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脊髓空洞-蛛网膜下腔微侵袭分流装置

脊髓空洞-蛛网膜下腔微侵袭分流装置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脊髓空洞-蛛网膜下腔微侵袭分流装置,由脊髓空洞端和脊髓蛛网膜下腔端组成,整个装置呈“卜”字型,所述的脊髓空洞端与脊髓蛛网膜下腔端的管壁上均设有侧孔。本发明优点在于:微创微侵袭,操作简单易推广,手术时间短、并发症低,由于暴露脊髓的节段减少,操作简单缩小了手术操作时间,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下降,达到治疗效果的同时,提高了安全性;相比较传统的脊髓背侧后正中沟切开,提高了脊柱的稳定性、减少了对正常脊髓功能的影响、降低脊髓空洞的复发率;节约医疗成本、减轻患者医疗负担、减少浪费,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4800965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5-07-29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510264473.7

  • 申请日2015-05-21

  • 分类号

  • 代理机构上海卓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李阳

  • 地址 200433 上海市杨浦区翔殷路800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10:07:19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9-05-07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A61M27/00 授权公告日:20180213 终止日期:20180521 申请日:20150521

    专利权的终止

  • 2018-02-13

    授权

    授权

  • 2015-08-26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61M27/00 申请日:20150521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07-29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脊髓空洞-蛛网膜下腔 分流手术的微侵袭分流装置。

背景技术

脊髓内由于受多种原因的影响,形成管状空腔,称为脊髓空洞症 (syringomyelia,SM)。脊髓空洞症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脊髓退行性病变,主要 表现为分离性感觉障碍、肌肉萎缩、肌力降低等,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有关其病因问题至今尚无统一的认识。其发生原因可能与某些先天性发育畸形 因素(寰枕畸形、脊柱裂、神经管闭合不全)及后天继发因素(外伤、脊髓肿 瘤等)有关。对于原发性脊髓空洞症的治疗,目前尚未完全形成共识。现有技 术中主要采用脊髓背侧后正中沟切开或腰大池-腹腔分流的方式。

1、脊髓背侧后正中沟切开:通过切开脊髓背侧后正中沟,使脊髓中央管 与脊髓蛛网膜下腔相通,达到减轻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但其弊端有 以下几个方面:一、存在影响脊柱稳定性的风险。由于脊髓后正中切开至少需 要切除两个节段的棘突和椎板,术后可能影响脊柱的稳定性,在某些节段(如 胸12-腰1水平)尤为突出。二、影响正常脊髓功能。由于脊髓组织对急性损 伤的代偿能力非常有限,对于脊髓空洞严重且正常脊髓受压的患者,沿脊髓后 正中沟切开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在高颈段甚至会出现呼吸 功能障碍。三、脊髓空洞易复发。沿脊髓后正中切开后,切开的两侧脊髓组织 会重新粘连,导致再次出现空洞,这一点在临床实践中较为常见。

2、腰大池-腹腔分流:通过穿刺腰大池部位的蛛网膜下腔将脑脊液引流到 腹腔,其最大弊端是不能解除脊髓空洞。且还存在手术损伤较大,分流管脊髓 端难于固定、感染风险高等不利因素。且腰大池部位的过度引流还可以导致脑 组织的整体下移进而出现枕骨大孔疝,可以危及生命。

目前比较倾向性的意见是脊髓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或脊髓空洞-胸腔(腹 腔)分流。但是在实施脊髓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手术时,很关键的问题是缺 乏特异性的微侵袭的分流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脊髓空洞-蛛网膜下腔 微侵袭分流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脊髓空洞-蛛网膜下腔 微侵袭分流装置,所述的脊髓空洞-蛛网膜下腔微侵袭分流装置由脊髓空洞端 和脊髓蛛网膜下腔端组成,整个装置呈“卜”字型,所述的脊髓空洞端为直线 型分流管,脊髓蛛网膜下腔端一端与脊髓空洞端中间部位连接,为脊髓空洞端 的侧面分支,两部分均为中空分流管且内部互相连通,所述的脊髓蛛网膜下腔 端与脊髓空洞端的夹角为30°,所述的脊髓空洞端与脊髓蛛网膜下腔端的管壁 上均设有侧孔,所述的侧孔为贯通分流装置管壁的通孔,在管壁上均匀分布。

所述的脊髓空洞端总长8cm,脊髓蛛网膜下腔端长3cm。

所述的脊髓空洞端与脊髓蛛网膜下腔端的管道内径ID0.7mm,外径 OD1.5mm。

所述的脊髓空洞-蛛网膜下腔微侵袭分流装置为硅胶材质。

所述的侧孔的孔径为0.2-0.4mm。

本发明优点在于:

1、微创微侵袭,主要体现在对棘突、椎板等脊柱后柱组织的微创以及对 脊髓背侧正常脊髓组织的微创,符合现代神经外科的主流趋势;

2、操作简单易推广,手术时间短、并发症低,由于暴露脊髓的节段减少, 操作简单缩小了手术操作时间,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下降,达到治疗效果的同 时,提高了安全性;

3、相比较传统的脊髓背侧后正中沟切开,提高了脊柱的稳定性、减少了 对正常脊髓功能的影响、降低脊髓空洞的复发率;

4、节约医疗成本、减轻患者医疗负担、减少浪费,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 和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的脊髓空洞-蛛网膜下腔微侵袭分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和组成部分如下所示:

1.脊髓空洞端   2.脊髓蛛网膜下腔端

3.侧孔

请参照附图1,附图1是本发明的脊髓空洞-蛛网膜下腔微侵袭分流装置的 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的脊髓空洞-蛛网膜下腔微侵袭分流装置是用于 脊髓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手术的微侵袭分流管,由脊髓空洞端1和脊髓蛛网 膜下腔端2组成,整个装置呈“卜”字型,所述的脊髓空洞端1为直线型中空 分流管,总长8cm,所述的脊髓蛛网膜下腔端2一端与脊髓空洞端1中间部位 连接,为脊髓空洞端1的侧面分支,所述的脊髓蛛网膜下腔端2与脊髓空洞端 1的夹角α为30°,所述的脊髓蛛网膜下腔端2总长3cm。相比较现有的T型 腰大池-腹腔分流管(美敦力公司),这种“卜”型设计的优点主要体现在:1、 脊髓空洞端1的硅胶管容易置入;2、相比90°的直角,30°的夹角设计不容 易导致分流管弯折,避免堵管以及管子弯折后导致正常脊髓组织的受压;3、 “卜”型设计易于固定分流管,使其不容易移位。

所述的脊髓空洞端1与脊髓蛛网膜下腔端2都是硅胶材质,内部中空且互 相连通。所述的脊髓空洞端1与脊髓蛛网膜下腔端2的管道内径ID0.7mm,外 径OD1.5mm。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的脊髓空洞端1与脊髓蛛网膜下腔端2的管壁上均设 有侧孔3,所述的侧孔3为贯通分流装置管壁的通孔,在管壁上均匀分布,侧 孔3的数量和间距不限,以不影响分流管的整体强度为标准。所述的侧孔3的 孔径为0.2-0.4mm。如果没有侧孔3,“卜”型设计的脊髓蛛网膜下腔端2一旦 贴壁或者粘连,则会导致引流不畅甚至无法引流。本“卜”型设计侧孔3的目 的是为了更加充分的引流脊髓空洞内液,避免术后堵管的发生。

本发明在使用时,通过脊髓背侧小的切口,依次将脊髓空洞端1植入脊髓 空洞内,脊髓蛛网膜下腔端2固定在脊髓的蛛网膜上,即可实现将脊髓空洞与 脊髓蛛网膜下腔相通,打通脑脊液的循环,缩小甚至闭塞空洞的目的,从而减 轻或者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1、微创微侵袭。主要体现在对棘突、椎板等脊柱后 柱组织的微创以及对脊髓背侧正常脊髓组织的微创,符合现代神经外科的主流 趋势;2、操作简单易推广。通过脊髓背侧小的切口,依次将脊髓端植入脊髓 空洞内,蛛网膜下腔端固定在脊髓的蛛网膜上,即可实现将脊髓空洞与脊髓蛛 网膜下腔相通,打通脑脊液的循环。上述操作简单易推广;3、手术时间短、 并发症低。由于暴露脊髓的节段减少,操作简单缩小了手术操作时间,感染等 并发症发生率下降。达到治疗效果的同时,提高了安全性。

相比较传统的脊髓背侧后正中沟切开,本发明提高了脊柱的稳定性、减少 了对正常脊髓功能的影响、降低脊髓空洞的复发率。

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果:通过调查,国内多数神经外科中心在实施脊髓空 洞-蛛网膜下腔分流或者脊髓空洞-腹腔(胸腔)分流手术时,采用的是美敦力 公司生产的T型管,然而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对该分流管进行一定程度 的修剪或加工。本发明如能实现量产并在临床推广应用,可以节约国家卫生医 疗成本、减轻患者医疗负担、减少浪费,同时树立民族自主知识产权,社会效 益和经济效益巨大。并且由于其操作简单易行,可大规模推广到广大基层医院, 让更多的基层患者获益。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 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方法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补充,这些 改进和补充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