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芩黄合剂及其应用

一种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芩黄合剂及其应用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中药组合物,所述的中药组合物由以下原料药制成:黄芩、夏枯草、姜黄、黄芪。本发明还提供该中药组合物的应用。其优点表现在: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增加了R-CHOP方案治疗初发中高危DLBCL的疗效,更早取得完全缓解;提高了整体功能状态KPS较差患者的CR率;减轻了化疗的毒副反应,尤其是非血液性毒性;对CD3+CD4+T细胞、CD4+CD28+细胞有保护作用,提高CD4+/CD8+细胞比值。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4940823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5-09-30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申请/专利号CN201510364639.2

  • 发明设计人 朱伟嵘;赵维莅;沈小珩;王黎;

    申请日2015-06-26

  • 分类号A61K36/9066(20060101);A61P35/00(20060101);

  • 代理机构31262 上海卓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周春洪

  • 地址 200025 上海市黄浦区瑞金二路197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11:14:22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08-21

    授权

    授权

  • 2015-11-04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61K36/9066 申请日:20150626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09-30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芩黄合 剂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ML)是原发于淋巴结或结外淋巴组 织的恶性肿瘤。根据病理中有无里—斯细胞(Reed–Sternberg Cell,R–S细胞) 或其变异型,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HL)和非霍奇金淋 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在我国NHL占80–90%,淋巴瘤发病 率男性为1.39/10万,女性为0.84/10万,死亡率为1.5/10万,而美国HL占25%。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NHL的发病率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在世界范围内几乎 增长了一倍。近年来,我国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率也呈快速增长趋势,已经成为 最常见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最 常见的NHL,约占每年初发的30.6%。在我国DLBCL发生率约占成人新发病 例的40–50%。

恶性淋巴瘤的病因尚不明确。持续的病毒感染和免疫缺陷可能是淋巴瘤发 生的重要因素。

DLBCL属于中高危侵袭性NHL,疾病进展迅速,治疗后容易复发。目前 淋巴瘤治疗仍以传统化疗方法为主,疗效有限,且常伴有较严重的毒副作用, 并可能引起治疗相关性肿瘤的发生,这些均可能影响淋巴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和 长期生存。使用含蒽环类药物的常规化疗仅40%的患者获得长期缓解。近年来, 抗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Rituximab)的应用虽然进一步提高了DLBCL的 临床疗效,但仍有30–40%的患者对治疗无效或治疗后迅速复发,预后差。亟 须安全低毒的有效治疗手段和药物。

目前认为淋巴瘤是一组不同病理类型和不同临床行为的恶性肿瘤,各型具 有各自特征性的分子生物学改变。细胞周期调控和凋亡异常在淋巴瘤的发病中 起着重要的作用。愈来愈多的证据表明,凋亡缺陷是许多B细胞淋巴瘤发病及 化疗耐药的主要原因。干扰自发性细胞生存信号通路及诱导凋亡是已经成为治 疗淋巴瘤的一种全新策略。针对淋巴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 和细胞微环境的靶向药物的研发已取得明显进展。

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很多天然中药成分和制剂具有诱导肿瘤细胞 凋亡的作用。中药天然成分及小复方制剂已经通过实验及临床研究证实在血液 病领域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如三氧化二砷及中药复方口服制剂复方黄黛 片临床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治疗 取得成功等。在淋巴瘤治疗领域尚缺乏类似药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中 药组合物。

本发明的再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中药组合物的应 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淋巴瘤的中药组合 物,所述的中药组合物由以下原料药制成:黄芩、夏枯草、姜黄、黄芪。

所述的中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黄芩1-3份、夏枯草0.5-1.5 份、姜黄0.5-1.5份、黄芪1-3份。

所述的中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黄芩1.8-2.2份、夏枯草 0.9-1.1份、姜黄0.9-1.1份、黄芪1.8-2.2份。

所述的中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黄芩2份、夏枯草1份、 姜黄1份、黄芪2份。

所述的中药组合物与R-CHOP化疗方案或CHOP化疗方案联合治疗。

为实现上述第二个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在 制备治疗淋巴瘤的药物中的应用。

所述的淋巴瘤为非霍奇金淋巴瘤。

所述的淋巴瘤为B细胞淋巴瘤。

所述的淋巴瘤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本发明优点在于:

1、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芩黄合剂)增加了R-CHOP方案治疗初发中高 危DLBCL的疗效,更早取得完全缓解。

2、芩黄合剂提高了整体功能状态KPS较差患者的CR率。

3、芩黄合剂减轻了化疗的毒副反应,尤其是非血液性毒性。

4、芩黄合剂对CD3+CD4+T细胞、CD4+CD28+细胞有保护作用,提高 CD4+/CD8+细胞比值。

附图说明

附图1-1:芩黄组与对照组中期治疗反应率比较

注:*芩黄组与对照组中期疗效比较,Mann–Whitney U检验,Z=–2.258,精确显著性(双侧)P=0.028, P<0.05。

附图1-2:芩黄组与对照组终期治疗反应率比较

注:*芩黄组与对照组终期疗效比较,Mann–Whitney U检验,Z=–2.072,渐近显著性(双侧)P=0.038, P<0.05。

附图1-3:中期和终期评估,芩黄组与对照组CR率比较

注:芩黄组与对照组CR率比较,*中期疗效,经卡方分析,χ2=4.986,p=0.033;

#终期疗效,经卡方分析,χ2=4.477,p=0.044,P<0.05。

附图1-4:芩黄组与对照组Kanofsky评分分层CR率比较

注:*Kanofsky评分70+80分患者,芩黄组CR率95.7%(22/23)高于对照组73.1%(19/26),经卡方检 验,χ2=4.553,p=0.033,P<0.05。

附图1-5:芩黄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KPS变化程度比较

注1:KPS=Karnofsky(卡氏,KPS,百分法)功能状态评分标准。增加10分者为好转,减少超过10 分为恶化,增加或减少均≤10分为稳定。

2:芩黄组与对照组比较,χ2=6.556,p=0.037,P<0.05。

附图2-1芩黄组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CD3+细胞绝对值比较

注:a.芩黄组CD3+T细胞绝对计数,治疗前1119.06±521.46,治疗中787.79±337.73,治疗后821.68±492.40, 经方差分析,治疗中与治疗前比较p=0.007,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017,p<0.05;

b.对照组CD3+T细胞绝对计数,治疗前908.14±399.17,治疗中752.37±286.33,治疗后760.09±231.79, 经方差分析,治疗中与治疗前比较p=0.065,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065,p>0.05;

c.两组间,经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比较p>0.05。

附图2–2:芩黄组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CD3+细胞相对值比较

注:a.芩黄组CD3+T细胞相对值(%),治疗前68.34±12.47,治疗中77.54±10.43,治疗后76.62±10.77, 经方差分析,治疗中与治疗前比较p=0.001,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004,p<0.05;

b.对照组CD3+T细胞相对值(%),治疗前70.64±12.66,治疗中78.74±8.18,治疗后75.98±10.37,经方 差分析,治疗中与治疗前比较p=0.003,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5;

c.两组间,经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比较p>0.05。

附图2–3:芩黄组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CD3+CD4+细胞绝对值比较

注:a.芩黄组CD3+CD4+T细胞绝对计数,治疗前614.03±353.05,治疗中396.06±212.55,治疗后 366.29±178.75,经方差分析,治疗中与治疗前比较p=0.011,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002,p<0.05;

b.对照组CD3+CD4+T细胞绝对计数,治疗前532.31±285.50,治疗中345.07±154.65,治疗后322.53±139.36, 经方差分析,治疗中与治疗前比较p=0.011,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003,p<0.05;

c.两组间,经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比较p>0.05。

附图2–4:芩黄组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CD3+CD4+细胞相对值比较

注:a.芩黄组CD3+CD4+T细胞相对值(百分比,%),治疗前36.66±10.07,治疗中38.26±9.88,治疗后 36.05±9.06,经方差分析,治疗中与治疗前比较p=0.505,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364,p>0.05;

b.对照组CD3+CD4+T细胞相对值(百分比,%),治疗前40.36±12.55,治疗中38.93±13.29,治疗后 32.43±10.32,经方差分析,治疗中与治疗前比较p=0.644,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034,p< 0.05。

c.两组间,经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比较p>0.05。

附图2–5:芩黄组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CD3+CD8+细胞绝对值比较

注:a.芩黄组CD3+CD8+绝对计数,治疗前439.52±325.63,治疗中340.76±161.89,治疗后406.29±337.43, 经方差分析,治疗中与治疗前比较p=0.163,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643,p>0.05;

b.对照组CD3+CD8+绝对计数,治疗前321.79±165.08,治疗中359.19±208.86,治疗后386.69±155.18, 经方差分析,治疗中与治疗前比较p=0.43,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155,p>0.05;

c.两组间,经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比较p>0.05。

附图2–6:芩黄组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CD3+CD8+细胞相对值比较

注:a.芩黄组CD3+CD8+T细胞相对值(百分比,%),治疗前26.44±10.55,治疗中33.99±9.51,治疗后 34.45±10.34,经方差分析,治疗中与治疗前比较p=0.003,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002,p<0.05;

b.对照组CD3+CD8+T细胞相对值(百分比,%),治疗前25.82±12.18,治疗中35.43±12.45,治疗后 40.38±11.47,经方差分析,治疗中与治疗前比较p=0.003,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000,p<0.05,

c.两组间,经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治疗中比较p>0.05,治疗后比较p=0.035,p<0.05。

附图2–7:芩黄组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CD4+/CD8+细胞绝对计数比值比较

注:a.芩黄组CD4+/CD8+细胞绝对计数比值,治疗前1.67±0.99,治疗中1.25±0.62,治疗后1.12±0.48, 经方差分析,治疗中与治疗前比较p=0.128,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018,p<0.05;

b.对照组CD4+/CD8+细胞绝对计数比值,治疗前2.06±1.44,治疗中1.376±0.98,治疗后0.98±0.56,经 方差分析,治疗中与治疗前比较p=0.115,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002,p<0.05;

c.两组间,经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比较p>0.05。

附图2–8:芩黄组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CD4+CD28+细胞相对值比较

注:a.芩黄组CD4+CD28+细胞相对值(百分比,%),治疗前31.92±9.99,治疗中29.89±9.41,治疗后 28.95±8.82,经方差分析,治疗中与治疗前比较p=0.384,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211,p>0.05;

b.对照组CD4+CD28+细胞相对值(百分比,%),治疗前32.84±13.48,治疗中28.51±10.50,治疗后 24.97±9.59,经方差分析,治疗中与治疗前比较p=0.123,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p=0.008,p<0.05;

c.两组间,经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比较,p>0.05。

附图2–9:芩黄组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CD8+CD28+细胞相对值比较

注:a.芩黄组CD8+CD28+细胞相对值(百分比,%),治疗前13.52±6.82,治疗中17.36±8.08,治疗后 23.77±12.90,经方差分析,治疗中与治疗前比较p=0.117,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001,p< 0.05;

b.对照组CD8+CD28+细胞相对值(百分比,%),治疗前14.40±7.82,治疗中19.23±13.76,治疗后 18.49±11.64,经方差分析,治疗中与治疗前比较p=0.113,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161,p>0.05;

c.两组间,经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比较p=0.637、治疗中比较p=0.535、治疗后比较p=0.093,p>0.0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本发明的芩黄合剂是以黄芩清热解毒为君药、夏枯草和姜黄清热化痰散积 为臣药、黄芪益气扶正为佐药的中药小复方制剂。全方共奏清热解毒、化痰散 积、扶助正气之功。本发明实施例1、实施例2使用的芩黄合剂的配比为:黄 芩2份、夏枯草1份、姜黄1份、黄芪2份。

实施例1芩黄合剂治疗中高危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随机对照临床研 究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人群

入选本研究的是未经治疗的我院初发中高危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 研究采用以下筛选标准:

入选标准

●患者性别不限,年龄18~75岁;

●必须符合DLBCL的诊断标准。组织病理切片进行细胞免疫组化分析明 确DLBCL的患者(CD19、CD20和CD79a阳性);

●国际预后指数(IPI):年龄>60岁的患者,IPI≥2分;年龄<60岁的患 者,aaIPI≥1分;

●病历资料证实患者为未经治疗的初治病人;

●Kanofsky评分≥70分;或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织(ECOG)行为状况 (Performance Status,PS)评分≤2分;

●患者预计生存期≥3个月;

排除标准

●过去曾确诊或治疗过淋巴瘤以外的恶性肿瘤;

●已有临床证据表明转化为淋巴瘤白血病;

●患有免疫性溶血,且需要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谷丙转氨酶(ALT)超过正常值上限3倍,谷草转氨酶(AST)超过正 常值上限3倍,总胆红素(TBIL)超过正常值上限2倍,血肌酐(Scr) >正常值上限的1.5倍;

●其他严重医学疾患,会对该研究造成影响(如未控制的糖尿病、胃溃疡、 其它严重的心肺疾病等),判断决定权归属于研究者;

●严重的或未能控制的感染,包括HIV感染;

●存在心脏疾病禁忌症不能耐受阿霉素治疗;

●有临床表现的中枢神经功能障碍;

●妊娠期或者哺乳期女性,未采取避孕措施的育龄期妇女;

●对所用药物过敏;

●精神病史;

终止标准

●受试者出现严重不良事件或并发症;

●受试者不愿继续治疗;

●受试者妊娠;

●研究者认为其它原因受试者不适于继续治疗。

病例剔除标准

●违反病例入组标准者;

●入组后未使用一次试验药物;

●无任何检测记录可供评价;

●治疗过程同时使用其它用于治疗淋巴瘤的化疗药物或生物制品。

病例脱落

●试验过程中,受试者依从性差,影响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者;

●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并发症和特殊生理变化,不宜接受继续试验者;

●试验过程中自行退出者;

●因其他各种原因疗程未结束退出试验、失访的病例;

●资料不全,影响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者。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设计

研究采用单中心、随机、安慰剂对照的前瞻性研究方法进行试验方案的设 计。

符合筛选标准的患者,经充分告知,在了解并自愿同意参加研究的基础上 签署知情书。按1:1比例随机分为2组。

芩黄合剂组(QH):采用芩黄合剂+化疗治疗;

对照组(Con):采用中药安慰剂+化疗治疗。

随机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对纳入本研究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

1.2.2治疗方案

Ⅰ.化疗方案:CHOP为基础的方案,加或不加利妥昔单抗。

DLBCL推荐R–CHOP方案。不同分层患者的一线化疗方案选择,依据《中 国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与治疗指南(2011年版)》的推荐方案,参照《ESMO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治疗和随访的临床推荐》以及《NCCN肿瘤学临床 实践指南非霍奇金淋巴瘤2012版》。

Ⅱ.中医治疗方案

口服中药及安慰剂:

芩黄合剂委托加工为颗粒剂,铝袋包装,每小袋含颗粒剂4.25克(相当于 生药总重量35克)

服用方法:每次1小袋(4.25克),加温水100–200毫升调匀后饮用,建 议饭后间隔半小时以上服用,每日2次。

安慰剂由药物赋形剂调味剂组成,外观、重量、气味、色泽与药品相似。 服用方法同前。

芩黄合剂颗粒剂及安慰剂颗粒剂均由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委托加工,统 一采购的同批原料,按照统一标准一次加工制备,统一包装。

每30天为一疗程,连续服用6个疗程,直至化疗疗程结束。允许化疗期 间出现2–4度消化道反应时停服,待恢复后继续服用。

停药指征:疾病进展或不良反应不能耐受。

Ⅲ.疗效中期评估

完成4个化疗疗程后3周,运用CT或PET–CT进行疗效评估。调整治疗 方案。

Ⅳ.支持治疗与副作用预防

化疗过程中,必要时加用别嘌呤醇并注意碱化、水化,预防肿瘤溶解综合 征;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1.0×109/L、Hb<80g/L、PLT<20×109/L时(或 根据具体情况,研究者认为有必要时),可分别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输红细胞或血小板支持治 疗;

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止吐、保肝、抑酸保胃等治疗;

中枢神经系统(CNS)浸润的预防治疗:中高危和高危患者,特别是对于 1个以上部位结外累及或LDH升高的患者,有CNS复发的风险。CNS预防治 疗对于这些患者是必需的:睾丸和乳腺淋巴瘤患者应接受CNS预防治疗。

以上治疗均应记录。不允许同时应用对淋巴瘤有治疗作用的其他药物,除 非并发症需要。

1.2.3随访

该项研究对全部受试者基线调查之后,完成既定的治疗后,即进入随访。

随访终止时间:自第一例患者入组之日起,随访至终点事件。

时间:第一年,每3月一次;第二年,每6月一次。

内容: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LDH、β2–MG、EKG、浅表淋巴结 B超、腹部B超(肝脏、胰脏、脾脏、肾脏、后腹膜)、胸片(正侧位)、心电 图、CT或PET–CT,以及相应必要检查。

1.2.4疗效评价

疗效指标:

主要疗效指标:完全缓解率(CR)和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按照1981年WHO制定标准进行临床评估,分为完全缓解(CR)、 部分缓解(PR)、稳定(SD)、复发或进展(PD)。

次要疗效指标:

●功能状态卡式评分(Kanofsky)。

●安全性指标: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等。

疗效评价标准:

●淋巴瘤的疗效评价标准可采用1999年国际工作组发表的指南和2007年 国际协调计划修订后的指南。

●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CR+PR。ORR定义为意 向性治疗人群(Intention–To–Treat,ITT)中治疗后达到CR+PR的受试 者百分比。计算公式:ORR=(CR+PR)/ITT总病例数×100%。

●CT扫描测量的肿大淋巴结体积的缩小,以及骨髓涂片和活检确定的骨 髓受侵程度。疗效反应分为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不确

定的完全缓解(unconfirmed CR,CRu)、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 PR)、稳定(stable disease,SD)、复发或进展(progression disease,PD)。 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计算机扫描(FDG–PET/CT),由于 PET/CT可以确定残存肿块是否部分缓解还是完全缓解,因此修订后的 标准取消了CRu,只分为CR、PR、SD、PD。

●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卡氏,KPS,百分法)标准。增加10分者为 好转,减少超过10分为恶化,增加或减少均少于10分为稳定。

●参照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NCI CTCAE)4.03版关于不良反应的 评价标准评价。

1.2.5统计分析

所有临床数据在收集后输入计算机,专业人员数据录入,按ITT(intention  to treat,ITT)分析原则,行全分析集(FAS)分析。统计分析的具体方法选择 如下:疗效数据分析以百分率表示,两组比较用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 检验),并采用Fisher's精确检验方法检测两组的统计学意义。不良事件等分类 数据将通过频率列表来表现,定量数据(如实验室检查)将根据NCIC CTC分级 系统将其转换为分类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各组治疗前后的均数比较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均数的相互比 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根据方差齐性检验结果选择P值,不符合正态分布 者则采用秩转换的非参数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有序等级资料:用Wilcoxon秩和检验。

●设定检验水准α=0.05,均以0.05为双侧检验有统计意义的标准,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完毕后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病例特征

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经筛选共有7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入组,每 组各35例,其中芩黄合剂组2例因从未服用中药被剔除,对照组共3例作剔 除处理(2例初次入组再评估aaIPI=0分,1例初次入组后合并严重肺部感染, KPS<70)。无脱落病例。按ITT原则最终可统计病例合计65例,均来源于瑞 金医院血液科病房。

年龄最小23岁、最大73岁,平均52.05±10.84岁(芩黄组52.03±12.13岁, 对照组52.06±13.96岁),中位年龄55岁。其中芩黄组33例,对照组32例。 男性38例(芩黄组18例,对照组20例)占58.4%;女性27(芩黄组15例, 对照组12例)占41.6%。除了对照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例数偏多外(p<0.05), 两组病例的其余基本特征如性别、年龄、体重、体表面积、ECOG体力状况、 血压、脉率等方面基本均衡。两组病例均为初治的CD20阳性的弥漫大B细胞 型NHL患者,其肿瘤分期(Ann Arbor方法)、分子分型、临床表现、肿瘤一些 特征以及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在两组患者之间进行比较基本均衡,无显著性 差异。

2.2疗效评价

全部65例患者完成化疗,采用R–CHOP方案64例,仅QH组1例因经 济原因选择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的使用率达到了98.5%(64/65)。完成4 疗程化疗1例(QH组),完成6疗程R–CHOP方案8例(每组各4例),完成 8疗程(6×R–CHOP+2×R)56例(每组各28例),两组化疗完成情况无差异。

2.2.1.治疗中期和终期疗效评估

完成4疗程化疗后对疗效进行中期评估,结果显示:达到CR 45例(QH 组27例、对照组18例),达到PR 19例(QH组6例、对照组13例),疾病进 展PD 1例出现在对照组,该病例改用RICE方案到终期评估时疗效达到CR。 QH组与对照组中期评估CR率分别为81.8%(27/33)和56.3%(18/32);ORR 率分别为100%(33/33)和96.9%(31/32)。总体疗效,经Mann–Whitney U检 验,Z=–2.258,精确显著性(双侧)P=0.028。两组中期评估疗效比较,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1、图1–1。

表1–1 芩黄组与对照组中期疗效比较                    %(n)

注:*芩黄组和对照组中期总体疗效比较,经Mann–Whitney U检验,Z=–2.258,精确显著性(双侧)P=0.028, P<0.05。

完成8疗程化疗后进行终期疗效评估,结果显示:达到CR 55例(QH组 31例、对照组24例),达到PR 6例(QH组1例、对照组5例),疾病进展PD 4例(QH组1例、对照组3例)。两组总CR率84.6%,其中QH组93.9%(31/33), 对照组75%(24/32)。两组总ORR率93.8%,其中QH组97.0%(32/33),对 照组90.6%(29/32)。总体疗效,经Mann–Whitney U检验,Z=–2.072,渐近 显著性(双侧)P=0.038,两组终期评估疗效比较,渐近显著性检验达到统计学 意义,P<0.05。详见表1–2、图1–2。

表1–2 芩黄组与对照组终期疗效比较                    %(n)

注:*芩黄组与对照组终期总体疗效比较,Mann–Whitney U检验,Z=–2.072,渐近显著性(双侧)P=0.038, P<0.05。

两组CR率比较,中期疗效,经卡方分析,χ2=4.986,p=0.033,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终期疗效,经卡方分析,χ2=4.477,p=0.044,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p<0.05。详见图1–3。

结果表明,芩黄合剂组*较对照组更早取得CR,达到统计学意义,且终期 评估疾病进展病例数少于对照组;总体缓解率中期评估芩黄组优于对照组,达 到统计学意义,P<0.05;终期芩黄组优势非常接近统计学意义,p=0.053。

2.2.2.卡式功能状态评分分层的疗效分析

卡式功能状态评分(Kanofsky,KPS)70分34例患者中(芩黄组15例,对 照组19例),28例取得CR(芩黄组14例,对照组14例),93.3%/73.7%;KPS 80分15例患者中(芩黄组8例,对照组7例),13例取得CR(芩黄组8例, 对照组5例),100%/71.4%;KPS90分的12例患者(芩黄组7例,对照组5 例)中10例取得CR(芩黄组6例,对照组4例),85.7%/83.3%;KPS 100分 4例患者中(芩黄组3例,对照组1例),全部达到CR。在KPS较差(70和 80分)的患者中芩黄组CR率95.7%(22/23)高于对照组73.1%(19/26),经 卡方检验,χ2=4.553,p=0.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3、 图1–4。

表1–3 芩黄组与对照组Kanofsky评分的CR率比较               %(n)

结果表明,芩黄组显著提高了KPS差(70和80分)的患者的CR率,达 到统计学意义P<0.05。

2.2.3卡式功能状态评分变化的程度

进一步按照治疗前后KPS变化的程度,统计疗效差异。增加10分者为好 转,减少超过10分为恶化,增加或减少均≤10分为稳定。结果显示:芩黄组 治疗前后KPS好转10例(30.3%)、稳定21例(63.6%)、恶化2例(6.1%); 对照组分别为3例(9.4%)、22例(68.8%)、1例(21.9%)。经卡方检验,χ2=6.556, p=0.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图1–5。

结果表明,芩黄组KPS治疗后总体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达到统计学意 义,P<0.05。

2.3安全性评估

约有30%的患者在首次输注利妥昔单抗时发生轻度的输液相关反应,包括 发热、寒战、畏寒、水肿等,一般症状轻微(NCI–CTC l或2级),通过减慢 输液速度以及预防性使用甲基泼尼松龙可以解决。

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芩黄组为66.7%(22/33),对照组为78.1%(25/32),两 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110)。芩黄组共发生147人次不良反应,对照组发生 198人次,两组间比较,经卡方检验,χ2=12.755,p=0.000,差异有显著性,见 表1–4。

两组血液学毒性中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及血小板减少最为常见。芩黄组 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占48.5%(16/33),而对照组为65.6%(21/32);贫血发 生率分别为芩黄组45.5%(15/33)和对照组56.3%(18/32);血小板减少发生 率分别为芩黄组27.3%(9/33)和对照组31.3%(10/32),单项比较均没有差异。 总体血液性毒性芩黄组发生40人次,对照组发生49人次,经卡方检验, χ2=2.222,p=0.136,芩黄组低于对照组,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

两组非血液学毒性中发生乏力(67.7%)、恶心呕吐(58.5%)、食欲下降 (41.5%)最为常见,其余依次为脱发(29.2%)、体重减轻(29.2%)、粘膜炎 (27.7%)、便秘(27.7%)、腹泻(15.4%)、腹痛(15.4%)、血尿(15.4%)、 蛋白尿(6.2%)。其中乏力发生率分别为芩黄组57.6%(19/33)和对照组78.1% (25/32),两组比较P=0.077;粘膜炎发生率分别为芩黄组18.2%(6/33)和对 照组37.5%(12/32),两组比较P=0.082,均接近统计学意义,其余项目比较差 异都不显著。总体非血液性毒性芩黄组发生97人次,对照组发生133人次, 经卡方检验,χ2=9.641,p=0.002,芩黄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显意义。

芩黄组肝功能受损有4例,均为1–2级,对照组6例,有3例为Ⅲ级,经 保肝支持治疗恢复正常,未对化疗造成影响。对照组有5例HBsAg阳性和2 例HBV–DNA>103慢性乙肝患者,予拉米夫定片、阿德福韦酯片等持续抗病 毒治疗病情稳定,未发现肝功能异常波动和病毒复制增加情况。

芩黄组发生胸闷症状伴心电图T波改变1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经 降压等对症治疗症状缓解;对照组发生类似心血管事件2例,都发生在既往合 并基础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心脏超声检查左室射血分数均在正常范围。

研究中两组均未发现血肌酐增高肾功能损伤病例。

化疗过程中共发生7例合并肺部感染病例(芩黄组2例、对照组5例), 经积极抗感染治疗,最终炎症得到控制,其中对照组1例发生严重肺部感染合 并真菌感染,导致化疗周期被迫延长20天。

化疗过程中共发生3-4级血液毒性15人次,其中芩黄组4人次(10%,4/40 人次)、对照组11人次(22.4%,11/49人次),两组比较,经卡方检验,p=0.182, 未达到统计学意义。共发生3–4级非血液毒性10人次,为乏力(2例)、发热 (1例)、恶心呕吐(1例)、便秘(1例)、粘膜炎(2例)、脱发(3例),其中 芩黄组仅发生脱发1例,两组比较,经卡方检验,p=0.036。结果表明,芩黄 组3–4级非血液毒性显著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 1-4。

两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表1–4.常见毒性反应发生率比较                              (n,%)

注:*芩黄组与对照组非血液毒性比较,经卡方检验,χ2=9.641,p=0.002;3–4级非血液毒性,p=0.036, P<0.05。

结果表明,芩黄组所有及3–4级非血液毒性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过程中3–4级毒性发生率低,总体耐受性良好。

3.小结

芩黄合剂联合R–CHOP化疗方案治疗初发中高危DLBCL患者,与单纯 R–CHOP治疗相比,中期疗效CR率81.8%vs56.3%,ORR100%vs96.9%;终期 疗效CR率93.9%vs75%,ORR96.9%vs90.6%。联合治疗更早取得完全缓解, 疗效优于单纯化疗。

芩黄合剂提高了KPS较差患者的CR率(95.7%vs 73.1%)。

芩黄合剂减轻了化疗的毒副反应,尤其是非血液性毒性。

实施例2芩黄合剂对化疗过程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美国BD公司(Becton Dickinson)生产 的FACS CantoTM Ⅱ,试剂为美国B–D公司出品的CD系列。

800免疫化学系统特定蛋白分析仪及与之配套试剂,美国贝克 曼(BECKMAN/COULER)公司。

1.2研究方法

T细胞亚群检测采用单克隆抗体荧光标记检测和流式细胞技术。

血液标本:血液标本(外周血)要求抗凝,EDTA或者肝素抗凝均可;体 积2–4mL,4℃冷藏送检。

1.3统计学处理

检验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或组内治疗前后均数的比 较采用t检验;多样本计量资料比较采用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齐用 LSD检验,方差不齐用Dunnett T3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以上所有检 验双侧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统计分析由SPSS 17软件完成。 图表制作用Microsoft Excel2007和Microsoft PowerPoint2007软件完成。

2.结果2.1两组化疗期间T细胞亚群CD3+、CD4+、CD8+细胞的变化

本次研究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采样数据,全部65例患者中治疗前有 完整数据63例(芩黄组33例,对照组30例),治疗中(4周期化疗后)有完 整数据60例(芩黄组33例,对照组27例),治疗后(6–8周期化疗完成后) 有完整数据63例(芩黄组31例,对照组32例)。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全组CD3+T细胞绝对计数在治疗中期出现明显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虽有所回升,但尚不能达到治疗前水平, 与治疗前比较仍呈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CD3+细胞相对值 (%)治疗中呈现出显著上升和治疗后缓慢下降趋势,治疗中、治疗后与治疗 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中和治疗后相比无统计学意义, p>0.05。芩黄组CD3+T细胞的变化情况与全组相似,而对照组CD3+T细胞绝 对计数下降程度非常接近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

两组间比较,两组间CD3+(%)和绝对计数,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比 较,经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1、2–2,图 2–1、2–2。

表2–1芩黄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CD3+、CD4+、CD8+相对值比较

                                                                

注:#:组内4疗程后与治疗前比p<0.05;*:组内6–8疗程后与治疗前比p<0.05; ○:两组间比p<0.05(以下同)

表1–2芩黄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CD3+、CD4+、CD8+绝对计数比较

                                                                

注:同上表

全组CD3+CD4+T细胞绝对计数在治疗中期及治疗后呈进行性的显著下 降,两组呈现相同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p>0.05。CD3+CD4+T细胞相对值(%)治疗中期下降不明显, 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组的变 化情况与全组相似,而芩黄组CD3+CD4+T细胞相对值下降不明显,差异未达 到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CD3+CD4+T细胞相对值和绝对计数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比较, 经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2–3、2–4。

全组CD3+CD8+T细胞绝对计数,治疗中、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3+CD8+T细胞相对 值,治疗中、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呈进行性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CD3+CD8+T细胞绝对计数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比较,经独立样 本T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D3+CD8+T细胞相对值治疗中 与治疗前比较,经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与治疗前比较,p=0.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2–5、2–6。

全组CD4+/CD8+细胞绝对计数比值在治疗中、治疗后呈进行性的显著下降, 两组呈现相同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CD4+/CD8+细胞比值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比较,经独立样本T检 验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后CD4+/CD8+比值=0.98(<1), 而芩黄组比值=1.12(>1)。见图2–7。

2.2两组化疗期间T细胞亚群CD4+CD28+、CD8+CD28+T细胞比例的变化

全组CD4+CD28+细胞相对值(百分比,%),在治疗中期下降不明显,而 治疗后下降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芩黄组治疗中、治疗后与治疗 前比较下降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组治疗中期下降不明显,p>0.05;而 治疗后下降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

两组CD4+CD28+细胞相对值,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比较,经独立样本 T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2–8。

全组CD8+CD28+细胞相对值(百分比,%),在治疗中及治疗后均明显上 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芩黄组治疗中期上升不显著,而治疗后与治 疗前比较上升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中及治疗后上升 不明显,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CD8+CD28+细胞相对值,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比较,经独立样本 T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2–9。

小结

DLBCL患者在R–CHOP化疗过程中出现T细胞亚群的明显变化,主要表 现为化疗后CD4+细胞及其亚群的抑制。

芩黄合剂对CD3+CD4+T细胞、CD4+CD28+细胞有保护作用,提高 CD4+/CD8+细胞比值。

实施例3中药组合物

黄芩1份、夏枯草1.5份、姜黄0.5份、黄芪3份

实施例4中药组合物

黄芩1.8份、夏枯草1.1份、姜黄0.9份、黄芪2.2份

实施例5中药组合物

黄芩2份、夏枯草1份、姜黄1份、黄芪2份

实施例6中药组合物

黄芩2.2份、夏枯草0.9份、姜黄1.1份、黄芪1.8份

实施例7中药组合物

黄芩3份、夏枯草0.5份、姜黄1.5份、黄芪1份

实施例8中药组合物的制备

实施例3-8的中药组合物根据常规制剂手段制备的药物剂型,例如颗粒剂 等。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 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方法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补充,这些 改进和补充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