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红树林中入侵植物薇甘菊的防治方法

一种红树林中入侵植物薇甘菊的防治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红树林中入侵植物薇甘菊的防治方法。本发明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培育大豆袋苗,待其长至20cm高时,在大豆袋苗上接种菟丝子,待菟丝子附着大豆袋苗上后得到菟丝子袋苗;将菟丝子袋苗固定于薇甘菊缠绕的红树植物枝条上,在红树林近陆地一侧建立隔离水道;封滩养护。本方法能有效控制薇甘菊的传播和蔓延,实现“以本地种防治外来种”、“以草治草”的生态理念;对环境安全无害、控制效果持久、防治成本低廉,能够最经济有效地恢复受薇甘菊入侵危害的红树林群落。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5248201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6-01-20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申请/专利号CN201510779055.1

  • 发明设计人 沈浩;李婷;黄立新;

    申请日2015-11-13

  • 分类号A01G13/00(20060101);A01G1/00(20060101);

  • 代理机构44001 广州科粤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刘明星

  • 地址 510650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兴科路723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13:38:27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07-27

    授权

    授权

  • 2016-08-17

    著录事项变更 IPC(主分类):A01G13/00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51113

    著录事项变更

  • 2016-02-17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01G13/00 申请日:20151113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6-01-20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态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红树林中入侵植物薇甘菊的防治方 法。

背景技术

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H.B.K.)是原产中、南美洲的多年生藤本植物,是全球危害 最严重的100个入侵种之一(Loweetal.,2001)。薇甘菊于1910年以后侵入中国华南地区, 因其适应能力强、生长速度快,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我国南方许多地区形成广泛的入侵蔓 延,其中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为严重,造成了当地严重的生态破坏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引起 社会的广泛关注,已被我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列入首批公布的16种外来入侵种名单。薇甘菊 通过攀爬树冠、形成幕盖作用对其他植物造成很大的危害,包括沿海红树林群落。为了控制 薇甘菊的入侵,各地已开展了大量针对其危害的防治研究,包括机械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 防治(邵华等,2001;昝启杰,2001;Zhangetal.,2004)。但目前仍收效甚微,至今尚未 找到有效的防治策略和控制技术措施。由于薇甘菊已造成大面积的入侵,化学除草方法实施 困难大、费用高,且易造成环境污染;人工机械拔除不仅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治标不 治本。

与化学防治产生的负作用相比,生物防治在控制农林业杂草时对非目标物种产生的影响 极小,因而一直备受青睐,被公认为是控制杂草的最安全有效和最有前景的方法。菟丝子 (Cuscutaspp.)是旋花科的一年生专性寄生草本植物,全世界约170种,中国有14种(郭 凤根和李扬汉,2000)。菟丝子属植物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但各个种的分布则具有一 定的地域性。菟丝子属植物寄主广泛,对寄主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寄生于栽培作物导致减 产甚至绝产。以此入手发展薇甘菊的生物防治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近年来,对 菟丝子寄生控制薇甘菊现象的研究表明:1)菟丝子对薇甘菊生长和发育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受到菟丝子寄生的薇甘菊群落生物量下降一半以上,开花延缓且花枝数量明显减少、种子座 果率和结实率显著降低。2)菟丝子表现出对薇甘菊的选择和偏爱。3)菟丝子寄生薇甘菊后, 当薇甘菊生长衰退时,菟丝子迅速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在薇甘菊枯死前菟丝子提前开 花结实完成生活周期。其中田野菟丝子(C.campestris)寄生在薇甘菊的茎、叶上,能迅速的 干扰和阻碍薇甘菊的生长发育,导致薇甘菊的地上部分濒死。当薇甘菊地上部分因寄生致死 时菟丝子也随之枯萎,当薇甘菊的枝条复活时残存的菟丝子也随之恢复生长(韩诗畴等,2002; 王伯荪等,2002;邓雄等,2003;Shenetal.,2005)。可见在自然环境中,菟丝子与薇甘菊 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种间关系,以菟丝子寄生作为控制薇甘菊入侵的生物防治手段将具有 很好的应用前景,但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传统的物理、化学治理技术中存在的不足,利用菟丝子对薇甘菊的全寄生 行为提供一种红树林中入侵植物薇甘菊的防治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廉,对环境无害 的优点。

本发明的红树林中入侵植物薇甘菊的防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接种菟丝子于培育好的大豆袋苗上,待菟丝子附着大豆苗上后得到菟丝子袋苗;将菟丝 子袋苗固定于薇甘菊缠绕的红树植物枝条上,在红树林近陆地一侧建立隔离水道;封滩养护。

优选,所述的菟丝子为田野菟丝子(Cuscutacampestris)。

优选,所述的培育好的大豆袋苗是株高20cm以上的大豆袋苗。

优选,所述的菟丝子袋苗固定密度为每平方米16-20个袋苗。

优选,所述的隔离水道宽1m,深0.5m。

优选,所述的封滩养护为封滩1年以上,适时给菟丝子袋苗浇水和养护并及时更换和补 充损坏的菟丝子袋苗。

本发明通过在薇甘菊入侵危害的红树林中,采用接种寄生植物菟丝子的方法控制薇甘菊 的生长。因薇甘菊覆盖红树林冠层表面,播撒菟丝子种子或茎无法有效寄生薇甘菊,因此按 照一定面积(寄生密度)将一定数量的菟丝子袋苗(以大豆为寄主培养)固定于树冠(防止 台风吹落),并养护1年。同时,为防止菟丝子回迁陆地,建立隔离水道(立膜)。菟丝子在 水生环境中无法存活,因此在菟丝子杀灭薇甘菊之后,为了防止菟丝子回迁陆地造成寄生危 害,采取在红树林近陆地一侧建立隔离水道(立膜)的技术以阻止菟丝子回迁陆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应用生物防控的方法,针对红树林的薇甘菊入侵,利用菟丝子 对薇甘菊的全寄生行为,研发菟丝子寄生接种防治方法,控制薇甘菊的传播和蔓延,实现“以 本地种防治外来种”、“以草治草”的生态理念。本发明的优点是对环境安全无害、控制效果 持久、防治成本低廉,能够最经济有效地恢复受薇甘菊入侵危害的红树林群落。

附图说明

图1是接种60天后不同寄生密度下每平方米薇甘菊生物量。S0、S1、S2和S4分别代表 寄生密度为每50cm*50cm面积内接种0、1、2和4个菟丝子袋苗。

图2是用于接种的菟丝子袋苗。

图3是接种菟丝子前的红树林上的薇甘菊。

图4是接种菟丝子袋苗3个月后的红树林上的薇甘菊。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说明,而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结合广东珠海淇澳岛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中的薇甘菊入侵胁迫下的红树林恢复示范区 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例1

1.袋苗的设计和培育

为了增加菟丝子在野外固定的成功率,本实施方案采用将菟丝子先接种于大豆豆苗上, 而非直接寄生薇甘菊。本实施例所用菟丝子为田野菟丝子。首先,将大豆豆苗种植在普通一 次性塑料杯内(上口直径8cm,底部直径5.5cm,高10cm,约360ml),在塑料杯内放满沙土 和一颗大豆种子,保持沙土湿润,大豆发芽、生长,由此得到大豆袋苗;待大豆苗长至株高 20cm左右便在大豆苗上接种一定数量的菟丝子,具体是:将野外采集的田野菟丝子(Cuscuta campestris)活体(带嫩芽10-15cm)缠绕在豆苗茎部或叶柄上,每棵豆苗缠绕2-3段菟丝子 苗,菟丝子成功附着后得到菟丝子袋苗(图2),然后再用于野外薇甘菊寄生。相比于菟丝子 苗直接寄生薇甘菊,采用袋苗寄生可以保证菟丝子苗在运输过程中不易造成脱水或枯死,不 仅能提高寄生的成功率,且具有更高的可控性,可根据薇甘菊群落的大小对菟丝子的投放量 进行定量操作。

2.不同寄生密度下薇甘菊的生长状况

比较一定面积下(50cm*50cm),不同菟丝子袋苗数量对薇甘菊的控制效果。在袋苗数量 分别为1、2和4的情况下,接种2个月后,薇甘菊生物量分别是没有接种菟丝子的89%、73% 和41%(图1),因此,为达到良好的处理效果,应确保每平方米范围不少于16个袋苗。

3.袋苗的固定

用尼龙绳或扎带将菟丝子袋苗固定于有薇甘菊缠绕的红树植物枝条上,每平方米16-20 个,薇甘菊生长密集的区域袋苗数量可适当增加。

4.隔离水道的建立

为防止菟丝子回迁陆地,应建立隔离机制。菟丝子在水生环境中无法存活,因此在菟丝 子杀灭薇甘菊之后,为了防止菟丝子回迁陆地对本土植物造成寄生危害,采取在红树林近陆 地一侧建立隔离水道(立膜),水道宽1m,深0.5m,以阻止菟丝子回迁陆地。

5.袋苗的养护

袋苗固定后需要加强管护:1)封滩1年以上,并且要专人管护,防止人为的破坏和台风 刮落;2)袋苗需要定期浇水和养护,使袋中沙土始终保持湿润;3)损坏的袋苗需及时更换 和补充;4)持续监控薇甘菊和菟丝子的生长状况。

6.实施效果

本技术已在珠海淇澳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的试验地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薇甘菊生长 受到明显的抑制,3个月内试验地仅可见零星薇甘菊群落,薇甘菊清除率达80%以上(结果 见附图4,以接种菟丝子前的薇甘菊为对照,对照见图3),可进一步推广到红树林以外的薇 甘菊入侵地,包括林地和农田进行试验。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