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炉排炉的再循环废气供给控制方法以及炉排炉

炉排炉的再循环废气供给控制方法以及炉排炉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增加CO浓度,就能够大幅降低炉出口的NO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500880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5-10-2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日立造船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201380073935.6

  • 申请日2013-12-19

  • 分类号F23G5/50;F23G5/00;F23G5/14;F23G5/44;

  • 代理机构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谢顺星

  • 地址 日本大阪府

  • 入库时间 2023-12-18 11:42:56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6-11-30

    授权

    授权

  • 2015-11-25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F23G5/50 申请日:20131219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10-28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炉排炉的再循环废气供给控制方法以及炉排炉,尤其 涉及用于垃圾燃烧用等,以降低废气中CO以及NOX为技术问题的 炉排炉的再循环废气供给控制方法,以及能够进行适当的再循环废气 供给控制的炉排炉。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通过将由炉排炉排出的废气(在本说 明书中称为“再循环废气”)供给至比炉排炉内的炉栅更靠上部,来 抑制氮氧化物(以下称为“NOX”)的运作方法。

此外,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在向炉排炉的二次燃烧室供给 适量的二次空气的同时,将再循环废气供给至二次燃烧室,从而抑制 CO生成的运作方法。

此外,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利用红外线摄像机,获取着火 位置(燃烧开始位置)以及燃尽位置,来进行着火位置等的位置控制 的方法。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昭和59-4451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平成5-11320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3916450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与仅供给二次空气的情况相比,通过供给 再循环废气,能够抑制NOX,但是例如对于进行垃圾焚烧的炉排炉, 在设定炉出口的NOX浓度大幅降低目标(例如20ppm这样严格的目 标值)的情况下,仅控制再循环废气的供给量,难以实现目标。此外, 若控制再循环废气的供给量,以降低NOX,则CO浓度增加,因此, 用于实现目标的控制困难。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增加CO浓度,就能够大幅降低炉 出口的NOX浓度的炉排炉的再循环废气供给控制方法及炉排炉。

(二)技术方案

基于本发明的炉排炉的再循环废气供给控制方法,对炉排炉进行 再循环废气供给的控制,所述炉排炉具备供给有一次空气的下部的一 次燃烧室、供给有二次空气的上部的二次燃烧室、以及设置在一次燃 烧室底部的多个炉栅,一次燃烧室具有设置有投入料斗的前壁、前侧 的顶壁、后壁及后侧的顶壁,向一次燃烧室内供给再循环废气,其特 征在于,在从前侧的顶壁朝向后方供给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气,从后 壁或后侧顶壁向前方供给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同时测量一次燃烧 室内温度分布,关于炉栅上的燃烧开始位置以及燃尽位置中至少一 方,获取相对于预先设定的基准范围处于前后方向上什么位置,燃烧 开始位置以及燃尽位置中至少一方与基准位置相比,至少分为靠前的 情况,靠后的情况及在基准范围内的情况这三种情况,根据各情况改 变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气与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的分配比。

另外,本发明中,在无需对一次燃烧室与二次燃烧室特别区分的 情况下,简称为燃烧室。

此外,基于本发明的炉排炉,其特征在于,具备供给有一次空气 的下部的一次燃烧室、供给有二次空气的上部的二次燃烧室、以及设 置在一次燃烧室底部的多个炉栅,一次燃烧室具有设置有投入料斗的 前壁、前侧的顶壁、后壁以及后侧的顶壁,向一次燃烧室内供给再循 环废气;所述炉排炉具备再循环废气供给装置、温度分布测量装置及 控制装置,所述再循环废气供给装置从前侧的顶壁向后方供给来自前 侧的再循环废气,从后壁或后侧顶壁向前方供给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 气;所述温度分布测量装置测量一次燃烧室内温度分布;所述控制装 置控制燃烧以降低CO浓度及NOX浓度,控制装置具备燃烧位置运 算部及再循环废气控制部,所述燃烧位置运算部由温度分布测量装置 的输出数据获取一次燃烧室内的温度分布来对燃烧开始位置及燃尽 位置中至少一方进行运算;所述再循环废气控制部控制再循环废气的 供给量,关于炉栅上的燃烧开始位置及燃尽位置中至少一方,再循环 废气控制部获取相对于预先设定的基准范围处于前后方向上什么位 置,燃烧开始位置及燃尽位置中至少一方至少分为与基准位置相比靠 前的情况,靠后的情况以及在基准范围内的情况这三种情况,根据各 情况改变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气与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的分配比。

本发明中,为了进行优选的控制,首先从前侧及后侧向一次燃烧 室内供给再循环废气。此外,为了查明当前的燃烧状态为何种状态, 预先设定燃烧开始位置和/或燃尽位置的基准范围。炉栅上的燃烧开 始位置以及燃尽位置,能够通过测量一次燃烧室内温度分布来获取。 优选通过红外线摄像机测量一次燃烧室内温度分布。炉栅从前侧区分 为干燥段、燃烧段以及后燃烧段,通常,从干燥段的最终位置到燃烧 段前侧位置的部分开始燃烧,在燃烧段的后侧部分大致燃烧后,在后 燃烧段燃尽。

本发明中,为了不增加CO浓度,就能够大幅降低炉出口的NOX浓度,着眼于时刻变化的炉栅上的燃烧位置(燃烧开始位置和/或燃 尽位置),获取当前的燃烧位置处于前后方向的什么位置,燃烧位置 与基准范围相比至少分为靠前的情况,靠后的情况以及在基准范围内 的情况这三种情况。若进行这种情况分类,可知在燃烧位置靠前的情 况下,与燃烧位置在基准范围内及靠后的情况相比,CO浓度增加的 倾向大,需要进行抑制CO增加的控制。也就是说,在燃烧位置靠前 的情况下进行与其他情况不同的控制,由此能够适当控制,与不区分 情况相比,能够大幅降低NOX浓度,而且能够防止CO浓度的增加。

在区分情况时,关于燃烧开始位置靠前,但是燃尽位置靠后的情 况,作为“广域”,优选与靠前、基准范围内及靠后进行不同的控制。 在分为靠前、基准范围内、靠后及广域这四种情况时,通常靠前的情 况,设为与其他三种情况不同的分配比,对于基准范围内、靠后及广 域这三种情况,根据需要,将其中两种或三种情况设为相同的分配比。

作为具体的控制方法,优选控制为当燃烧开始位置比基准范围靠 前时,降低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气量,同时提高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 气量,当燃烧开始位置比基准范围靠后时,提高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 气量,同时降低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量。

这样,无论燃烧开始位置如何,均能大幅降低NOX浓度,而且, 在CO浓度增加的燃烧开始位置靠前的情况下,能够抑制CO浓度的 增加。

再循环废气的分配比,在靠前的情况下,例如设为30/70~40/60 左右,除此以外的情况,设为例如50/50~40/60左右。关于再循环废 气的分配比以外的值,适当的设定即可,例如,再循环废气比率设定 为10~35%,一次空气比设定为0.7~1.2,总空气比设定为1.1~1.40, 一次燃烧室出口的温度设定为900~1100℃,一次燃烧室出口的燃烧 效率设定为80~98%,二次燃烧室上游侧的温度设定为850~1100℃等。

本发明中,更优选地,通过使用设置在二次燃烧室内的辐射温度 计测量燃烧室内温度,来测量燃烧状态,在燃烧状态比预先设定的基 准状态更激烈的情况下,同时提高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气量以及来自 后侧的再循环废气量,在燃烧状态比预先设定的基准状态缓和的情况 下,同时降低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气量以及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 量。

通过利用红外线摄影机,能够测量被燃烧物层的表面温度,关于 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气与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的分配比,根据燃烧 位置(燃烧开始位置和/或燃尽位置)来控制。此外,通过利用辐射 温度计,能够测量燃烧室内温度即被燃烧物的燃烧状态,在燃烧状态 比基准状态更激烈的情况下,同时提高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气量及来 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量,在燃烧状态比基准状态缓和的情况下,同时 降低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气量以及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量,由此能 够大幅降低NOX浓度,并且能够更高精度地进行能够防止CO浓度 增加的控制。

另外,在被燃烧物为城市垃圾等垃圾的情况下进行焚烧时,燃烧 开始位置及燃尽位置有所变动,通过控制再循环废气供给,难以调整 燃烧开始位置等,因此需要改变燃烧开始位置及燃尽位置的情况下, 优选通过操作给尘量及炉栅速度中至少一方来改变其位置。

在燃烧开始位置及燃尽位置改变时,在燃烧开始位置及燃尽位置 均比基准范围靠前的情况下,优选执行减少给尘量及提高干燥段炉栅 速度中至少一个,使其中至少一方向比基准范围靠后侧移动。

关于燃烧开始位置以及燃尽位置,均为比基准范围靠前的情况下 难以使CO以及NOX同时降低,在该情况下,在变更所述再循环废 气的分配比的同时,将燃烧开始位置及燃尽位置移动至易于同时降低 CO及NOX的一侧(至少一方比基准范围更靠后侧),由此能够进行 用于同时降低CO以及NOX的更优选的控制。

(三)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炉排炉的再循环废气供给控制方法以及炉排炉,通 过对燃烧开始位置靠前的情况和燃烧开始位置在基准范围内以及靠 后的情况进行不同的控制,从而能够进行适当的控制,与不区分情况 时相比,能够大幅降低NOX浓度,并且也能够防止CO浓度增加。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基于本发明的炉排炉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

图2为表示炉排炉的控制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框图。

图3为表示炉排炉的控制结果的一例的图,其中,(a)表示进行 适当控制的情况的一例,(b)表示未进行适当控制的情况的一例。

图4为表示在基于本发明的炉排炉中,燃烧开始位置不同的三种 情况以及各情况下的适当的控制状态的图。其中,(a)表示燃烧开始 位置靠前的情况,(b)表示燃烧开始位置在基准范围内的情况,(c) 表示燃烧开始位置靠后的情况。

图5为表示关于燃烧位置靠前的情况下,变更来自前侧的再循环 废气与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的分配比时的燃烧废气的气流图,其中 (a)表示未进行适当控制的情况的一例,(b)表示进行适当控制的 情况的一例分别表示。

图6a表示在表示燃烧位置不同的情况下的各炉栅上的垃圾状态 变化的图中,燃烧位置靠前的情况。

图6b表示在表示燃烧位置不同的情况下的各炉栅上的垃圾的状 态变化图中,燃烧位置在基准范围内的情况。

图6c表示在表示燃烧位置不同的情况下的各炉栅上的垃圾的状 态变化图中,燃烧位置靠后的情况。

图6d表示在表示燃烧位置不同的情况下的各炉栅上的垃圾的状 态变化图中,燃烧位置处于广域的情况。

附图标记说明

1 炉排炉

2 一次燃烧室

3 二次燃烧室

4a、4b、4c、4d 炉栅

6 投入料斗

10 再循环废气供给装置

11 前壁

12 前侧的顶壁

13 后壁

14 后侧的顶壁

15 红外线摄像机(温度分布测量装置)

16 辐射温度计

20 控制装置

21 燃烧位置运算部

22 燃烧状态运算部

23 给尘量控制部

24 炉栅速度控制部

26 再循环废气控制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 将图1的左侧设为前侧,图1的右侧设为后侧。

图1示意性地表示基于本发明的炉排炉的一个实施方式。炉排炉 1为用于焚烧城市垃圾等垃圾的设备,形成为如下方式:供给一次空 气的下部的一次燃烧室2与供给二次空气的上部的二次燃烧室3相连 接。

在一次燃烧室2的底部设置有多个炉栅4a、4b、4c、4d。多个炉 栅4a、4b、4c、4d被区分为干燥段炉栅4a、第一燃烧段炉栅4b及第 二燃烧段炉栅4c、后燃烧段炉栅4d,所述干燥段炉栅4a为处于前侧 且通过炉内的热量对垃圾进行干燥的部分;所述第一燃烧段炉栅4b 及第二燃烧段炉栅4c为处于干燥段炉栅4a的后侧且使已干燥的垃圾 着火的主要燃烧部分;所述后燃烧段炉栅4d处于燃烧段炉栅4b、4c 的后侧且使燃烧残余物完全燃烧的部分。

各炉栅4a、4b、4c、4d能够通过炉栅驱动装置5在前后方向上 移动,由此使垃圾向后侧移动。

一次燃烧室2具有前壁11、前侧的顶壁12、后壁13及后侧的顶 壁14,前侧顶壁12与后侧的顶壁14之间的开口为通向二次燃烧室3 的入口。前侧顶壁12位于干燥段炉栅4a的上方。

在一次燃烧室2的前壁11设置有投入待焚烧垃圾的投入料斗6, 以及将垃圾供给至干燥段炉栅4a的推料器(给尘装置)7。

通过具有鼓风机8a的空气供给装置8向各炉栅4a、4b、4c、4d 供给用于燃烧的一次空气。通过二次空气供给用喷嘴9向二次燃烧室 3供给二次空气。

通过再循环废气供给装置10向一次燃烧室2内供给再循环废气 (图1中简称为“EGR”)。在整个前侧顶壁12的多处位置上设置有 从前侧供给再循环废气的喷嘴10a,在整个后壁13的多处位置上设 置有从后侧供给再循环废气的喷嘴10b。通过这些喷嘴10a、10b沿 箭头的方向向一次燃烧室2内供给从二次燃烧室3排出的再循环废 气。

优选来自前侧顶壁12的再循环废气的供给方向为相对于水平方 向朝下15°~朝上15°,优选来自后壁13的再循环废气的供给方向 为水平方向~相对于水平方向朝上20°。对于从后侧供给再循环废气, 也可以代替后壁13而从后侧的顶壁14供给。

通过推料器7向干燥段炉栅4a上供给的给尘量、通过炉栅驱动 装置5移动的各炉栅4a、4b、4c、4d的移动速度、通过空气供给装 置8向一次燃烧室2供给的一次空气供给量、从前侧的顶壁12及后 壁13供给的再循环废气量等通过图2所示的控制装置20进行控制。

在一次燃烧室2上方,位于后燃烧段炉栅4d上方的后侧顶壁14 上设置有测量一次燃烧室2内温度分布的红外线摄像机(温度分布测 量装置)15。

在二次燃烧室3内设置有测量燃烧室内温度的辐射温度计(高温 计)16。通过辐射温度计16,能够测量燃烧室内温度,由此能够判 断垃圾的燃烧状态(火焰状态)。

若分别从前侧顶壁12及后壁13向一次燃烧室2内供给再循环废 气,则来自垃圾层的燃烧废气分别靠近前侧顶壁12侧及后壁13侧, 一次燃烧室2整体作为燃烧空间被有效利用。靠近前侧顶壁12侧的 燃烧废气主要含有NOX的前体物质(NH3)及可燃气体。靠近后壁 13的燃烧废气主要含有由固定碳产生的可燃气体(CO)及氧气,几 乎不含NOX的前体物质。因此,在后壁13侧能够以不存在NOX前体 物质的状态使CO充分燃烧。因此,靠近前侧顶壁12侧的燃烧废气 与靠近后壁13侧的燃烧废气在二次燃烧室3中混合,即使燃烧温度 也缓慢上升。由此能够降低NOX量。

在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气喷气流的影响相对较强的情况下,NOX前体物质及可燃气体在前壁11侧集中,其结果是由于二次燃烧室3 入口的NOX前体物质增加,并且二次燃烧室3的温度上升,因此产 生的NOX量增加。相反地,在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喷气流的影响 相对较强的情况下,NOX前体物质流向后壁13侧,在通过固定碳的 燃烧而高温化的气氛中,NOX前体物质变成NOX,其结果,即使这 种情况下,产生的NOX量也增加。

因此,通过适当控制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气及来自后侧的再循环 废气各自的供给量,能够降低所产生的NOX量。

为了使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气及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各自的 供给量适当,通过利用通用软件Fluent Ver.6.3的热流体解析得到的要 点部分示于图3至图5及表1。

[表1]

另外,表1中,η是指燃烧效率,通过以下的式子求得。

η=1-△HnFn/HIFI

△Hn:一次燃烧室出口的未燃烧的可燃成分的低位发热量 [kJ/kg],Fn:一次燃烧室出口的通过气体的质量流量[kg/h],HI:流 入可燃成分的低位发热量[kJ/kg],FI:流入可燃成分的质量流量[kg/h]。

图3(a)表示进行适当控制的情况的一例,实现了二次燃烧室3 出口的CO浓度为0.6ppm、炉出口的NOX浓度为16ppm这样的低 NOX、低CO燃烧。

图3(b)表示未进行适当控制(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的喷气 流影响较强)的情况的一例。图3(b)的温度分布,与图3(a)相 比,从一次燃烧室2的后侧进入二次燃烧室3的燃烧废气的温度增高, 二次燃烧室3出口的CO浓度为0.3ppm,炉出口的NOX浓度为35ppm, 具有低CO但高NOX的问题。

图4中,(b)表示进行基准范围内的燃烧的状态,通过将来自前 侧的再循环废气与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的分配比设为前侧45/后侧 55,从而实现NOX量为9ppm,CO量为0.1ppm这样的低NOX、低 CO燃烧(参照表1的燃烧位置“基准范围”)。另外,再循环废气比 率,相对于炉出口的废气为30.4%,将一次空气比设定为0.89,二次 空气比设定为0.15。

图4(a)及(c)表示燃烧位置(燃烧开始位置及燃尽位置)不 同的情况下进行的适当控制状态。燃烧开始位置与基准范围内的(b) 相比,在(a)中靠近前侧,(c)中靠近后侧,由此能够区分出燃烧 位置靠前,在基准范围内以及靠后。在图4(a)示出的靠前的情况 下,NOX量为7ppm,CO量为2.4ppm(参照表1的燃烧位置“靠前” 的分配比35/65),在图4(c)示出的靠后的情况下,NOX量为8ppm, CO量为0.2ppm(参照表1的燃烧位置“靠后”的情况)。

图5中,(a)表示燃烧位置靠前的情况下将分配比设为前侧50/ 后侧50的情况下的燃烧气体流线,(b)表示燃烧位置靠前的情况下 将分配比设为前侧35/后侧65的情况下的燃烧气体流线。根据图5 (a),分配比为前侧50/后侧50,与适当条件相比,来自前侧的再循 环废气相对增多,燃烧气体被强烈地靠近前侧,其结果是一次燃烧室 2出口的燃烧效率降低,二次燃烧室3出口的CO浓度及NH3浓度提 高(参照表1的燃烧位置“靠前”的分配比为50/50)。对此,根据图 5(b),通过将分配比设为前侧35/后侧65,而成为适当条件,难以 使燃烧气体靠近前侧,其结果,改善一次燃烧室2出口的燃烧效率, 二次燃烧室3出口的CO浓度及NH3浓度降低(参照表1的燃烧位置 “靠前”的分配比为35/65)。

图6a到图6d,表示燃烧位置不同的情况下各炉栅上的垃圾的状 态变化。图6a相当于靠前,图6b相当于基准范围,图6c相当于靠 后,图6d相当于广域。在图6a到图6d中,各炉栅4a、4b、4c、4d 分别由7个、8个、8个以及9个炉排块构成,总共有第32个为止的 炉排块。各图所示的三条曲线从左侧开始分别表示垃圾中的水分存在 率、垃圾中的挥发成分(热分解气体)存在率以及垃圾中的固定碳存 在率。在对燃烧位置进行情况区分时,以图6b的热分解气体产生区 域收容在第8~15个之间的状态为基准。于是,例如图6a所示,将热 分解气体的产生开始位置即燃烧开始位置在第7块前面的位置的情 况设为“靠前”,如图6b所示,将燃烧开始位置在第7~10块位置的 情况设为“基准范围内”,如图6c所示,将燃烧开始位置在第10块 后面的位置的情况设为“靠后”。通常,由于燃尽位置根据燃烧开始 位置前后移动,因此可以使用燃烧开始位置来进行情况区分,也可以 使用燃尽位置来进行。此外,除“靠前”、“基准范围内”以及“靠后” 的情况以外,如图6d所示,也有燃烧开始位置靠前,燃尽位置靠后 的情况,将该情况成为“广域”,更优选称为与其他三种情况不同的 控制。

再循环废气喷气流的强弱,受炉栅4a、4b、4c、4d上的垃圾燃 烧位置(燃烧开始位置和/或燃尽位置)及燃烧状态(火焰位置或火 焰状态)的影响。即,根据炉栅4a、4b、4c、4d上垃圾的燃烧位置 及垃圾的燃烧状态,需要控制向一次燃烧室2供给的来自前侧的再循 环废气及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控制时,优选如图6a至图6d所示, 燃烧开始位置和/或燃尽位置基于靠前、基准范围内、靠后以及广域 中的任意一个进行情况区分。

并且,如图4所示,在燃烧位置靠前的情况下,优选降低来自前 侧的再循环废气量,同时提高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量。此外,在燃 烧位置靠后的情况下,只要提高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气量,同时降低 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量即可。在燃烧位置靠后的情况下,也可以进 行与处于基准范围内的情况相同的控制。

如图2所示,控制装置20具备燃烧位置运算部21、燃烧状态运 算部22、给尘量控制部23、炉栅速度控制部24、空气供给量控制部 25及再循环废气控制部26,所述燃烧位置运算部21由红外线摄像机 15的输出数据获取一次燃烧室2内的温度分布来对燃烧位置进行运 算;所述燃烧状态运算部22由辐射温度计16的输出数据来对燃烧状 态进行运算;所述给尘量控制部23控制向干燥段炉栅4a的给尘量; 所述炉栅速度控制部24控制各炉栅4a、4b、4c、4d移动速度;所述 空气供给量控制部25控制空气的供给量;所述再循环废气控制部26 控制再循环废气的供给量。

燃烧位置运算部21基于红外线摄像机15的输出,计算一次燃烧 室2内的温度,对于燃烧位置(燃烧开始位置和/或燃尽位置),进行 情况区分分为基准范围、靠前、靠后以及广域中任意一种,并向再循 环废气控制部26输出该情况区分信息。

对于燃烧开始位置及燃尽位置的获取,例如专利许可第3916450 号所述,只要将红外线摄像机15的摄像数据加工为颜色越浓则温度 越高的温度分布数据,从投入料斗6侧观察,将规定温度(燃烧开始 温度)以上的面积达到规定值的位置作为燃烧开始位置来获取,从排 灰口17观察,将规定温度(燃尽温度)以上的面积达到规定值的位 置作为燃尽位置来获取即可。

再循环废气控制部26由分配比控制部27和供给量控制部28组 成,所述分配比控制部27获取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气与来自后侧的 再循环废气的适当分配比,并向再循环废气供给装置10发出指令, 以达到该分配比;所述供给量控制部28获取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气 和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适当的供给量,并向再循环废气供给装置 10发出指令,以达到该供给量。

从燃烧位置运算部21向再循环废气控制部26的分配比控制部 27,输送有关燃烧位置(燃烧开始位置与/或燃尽位置)为基准范围、 靠前、靠后以及广域中任意一种的情况区分信息。分配比控制部27 中,按照预先存储的表格,获取再循环废气的分配比,基于此,控制 再循环废气的分配比。

关于控制内容,如上所述,若燃烧位置在基准范围内,则无需变 更,继续进行基准分配比即A/B下的控制。并且,在燃烧位置靠前的 情况下,将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气量仅降低规定量α(>0),同时将 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量仅提高相同量α,将分配比设为(A-α)/ (B+α)。此外,在燃烧位置靠后的情况下,将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 气量仅提高规定量β(≥0),同时将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量仅降低 相同量β,将分配比设为(A+β)/(B-β)。此外,在燃烧位置为广 域的情况下,将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气量仅降低规定量γ(≥0),同 时将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量仅提高相同量γ,将分配比设为(A- γ)/(B+γ)。

另一方面,从燃烧状态运算部22向再循环废气控制部26的供给 量控制部28输送与燃烧状态有关的通过辐射温度计16得出的测量值 在预先设定的范围内的基准状态、比基准状态激烈的状态及比基准状 态缓和的状态中任意信息。在供给量控制部28中,按照预先存储的 表格,获取再循环废气的供给量,基于此,控制再循环废气的供给量。

关于控制内容,若垃圾的燃烧状态为基准状态,则无需变更,继 续进行基准分配比即A/B下的控制。并且,在垃圾燃烧状态比预先设 定的基准状态激烈的情况下,将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气量及来自后侧 的再循环废气量均设为δ(>1)倍,使供给量整体增加。此外,在垃 圾燃烧状态比基准状态缓和的情况下,将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气量及 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量均设为ε(<1)倍,使供给量整体减少。

进一步地,燃烧位置运算部22,在得到的情况区分为前侧的情 况下,向给尘量控制部23发出减少给尘量的指令,同时向炉栅速度 控制部24指示提高干燥段炉栅4a的移动速度。由此,燃烧位置向后 侧(收容于基准范围内的方向)移动。

这样,根据具备所述控制装置20的炉排炉1,对垃圾燃烧位置 和燃烧状态进行测量并定量化,基于该值,分别控制来自前侧的再循 环废气量及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量,由此增加二次燃烧室3出口的 CO浓度,就能够大幅降低炉出口的NOX浓度。

工业实用性

用于垃圾燃烧用等,以降低废气中的CO及NOX为技术问题的炉 排炉中,由于不增加CO浓度,就能够大幅降低炉出口的NOX浓度, 因此能够有助于提高炉排炉的性能。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