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稻茬免耕下蚕豆马铃薯多样性种植控制蚕豆赤斑病的方法

稻茬免耕下蚕豆马铃薯多样性种植控制蚕豆赤斑病的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稻茬免耕下蚕豆马铃薯多样性种植控制蚕豆赤斑病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稻闲田划分成行,行距为60cm;(2)在稻闲田内选用中抗赤斑病蚕豆新品种“通蚕鲜8号”按照空两行播种两行的方式播种;(3)在蚕豆播种后的空行上选用“渝马铃薯1号”脱毒种薯,每年12月12日~12月18日播种,播种后采用稻草覆盖;(4)收获。将蚕豆与马铃薯间作使单位面积上弱抗赤斑病的蚕豆植株密度降低,减缓赤斑病传播蔓延的过程;使蚕豆与马铃薯之间形成了“通风道”,有效的降低田间空气湿度,缩短蚕豆植株、叶片上的露珠滞留时间,减轻发病程度;以马铃薯作为屏障,阻碍赤斑病菌的传播,从而减轻病害,赤斑病的防控效果显著。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668849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2-09-19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申请/专利号CN201210170827.8

  • 申请日2012-05-29

  • 分类号A01G1/00(20060101);A01G13/00(20060101);

  • 代理机构50212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穆祥维

  • 地址 401329 重庆市九龙坡区白市驿镇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6:28:50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6-07-20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A01G1/00 授权公告日:20130724 终止日期:20150529 申请日:20120529

    专利权的终止

  • 2013-07-24

    授权

    授权

  • 2012-11-14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01G1/00 申请日:20120529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2-09-19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稻茬免耕条件下防控蚕豆赤斑病的方法,属于植物保护领域。

背景技术

蚕豆赤斑病(Chocolate spot)是由蚕豆灰葡萄孢及葡萄孢真菌(Botrytis fabae Sard和B.fabae.sard.)引起的,是世界蚕豆产区的主要病害,国际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心和该病流行的主要蚕豆生产国均将蚕豆品种对赤斑病的抗性列为育种主要目标之一。

2001~2007年平均,全世界干蚕豆生产面积为267.36万公顷,总产445.78万吨,其中中国生产面积为114.31万公顷,总产209.26万吨,分别占世界的42.76%和46.94%。长江中、下游和东南、西南的一些蚕豆产区,常因赤斑病流行而使产量极不稳定,其中长江流域的发病率最高,通常年份发病率在30%左右,大多数发病区域病情指数高于50%,蚕豆产量损失超过30%,严重的田块超过50%。因此,研究蚕豆赤斑病的综合防治技术,积极推广高效的防控措施,是蚕豆获得高产稳产的重要工作。

目前,蚕豆生产上由于单一品种的大面积连年种植,降低了生物组分的遗传多样性,农田生态系统变得日趋脆弱,一旦遇到适宜赤斑病发生条件,就会引起赤斑病大面积发生,对蚕豆生产造成严重损失。近年来稻茬免耕蚕豆在中国南方多省有较大面积的推广,但在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推广效果不甚理想,主要原因就是稻闲田中湿度过大,极易造成蚕豆赤斑病的发生与流行,导致蚕豆产量过低。蚕豆赤斑病的防治主要采取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而化学防治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等负面影响远远超过其防治效果,因此,还没有一种较完善、有效的防控蚕豆赤斑病的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在稻茬免耕条件下能有效防控蚕豆赤斑病的蚕豆与马铃薯多样性种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稻茬免耕下蚕豆马铃薯多样性种植控制蚕豆赤斑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整地划区:将稻闲田划分成行,相邻行与行之间的距离为60cm;

(2)蚕豆播种:在划好行上的稻闲田内按照空两行播种两行的方式进行播种,选用抗赤斑病蚕豆新品种“通蚕鲜8号”,每年11月2日~11月8日播种,穴播,每穴播两粒,穴距20cm;

(3)马铃薯播种:在蚕豆播种后的空行上进行播种,选用“渝马铃薯1号”脱毒种薯,每年12月12日~12月18日播种,播种株距30cm,播种后采用稻草覆盖,稻草覆盖厚度为10cm;

(4)收获:蚕豆鲜荚和马铃薯均在每年5月1日~5月7日收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稻茬免耕下蚕豆马铃薯多样性种植控制蚕豆赤斑病的方法具有如下优点:

1、增强蚕豆赤斑病抗病能力:蚕豆与马铃薯间作使单位面积上弱抗赤斑病的蚕豆植株密度降低,从而减缓了赤斑病传播蔓延的过程;蚕豆马铃薯间作系统中,蚕豆株高比马铃薯大了近一倍,使蚕豆与马铃薯之间形成了“通风道”,有效的降低田间空气湿度,缩短蚕豆植株、叶片上的露珠滞留时间,从而减轻发病程度;蚕豆赤斑病不会危害马铃薯,实行多样性高矮间作后,以马铃薯作为屏障,阻碍赤斑病菌的传播,从而减轻病害,赤斑病的防控效果显著。

2、增加蚕豆的单位面积产量,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实施本方法后,蚕豆的单位面积产量比单作提高近1倍,其株高较单作时显著降低,单株有效荚数显著上升。这说明,间作改善了蚕豆行间的通风光照条件,改善了蚕豆的农艺性状,有利于豆荚的形成,这是提高蚕豆产量的关键性因素。蚕豆与马铃薯之间形成的“通风道”使蚕豆的生长始终都处于“边界效应”中,因此产量较单作增加显著。

具体实施方式

稻茬免耕下蚕豆马铃薯多样性种植控制蚕豆赤斑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整地划区:将稻闲田划分成行,相邻行与行之间的距离为60cm。

(2)蚕豆播种:在划好行上的稻闲田内按照空两行播种两行的方式进行播种,选用抗赤斑病蚕豆新品种“通蚕鲜8号”,每年11月2日~11月8日播种,穴播,每穴播两粒,穴距20cm。

(3)马铃薯播种:在蚕豆播种后的空行上进行播种,选用“渝马铃薯1号”脱毒种薯,每年12月12日~12月18日播种,播种株距30cm,播种后采用稻草覆盖,稻草覆盖厚度为10cm。

(4)收获:蚕豆鲜荚和马铃薯均在每年5月1日~5月7日收获。

上述是控制蚕豆赤斑病的方法的主要步骤,为了提高产量,往往还需采用田间管理。田间管理如:底肥用量为腐熟农家肥18000千克左右/ 公顷,过磷酸钙375千克左右/公顷和硫酸钾300千克左右/公顷,与常规田间管理相同。

下面列举蚕豆与马铃薯多样性种植技术试验的一些具体数据,加以阐述。由表1可知,尽管蚕豆赤斑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年度间作有所差异,但间作各处理的蚕豆赤斑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低于单作,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蚕豆赤斑病2年平均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间作与单作之间差异显著,说明蚕豆与马铃薯间作能有效控制蚕豆赤斑病。对赤斑病控制效果最好的是蚕豆与马铃薯的行比为2:2,与其他处理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差异十分显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46.5%和26.3%,较单作降低52.7%和32.8%。

蚕豆与马铃薯间作在少量增加物质投入和用工支出的前提条件下均获得了比单作蚕豆产值和经济效益的大幅度增加(表2)。蚕豆与马铃薯的行比为2:2时纯收入最大,达18454.9元/公顷,比单作蚕豆纯收入增加8666.9元/公顷。表1  稻茬免耕下蚕豆间作马铃薯对蚕豆赤斑病控制效果分析                                                

大写字母标记0.01显著水平,小写字母标记0.05显著水平

表2 稻茬免耕下蚕豆间作马铃薯经济效益对比分析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