1)将硝酸钾和硼酸按照1:4的摩尔比混合,在研钵中充分研磨后,与碳纤维粉末一 起放入球磨罐中,加入无水乙醇,使用陶瓷磨柱,湿磨混料10h,然后烘干;将该混合粉 料放入陶瓷坩埚,在氢气炉内加热到1000℃,保温10h,流动氢气气氛,反应结束后,粉 料经干磨、过筛,得到BN紧密包覆在碳纤维表面的BN-碳纤维复合粉末;

(2)将BN-碳纤维复合粉末和酚醛树脂按1:10的质量比加入到搅拌釜中,加入5000~ 7000毫升无水乙醇浸过混料和搅拌头,开始搅拌,同时将温度升高至60~70℃,混合均匀 后,加热至80~90℃,并保温0.5~1小时,然后冷却至室温,得到混合料,经烘干、过筛 后,得到酚醛树脂紧密包覆在BN-碳纤维复合粉末表面的酚醛树脂/BN-双包覆碳纤维复合粉 末;

(3)在计算机上对复杂结构零件进行三维数字化建模,将三维数字化建模输入到SLS 成型机,将酚醛树脂/BN-双包覆碳纤维复合粉末预热至100℃,利用SLS快速成形工艺进行 粉末烧结成型,制备得到复杂结构零件坯件;所述SLS快速成形工艺的条件为:控制SLS成 型机的激光功率为20w,扫描速度1000mm/s,扫描间距0.1~0.2mm,单层层厚0.1~0.2mm;

(3)将复杂结构零件坯件放入N2保护烧结装置中,以1.0℃/min的速率从室温加热 至900℃,保温1.5~2小时,对坯件内的酚醛树脂进行热解处理,形成碳骨架,得到Cf/C 预制件;将Cf/C预制件放入气相渗硅炉中,以5℃/min的速率加热至1600℃,同时打开硅 蒸气产生装置通入硅蒸气,保温2~3小时后停止加热并停止通入气相硅,对Cf/C预制件进 行加热和渗硅蒸气处理,渗硅蒸气结束后,待装置自然降至室温后取出,得到Cf/SiC复杂结 构零件。

实施例3

一种复杂结构高韧性SiC基复合材料零件的快速制造方法(工艺流程图见图1),具体包 括如下步骤:

(1)将硝酸钠和硼酸按照1:4的摩尔比混合,在研钵中充分研磨后,与碳纤维粉末一 起放入球磨罐中,加入无水乙醇,使用陶瓷磨柱,湿磨混料12h,然后烘干;将该混合粉 料放入陶瓷坩埚,在氢气炉内加热到1100℃,保温8h,流动氢气气氛,反应结束后,粉料 经干磨、过筛,得到BN紧密包覆在碳纤维表面的BN-碳纤维复合粉末;

(2)将BN-碳纤维复合粉末和酚醛树脂按1:15的质量比加入到搅拌釜中,加入5000~ 7000毫升无水乙醇浸过混料和搅拌头,开始搅拌,同时将温度升高至60~70℃,混合均匀 后,加热至80~90℃,并保温0.5~1小时,然后冷却至室温,得到混合料,经烘干、过筛 后,得到酚醛树脂紧密包覆在BN-碳纤维复合粉末表面的酚醛树脂/BN-双包覆碳纤维复合粉 末;

(3)在计算机上对复杂结构零件进行三维数字化建模,将三维数字化建模输入到SLS 成型机,将酚醛树脂/BN-双包覆碳纤维复合粉末预热至110℃,利用SLS快速成形工艺进行 粉末烧结成型,制备得到复杂结构零件坯件;所述SLS快速成形工艺的条件为:控制SLS成 型机的激光功率为15w,扫描速度1500mm/s,扫描间距0.1~0.2mm,单层层厚0.1~0.2mm;

(3)将复杂结构零件坯件放入N2保护烧结装置中,以1.5℃/min的速率从室温加热 至1000℃,保温1.5~2小时,对坯件内的酚醛树脂进行热解处理,形成碳骨架,得到Cf/C 预制件;将Cf/C预制件放入气相渗硅炉中,以5℃/min的速率加热至1700℃,同时打开硅 蒸气产生装置通入硅蒸气,保温2~3小时后停止加热并停止通入气相硅,对Cf/C预制件进 行加热和渗硅蒸气处理,渗硅蒸气结束后,待装置自然降至室温后取出,得到Cf/SiC复杂结 构零件。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实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制。对于所 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 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因此所引申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 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