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具有空气分配的温度受控货物集装箱

具有空气分配的温度受控货物集装箱

摘要

调节空气到温度受控集装箱的货物空间内的分配得到了改善。受调节空气可通过穿过货物支撑地板的多个纵向且横向隔开的开口从货物支撑地板下方的风室选择性地分配到货物空间内。侧面空气导管可设置成沿集装箱的侧壁向后延伸,以分配从与集装箱关联的制冷剂单元内的一对侧面空气出口接收到的受调节空气。该侧面空气导管可具有多个空气排放开口,并可将受调节空气排放到侧壁内的竖直延伸凹部内。该侧面空气出口具有选择性可变的流面积。穿过货物支撑地板的开口以及侧面空气导管内的空气排放开口的数目、位置和尺寸可选择性地改变从而将受调节空气选择性地分配在整个货物空间中。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54887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2-07-04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开利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080036520.8

  • 申请日2010-06-08

  • 分类号B65D88/74;B60P3/20;B65D88/12;B65D90/02;

  • 代理机构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原绍辉

  • 地址 美国康涅狄格州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5:51:34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6-07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B65D88/74 专利号:ZL2010800365208 申请日:20100608 授权公告日:20140723

    专利权的终止

  • 2014-07-23

    授权

    授权

  • 2012-09-05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65D88/74 申请日:20100608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2-07-04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09年6月19日提交的名称为“Temperature-Controlled Cargo Container with Air Distribution”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序列号61/218,649以及2009年7月31日提交的名称为“Temperature-Controlled Cargo Container with Air Distribution”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序列号61/230,302。这些申请的内容通过引用全部结合于此。

背景技术

本发明一般地涉及用于运输易腐坏货物的移动式温度受控集装箱,更具体地涉及在集装箱内限定的整个货物空间的温度受控空气的分配。

温度受控集装箱通常用于装运易腐坏货物,如新鲜产品、海鲜和必须在运输期间将温度维持在特定温度范围内的其他食品。此类集装箱通常设计成适于在拖车上通过陆路运输、在集装箱船上通过海路运输、在平板列车上通过铁路运输,甚至在货机中通过航空运输。这样的多用途集装箱通常被称作联运集装箱。

在常规工业实践中,温度受控集装箱配备有制冷单元,所述制冷单元固定到集装箱的一个壁,通常是集装箱的前向壁。制冷单元包括压缩机、压缩机马达、与货物空间隔离的冷凝器单元、以及与集装箱内限定的货物空间操作关联的蒸发器单元。冷凝器单元包括制冷剂排热换热器和冷凝器风扇,所述冷凝器风扇抽取室外环境空气通过冷凝器换热器并将该空气排放回室外环境中。蒸发器单元包括制冷剂吸热换热器以及一个或多个(通常是两个)蒸发器风扇,所述蒸发器风扇为了温度调节从集装箱内限定的货物空间抽取返回空气通过蒸发器换热器并将该受调节的供应空气输送回集装箱内限定的货物空间中。虽然该制冷单元通常以冷却模式操作以降低返回空气的温度,但此制冷单元也可以配备有辅助空气加热设备,以便当集装箱在运输中所处区域的环境的室外环境温度低于运输中的货物必须保持的期望温度范围时加热返回空气。

货运集装箱的货物空间包括集装箱结构的前向壁、后壁、相对侧壁、地板和天花板之间所限定的容积。货物堆积在此货物空间内,通常是在位于集装箱地板顶上的货盘上。在标准的工业实践中,集装箱的地板由被支撑的多个平行的、纵向延伸的T形杆构成。T形杆横向隔开以形成一系列纵向延伸的空气通道,所述空气通道通向地板上方的货物空间。从蒸发器排放的温度受控空气的一部分沿集装箱的前向壁向下流过并进入这些通道内。当空气沿通道朝向集装箱的后壁流动时,空气从纵向指向的气流向上流到货物空间内。另外的受调节空气向下排出侧面出口外以沿着相邻于每个侧壁的地板朝后壁流动。随着该空气朝集装箱后壁流动,空气的大部分沿着集装箱的边界侧壁向上流动。到达后壁的空气沿后壁向上流动并随后在堆积的货物上方被向前抽取并朝向和进入沿前向壁的上部延伸的返回空气入口腔室内。沿侧壁向上流动的空气和从地板穿过堆积的货物向上流动的空气在货物空间的上方被带到向前流动的空气内并被抽取到返回空气入口腔室内。例如在美国专利No. 5,830,057、6,923,111和7,266,961中示出了具有这种一般性构造的地板的货物集装箱。

此类型货物集装箱通常具有约二十或四十英尺(约6.12到12.2米)的长度,约九英尺半(约2.9米)的高度以及约八英尺(约2.44米)的宽度。因此,从集装箱前部(在那里,空气从制冷单元的蒸发器排出)向集装箱后部输送足够的受调节空气成为问题。固有地,流过T形杆地板所限定的通道的空气倾向于不按比例地通过相邻T形杆之间的开口向上流入货物空间内。也就是说,更多的受调节空气有天然的趋势从通道向上流入集装箱前端处的货物空间内,随着空气流沿集装箱长度从前到后纵向地前进,空气的向上流动逐渐变小。当货物没有相对紧地堆放时,由于空气将会倾向于穿过货物堆之间的空隙,受调节空气的分步不均更为复杂,因为这些空隙呈现为一条低阻的路径。尽管已经有各种技术尝试提高向后流动空气的“扬程(throw)”以改进受调节空气到后方所堆积的货物的达到范围,但是在常规的温度受控货物集装箱内,让足够的受调节空气流向集装箱的后方区域(包括集装箱后壁附近的货物空间的上方角落)依然是个问题。通常,在具有常规T形杆构造的地板的常规温度受控集装箱中,所堆积货物倾向于货物空间的邻近于制冷单元的端部处过冷却并在集装箱的门端低冷却。

发明内容

一种温度受控集装箱设置有箱状结构,所述箱状结构具有前壁、后壁、一对相对的侧壁、天花板和地板,从而在所述箱状结构内限定货物空间。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述地板包括在所述前壁的最下部分和所述后壁的最下部分之间纵向延伸并在每个所述相对的侧壁的最下部分之间横向延伸的底层地板、位于所述底层地板上方且与所述底层地板成间隔关系从而在其间形成风室(plenum)的货物支撑地板、以及穿过所述货物支撑地板的多个纵向且横向间隔开的开口。每个开口在所述风室和所述货物支撑地板上方的所述货物空间之间建立流动连通。所述多个开口布置成选择性地将流从所述风室分配到所述货物空间内。

所述多个开口的每一个限定流面积。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开口可限定各种尺寸的流面积。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开口的流面积在所述货物支撑地板的后部区域内比在所述货物支撑地板的前部区域内更大。所述开口的流面积可在纵向方向上从所述货物空间的前端到所述货物空间的后端逐渐变大。

一种制冷单元可固定到所述集装箱的前壁用于调节从货物空间抽取的空气并将空气返回货物空间。所述制冷单元可具有侧面空气出口,用于引导离开蒸发器的受调节空气的一部分朝向地板并沿界定出所述货物空间的各自侧壁向下流动。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制冷单元上的每个侧面空气出口的流面积可被选择性地调整以选择性地增加或降低从中通过的受调节空气的量。

在一个方面,一种温度受控集装箱设置有箱状结构,所述箱状结构具有:前壁、后壁、一对相对的侧壁、天花板和地板,由此在所述箱状结构内限定货物空间;以及用于向所述货物空间提供受调节空气的制冷单元。所述制冷单元位于所述前壁附近并包括蒸发器用于调节空气并用于在所述货物空间内循环受调节空气,所述制冷单元的第一侧上的第一侧空气出口和所述制冷单元的第二侧上的第二侧空气出口。第一侧空气导管开口成与所述第一侧空气出口流动连通并有一部分沿所述货物空间的所述相对的侧壁中的第一个向后延伸。第二侧空气导管开口成与所述第二侧空气出口流动连通并有一部分沿所述货物空间的所述相对的侧壁中的第二个向后延伸。所述第一侧空气导管和所述第二侧空气导管中的每一个都可包括位于其向后延伸部分中的多个空气排放孔。所述第一侧空气导管和所述第二侧空气导管中的每一个内的空气排放孔可以以纵向间隔选择性布置。所述第一侧空气导管和所述第二侧空气导管中的排放孔的每一个都可具有选择性设定尺寸的空气流面积。

多个竖直延伸凹部可设置在每个侧壁内,用于从所述地板沿所述每个侧壁向上引导受调节空气。阻塞构件可选择性定位在所述多个凹部中的至少一个凹部内,用于引导沿所述凹部向上流动的受调节空气向内进入所述货物空间内。在一个实施例中,位于所述第一空气导管的向后延伸部分中的所述多个空气排放孔中的至少一个排放到所述第一侧壁内的竖直延伸凹部内,以便将受调节空气从所述第一空气导管沿所述第一侧壁向上引导;并且位于所述第二空气导管的向后延伸部分中的所述多个空气排放孔中的至少一个排放到所述第二侧壁内的竖直延伸凹部内,以便将受调节空气从所述第二空气导管沿所述第二侧壁向上引导。

附图说明

为进一步理解本公开,将要参照以下详细描述,所述详细描述应当结合附图阅读,在附图中:

图1是体现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移动式温度受控货物集装箱的透视图,去除了天花板和侧壁的一部分;

图2是从限定在集装箱内的货物空间内向前看的安装到图1集装箱的前壁的制冷单元的蒸发器面的立面图;

图3是图2中所示制冷单元的侧视立面图;

图4是图1的集装箱的地板的示范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5是图4的地板的空气分配管道的示范实施例的纵向延伸部分的透视图;

图6是图4的地板的空气分配管道的另一示范实施例的纵向延伸部分的透视图;

图7是图1的集装箱的地板的另一示范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8是图1的集装箱的侧壁的示范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9是沿图8的线9-9剖切的剖视平面图;

图10是移动式温度受控货物集装箱的另一实施例的透视图,去除了天花板、左侧壁和右侧壁的一部分,并示出具有侧空气管道的空气分配系统的实施例;并且

图11是移动式温度受控货物集装箱的另一实施例的透视图,去除了天花板和左侧壁,并示出具有侧空气管道的空气分配系统的另一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参看图1-3,其示出通常标识为10的温度受控冷藏货物集装箱的示范实施例。该货物集装箱10具有箱状结构,所述箱状结构由前壁或前向壁12、与前壁12纵向间隔开的背壁或后壁14、在前壁12和后壁14之间纵向延伸的一对相对的侧壁13和15、在前壁12的上区域和后壁14的上区域之间纵向延伸并在各相对的侧壁13、15的上区域之间横向延伸的天花板16、以及在前壁12的最下部区域和后壁14的最下部区域之间纵向延伸并在各相对的侧壁13、15的最下部区域之间横向延伸的地板18组成。箱状结构限定货物空间11,在所述货物空间11内,所运输的货物100的货柜、纸箱或货盘堆放在地板18上。后壁14设置有一个或多个门(未示出),可以通过所述门访问货物空间以将货物18装载到集装箱10内。当门关闭时,集装箱10内建立起大体上气密的密封的货物空间,其防止内部空气逸出货物空间11。

制冷单元20安装到集装箱10的前壁12用以调节集装箱10的货物空间11内的空气。制冷单元20包括压缩机(未示出)、相关联的压缩机驱动马达(未示出)、以及与货物空间11隔离开安装在制冷单元20的下部26内的冷凝器模块(未示出)、以及与集装箱10内限定的货物空间11操作关联的蒸发器模块30。冷凝器模块包括位于前面板21之后的制冷剂排热换热器(未示出)以及一个或多个冷凝器风扇(未示出),所述冷凝器风扇抽取室外环境空气通过冷凝器换热器并将该空气排回到室外环境中。蒸发器模块30包括制冷剂吸热换热器32以及一个或多个(通常两个)蒸发器风扇/风扇马达组件34,所述蒸发器风扇/风扇马达组件将来自货物空间11的返回空气沿集装箱10d 前壁12的上区域抽入限定在集装箱10界限内的风室23中。蒸发器风扇34将返回空气以及在常规实践中可在风室23中与之混合的任何新鲜室外空气向下传送通过用于温度调节的蒸发器换热器32,并将此受调节空气作为供应空气传送回集装箱10内所限定的货物空间11内。尽管制冷单元20通常操作在冷却模式以降低返回空气的温度,但制冷单元20可以配备有辅助空气加热设备(未示出),以便当集装箱10在运输中所处区域的环境的室外环境温度低于运输中的货物必须保持的期望温度范围时加热返回空气。

现在参看图4和图7,具体地,集装箱10的地板18包括底层地板40和位于底层地板40上方并与其呈隔开关系的货物支撑地板50,从而在其间形成地板风室45。底层地板40在前壁12的最下部分和后壁14的最下部分之间纵向延伸并在每个相对的侧壁13、15的最下部分之间横向延伸。货物支撑地板50提供一表面,所运输的货物100或货物100的货柜、纸箱或货盘通常在集装箱10的侧壁13、15之间平行成行地堆放在该表面上。货物支撑地板50包括从前壁12到后壁14纵向延伸的多个T形轨52。每个T形轨52具有竖直构件54和水平构件56,水平构件56横向地位于竖直构件54顶上。T形轨52的水平构件56的上表面共同提供地板18的货物支撑表面。

T形轨52置于地板底层地板40上,竖直构件54从底层地板40向上延伸。T形轨52可与底层地板40一体形成。T形轨52在货物空间11的宽度上以横向间隔成隔开关系地放置,使得在相邻T形轨52的各自竖直构件54之间提供多个导管48。导管48形成穿过地板风室45的一系列纵向延伸通道。相邻T形轨52的水平构件56之间形成多个间隙49。每个间隙49延伸在其下形成的各自导管48的长度,所述导管48形成在与其相关联的各自T形轨52的竖直构件54之间。每个间隙49提供开放的通道,其从其下的各自导管45延伸到货物空间11内T形轨52的全长。

从蒸发器30排出的受调节空气的一部分沿集装箱10的前壁12向下传送到地板风室45内以流动通过地板风室45内形成的各导管48。随着受调节空气从前壁12朝向后壁14穿过纵向延伸的导管48,该受调节空气的一部分将会通过间隙49被向上抽入货物空间11内以在货物空间11中所贮放的货物100的堆之间流动。另外,从蒸发器30排出的受调节空气的其余部分通过一对侧面空气出口22传送到制冷单元20外。在制冷单元20的左和右侧面板内各设置一个侧面空气出口22。传送通过各侧面空气出口22的受调节空气沿各自侧面板朝下流动到地板18并从那里沿各自相邻侧壁的下部朝后壁14流动。实践中,如图2中所示,制冷单元20并不跨越货物空间11的整个宽度,而是跨越其实质的部分,比如该宽度的约85%,由此提供了侧腔室25,受调节空气通过各自侧面出口22排放到侧腔室25内。如下文将要详述的,随着受调节空气沿相邻侧壁传递,受调节气体的一部分将通过侧壁内的竖直延伸凹部被向上抽到集装箱天花板附近的侧壁的顶区域。集装箱10的整个货物空间11内的受调节空气流的一般模式在图1中由宽箭头所示出。

现在参看图4、5和6,具体地,在这里所描述的示范实施例中,纵向延伸的槽道构件60位于各导管48内,所述导管48由相邻T形轨52的竖直构件54、相邻T形轨52的水平构件54的下表面以及底层地板40的上表面所界定。在图4和图5所示的示范实施例中,槽道构件60具有矩形箱状截面。不过,槽道构件60可具有其它的截面,例如但不限于图6中所示的示范实施例中表示的倒置平顶U形截面。

每个槽道60的上构件62具有一个或多个开口64,当槽道60位于各自导管48内时,所述一个或多个开口64与其上方的间隙49对准。如果设置多个开口64,则开口64沿槽道60的上构件62的纵向长度纵向地相互间隔开。如图4-7中表示的示范实施例中所示,每个开口64可例如为拉长缝槽的形状。不过,应理解开口64可以根据需要是其他形状。

当槽道60位于各自导管48内时,上构件62的主体堵住间隙49,除了开口64所在位置以外,避免与其下的各自导管48流动连通。如先前所提到的,开口64与各对相邻T形轨50的水平构件56之间形成的间隙49对准,由此提供一系列纵向间隔的通道,经过其下的导管48的受调节空气可以穿过所述通道向上流动到货物空间11内。总体来说,位于横向间隔开的导管48内的多个槽道60内的开口64共同形成多个纵向且横向间隔的空气流通道的网格,受调节空气可从底层地板40和货物支撑地板50之间的导管48向上流动通过所述通道并经过间隙49进入货物支撑地板上方的货物空间。

现在参看图7,具体地,在这里所描述的示范实施例内,导管48内没有设置槽道60。因此,相邻T形轨对的水平构件50之间的每个间隙49都是沿它的全部长度开放到其下的各自导管。不过,盖构件70位于货物支撑地板50的顶上。盖构件70具有板状构件72,所述板状构件72具有纵向和横向的延展,并当叠盖构件70位于地板18的一部分的顶上时覆盖位于其下的T形轨50,板状构件72的下表面位于横跨的T形轨50的上表面上。在示范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盖构件70还具有一对凸缘76,所述凸缘之一沿板状构件72的一个侧边纵向且向下延伸,而所述凸缘的另一个沿板状构件72的相对侧边纵向且向下延伸。因此,当盖构件70位于货物支撑地板50的一部分的顶上时,每个侧凸缘76向下延伸到各自间隙49内,当运输中没有货物堆积在叠盖构件70的上表面上时,其起到在集装箱10运动期间将盖构件70保持在适当位置的作用。在一个实施例中,盖构件70可以包括没有侧凸缘的板状构件72,其被焊接到或以其它方式固定到货物支撑地板50上的适当位置。盖构件70可以选择性设定尺寸,使得板状构件72的纵向和侧向延展根据需要遮盖任意地方,从货物支撑地板50的局部小面积直到货物支撑地板50的整个表面。

在盖构件70被置于T形轨52顶上的情况下,板状构件72堵住从导管48穿过位于板状构件72下的间隙49与货物空间11的开放流动连通。不过,可以在板状构件72内的选择性位置处设置多个开口74。在所描述的示范实施例中,开口74排列成多个横向间隔且纵向延伸的行,所述行在选择性位置处与间隙49对准以建立流动连通,由此从货物空间的前部区域到后部区域纵向穿过导管48流动的受调节空气的受控量可以通过开口74从导管48向上传送到货物空间11内。在一个实施例中,每个开口74具有纵向拉长的缝槽形状。

再参看图4-7,经过在形成货物支撑地板50的T形轨52的竖直构件54之间的导管48的受调节空气可以通过开口64、74数目的变化、开口64、74的流面积的变化,以及通过开口64、74在货物支撑地板的长度和宽度上的选择性位置而在整个货物空间11内选择性地分配。减少开口64、74的数目和/或开口64、74的总的流面积将会导致更大量的受调节空气流从蒸发器排放到导管48内到达货物空间11的后部区域并沿后壁14向上传递到集装箱10的天花板。相反地,增加开口64、74的数目和/或开口64、74的总的流面积将会导致更少量的受调节空气流从蒸发器排放到导管48内到达货物空间11的后部区域,并且更多的此受调节空气流通过纵向地沿货物空间11的长度并横向跨过货物空间11的宽度而选择性定位的开口64、74向上传递到集装箱10的天花板。通过分别相对于货物空间11的长度和宽度而纵向地和横向地选择性定位的开口64、74,可以调整受调节空气的局部分配以增加或降低通过货物空间11内所堆积货物向上传送的受调节空气的局部流量。在图5和图6中所示的管道60及图7中所示的平构件72的所示出的示范实施例中,多个开口64、74的流面积从货物空间11的前端到货物空间11的后端在纵向方向上逐渐变大,从而确保足够的受调节空气被提供到后壁14内的门附近处的货物空间11的后端中所堆积的货物并且更少量的受调节空气在前壁12附近的货物空间11的前部区域内逸出到货物空间11内。

图4-6中所示的示范实施例中示出的管道60和图7中所示的示范实施例中示出的叠盖构件70可以在最初建造集装箱10时安装到地板18内或可以在现场改装到先前存在的集装箱10的地板18。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为了在整个货物空间更均匀地分配空气流而沿货物空间长度并跨过货物空间宽度在选择性纵向间隔和横向间隔的位置处提供选择性尺寸的选择性数目的多个开口从而为受调节空气提供通道以流过货物支撑地板进入货物支撑地板上方的货物空间的概念,也可以合并到不同于本文给出的示范实施例中所描述的T形轨型地板构造的其它地板构造中。

如前面所提到的,传出蒸发器30外的受调节空气的一部分通过一对侧面空气出口22传出制冷单元20外,所述侧面空气出口22中的一个位于制冷单元20的左侧面板内,另一个位于右侧面板内。经过每个侧面空气出口22的受调节空气沿各自侧面板向下流动到地板18并从那里沿各自相邻侧壁13、15的下部朝后壁14流动。现在具体参看图8和图9,随着受调节空气沿相邻的侧壁(示出了右侧壁15)传递,受调节空气中的一部分将会通过绝缘泡沫面板80内的竖直延伸凹部85被向上抽取到集装箱10的天花板16附近的侧壁的顶部区域,所述绝缘泡沫面板80形成侧壁的一部分。阻塞构件82(例如橡胶垫)被插入凹部85内刚好在货物装载线以下以阻塞并重引导流上凹部85的受调节空气以向内流入货物空间11内并越过其内所堆积货物的顶部。在常规的实践中,在凹部85是开放的以流上到天花板16的情况下,当受调节空气被蒸发器风扇34抽回货物空间11的前部时其有涌向天花板的趋势,而不是在紧靠所堆积货物的顶部上方流动。阻塞构件82可以在现场被改装到集装箱侧壁凹部85或在制造集装箱10期间完全集成到侧壁凹部85内。

另外,在一个实施例中,每个侧面空气出口22的流面积可以选择性地变化,以便关于从蒸发器40经由所述实施例中的导管48传到货物空间11内的受调节空气的流量提高或降低沿各自侧壁13、15的受调节空气的流量。例如,在图1-3中所示的示范实施例中,侧面出口22的流面积可以通过向上或向下移动与该侧面出口22关联的各自板24来调节。板24可以向上平移以遮盖侧面空气出口22的开口的更大部分,从而降低侧面出口22的流面积并因而降低流过侧面空气出口22的受调节空气的量。相反地,板24可以向下平移以敞开侧面空气出口22的开口的更大部分乃至全部,从而提高侧面出口22的流面积并因而提高流过侧面空气出口22的受调节空气的量。

现在参看图10和11,具体地,在这里所示的实施例中,温度受控集装箱10设置有一对侧面空气导管92、96,用于沿界限出集装箱10的货物空间11的各自相对的侧壁13、15引导并选择性地分配从各自侧面空气出口22排出的受调节空气。第一侧空气导管92具有沿制冷单元20的第一侧竖直延伸的第一分支92,以及沿该相对的侧壁对中的第一侧壁13水平且向后延伸的第二分支93。第二侧空气导管96具有沿制冷单元20的第二侧竖直延伸的第一分支95,以及沿该相对的侧壁对中的第二侧壁15水平且向后延伸的第二分支97。第一和第二侧空气导管92、96中的每一个在其各自第二分支93、97内都具有多个排放开口94。

从制冷单元20通过制冷单元20第一侧内的侧面空气出口22排放的受调节空气传到第一侧空气导管92的第一分支91内,并向下流入第一侧空气导管92的第二分支93所限定的纵向延伸的流动通道并从那里沿其向后流动。经过纵向延伸的第二分支93的受调节空气经过第一侧空气导管92内的排放开口94以沿侧壁13向上流动。类似地,从制冷单元20通过制冷单元20第二侧内的侧面空气出口22排放的受调节空气传递到第二侧空气导管96的第一分支95内,并向下流动到第二侧空气导管96的第二分支97所限定的纵向延伸的流动通道内并从那里沿其向后流动。经过纵向延伸的第二分支97的受调节空气传出第二侧空气导管96内的排放开口94外以沿侧壁15向上流动。

每个侧面空气导管92、96的后端可被封闭,使得穿过侧面空气导管的全部受调节空气通过排放开口94排出。替代地,每个侧面空气导管92、96的后端可以是开放的或部分开放的,使得穿过侧面空气导管92、96的受调节空气的一部分在集装箱10的后壁14附近穿过其排出以向上流动通过货物空间11后部处的侧面角区域。受调节空气沿各自侧壁13、15的分配可以通过选择性改变下列中的一个或多个而受到控制和修改:单独的排放开口94的各自出口面积,所提供的排放开口94的数目,以及单独的排放开口94沿各自第二分支93、97的纵向范围的相对位置。

侧面空气导管92、96内的空气排放开口94中的至少一个乃至全部可以布置为与各自侧壁13、15内的各自一个竖直延伸凹部85并列,从而经由凹部85沿各自侧壁13、15向上引导受调节空气流向货物空间的上部区域。替代地,不是让传出排放开口94外的受调节空气沿着凹部85并沿各自侧壁13和15向上运动,而是侧面空气导管92、96中的一个或两个可设置有沿侧壁竖直向上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三分支99。

现在具体参看图11,第一和第二侧面空气导管94、96具有多个第三分支99,所述第三分支99沿集装箱10的各自侧壁13、15竖直向上延伸。每个第三分支99包括竖直延伸的导管,所述导管具有与各自侧面空气导管94、96的第二分支93、97流动连通的入口。所述导管可以沿着它们的各自侧壁延伸上去以通过所述导管上端附近处的排放开口101开放,从而排放受调节空气以在所堆放的货物100顶部的上方流动。另外,每个导管可以设置有位于沿其竖直延伸范围的选定位置处的另一排放开口101或者位于沿其竖直延伸范围竖直间隔开的选定位置处的多个排放开口101。排放开口101可以定位在沿每个导管的竖直延伸范围的选定位置处,从而在选定位置处将受调节空气从导管99排放到货物空间11内以冷却货物空间11内的“热点”。所提供的导管99的数目以及导管99分别沿第一和第二侧面空气导管92、96的各自第二分支93、95的位置可以与选择性变化的导管99内的开口101的数目、尺寸、形状和位置一起选择性改变,以获得受调节空气纵向且竖直地进入货物空间11的期望分配。可通过常规的空气分配系统获得对于进入货物空间的受调节空气分配的这种控制。

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是为了说明而非限制的目的。本文所公开的特定结构和功能细节不应被解释为限制性的,而仅仅作为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以实施本发明的基础。虽然已经参照如附图中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具体地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意识到的是,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各种修改。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将意识到的是,在不偏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等同物来替代参照本文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描述的元件。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