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抗拉强度为1180MPa以上的强度-弯曲性平衡优异的熔融镀锌钢板或合金化熔融镀锌钢板

抗拉强度为1180MPa以上的强度-弯曲性平衡优异的熔融镀锌钢板或合金化熔融镀锌钢板

摘要

本发明的熔融镀锌钢板,满足规定的化学成分组成,固溶有0.2质量%以上的Zn的区域,从镀层与钢板的界面起沿基体深度方向存在5μm以上,从镀层与钢板的界面起沿基体深度方向15μm的钢板表层部的维氏硬度,是基体中央部的80%以下,并且,除去钢板的马氏体和贝氏体以外的组织以面积率计为5%以下。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5164299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5-12-16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

    申请/专利号CN201480025031.0

  • 申请日2014-04-28

  • 分类号C22C38/00;C21D9/46;C22C38/04;C22C38/58;C23C2/06;C23C2/28;C23C2/40;

  • 代理机构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张玉玲

  • 地址 日本兵库县

  • 入库时间 2023-12-18 12:54:53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3-04-04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C22C38/00 专利号:ZL2014800250310 申请日:20140428 授权公告日:20170308

    专利权的终止

  • 2017-03-08

    授权

    授权

  • 2016-01-13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C22C38/00 申请日:20140428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12-16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汽车零件等的具备虽然高强度但加工性却优异这样 的特性的熔融镀锌钢板或合金化熔融镀锌钢板,更详细地说,是涉及在加 工性之中弯曲性也特别优异,抗拉强度为1180MPa以上的强度-弯曲性 平衡优异的熔融镀锌钢板或合金化熔融镀锌钢板。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用于汽车零件等的熔融镀锌钢板和合金化熔融镀锌钢板,主 要以基于车辆轻量化带来的油耗降低为目的而进行开发,但同时,也要求 有高强度,用于加工成形状复杂的骨架零件的优异的冲压成形性。

因此,期望提供一种抗拉强度(TS)在1180MPa以上,并且,弯曲 性(极限弯曲半径/板厚:R/t)为1.5以下,此外,弯曲性为1.0以下这样 强度-弯曲性平衡优异的熔融镀锌钢板或合金化熔融镀锌钢板。

面对这样的状况,虽然基于各种成分设计和组织控制的想法,提出有 很多改善了弯曲性的熔融镀锌钢板或合金化熔融镀锌钢板,但是现状是, 具备除了抗拉强度以外,弯曲性也同时满足上述期望水平的这种特性的钢 板,还没有能够确实地实现。

例如,作为专利文献1,提出有一种高强度熔融镀锌钢板,其是使距 钢板的表面至10μm的深度的钢板表层部,作为以体积分率计含有高于 70%的铁素体相的组织而使之软质化,在抗拉强度980MPa以上的钢板中, 在由V块法进行的弯曲试验中,能够确保弯曲性(极限弯曲半径/板厚: R/t)0.3以下。但是,因为在内部组织中大量含有软质的铁素体,所以抗 拉强度无法达到1100MPa,虽然能够确保优异的弯曲性,但是抗拉强度达 不到1180MPa以上。另外,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发明中,不存在使Zn在 钢板表层部固溶而提高成形性这样的技术思想。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2-12703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要解决上述现有的问题而形成,其课题在于,提供这样一 种强度-弯曲性平衡优异的熔融镀锌钢板或合金化熔融镀锌钢板,其抗拉 强度为1180MPa以上,并且,由V块法进行的弯曲试验中的弯曲性(极 限弯曲半径/板厚:R/t)为1.5以下。

本发明的抗拉强度为1180MPa以上的强度-弯曲性平衡优异的熔融 镀锌钢板或合金化熔融镀锌钢板,其特征在于,具有如下成分组成:以质 量%计,含有C:0.05~0.30%,Si:0.05~3.0%,Mn:0.1~5.0%,以及 来自镀层的固溶Zn,余量由铁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0.2质量%以上的 Zn固溶的区域,从镀层与钢板的界面起沿基体深度方向存在5μm以上, 从镀层与钢板的界面起沿基体深度方向15μm的钢板表层部的维氏硬度, 是钢板中央部的维氏硬度的80%以下,并且,构成所述钢板的金属组织之 中,除了马氏体和贝氏体以外的组织,以面积率计为5%以下。

另外,本发明的熔融镀锌钢板或合金化熔融镀锌钢板,优选以质量% 计,还含有Mo:0.05~1.0%,Cr:0.05~1.0%,Cu:0.05~1.0%,Ni:0.05~ 1.0%,B:0.0002~0.0050%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另外,本发明的熔融镀锌钢板或合金化熔融镀锌钢板,优选以质量% 计,还含有Nb:0.01~0.3%,Ti:0.01~0.3%,V:0.01~0.3%中的一种 或两种以上。

另外,本发明的熔融镀锌钢板或合金化熔融镀锌钢板,优选以质量% 计,还含有Ca:0.0005~0.01%,Mg:0.0005~0.01%,REM:0.0005~0.01% 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另外,本发明的熔融镀锌钢板或合金化熔融镀锌钢板,优选从镀层与 钢板的界面起沿基体深度方向至15μm为止的钢板表层部存在的马氏体的 平均晶粒直径为3μm以下。

根据本发明,通过在钢板表层部使Zn固溶,并且使钢板表层部软质 化,再使构成钢板的金属组织成为以马氏体和贝氏体为主的组织,从而能 够得到抗拉强度为1180MPa以上,并且,由V块法进行弯曲试验的弯曲 性(极限弯曲半径/板厚:R/t)为1.5以下这样的强度-弯曲性平衡优异的 熔融镀锌钢板或合金化熔融镀锌钢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者们为了得到具备尽管抗拉强度(TS)为1180MPa以上,但 是由V块法进行弯曲试验的弯曲性(极限弯曲半径/板厚:R/t)在1.5以 下这样的机械的特性的,强度-弯曲性平衡优异的熔融镀锌钢板或合金化 熔融镀锌钢板而进行了锐意研究。

其结果能够得出如下结论:(1)在钢板表层部使作为熔融镀锌层的成 分的Zn固溶,能够提高变形集中的钢板表层部的成形性,使弯曲性提升。 (2)基体为未相变奥氏体时,与基体为其以外的相的情况相比较而言, Zn从熔融镀锌层向基体的固溶速度要大得多。(3)使钢板表层部的维氏 硬度为钢板中央部的维氏硬度的80%以下,能够改善弯曲性。

本发明者们以上面说明的这样的认知为基础而完成了本发明。本发明 的要件为具有如下成分组成:以质量%计,含有C:0.05~0.30%、Si:0.05~ 3.0%、Mn:0.1~5.0%,余量由铁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从镀层与钢板 的界面起沿基体深度方向具有5μm以上的厚度的钢板表层部,固溶有0.2 质量%以上的Zn,并且从镀层与钢板的界面起沿基体深度方向15μm的位 置的钢板表层部的维氏硬度是钢板中央部的维氏硬度的80%以下,并且, 构成所述钢板的金属组织之中,除了马氏体和贝氏体以外的组织以面积率 计为5%以下,规定这些各构成要件的理由如下述所示。

(从镀层与钢板的界面起沿基体深度方向5μm以上的钢板表层部固 溶有0.2质量%以上的Zn)

钢板的表层部是在弯曲变形时,变形集中并容易发生断裂的部位,通 过提高这一部位的成形性,能够使弯曲性大幅提高。本发明者们发现,使 Zn在钢板中固溶,能够提高加工硬化能力,提高钢板的成形性。该加工 硬化能力的上升,通过固溶0.2质量%以上的Zn而体现。该0.2质量%以 上的Zn固溶而加工硬化能力上升的区域,在低于5μm的厚度时,对于提 高钢板的弯曲性来说不充分。还有,所述钢板表层部固溶有质量4.5%以上 的Zn时,生成与Fe的化合物,弯曲性劣化,因此Zn的固溶量优选为4.5 质量%以下。另外,作为从镀层与钢板的界面起沿基体深度方向5μm以上 的钢板表层部,在此要件中没有规定钢板表层部的具体的厚度,但实际从 镀层固溶0.2质量%以上的Zn的厚度,上限为基体深度方向上200μm左 右。

(从镀层与钢板的界面起沿基体深度方向15μm的钢板表层部的维氏 硬度,为基体中央部的维氏硬度的80%以下)

若未相变奥氏体中固溶有Zn,则贝氏体相变被促进,因此,能够只 在有来自熔融镀锌层的Zn固溶的钢板表层部,生成比钢板中央部软质的 相。该形成于钢板表层部的软质相富于成形性,因此能够使钢材的弯曲性 提高。具体来说,使从镀层与钢板的界面起沿基体深度方向15μm的钢板 表层部的维氏硬度为钢板中央部的维氏硬度的80%以下,能够达成所述这 样的效果。

(构成钢板的金属组织之中,除了马氏体和贝氏体以外的组织以面积 率计为5%以下)

钢板中,为了具备抗拉强度(TS)为1180MPa以上这样的特性,需 要构成该钢板的金属组织中含有马氏体。另一方面,如果余量是贝氏体以 外的软质的相,则在与马氏体的硬度差异大的弯曲试验时,相界面发生断 裂,因此不能取得充分的弯曲性。另外,有抗拉强度不足的情况。因此, 作为要件是,除去马氏体和贝氏体以外的组织,以面积率计为5%以下。

本发明的钢板,优选还满足以下的要件。

(从镀层与钢板的界面起至基体深度方向15μm的钢板表层部存在的 马氏体的平均晶粒直径为3μm以下)

若在钢板表层部存在粗大的马氏体,则在弯曲变形时,在粗大的马氏 体的周边发生微小的龟裂,其结果是使弯曲性劣化。因此,优选减少马氏 体的平均晶粒直径。该马氏体的平均晶粒直径为3μm以下,能够提高弯曲 性。

(化学成分组成)

接下来,对于本发明的钢板的化学成分组成进行说明。本发明的钢板, 即使先前说明的关于金属组织等的要件适当,如果化学成分(元素)的含 量未处于适当范围内,则仍不能起到所述的作用效果。因此,本发明的钢 板中,各个化学成分的含量处于以下说明的范围内也同为要件。还有,下 述的化学成分的含量(%)全部表示质量%。

C:0.05~0.30%

C是对钢板的强度产生重大影响的重要的元素。其含量低于0.05%时, 不能确保抗拉强度在1180MPa以上。另外,C的含量越多,淬火性越提高, 镀浴浸渍时的未相变奥氏体分率越增加,因此能够在钢板表层部使大量的 Zn固溶。其结果是,钢板的成形性提高,能够提高弯曲性。优选的C的 含量为0.1%以上。另一方面,若C的含量高于0.30%,则不能确保焊接性, 因此C的含量以0.30%为上限。

Si:0.05~3.0%

Si具有抑制在钢板制造过程中生成的碳化物粒子的粗大化的作用,有 助于弯曲性的提高,并且作为固溶强化元素,也是有助于钢板的屈服强度 的上升的有用的元素。另外,若高于3.0%,则钢板的焊接性显著降低,因 此Si的含量为0.05~3.0%。优选为2.5%以下。

Mn:0.1~5.0%

Mn与Si同样,具有抑制回火时的渗碳体的粗大化的作用,有助于弯 曲性的提高,并且作为固溶强化元素,也是有助于钢板的屈服强度的上升 的有用的元素。另外,通过提高淬火性,与C同样能够使表面形成软质的 层,能够提高弯曲性。Mn的含量低于0.1%时,这些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地 发挥。另一方面,若Mn的含量高于5.0%,则引起铸造性的劣化。因此, Mn含量为0.1~5.0%。优选为0.5~3.5%,更优选为1.2~2.2%。

以上是本发明中规定的必须的含有元素,余量是铁和不可避免的杂 质。作为不可避免的杂质,能够例示P、S、N、Al等。另外,在不损害本 发明的作用的范围内,能够添加以下的允许成分。

Mo:0.05~1.0%、Cr:0.05~1.0%、Cu:0.05~1.0%、Ni:0.05~1.0%、 B:0.0002~0.0050%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这些元素提高淬火性,提高镀浴浸渍时的未相变奥氏体分率,从而能 够使钢板表层部固溶大量的Zn,提高钢材的成形性。各元素为低于上述 的各下限值的含量时,均不能有效地发挥它们的作用,另一方面,若高于 各上限值,则其作用饱和。

Nb:0.01~0.3%、Ti:0.01~0.3%、V:0.01~0.3%中的一种或两种以 上

这些元素不会使成形性劣化,而对于改善强度是有用的元素。各元素 在低于0.01%的添加时,均无法有效地发挥上述这样的作用,另一方面, 若添加量过多,则由于粗大的碳化物生成而使成形性劣化。

Ca:0.0005~0.01%、Mg:0.0005~0.01%、REM:0.0005~0.01%中 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这些元素使夹杂物微细化,减少断裂的起点,从而对提高成形性是有 用的元素。各元素在低于0.0005%的添加时,均无法有效地发挥上述的这 样的作用,另一方面,各元素在高于0.01%的添加时,反之均会使夹杂物 粗大化,成形性降低。

(制造条件)

为了制造满足上述要件的本发明的钢板,优选满足以下的制造要件而 制造钢板。

制造本发明的钢板时的特征在于,板坯的热轧、冷轧后的热处理。因 此,关于热轧、直至冷轧的制造方法,能够采用历来公知的制造方法。以 下,对于制造上的特征进行说明。

■将钢板加热至Ac3点+50℃以上且930℃以下后,保持30s以上且 1200s以下

提高镀浴浸渍时的钢板的未相变奥氏体分率,在用于制造本发明的在 表层部使Zn固溶的钢板上是重要的要件。为了提高未相变奥氏体分率, 需要在退火时使奥氏体生成。另外,为了使镀浴浸渍时的组织为未相变奥 氏体,有效的是使奥氏体粒径粗大化,抑制冷却时的相变。此外,为了提 高钢板的强度,需要使最终组织为马氏体和贝氏体,需要通过退火成为奥 氏体单相。因此退火加热温度为Ac3点+50℃以上。

还有,Ac3点能够根据钢板的化学成分,使用レスリ一著,“铁钢材 料科学”,幸田成靖訳,丸善株式会社,1985年,p.273所述的下式(1) 求得。

Ac3(℃)=910-203√[C]-15.2[Ni]+44.7[Si]+104[V]+ 31.5[Mo]-(30[Mn]+11[Cr]+20[Cu]-700[P]-400[Al] -400[Ti])…(1)

在此,上式(1)中的[元素符号]表示各元素的含量(质量%)。

另外,退火加热温度高于930℃时,奥氏体粒径过度粗大化,弯曲性 劣化。因此退火加热温度的范围在Ac3点+50℃以上且930℃以下。还有, 在Ac3点+50℃以上且930℃以下保持的时间低于30s时,奥氏体相变未 充分地进行,因此无法充分取得未相变奥氏体分率,另外,因为铁素体残 存在最终组织中,所以抗拉强度不足。高于1200s时,热处理成本增大, 生产率显著恶化。因此,保持时间为30s以上且1200s以下。

■450℃以上至550℃以下以15℃/s以上的平均冷却速度急冷

在冷却的工序中,重要的是使退火时生成的奥氏体,不会在冷却中相 变为铁素体、贝氏体和马氏体,而是成为未相变奥氏体。如果使冷却停止 温度为450℃以上,则能够抑制马氏体相变。另外,冷却停止温度高于550℃ 时,镀覆处理后的表面性状恶化。另一方面,冷却速度低于15℃/s时,因 为在冷却中铁素体相变或贝氏体相变进行,所以不但招致抗拉强度的降 低,而且未相变奥氏体显著减少。另外,铁素体生成时,弯曲变形时在马 氏体/铁素体界面发生断裂,弯曲性劣化。优选的冷却速度为30℃/s以上。

■在急冷结束之后30s以内浸渍到熔融镀锌浴

冷却停止后,若长时间保持,则因为贝氏体相变或马氏体相变进行, 所以镀浴浸渍时的未相变奥氏体减少。因此需要在急冷结束之后30s以浸 渍到内熔融镀锌浴中。优选在15s以内,更优选在10s以内。

■在530℃以上且570℃以下进行10s以上、60s以下的合金化处理

在制造本发明的钢板时,不一定需要合金化处理,但以上述的条件进 行合金化处理,能够进一步提高弯曲性。在本发明中,在钢钣表层部使 Zn固溶,由此促进钢板表层部的贝氏体相变,提高弯曲性。一般来说, 合金化处理在450℃以上、600℃以下以60s以下的时间进行,但尤其在 530℃以上、570℃以下进行10s以上的保持,能够在固溶有Zn的钢板表 层部使贝氏体相变大幅进行,结果是能够达成马氏体的微细化。合金化处 理温度低于530℃时,扩散速度不充分,另一方面,若高于570℃,则相 变的驱动力不足,因此在所述温度范围外,在Zn固溶的钢板表层部,贝 氏体相变也未充分进行,马氏体无法微细化。处理时间低于10s时,钢板 表层部的贝氏体相变有使马氏体充分微细化,若高于60s,则钢板内部, 贝氏体相变也过度进行,抗拉强度降低。

■以10℃/s以上且30℃/s以下的平均冷却速度冷却至室温

若平均冷却速度低于10℃/s,则软质的贝氏体或铁素体过度生成,不 能满足抗拉强度1180MPa以上。另外,若平均冷却速度高于30℃/s,则固 溶有Zn的钢板表层部也过度地生成马氏体,不能使钢板表层部充分地软 质化。

【实施例】

以下,列举实施例更具体地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当然不受下述实施 例限制,在能够符合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也可以适宜加以变更实施,这 些均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熔炼具有表1所示的A~K的各成分组成的钢,制作厚120mm的钢 锭,使用该钢锭进行热轧,成为厚2.8mm。对其进行酸洗后,冷轧至厚 1.4mm作为供试材,以表2所示的各条件对供试材实施热处理和镀覆处理。

使用所得到的各钢板(供试材),通过测量,求得从镀层与钢板的界 面起沿基体深度方向5μm以上的钢板表层部的Zn的固溶量(钢板的Zn 的固溶量)、从镀层与钢板的界面起沿基体深度方向15μm的钢板表层部与 钢板中央部的各自的维氏硬度(ビツカ一ス硬さ)、马氏体+贝氏体与其 他的相的各自的面积率(各相的面积率)、从镀层与钢板的界面起至基体 深度方向15μm的钢板表层部存在的马氏体的平均晶粒直径(钢板表层部 的马氏体的平均晶粒直径)。另外,对于抗拉强度(TS)、极限弯曲半径(R) 也进行测量。关于这些测量方法如以下所示。

(钢板的Zn的固溶量)

首先,对于作为供试材的各钢板进行镜面研磨。接着,利用EPMA(电 子探针X射线显微分析仪),分别测量从镀层与钢板的界面起沿基体深度 方向5μm的钢板表层部的Zn的固溶量、钢板中央部(板厚中央部)的Zn 的固溶量各10个点,求得平均值。还有,作为参照数据使用纯Zn。由从 镀层与钢板的界面起沿基体深度方向5μm的钢板表层部的Zn的固溶量的 平均值中,减去基体中央部(板厚中央部)的Zn的固溶量的平均值所得 的值,判定为从镀层与钢板的界面起沿基体深度方向5μm以上的钢板表层 部的Zn的固溶量。

(维氏硬度)

首先,对于作为供试材的各钢板进行镜面研磨,利用载荷25g(试验 力:0.245N)的维氏硬度试验机,在从镀层与钢板的界面起沿基体深度方 向15μm的钢板表层部、和钢板中央部(板厚1/2部)的各部位,进行5 点测量而计算平均值,求得所述各部位的维氏硬度。

(各相的面积率)

关于各相的面积率,对于作为供试材的各钢板进行镜面研磨,用3% 硝酸乙醇腐蚀液腐蚀其表面而使金属组织显现后,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板厚 1/2部的组织,在所观察的发白的区域之内,板条状部分定义为马氏体或 贝氏体,多边的部分定义为铁素体,看上去茶褐色的区域定义为马氏体。 还有,残留奥氏体也有作为与马氏体的混成组织而存在的可能性,在本发 明中,考虑到生成的残留奥氏体极少,可认为对特性没有影响,因此不进 行与马氏体的区分。由这些结果,求得马氏体+贝氏体的面积率,其他的 相的面积率。

(钢板表层部的马氏体的平均晶粒直径)

关于从镀层与钢板的界面至基体深度方向15μm为止的钢板表层部存 在的马氏体的平均晶粒直径,以如下方式计算:对于作为供试材的各钢板 进行镜面研磨,用硝酸乙醇腐蚀液腐蚀其表面,使金属组织显现后,在镀 层与钢板的界面至基体深度方向15μm为止的钢板表层部,就大致 40μm×15μm区域的1个视野,观察倍率2000倍的扫描型電子显微镜 (SEM)像,观察到灰色的部分定义为马氏体,以JISG0551所述的 方法,测量马氏体的结晶粒度,根据粒度号计算平均晶粒直径。

(抗拉强度)

使用作为供试材的各钢板,与轧制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作为长轴,制作 JISZ2201所述的5号试验片,遵循JISZ2241进行测量,求得抗 拉强度(TS)。

(极限弯曲半径)

使用作为供试材的各钢板,在与轧制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作为长度,制 作宽30mm×长35mm的试验片,以依据JISZ2248的V块法进行弯曲 试验,使这时的弯曲半径在0~5mm之间进行各种变化,求得材料未断裂 而能够进行弯曲加工的最小的弯曲半径,以其作为极限弯曲半径(R)。在 本实施例中,根据所得到极限弯曲半径(R)与钢板的板厚(t)计算R/t。

测量结果显示在表3中。在本实施例中,抗拉强度(TS)为1180MPa 以上,并且,根据极限弯曲半径(R)与钢板的板厚(t)求得的R/t为1.5 以下的是○,判定为合格,抗拉强度(TS)为1180MPa以上,并且,由 极限弯曲半径(R)与钢板的板厚(t)求得的R/t为1.0以下的为◎,判 定为合格,判定为强度-弯曲性平衡优异的熔融镀锌钢板或合金化熔融镀 锌钢板。另一方面,抗拉强度(TS)低于1180MPa,和/或根据极限弯曲 半径(R)与钢板的板厚(t)求得到R/t高于1.5的是×,判定为不合格。 还有,表1~3的各项目附加下划线的,表示不满足本发明的要件、推荐 的制造条件、特性等。

【表1】

【表2】

【表3】

关于No.1~3、12~21,是全部满足本发明的要件的发明例,能够得 到以下这样的结果,即,抗拉强度(TS)为1180MPa以上,且根据极限 弯曲半径(R)与钢板的板厚(t)求得的R/t在1.5以下,为○;或者抗 拉强度(TS)为1180MPa以上,且根据极限弯曲半径(R)与钢板的板厚 (t)求得的R/t为1.0以下,为◎。可以说其全部是强度-弯曲性平衡优 异的熔融镀锌钢板或合金化熔融镀锌钢板。

其中,关于No.3、15、19、21,从镀层与钢板的界面至基体深度方向 15μm为止的钢板表层部存在的马氏体的平均晶粒直径还满足3μm以下这 样的要件,能够得到抗拉强度(TS)在1180MPa以上,且根据极限弯曲 半径(R)与钢板的板厚(t)求得的R/t在1.0以下,是◎这样特别优异 的结果。

相对于此,No.4~11是不满足本发明的要件之中任意一个要件的比较 例,抗拉强度(TS)低于1180MPa,和/或根据极限弯曲半径(R)与钢板 的板厚(t)求得的R/t高于1.5,是×这样的结果。

详细并参照特定的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 范围能够加以各种变更和修改,这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

本申请基于2013年5月8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专利申请2013- 098500),2014年3月5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专利申请2014-043020), 其内容在此作为参照而援引。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熔融镀锌钢板或合金化熔融镀锌钢板,强度-弯曲性平衡优 异的,对于汽车零件等有用。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