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养心活脑并预防猝死的药酒及制作方法

一种养心活脑并预防猝死的药酒及制作方法

摘要

本发明属于中药制剂范畴,主要由7味草药按比例冷浸于酒中,取其浸出液,精制而成。所述药酒包括:黄芪、丹参、当归、佛手、太子参、白桦茸、藏红花七种中草药及配制用的酒剂;其中,黄芪为5~40g/L;丹参为5~40g/L;当归为5~40g/L;佛手为1~30g/L;太子参为1~30g/L;白桦茸为1~30g/L;藏红花为1~10g/L。本发明能够有效地改变血液流变学、改善心脑血氧的供应、缓解胸闷、心慌气短的症状,降低猝死发生率,同时也不造成对肝肾的损伤。具有预防猝死、延缓衰老、健脑明目、消除血栓等作用。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772593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2-11-14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吴鎏桢;吴昊;

    申请/专利号CN201210295957.4

  • 发明设计人 吴鎏桢;吴昊;

    申请日2012-08-17

  • 分类号A61K36/88;A61P9/10;A61P9/00;

  • 代理机构北京金智普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皋吉甫

  • 地址 100191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8号北京医学部神经科学研究所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7:16:49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4-04-09

    授权

    授权

  • 2013-01-02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61K36/88 申请日:20120817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2-11-14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制剂范畴,主要由7味草药按比例冷浸于酒中,取其浸出液,精制而成。 

背景技术

2011年5月至2012年7月,几乎每个月都有突然猝死的例证发生,并且愈来愈年轻化,例如网络卖家5人,电台2人,投行精英4人相继猝死;另据《新闻1+1》2012年5月4日报道:在深圳,4月10日至20日11天内,当地120共接到16例中青年猝死的病例。这一现象也同样发生在南宁等其它城市。突然猝死的偶发变得愈来愈频发状况,给人们生命健康敲响了警钟。 

猝死是指猝不及防,以急性症状开始1小时内、骤然发生意识丧失,进而发生自然地生物学死亡。其特点是自然性、突发性和不可预知性。猝死分为心脏性(60%~70%)和非心脏性(30%~40%)两大类。据2010年相关数据统计,美国每天约有1200人发生猝死,占自然死亡的15%~30%;心脏性猝死在美国每年发生30~40万例,其中,冠心病猝死占80%。我国的心脏性猝死高峰年龄在45~75岁之间,心脏性猝死发生率约为41.84/10万,按此比例推算我国13亿人口中,每年死于心脏性猝死的约有54万人,我国平均每天有1479人死于心脏性猝死,位居世界各国之首,并且中国的心脏性猝死上升势头超乎我们之前的想象,由此可见中国心脏性猝死防治任务将面对一个十分严峻的形势[华伟中国医药导报2010年5月第7卷第14期封面人物)Incidence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China Analysis of 4 Regional Populations《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m Coll Cardiol,2009,54(12):1110]。 

心脏性猝死作为急诊常见的死亡原因,多见于冠心病、心肌病、心瓣膜病、原发性心电不稳(长Q-T间期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及室性心律失常等,但实际上相当数量的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前并无心血管疾病的症状与体征,也未因此对增加的心脏性猝死 危险予以重视,并且迄今尚无1项实验能准确预测心脏性猝死[崔岩,张新超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和预警因子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8,30(2):219~223]。 

美国心脏病协会研究指出,25%左右的冠心病患者以心脏性猝死为首发临床表现。病理解剖发现:心脏性猝死常见的病理改变为多支、弥漫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目前的医疗技术对猝死的防治根本策略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一级预防:普及防治知识,及时防治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及戒烟等。二级预防:控制冠脉硬化危险因素,对高危患者,尽量减少易患因素。三级预防:主要对高危患者的治疗。[黄翠瑶邵尉猝死的研究现状与展望实用医学杂志2002,18(11):1137~1139]。但临床观察数据表明:无论哪一种预防和治疗措施也不能完全避免心脏性猝死的发生[吴瑛心脏猝死预防的现状与对策365心血管网www.365heart.com,2010-2-10]。 

因此,一旦心血管事件发生,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才是关键。由于心搏骤停大部分发生在院外,心肺复苏成功率很低。大力普及复苏知识,使整个社会有众多的人掌握正确复苏方法,提高现场抢救成功率,对挽救猝死病人具重要意义。但是仍存在着学习与普及和推广的如何现实的难题。 

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多数是由心室颤动引起的,大部分患者先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持续恶化发展为室颤。埋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发展已经对心脏性猝死的治疗产生了深远影响。目前全国尽管ICD和CRT植入量较前比较明显增加,但是,每年400万心力衰竭新发人群以及每年54万猝死发生这样一个现实来说,如果ICD是预防心脏性猝死的惟一有效方法,那么我国将面临一个巨大难题:受国情的影响,目前绝大多数患者无法承受昂贵的经济负担。此外ICD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①ICD不是根治治疗;②ICD放电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③ICD需要定期更换等。[(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心律失常诊治中心)张澍中国社区医师2011年3月25日]。 

因此,寻找一种更积极更有效的防治猝死的手段是目前国内外医学界的空白,也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目前尚无有效地预防猝死措施的空白,笔者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将藏红花、白桦茸、黄芪、当归、丹参、太子参、佛手共七种中草药浸泡酒液中制成的药酒(酒精度30%vol左右),每日口服一次,每次30-50毫升,在进餐时或临睡前口服。能够有效地改变血液流变学、改善心脑血氧的供应、缓解胸闷、心慌气短的症状,降低猝死发生率,同时也不造成对肝肾的损伤。具有预防猝死、延缓衰老、抗击癌症、健脑明目、消除血栓等作用。 

具体配方如下,所述药酒包括:黄芪、丹参、当归、佛手、太子参、白桦茸、藏红花七种中草药及配制用的酒剂;其中,黄芪为5~40g/L;丹参为5~40g/L;当归为5~40g/L;佛手为1~30g/L;太子参为1~30g/L;白桦茸为1~30g/L;藏红花为1~10g/L。 

其中所述当归是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的干燥根,别名称秦归、云归,是一种很常用的著名中药。它的功效有很多,尤擅长补血活血[国家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89.]。也可以炮制好的饮片和提取物。研究证明,当归既有明显的止血作用,又有很明显的抗凝血活性。当归具有抗氧化效应和免疫促进效应,能够有效降低脑、心、肾、胰腺中丙二醛的含量,增强脑、心、肾、胰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并能防护过氧化的损害(周文博浅析当归在药理学中的应用研究医学信息2011,第4期,1646);当归所含有的有机酸具有抗心肌缺血作用,能够“增加心脏血液供应、降低心机耗氧量、保护心机细胞”;当归成分中的阿魏酸具有抗氧化自由基清除的作用,能够保持动脉壁中进入与移出的脂质动态平衡,抑制脂质沉积于血管壁阻止附壁血栓形成,从而起到有效降低血脂,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玄阳当归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分析2011,第4期,1939];当归可剂量依赖性的降低氯化钙诱发的 大鼠心律失常的死亡率,同时可减少心律失常发生率、延迟心律失常出现的时间,并缩短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对氯化钙诱导的实验性大鼠心律失常有较好的预防保护作用[刘雪东,李伟东,蔡宝昌当归化学成分及对心脑血管系统作用研究进展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2):155~157]。 

另外,当归提取物可减轻肝纤维化,提高肝细胞SOD和降低丙二醛,对多种肝损伤模型具有保护作用[夏泉张平李绍平王一涛当归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时珍国医国药,2004,15(3);164~165];当归对受毒物影响的损伤肝细胞表现为抗损伤效应,广泛地保护肝脏,可显著降低反映肝脏受损指标的ALT达40~60%,降低肝细胞膜受损程度20%,有时甚至可使肝细胞膜恢复正常,同时,还可以恢复肝糖原的含量[蒋明中药当归可以护肝,科技日报,2001,4月13日,第002版]。 

其所述中药黄芪为豆科植物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h)]和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i(Fisch.)Bge.Var.monghoklicus(Bge.)Hasiao]的干燥根。其味甘、性温,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毒排脓、利水消肿和生肌等功效,为补气要药;不论是黄芪的单味药或黄芪的有效成分包括黄芪皂甙、黄芪多糖等都对心血管系统疾病有肯定的作用;能够对缺血缺氧心肌起到保护作用、改善心功能、治疗心肌炎、促进血管扩张、调降血压,改善血液、血液流变学指标。它的药理作用机制大多是综合性的,主要涉及到心肌代谢的改善、自由基的清除、Na+-K+-ATPase活性的抑制等方面,这可能与黄芪本身复杂的化学成分有关[方晟黄芪对心血管疾病作用的药理研究进展湖南中医药导报2004,10(3):70~72)];[牛琳琳琚保军黄芪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药理及临床应用探究中医临床研究2012,4(7);46~47]。 

研究表明:黄芪还能清除自由基,减少过氧化脂质,增加超氧化歧化酶活性,抑制血小板凝聚,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增强肾上腺素皮质功能,改善肾脏功能;防止肝糖原减少,保护肝脏的结构和功能[朱瑄黄芪的现代药理研究及其临床新用2010, 8(15);72]、[崔蕾李姝玉柴新楼杨辉苏玮莲贾德贤王谦黄芪和葛根素对2型糖尿病KKAy小鼠肝损害干预的实验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5(3);189~193] 

其所述中药藏红花(Crocus sativus L.)又名西红花、番红花,为鸢尾科番红花的干燥柱头,属球根类草本植物,是一种名贵传统中药材,具有活血通络、散瘀止痛、降低胆固醇之功效,用于经闭症瘕,产后瘀阻,温毒发斑,忧郁痞闷,惊悸发狂[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120]。近年,藏红花被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39种中药之首,人们对藏红花的药用价值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逐步揭示了藏红花素类物质的药理作用,其抗癌活性和抗癌机理的研究,使得藏红花素类物质很有可能成为未来理想的抗癌药物之一。同时还发现藏红花中的藏红花酸具有降血脂作用,可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藏红花酸有较好的对抗乌头碱、哇巴因和氯化钙诱导的心律失常作用;藏红花素对改善心、脑缺血缺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疗效;进一步研究还发现:藏红花可以改善白酒加四氯化碳致肝损伤大鼠肝功能,降低血清丙二醛水平,提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而发挥抗氧化,抗自由基作用。进而实现保护肝脏、预防肝纤维化的作用。动物实验证明:藏红花提取液可以通过改善视网膜血液循环,阻断慢性高眼压条件下缺血低氧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损害,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起保护作用[季文军代文婷中药藏红花的研究概况海峡药学2011,23(10):79~81]。 

将当归、黄芪、藏红花的保护肝脏作用结合到其养护心脏、活血抗凝血的作用中预防酒精对肝脏的损伤,是本发明的技术特征之一。 

其所述丹参是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和根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其味苦,性微寒,归心肝二经,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等功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一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52~53]。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丹参主要通过脂溶性的丹参酮和水溶性的丹酚酸两大类成分, 从而发挥扩张冠状动脉,防止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改善微循环,降低心肌耗氧量等作用,被广泛用于临床各种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赵娜,郭治昕,赵雪,等.丹参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7,22(4):155~60]。同时丹参对多种原因导致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病理过程起保护作用[齐艳艳史永照丹参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4(2):89~91]。 

其所述太子参是石竹科植物孩儿参(Pseudostellaria-heterophylla(Miq)Pax ex Pax et Hoffm.)的干燥块根,其别名有孩儿参、童参、双批七、四叶参或米参。太子参具有益气健脾、生津润肺之功效。临床主要用于脾虚体倦,食欲不振,病后虚弱,气阴不足,自汗口渴,肺燥干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46)。太子参是传统的清补药物,亦是常用的药食两用的药,连续服用太子参5周后,能显著降低血清TNF-A和IL-6水平,从而实现防治梗死后慢性心衰心肌重构的作用[沈祥春等,太子参对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大鼠心肌重构的作用贵阳医学院学报,2008,33(6):600~603]。 

其所述佛手(Fructus citri Sarcodactylis)系芸香科柑桔属植物佛手(Citrus medica L.var.sarcodactylis Swingle的干燥果实。味辛、苦、酸,性温,入肝、胃、肺经。有舒肝理气,和胃止痛之功,用于肝胃气滞,胸胁胀痛,胃脘痞满,食少呕吐等[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一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24]。随着对佛手研究的深入,其抗抑郁作用也逐渐得到重视,有研究结果表明,佛手挥发油的抗抑郁作用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300mg/公斤体重剂量的佛手挥发油给药即能产生明显的抗抑郁作用,600mg/公斤体重剂量佛手挥发油与经典抗抑郁药氟西汀10mg/公斤体重效果相当[高洪元田青佛手挥发油的抗抑郁作用机制探讨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8(7)231~234]。冠心病与抑郁似乎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医生观察到抑郁症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的比例高于常人。在40~75岁的抑郁症患者死亡率是普通人群的6 倍,其中40%的死因为心源性的。他们心源性死亡的比例是普通人的8倍[胜利冠心病与抑郁——线索与争论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6):439~441],尤其是以躯体症状为主的抑郁(即隐匿性抑郁)。因此,临床医师不应忽视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抑郁的诊断与治疗,抗焦虑抑郁治疗可提高高血压伴焦虑抑郁患者降压疗效。心理治疗能使冠心病伴抑郁患者情绪改善,躯体症状明显缓解,心功能得到有效改善。[周军等抑郁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中国临床康复2004,8(30):6734~6735]。把佛手抗抑郁情绪的作用,用于配合治疗心脏病预防猝死,属于本发明的技术特征之二。 

其所述桦褐孔菌是一种寄生在落叶树上的菌,主要寄生于白桦树(Betula platyphylla var.Japonica)、银桦、赤杨等的树干或树皮下,形成不育的木腐菌。桦褐孔菌的菌丝体极其耐寒,能耐受-40℃的低温,主要分布在45°~50°N地区的北美、芬兰、波兰、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中国的黑龙江和吉林、日本的北海道等国家和地区。桦褐孔菌属于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非褐菌目(无褐菌目)、多孔菌科、褐卧孔菌属(纤孔菌属)。学名:Fuscoporia oblique(Pers.Fr)Aoshi或Inontus obliquus(Fr.)Pilat,在外文资料中,其学名常以Inonotus obliquus或Fuscoporiaobliqua出现。Blackbirchtuchwood,Malalonmushroom,Clinker polypore,Tschagapilz,Crooledschiller porling,Kofukisarunokoshikake。中文名为白桦茸、黑桦菌、桦菌、斜管纤孔菌,被赞誉为“西伯利亚灵芝”。桦褐孔菌(白桦茸)俄文称作Chaga,是俄罗斯的一种民间药用真菌,东欧、俄罗斯、波兰、芬兰等广泛利用其来防治各种疑难杂症,如各种癌症(胃癌、肝癌、肠癌等)、心脏病、糖尿病,并能抑制艾滋病病毒,抗辐射,抑制蛋白质生物合成,抗有丝分裂及消除其活性等作用,被称作是上帝赐给苦难人类的一种神奇的礼物[李建光,司俊娜,高愿军桦褐孔菌研究综述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571~572,582]。近年的研究发现桦褐孔菌作为一种药用真菌,富含B-D-glucan(3-D-葡聚糖),其含量是名贵菌类红樟菌的3O倍;SOD(超氧化歧化酶)的含 量是红樟菌的23倍,是灵芝的55倍。GCT的活性降低,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增强。可清除体内的自由基,保护细胞、延长传代细胞的分裂代数。长期的动物实验及临床实验表明:桦褐孔菌无任何毒副作用。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等[高雪丽高愿军吴广辉桦褐孔茵功能特性的研究进展专论与综述2006,22(5):136~127,131]。越来越多的临床和干预实验,以及来自基础研究的证据表明,自由基参与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从而诱发冠状动脉硬化、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律失常、某些癌症、老年白内障和黄斑变性、某些炎症及多种神经元疾病。人类每天都遭到自由基成千上万次的攻击。因此,科学家自五十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在人体内构筑一道抗自由基氧化、抗衰老的防线。这就是使抗氧化剂给出一个电子给自由基,而自身不会形成有害的能引起链反应的危险物质,氧自由基被中和,有害的链反应被终止。大量研究已经证实,人体内本身就具有清除多余自由基的能力,这主要是靠内源性自由基清除系统,它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等一些酶和维生素C、维生素E、还原型谷胱甘肽、β-胡萝卜素和硒等一些抗氧化剂。酶类物质可以使体内的活性氧自由基变为活性较低的物质,从而削弱它们对肌体的攻击力。酶的防御作用仅限于细胞内,而抗氧化剂有些作用于细胞膜,有些则是在细胞外就可起到防御作用。这些物质就深藏于我们体内,只要保持它们的量和活力它们就会发挥清除多余自由基的能力,使我们体内的自由基保持平衡。要降低自由基对人体的危害,除了依靠体内自由基清除系统外,还要寻找和发掘外源性自由基清除剂。在自然界中,可以作用于自由基的抗氧化剂范围很广,种类极多。目前,国内外已陆续发现许多有价值的天然抗氧化剂。[李云综述自由基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目前的预防措施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第1期87~89],[塞冬自由基与冠心病锦州医学院学报,1993,14(2):95~99]。由此看来,桦褐孔菌作为一种优质天然SOD,被用于预防心脏病猝死也是本发明的技术特征之三。 

进一步的,所述黄芪含量是8g~35/L,丹参是8g~35/L;当归是8g~35/L;佛手是3g~25/L;太子参是3g~25/L;白桦茸是3g~25/L;藏红花是4g~8g/L。 

进一步的,所述黄芪含量是10~20g/L,丹参是10~20g/L;当归是10~20g/L;佛手是5~15g/L;太子参是5~15g/L;白桦茸是5~15g/L;藏红花是3~5g/L。 

进一步的,所述酒剂包括符合卫生部质量标准的:⑴市售预包装白酒、散装白酒和白酒基酒;⑵市售预包装红白葡萄酒、散装红白葡萄酒和红白葡萄原酒;⑶市售预包装黄酒、散装黄酒和黄酒基酒;⑷市售预包装果酒、散装果酒和果酒基酒。 

一种所述药酒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如下: 

(1)按配方精选黄芪、丹参、当归、太子参和佛手饮片,放入1号冷浸罐中; 

(2)将白桦茸敲碎成直径为2-3厘米块状,放入1号罐中; 

(3)取10升纯净水倒入1号罐内,搅拌、洗去上述药材泥沙后沥净; 

(4)再重复工序(3)1次; 

(5)量取白酒基酒9.23升,全部倒入1号冷浸罐,将上述清洗过的药材充分浸泡、搅拌,并加入约0.70升纯净水,将酒精度调至60%vol,密封避光浸泡;每5日搅拌1次,10-30日后,取其全部滤出酒液,倒入2号冷浸罐中,同时放入藏红花搅拌、浸泡; 

(6)量取白酒基酒若干约5.85升,加4.15升纯净水共计8升,倒入1号罐与药渣混合搅拌,并将浸泡液酒精度微调至38%vol继续浸泡;每5日搅拌1次,浸泡10-30日;取其全部滤出液,倒入2号罐中,与含有藏红花的酒液混合、静置; 

(7)量取白酒基酒若干约4.61升,加5.39升纯净水使稀释至30%vol共计10升;倒入1号罐内,与药渣混合、搅拌,并将浸泡液微调至30%vol;浸泡5-10日后滤出; 

(8)2号罐静置3日,取其上清液倒入洗净、烘干、消毒备用的3号储存罐保存; 

(9)将步骤(7)中所述1号罐中滤出液全部导入2号罐中,与其剩余的沉降渣混合静置,3日后取上清液,倒入3号储存罐; 

(10)将3号罐中酒液的酒精度微调至30%vol,加入冰糖校正药酒口味,搅拌,冰糖全部融化后,静置3日后滤出、过滤、消毒;可得20升左右、棕红、澄明、无沉淀成品药酒,装瓶避光备用。 

长期以来,医学界一直以各种方式劝戒人们不要饮酒,不仅因为饮酒和心血管疾病存在广泛联系,还因为饮酒显著涉及到一系列健康危险因子。但是,近期的一系列研究表明:适量饮酒能预防和延缓动脉硬化的发生,能减少冠心病的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其机制主要是酒精参与抗氧化抗自由基,参与脂代谢,具有抗凝作用、抗炎保护血管内皮,影响血清铁和铁蛋白水平,促进血管内皮生成等方面,从而对心脏具有保护作用。完全禁酒就会失去这种潜在的有益健康的保护因素。适量饮酒的量通常指一个饮酒单位,它大致相当于12盎司(约340ml)啤酒(酒精含量4.5%左右),或4盎司(约114ml)葡萄酒(酒精含量12%左右),或1盎司(约28ml)白酒(酒精含量50%左右)。人们研究发现,在一定范围内随着饮酒量的增加,心脏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当超过某一范围后,心脏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随饮酒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即饮酒量与心脏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成“U”字形曲线关系,而曲线的波谷正好在饮酒量为每日一个饮酒单位处,即每日饮酒一个饮酒单位时心脏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最低[李制英王晓丽适量饮酒有益心脏的机制,心血管病学进展2007,28(4)647-649];[金绿英杨俊,适量饮酒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心脏杂志2010,22(1);141~145]。 

本发明继承中医药酒文化,尊属“酒为百药之长”,体现“治未病”未病先防辩证思想,根据中医理法方药规律组方:黄芪、太子参补气养气;丹参、当归养血活血;佛手宽胸理气解郁;藏红花化淤通脉;白桦茸补益正气。七味药材与酒密浸,应用传统工艺,使药材有效成分充分析出、融合。实现活血、通脉、养心、清脑的目的,从而能够有效的预防心血管疾病意外尤其是“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本发明的技术特征是利用能够有益于心血管系统的食用酒作为一种溶媒,将对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的中药和对抗酒精造成肝肾损伤的中药,以及具有天然SOD作用的药用菌类等食品级材料作为溶质,经过传统药酒工艺制成的药酒。使其具有养心活血、延长寿命、预防脑血管意外而又不损伤肝肾的特点。这是截至目前为止以往药酒所不具备的技术特征和思路,也是目前最符合我国国情、最有效、最简便、最可行的预防猝死方法之一。 

本发明所述丹参、当归、太子参、黄芪、佛手和藏红花,也包括其按传统炮制法制成的中药饮片、现代工艺制作的提取物粉末或浓缩液,均可以通过市售获得。 

本发明所述白桦茸系指桦褐孔菌的整个菌体和其块状物,以及由其制作的提取物粉末或浓缩液,均可以通过市售获得。 

其所述水包括白酒勾兑专用纯水、蒸馏水和纯净水以及矿泉水。 

本发明所述的药酒可以是现有技术中,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熟知的各种类型、各种口味的药酒,包括配制酒。 

本发明所述的药酒的制备方法,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是常规的、标准的和能够实现的成熟生产方法,且国家已有相应的生产标准。 

本发明采用的药材既是传统中药,又符合国家卫生部规定的药食同用和保健食品可用的原料研制出一种配制酒,在进餐时或临睡前少量饮用,即能够起到活血养心、预防猝死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常规组及药酒组两种不同两种方法对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3年的生存率的影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养心活脑、预防猝死的药酒配方及制作: 

(一),本发明具体配方:配制20升成品药酒(30vol)所需配料如下: 

藏红花100克;黄芪400克;丹参400克;当归400克;佛手200克;太子参200克;白桦茸200克;冰糖100克;白酒基酒(酒精度:65%vol)20升;纯净水20升。 

(二),本发明制备工艺: 

1,按配方精选黄芪、丹参、当归、太子参和佛手饮片,放入1号冷浸罐中。 

2,将白桦茸敲碎成直径为2-3厘米块状,放入1号罐中。 

3,取10升纯净水倒入1号罐内,搅拌、洗去上述药材泥沙后沥净。 

4,再重复3工序1次。 

5,量取白酒基酒9.23升,全部倒入1号冷浸罐,将上述清洗过的药材充分浸泡、搅拌,并加入约0.70升纯净水,将酒精度调至60%vol,密封避光浸泡。每5日搅拌1次,15日后(10-30日均可),取其全部滤出酒液,倒入2号冷浸罐中,同时放入藏红花搅拌、浸泡。 

6,量取白酒基酒若干(约5.85升),加4.15升纯净水共计8升,倒入1号罐与药渣混合搅拌,并将浸泡液酒精度微调至38%vol继续浸泡。每5日搅拌1次,浸泡20日(10-30日均可)。取其全部滤出液,倒入2号罐中,与含有藏红花的酒液混合、静置。 

7,量取白酒基酒若干(约4.61升),加5.39升纯净水使稀释至30%vol共计10升。倒入1号罐内,与药渣混合、搅拌,并将浸泡液微调至30%vol。浸泡5日(5-10日均可)后滤出。 

8,2号罐静置3日,取其上清液倒入洗净、烘干、消毒备用的3号储存罐保存。 

9,将7中所述1号罐中滤出液全部导入2号罐中,与其剩余的沉降渣混合静置,3日后取上清液,倒入3号储存罐。 

10,将3号罐中酒液的酒精度微调至30%vol,加入冰糖校正药酒口味,搅拌,冰糖全部融化后,静置3日后滤出、过滤、消毒。可得20升左右、棕红、澄明、无沉淀成品药酒,装瓶避光备用。 

本发明具体配方中各位药材的用量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变化,反复试验和筛选,找到了比较合适的含量范围: 

黄芪为5~40g/L;优选含量是8g~35/L;更为优选的含量是10~20g/L。 

丹参为5~40g/L;优选含量是8g~35/L;更为优选的含量是10~20g/L。 

当归为5~40g/L;优选含量是8g~35/L;更为优选的含量是10~20g/L。 

佛手为1~30g/L;优选含量是3g~25/L;更为优选的含量是5~15g/L。 

太子参为1~30g/L;优选含量是3g~25/L;更为优选的含量是5~15g/L。 

白桦茸为1~30g/L;优选含量是3g~25/L;更为优选的含量是5~15g/L。 

藏红花为1~10g/L;优选含量是4g~8g/L;更为优选的含量是3~5g/L。 

以上七种药材之间配伍单位剂量也可以增减变化,不同浓度或含量均可用于配制本发明的药酒,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以下是本发明药酒不同含量的配比表: 

实施例二、养心活脑、预防猝死的黄酒配方及制作: 

(一),本发明具体配方:配制20升成品黄酒所需配料如下: 藏红花20克;黄芪100克;丹参200克;当归200克;佛手50克; 

太子参50克;白桦茸200克;冰糖200克;同批同规格罐装黄酒(15.0±1.0%vol)25升;散装黄酒8升。 

(二),本发明制备工艺: 

1,按配方精选黄芪、丹参、当归、太子参和佛手饮片,放入1号冷浸陶罐中。 

2,将白桦茸敲碎成直径为2-3厘米块状,放入1号罐中。 

3,将散装黄酒的二分之一倒入1号罐内,搅拌,洗去上述药材泥沙后沥掉空净。 

4,重复3所述工序。 

5,将罐装黄酒10升,倒入1号罐,将上述药材充分浸泡冷浸,密封静置。10日摇晃拌动1次,30日后,取其上清液,倒入2号冷浸陶罐中,同时将藏红花放入上清液中浸泡冷浸。 

6,再取罐装黄酒10升,到入1号罐药渣中继续冷浸,10日摇晃拌动1次,30日后,再取其上清液,倒入玻璃罐2号中,与含有藏红花的上清液混合、静置。 

7,取2号罐上清液,再补充添加若干罐装黄酒至20升为止。 

8,过滤、消毒后,可得20升深棕、澄明、少沉淀成品黄酒药酒,装入深色瓶或陶罐密封备用。 

实验观察结果: 

(一)、本发明药酒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 

1,研究对象:自2006年7月至2008年7月,发明者招募观察了在心血管内科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20例。其中男66例,女54例,年龄36~68岁。诊断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制定的《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包括初发劳力型心绞痛、恶化劳力型心绞痛、自发性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不包括变异性心绞痛)。排除以下情况:①合并各种感染、肿瘤或免疫系统性炎症性疾病;②合并脑血管意外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③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及严重心功能不全;④严重糖尿病及并发症; 

2,研究方法:将120例自愿患者,随机分成常规组60例(常规治疗:即吸氧、阿司匹林、辛伐他汀、硝酸酯类、钙拮抗剂、ACEI/ARB及B受体阻滞剂等+复方丹参片,1次/d);药酒组60例(常规治疗﹢药酒口服30~50毫升,1次/d)。治疗45天后分别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及hs-CRP水平。 

3,结果:如表一所示,药酒组治疗后血浆粘度、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hs-CRP水平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和常规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表1治疗前后2组血液流变学结果及hs-CRP变化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5。 

近年来,随着检测方法的改进,特别是采用一些新的敏感的方法检测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发现其轻度升高与冠状事件、中风及周围血管病相关联,是一种独立的危险因素,是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心绞痛及支架置入患者未来事件的因素。hs-CRP作为炎症标志物及AS、血栓形成疾病的介导和标志物在心血管疾病诊治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临床广泛重视。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CDC)与美国心脏协会(AHA)建议,可根据hs-CRP水平对患者进行心血管病危险分类:即3.0mg/L为高度危险。 

(二)、本发明药酒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3年(36个月)生存率的影响: 

1,研究对象:召集并知情上述两组患者,将观察为期3年(36个月)生存率试验,观察药酒对心源性猝死的预防作用。 

2,研究方法:在进行常规治疗或研究治疗的同时,继续联系、追踪上述两组患者,定期见面或电话交流。将获得的生存函数,进行生存分析(Survival Analysis)以及威尔克森(Gehan比分)检验。 

3,结果:如图1所示:两组方法经生存率的比较,由gehan比分威尔克森检验统计,P(p=0.02161)<0.05,可以认为两种治疗方法的生存率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常规组60人36个月内有12人因心源性猝死离世,其猝死率约20%,而药酒组60人中仅有2人猝死,猝死率为3.33%。其有效率为93%。提示是目前十分有效的一种预防心源性猝死措施。 

【服用注意事项】 

1,服用本药酒后不应驾驶机动交通工具,如车船、摩托等。 

2,晚饭时或临睡前可服用15-30毫升/次,初次服用量10-20毫升/次,两周后可以逐渐加量。预防性饮用一般3-6次/周;治疗性饮用一般2次/日。 

3,惯于饮酒者,服用量可以在30-50毫升/次,不宜过量。宜先从小量开始,逐渐增加到需要服用的量。 

4,对酒过敏的人及患皮肤病等病人要禁用或慎用本药酒。 

5,本药酒宜就餐服用,但不宜和其他西药同时服用。 

6,该药酒宜温饮,有助于药力发挥作用。也可兑入适量热水或热茶中饮用 

7,妇女在妊娠期和哺乳期不宜服用本药酒;月经期也不宜服用。 

8,儿童生长发育尚未成熟,所以一般不宜服用。 

9,有肝炎、肝硬化、消化系溃疡、浸润性或空洞性肺结核、癫痫、心脏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均不适宜服用本药酒。 

10,有严重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要禁用或慎用本药酒。 

11,外科手术后、有消化道大出血史者、牙龈出血严重,痔漏、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均不宜服用本药酒。 

12,药酒宜避光、低温存放。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