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配电自动化无线通信可用性评估方法

一种配电自动化无线通信可用性评估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配电自动化无线通信可用性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根据无线公网通信的特点,设定并计算评价的详细指标;2)建立评估模型,根据详细指标对配电终端可用性影响的程度,设置不同的权重,加权计算结果,用来评估无线通信的可用性,计算的基本公式为;R=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9-01-29

    授权

    授权

  • 2016-03-02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H04W24/06 申请日:20150924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6-02-03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配电自动化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配电自动化无线通信可用性评估方法。

背景技术

在进行配电自动化建设和应用过程中,主站和终端通信是配电自动化应用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配电网运行状态的监视、控制和故障处理都依赖于通信网来实现,目前,采用EPON(以太网无源光网络)技术无疑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但是由于城市建设和电力线路规划的原因,存在光缆施工困难等因素,因此考虑采用了无线通信方案来实现配网自动化数据采集,无线公网通信因其部署迅速、覆盖率高、不受地域限制等特点,在配电自动化应用越来越多。虽然无线公网通信方案优势明显,但同样存在一些缺点:通信延迟较大、通信稳定性差等等,导致采用无线公网通信的配电终端,在线率呈现时通时断的波形,影响配电终端的可用性。

由于采用无线通信的部分终端,存在终端在线率不高但不影响日常运行数据应用,也会存在终端在线率很高但在系统遥控操作或电网事故发生时发生不可用的现象。因此对采用终端在线率指标来评价无线通信的配电终端可用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仅仅通过终端在线率指标无法准确评估和判断出通信故障的问题点及分析出通信的可用性。目前由于评价标准不统一,也缺乏评价无线公网通信可用性的方法。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配电自动化无线通信可用性评估方法,既可以真实反映无线通信的特点,又科学地评估通信可用性。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配电自动化无线通信可用性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根据无线公网通信通道延迟大、稳定性差的特点,设定并计算评价的详细指标;

2)建立评估模型,根据详细指标对配电终端可用性影响的程度,设置各个指标权重,根据指标权重乘以通信影响程度累加的方式来评估无线通信终端的可用性R,无线通信终端可用性R的计算公式为;

R=

3)生成评估报告呈现评估结果;

4)对可用性低的配电终端,安排现场处缺,提高配电终端可用性和配电自动化系统实用化。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评价的详细指标包括终端平均在线率、单个终端平均在线率、终端通信通道延迟时间、终端通信中断次数、终端通信中断时间、单个无线模块平均在线率、无线模块中断次数。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指标的权重,根据配电自动化运行指标结果可进行微调,调整评估结果。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终端平均在线率用于评价系统整体在线率状况,反映终端整体运行情况,其计算公式为:(统计周期内考核终端在线时间÷(考核终端个数×统计周期时间))×100%。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单个终端平均在线率用于评价单个终端的通信运行状况,其计算公式:(统计周期内单个终端在线时间÷统计周期时间)×100%。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终端通信通道延迟时间包括:终端通信通道延迟最大时间、终端通信通道延迟最小时间和终端通信通道延迟平均时间,所述终端通信通道延迟时间用于评价该终端的无线通道延迟状况;所述终端通信通道延迟最大时间数值越大,表示该终端通信通道延迟严重;每小时作为一个统计周期,结果存入历史库,从主站无线数采系统报文发送完毕开始计时,在设定的应答周期内收到终端的应答信息,计算应答时间,统计出终端通信通道延迟最大时间、终端通信通道延迟最小时间和终端通信通道延迟平均。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终端通信中断次数可用于评价该终端的无线通道稳定状况,中断次数越大,代表该终端可用性越低,通信稳定性差;按查询的周期进行统计终端的投入退出数据,统计出终端的通信中断或者退出次数。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终端通信中断时间包括终端通信中断最大时间、终端通信中断最小时间和终端通信中断平均时间,所述终端通信中断时间用于评价该终端的无线通道稳定状况;所述终端通信中断最大时间越大,提示该终端可用性越低,通信极不可靠;所述终端通信中断最小时间用于评价该终端的无线通道稳定状况,该指标数值越小,提示该终端即使存在中断现象,但可用性较高,短时的中断不影响数据传输;按查询的周期进行统计终端的投入退出数据,统计出终端的通信中断最大时间、终端的通信中断最小时间和终端的通信中断平均时间。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单个无线模块平均在线率该指标单纯的评价无线模块的在线状况,用于区分终端在线率异常是通道引起还是配电终端引起,可细分异常的原因;其计算公式:(统计周期内单个无线模块在线时间÷统计周期时间)×100%。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无线模块中断次数可用于评价该无线模块的无线通道稳定状况,与终端通信中断次数一起分析,区分造成通信中断的原因是无线通道引起还是配电终端引起;按查询的周期进行统计无线模块的投入退出数据,统计出无线模块的通信中断或者退出次数。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评估报告采用图形方式。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有:本发明一种配电自动化无线通信可用性评估方法,通过设定详细的评价指标,采用综合指标评定的方法,来评估无线通信的可用性,有效解决了解决无线公网配电终端通信可用性评估问题,克服仅使用配电终端在线率指标来评价配电终端可用性的局限,既可以真实反映无线通信的特点,又科学地评估通信可用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其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本发明一种配电自动化无线通信可用性评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配电自动化无线通信可用性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根据无线公网通信通道延迟大、稳定性差的特点,设定并计算评价的详细指标;

2)建立评估模型,根据详细指标对配电终端可用性影响的程度,设置各个指标权重,所述指标的权重,根据配电自动化运行指标结果可进行微调,调整评估结果,根据指标权重乘以通信影响程度累加的方式来评估无线通信终端的可用性R,无线通信终端可用性R的计算公式为;

R=

3)生成评估报告呈现评估结果,所述评估报告采用图形方式;

4)对可用性低的配电终端,安排现场处缺,提高配电终端可用性和配电自动化系统实用化。

所述评价的详细指标包括终端平均在线率、单个终端平均在线率、终端通信通道延迟时间、终端通信中断次数、终端通信中断时间、单个无线模块平均在线率、无线模块中断次数。所述终端平均在线率用于评价系统整体在线率状况,反映终端整体运行情况,其计算公式为:(统计周期内考核终端在线时间÷(考核终端个数×统计周期时间))×100%。所述单个终端平均在线率用于评价单个终端的通信运行状况,其计算公式:(统计周期内单个终端在线时间÷统计周期时间)×100%。

所述终端通信通道延迟时间包括:终端通信通道延迟最大时间、终端通信通道延迟最小时间和终端通信通道延迟平均时间,所述终端通信通道延迟时间用于评价该终端的无线通道延迟状况;所述终端通信通道延迟最大时间数值越大,表示该终端通信通道延迟严重;每小时作为一个统计周期,结果存入历史库,从主站无线数采系统报文发送完毕开始计时,在设定的应答周期内收到终端的应答信息,计算应答时间,统计出终端通信通道延迟最大时间、终端通信通道延迟最小时间和终端通信通道延迟平均。

所述终端通信中断次数可用于评价该终端的无线通道稳定状况,中断次数越大,代表该终端可用性越低,通信稳定性差;按查询的周期进行统计终端的投入退出数据,统计出终端的通信中断或者退出次数。所述终端通信中断时间包括终端通信中断最大时间、终端通信中断最小时间和终端通信中断平均时间,所述终端通信中断时间用于评价该终端的无线通道稳定状况;所述终端通信中断最大时间越大,提示该终端可用性越低,通信极不可靠;所述终端通信中断最小时间用于评价该终端的无线通道稳定状况,该指标数值越小,提示该终端即使存在中断现象,但可用性较高,短时的中断不影响数据传输;按查询的周期进行统计终端的投入退出数据,统计出终端的通信中断最大时间、终端的通信中断最小时间和终端的通信中断平均时间。

所述单个无线模块平均在线率该指标单纯的评价无线模块的在线状况,用于区分终端在线率异常是通道引起还是配电终端引起,可细分异常的原因;其计算公式:(统计周期内单个无线模块在线时间÷统计周期时间)×100%。所述无线模块中断次数可用于评价该无线模块的无线通道稳定状况,与终端通信中断次数一起分析,区分造成通信中断的原因是无线通道引起还是配电终端引起;按查询的周期进行统计无线模块的投入退出数据,统计出无线模块的通信中断或者退出次数。

按如下表1的指标,定义各项指标的权重;终端中断次数对可用性影响较大,可把权重定高一些,占30%,定义中断10次该指标计算值得零分,相对应的,把通道延迟最大时间超过30秒定义为零分,通道延迟最小时间超过10秒定义为零分,中断最大时间超过300秒定义为零分,中断最小时间超过10秒定义为零分,无线模块中断次数超过30次定义为零分,计算结果如下:

表1

以上所述,只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只要其以任何相同或相似手段达到本发明的技术效果,都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