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水杨酸钠与灵芝水提物在骨骼肌能源优化调控中的应用

水杨酸钠与灵芝水提物在骨骼肌能源优化调控中的应用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杨酸钠与灵芝水提物在骨骼肌能源优化调控中的应用,属于人体保健应用技术领域。上述水杨酸钠与灵芝水提物的母液配制方法:取50g灵芝饮片,至于1000ml蒸馏水中浸泡30min,置于自动煎液包装机中,取煎液500ml加入50g水杨酸钠,置于震荡器中震荡20min,混匀后高压灭菌,制得母液500ml,所得溶液呈橘黄色澄清液体。本发明中水杨酸钠与灵芝水提物能降低骨骼肌糖原储量、增加游离脂肪酸和游离氨基酸储量,并能在耐力运动中尽快启动骨骼肌能源消耗由糖向脂肪转化的应用。采用上述母液制作注射液和口香糖无论是注射液,还是口香糖,均成本低廉、药味小、价格便宜、无添加剂,适合各种人群使用等优点,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657280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2-09-1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沈阳师范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210174803.X

  • 发明设计人 安玉香;

    申请日2012-05-30

  • 分类号

  • 代理机构沈阳维特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甄玉荃

  • 地址 110034 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道义南大街8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6:24:39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0-05-22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A23G4/12 授权公告日:20130612 终止日期:20190530 申请日:20120530

    专利权的终止

  • 2013-06-12

    授权

    授权

  • 2012-11-07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23G4/12 申请日:20120530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2-09-12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杨酸钠与灵芝水提物在骨骼肌能源优化调控中的应用,尤其是指水杨酸钠与灵芝水提物能降低骨骼肌糖原储量、增加游离脂肪酸和游离氨基酸储量,并能在耐力运动中尽快启动骨骼肌能源消耗由糖向脂肪转化的应用,属于人体保健应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运动员在各种国际重大赛事上取得了骄人的战绩,但就我国的总体实力而言仍与世界体育强国之间存在很大差距。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虽然获得了51枚金牌,但优势项目发展空间已趋于饱和,面对2012伦敦奥运会等各种国际重大赛事如何继续保持往日的辉煌是我国竞技体育必须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注重挖掘和提高弱势项目的发展潜力可能是应对该问题的根本环节。我国的弱势项目主要集中在体能主导类项目和足、篮、排等对运动员体能要求很高的对抗性项目上,体能不足是严重制约我国竞技体育赶超世界强国的瓶颈问题。目前,我国针对弱势运动项目的能量代谢特征研究有较大积累,对应的措施也仅限于外源性营养物质的补充,针对这些弱势运动项目的体能需求、能量代谢特征进行的能源优化调控方面的开发研究较少,药理学与运动医学间的交叉程度尚不能满足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实际需要。研究表明,有氧氧化供能系统在体能主导类项目中占主导地位,无氧酵解供能系统、磷酸原系统所占比例很小,提示体能类竞技项目对有氧氧化供能系统依赖性较大。骨骼肌是运动的主要执行器官,其内源性能源优化调控对运动主体体能维持至关重要,因而,只有针对耐力性运动中骨骼肌能源储备特点、消耗的次序寻找运动保健品开发切入点,开发出对骨骼肌内源性能源优化调控中具有显著应用价值的技术及其产品,才能有助于提高我国体能类项目的发展潜力的技术储备。

骨骼肌中能源物质包括ATP(三磷酸腺苷)、CP(磷酸肌酸)、肌糖原、脂肪(可分解成游离脂肪酸和甘油)和蛋白质(可分解成氨基酸),骨骼肌中这些能源物质储备及其燃烧形式决定了这些能源物质在耐力运动中消耗具有一定的次序,其供能特点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1)ATP、CP属磷酸原系统,其供能特点是供能快速、输出功率大,适宜在最大强度或最大用力运动中提供能量,但维持供能时间短暂(可维持极量运动6-8秒,不超过10秒)。因而,在耐力性运动项目中,骨骼肌中ATP和CP的储备只能在运动开始时最早启动过程中为激活糖酵解供能系统提供过渡时间。鉴于ATP、CP的供能特点,在运动保健品开发过程若以ATP、CP为切入点难以开发出高能长效促力技术及其产品。(2)糖、脂肪、蛋白质在有氧条件下可完全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提供大量ATP用以维持长时间的耐力运动,故骨骼肌中糖、脂肪、蛋白质被称为细胞内燃料,有氧代谢是耐力运动时的基本能量供应途径。为了开发出对骨骼肌内源性能源优化调控中具有显著应用价值的技术及其产品,必须攻克骨骼肌中糖、脂肪、蛋白质优化调控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

骨骼肌中糖优化调控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是很复杂的。肌糖原在有氧条件下产生大量ATP可供亚极量运动约90min,故肌糖原有氧氧化供能系统在耐力运动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且,还能在无氧条件下通过糖酵解供大强度运动1-2min,故糖酵解供能系统在耐力运动中的终末期最后1-2min大强度冲刺具有重要作用。由于肌糖原可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供能,长期以来,在竞技体育活动中高度重视骨骼肌中糖原储备问题,但对运动过程中肌糖原的再合成问题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在竞技体育实践中曾用运动前高糖负荷法提高运动前肌糖原储量。实践证明,这些方法存在诸多瑕疵,如高糖负荷法具有恶心、胃部胀满、腹泻等现象产生。一些研究人员指出补糖量不是越多越好,补糖时间不当,不仅不能提高机体的运动能力反而会降低机体运动能力。因此,依靠赛前直接补糖提高骨骼肌糖原贮备是有限的,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副作用,运动员和教练员不能忽视补糖对机体产生的副作用。随着人们对赛前补糖副作用的了解,借助中草药提高骨骼肌糖原储量的运动保健品开发研究亦显著增多,大量的研究也证明这些产品可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运动耐力,但这些产品的开发视角没有对骨骼肌高度糖原化对脂肪酸氧化的限制给予足够的关注。

骨骼肌中脂肪优化调控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是非常困难的。从理论上讲脂肪有氧代谢的时间没有限制,提高运动前游离脂肪酸储备对运动耐力的提升空间很大,因而如何促进骨骼肌脂肪有氧代谢是运动保健品开发领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然而,重温葡萄糖-脂肪酸循环理论知识,不难发现骨骼肌高度糖原化的更大瑕疵在于很难启动脂肪氧化功能,只有在耐力运动后期(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随着最大输出功率逐渐降,供能燃料才能由糖氧化为主转为以脂肪氧化为主,在耐力运动初期很难将供能燃料由糖氧化为主转为以脂肪氧化为主,如何尽早启动骨骼肌供能燃料由糖氧化为主转为以脂肪氧化为主是未来运动保健品开发的切入点,也是开发高能长效运动保健品必须面临的技术难点。给骨骼肌能源物质优化调控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

骨骼肌中的脂肪必须分解成甘油和游离脂肪酸才能启动脂肪供能,由于骼肌中甘油激酶活性低,而且,脂肪酸不能再与甘油反应,只能与葡萄糖生成磷酸甘油脂反应生成甘油三脂,因而甘油只能释放到细胞外,从高效长效供能物质开发角度,较少关注甘油供能为切入点,多关注骨骼肌游离脂肪酸储备利用问题。换言之,以骨骼肌游离脂肪酸优化调控为切入点,所开发技术有助于大幅度提升我国体能类项目的发展潜力的技术储备,并能有效克服依靠赛前直接补糖提高骨骼肌糖原储量具有的副作用。

如前所述,依照葡萄糖-脂肪酸循环理论,骨骼肌糖原储备增加势必延缓供能燃料由糖氧化为主转向以脂肪氧化为主,故如何减少静止骨骼肌糖原储备、增加骨骼肌游离脂肪酸储备,尽快促进供能燃料由糖氧化为主向脂肪氧化为主转化可能是一个较好的切入点,攻克这一技术难题也是致力于阻止肥胖人群脂质异常蓄积研究领域的难点问题。然而,在运动保健品开发过程中往往在注重提高肌糖原储备的同时忽视脂肪利用障碍问题,在减肥产品开发领域中却在注重防止脂肪异常蓄积的同时对骨骼肌运动耐力下降问题关注不够,致使减肥过程中体能严重不足、免疫力低下等诸多副作用频发。骨骼肌作为脂肪酸储备利用的主要器官,尽早启动骨骼肌供能燃料由糖氧化为主转为以脂肪氧化为主的开发研究一定有广泛的应用空间。

骨骼肌中蛋白质优化调控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具有诸多空白,其开发成果属该领域的前沿。骨骼肌中蛋白质必须分解成氨基酸,并经转氨基作用生成糖才能完成蛋白质的间接供能作用。蛋白质虽然在有氧供能中所占比例不大,最多不超过总量的18%-20%。虽然蛋白质供能持续时间长,供能时间可从运动开始30min起直至运动结束,但在以往的运动保健品开发中对蛋白质供能问题未给予足够重视。对耐力运动期间、耐力运动终末期糖原的再合成问题关注不够,多数学者关注蛋白质消耗问题。因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如何在不消耗骨骼肌蛋白质的前提下,开发某些氨基酸的生物效应,致使蛋白质中某些氨基酸的特殊作用越来越被关注,如支链氨基酸在能源转移中的作用研究相当活跃,但目前多依靠外源性氨基酸的补充,外源性氨基酸支链氨基酸固然重要,但这种补充调控也存在一定瑕疵,如某些芳香族氨基酸或非必需氨基酸在能源转移中的作用研究也相当活跃,由于每种氨基酸代谢特点尚不完全清楚,故依靠外源性蛋白质或氨基酸的补充与骨骼肌内氨基酸的实际需要不可能完全匹配,因而,这种调控方式存在很多盲目性或不确定性,且成本高昂,以耐力运动前后骨骼肌内源性总氨基酸储备和利用为切入点调控,将有助于克服单纯依靠外源性蛋白质或氨基酸补充存在的瑕疵。

简而言之,骨骼肌中内源性能源物质进行全面优化与利用问题将成为未来运动保健品开发的切入点,但目前已开发的运动保健品很少能对骨骼肌中内源性能源物质进行全面优化与利用,在国内外相关检索系统中尚未检索到有关水杨酸钠与灵芝水提物参与骨骼肌中内源性能源物质进行全面优化与利用的相关文献。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弥补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不依赖于外源性膳食营养摄入,即在不改变扰膳食结构、不干扰正常膳食摄入的前提下实现对骨骼肌中内源性能源物质全面快速优化调控作用的水杨酸钠与灵芝水提物及采用该水提物制作的注射液。本发明还将提供一种便捷的具有促进运动过程中脂肪消耗作用,防止蛋白质和矿物质丢失,维持骨骼肌相对恒定作用且采用上述的水杨酸钠与灵芝水提物制作的口香糖。

骨骼肌糖原储备增加、运动强度过大(氧供给不足)是限制骨骼肌脂肪酸利用不可回避、亟待攻克的实际问题,因而,要注重攻克骨骼肌能源供给不足问题和氧供给问题将有助于促进骨骼肌能源利用糖原向脂肪酸消耗的转化。水杨酸钠具有显著的抗疲劳作用,需与无机氯盐配合方具有耐缺氧作用。效果显著,但显效慢,需72小时方具抗疲劳耐缺氧效应。灵芝饮片具有补气安神、止咳平喘功效,呼吸功能的改善将有助于缓解运动强度过大所致的氧供给不足问题,两者配伍将有助于优化骨骼肌能源储备、进而增加骨骼肌脂肪供能。

目前的运动保健品多以口服液、饮料为主,针剂较少。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体力活动的减少,亚健康人群剧增,疲乏无力、气促、心慌等现象频发。骨骼肌储备利用异常所致的骨骼肌运动功能障碍发作时需要提供具有药效迅速、剂量准确、作用可靠、可以产生局部作用和定向作用的剂型,与口服液、饮料相比,针剂具有上述诸多优点。此外,运动保健品中具有某种特殊作用的口香糖产品较少,与其他剂型比较,口香糖具有使用方便、具有休闲性,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目前国内外现有的口香糖功效大致相同,赋予新功效的口香糖严重不足,且多含有碳酸钠或碳酸氢钠,本发明充分注意到碳酸氢钠有降低水杨酸钠效应,本发明创新性地剔除了碳酸钠或碳酸氢钠,在口香糖制作过程中加入新成分(水杨酸钠与灵芝饮片水提物),以期在口香糖功效方面有突破。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水杨酸钠与灵芝水提物在骨骼肌能源优化调控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它的母液配方是由水杨酸钠与灵芝水提物构成。本发明所涉及水杨酸钠与灵芝水提物母液配制方法:

取50g灵芝饮片,至于1000ml蒸馏水中浸泡30min,置于自动煎液包装机中,取煎液500ml加入50g水杨酸钠,置于震荡器中震荡20min,混匀后高压灭菌,制得母液500ml,所得溶液呈橘黄色澄清液体。

本发明水杨酸钠与灵芝水提物母液可制成注射液、口香糖两种剂型。注射液由其母液稀释后制成,母液的稀释范围控制在2.5~10倍之间,可在此范围制成药效大小不同的针剂,方便实际应用。口香糖由胶基、母液和其他添加成分构成,其他添加成分由木糖醇、桔味香精、维生素C、甘油、冰糖(不含碳酸钠或碳酸氢钠)构成,其中母液和冰糖的配制比例分别在17~36%和1~9%之间,以便制成药效和甜度大小不同的口香糖,便于根据实际需要和个人对甜度的喜爱选择。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不依赖膳食能增加运动前骨骼肌游离脂肪酸和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骨骼肌糖原含量,启动骨骼肌能源消耗由糖向脂肪的转化的水杨酸钠与灵芝水提物,并保证在耐力运动中节省肌糖原和氨基酸,只增加骨骼肌游离脂肪酸利用。本发明涉及的水杨酸钠与灵芝水提物由注射液、口香糖两种剂型组成。注射液主要适用于各种骨骼肌能源储备或利用不足所致的运动能力恢复。口香糖适用于各种人群,特别是疲劳人群的骨骼肌功能恢复,具有提高运动耐力﹑改善的生活质量作用。制作成的注射液具有显效快、疗效显著等特点,适合肌力下降的紧急恢复。制作成的口香糖具有服用方便、疗效显著。无论是注射液,还是口香糖,均成本低廉、药味小、价格便宜,无添加剂,适合各种人群使用等优点,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注射液对小鼠骨骼肌内源性能源物质优化利用实验,通过该具体实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不应该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

一.方法

(一)注射液的配制、仪器和试剂、动物模型制备

1.注射液的配制

(1)注射液制备的技术方案

注射液由其母液稀释后制成,母液的稀释范围严格控制在2.5~10倍之间,可在此范围制成药效大小不同的针剂,方面实际应用。

(2)母液配制方法

取50g灵芝饮片,至于1000ml蒸馏水中浸泡30min,置于自动煎液包装机中,取煎液500ml加入50g水杨酸钠,置于震荡器中震荡20min,混匀后高压灭菌,制得母液500ml,所得溶液呈橘黄色澄清液体。

(3)A溶液配制方法

取母液50ml,用无菌蒸馏水稀释10倍,置于震荡器中震荡10min即可获得A溶液。

(4)B溶液配制方法

取母液50ml,用无菌蒸馏水稀释5倍,置于震荡器中震荡10min即可获得B溶液。

(5)C溶液配制方法

取母液50ml,用无菌蒸馏水稀释3倍,置于震荡器中震荡10min即可获得C溶液。

(6)D溶液配制方法

取母液50ml,用无菌蒸馏水稀释2.5倍,置于震荡器中震荡10min即可获得D溶液。

制成的A溶液、B溶液、C溶液、D溶液均在比例范围内、但不限制本发明的权利要求。

2.仪器和试剂

表1实验仪器

表2实验试剂

3.动物模型制备

(1)动物选择

选择健康、反应灵敏的雄性8周龄封闭群昆明种雄性小鼠,100只雄性昆明种雄性小鼠,平均体重在22.88±0.56g,购自沈阳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

(2)分组

在适应性喂养1周后进行一次适应性游泳,剔除不会游泳的小鼠,并按体重随机分为10组:安静对照组、力竭对照组、A溶液安静组、A溶液力竭组、B溶液安静组、B溶液力竭组、C溶液安静组、C溶液力竭组、D溶液安静组、D溶液力竭组,每组10只。

(3)动物模型制备

安静对照组和力竭对照组,取无菌注射用水,按10ml/kg体重腹腔注射。A溶液安静组和A溶液力竭组,取A溶液,按10ml/kg体重腹腔注射。B溶液安静组和B溶液力竭组,取B溶液,按10ml/kg体重腹腔注射。C溶液安静组和C溶液力竭组,取C溶液,按10ml/kg体重腹腔注射。D溶液安静组和D溶液力竭组,取D溶液,按10ml/kg体重腹腔注射。

(二)力竭游泳实验

水温、水深设定:向小鼠恒温游泳池中注水,水深至50厘米时停止注水,将水温设定在30℃,开始加热,水温恒定时即可。各力竭组给药后1小时行常温无负重力竭游泳实验,记录游泳时间。当小鼠沉没水中超过10秒钟,捞出后不能完成反正翻射时预示体力已处于耗竭状态,故可记录小鼠从入水到疲劳时所需要的时间。

(三)标本处理与检测指标

1.标本处理

(1)处死

各安静组注药后1小时迅速处死,各力竭组力竭后即刻处死。

(2)取材部位:断头处死分别留取双侧股四头肌

(3)标本处理

用生理盐水清洗,去除血与脂肪,用滤纸吸干并称重,用剪刀将骨骼肌剪碎,按重量体积比加入9倍的生理盐水,制成10%匀浆,放入高速离心机3500转/分离心10分钟,取出上清液,放入4℃。冰箱保存待用。

2.检测指标

(1)肌糖原测定:按试剂盒说明操作。

(2)游离脂肪酸测定:按试剂盒说明操作。

(3)总氨基酸测定:按试剂盒说明操作。

(4)考马斯亮兰蛋白测定:按试剂盒说明操作(计算游离脂肪酸和总氨基酸含量时需提供骨骼肌蛋白含量)。

(四)数据处理

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差异显著性检验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性,P<0.01表示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二.结果

1.本发明提供的注射液对安静状态下骨骼肌能源储备的调控、优化作用。

表1注射液对小鼠骨骼肌糖原储备的影响(n=10;)

**与安静对照组比较,p<0.01。

表1显示,A溶液安静组、B溶液安静组、C溶液安静组和D溶液安静组骨骼肌肌糖原储备均显著小于安静对照组(P<0.01)。表明本发明提供的注射液具有降低骨骼肌糖原含量的作用,其中B溶液和C溶液效果显著。

表2注射液对小鼠骨骼肌游离脂肪酸储备的影响(n=10;)

**与安静对照组比较,p<0.01。

表2显示,A溶液安静组、B溶液安静组、C溶液安静组和D溶液安静组骨骼肌肌游离脂肪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安静对照组(P<0.01)。提示本发明提供的注射液具有增加骨骼肌游离脂肪酸储备的作用。

表3注射液对小鼠骨骼肌总氨基酸储备的影响(n=10;)

**与安静对照组比较,p<0.01。

表3显示,A溶液安静组、B溶液安静组、C溶液安静组和D溶液安静组骨骼肌总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安静对照组(P<0.01)。说明本发明提供的注射液具有增加骨骼肌总氨基酸储备的作用。由表1、表2和表3可知,本发明提供的注射液对骨骼肌能源物质储备具有确切的调控作用,其特点是以骨骼肌游离脂肪酸储备为主,以总氨基酸储备为辅,而肌糖原储备量下降,而且可在1小时内完成对骨骼肌能源储备的优化调控作用,为运动主体尽可能长时间地维持耐力运动提供高效能物质储备。

2.本发明提供的注射液对运动主体运动耐力的影响

表4注射液对小鼠无负重常温游泳时间的影响(n=10;)

*与力竭对照组比较,p<0.05。**与力竭对照组比较,p<0.01。

表4结果显示,与力竭对照组比较,A溶液力竭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B溶液力竭组、C溶液力竭组和D溶液力竭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提示本发明提供的注射剂能在1小时后能显著延长运动主体的运动耐力。

3.本发明提供的注射液对力竭状态下骨骼肌剩余能源物质的影响

表5注射液对力竭即刻小鼠骨骼肌糖原含量的影响(n=10;)

**与力竭对照组比较,p<0.01。

表5显示,A溶液力竭组、B溶液力竭组、C溶液力竭组和D溶液力竭组骨骼肌糖原含量显著高于力竭对照组(P<0.01),说明本发明提供的注射液对力竭状态下骨骼肌剩余肌糖原具有显著增加作用。结合表1不难看出,尽管糖原储备下降,但力竭状态下骨骼肌剩余肌糖原显著增加,提示本发明提供的注射液对力竭运动过程中对糖原利用的调控作用是非常活跃的,说明力竭运动过程中尽可能节省糖原。

表6注射液对力竭即刻小鼠骨骼肌游离脂肪酸含量的影响(n=10;)

**与力竭对照组比较,p<0.01。

表6显示,A溶液力竭组、B溶液力竭组、C溶液力竭组和D溶液力竭组骨骼肌游离脂肪酸含量显著低于力竭对照组(P<0.01),说明本发明提供的注射液对力竭状态下骨骼肌剩余游离脂肪酸含量具有显著降低作用。结合表2可知,尽管游离脂肪酸储备增加,但力竭状态下骨骼肌剩余游离脂肪酸显著减少,提示本发明提供的注射液对力竭运动过程中对游离脂肪酸利用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进而减少运动后骨骼肌脂肪沉积,并且在脂肪酸利用方面与运动有协同作用。

表7注射液对力竭即刻小鼠骨骼肌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n=10;)

**与力竭对照组比较,p<0.01。

表7显示,A溶液力竭组、B溶液力竭组、C溶液力竭组和D溶液力竭组骨骼肌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力竭对照组(P<0.01),说明本发明提供的注射液对力竭状态下骨骼肌剩余总氨基酸含量具有显著增加作用。结合表3可知,尽管总氨基酸储备增加,但力竭状态下骨骼肌剩余总氨基酸并没有显著减少,提示本发明提供的注射液对力竭运动过程中对总氨基酸利用有一定的限制。尽可能增加力竭状态下骨骼肌剩余总氨基酸含量,对力竭后骨骼肌修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外源性蛋白质或氨基酸的补充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4.各组力竭运动过程中骨骼肌能源物质消耗特征分析

表8力竭运动对各组小鼠骨骼肌糖原含量的影响(n=10;mg/g)

**力竭状态肌糖原含量与安静状态肌糖原含量比较,p<0.01。

表8显示,注射安慰剂情况下(对照组注射无菌注射液)其力竭状态肌糖原含量显著小于安静状态肌糖原含量(P<0.01),提示注射安慰剂(无菌注射液)/对照组在力竭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肌糖原。A溶液力竭组在力竭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肌糖原幅度下降,而B溶液力竭组、C溶液力竭组、D溶液力竭组肌糖原含量反而显著增高,其中B溶液力竭组效果最显著,提示本发明提供的注射液可能对力竭运动过程中糖原补充有促进作用。

表9力竭运动对各组小鼠骨骼肌游离脂肪酸含量的影响(n=10;μmol/mgport)

**力竭状态骨骼肌游离脂肪酸含量与安静状态骨骼肌游离脂肪酸含量比较,p<0.01。

表9显示,对照组力竭状态下骨骼肌游离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安静状态下骨骼肌游离脂肪酸含量(P<0.01),说明注射安慰剂(无菌注射液)/对照组在力竭过程中游离脂肪酸利用障碍,这可能与脂肪的氧化所需要的条件有关,即脂肪利用必须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故在耐力运动中脂肪利用受限。而A溶液力竭组、B溶液力竭组、C溶液力竭组和D溶液力竭组显著低于安静状态下骨骼肌游离脂肪酸含量(P<0.01),说明本发明提供的注射液能显著促进脂肪储备和消耗。本结果表明单纯依靠力竭运动很难达到充分消耗脂肪的作用,而本发明提供的注射液在脂肪酸利用方面能够与运动产生显著的协同效应。

表10力竭运动对各组小鼠骨骼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n=10;μmol/gport)

**力竭状态骨骼肌总氨基酸含量与安静状态骨骼肌总氨基酸含量比较,p<0.01。

表10显示,对照组力竭状态下骨骼肌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安静状态下骨骼肌氨基酸含量(P<0.01),说明安静状态下氨基酸储备不足,力竭状态下氨基酸消耗较小,说明力竭过程中机体对氨基酸储备、利用或转化不活跃。表10还显示,注射本发明提供的注射液后,A溶液力竭组力竭状态下骨骼肌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安静状态下骨骼肌氨基酸含量(P<0.01),但其幅度显著小于对照组,提示力竭运动过程中氨基酸储备和消耗开始增加,而B溶液力竭组与B溶液安静组基本持平无显著差异,提示力竭运动过程中氨基酸储备和消耗非常活跃。然而,C溶液力竭组和D溶液力竭组力竭状态下的氨基酸含量均显著低于各对应组安静状态下骨骼肌氨基酸含量(P<0.01),提示C溶液和D溶液在增加骨骼肌氨基酸储备的同时利用显著增加,其中以D溶液最显著。

在力竭运动中氨基酸的消耗主要是通过转氨基作用在生成糖再供骨骼肌利用,结合表1和表5不难看出,注射本发明提供的注射液后,虽然在安静状态下糖原储备量下降(表1),但力竭状态下糖原剩余量增加(表5),由此不难推测,力竭运动过程中本发明提供的注射液对肌糖原的调控是十分活跃的,结合表10结果,可以推测本发明提供的注射液对肌糖原的再合成具有促进作用,其可能的机制是通过氨基酸消耗(转氨基作用在生成糖)实现力竭运动过程的糖原补充作用。而对照组虽然储量大,但力竭状态下肌糖原剩余量下降,力竭运动过程中糖原补充不足,致使力竭游泳时间显著小于各溶液组(表4)。

本发明提供的注射液可弥补单纯力竭运动所致的糖原过度消耗和糖原补充不足问题,改善脂肪酸氧化受限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注射液在短时间内(30min~60min)实现对骨骼肌能源物质储备的全面优化作用。

实施例2:口香糖对运动员体成分的影响,通过具体实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是不应该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

(一)口香糖的配制、仪器、运动员选择和实施方法

1.口香糖制备

技术方案:与口香糖常见成分相比,本发明提供的口香糖不含碳酸钠或碳酸氢钠,其他添加成分包括木糖醇、桔味香精、维生素C、冰糖、甘油,与口香糖常见成分相比,本发明提供的口香糖添加了新成分,新成分主要由母液提供。

成分按重量%:胶基30%,木糖醇31%,桔味香精2%,维生素C 1%,甘油1%,冰糖1%~9%,母液17~36%。

方法:将胶基加热至45℃备用,将桔味香精、维生素C、甘油和冰糖用母液搅拌后,添入胶基中搅拌,成型切片,用木糖醇粉末粘附后冷却即可获得橘黄色口香糖。制成的口香糖在比例范围内,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权利要求。

2.仪器

采用韩国产的inbody220身体成分测试仪测定体成分。

3.运动员选择

选择沈阳师范大学冰雪轮滑俱乐部12名男队员,该队均由从事轮滑专业训练的学生组成。训练前询问有无肌肉酸痛、盗汗、口渴等不适症状,对上述检测无异常所见者纳入实验,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人。所有受试队员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队员年龄、体重、身高、从事轮滑专业训练年限均无显著差异,见表11。

表11受试对象基本情况(n=6;X±S)

4、实施方法

实验组:在赛前训练期间,令运动员训练前1小时每人咀嚼1片新研制的口香糖,连续用21天。对照组:在赛前训练期间,令运动员训练前1小时每人咀嚼1片市售口香糖(口感、颜色与新研制的口香糖相当),连续用21天。分别于训练前、训练1周、训练2周、训练3周测定轮滑队员体成分。

(二)结果

1.口香糖对蛋白质和体脂肪含量的影响

表12各组蛋白质和体脂肪动态变化(n=6;kg)

★与训练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12显示,实验组训练期间,蛋白质无明显丢失现象,而体脂肪消耗较大,与对照组差异显著。提示该口香糖能够促进脂肪消耗,为运动训练提供足够能量。

表13各组骨骼肌和水分动态变化(n=6;kg)

注:(1)﹡与训练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表13显示,实验组训练期间,骨骼肌和无机盐无明显丢失现象。而对照组无机盐消耗较大,训练3周实验组无机盐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该口香糖能够保持骨骼肌和盐分含量的恒定,为运动训练提供足够的物质基础。

表14各组体重和去脂体重动态变化(n=9;kg)

注:(1)﹡与训练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表14显示,实验组训练期间,体重无显著变化,而对照组训练期间,体重有降低趋势,训练2周、训练3周均与训练前有显著差异(p<0.05),与实验组也有显著差异(p<0.05)。表14还显示,实验组训练期间,去脂体重略有增加,而对照组呈下降趋势,两组差异显著(p<0.05)。提示该口香糖能够通过消耗脂肪提高去脂体重的相对含量,通过防止蛋白质、骨骼肌和水分丢失提高去脂体重的绝对含量,进而为运动训练提供足够的物质支持。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