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双内腔接触式n侧出光框架支撑结构面发射半导体激光器

一种双内腔接触式n侧出光框架支撑结构面发射半导体激光器

摘要

一种双内腔接触式n侧出光框架支撑结构面发射半导体激光器及其制作方法,属于半导体激光器制造技术领域。相关的现有技术采用p型与n型电极均为内腔接触式的,但其电极只在p侧引入,以减少双侧DBR电阻。该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是,p型与n型电极开在同一侧,其电极不可能制备成封闭环形,由于是半环型,电流的分配不对称,注入载流子诱发光子形成的光场分布不均匀。本发明提出的激光器结构, p型与n型电极在器件两侧,形成双内腔接触式结构,使注入电流绕过p型DBR和n型DBR直接进入有源区;同时n侧采用框架支撑结构及其制作方法,解决了形成n型电极窗口的刻蚀过程中,器件结构连接强度不足所造成的有源区崩落问题。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6-11-09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H01S5/187 授权公告日:20140806 终止日期:20150914 申请日:20120914

    专利权的终止

  • 2014-08-06

    授权

    授权

  • 2014-07-02

    著录事项变更 IPC(主分类):H01S5/187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20914

    著录事项变更

  • 2013-02-06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H01S5/187 申请日:20120914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2-12-19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半导体激光器制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双内腔接触式n侧出光框架支撑结构面发射半导体激光器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面发射半导体激光器的输出功率不及边发射激光器,这是因为传统结构的面发射半导体激光器主要是由p型DBR、有源层、n型DBR构成,电流经由p型电极,经过p型DBR、有源区、n型DBR、n型衬底以及n型电极构成回路,这种结构引进的等效电阻很大,且阻抗主要由DBR形成,导致器件发热严重,阈值电流升高、内量子效率降低。因此降低器件的等效电阻,是获取高功率高效率面发射半导体激光器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文献报道,仅在p侧制作内腔接触电极,绕过了p型DBR电阻,对器件的电阻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还有报道p型与n型电极都在p侧引入,以减少双侧DBR电阻,但是带来的问题是,p型与n型电极开在一侧,其电极不可能制备成封闭环形,由于是半环型,根据电流流经电阻的分配原则,电流的分配形成不对称性,注入载流子诱发光子形成的光场分布不均匀。这里面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已经认识到双内腔电极可以减少电阻,但其实施和报道中仅仅提出了单侧引入,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必须解决,当p型与n型电极分别从两侧开环形沟槽引入时,由于剩余的环形连接处仅仅为有源区的厚度,大约数十纳米,在制备工艺过程中,包括抛磨、超声清洗等,极容易造成有源区受力、振动崩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双内腔接触式n侧出光框架支撑结构面发射半导体激光器。这种面发射半导体激光器通过改变器件结构,其电极从双面引入,使注入电流同时绕过p型DBR和n型DBR直接进入有源区,电流注入分布平衡,载流子诱发光场分布对称均匀,整个器件等效电阻有效降低,进而使器件的热特性也得到改善。同时这种框架支撑结构及其制作方法,解决了器件结构连接强度不足,所造成的有源区崩落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见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与n侧视图图2。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双内腔接触式n侧出光框架支撑结构面发射半导体激光器。所述激光器的结构包括:p型电极(1),p型DBR(2),p型欧姆接触层(3),氧化限制层(4),p型限制层(5),有源区(6),n型限制层(7),n型欧姆接触层(8),n型DBR(9),缓冲层(10),衬底(11),增透膜(12),n型电极(13),刻蚀区域(14),框架支撑结构(15)。 

其特征在于:p型电极(1)和n型电极(13)都是内腔接触电极,注入电流同时绕过p型DBR和n型DBR直接进入有源区; 

其特征在于:只对p型电极(1)与p型欧姆接触层(3)接触处的p型欧姆接触层(3) 局部进行重掺,垂直谐振腔范围内的p型欧姆接触层(3)不重掺杂,以此保证激射的光子不被重掺杂过的p型欧姆接触层(3)大量吸收; 

其特征在于:只对n型电极(13)与n型欧姆接触层(8)接触处的n型欧姆接触层(8)局部进行重掺,垂直谐振腔范围内的n型欧姆接触层(8)不重掺杂,以此保证激射的光子不被重掺杂过的n型欧姆接触层(8)大量吸收; 

其特征在于:p型欧姆接触层(3)含有相位补偿层,其光学厚度满足激光器谐振波长。 

其特征在于:n型欧姆接触层(8)含有相位补偿层,其光学厚度满足激光器谐振波长。 

其特征在于:在形成n型电极窗口的刻蚀过程中,采用如图2中所示的框架支撑结构(15)来进行掩膜,只有(14)处的n型DBR被刻蚀掉,谐振腔范围内的器件结构与整体的连接稳固性得到加强。 

其特征在于: 框架支撑结构(15)的框架支撑通道可以是四通道,也可是其余数量通道,其宽度和形状不受限制,本案仅提供了一种图示方案示范。 

本发明提出的内腔接触式面发射激光器的制作过程步骤如下: 

1)  在p型DBR(2)表面光刻; 

2)  用光刻胶做掩膜,腐蚀p型DBR(2)至p型欧姆接触层(3); 

3)  对无光刻胶保护的p型欧姆接触层(3)进行重掺; 

4)  蒸镀p侧欧姆接触电极Ti/Pt/Au; 

5)  剥离; 

6)  套刻,刻蚀到p型限制层(5)的表层; 

7)  将外延片放入湿氮氧化装置中进行氧化,控制氧化时间,使氧化限制层形成大小合适的氧化孔径,以实现良好的光电限制,此时p侧制作完成; 

8)  衬底减薄并抛光,蒸镀一层增透膜ZrO2; 

9)  对n侧进行套刻; 

10)  先用HF酸去除n侧没有光刻胶作掩膜保护的增透膜ZrO,再进行湿法腐蚀,直至刻蚀到n型欧姆接触层(8)的表层,形成n型电极窗口; 

11)对无光刻胶保护电极窗口处的n型欧姆接触层(8)进行重掺; 

12) 完全去胶后,采用负胶套刻; 

13) 在n侧蒸镀电极AuGe/Ni/Au电极; 

14) 剥离。 

至此,工艺完成了n侧出射面发射半导体激光器双内腔接触式电极及其框架支撑结构,注入电流同时绕过p型DBR和n型DBR直接进入有源区,等效电阻大大降低,从而器件具有更好的热特性,克服了常规结构技术之不足。 

[0028] 附图说明

图1:双内腔接触式n侧出光框架支撑结构面发射半导体激光器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p型电极(1),p型DBR(2),p型欧姆接触层(3),氧化限制层(4),p型限制层(5),有 源区(6),n型限制层(7),n型欧姆接触层(8),n型DBR(9),缓冲层(10),衬底(11),增透膜(12)和n型电极(13) 

图2:双内腔接触式n侧出光框架支撑结构面发射半导体激光器的 n侧图形,其中:刻蚀区域(14),框架支撑结构(15) 

具体实施方案

1、采用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在厚度约为635μm的n型GaAs衬底上依次外延生长n型GaAs缓冲层;28对由Al0.9Ga0.1As/Al0.1Ga0.9As构成的n型DBR;n型GaAs欧姆接触层;n型限制层;3对In0.17Ga0.83As/GaAs0.92P0.08构成的应变补偿量子阱增益区,其中In0.17Ga0.83As为阱材料,厚度为6nm, GaAs0.92P0.08为垒材料,厚度为4nm;p型限制层;由Al0.92Ga0.08As构成的厚度为30nm的氧化限制层;p型GaAs欧姆接触层;30对由Al0.9Ga0.1As/Al0.1Ga0.9As构成的渐变p型DBR。 

2、在外延片p侧进行光刻,曝光、显影后形成所要的光刻图形。 

3、光刻图形做掩膜,进行湿法腐蚀或干法刻蚀,刻蚀无光刻胶保护的p型DBR(2)至欧姆接触层(3)的表层。 

4、对欧姆接触层(3)的圆环刻蚀面进行重掺。 

5、采用磁控溅射仪,蒸镀p侧欧姆接触电极Ti(30nm)/Pt(50nm)/Au(200nm),然后进行表面剥离。 

6、套刻,之后刻蚀无掩膜保护的p型DBR(2),直至p型限制层(5)的表层。 

7、将外延片放入湿氮氧化装置中进行氧化,氧化温度400℃,恒温水浴温度95℃,N2流量1L/min,控制氧化时间,形成氧化孔径,以实现良好的光电限制。 

8、在外延片的n侧采用机械的的方法对衬底进行减薄并抛光,蒸镀一层增透膜ZrO2,以提高光的透过率。 

9、在n侧采用双面对准光刻。 

10、先用HF酸溶液腐蚀掉n侧没有光刻胶做掩膜保护的增透膜ZrO2;采用干法刻蚀技术,直至刻蚀到n型欧姆接触层表层,形成n型电极窗口。 

11、完全去胶后,采用负胶套刻。 

12、对无光刻胶保护电极窗口处的n型欧姆接触层(8)进行重掺。 

13、在n侧蒸镀电极AuGe/Ni/Au电极。 

14、剥离。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