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粘重土土壤调理剂及其连续蒸压装置和方法

一种粘重土土壤调理剂及其连续蒸压装置和方法

摘要

本发明属于土壤调理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粘重土土壤调理剂,还涉及上述的土壤调理剂的连续蒸压装置及方法。本发明的粘重土土壤调理剂,包括下述重量份数的组分:粉煤灰8-18、草木灰10-17、泥炭8-16、糠醛渣10-22、腐植酸16-25、珍珠岩8-15、蛭石粉6-15、硅藻土3-10、钾长石粉3-12、微量元素0.2-1.5。采用本发明的土壤调理剂,将粉煤灰、草木灰、泥炭等相结合,共同作用于粘重土土壤,改良了粘重土土壤的结构,提高了其通透性,减少其板结,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和增长,而且本发明还将上述的原料与微生物复合菌剂相结合,更有利于改良粘重土土壤,而且还提高了土壤中栽培作物的抗病能力。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3-05-26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 IPC(主分类):C09K17/40 专利号:ZL2015105543600 变更事项:专利权人 变更前:山东农大肥业科技有限公司 变更后:山东农大肥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变更事项:地址 变更前:271600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高新技术开发区 变更后:271699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高新技术开发区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

  • 2017-05-24

    授权

    授权

  • 2016-01-06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C09K17/40 申请日:20150902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12-09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土壤调理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粘重土土壤调理剂,还涉及上述的土壤调理剂的连续蒸压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部分地区的农田多以粘重土壤为主,这类土壤通透性较差,升温缓慢,对于蔬菜等作物的促成栽培、早熟栽培及果树栽培均不利。有人曾用过粉煤灰改良土壤结构及提高粮食蔬菜等作物产量的研究,但是采用单一的粉煤灰其效果并不显著,粉煤灰的物理性质与砂壤土相似,可改良粘土的结构,其施用量超过一定比较后,经过淋溶的粉煤灰的pH值、盐度及潜在的毒性均低于干灰,高施灰量会影响土壤的pH值,使土壤pH值升高,降低土壤中的铁、锌、铜、锰和磷等许多营养元素的有效性,导致作物中缺乏这些营养元素;而且有的粉煤灰中硼、硒、钼、镍等含量较高,会对作物生长产生不利的影响;若施灰量较高,则对于粘重土土壤的改良效果并不明显。

另外,处理土壤调理剂现有的蒸压装置一般包括压力筒,以及位于压力筒两端的盖体,需要进料时,打开一端的盖体,将物料投入到压力筒中,然后蒸压,出料时,再对压力筒泄压,由于泄压时间较长,而且在泄压过程中不能连续生产,导致效率低下,尤其是对于反应时间长的物料,严重影响了其他工序的正常运行,明显降低生产效率,而且上述的间断式的蒸压装置由于其间断泄压、加压使得蒸压装置内的压力基本释放完毕,压力损耗巨大,能源利用效率低,成本居高不下。

因此,需要针对上述的土壤,设计一种适于粘重土土壤的调理剂,以改良粘重土土壤的结构,提高其通透性,增加作物的产量,还需要针对上述的装置进行改进,设计一种能够连续蒸压的装置,提高生产效率和能源利用率。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有效改良粘重土土壤,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消灭土壤病害微生物的粘重土土壤调理剂。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的土壤调理剂的连续蒸压装置及方法;

本发明的粘重土土壤调理剂,包括下述重量份数的组分:

粉煤灰8-18

草木灰10-17

泥炭8-16

糠醛渣10-22

腐植酸16-25

珍珠岩8-15

蛭石粉6-15

硅藻土:3-10

钾长石粉:3-12

微量元素:0.2-1.5。

优选的,本发明的粘重土土壤调理剂包括下述重量份数的组分:

粉煤灰10-12

草木灰12-15

泥炭10-12

糠醛渣15-17

腐植酸20-22

珍珠岩10-12

蛭石粉8-10

硅藻土:5-7

钾长石粉:6-8

微量元素:0.5-1。

更优选的,本发明的粘重土土壤调理剂包括下述重量份数的组分:

粉煤灰11.16

草木灰13.42

泥炭11.27

糠醛渣16.38

腐植酸21.45

珍珠岩11.34

蛭石粉9.15

硅藻土:6.19

钾长石粉:7.24

微量元素:0.88。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本发明中结合了复合微生物菌剂,共同作用于粘重土土壤,改进后的粘重土土壤调理剂包括下述重量份数的组分:

粉煤灰8-18

草木灰10-17

泥炭8-16

糠醛渣10-22

腐植酸16-25

珍珠岩8-15

蛭石粉6-15

硅藻土3-10

钾长石粉3-12

微量元素0.2-1.5

复合微生物菌剂0.5-3.0

微量元素为:硼酸、硼砂、硫酸亚铁、硫酸锌、硫酸铜、硫酸锰、钼酸铵中的至少一种;

复合微生物菌剂为解磷巨大芽孢杆菌、毕赤酵母菌、铜绿假单胞菌、黄绿木霉菌所组成的复合菌剂;所述的解磷巨大芽孢杆菌、毕赤酵母菌、铜绿假单胞菌、黄绿木霉菌的重量比为1~4:1~2:1~3:1~2;

其中解磷巨大芽孢杆菌1~3×108cfu/g、毕赤酵母菌0.5~2×108cfu/g、铜绿假单胞菌0.5~1×108cfu/g、黄绿木霉菌0.5~1.5×108cfu/g。

优选的,粘重土土壤调理剂包括下述重量份数的组分:

粉煤灰11.16

草木灰13.42

泥炭11.27

糠醛渣16.38

腐植酸21.45

珍珠岩11.34

蛭石粉9.15

硅藻土6.19

钾长石粉7.24

微量元素0.88

复合微生物菌剂2.46

复合微生物菌剂为解磷巨大芽孢杆菌、毕赤酵母菌、铜绿假单胞菌、黄绿木霉菌所组成的复合菌剂;所述的解磷巨大芽孢杆菌、毕赤酵母菌、铜绿假单胞菌、黄绿木霉菌的重量比为3:1:2:1;

其中解磷巨大芽孢杆菌2.4×108cfu/g、毕赤酵母菌1.4×108cfu/g、铜绿假单胞菌0.75×108cfu/g、黄绿木霉菌1..2×108cfu/g。

上述的粘重土土壤调理剂中,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制备方法如下:

解磷巨大芽孢杆菌:将解磷巨大芽孢杆菌菌种接种到已灭菌发酵罐中,发酵培养基为:玉米粉0.2-0.8%,牛肉膏0.01-0.06%,豆粕粉0.2-0.8%,可溶性淀粉0.1-0.4%,磷酸氢二钾0.2-0.8%,氯化钙0.1-0.5%,硫酸镁0.05-0.15%,硫酸锰0.006-0.012%,pH6.8-7.2,发酵条件:通气比起始为0.9-1.1:0.5,培养温度35-40℃,搅拌转数100-200rpm,溶氧不低于30%,pH值不低于6.5,搅拌培养6-8个小时,得到发酵液,加入磷酸氢二钠和氯化钙絮凝,絮凝完成后采用板框压滤方式获得菌泥,菌泥45-50℃鼓风干燥到含水量25-35%,旋风分离后放入粉碎机中粉碎,过30目筛得固氮巨大芽孢杆菌菌粉;固氮巨大芽孢杆菌菌粉中活菌含量1~3×108cfu/g;

毕赤酵母菌:将毕赤酵母菌菌种接种到已灭菌发酵罐中,发酵培养基为:可溶性淀粉0.8%-1.5%,葡萄糖0.1%-0.5%,牛肉膏1.0%-2.5%,酵母膏0.02%-0.06%,氯化钠0.2%-0.6%,pH:4.5-6.0,发酵条件:培养温度25-30℃,搅拌转数120-200rpm,pH值为4.0-5.0,搅拌培养24-30h,得到发酵液加入磷酸氢二钠和氯化钙絮凝,絮凝完成后采用板框压滤方式获得菌泥,菌泥45-50℃鼓风干燥到含水量25-35%,旋风分离菌粉,放入粉碎机中粉碎,过30目筛得菌粉;

铜绿假单胞菌:将铜绿假单胞菌菌种接种到已灭菌发酵罐中,发酵培养基为:蛋白胨0.2-0.8%,酵母膏0.01-0.06%,琼脂0.2-0.8%,豆粕0.1-0.4%,磷酸氢二钾0.2-0.8%,磷酸二氢钾0.1-0.5%,硫酸镁0.05-0.15%,硫酸锰0.006-0.012%,pH6.8-7.2,发酵条件:通气比起始为0.9-1.1:0.5,培养温度35-40℃,搅拌转数100-200rpm,溶氧不低于30%,pH值不低于6.5,搅拌培养6-8个小时,得到发酵液加入磷酸氢二钠和氯化钙絮凝,絮凝完成后采用板框压滤方式获得菌泥,菌泥45-50℃鼓风干燥到含水量25-35%,旋风分离后放入粉碎机中粉碎,过30目筛得铜绿假单胞菌菌粉;

黄绿木霉菌:其培养方法为平板法,将菌株的分生孢子稀释成X×105-106/ml,均匀涂布在PDA平板上,置26℃恒温箱培养5天,产生大量分生孢子;

生产时孢子的培养方法为液体转固体双相培养法,将分生孢子液体转入PD液体培养基中,振荡培养2-4天,然后按照1:6-10的重量比例与灭菌的米糠或麦麸均匀混合,放在经过石灰水或臭氧消毒的不锈钢网筛中,上面覆盖消毒的塑料薄膜,置于22-30℃的室内培养3-5天后,打开塑料薄膜,产孢3-5天;连同培养料收集,晾干,粉碎,包装,贮存。

本发明的连续蒸压装置,包括压力筒,还包括进料仓和出料仓,进料仓的下部与压力筒的一端相连接,出料仓与压力筒的另一端相连接;压力筒内部有推送装置,压力筒与压力供给装置相连通;进料仓和出料仓中均有多个阀体。

进料仓中有4个从上至下依次排列的阀体,将进料仓从下至上依次分成a、b、c、d、e五个料仓单元区域,d、e两个料仓单元之间有泄压管,泄压管上有单向阀。

出料仓中有4个从上至下依次排列的阀体,将出料仓从上至下依次分为x、y、z、w、v五个料仓单元区域,w、v两个料仓单元之间有泄压管,泄压管上有单向阀。

压力供给装置为蒸汽管,蒸汽管可以呈点状分布于压力筒上,蒸汽管也可以分成多个支路与压力筒相连通。

推送装置为绞龙。

压力筒上有应急泄压阀。

压力筒与水平线呈0.1-30°的倾斜角,压力筒在靠近进料口的位置要高于出料口的位置,即压力筒倾斜方向由进料口朝向出料口逐渐向下倾斜。

进料仓为竖直圆筒形,进料仓下部为倒置的圆台形,压力筒上与进料仓相对应位置处有进料口;

出料仓为竖直圆筒形,出料仓上部为圆台形;压力筒上与出料仓相对应位置处有出料口。

本发明的连续蒸压方法包括下述的步骤:

先将物料填满压力筒体和进料仓,并关闭全部阀门;通过蒸汽管向压力筒内注入高压水蒸汽,当压力筒的筒体内物料达到工作条件后开始计时,达到反应时间后,开启a、b阀体之间和x、y阀体之间两个阀体,同时启动压力筒筒体中的绞龙使得进料仓a区单元内物料缓慢进入筒体,同时进料仓b区单元内物料落入a区的料仓单元,使出料仓的x区料仓单元域内物料进入y区料仓单元,压力筒体中的物料进入出料仓的x区料仓单元,这一过程结束后,关闭a、b之间和x、y之间的阀体;然后进料仓逐级向上一级料仓单元内注料并封闭料仓单元,一直到最顶端料仓单元;

进料仓顶端e区单元物料进入d区单元时,此时进料仓的d区单元为空仓,并保持和压力筒筒体同等的压力,需先对d区单元进行泄压处理,操作是d、e之间阀体2和c、d之间阀体关闭,打开泄压管上的单向阀缓慢将气压泄入e区单元,泄压完毕后将d、e之间阀体打开使e区单元物料落入d区单元,完成进料仓进料过程。

本发明的连续蒸压装置中,在进料仓和出料仓中均有多个阀体,物料采用重力条件自由落体方式在料仓多个单元间输送,在进料仓和出料仓均设置多个阀体,实现物料在进出料仓内的等压传送,料仓内的阀体用以控制进料仓、出料仓及压力筒内的压力平衡,使蒸压过程中的加压、蒸压和泄压连续进行。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本发明的土壤调理剂,将粉煤灰、草木灰、泥炭等相结合,共同作用于粘重土土壤,改良了粘重土土壤的结构,提高了其通透性,减少其板结,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和增长,而且本发明还将上述的原料与微生物复合菌剂相结合,更有利于改良粘重土土壤,而且还提高了土壤中栽培作物的抗病能力。

本发明所提供的连续蒸压装置,由于采用了带有进料仓和出料仓的蒸压装置,在进料仓和出料仓中设置多个阀体,以控制进料仓、出料仓及压力筒内的压力平衡,实现蒸压过程中的连续加压、蒸压和泄压过程,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能源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进料仓,2-阀体,3-泄压管,4-单向阀,5-压力筒,6-应急泄压阀,7-出料仓,8-蒸汽管,9-绞龙,10-进料口,11-出料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对本发明作更进一步的说明,以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了解本发明,但并不以此限制本发明。

实施例1

本发明的连续蒸压装置,包括压力筒5,还包括分别呈竖直筒状的进料仓1和出料仓7,进料仓1下部为倒置的圆台形,压力筒5与进料仓1相对应位置处有进料口10,进料仓1下部与压力筒5通过进料口10相连通;出料仓7为竖直圆筒形,出料仓7上部为圆台形,压力筒5与出料仓7相对应位置处有出料口11,出料仓7上部与压力筒5通过出料口11相连通;

压力筒5内部有绞龙9作为推送装置,不断的将进料仓1释放至压力筒5的物料的搅拌、翻转推送,提高物料的蒸压效率。

进料仓1和出料仓7中均有四个阀体2,进料仓1中的4个从上至下依次排列的阀体2,阀体2可以是密封蝶阀,将进料仓1从上至下依次分成e、d、c、b、a五个料仓单元区域,密封蝶阀可以控制e、d、c、b、a五个料仓单元区域的封闭或者导通,d、e区之间有泄压管,泄压管上有单向阀4。阀体2关闭时,相邻两个进料单元关闭,形成独立的密封空间,阀体2打开时,相邻两进料单元相连通。无论设置多少个料仓单元,泄压管均设置在进料仓1的最上面两个相邻料仓单元之间;同理,泄压管也设置在出料仓7的最下面两个相邻料仓单元之间;

出料仓7中有4个从上至下依次排列的阀体2,将出料仓7从上至下依次分成x、y、z、w、v五个料仓单元区域。

蒸汽管8分成多个支路与压力筒5相连通,向压力筒5提供压力。本实施例中,将蒸汽管8置于压力筒5的下端部,并沿压力筒5的轴向方向设置;这样蒸汽管8内的高压蒸汽从下到上进行输送,与物料的接触面接更大,压力、温度传递效果更好,同时,上升的高压蒸汽形成对物料的上托力,防止物料过重对压力筒5的形状造成变形影响,此外,上升的高压蒸汽也能够有效的防止物料与压力筒5的下壁结节成块。

当然蒸汽管8也可以设计在其它的位置处与压力筒5相连接,例如压力筒5的上部或者是侧面。

压力筒5上有应急泄压阀6,以便于应急泄压用。

压力筒5与水平线呈8°左右的倾斜角,将压力筒5设计成倾斜形式,是为了使得压力筒5内的压力蒸汽能够更好的利用,倾斜方向由进料口10朝向出料口11逐渐向下倾斜。

倾斜压力筒5的设计,便于将与物料进行加热交换后的热蒸汽向上、向进料口10的方向凝聚,一方面能够形成对物料的朝向出料口11的压力,便于出料;另一方面,被利用后的蒸汽还带有余热,可在由压力筒5内腔进入进料单元对即将进入到压力筒5内的物料进行预热,提高蒸汽的热利用率。

本发明的连续蒸压装置在处理土壤调理剂时,先将粉碎处理后的呈粉末或细小颗粒状的土壤调理剂投入进料仓,其运行原理如下:连续蒸压装置在初次运行时,通蒸汽前先将呈小颗粒状或者是粉末状的土壤调理剂填满压力筒体5和进料仓1,并关闭全部阀门2;通过蒸汽管8向压力筒5内注入高压水蒸汽,当压力筒5的筒体内物料达到工作条件后开始计时,达到反应时间后,开启a、b阀体之间和x、y阀体之间两个阀体2,同时启动压力筒筒体中的绞龙9使得进料仓1a区单元内物料缓慢进入筒体,同时进料仓1b区单元内物料落入a区的料仓单元,使出料仓7的x区料仓单元域内物料进入y区料仓单元,压力筒5体中的物料进入出料仓7的x区料仓单元,这一过程结束后,关闭a、b之间和x、y之间的阀体2;然后进料仓1逐级向上一级料仓单元内注料并封闭料仓单元,一直到最顶端料仓单元。

进料仓1顶端e区单元物料进入d区单元时,此时进料仓1的d区单元为空仓,并保持和压力筒5筒体同等的压力,需先对d区单元进行泄压处理,操作是d、e之间阀体2和c、d之间阀体2关闭,打开泄压管6上的4单向阀缓慢将气压泄入e区单元,泄压完毕后将d、e之间阀体2打开使e区单元物料落入d区单元,完成进料仓1进料过程。

当然本发明中,进料仓1或出料仓7的料仓单元并不一定局限于4个,也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设置多个,只要能实现本发明即可。

例如,在本发明中,将进料仓1设置为5个料仓单元,而出料仓7仅设计3个料仓单元,像类似的变换也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是,将出料仓设置为x、y、z三个料仓单元,其运行原理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本发明的土壤调理剂,包括下述重量份数的组分:

粉煤灰11.16

草木灰13.42

泥炭11.27

糠醛渣16.38

腐植酸21.45

珍珠岩11.34

蛭石粉9.15

硅藻土:6.19

钾长石粉:7.24

微量元素:0.88。

微量元素为:硼酸、硼砂、硫酸锌、硫酸铜的混合物,这四种原料的重量均相同。

选择两块土质相同且紧邻的地,且三块地的共同特点是:土壤粘重,土壤粘粒含量56%,容重1.44g/cm3,透气和透水性比较差,作物生长比较困难。这两块地分别记作A、B,施用相同的肥料,浇水锄草等条件完全相同,在A、B两块地中种植品种相同的玉米。

种植玉米之前,在A块地中施用本发明的土壤调理剂,按照每亩地50千克的量施用,玉米收获后测定土壤结构,发现该地块土壤粘粒含量相比对照,由56%降低至44.4%,土壤容重由1.44g/cm3降至1.35g/cm3,土壤团聚体总量(>0.25mm)增加22.8%。土壤疏松透气性提高,结构和耕性改善。

B地块为空白对照,不对土壤作处理,仅仅是其它的种植和施肥条件与A地块相同;

待玉米成熟时,比较两块地中的玉米产量,结果表明,A地块的玉米产量为B地块的181%。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本发明的土壤调理剂相对于对照,对粘重性土壤的调理修复作用显著,疏松土壤结构和耕性,提高土壤透气透水能力,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而且作物长势良好,对于作物增产效果也要远远优于对照。

实施例4

本发明的土壤调理剂,包括下述重量份数的组分:

粉煤灰8

草木灰10

泥炭8

糠醛渣10

腐植酸16

珍珠岩8

蛭石粉6

硅藻土:3

钾长石粉:3

微量元素:0.2。

微量元素为:硼酸、硼砂、硫酸锌的混合物,三者的重量比为2:1:2。

实施例5

本发明的土壤调理剂,包括下述重量份数的组分:

粉煤灰18

草木灰17

泥炭16

糠醛渣22

腐植酸25

珍珠岩15

蛭石粉15

硅藻土:10

钾长石粉:12

微量元素:1.5

微量元素为:硼酸、硼砂、硫酸锌的混合物,三者的重量比为1:1:2。

实施例6

本发明的土壤调理剂,包括下述重量份数的组分:

粉煤灰11.16

草木灰13.42

泥炭11.27

糠醛渣16.38

腐植酸21.45

珍珠岩11.34

蛭石粉9.15

硅藻土6.19

钾长石粉7.24

微量元素0.88

复合微生物菌剂2.46

复合微生物菌剂为解磷巨大芽孢杆菌、毕赤酵母菌、铜绿假单胞菌、黄绿木霉菌所组成的复合菌剂;所述的解磷巨大芽孢杆菌、毕赤酵母菌、铜绿假单胞菌、黄绿木霉菌的重量比为3:1:2:1;

其中解磷巨大芽孢杆菌2.4×108cfu/g、毕赤酵母菌1.4×108cfu/g、铜绿假单胞菌0.75×108cfu/g、黄绿木霉菌1..2×108cfu/g。

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制备方法如下:

解磷巨大芽孢杆菌:将解磷巨大芽孢杆菌菌种接种到已灭菌发酵罐中,发酵培养基为:玉米粉0.6%,牛肉膏0.04%,豆粕粉0.5%,可溶性淀粉0.2%,磷酸氢二钾0.5%,氯化钙0.3%,硫酸镁0.09%,硫酸锰0.009%,pH7.0,发酵条件:通气比起始为9:5,培养温度37℃,搅拌转数150rpm,溶氧不低于30%,pH值不低于6.5,搅拌培养7个小时,得到发酵液,加入磷酸氢二钠和氯化钙絮凝,絮凝完成后采用板框压滤方式获得菌泥,菌泥48℃鼓风干燥到含水量32%,旋风分离后放入粉碎机中粉碎,过30目筛得固氮巨大芽孢杆菌菌粉;固氮巨大芽孢杆菌菌粉中活菌含量2.1×108cfu/g;

毕赤酵母菌:将毕赤酵母菌菌种接种到已灭菌发酵罐中,发酵培养基为:可溶性淀粉1.2%,葡萄糖0.3%,牛肉膏1.8%,酵母膏0.04%,氯化钠0.4%,发酵条件:培养温度28℃,搅拌转数160rpm,pH值为4.5,搅拌培养26h,得到发酵液加入磷酸氢二钠和氯化钙絮凝,絮凝完成后采用板框压滤方式获得菌泥,菌泥47℃鼓风干燥到含水量30%,旋风分离菌粉,放入粉碎机中粉碎,过30目筛得菌粉;

铜绿假单胞菌:将铜绿假单胞菌菌种接种到已灭菌发酵罐中,发酵培养基为:蛋白胨0.5%,酵母膏0.04%,琼脂0.5%,豆粕0.3%,磷酸氢二钾0.5%,磷酸二氢钾0.3%,硫酸镁0.09%,硫酸锰0.009%,pH7.0,发酵条件:通气比起始为1.1:0.5,培养温度37℃,搅拌转数150rpm,溶氧不低于30%,pH值不低于6.5,搅拌培养7个小时,得到发酵液加入磷酸氢二钠和氯化钙絮凝,絮凝完成后采用板框压滤方式获得菌泥,菌泥47℃鼓风干燥到含水量30%,旋风分离后放入粉碎机中粉碎,过30目筛得铜绿假单胞菌菌粉;

黄绿木霉菌:其培养方法为平板法,将菌株的分生孢子稀释成X×105-106/ml,均匀涂布在PDA平板上,置26℃恒温箱培养5天,产生大量分生孢子;

生产时孢子的培养方法为液体转固体双相培养法,将分生孢子液体转入PD液体培养基中,振荡培养3天,然后按照1:8的重量比例与灭菌的米糠或麦麸均匀混合,放在经过石灰水或臭氧消毒的不锈钢网筛中,上面覆盖消毒的塑料薄膜,置于28℃的室内培养4天后,打开塑料薄膜,产孢4天;连同培养料收集,晾干,粉碎,包装,贮存。

选择两块土质相同且紧邻的地,且三块地的共同特点是:土壤粘重,土壤粘粒含量56%,容重1.44g/cm3,透气和透水性比较差,作物生长比较困难。这两块地分别记作A、B、C,施用相同的肥料,浇水锄草等条件完全相同,在A、B、C两块地中种植品种相同的玉米。

种植玉米之前,在A块地中施用本实施例中的土壤调理剂,按照每亩地50千克的量施用,玉米收获后测定土壤结构,发现该地块土壤粘粒含量相比对照,由56%降低至46.4%,土壤容重由1.44g/cm3降至1.32g/cm3,土壤团聚体总量(>0.25mm)增加25.7%。土壤疏松透气性提高,结构和耕性改善。玉米病害如褐斑病、黑粉病等发病率降低68%,大大提高作物抗病虫害能力。

种植玉米之前,在B块地中施用本发明实施例3中的土壤调理剂(无复合微生物菌剂),按照每亩地50千克的量施用,玉米收获后测定土壤结构,发现该地块土壤粘粒含量相比对照,由56%降低至48.4%,土壤容重由1.44g/cm3降至1.38g/cm3,土壤团聚体总量(>0.25mm)增加23.2%。土壤疏松透气性提高,结构和耕性改善。玉米病害如褐斑病、黑粉病等发病率降低26%。

C地块为空白对照,不对土壤作处理,仅仅是其它的种植和施肥条件与A、B地块相同;

待玉米成熟时,比较两块地中的玉米产量,结果表明,A地块的玉米产量为B地块的115%,A地块的玉米产量为C地块的185%。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本发明的土壤调理剂相对于对照,对粘重性土壤的调理修复作用显著,疏松土壤结构和耕性,提高土壤透气透水能力,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而且作物长势良好,对于作物增产效果也要远远优于对照。本发明的微生物复合菌剂除了对土壤起到修复和改良的作用,而且对病虫害也起到较强的抑制作用。

实施例7

本发明的土壤调理剂,包括下述重量份数的组分:

粉煤灰8

草木灰10

泥炭8

糠醛渣10

腐植酸16

珍珠岩8

蛭石粉6

硅藻土:3

钾长石粉:3

微量元素:0.2。

微量元素为:硼酸、硼砂、硫酸锌、硫酸铜、硫酸锰、钼酸铵的混合物,它们的重量份数均相同。

复合微生物菌剂为解磷巨大芽孢杆菌、毕赤酵母菌、铜绿假单胞菌、黄绿木霉菌所组成的复合菌剂;所述的解磷巨大芽孢杆菌、毕赤酵母菌、铜绿假单胞菌、黄绿木霉菌的重量比为1:1:1:1;

其中解磷巨大芽孢杆菌1×108cfu/g、毕赤酵母菌0.5×108cfu/g、铜绿假单胞菌0.5×108cfu/g、黄绿木霉菌0.5×108cfu/g。

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制备方法如下:

解磷巨大芽孢杆菌:将解磷巨大芽孢杆菌菌种接种到已灭菌发酵罐中,发酵培养基为:玉米粉0.2%,牛肉膏0.01%,豆粕粉0.2%,可溶性淀粉0.1%,磷酸氢二钾0.2%,氯化钙0.1%,硫酸镁0.05%,硫酸锰0.006%,pH6.8,发酵条件:通气比起始为0.9:0.5,培养温度35℃,搅拌转数100rpm,溶氧不低于30%,pH值不低于6.5,搅拌培养6个小时,得到发酵液,加入磷酸氢二钠和氯化钙絮凝,絮凝完成后采用板框压滤方式获得菌泥,菌泥45℃鼓风干燥到含水量25%,旋风分离后放入粉碎机中粉碎,过30目筛得固氮巨大芽孢杆菌菌粉;固氮巨大芽孢杆菌菌粉中活菌含量1×108cfu/g;

毕赤酵母菌:将毕赤酵母菌菌种接种到已灭菌发酵罐中,发酵培养基为:可溶性淀粉0.8%%,葡萄糖0.1%%,牛肉膏1.0%,酵母膏0.02%,氯化钠0.2%,发酵条件:培养温度25℃,搅拌转数120rpm,pH值为4.0,搅拌培养24h,得到发酵液加入磷酸氢二钠和氯化钙絮凝,絮凝完成后采用板框压滤方式获得菌泥,菌泥45℃鼓风干燥到含水量25%,旋风分离菌粉,放入粉碎机中粉碎,过30目筛得菌粉;

铜绿假单胞菌:将铜绿假单胞菌菌种接种到已灭菌发酵罐中,发酵培养基为:蛋白胨0.2%,酵母膏0.01%,琼脂0.2%,豆粕0.1%,磷酸氢二钾0.2%,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0.05%,硫酸锰0.006%,pH6.8,发酵条件:通气比起始为0.9:0.5,培养温度35℃,搅拌转数100rpm,溶氧不低于30%,pH值不低于6.5,搅拌培养6个小时,得到发酵液加入磷酸氢二钠和氯化钙絮凝,絮凝完成后采用板框压滤方式获得菌泥,菌泥45℃鼓风干燥到含水量25%,旋风分离后放入粉碎机中粉碎,过30目筛得铜绿假单胞菌菌粉;

黄绿木霉菌:其培养方法为平板法,将菌株的分生孢子稀释成X×105-106/ml,均匀涂布在PDA平板上,置26℃恒温箱培养5天,产生大量分生孢子;

生产时孢子的培养方法为液体转固体双相培养法,将分生孢子液体转入PD液体培养基中,振荡培养2天,然后按照1:6的重量比例与灭菌的米糠或麦麸均匀混合,放在经过石灰水或臭氧消毒的不锈钢网筛中,上面覆盖消毒的塑料薄膜,置于22℃的室内培养3天后,打开塑料薄膜,产孢3天;连同培养料收集,晾干,粉碎,包装,贮存。

实施例8

本发明的土壤调理剂,包括下述重量份数的组分:

粉煤灰18

草木灰17

泥炭16

糠醛渣22

腐植酸25

珍珠岩15

蛭石粉15

硅藻土:10

钾长石粉:12

微量元素:1.5

微量元素为:硼酸、硼砂、硫酸锌的混合物,三者的重量比为1:1:2。

复合微生物菌剂为解磷巨大芽孢杆菌、毕赤酵母菌、铜绿假单胞菌、黄绿木霉菌所组成的复合菌剂;所述的解磷巨大芽孢杆菌、毕赤酵母菌、铜绿假单胞菌、黄绿木霉菌的重量比为4:2:3:2;

其中解磷巨大芽孢杆菌3×108cfu/g、毕赤酵母菌2×108cfu/g、铜绿假单胞菌1×108cfu/g、黄绿木霉菌1.5×108cfu/g。

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制备方法如下:

解磷巨大芽孢杆菌:将解磷巨大芽孢杆菌菌种接种到已灭菌发酵罐中,发酵培养基为:玉米粉0.8%,牛肉膏0.06%,豆粕粉0.8%,可溶性淀粉0.4%,磷酸氢二钾0.8%,氯化钙0.5%,硫酸镁0.15%,硫酸锰0.012%,pH7.2,发酵条件:通气比起始为1.1:0.5,培养温度40℃,搅拌转数200rpm,溶氧不低于30%,pH值不低于6.5,搅拌培养8个小时,得到发酵液,加入磷酸氢二钠和氯化钙絮凝,絮凝完成后采用板框压滤方式获得菌泥,菌泥50℃鼓风干燥到含水量35%,旋风分离后放入粉碎机中粉碎,过30目筛得固氮巨大芽孢杆菌菌粉;固氮巨大芽孢杆菌菌粉中活菌含量3×108cfu/g;

毕赤酵母菌:将毕赤酵母菌菌种接种到已灭菌发酵罐中,发酵培养基为:可溶性淀粉1.5%,葡萄糖0.5%,牛肉膏2.5%,酵母膏0.06%,氯化钠0.6%,发酵条件:培养温度30℃,搅拌转数200rpm,pH值为5.0,搅拌培养30h,得到发酵液加入磷酸氢二钠和氯化钙絮凝,絮凝完成后采用板框压滤方式获得菌泥,菌泥50℃鼓风干燥到含水量35%,旋风分离菌粉,放入粉碎机中粉碎,过30目筛得菌粉;

铜绿假单胞菌:将铜绿假单胞菌菌种接种到已灭菌发酵罐中,发酵培养基为:蛋白胨0.8%,酵母膏0.06%,琼脂0.8%,豆粕0.4%,磷酸氢二钾0.8%,磷酸二氢钾0.5%,硫酸镁0.15%,硫酸锰0.012%,pH7.2,发酵条件:通气比起始为1.1:0.5,培养温度40℃,搅拌转数200rpm,溶氧不低于30%,pH值不低于6.5,搅拌培养8个小时,得到发酵液加入磷酸氢二钠和氯化钙絮凝,絮凝完成后采用板框压滤方式获得菌泥,菌泥50℃鼓风干燥到含水量35%,旋风分离后放入粉碎机中粉碎,过30目筛得铜绿假单胞菌菌粉;

黄绿木霉菌:其培养方法为平板法,将菌株的分生孢子稀释成X×105-106/ml,均匀涂布在PDA平板上,置26℃恒温箱培养5天,产生大量分生孢子;

生产时孢子的培养方法为液体转固体双相培养法,将分生孢子液体转入PD液体培养基中,振荡培养4天,然后按照1:10的重量比例与灭菌的米糠或麦麸均匀混合,放在经过石灰水或臭氧消毒的不锈钢网筛中,上面覆盖消毒的塑料薄膜,置于30℃的室内培养5天后,打开塑料薄膜,产孢5天;连同培养料收集,晾干,粉碎,包装,贮存。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