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治疗糖耐量低减的中药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治疗糖耐量低减的中药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糖耐量减低的中药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该中药提取物是以下述质量份的六味中药为原料提取得到的:桑白皮750-1500份、丹参750-1500份、黄连300-600份、大黄300-600份、夏枯草600-1200份和泽泻400-800份。制备方法如下:1)将桑白皮、黄连和大黄三味药材混合后加水煎煮,收集煎煮液;将煎煮液浓缩至清膏,加入乙醇,搅匀,静置,收集上清液;2)将丹参、夏枯草和泽泻三味药材混合后用质量浓度为60-80%的乙醇水溶液回流提取,收集提取液;3)将上清液和提取液合并,即得所述中药提取物的溶液。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的中药提取物具有降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可明显降低IGT转化为糖尿病的危险率。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552578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2-07-1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首都医科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210018895.2

  • 发明设计人 高彦彬;

    申请日2012-01-20

  • 分类号A61K36/884;A61P3/10;

  • 代理机构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关畅

  • 地址 100069 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外西头条10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6:00:04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4-07-30

    授权

    授权

  • 2012-09-12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61K36/884 申请日:20120120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2-07-11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糖耐量减低的中药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糖耐量低减(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是一种处于糖耐量正常和糖尿病 之间的异常代谢状态。IGT人群是最重要的糖尿病危险人群,因此干预IGT人群是预 防糖尿病的关键。目前中国已有9200万糖尿病患者,1.48亿糖尿病前期患者,糖尿病 已成为威胁中国公众健康的一项重大因素。国内外对IGT开展的几项大规模干预试验 研究表明,改变生活方式及阿卡波糖、二甲双胍等药物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IGT 的糖尿病发生率。但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及药物干预的某些副作用均使患者难以长期坚 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糖耐量减低的中药提取物及其制备方 法。

本发明所提供的中药提取物是以下述质量份的六味中药为原料提取得到的:桑白 皮750-1500份、丹参750-1500份、黄连300-600份、大黄300-600份、夏枯草 600-1200份和泽泻400-800份。

上述各味中药均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正文各药材项下的有关规定。

制备上述中药提取物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1)将桑白皮、黄连和大黄三味药材混合后加水煎煮,收集煎煮液;将所述煎煮液 浓缩至清膏,向所述清膏中加入乙醇,搅匀,静置,收集上清液;

2)将丹参、夏枯草和泽泻三味药材混合后用质量浓度为60%80%的乙醇水溶液 回流提取,收集提取液;

3)将步骤1)得到的上清液和步骤2)得到的提取液合并,即得所述中药提取物 的溶液;其中,步骤1)、2)不分先后顺序。

上述步骤1)中所述煎煮至少进行2次;每次煎煮时,加水量为桑白皮、黄连和 大黄三味药材质量之和的8-12倍,每次煎煮的时间为1-2小时;所述煎煮的温度为 100-110℃。

具体煎煮条件为:所述煎煮进行3次,合并3次煎煮液;每次煎煮时,加水量为 桑白皮、黄连和大黄三味药材质量之和的10倍,每次煎煮的时间为1.5小时,煎煮的 温度为100℃。

步骤1)中所述清膏具体为75℃测定的相对密度为1.10-1.15的清膏;所述乙醇 的加入量为清膏质量的2-3倍;所述静置的时间为24-48小时。

步骤2)中所述回流提取至少进行2次;每次提取时,所述质量浓度为60%-80% 乙醇水溶液的加入量为丹参、夏枯草和泽泻质量之和的5-8倍;每次提取的时间为1-2 小时。

具体提取条件为:所述回流提取进行3次,合并3次提取液;每次提取时,质量 浓度为70%乙醇水溶液的加入量为丹参、夏枯草和泽泻质量之和的6倍;每次提取的 时间为1.5小时。

所述方法还包括下述步骤:将上清液和提取液的合并液浓缩至75℃测定相对密度 为1.30~1.35的稠膏,减压干燥、粉碎,即得所述中药提取物粉末;

或将所述上清液和提取液分别浓缩至75℃测定相对密度为1.30~1.35的稠膏;将 所述稠膏合并、减压干燥、粉碎,即得所述中药提取物粉末。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中药提取物的应用。

本发明所提供的应用是所述中药提取物在制备治疗糖耐量减低(IGT)药物中的 应用。

本发明还保护一种用于治疗糖耐量减低的药物。

所述药物,其含有本发明提供的中药提取物,以及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

所述载体包括药学领域常规的稀释剂、赋形剂、填充剂、粘合剂、湿润剂、崩解 剂、吸收促进剂、表面活性剂、吸附载体、润滑剂等。

含有本发明中药提取物的药物可以制成片剂、粉剂、颗粒剂、胶囊、口服液等多 种形式。上述各种剂型的药物均可以按照药学领域的常规方法制备。

以制备颗粒剂为例进行说明。将干燥后的中药提取物粉碎成细粉,取500g,加入 500g可溶性淀粉与糊精的混合物(质量比1∶1)、10g甜菊苷混匀,用质量浓度为80% 的乙醇水溶液制粒,干燥、整粒,制成颗粒1000g。分装成6g/袋。用法与用量:开水 冲服,一次1袋,一日3次。

上述细粉符合2010版药典对细粉的规定:指能全部通过五号筛,并含能通过 六号筛不少于95%的粉末。

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制备的复方颗粒具有降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改善 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可明显降低IGT转化为糖尿病的危险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下述实施例中所述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述试剂和材料, 如无特殊说明,均可通过商业途径获得。

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桑白皮、丹参、黄连、大黄、夏枯草和泽泻均符合中国药典 2010年版一部正文各药材项下的有关规定。投料前,通过鉴定,各味药材实物与名称 相符,质量符合标准。

实施例1、制备用于治疗糖耐量减低的中药复方颗粒

1.处方

桑白皮750g    丹参750g    黄连300g

大黄300g    夏枯草600g    泽泻400g

2.制法

以上6味,均粉碎成粗粉,桑白皮、黄连、大黄三味加水煎煮3次,加水量为三 味药材总质量的10倍,每次提取1.5小时,煎煮的温度为100℃,合并煎液,滤过, 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1.15(75℃)的清膏,放冷,加入清膏2.5倍质量的乙醇, 搅匀,静置24小时,取上清液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1.35(75℃)的稠 膏;丹参、夏枯草、泽泻三味用质量浓度70%的乙醇溶液加热回流提取3次,每次加 醇量为三味药材总质量的6倍,每次提取1.5小时,合并提取液,减压回收乙醇,浓 缩至相对密度为1.30-1.35(75℃)的稠膏。将上述两种稠膏混合,减压干燥,粉碎成 细粉,得到中药提取物粉末。

取500g上述中药提取物粉末加入500g可溶性淀粉与糊精的混合物(1∶1,质量 比)、10g甜菊苷,混匀,用质量浓度为80%的乙醇水溶液制粒,干燥、整粒,制成 1000g。剂型:颗粒剂,6g/袋。

实施例2、用于治疗糖耐量减低的中药复方颗粒的临床效果试验

一、研究对象

1.受试者来源:140例IGT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门诊患者、方庄社区 筛查患者及清华大学玉泉医院门诊患者。

2.诊断标准:采用1999年WHO制定的IGT诊断标准: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服糖后2小时血糖≥7.8mmol/L,但<11.1mmol/L,且空腹血糖≥6.1mmol/L, 但<7.0mmol/L。

3.纳入标准:A.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IGT诊断标准;B.年龄在35-70岁之间; C.体重指数在20-35Kg/m2

4.排除标准:A.近期内发生过心血管事件者;B.既往3个月内使用糖皮质激素、 β受体阻断剂、噻嗪类利尿剂、烟酸类药物;C.血清肌酐≥130umol/L;D.肝脏转氨酶 升高至正常范围上限2倍以上者;E.中度以上或重度高血压、内分泌疾病未纠正者; F.空腹血浆甘油三脂水平>6.0mmol/L。

二、随机双盲对照试验

1.随机分组:用简单随机表法,随机分为2组(中药复方颗粒组、安慰剂组),每 组各70例,共140例。编制随机分配卡,用信封密封,由专人保管。

2.试验药物制备:

试验药中药复方颗粒及安慰剂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制剂室制备,安慰剂均 采用颗粒剂,其外观、形状、大小一致。

3.双盲对照试验:将试验用药及对照药按受试对象的组别及其进入研究的序号事 先混合统一编码,统一包装。试验药品及随机分配卡由不直接参加临床观察的专人保 管。按编号顺序、按病人进入研究时顺序领取使用。每一病人一个药袋,袋内装入随 机卡,使用时应根据随机卡规定的分组及治疗用药进行,不能作任何更改,待临床试 验结束,资料分析完毕后揭盲,揭盲时密码控制者、临床研究负责人、资料收集人员、 资料分析人员均应在场。

三、治疗用药方案

1.试验药品

每位受试者于每次餐前服用实施例1制备的中药复方颗粒6克或安慰剂6克,每 日三次。

2.基础治疗

①所有受试者均接受一般IGT知识宣教后不再强化饮食和运动教育。

②合并高血压者,选择ACEI类,或钙离子拮抗剂。按照《WHO/ISH高血压防治 指南》采用阶梯或联合治疗方案。

③合并高脂血症者,按照血脂升高水平、程度、类型采用《中国血脂异常防治建 议》中的治疗方案。

四、观察指标

1.疗效性指标:

①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②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葡萄糖氧化酶法;

③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用DCA2000糖尿病专用分析仪测定;

④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 白(LDL):全自动生化法;

⑤空腹血浆胰岛素(FINS)测定: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法;

⑥胰岛素抵抗指数(IR):按照HOMA Model公式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 (HOMA-IR=FPG×FINS/22.5);

⑦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

⑧临床症状变化,用计分法详细记录IGT临床症状。症状积分如下:每一症状按 重、中、轻分别记3、2、1分。

2.安全性指标: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

以上指标,OGTT和胰岛素测定及安全性指标每年检测一次,血脂每6个月检测 一次,其余指标每3个月检测一次,连续观察1年。在随访的1年时间内,受试者每 3个月由研究人员检查一次。

五、终点目标:

OGTT每年测定一次,所有受试者若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服糖后2小时血 糖≥11.1mmol/L者,需再次重复一次OGTT试验,若两次OGTT试验,服糖后2小 时血糖均≥11.1mmol/L,则确诊为2型糖尿病,受试者即达到终点目标,终止临床试 验。

六、统计方法

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查,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或秩和检验。统 计分析用SAS6.02统计分析系统进行。

七、结果

1、初访时一般资料的比较

2组初访时例数、年龄、性别、FPG、2hPG、血压、体重指数(BMI)、血脂(TC、 TG、HDL、LDL)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在1年随访观察中,140例失访9例,其 中安慰剂组5例(1例出国,4例因搬迁失访),中药复方颗粒组4例(3例因搬迁失 去联系,1例无特殊原因自动退出)。

2、随访1年末各组临床症状积分的比较

随访1年末,安慰剂组临床症状积分较初访时明显上升(P<0.05),中药复方颗粒 组临床症状积分较初访时明显下降(P<0.05),且与安慰剂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提示中药复方颗粒具有较好的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优于安慰剂。详见表 1。

表1随访1年末各组临床症状积分的比较

△示治疗前后自身比较,P<0.05。▲示与安慰剂组比较,P<0.05。

3、随访1年末各组血糖和空腹胰岛素的比较

随访1年末,安慰剂组FPG、2hPG和HbA1c均较初访时明显上升(P<0.05),中药 颗粒组FPG、2Hpg、HbA1c均较初访时明显下降(P<0.05),且与安慰剂组比较差异有 显著性(P<0.05)。随访末,提示中药颗粒组有明显降低血糖的作用。各组空腹胰岛素 水平较初访时无明显变化(P>0.05)。详见表2

表2随访1年末各组血糖和空腹胰岛素的比较

△示治疗前后自身比较,P<0.05。▲示与安慰剂组比较,P<0.05。

4、随访1年后各组体重指数、血压和血脂的比较

随访1年末,各组BMI、血压水平、血脂水平与初访时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5、随访1年末各组间胰岛素抵抗指数的比较

随访1年末,安慰剂组胰岛素抵抗指数较初访时明显上升(P<0.05),中药颗粒组 胰岛素抵抗指数较初访时明显下降(P<0.05),提示:中药颗粒组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 用优于安慰剂组。详见表3。

表3随访1年末各组间胰岛素抵抗指数的比较

△示治疗前后自身比较,P<0.05。

6、随访1年末各组糖耐量转归

随访1年末安慰剂组65例中,糖耐量转为正常糖耐量(NGT)者9例,占14%, 仍为IGT者48例,占73%,转为糖尿病(DM)者8例,占13%。每年DM平均发病率为 13%。

随访1年末中药颗粒组66例中,糖耐量转为正常者15例,占23%,仍为IGT者 47例,占72%,转变为DM者4例,占6%,平均每年转变为DM为6%。与安慰剂相比发 生2型糖尿病相对危险率降低50.04%。详见表4。

表4随访2年末各组糖耐量转归的比较

▲示与安慰剂组比较,P<0.05。

7、不良反应

2组病人均在治疗前后检查了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内,治疗前后无 显著性差异。治疗过程中,2组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

安慰剂组空腹血糖(FPG)、OGTT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 和胰岛素抵抗指数(IR)均有上升,平均每年糖尿病发病率为13%;中药复方颗粒组 FPG、2hPG、HbA1c和IR显著下降,平均每年糖尿病的发病率为6%,与安慰剂组比较 发生2型糖尿病相对危险率降低50.04%。表明实施例1制备的中药复方颗粒具有降低空 腹血糖、餐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可明显降低IGT转化为糖尿病的危险率。

实施例3、制备用于治疗糖耐量减低的中药复方颗粒

1.处方

桑白皮1500g    丹参1500g    黄连600g

大黄600g    夏枯草1200g    泽泻800g

2.制法

以上6味,均粉碎成粗粉,桑白皮、黄连、大黄味加水煎煮3次,加水量为三味 药材总质量的10倍,每次提取1.5小时,煎煮的温度为100℃合并煎液,滤过,滤液 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1.15(75℃)的清膏,放冷,加入清膏2.5倍质量的乙醇,搅 匀,静置24小时,取上清液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1.35(75℃)的稠膏; 丹参、夏枯草、泽泻三味用质量浓度70%的乙醇溶液加热回流提取3次,每次加醇量 为三味药材总质量的6倍,每次提取1.5小时,合并提取液,减压回收乙醇,浓缩至 相对密度为1.30-1.35(75℃)的稠膏。将上述两种稠膏混合,减压干燥,粉碎成细粉, 得到中药提取物粉末。

取1000g药提取物粉末加入1000g可溶性淀粉与糊精的混合物(1∶1,质量比)、 20g甜菊苷混匀,用质量浓度为80%的乙醇制粒,干燥、整粒,制成2000g。剂型: 颗粒剂,6g/袋。

实施例4、用于治疗糖耐量减低的中药复方颗粒的临床效果试验

1研究对象同实施例2

1.受试者来源:220例IGT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门诊患者、方庄社区、 大红门社区筛查患者及清华大学玉泉医院门诊患者。

2.诊断标准:同实施例2。

3.纳入标准:同实施例2。

4.排除标准:同实施例2。

二、随机双盲对照试验

1.随机分组:用简单随机表法,随机分为2组(中药复方颗粒组、安慰剂组),每 组各110例,共220例。编制随机分配卡,用信封密封,由专人保管。

2.试验药物制备:

试验药中药复方颗粒及安慰剂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制剂室制备,安慰剂均 采用颗粒剂,其外观、形状、大小一致。

3.双盲对照试验:将试验用药及对照药按受试对象的组别及其进入研究的序号事 先混合统一编码,统一包装。试验药品及随机分配卡由不直接参加临床观察的专人保 管。按编号顺序、按病人进入研究时顺序领取使用。每一病人一个药袋,袋内装入随 机卡,使用时应根据随机卡规定的分组及治疗用药进行,不能作任何更改,待临床试 验结束,资料分析完毕后揭盲,揭盲时密码控制者、临床研究负责人、资料收集人员、 资料分析人员均应在场。

三、治疗用药方案

1.试验药品

每位受试者于每次餐前服用实施例3制备的中药复方颗粒6克或安慰剂6克,每 日三次。

2.基础治疗同实施例2。

四、观察指标同实施例2。

五、终点目标同实施例2。

六、统计方法同实施例2。

七、结果

1、初访时一般资料的比较

2组初访时例数、年龄、性别、FPG、2hPG、血压、体重指数(BMI)、血脂(TC、 TG、HDL、LDL)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在1年随访观察中,220例失访10例, 其中安慰剂组5例(1例出国,4例因搬迁失访),中药复方颗粒组5例(3例因搬迁 失去联系,2例出国)。

2、随访1年末各组临床症状积分的比较

随访1年末,安慰剂组临床症状积分较初访时明显上升(P<0.05),中药复方颗粒 组临床症状积分较初访时明显下降(P<0.05),且与安慰剂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提示中药复方颗粒具有较好的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优于安慰剂。详见表 5.

表5随访1年末各组临床症状积分的比较

△示治疗前后自身比较,P<0.05。▲示与安慰剂组比较,P<0.05。

3、随访1年末各组血糖和空腹胰岛素的比较

随访1年末,安慰剂组FPG、2hPG和HbA1c均较初访时明显上升(P<0.05),中药 颗粒组FPG、2Hpg、HbA1c均较初访时明显下降(P<0.05),且与安慰剂组比较差异有 显著性(P<0.05)。随访末,提示中药颗粒组有明显降低血糖的作用。各组空腹胰岛素 水平较初访时无明显变化(P>0.05)。详见表6。

表6随访1年末各组血糖和空腹胰岛素的比较

△示治疗前后自身比较,P<0.05。▲示与安慰剂组比较,P<0.05。

4、随访1年后各组体重指数、血压和血脂的比较

随访1年末,各组BMI、血压水平、血脂水平与初访时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5、随访1年末各组间胰岛素抵抗指数的比较

随访1年末,安慰剂组胰岛素抵抗指数较初访时明显上升(P<0.05),中药颗粒组 胰岛素抵抗指数较初访时明显下降(P<0.05),提示:中药颗粒组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 用优于安慰剂组。详见表7。

表7随访1年末各组间胰岛素抵抗指数的比较

△示治疗前后自身比较,P<0.05。

6、随访1年末各组糖耐量转归

随访1年末安慰剂组105例中,糖耐量转为正常糖耐量(NGT)者15例,占15%, 仍为IGT者77例,占74%,转为糖尿病(DM)者13例,占13%。每年DM平均发病率 为13%。

随访1年末中药颗粒组105例中,糖耐量转为正常者24例,占23%,仍为IGT者 75例,占72%,转变为DM者6例,占6%,平均每年转变为DM为6%。与安慰剂相比发 生2型糖尿病相对危险率降低50.4%。详见表8。

表8随访2年末各组糖耐量转归的比较

▲示与安慰剂组比较,P<0.05。

7、不良反应

2组病人均在治疗前后检查了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内,治疗前后 无显著性差异。治疗过程中,2组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

表明中药复方颗粒具有降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可明 显降低IGT转化为糖尿病的危险率。

实施例5、制备用于治疗糖耐量减低的中药复方颗粒

1.处方

桑白皮1500g    丹参750g    黄连600g

大黄300g    夏枯草1200g    泽泻400g

以上6味,均粉碎成粗粉,桑白皮、黄连、大黄味加水煎煮3次,加水量为三味 药材总质量的9倍,每次提取1.5小时,煎煮的温度为100℃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 缩至相对密度为1.10-1.15(75℃)的清膏,放冷,加入清膏3倍质量的乙醇,搅匀, 静置48小时,取上清液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1.35(75℃)的稠膏;丹 参、夏枯草、泽泻三味用质量浓度60%的乙醇溶液加热回流提取3次,每次加醇量为 三味药材总质量的6倍,每次提取1.5小时,合并提取液,减压回收乙醇,浓缩至相 对密度为1.30-1.35(75℃)的稠膏。将上述两种稠膏混合,减压干燥,粉碎成细粉, 得到中药提取物粉末。

取700g药提取物粉末加入700g可溶性淀粉与糊精的混合物(1∶1,质量比)、14g 甜菊苷混匀,用质量浓度为80%的乙醇制粒,干燥、整粒,制成1400g。剂型:颗粒 剂,6g/袋。

该实施例制备的中药复方颗粒的临床效果试验与实施例1效果相当。

实施例6、制备用于治疗糖耐量减低的中药复方颗粒

1.处方

桑白皮1100g    丹参1500g    黄连450g

大黄600g    夏枯草900g    泽泻800g

2.制法

以上6味,均粉碎成粗粉,桑白皮、黄连、大黄三味加水煎煮2次,2次加水量 分别为三味药材总质量的12倍、8倍,2次煎煮时间分别为2小时、1小时,煎煮的 温度为110℃,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1.15(75℃)的清膏, 放冷,加入清膏2倍质量的乙醇,搅匀,静置24小时,取上清液回收乙醇,浓缩至相 对密度为1.30-1.35(75℃)的稠膏;丹参、夏枯草、泽泻三味用质量浓度70%的乙醇 溶液加热回流提取2次,2次加醇量分别为三味药材总质量的8倍、5倍,2次提取时 间分别为2小时、1小时,合并提取液,减压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1.35 (75℃)的稠膏。将上述两种稠膏混合,减压干燥,粉碎成细粉,得到中药提取物粉 末。

取800g上述中药提取物粉末加入800g可溶性淀粉与糊精的混合物(1∶1,质量 比)、15g甜菊苷,混匀,用质量浓度为80%的乙醇水溶液制粒,干燥、整粒,制成 1600g。剂型:颗粒剂,6g/袋。

该实施例制备的中药复方颗粒的临床效果试验与实施例1效果相当。

实施例7、制备用于治疗糖耐量减低的中药复方颗粒

1.处方

桑白皮750g    丹参1150g    黄连600g

大黄450g    夏枯草600g    泽泻600g

2.制法

以上6味,均粉碎成粗粉,桑白皮、黄连、大黄三味加水煎煮3次,3次加水量 分别为三味药材总质量的12倍、10倍、8倍,3次煎煮时间均为1小时,煎煮的温度 为110℃,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1.15(75℃)的清膏,放冷, 加入清膏3倍质量的乙醇,搅匀,静置24小时,取上清液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 为1.30-1.35(75℃)的稠膏;丹参、夏枯草、泽泻三味用质量浓度80%的乙醇溶液加 热回流提取3次,3次加醇量分别为三味药材总质量的8倍、5倍、5倍,3次提取时 间均为1小时,合并提取液,减压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1.35(75℃)的 稠膏。将上述两种稠膏混合,减压干燥,粉碎成细粉,得到中药提取物粉末。

取650g上述中药提取物粉末加入650g可溶性淀粉与糊精的混合物(1∶1,质量 比)、13g甜菊苷,混匀,用质量浓度为80%的乙醇水溶液制粒,干燥、整粒,制成 1300g。剂型:颗粒剂,6g/袋。

该实施例制备的中药复方颗粒的临床效果试验与实施例1效果相当。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