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治疗慢性盆腔炎性包块的中药及制备方法

治疗慢性盆腔炎性包块的中药及制备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慢性盆腔炎性包块的中药,其包括:水蛭、大黄、延胡索、云芝、预知子、土茯苓、马齿觅、拳参、浙贝母、独一味、独活、藕节、覆盆子、胡芦巴、枳壳、肉苁蓉、桃仁、水飞蓟、天仙藤和千里光。采用这种中药在治疗慢性盆腔炎性包块方面具有效果显著、无副作用、疗程短、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优势。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600406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2-07-25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常熟市常福有机复合肥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210086771.8

  • 发明设计人 殷浩金;

    申请日2012-03-29

  • 分类号A61K36/90(20060101);A61K9/08(20060101);A61K9/20(20060101);A61P15/00(20060101);A61K35/62(20060101);

  • 代理机构32234 苏州广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汪发春

  • 地址 215522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棉花原种厂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6:17:12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05-17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A61K36/90 授权公告日:20140212 终止日期:20160329 申请日:20120329

    专利权的终止

  • 2015-06-24

    著录事项变更 IPC(主分类):A61K36/90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20329

    著录事项变更

  • 2015-06-24

    专利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A61K36/90 变更前: 变更后: 登记生效日:20150602 申请日:20120329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4-02-12

    授权

    授权

  • 2012-09-26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61K36/90 申请日:20120329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2-07-25

    公开

    公开

查看全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药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治疗慢性盆腔炎性包块的中药。 

背景技术

慢性盆腔炎性包块是慢性慢性盆腔炎所致,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患,顽固难治,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疗程较长,是生殖系统感染较严重的疾病。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在下腹部坠痛, 腰能胀痛, 白带增多, 有的在慢性炎症发作时伴发热等症状。 

对慢性盆腔炎性包块的治疗,有抗生素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中药治疗,但慢性盆腔炎性包块由于炎症渗出,粘连包裹,局部血药浓度低,疗效差,使炎症消失较困难。用抗生素治疗,炎症吸收不彻底,病程迁延形成慢性慢性盆腔炎;手术治疗效果虽快,但手术治疗带来的痛苦与创伤,也有不利一面,不易被病人接受。 

慢性盆腔炎性包块乃属中医症瘕范畴,主要有七情内伤,肝气郁结,血行不畅或经期产后血室正开或脾肾不足,痰滞胞络,邪气乘虚侵入致气血凝滞。瘀久不消则变成积聚癥瘕也。”中医认为本病是由经行产后,胞门未闭,风寒湿热之邪或虫毒乘虚内侵,与冲任气血相搏结,蕴结于胞宫,反复进退,耗伤气血,虚实错杂,缠绵难愈。结合现代医学病理学变化的知识,总结出本病的病因病机为“热”、“毒”、“湿”、“瘀”、“寒”,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宿有湿热内蕴,流注下焦,阻滞气血,瘀积冲任; 或经期产后,余血未尽,感受湿热之邪,湿热与血搏结,瘀阻冲任,胞脉血行不畅,不通则痛,以致腹痛。 

中医易于经直肠吸收,可以很快在盆腔弥散,目的是直肠黏膜吸收药液后,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症渗出,有利于抑制结缔组织增生,促进炎性包块吸收。 

基于上述中医原则,本发明本着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消瘕散结的原则,提供一种用于治疗慢性盆腔炎性包块的中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中药,其在治疗慢性盆腔炎性包块方面具有效果显著、无副作用、疗程短、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优势。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慢性盆腔炎性包块的中药,其包括:水蛭、大黄、延胡索、云芝、预知子、土茯苓、马齿觅、拳参、浙贝母、独一味、独活、藕节、覆盆子、胡芦巴、枳壳、肉苁蓉、桃仁、水飞蓟、天仙藤和千里光。 

其中,所述中药中的各组分的重量份数比为水蛭8~12重量份、大黄10~14重量份、延胡索66~72重量份、云芝20~30重量份、预知子50~60重量份、土茯苓15~25重量份、马齿觅13~20重量份、拳参15~25重量份、浙贝母16~22重量份、独一味30~40重量份、独活15~25重量份、藕节25~35重量份、覆盆子6~10重量份、胡芦巴12~16重量份、枳壳9~15重量份、肉苁蓉13~17重量份、桃仁20~30重量份、水飞蓟16~22重量份、天仙藤25~35重量份和千里光14~20重量份。 

其中,所述中药中的各组分的重量份数比进一步优选为水蛭10~12重量份、大黄12~14重量份、延胡索70~72重量份、云芝25~30重量份、预知子55~60重量份、土茯苓20~25重量份、马齿觅16~20重量份、拳参20~25重量份、浙贝母20~22重量份、独一味35~40重量份、独活20~25重量份、藕节30~35重量份、覆盆子8~10重量份、胡芦巴14~16重量份、枳壳12~15重量份、肉苁蓉15~17重量份、桃仁25~30重量份、水飞蓟19~22重量份、天仙藤30~35重量份和千里光17~20重量份。 

其中,所述中药中的各组分的重量份数比进一步优选为水蛭10重量份、大黄12重量份、延胡索70重量份、云芝25重量份、预知子55重量份、土茯苓20重量份、马齿觅16重量份、拳参20重量份、浙贝母20重量份、独一味35重量份、独活20重量份、藕节30重量份、覆盆子8重量份、胡芦巴14重量份、枳壳12重量份、肉苁蓉15重量份、桃仁25重量份、水飞蓟19重量份、天仙藤30重量份和千里光17重量份。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中药的制备方法, 当所述中药的剂型为注射剂时,其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所述组分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质量3~6倍的醇浓度为85%~95%的乙醇,加热回流2~4小时并提取,提取液过滤,在获得的滤渣中进一步加入相对于所述混合物质量0.5~1倍的醇浓度为85%~95%的乙醇,再次加热回流1~2小时并提取,过滤,将两次获得的过滤液混合,在5℃~10℃的条件下静置24~36小时,采用渗漉法以每分钟1~2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渗漉液,浓缩并干燥,粉碎成粉末;

第二步,将获得的粉末进行过筛,获得50目~80目的细粉,加入相对于细粉质量1~2倍的注射用水和0.05~0.1倍的氯化钠,溶解后过滤,在进一步加入注射用水至1000ml,灌封,灭菌。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中药的制备方法,当所述中药剂型为口服液时,其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所述组分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质量3~6倍的醇浓度为85%~95%的乙醇,加热回流2~4小时并提取,提取液过滤,在获得的滤渣中进一步加入相对于所述混合物质量0.5~1倍的醇浓度为85%~95%的乙醇,再次加热回流1~2小时并提取,过滤,将两次获得的过滤液混合,在5℃~10℃的条件下静置24~36小时,采用渗漉法以每分钟1~2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渗漉液,浓缩并干燥,粉碎成粉末;

第二步,将获得的粉末加入相对于粉末质量0.2~0.5倍的蔗糖,0.005~0.05倍的山梨酸以及1~2倍的蒸馏水,搅拌溶解,过滤,再进一步加入蒸馏水至1000ml,灌装,灭菌。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中药的制备方法,当所述中药的剂型为泛水丸剂时,其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所述组分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质量3~6倍的醇浓度为85%~95%的乙醇,加热回流2~4小时并提取,提取液过滤,在获得的滤渣中进一步加入相对于所述混合物质量0.5~1倍的醇浓度为85%~95%的乙醇,再次加热回流1~2小时并提取,过滤,将两次获得的过滤液混合,在5℃~10℃的条件下静置24~36小时,采用渗漉法以每分钟1~2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渗漉液,浓缩并干燥,粉碎成粉末;

第二步,将第一步获得的粉末过筛成50目~100目的细粉,取五分之一量的细粉泛制成直径0.8~1.0mm的球形颗粒,得到丸模;

第三步,所得丸模置于泛丸锅中,用剩余药粉与水制成的相对密度为1.32~1.33的混浆将丸模泛丸成型,泛丸锅的转速为每分钟45转~50转;

第四步,将成型的丸粒用清水盖面,使其达到成品规定的大小标准,即向泛丸锅中的成型丸粒加清水使成型丸粒充分润湿,在泛丸锅中滚动,至丸粒表面致密、光洁、色泽一致时停止滚动,迅速取出后用微波干燥、灭菌5~10分钟,得到水分含量少于4%的丸粒;

第五步,用立式检丸器将合格与畸形的丸粒分开,收集合格丸粒,分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药物,采用这种中药在治疗慢性盆腔炎性包块方面具有效果显著、无副作用、疗程短、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优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慢性盆腔炎性包块的中药,其包括:水蛭、大黄、延胡索、云芝、预知子、土茯苓、马齿觅、拳参、浙贝母、独一味、独活、藕节、覆盆子、胡芦巴、枳壳、肉苁蓉、桃仁、水飞蓟、天仙藤和千里光,方中,水蛭:味咸、苦,性平,入肝经,具有破血逐瘀的功效,主治血淤闭经,症瘕腹痛、蓄血、损伤瘀血作痛、痈肿丹毒等症。 

大黄:味苦,性寒,归胃、大肠、肝、脾经,具有泻热通便、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功效,主治实热便秘,热结胸痞,湿热泻痢,黄疸,淋病,水肿腹满,小便不利,目赤,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胃热呕吐,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蓄血,经闭,产后瘀滞腹痛,症瘕积聚,跌打损伤,热毒痈疡,丹毒,烫伤等证。 

延胡索:味苦、辛,性温,入肝、心、胃经,善行走散,可升可降,具有活血散瘀,行气止痛的作用,主治胸痹心痛,胁肋、脘腹诸痛,头痛、腰痛、疝气痛、筋骨痛、痛经、经闭,产后瘀腹痛,跌打损伤等证。 

云芝:味甘、淡,性微寒,归肝,脾,肺经,具有健脾利湿;止咳平喘;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变;慢性支气管炎;小儿痉挛性支气管炎;咽喉肿痛;多种肿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白血病等证。 

预知子:性寒,味苦,具有疏肝理气,活血止痛,利尿杀虫的功效。用于脘胁胀痛、经闭痛经、小便不利、蛇虫咬伤等证。 

土茯苓:味甘、淡,性平,肝经;胃经;脾经,具有解毒,除湿,利关节的功效,主治梅毒,淋浊,筋骨挛痛,脚气,疔疗疮,痈肿,瘰疬,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等证。 

马齿觅:性寒,味甘酸,入心、肝、脾、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利水去湿,散血消肿,除尘杀菌,消炎止痛,止血凉血的功效,主治痢疾,肠炎,肾炎,产后子宫出血,便血,乳腺炎等病症。 

拳参:味苦、涩,性微寒,归肺、肝、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血的作用,用于肠炎、痢疾、肝炎、痔疮出血、腔炎、咽喉炎等疾病的治疗。 

浙贝母:味苦,性寒,入肺、心经,具有清热化痰,散结解毒的功效,主治风热咳嗽,肺痈喉痹,瘰疬,疮疡肿毒等证。 

独一味:味苦,性微寒,具有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的功效。用于跌打损伤,骨折,腰部扭伤等证。 

独活:味辛、苦,性微温,归肝、肾、膀胱经,具有祛风胜湿;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风寒湿痹;腰膝疼痛;少阴伏风头痛,头痛齿痛等证。 

藕节:性平,味甘、涩,有止血散淤的功效,主治咳血、吐血、尿血、便血、子宫出血等证。 

覆盆子:味甘、酸,性平,归肝,肾经,具有补肝益肾,固精缩尿,明目的功效,主治阳痿早泄,遗精滑精,宫冷不孕,带下清稀,尿频遗溺,目昏暗,须发早白等证。 

胡芦巴:性温,味苦,归肾经,具有补肾阳,祛寒湿的功效,主治寒疝,腹胁胀满,寒湿脚气,肾虚腰酸,阳痿等证。 

枳壳:味苦、酸,性微寒,归肺;脾;肝;胃;大肠经,具有理气宽中,行滞消胀的功效,用于胸胁气胀,胀满疼痛,食积不化,痰饮内停,脏器下垂等证。 

肉苁蓉:味甘、咸,性温,入肾,大肠经,有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的作用,用于肾阳虚衰,精血不足之阳痿早泄,不孕不育,腰膝酸痛,耳鸣耳聋,尿频尿数,肾虚肠燥及产后血虚、病后津液不足的便秘等证。 

桃仁:味苦、甘,性平,归心、肝、大肠经,具有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的功效,用于经闭,痛经,癓瘕痞块,跌扑损伤,肠燥便秘等证。 

水飞蓟:性凉,味苦,归肝、胆经,具有清热解毒,疏肝利胆的功效,用于肝胆湿热,胁痛,黄疸等证。 

天仙藤:味苦,性温,归肝、脾、肾经,具有行气化湿,活血止痛的功效,主治胃痛,疝气痛,妊娠水肿,产后血气腹痛,风湿疼痛,行气活血,止痛,利尿。妊娠水肿,胸腹痛,疝痛,风湿痛等证。 

千里光:性寒,味苦,归肺、肝经,具有清热解毒,明目止痒的功效。用于风热感冒、目赤肿痛、泄泻痢疾、皮肤湿疹、疮疖等证。 

所述中药中的各组分的重量份数比为水蛭8~12重量份、大黄10~14重量份、延胡索66~72重量份、云芝20~30重量份、预知子50~60重量份、土茯苓15~25重量份、马齿觅13~20重量份、拳参15~25重量份、浙贝母16~22重量份、独一味30~40重量份、独活15~25重量份、藕节25~35重量份、覆盆子6~10重量份、胡芦巴12~16重量份、枳壳9~15重量份、肉苁蓉13~17重量份、桃仁20~30重量份、水飞蓟16~22重量份、天仙藤25~35重量份和千里光14~20重量份。 

所述中药中的各组分的重量份数比进一步优选为水蛭10~12重量份、大黄12~14重量份、延胡索70~72重量份、云芝25~30重量份、预知子55~60重量份、土茯苓20~25重量份、马齿觅16~20重量份、拳参20~25重量份、浙贝母20~22重量份、独一味35~40重量份、独活20~25重量份、藕节30~35重量份、覆盆子8~10重量份、胡芦巴14~16重量份、枳壳12~15重量份、肉苁蓉15~17重量份、桃仁25~30重量份、水飞蓟19~22重量份、天仙藤30~35重量份和千里光17~20重量份。 

所述中药中的各组分的重量份数比更进一步优选为水蛭10重量份、大黄12重量份、延胡索70重量份、云芝25重量份、预知子55重量份、土茯苓20重量份、马齿觅16重量份、拳参20重量份、浙贝母20重量份、独一味35重量份、独活20重量份、藕节30重量份、覆盆子8重量份、胡芦巴14重量份、枳壳12重量份、肉苁蓉15重量份、桃仁25重量份、水飞蓟19重量份、天仙藤30重量份和千里光17重量份。 

所述中药优选仅由上述组分构成。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中药的制备方法, 当所述中药的剂型为注射剂时,其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所述组分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质量3~6倍的醇浓度为85%~95%的乙醇,加热回流2~4小时并提取,提取液过滤,在获得的滤渣中进一步加入相对于所述混合物质量0.5~1倍的醇浓度为85%~95%的乙醇,再次加热回流1~2小时并提取,过滤,将两次获得的过滤液混合,在5℃~10℃的条件下静置24~36小时,采用渗漉法以每分钟1~2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渗漉液,浓缩并干燥,粉碎成粉末;

第三步,将获得的粉末进行过筛,获得50目~80目的细粉,加入相对于细粉质量1~2倍的注射用水和0.05~0.1倍的氯化钠,溶解后过滤,在进一步加入注射用水至1000ml,灌封,灭菌。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中药的制备方法,当所述中药剂型为口服液时,其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所述组分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质量3~6倍的醇浓度为85%~95%的乙醇,加热回流2~4小时并提取,提取液过滤,在获得的滤渣中进一步加入相对于所述混合物质量0.5~1倍的醇浓度为85%~95%的乙醇,再次加热回流1~2小时并提取,过滤,将两次获得的过滤液混合,在5℃~10℃的条件下静置24~36小时,采用渗漉法以每分钟1~2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渗漉液,浓缩并干燥,粉碎成粉末;

第二步,将获得的粉末加入相对于粉末质量0.2~0.5倍的蔗糖,0.005~0.05倍的山梨酸以及1~2倍的蒸馏水,搅拌溶解,过滤,再进一步加入蒸馏水至1000ml,灌装,灭菌。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中药的制备方法,当所述中药的剂型为泛水丸剂时,其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所述组分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质量3~6倍的醇浓度为85%~95%的乙醇,加热回流2~4小时并提取,提取液过滤,在获得的滤渣中进一步加入相对于所述混合物质量0.5~1倍的醇浓度为85%~95%的乙醇,再次加热回流1~2小时并提取,过滤,将两次获得的过滤液混合,在5℃~10℃的条件下静置24~36小时,采用渗漉法以每分钟1~2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渗漉液,浓缩并干燥,粉碎成粉末;

第二步,将第一步获得的粉末过筛成50目~100目的细粉,取五分之一量的细粉泛制成直径0.8~1.0mm的球形颗粒,得到丸模;

第三步,所得丸模置于泛丸锅中,用剩余药粉与水制成的相对密度为1.32~1.33的混浆将丸模泛丸成型,泛丸锅的转速为每分钟45转~50转;

第四步,将成型的丸粒用清水盖面,使其达到成品规定的大小标准,即向泛丸锅中的成型丸粒加清水使成型丸粒充分润湿,在泛丸锅中滚动,至丸粒表面致密、光洁、色泽一致时停止滚动,迅速取出后用微波干燥、灭菌5~10分钟,得到水分含量少于4%的丸粒;

第五步,用立式检丸器将合格与畸形的丸粒分开,收集合格丸粒,分装。

所述中药还可以根据常规剂型制法制成相应的各种剂型。 

以下采用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发明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效果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 

实施例1 本发明中药制备的注射剂 

将水蛭10g、大黄12g、延胡索70g、云芝25g、预知子55g、土茯苓20g、马齿觅16g、拳参20g、浙贝母20g、独一味35g、独活20g、藕节30g、覆盆子8g、胡芦巴14g、枳壳12g、肉苁蓉15g、桃仁25g、水飞蓟19g、天仙藤30g和千里光17g混合,加2200g的醇浓度为85%的乙醇,加热回流3小时并提取,提取液过滤,在获得的滤渣中进一步加入300g的醇浓度为85%的乙醇,再次加热回流2小时并提取,过滤,将两次获得的过滤液混合,在5℃的条件下静置30小时,采用渗漉法以每分钟1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渗漉液,浓缩并干燥,粉碎成粉末,将获得的粉末进行过筛,获得50目的细粉,加入800g的注射用水和35g的氯化钠,溶解后过滤,在进一步加入注射用水至1000ml,灌封,灭菌。

实施例2 本发明中药制备的口服液 

将水蛭10g、大黄12g、延胡索70g、云芝25g、预知子55g、土茯苓20g、马齿觅16g、拳参20g、浙贝母20g、独一味35g、独活20g、藕节30g、覆盆子8g、胡芦巴14g、枳壳12g、肉苁蓉15g、桃仁25g、水飞蓟19g、天仙藤30g和千里光17g混合,加2200g的醇浓度为85%的乙醇,加热回流3小时并提取,提取液过滤,在获得的滤渣中进一步加入300g的醇浓度为85%的乙醇,再次加热回流2小时并提取,过滤,将两次获得的过滤液混合,在5℃的条件下静置30小时,采用渗漉法以每分钟1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渗漉液,浓缩并干燥,粉碎成粉末,将获得的粉末加入140g的蔗糖,13g的山梨酸以及800g的蒸馏水,搅拌溶解,过滤,再进一步加入蒸馏水至1000ml,灌装,灭菌。

实施例3 本发明中药制备的泛水丸剂 

将水蛭10g、大黄12g、延胡索70g、云芝25g、预知子55g、土茯苓20g、马齿觅16g、拳参20g、浙贝母20g、独一味35g、独活20g、藕节30g、覆盆子8g、胡芦巴14g、枳壳12g、肉苁蓉15g、桃仁25g、水飞蓟19g、天仙藤30g和千里光17g混合,加2200g的醇浓度为85%的乙醇,加热回流3小时并提取,提取液过滤,在获得的滤渣中进一步加入300g的醇浓度为85%的乙醇,再次加热回流2小时并提取,过滤,将两次获得的过滤液混合,在5℃的条件下静置30小时,采用渗漉法以每分钟1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渗漉液,浓缩并干燥,粉碎成粉末,将获得的粉末过筛成50目的细粉,取90g细粉泛制成直径0.8mm的球形颗粒,得到丸模,所得丸模置于泛丸锅中,用剩余药粉与水制成的相对密度为1.33的混浆将丸模泛丸成型,泛丸锅的转速为每分钟50转,将成型的丸粒用清水盖面,使其达到成品规定的大小标准,即向泛丸锅中的成型丸粒加清水使成型丸粒充分润湿,在泛丸锅中滚动,至丸粒表面致密、光洁、色泽一致时停止滚动,迅速取出后用微波干燥、灭菌5分钟,得到水分含量3%的丸粒,用立式检丸器将合格与畸形的丸粒分开,收集合格丸粒,分装。

临床实验 

1.1  临床资料

197例患者均为2008年1月~2010年12月确诊的慢性盆腔炎性包块患者,病程均为1年以上。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22例,年龄20~45岁,平均25.33岁,慢性盆腔炎性包块在B超测得的平均大小为(4.36±1.56) cm,病程1~10年。对照组75例,年龄24~45岁,平均24.85岁,慢性盆腔炎性包块在B超测得的平均大小为(4.06±2.56) cm,病程1~12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方面、包块大小及病程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p > 0.05)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妇产科学》的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腹痛,伴有发热、恶心、呕吐、阴道分泌物增多及月经不规则等,妇检有宫颈举痛、子宫或双附件压痛,可扪及有压痛性包块。B超检查均提示有慢性盆腔炎性包块,化验有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可伴有C反应蛋白升高或血沉快。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头孢三代联合替硝唑静脉滴注,共滴注14天,若头孢三代过敏则采用喹诺酮类药物与替硝唑联合方法。

治疗组采用: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注射液,进行经脉滴注,共滴注14天。 

1.4 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妇科检查子宫、附件无压痛,B超提示盆腔包块消失。显效:临床症状及妇科检查子宫附件压痛明显减轻,B超提示包块缩小1 /2以上。有效:临床症状,妇科检查子宫、附件压痛减轻,B超提示包块缩小1 /3。无效:临床症状,妇科检查及B超检查治疗后无明显改善。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进行x2检验。

1.6 疗效结果 

1.6.1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年龄、炎症包块大小及病程比较 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 0.05) ,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组别例数年龄包块大小病程治疗组12225.33±3.624.36±1.562.25±0.15对照组7524.85±3.894.06±2.422.43±0.13

1.6.2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 < 0.05) ,见表2。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n (% ) 

组别例数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12252(42.6)37(30.3)28(23.0)5(4.1)95.9对照组7510(13.3)17(22.7)34(45.3)14(18.7)81.3

本临床实验结果显示:采用本发明的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性包块无论在痊愈率、显效率还是在总有效率上均明显高于单纯西药治疗,且两组比较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 p < 0.05) ,由此可见,采用本发明的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性包块,在抗菌、减少炎症渗出、促进炎性渗出物地吸收等方面相辅相成,显著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所有上述的首要实施这一知识产权,并没有设定限制其他形式的实施这种新产品和/或新方法。本领域技术人员将利用这一重要信息,上述内容修改,以实现类似的执行情况。但是,所有修改或改造基于本发明新产品属于保留的权利。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