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用于猩红热的银紫柏皮汤

用于猩红热的银紫柏皮汤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药物配方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猩红热的银紫柏皮汤,采用金银花、紫草、紫菀、侧柏叶、牡丹皮、桑叶、茜草、白芷、全蝎、僵蚕、白芍、葛根、地骨皮、防风、白茅根、车前子、甘草为原料用水浸泡,煎熬后去渣得滤液,原料组成以重量百分比计为:金银花7~10%、紫草4~7%、紫菀4~6%、侧柏叶4~7%、牡丹皮5~8%、桑叶4~6%、茜草3~6%、白芷4~6%、全蝎2~3%、僵蚕3~5%、白芍4~7%、葛根6~9%、地骨皮5~8%、防风4~6%、白茅根7~9%、车前子5~7%、甘草2~5%。本发明成本低,治疗猩红热疗效高,无过敏、毒性反应,无副作用,且可防止发生变态反应。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614394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2-08-0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高迎文;

    申请/专利号CN201210036690.7

  • 申请日2012-02-11

  • 分类号A61K36/899(20060101);A61P31/04(20060101);

  • 代理机构

  • 代理人

  • 地址 264400 山东省文登市米山东路西3号威海市文登中心医院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6:12:56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0-02-11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A61K36/899 授权公告日:20130904 终止日期:20190211 申请日:20120211

    专利权的终止

  • 2014-12-10

    专利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A61K36/899 变更前: 变更后: 登记生效日:20141117 申请日:20120211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3-09-04

    授权

    授权

  • 2012-09-19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61K36/899 申请日:20120211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2-08-01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成药制剂,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猩红热的银紫柏皮汤。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猩红热是A组B型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源主要为病人和带菌者。A组B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咽峡炎患者,排菌量大且不易被重视,是重要的传染源。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经皮肤创伤处或产妇产道而引起“外科型猩红热”或“产科型猩红热”。全年均可发病,但冬春季多,夏秋季少,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儿童最为多见。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皮疹消退后明显脱屑。少数患者病后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关节损害。临床一般分为普通型、脓毒型、中毒型和外科型四种。实验室检查血象白细胞总数升高可达(10~20)×109/L,中性粒细胞在80%以上,严重患者可出现中毒颗粒,出疹后嗜酸粒细胞增多占5%~10%。尿液如果发生肾脏变态反应并发症,则可出现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及管型。临床治疗急性期主要是卧床休息,进行呼吸道隔离及抗生素药物应用。大量应用抗生素尤其对儿童,易产生过敏反应,毒性反应及发生变态反应。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的技术不足,提供一种成本低,治疗猩红热疗效高,无过敏、毒性反应,无副作用,且可防止发生变态反应,具有清热解毒透痧,辛凉泻热滋阴,益气养血生津,镇惊熄风润喉等功效,对猩红热普通型、脓毒型、中毒型、外科型均有效。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猩红热的银紫柏皮汤,采用金银花、紫草、紫菀、侧柏叶、牡丹皮、桑叶、茜草、白芷、全蝎、僵蚕、白芍、葛根、地骨皮、防风、白茅根、车前子、甘草为原料用水浸泡,煎熬后去渣得滤液,原料组成以重量百分比计为:金银花7~10%、紫草4~7%、紫菀4~6%、侧柏叶4~7%、牡丹皮5~8%、桑叶4~6%、茜草3~6%、白芷4~6%、全蝎2~3%、僵蚕3~5%、白芍4~7%、葛根6~9%、地骨皮5~8%、防风4~6%、白茅根7~9%、车前子5~7%、甘草2~5%。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成本低,治疗猩红热疗效高,无过敏、毒性反应,无副作用,且可防止发生变态反应,具有清热解毒透痧,辛凉泻热滋阴,益气养血生津,镇惊熄风润喉等功效,对猩红热普通型、脓毒型、中毒型、外科型均有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

采用金银花、紫草、紫菀、侧柏叶、牡丹皮、桑叶、茜草、白芷、全蝎、僵蚕、白芍、葛根、地骨皮、防风、白芦根、车前子、甘草为原料制备而成。其组分(重量%)每付为金银花9.4、紫草6.1、紫菀5.6、侧柏叶6.1、牡丹皮7.5、桑叶5.8、茜草4.1、白芷4.9、全蝎2.1、僵蚕4.5、白芍6.2、葛根7.9、地骨皮6.8、防风5.3、白茅根8.2、车前子6.2、甘草3.3。取上述17味中草药总重量173克,在室温下将17味中草药加水至1100~1200ml,浸泡3~4小时,然后用武火煮沸文火煎熬至60~70分钟,去渣得滤液300ml左右药汁,药渣再加水300~400ml,煎熬30~40分钟,去渣得滤液100ml,共得400ml左右药汁,即制得银紫柏皮汤,装入无菌玻璃瓶内,密封瓶盖备用。每日1剂分3次口服,每次空腹服80ml。余160ml药汁放入保温瓶中,用时先加温,先用热气熏洗患部皮肤,待药液降温后再以消毒棉签蘸药汁涂擦患部皮肤。如果是外伤型,可用棉签蘸取药汁从伤口处涂擦,每日二次,每次20~30分钟。一般应用1周左右。

本发明主药金银花药理作用:抑菌试验:本品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非溶血性链球菌、伤寒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人型结核杆菌、肺炎双球菌均有抑制作用,金银花能与胆固醇结合,从而可减少家兔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性味甘、寒,归肺、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凉散风热功效。用于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风热感冒,温病发热。紫草对家兔试验性发热,口服紫草煎剂有缓和的解热作用。紫草有明显的抑制小鼠动情周期和生育力的效果,并有明显的抗垂体促性腺激素及抗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作用。抑菌试验:紫草生理盐水浸液对絮状表皮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等皮肤真菌均有抑制作用。性味甘、咸、寒,归心、肝经。具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功效,用于血热毒盛、斑疹紫黑、麻疹不透、疮疡、湿疹、水火烫伤。紫菀皂素能使动物呼吸道分泌物增加,而有祛痰作用。紫菀对艾氏腹水癌有抗癌作用,抑菌实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宋内氏痢疾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及绿脓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对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亦有抑制作用,其水煎剂在鸡胚尿囊中对流感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性味辛、苦、温、归肺经。具有润肺下气、消痰止咳功效,用于痰多喘咳、新久咳嗽、劳嗽咳血。侧柏叶性味苦、涩、寒、归肺、肝、脾经,具有凉血止血、生发乌发功效,用于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下血、血热脱发、须发早白。牡丹皮性味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用于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夜热早凉、无汗骨蒸、经闭痛经、痈肿疮毒、跌扑伤痛。桑叶性味甘、苦、寒,归肺、肝经。具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功效,用于风热感冒、肺热燥咳、头晕头痛、目赤昏花。茜草性味苦、寒,归肝经。具有凉血、止血、祛瘀、通经功效,用于吐血、衄血、崩漏、外伤出血、经闭瘀阻、关节痹痛、跌扑肿痛。白芷性味辛、温,归胃、大肠、肺经。具有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功效,用于感冒头痛、眉棱骨痛、鼻塞、鼻渊、牙痛、白带、疮疡肿痛。全蝎性味辛、平、有毒,归肝经,具有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功效,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中风口呙、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疮疡、瘰疬。僵蚕性味咸、辛、平,归肝、肺、胃经。具有祛风定惊、化痰散结功效,用于惊风抽搐、咽喉肿痛、皮肤瘙痒、颌下淋巴结炎、面神经麻痹。白芍性味辛、酸、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功效,用于头痛眩晕、胁痛、腹痛、四肢挛痛、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葛根性味甘、辛、凉,归脾、胃经。具有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功效,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项背强痛、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热痢、泄泻、高血压颈项强痛。地骨皮性味甘、寒,归肺、肝、肾经。具有凉血除蒸、清肺降火功效,用于阴虚潮热、骨蒸盗汗、肺热咳嗽、咯血、衄血、内热消渴。防风性味辛、甘、温,归膀胱、肝、脾经。具有解表祛风、胜湿、止痉功效,用于感冒头痛、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破伤风。白茅根性味甘、寒,归肺、胃、膀胱经。具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功效,用于血热吐血,衄血、尿血,热病烦渴、黄疸、水肿、热淋涩痛、急性肾炎水肿。车前子性味甘、微寒,归肝、肾、肺小肠经。具有清热利尿、渗湿通淋、明目、祛痰功效,用于水肿胀满、热淋涩痛、暑湿泄泻、目赤肿痛、痰热咳嗽。甘草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功效,用于脾胃虚弱、倦怠无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17味中草药巧妙组方,科学配伍,药物相互协调作用,共奏猩红热之特效。

本发明各原料还可按下表所列比例(重量百分比)混合的实施例来实现。其加工工艺与实施例1相同。

下面结合我院,即山东省威海市文登中心医院进行的临床预试验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地描述:

1、病例选择:所选病例为临床上具有猩红热特征性表现,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数高达(10~20)*109/L,中性粒细胞占80%以上,胞质内可见中毒颗粒,出疹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占5%甚至10%。咽拭子,脓液培养获得A组链球菌为确诊依据,结合病史诊断为猩红热患者61例,年龄9~46岁;男34例,女27例,其诊断符合杨绍基,任红主编的《传染病学》第7版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2、治疗方法:每日1剂分3次口服,每次空腹服80ml左右。余160ml左右药汁放入保温瓶中,用时先加温,先用热气熏洗患部皮肤,待药液降温后再以消毒棉签蘸药液涂擦患部皮肤。如果是外伤型,可用棉签蘸取药汁从伤口外涂擦,每日二次,每次20~30分钟,应用1周。

3、疗效判断:

治愈:体温正常,咽部炎症及皮疹消失,病程已达7天以上,鼻咽部分泌物培养阴性,实验室检查细胞数恢复正常。

好转:体温基本恢复正常,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病程已达7天,鼻咽部分泌物培养弱阳性,实验室检查细胞数仍高于正常。

无效:患者体温不降,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变或略减轻,咽拭子培养阳性,实验室检查细胞数居高不下。

4、治疗效果:使用本发明61例,按照疗效评价标准进行治疗效果评价,治愈49例,好转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1.8%。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