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中央托盘和用于组装托盘带有自动释放功能的系统

中央托盘和用于组装托盘带有自动释放功能的系统

摘要

一种用于组装可伸缩中央托盘的系统包括多个与该托盘成一体的第一固定元件(11)和多个与车辆成一体的第二固定元件(12),这些固定元件彼此接合,其方式为相对于车辆将该托盘保持在距离行李舱地板一定距离处。该组装系统被配置成用于自动地释放这些第一固定元件与第二固定元件之间的接合以便在向该托盘施加大于预定阈值的力的情况下释放该托盘,以便确保施加于该托盘的小于所述阈值的任何力不损坏该托盘。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托盘和一种安排。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5102270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5-11-25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雷诺股份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380070239.X

  • 发明设计人 J·C·博伊伦;L·哈尔纳;

    申请日2013-12-12

  • 分类号B60R5/04;

  • 代理机构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雷明

  • 地址 法国布洛涅-比扬古

  • 入库时间 2023-12-18 12:16:22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11-13

    授权

    授权

  • 2015-12-23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60R5/04 申请日:20131212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11-25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发明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组装旨在部分地覆盖机动车辆的后行李舱的可 伸缩中央架的系统,该系统包括多个固定地联接到该架上的第一固定元 件和多个固定地联接到该车辆上的第二固定元件,并且这些固定元件彼 此协作以便确保该架相对于该车辆与行李舱地板留有间距。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旨在至少部分地覆盖机动车辆的后行李舱的可伸 缩中央架、一种包括这种架和/或这种组装系统的安排、以及一种配备有 这种安排的机动车辆。

现有技术

存在已知的还被称为包裹架并且旨在覆盖机动车辆中的行李舱的中 央架。该中央架被安装在车辆上,使该中央架与车辆地板留有间距地被 支撑。这种架常规地平行于地板从座椅的靠背的后部开始延伸,远至行 李舱的关闭后挡板。这个架封闭行李舱的上开口并且因此隐藏行李舱中 的内容物。通常,该架以可伸缩的方式安装。

为了给予伸缩该架的可能性,一种用于组装该架的系统当前能够实 现:

-该架在后挡板被关闭时的降下的静止位置与借助于枢转在后挡板 被打开时的倾斜位置之间的枢转动作,

-和/或在向上方向上释放该架以便能够拆卸该架和释放行李舱上 方的空间。

第一类涉及刚性架。尽管这些刚性架有利地能使中等重量的物体储 存在它们上,但它们具有其空间要求、其成本和其缺乏模块性的缺点。

第二类涉及配备有可移动的帘子的架,该帘子能够从在侧面固定在 行李舱中的滚轮展开。然而,这种滚轮系统成本高并且易碎,并且已经 开发了替代解决方案。

第三类因此涉及用刚性元件(框架、杆或类似物)形成行李盖的架, 这些刚性元件被安排成用于支撑安装在这些刚性元件之间的柔性腹板或 类似物。然而,这类架具有当物体被放置在该柔性腹板上时其易碎性的 缺点:物体放置在该架的腹板上很可能引起对腹板造成不可逆的损坏, 例如,通过不可逆的变形和/或将其撕开。

发明主题

本发明的目标是提供一种用于将可伸缩的中央架组装在机动车辆上 的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克服了以上阐述的缺点。

具体地讲,本发明的目标是提供一种消除了中央架损坏的风险、同 时经济、轻便、简单且柔性的解决方案。

这些目标是通过一种系统来实现的,该系统用于组装旨在至少部分 地覆盖机动车辆的后行李舱的可伸缩中央架,该系统包括多个固定地联 接到该架上的第一固定元件和多个固定地联接到该车辆上的第二固定元 件,并且这些固定元件彼此协作以便确保该架相对于该车辆与行李舱地 板留有间距,该组装系统被配置成用于自动地结束这些第一固定元件与 第二固定元件之间的协作以便在向该架施加大于一个预定阈值的力的情 况下释放该架,该预定阈值被选择成确保小于该阈值的任何力施加于该 架不会损坏该架。

这些第一固定元件和/或这些第二固定元件可以被配置成变得从一 个自然构型有弹性地变形,在这些第一固定元件与第二固定元件之间的 协作的情况下采用该自然构型,其方式为确保一个大于该阈值的力一施 加在该架上,这些第一固定元件与第二固定元件之间的协作就中断。

这些第一固定元件和第二固定元件可以被配置成用于产生该架的组 装,该组装使该架相对于该车辆在这些第二固定元件内自由枢转。

这些第一固定元件和第二固定元件可以被配置成用于确保该架的可 逆的组装,这样使得该架能够独立于施加于该架的力而与这些第二固定 元件完全释放。

这些第一固定元件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弹性地可变形材料的固定舌状 物,该固定舌状物接合在一个相应的接纳外壳内,该接纳外壳属于这些 第二固定元件,构成该固定舌状物的该材料的弹性模量被配置成使得一 个大于或等于该阈值的力施加于该架引起该固定舌状物弹性地变形,这 确保该固定舌状物与该接纳外壳脱离接合。

该外壳可以包括一个凹陷,该舌状物具有一个突出部,该突出部和 该凹陷具有互补形状,这样使得在该架相对于该车辆的第一特定角构型 下,该舌状物的该突出部被容纳在该外壳的该凹陷中,这种构型旨在当 关闭该车辆的一个后挡板的情况下被采用。

这些目标还通过提供一种旨在至少部分地覆盖机动车辆的后行李舱 的可伸缩中央架来实现,该中央架包括属于该组装系统的多个第一固定 元件,这些第一固定元件被配置成用于确保相对于第二固定元件的可伸 缩连接,这些第二固定元件由于施加于该架的并且具有大于该预定阈值 的值的任何力而被固定地联接到该车辆上。

该架可以包括一个柔性隐藏元件,该柔性隐藏元件在该架的一条第 一纵向边缘被固定到一个刚性支撑元件(如杆)上,并且在该架的周边 的其余部分上被一个弹性地可变形框架环绕,该框架是沿着该架的相对 的横向边缘和第二纵向边缘安排的。

这些第一固定元件可以被安排在该刚性支撑元件的这些相对的横向 末端的区域中,以便旨在与这些提供在该行李舱的相对于该车辆彼此横 向地相对的侧壁上的第二固定元件协作。

该中央可以架包括一个紧固元件,该紧固元件具体地被安排在该架 的第二纵向边缘上并且旨在连接到该车辆的后挡板上以便产生该架到该 后挡板的连接,该连接被配置成使得该后挡板的升起引起该架相对于这 些固定元件绕着一条延伸通过该刚性支撑元件的轴线从该第一角构型枢 转到一个第二角构型。

一种安排可以包括这种中央架和/或这种确保该中央架可伸缩地组 装在机动车辆上的组装系统。

一种机动车辆可以包括这种安排。

附图简要说明

其他优点和特征在以下通过非限制性实例的方式给出的并且在附图 中展示的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的说明中将被更清楚地了解,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被引入组装系统的框架内的中央架的实例的 透视图,

-图2是中央架的在其第一固定元件的区域中的沿着纵向平面/侧向 平面的局部截面图,

-图3至图5展示了组装系统的沿着延伸通过第一固定元件和第二 固定元件的纵向平面/竖直平面取出的截面,分别在该架的枢转后的状 态、在该架释放过程中的状态以及在该架在静止状态下的非枢转状态,

-并且图6是该组装系统的第二固定元件的透视图。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说明

图1至图6涉及根据本发明的用于组装可伸缩中央架的组装系统的 实例。

为了更清晰,三维正交参考系(X,Y,Z)与还被称为“包裹架” 的中央架10局部地相关联。方向X,Y,Z分别被称为“纵向”、“侧 向”、“横向”。它们旨在分别在纵向、侧向和竖直方向上的操作过程 中被定向,这些方向常规地与机动车辆相关联。

图1展示了可伸缩中央架10,该中央架旨在至少部分地覆盖机动车 辆的后行李舱。

通常,本发明的一方面涉及一种用于将中央架10组装在机动车辆上 的系统。为此,该组装系统包括多个固定地联接到架10上的第一固定元 件11和多个固定地联接到车辆上的第二固定元件12(图6)。这些第一 固定元件11和第二固定元件12被配置成用于能够彼此协作,其方式为 确保在协作情况下该架10相对于车辆被保持在相对于行李舱的地板根 据Z的特定距离处。

根据需要的特征,该组装系统被配置成用于自动地结束这些第一固 定元件11和第二固定元件12之间的协作以便在向架10施加大于一个预 定阈值的力(该力在具体指向向下的方向Z上具有至少一个分量)的情 况下释放该中央架10。这个阈值将借助于这些第一固定元件11和第二 固定元件12的合适的构型具体被选择,以便确保小于该阈值的任何力在 根据向下方向上的Z施加于该架10不损坏该架10。这种外部向下的力 在Z方向的施加可能具体地是由于放置在架10上的物体、具体由于其 重量引起的。

架10包括一个柔性隐藏元件13,该柔性隐藏元件在架10的被定向 成方向Y(具体是该架的旨在在座椅的靠背侧移动的纵向边缘)的第一 纵向边缘被固定到刚性支撑元件14(如杆)上,并且在该架的周边的其 余部分上被弹性地可变形框架15环绕,例如,以便减少其空间需求,该 框架是沿着该架10的相对的横向边缘(根据X被定向)和第二纵向边 缘(根据Y被定向)安排的。架10的第二纵向边缘对应于旨在在后挡 板侧移动的边缘。该隐藏元件13是柔性腹板或等效装置。

这些第一固定元件11被安排在刚性支撑元件14的根据Y的相对的 横向末端的区域中,以便旨在与这些提供在行李舱的相对于该车辆根据 Y彼此横向地相对的侧壁上的第二固定元12件协作。这些第二固定元 12具体地被安排在行李舱的侧向装饰元件上。

另一方面,架10包括一个紧固元件16,该紧固元件具体地安排在 该架的第二纵向边缘上。紧固元件16旨在连接到车辆的后挡板上以便产 生架10到后挡板的连接,该连接被配置成使得后挡板的升起引起该架相 对于这些第二固定元件12绕着一条延伸通过该刚性支撑元件14的轴线 D从第一角构型(图5:在该架的静止状态下采用非枢转状态)枢转到 第二角构型(图3:枢转过大致45°并且在后挡板的打开位置上时该架所 采用的状态)。

为了加固隐藏元件13的固定,可以在该隐藏元件的周边缝上编织层 17,该编织层以U形形式折叠在框架15周围。在刚性支撑元件14周围, 可以提供其直接由织物13覆盖并且通过沿着该刚性支撑元件14的横缝 而封闭该刚性支撑元件。

为了产生根据本发明的组装系统,这些第一固定元件11和/或这些 第二固定元件12被配置成变得从自然构型以弹性的方式变形,在这些第 一固定元件1与第二固定元件12之间的协作的情况下采用该自然构型, 其方式为确保一个大于该阈值的力一施加于架10,这些第一固定元件和 第二固定元件的协作就中断。可以进一步在紧固元件16与后挡板之间提 供在相同条件下自动脱离接合的连接。

有利地,这些第一固定元件11和第二固定元件12被配置成用于产 生架10的组装,这样使得:

-使架10相对于车辆在这些第二固定元件12中绕着Y、绕着轴线 D(图3和图5)自由枢转,

-和/或该组装是可逆的,这样使得架10能够独立于根据Z在向下 方向上施加于架10的任何力而从这些第二固定元件12完全释放(图4: 这些第一固定元件11可以通过明确受到使用者控制并且与以上相对于 架10在所施加的负荷下自动释放所描述的现象不同的现象而从这些固 定元件12释放)。

在如所展示的特定变化形式中,架10包括第一固定元件11,这些 第一固定元件被配置成以便确保相对于固定地联接到车辆上的第二固定 元件由于施加于架10的并且具有大于预定阈值的任何力而可伸缩的连 接。然而,可以用这些第二固定元件12的合适的安排提供转置或互补安 排。

以此方式,在本变化形式中,这些第一固定元件11包括弹性地可变 形材料的至少一个固定舌状物18,该舌状物被提供成接合在属于这些第 二固定元件12的相应的接纳外壳19中。构成该固定舌状物18的材料的 弹性模量被配置成使得大于或等于该阈值的力施加于架10引起该固定 舌状物18的弹性变形,这样确保该固定舌状物18与该接纳外壳19脱离 接合。

可以通过提供一个孔口20来获得该架10的可逆组装,该孔口在一 个方向(该方向包括在平面(X,Y)中,具体通常根据Z指向上的方向) 上、朝向外壳19的外侧将该外壳19打开,该架的可逆组装能够使该架 通过明确受到使用者控制的现象、独立于根据Z在向下方向上施加于架 10的任何力而从这些第二固定元件12完全释放。以此方式,架10的释 放是借助于舌状物18(图4)沿着孔口20移位以便将它们从外壳19中 移除来实施的。第一固定元件11和第二固定元件12的协作是借助于舌 状物18根据从外壳19的外侧向内侧延伸的方向、沿着孔口20的转置移 动而获得的。

每个固定舌状物18可以形成为旨在装配到刚性支撑元件14的特定 末端上的末端件的一部分。为此,该末端件可以包括另一个部分,该另 一个部分构成了用于例如强制装配或螺钉装配在互补孔22中的装配螺 柱21,该互补孔形成在刚性支撑元件14的相应末端中。

有利地,外壳19包括一个凹陷23,该凹陷根据X被定向成朝向车 辆的后部方向。该舌状物18具有一个突出部24,该突出部和该凹陷具 有互补形状,这样使得在架10相对于车辆的第一特定角构型(图5)下, 舌状物18的突出部24被容纳在外壳19的凹陷23中,该构型旨在当关 闭车辆的后挡板的情况下被采用。这个特定特征产生了能够消除架10 的任何振动的楔入效应,否则这些振动会在车辆使用过程中出现。对于 突出部24在凹陷23中的接合,架10在方向X上的张力下在后挡板施 加于该架的推力的作用下被放置在在两个橡胶止挡件16的区域中,这些 橡胶止挡件被固定到第二纵向边缘的拐角上。拐角中的这个位置能够使 方向X上的力通过框架15的两个横向边缘直接传递远至构件11,而不 会使框架15变形。以此方式,腹板13保待其张紧的外观。

最后,本发明一方面涉及包括这种中央架10和/或这种确保中央架 10可伸缩地组装在机动车辆上的组装系统的一种安排,并且另一方面涉 及一种包括这种安排的机动车辆。

尽管行李舱的中央架在根据Z在向下方向上施加至少大于阈值的力 的情况自动脱离接合的原理被有利地用于具有柔性腹板的架的背景中, 以便保持其完整性而不管负载状况怎样,根据本发明的这个原理可以应 用于可能或可能不是刚性的或者可能或可能不是可折叠的任何类型的 架。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