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利用了架设索的无张力斜拉索状态的斜拉桥施工方法及用于其的架设索

利用了架设索的无张力斜拉索状态的斜拉桥施工方法及用于其的架设索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张力斜拉索状态的斜拉桥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塔(100)施工步骤,对主塔(100)进行施工;悬索(200)安装步骤,在主跨和边跨连续地安装悬索(200);吊杆(210)安装步骤,在悬索(200)上安装多个吊杆(210);固定索(220)配置步骤,沿纵向,把固定索(220)结合于吊杆(210)的下端部,沿纵向进行配置;斜拉索(110)安装步骤,依次安装斜拉索(110);上部梁施工步骤,把构成上部梁的梁段(300)分别依次结合于所述斜拉索(110)进行安装,沿纵向衔接各个梁段(300),对上部梁进行施工;以及拆除步骤,拆除所述悬索(200)、吊杆及固定索(220)。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713071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2-10-03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东亚大学校产学协力团;卞钟宽;

    申请/专利号CN201080051644.3

  • 发明设计人 卞钟宽;姜圆镐;

    申请日2010-11-04

  • 分类号

  • 代理机构北京青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代理人郑青松

  • 地址 韩国釜山广域市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6:52:28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10-26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E01D11/04 授权公告日:20141210 终止日期:20171104 申请日:20101104

    专利权的终止

  • 2014-12-10

    授权

    授权

  • 2012-11-28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E01D11/04 申请日:20101104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2-10-03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斜拉桥的施工方法及用于其的架设索。具体而言,本发明 涉及斜拉桥施工方法及其使用的架设索,在利用主塔和斜拉索对支撑上部 梁的斜拉桥进行施工方面,通过利用悬索桥式架设索对斜拉索进行预先施 工,从而即使不引入初始张力,也能够使作用于构成桥梁的上部结构的上 部梁及斜拉索的荷重实现最小化。

背景技术

由以主塔和斜拉索以及上部梁为主要构成要素构成的斜拉桥,其优点 是外观优美,斜拉索起到上部梁的弹性支点作用,具有把上部梁的荷重传 递到主塔的结构。因此,作为斜拉桥形式,能够施工具有200m以上主跨 长的大跨度桥梁,这种斜拉桥主要用作横跨宽度大、水深深的河流或海上 的桥梁。

因此,在对斜拉桥进行施工方面,具体的力量分配或架设工期受到斜 拉索和上部梁的架设方法的巨大影响,结果,斜拉桥施工的经济性受到斜 拉索和上部梁的架设方法的左右。作为以往的斜拉桥施工方法,利用在主 塔上依次安装梁段(segment),形成上部梁的“悬臂梁式架设施工法”。在 图1至图4中,显示了根据以往的悬臂梁式架设施工法对斜拉桥进行施工 的各步骤的简要侧视图。在以往的施工方法中,为对悬臂梁式斜拉桥进行 施工,首先安装主塔100,使由约10m~12m大小的较小块构成的梁段120 沿桥轴方向(纵向)配置。在上述梁段120与主塔100之间,连接于斜拉 索110,与此同时,对斜拉索110引入初始张力,通过这种方法,依次安 装梁段120后相互进行连接,从而形成上部梁。即,如图1至图4所示, 以各主塔100为中心,依次地利用斜拉索110,连续地依次安装梁段120 后,使中央部梁段合拢,从而形成连接全部跨度的上部梁。

可是,这种以往的施工方法由于需要依次进行梁段120的安装作业和 加装斜拉索120、引入初始张力的作业,因此存在整体桥梁施工需要较长 时间的缺点。

当安装梁段120时,以比桥梁完工后使用状态下的荷重作用于斜拉索 110的张力更大的大小,对斜拉索110引入初始张力。然后,在依次安装 梁段120的同时,下调斜拉索110的张力。在这种以往的施工方法中,为 了梁段120的支撑,需要向斜拉索110引入比实际使用状态下的张力更大 的初始张力,因此,比实际作用的荷重更大的张力作用于斜拉索110。为 此,需要把斜拉索110的大小制造得比实际使用状态更大,因此,为了斜 拉索110,会不必要地耗费更多钢材,存在资源浪费及费用增加的问题。

另外,以往的施工方法因为对斜拉索110引入的初始张力,而沿纵向 (桥轴方向)对梁段120产生较大的压缩力,存在为此而需要不必要地增 大梁段120的截面大小的缺点。另外,由于利用具有纵向长度约10m~12m 左右大小的梁段120对上部梁进行施工,所以每个梁段120均需要形成衔 接部。因此,为了梁段120的连接,不仅使用大量的连接板,高张力螺栓 也需要焊接,存在梁段120间的连接作业量增多,引起费用上升及延误工 期的缺点。

另外,在以往的施工方法中,梁段120的安装作业和斜拉索120的固 定及初始张力引入作业需要依次进行,因此,在桥梁完成之前的状态下, 相互连接的梁段120构成悬臂梁结构,且在桥梁施工期间长时间保持这种 长跨度的悬臂梁结构。因此,抵御台风等自然环境影响的能力差,需要诸 如把梁段120的下部与主塔100连接并进行支撑的增强索的另外的抗风装 置。进而,由于在桥梁施工期间,施加于各个斜拉索110的张力发生变化, 因此制造最终桥梁形状所需的结构计算复杂,存在的缺点是,计算耗费大 量时间和费用等,上部梁的形状管理、设计及施工方面的管理非常复杂。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如上以往悬臂梁方式的斜拉桥施工方法带有的 问题和缺点而开发的,其目的是,在斜拉桥的施工中,使需要很长工期的 上部梁架设和斜拉索架设所需的时间实现最小化。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是,不再需要对斜拉索引入初始张力,从而使应 用于上部梁的梁段和斜拉索的应力实现最小化,因此能够防止梁段及斜拉 索截面的不必要扩大,防止资源浪费、材料费用增加等。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是,能够利用大块的梁段,从而缩短桥梁施工所 需的工期,能够使梁段连接所需的连接板的使用、高弹力螺栓的使用或焊 接量实现最小化,能够使上部梁和斜拉索的架设所使用的附属材料和装备 实现最小化。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是,能够在短期内架设梁段和斜拉索,能够消除 因长期施工而导致的抗风装置的必要性,节省费用。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达成如上目的,在本发明中,提供一种斜拉桥施工方法,安装由悬 索、吊杆及固定索构成的的架设索后,在桥梁全跨度上,在以无应力状态 安装斜拉索的状态下,把梁段制造成大块,将其安装于斜拉索并相互连接, 从而在制作上部梁后,去除上述架设索,完成斜拉桥。

另外,在本发明中,提供用于这种施工方法的架设索。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斜拉索以未引入初始张力的无应力状态预先安装,因此, 不同于以往的悬臂梁式架设方法,能够防止斜拉索的截面因引入初始张力 而不必要地扩大,能够阻止资源的浪费、材料费用增加等,不再需要引入 初始张力所需的张拉装备,能够获得节省相应费用和缩短工期的效果。而 且,在本发明中,由于不对斜拉索引入初始张力,所以能够使作用于梁段 的纵向轴力实现最小化,结果,能够减小梁段的截面积。

另外,根据本发明,由于在安装上部梁之前,临时预先安装了全体斜 拉索,所以能够极大地减少斜拉索安装所需时间,通过以大块的梁段架设 上部梁,能够缩短上部梁架设所需的架设时间。

特别是根据本发明,由于以大块的梁段架设上部梁,所以能够使梁段 之间的衔接部个数实现最小化,使用于衔接部的连接板的使用、高弹力螺 栓的使用或焊接量实现最小化,能够使用于上部梁和斜拉索架设的附属材 料和装备实现最小化。

而且,根据本发明,在梁段的连接步骤中,梁段构成悬臂梁结构的期 间缩短,不再需要另外的抗风装置,节省相应的费用。

附图说明

图1至图4分别是显示利用以往悬臂梁式架设施工法对斜拉桥进行施 工的各步骤的简要侧视图。

图5至图18分别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斜拉桥施工方法的各步骤的简 要桥梁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对包含多个主塔和位于各个主塔外侧的锚墩的斜拉桥进行 施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塔施工步骤,对主塔进行施工;悬索 安装步骤,在2个主塔之间的主跨和各主塔与锚墩之间的边跨连续地安装 悬索;吊杆安装步骤,在悬索上设置相互间隔,竖直下垂地安装多个吊杆; 固定索配置步骤,沿纵向,把在主跨与边跨上连续长长地延长的固定索结 合于吊杆的下端部,固定于锚墩的上端部和主塔的中间,沿纵向进行配置; 斜拉索安装步骤,把将对构成上部梁的梁段进行支撑的斜拉索连接于主塔 的上端部与固定索之间,依次安装于斜拉索安装预定区间;上部梁施工步 骤,预先制作构成上部梁的梁段后,移送并依次结合于所述各个斜拉索进 行安装,沿纵向衔接各个梁段,对上部梁进行施工;以及去除步骤,去除 所述悬索200、吊杆及固定索220。

本发明的架设索,是在包含多个主塔和位于各个主塔外侧的锚墩的斜 拉桥中,用于以无应力状态安装对构成上部梁的梁段进行支撑的斜拉索的 架设索。

本发明的架设索的特征在于,包括:悬索,连续地安装于两侧主塔之 间的主跨以及各主塔与锚墩之间的边跨;吊杆,为多个,在所述悬索上设 置相互间隔,竖直下垂地安装;固定索,沿纵向,在主跨与边跨间连续长 长地延长,结合于吊杆的下端部,固定于锚墩的上端部和主塔的中间,向 纵向配置,供上端已连接于主塔的斜拉索的下端连接,在梁段安装之前的 状态下,使斜拉索以无张力状态安装;而且,在斜拉索安装和由梁段组装 而成的上部梁安装完成后拆除。

下面参照图5至图18,说明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斜拉桥施工方法的构 成。在图5至图18中,绘出了显示本发明的斜拉桥施工方法的各步骤的 简要桥梁侧视图。

首先,执行主塔施工步骤。即,如图5所示,是竖直地对主塔100进 行施工并安装。主塔100完成后,在桥梁的全跨度上,以无应力状态安装 斜拉索。在本发明中,上述架设索包括悬索200、吊杆210和固定索220。

具体而言,主塔100安装之后,接着把悬索200安装于主塔100。即, 如图6所示,在两侧主塔100的上端部之间(主跨)和位于各个主塔100 外侧的锚墩130的上端部与上述主塔之间(边跨)连续地安装悬索200。 上述悬索200具有的功能,是与后述的吊杆210一起,能够使用于预先安 装斜拉索110的固定索220沿桥轴方向,按照桥梁的纵向斜率和预拱度进 行安装。在把悬索200连续地安装于主塔100与锚墩130之间时,作为钢 索的架设方法,可以利用PWS(Parallel Wire Strands:平行丝股)方式的 以往钢索架设方法。但是,悬索200的安装方法并非限定于这种PWS方 式,可以利用AS(Air Spinning:空中编丝成缆)施工法或其他方法。

悬索200安装后,在上述悬索200上设置相互间隔,竖直下垂地安装 吊杆210。即,如图7所示,设置间隔,安装由钢索构成的多个吊杆210, 使其上端部连接于悬索200,使多个吊杆210沿竖直方向下垂。此时,可 以把长度调节装置安装于吊杆210,以便能够容易地调节吊杆210的长度。 如果配备长度调节装置并能调节吊杆210的长度,则具有以后能够在短时 间内便利、安全地调节斜拉索的固定装置位置的优点。作为上述长度调节 装置,可以利用调节钢索长度的普通的众所周知的装置,在本发明中没有 特别限制,因此对于长度调节装置本身的构成,省略说明。

悬索200和吊杆210的安装完成后,如图8所示,沿纵向,把在主跨 和边跨间连续长长地延长的固定索220结合于吊杆210的下端部,使固定 索220的两端部固定于各个锚墩130的上端部和主塔100的中间,沿纵向 配置。安装悬索200和固定索220时,为能够按照桥梁的竖曲线或预拱度 保持钢索的形状,也可以在悬索200及固定索220中引入张力,

在如上安装悬索200、吊杆210及固定索220,完成架设索的安装作 业后,安装将对构成上部梁的梁段进行支撑的斜拉索110。在图9至图13 中,详细绘制了安装斜拉索110的步骤,在图9中,只显示了一侧主塔100 和一侧锚墩130部分。首先,如图9所示,把斜拉索110的上端连接于主 塔100的上端部。然后,如图10所示,把斜拉索110的下部连接于固定 索220。此时,在处在位于两主塔100之间的主跨中央部的斜拉索安装预 定区间处和位于锚墩130与主塔100之间的边跨的向锚墩130方向的斜拉 索安装预定区间处,把斜拉索110的下端部连接于固定索220。为在把斜 拉索110的下端部连接于固定索220之前,实现斜拉索110的上端与主塔 100的上端部的连接,可以利用临时固定用环。即,在主塔100的上端部 配备临时固定用环,利用起重机500,提起斜拉索110的上端,悬挂连接 于临时固定用环后,利用起重船150,把斜拉索100拖拉向另一侧主塔100 方向,然后,把斜拉索110的下部连接于固定索220。在固定索220上, 配备有能够供斜拉索110连接的固定装置。处于与固定索220连接的部分 下侧的斜拉索110剩余部分截断去除。

如上把斜拉索110的上端连接于主塔100的上端部时,在利用临时固 定用环的情况下,在斜拉索110的下部连接于固定索220后,使斜拉索110 的上端坚固地永久固定于主塔100的永久固定部。这种斜拉索110的上端 与主塔100的上端部连接作业及斜拉索110的下端部与固定索220的连接 作业如图11至图13所示,优选在斜拉索安装预定区间,从主跨的中央部 向主塔100方向,以及从边跨的锚墩130向主塔100方向依次进行,针对 两侧主塔100交替执行。即,优选在位于主跨中央部的斜拉索安装区间处, 从主跨的中央部向主塔100方向进行,而且,在位于锚墩130与主塔100 之间的边跨的斜拉索安装区间处,向主塔100方向依次进行斜拉索110的 安装。

通过这一步骤,经桥梁的主跨和边跨,在主塔100与固定索220之间, 以无应力状态预先安装了斜拉索110。在本说明书中,所谓“无应力状态”, 应理解为是指支撑梁段300所需的初始张力或因梁段300荷重而产生的张 力未施加于斜拉索110的状态。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不同于以往的悬臂梁式架设方法,斜拉索110 处于未引入初始张力的无应力状态,因此,能够防止斜拉索110截面因引 入初始张力而不必要地扩大,能够阻止资源的浪费、材料费用增加等。另 外,由于未对斜拉索110预先引入初始张力,所以不再需要引入初始张力 所需的张拉装备,能够获得节省相应费用和缩短工期的效果。

特别是由于不对斜拉索110引入初始张力,所以,能够使通过斜拉索 110因上述初始张力而作用于梁段300的纵向轴力实现最小化,结果,本 身不出现过度的压缩应力作用于梁段300的现象,因此能够减小抵御因压 缩力而屈曲的能力薄弱的梁段300的截面积。

在本发明中,如上所述,以无应力状态安装斜拉索110,不引入初始 张力,从而能够缩短斜拉索110和利用了梁段300的上部梁架设所需的架 设时间,减少使用材料量,最终发挥经济上的有利效果。而且,在本发明 中,由于把斜拉索110预先安装于桥梁全跨度上,所以能够缩短永久安装 的上述斜拉索110的安装所需的时间,发挥缩短工期的效果,同时,高效 地运用人力资源,还发挥节省工程费的效果。即,在根据以往悬臂梁方式 的斜拉桥施工方法中,架设一个梁段后,把对其进行支撑的斜拉索的下端 部连接于梁段并进行张拉,针对各个梁段连续重复该步骤。因此,为了安 装、连接并张拉斜拉索,每个梁段的架设均须进行把装备或材料等搬运到 现场的准备作业,每个梁段均须进行形状管理所需的测量作业,因此,相 应地需要更多的桥梁施工所需时间。

与之相反,在根据本发明的施工方法中,斜拉索的架设作业集中进行。 因此,斜拉索架设所需的准备作业不是间隔地反复进行,而是能够一并进 行,在架设梁段时,无需对斜拉索引入张力,只要使斜拉索的端部固定于 梁段的固定部即可,所以作业简单、容易。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极大 地缩短桥梁施工所需的工期。另外,由于斜拉索的架设作业集中进行,因 此不是间歇性地运用钢索安装技术员及作业者,而是能够集中地运用,因 此,能够避免因人力资源运用期间的长期化而造成工程费的增加。

在桥梁全体跨度上安装了斜拉索110之后,架设、组装梁段,形成上 部梁。在图14至图17中,显示了安装梁段300、对上部梁进行施工的各 步骤。首先,如图14所示,把在另外的场所制作的梁段300移送到现场 并进行起吊。此时,可以利用浮式起重机以及驳船160。在本发明中,上 述梁段300制作成大块。例如,上述梁段300可以制作成纵向长度为50m 至70m的大块。

在根据以往的悬臂梁方式的斜拉桥施工方法中,是在安放梁段后,连 接斜拉索,对前步骤的梁段进行支撑,因此,存在梁段以悬臂梁状态受到 支撑的步骤。如果梁段制作成比10m~12m的纵向长度更大的块,则在悬 臂梁状态下发生极大的下垂及应力。因此,为对其进行支撑,较大的荷重 会作用于斜拉索,斜拉索的大小则会过大,大到难以现实施工的程度。

由于这种理由,在以往的悬臂梁方式的斜拉桥施工方法中,只能把梁 段制作成小块,因此,无法回避衔接部个数增加、上部梁制作时间增加等 问题。但是,在本发明中,由于对梁段进行支撑的斜拉索已经架设,因而 能够一次架设全体上部梁(全部主跨或边跨),还能够把构成上部梁的梁 段300制作成纵向长度为50m至70m的大块。如果利用大块的梁段300, 不仅能够开创性地缩短制作上部梁所需的时间,而且能够使梁段300间的 衔接部个数实现最小化,使衔接部所使用的衔接板及高弹力螺栓的使用量 也实现最小化,因而能够获得节省费用及缩短工期的效果。

起吊的梁段300结合安装于斜拉索110的下端部,为使主塔100以及 斜拉索110的变位量实现最小化,如图15及图16所示,从主塔100开始, 向主跨方向和边跨方向,分别依次与斜拉索110结合、安装。如此向主塔 100的两侧依次安装了梁段300后,两侧的斜拉索110实现平行,因此, 梁段300自行保持稳定。梁段300与斜拉索110的结合方式可以利用以往 普通的机械式结合方式,因此省略对其的说明。

梁段300与斜拉索110的下端部结合后,在梁段300的自重作用下, 对斜拉索110引入张力。安装梁段300后,使梁段300相互连接,完成上 部梁后,悬索200、吊杆210及固定索220全部去除。即,悬索200、吊 杆210及固定索220作为临时架设索,在上部梁完成后全部去除。因此, 在本发明中,悬索200、吊杆210及固定索220可以使用截面较小的钢索, 可以多次重复利用。悬索200、吊杆210及固定索220去除后,梁段300 的荷重由斜拉索110支撑并传递给主塔100,如图18所示,斜拉桥完成。

另一方面,在安装上述梁段300、对上部梁进行施工方面,在梁段300 是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情况下,可以先架设钢梁,然后把预制混凝土板安装 于钢梁上,作为另一种方法,也可以在制作场预先合成钢梁和混凝土板, 预先成合成梁形态的梁段后,进行起吊、安装,并相互连接,形成上部梁。

如以上所做说明,在本发明中,在预先安装了斜拉索110的状态下, 依次起吊、结合梁段300,从而制作上部梁,因此不同于以往技术,在梁 段300的连接过程中,梁段300具有悬臂梁结构的期间被缩短,因而不同 于以往技术,不需要另外的抗风装置,还能够节省相应的费用。

工业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能够极具效果地用于大跨度桥梁的施工。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