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具有低背景光的分布式单芯反馈干涉光路结构

具有低背景光的分布式单芯反馈干涉光路结构

摘要

本发明属于光纤传感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具有低背景光的分布式单芯反馈干涉光路结构。该结构中利用偏振分束器的合波端口作为分布式传感光纤的接口,配合传感光纤的末端使用的法拉第旋转镜,消除光路中原路返回的光,提高干涉光路中的相干光成分,提高条纹清晰度。该结构保留了传统单芯反馈式传感结构中的应用优势,使用光纤通信中常用的普通光纤,即可实现传感功能。该发明特别适用于长距离线路监控,如通信干线、油气管线等的安全监控。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51949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2-06-27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复旦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110440728.2

  • 发明设计人 贾波;肖倩;洪广伟;唐璜;

    申请日2011-12-26

  • 分类号G01D3/028(20060101);

  • 代理机构31200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陆飞;盛志范

  • 地址 200433 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5:38:43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06-22

    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备案的生效 IPC(主分类):G01D3/028 合同备案号:2018310000016 让与人:复旦大学 受让人:东莞先进光纤应用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发明名称:具有低背景光的分布式单芯反馈干涉光路结构 申请公布日:20120627 授权公告日:20150617 许可种类:独占许可 备案日期:20180529 申请日:20111226

    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备案的生效、变更及注销

  • 2015-06-17

    授权

    授权

  • 2012-11-14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01D3/028 申请日:20111226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2-06-27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光纤传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分布式单芯反馈干涉光路结构。

背景技术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传感技术的革命,光纤传感日益为人们所关注,越来越多成为技术研发的重点,也越来越多的进入到各个重要的应用领域,其中分布式光纤传感以其监测距离远,灵敏度高,环境适应性强,特别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领域,如隧道火灾监控,光缆安全监控、油气泄漏监测等等方面得到特别的关注与应用。分布式单芯反馈干涉结构由于其仅需采用一根芯作为传感光纤,实现方便,因而成为分布式传感中的一重要技术分支。

图1是常见的一种分布式单芯反馈结构。

干涉光路由N*M(N、M为整数)耦合器3、P*Q(P、Q为整数)耦合器4、光纤延迟器5,延迟为τ,光纤(光缆)6和反馈装置2构成。3a1、3a2、…、3aN、3b1、3b2为耦合器3的端口,3a1、3a2、…、3aN是同向端口,共N个,3b1、3b2是耦合器3的另一组同向端口(共M个)中的两个端口。4a1、4a2、4b1为耦合器4的端口,4a1、4a2是耦合器2的一组同向端口(共P个)中的两个端口,4b1是耦合器4的另一组同向端口(共Q个)中的两个端口。光纤6为感应光纤。1为光纤6上的一扰动点。2为反馈装置,使沿光纤传输来的光重新进入光纤6返回到耦合器4。光源经耦合器3的端口3a1输入,经耦合器3分光后分别经端口3b1、3b2输出。在该结构中共存在四束光,其中两路光:

Ⅰ:3b1→5→4a1→4b1→6→2→6→4b1→4a2→3b2;

Ⅱ:3b2→4a2→4b1→6→2→6→4b1→4a1→5→3b1。

在耦合器3处重新会合,发生干涉,干涉信号分别经端口3a1、3a2、…、3aN输出。但由于光纤耦合器4的使用,当光从4b1端口返回,进入耦合器4时,由于从两个端口4a1、4a2皆有光输出,因而除了形成上述的干涉光束外,还存在两路背向回光:

Ⅲ:3b1→5→4a1→4b1→6→2→6→4b1→4a1→5→3b1;

Ⅳ:3b2→4a2→4b1→6→2→6→4b1→4a2→3b2。

这两路光由于光程的原因,并不参与干涉,仅仅成为背景光,表现为直流光,这两路的增加了背景噪声,降低了干涉条纹的清晰度。

对于背向回光,在水听器的研究中,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

在水听器的sagnac环结构中,为了降低延迟线的对外界噪声的敏感性,会采用如图2所采用的方式构成延迟线圈,即采用1×2耦合器8加一段光纤延迟线9,并在9的末端连接一反射镜10,以此共同实现原sagnac环中延迟线的功能。图2中,7为光纤耦合器,9为延迟光纤,11为感应光纤。但这种延迟线构成方式也引入了原Sagnac环中不存在的两路不参与干涉的背向回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Benjamin J. Vakoc等在“Demonstration of a folded Sagnac sensor array immune to polarization-induced signal fading”( Applied Optics Vol. 42, No. 36,7132-7136)中提出了采用偏振分束器和法拉第旋转镜共用的结构。图3即为该文章中呈现的结构方式,偏振分束器(PBS)的合波端与延迟线圈(Delay Coil)相连,延迟线圈(Delay Coil)的另一端与法拉第旋转镜(FRM)相连,偏振分束器(PBS)的偏振分光端c和g连在Sagnac环中。分束器的工作特性为:当光从合波端口(光纤)d输入时,光被分成两个相互垂直的偏振态,分别沿着分波端口(光纤)c和g的工作轴输出,因而当从合波端输入的光仅有与分解偏振态相应的一个偏振模式时,将仅从相应的分波端口输出,另一个分波端口没有光输出。在该结构中,从端口c输入的光,由端口d输出,经FRM反射输入到端口d,由于FRM的作用,该光的偏振方向与相对于从端口d输出的光的偏振,旋转了90度,因而,光经端口g(传输偏振模式与端口c的传输偏振模式垂直)输出,而端口c并没有输出光,反之亦然,因而,这种结构通过偏振分束器和法拉第旋转反射镜的配合使用,消除了利用耦合器构成延迟线带来的背向回光问题,使得光路中仅存在两路相互干涉的光,具有低的背景光,因而提高了干涉条纹清晰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长距离传输的,能消除背向回光的,具有低背景光的分布式单芯反馈干涉光路结构。

本发明提出的分布式单芯反馈干涉光路,利用了偏振分束器和法拉第旋转反射镜共用的特性;在偏振光路中,偏振分束器的合波端与传感光纤的一端相连,传感光纤的另一端与法拉第旋转反射镜相连,光纤延迟器直接由一根光纤构成,或者由偏振分束器、光纤及法拉第反射旋转镜共同构成。基本构成如图4、图5所示。具体包括:

一个光纤耦合器12,12a1、12a2、…、12aN、12b1、12b2为光纤耦合器12的端口, 12a1、12a2、…、12aN是光纤耦合器12的一组同向端口,共N个,12b1、12b2是光纤耦合器12的另一组同向端口(共M个)中的两个端口;

第一偏振分束器13,13a1、13a2、13b1为第一偏振分束器13的端口,端口13a1、13a2为分波端口,端口13b1为合波端口,从端口13b1输入的光,将分成两个相互垂直的偏振态,分别从13a1、13a2输出;

第一法拉第旋转反射镜14,14a1为其光输入输出端口;

一传感光纤15;

一光纤延迟器20。

传感光纤15一端与第一偏振分束器13的合波端口13b1相连,传感光纤15另一端与第一法拉第旋转反射镜14相连,光纤延迟器20接在端口12b1与端口13a1之间,端口12b2与端口13a2相连。光从耦合器12的端口输入,干涉信号亦从光纤耦合器12的端口输出。

其中,光纤延迟器20采用第一延迟光纤16(起延迟作用);如图4所示。

光纤延迟器20也可由第二偏振分束器17、第二延迟光纤18和第二法拉第反射旋转镜19构成;如图5所示。17a1、17a2、17b1为第二偏振分束器17的端口,端口17a1、17a2为分波端口,端口17b1为合波端口,从端口17b1输入的光,将分成两个相互垂直的偏振态,分别从17a1、17a2输出;第二延迟光纤18起延迟作用;第二法拉第旋转反射镜19的光输入输出端口为19a1;  第二延迟光纤18,一端与第二偏振分束器17的合波端口17b1相连,另一端与第二法拉第旋转反射镜19相连;第二偏振分束器17的分波端口17a1、17a2分别与端口12b1和13a1相连。图4中的光纤延迟器20由于仅由一根光纤构成,因而该部分不会带来背向回光;图5中的光纤延迟器20由于使用了光纤偏振分束器和法拉第旋转反射镜共用的实现方式,因此也不会带来背向回光。

如图4所示的光路走向(即光的传输路径)有2条,分别为: 

Ⅰ:端口12b1→第一延迟光纤16→端口13a1→端口13b1→传感光纤15→第一法拉第旋转反射镜14→传感光纤15→端口13b1→端口13a2→端口12b2;

Ⅱ:端口12b2→端口13a2→端口13b1→传感光纤15→第一法拉第旋转反射镜14→传感光纤15→端口13b1→端口13a1→第一延迟光纤16→端口12b1 ;

这两束光在耦合器12处会合,发生干涉;

如图5所示的光路走向(即光的传输路径)有2条,分别为: 

Ⅰ:端口12b1→端口17a1→端口17b1→第二延迟光纤18→第二法拉第旋转反射镜19→第二延迟光纤18→端口17b1→端口17a2→端口13a1→端口13b1→传感光纤15→第一法拉第旋转反射镜14→传感光纤15→端口13b1→端口13a2→端口12b2;

Ⅱ:端口12b2→端口13a2→端口13b1→传感光纤15→第一法拉第旋转反射镜14  →传感光纤15→端口13b1→端口13a1→端口17a2→端口17b1→第二延迟光纤18→第二法拉第旋转反射镜19→第二延迟光纤18→端口17b1→端口17a1→端口12b1;

这两束光在耦合器12处会合,发生干涉;

可见,图4、图5所示的分布式单芯反馈干涉结构消除了背向回光。

上述光路表示形式中,箭头表示光传递的方向。

该发明的突出优点是,消除了传统单芯反馈式传感结构中的背向回光,具有低的背景光,可获得高的条纹清晰度,有利于测量灵敏度、精度的提高。该方法保留了传统单芯反馈式传感结构中的应用优势,使用光纤通信中常用的普通光纤,即可实现传感功能。本发明特别适用于长距离线路监控,例如,可用于光纤通信干线的监控,石油、天然气管线的安全性监控等等领域。

附图说明

图1是常见的一种分布式单芯反馈结构。

图2是一种水听器的sagnac环结构,该结构是为了降低延迟线对外界噪声的敏感性。

图3是采用偏振分束器和法拉第旋转镜共用的干涉结构,以此解决光路中存在背向回光的问题。其中d为偏振分束器(PBS)的合波端口(光纤),c和g为分波端口(光纤)。

图4为本发明的具有低背景光的分布式单芯反馈干涉光路结构。其中,光纤延迟器直接由光纤构成。

图5为本发明的具有低背景光的分布式单芯反馈干涉光路结构。其中,光纤延迟器由偏振分束器、光纤和法拉第旋转反射镜共同构成。

图中标号:3 为N*M(N、M为整数)耦合器、4为P*Q(P、Q为整数)耦合器、5为光纤延迟器,延迟为τ,6为光纤(光缆),1为光纤6上的一扰动点,2为反馈装置。3a1、3a2、…、3aN、3b1、3b2为耦合器3的端口,3a1、3a2、…、3aN是同向端口,共N个,3b1、3b2是耦合器3的另一组同向端口(共M个)中的两个端口。4a1、4a2、4b1为耦合器4的端口,4a1、4a2是耦合器2的一组同向端口(共P个)中的两个端口,4b1是耦合器4的另一组同向端口(共Q个)中的两个端口。7为光纤耦合器,8为1×2耦合器,9为延迟光纤,10为反射镜,11为感应光纤。2为光纤耦合器,12a1、12a2、…、12aN、12b1、12b2为耦合器12的端口, 12a1、12a2、…、12aN是同向端口,共N个,12b1、12b2是耦合器12的另一组同向端口(共M个)中的两个端口;13为第一一偏振分束器,13a1、13a2、13b1为第一偏振分束器13的端口,端口13a1、13a2为分波端口,端口13b1为合波端口,从端口13b1输入的光,将分成两个相互垂直的偏振态,分别从13a1、13a2输出;14为第一一法拉第旋转反射镜,14a1为其光输入输出端口;15为传感光纤;16为第一延迟光纤;17为第二偏振分束器,17a1、17a2、17b1为偏振分束器17的端口,端口17a1、17a2为分波端口,端口17b1为合波端口,从端口17b1输入的光,将分成两个相互垂直的偏振态,分别从17a1、17a2输出,18为第二延迟光纤;19为第二法拉第旋转反射镜,19a1为其光输入输出端口,20为光纤延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实施例具体描述本发明。 

本实施例的干涉光路采用图4所示的结构。

光纤耦合器12使用的是3*3均分耦合器,为武汉邮电研究院生产;第一延迟光纤16是G652型康宁单模光纤绕制成的光纤环圈;第一偏振分束器13的尾纤皆为普通单模光纤,为绵阳超光生产。

传感光纤15为所要监测的光缆中的一芯单模光纤,长度约30km,其一端与第一偏振分束器13相连,另一端与法拉第旋转反射镜相连。

干涉光路的光从光纤耦合器12的端口12a1输入,干涉信号从端口12a2、12a3获得。使用的光源是电子集团总公司44研究所生产的SO3-B型超辐射二极管(SLD)。光电转换及信息处理中使用的光电转换器件为44所生产的型号为GT322C500的InGaAs光电探测器。

光纤耦合器12、第一延迟光纤延迟16、第一偏振分束器13构成的干涉单元、以及光源、光电探测等测量装置放置在监控室内,法拉第旋转反射镜则位于远离监控室的传感缆另一端。

对传感光缆进行敲击,即可观察到干涉信号输出。

测试表明,背景回光被消除,获得的条纹清晰度约为50%,而当使用图1所示结构,即将偏振分束器13用均分的2*1耦合器代替,条纹清晰度变差,约为25%,因此本发明所述的方面带来了明显的干涉改善,即,条纹清晰度明显增加。

使用图5的结构,获得的条纹清晰度亦约为50%,明显优于使用图1结构的结果。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