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高强度伸长钢板和制备热轧钢板、冷轧钢板、锌涂覆钢板及合金锌涂覆钢板的方法

高强度伸长钢板和制备热轧钢板、冷轧钢板、锌涂覆钢板及合金锌涂覆钢板的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用作车辆结构构件的钢板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高强度和伸长率的钢板和制备热轧钢板、冷轧钢板、镀锌钢板和合金镀锌钢板的方法。所述钢板包含0.5-1.0wt%的C、0.01-2.0wt%的Mn、1.0-2.0wt%的Si、0.01-2.0wt%的Al、低于0.012wt%的S、剩余百分比的Fe和其他不可避免的杂质。所述钢板的内部结构由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构成。所述钢板具有的贝氏体的平均板条宽度为低于0.3μm,屈服强度为高于700MPa,拉伸强度为高于980MPa,伸长率为超过20%。本发明通过提供具有高于700MPa的屈服强度、高于980MPa的拉伸强度、超过20%的伸长率的钢板、热轧钢板、冷轧钢板、镀锌钢板和合金镀锌钢板,有利于车辆钢板的轻量化和碰撞安全性的提高。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325916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2-01-1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POSCO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0980157262.6

  • 发明设计人 李圭荣;陈光根;崔乙镕;姜大荣;

    申请日2009-04-22

  • 分类号C22C38/00;

  • 代理机构北京北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苏萌

  • 地址 韩国庆尚北道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4:17:16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3-06-20

    专利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C22C38/00 专利号:ZL2009801572626 登记生效日:20230607 变更事项:专利权人 变更前权利人:浦项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变更后权利人:浦项股份有限公司 变更事项:地址 变更前权利人:韩国首尔 变更后权利人:韩国庆尚北道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23-03-21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 IPC(主分类):C22C38/00 专利号:ZL2009801572626 变更事项:专利权人 变更前:POSCO公司 变更后:浦项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变更事项:地址 变更前:韩国庆尚北道 变更后:韩国首尔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

  • 2013-07-17

    授权

    授权

  • 2012-03-14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C22C38/00 申请日:20090422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2-01-18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用于车辆结构构件和内板的钢板及其制备方 法,并且更具体地,涉及具有高强度和伸长率的钢板和制备具有高强 度和伸长率的热轧钢板、冷轧钢板、电镀锌钢板和热镀锌钢板的方法。

背景技术

最近、为了保护环境已经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且对改进车 辆燃油效率的要求逐渐变高。此外,为了确保当车辆彼此碰撞时乘客 的安全,也要求提高以车辆车体碰撞特性为主的安全性。因此、作为 实现车辆车体的轻量化和安全性的方案要求提高高强度钢板的加工 性。

随着所使用钢板的屈服强度和拉伸强度增加,车辆车体的轻量化 效果增加,因此在汽车工业中对采用高强度钢板的努力持续进行着。 近来,已经开发出具有980MPa以上的拉伸强度的先进高强度钢 (AHSS,Advanced High Strength Steel)。然而,当钢板强度超过980 MPa时,存在的缺点是钢板的伸长率相对降低。

虽然利用残余奥氏体的TRIP钢的开发已经进行以便克服该缺 点,但是仍然存在强度和伸长率不够平衡的缺点,因为拉伸强度和伸 长率乘积不超过25,000MPa%。

基于英国专利9918240,在美国专利6,884,306B1、日本特许专 利第3751250号等中描述了一种制备具有高硬度、高强度和高延性的 钢板的方法,其通过将高碳高合金钢在低温下进行恒温相变以获得精 细贝氏体结构。

在上述发明中,提出一种制备具有至少50%贝氏体结构或至少 65%贝氏体结构和残余奥氏体作为剩余结构的钢板的方法,所述钢板 是通过将具有规定组成的钢经过匀化处理后进行空气冷却,接着再进 行加热并对其恒温相变而获得。由此,提出一种制备具有Hv409以 上超高强度钢的方法。然而,存在的缺点是所述方法的相变时间太长 以至于所述方法不可用于热轧或退火过程。

此外,虽然在韩国专利2007-0126202中提出了一种通过将规定 组成的钢材料经过奥氏体相变处理接着在Bs温度和Bs-100℃之间的 温度下进行恒温相变而获得具有1000MPa以上的拉伸强度和10%以 上的伸长率的钢的方法,但存在的缺点是,因为需添加昂贵的合金元 素例如Cr、Ni、Mo,因此制造成本较高,并且所述方法限于热轧钢 板。

虽然Sandvik等人在Metals Technology(p213-220,1981)中提出 通过使用其中添加0.65-0.99重量%C、2-2.78重量%Si、0.5重量% Mn、0.02-0.79重量%Cr和0-0.03重量%Ti的钢经过奥氏体热处理 接着在290℃至380℃范围内进行热处理而获得超高强度钢,但存在 的缺点是钢中Si的含量过高使其轧制性过差以至于很难将所述方法 应用于热轧和冷轧并且所述方法仅限于热轧钢板。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通过控制钢的组分体系和贝氏体 和残余奥氏体的板条(lath)宽度提供具有高强度和伸长率的钢板。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制备具有高强度和伸长率的热轧钢板、冷 轧钢板、电镀锌钢板和热镀锌钢板的方法。

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例,提供一种钢板,包括0.5-1.0wt%的C、 0.01-2.0wt%的Mn、1.0-2.0wt%的Si、0.01-2.0wt%的Al、0.012wt% 以下的S、剩余百分比的Fe,和其他不可避免的杂质,其中钢板的微 结构由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组成,贝氏体的平均板条宽度为0.3μm 以下,残余奥氏体的平均板条宽度为0.3μm以下。钢板可具有的屈 服强度为700MPa以上,拉伸强度为980MPa以上,且伸长率为20% 以上。此外,钢板可另外包括0.5wt%以下的Mo和1.0wt%以下的 Cr中的一种或两种。此外,钢板可另外包括0.005wt%以下的B和 0.06wt%以下的Ti。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例,提供一种制备具有高强度和伸长率的热 轧钢板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将包括0.5-1.0wt%的C、0.01-2.0wt% 的Mn、1.0-2.0wt%的Si、0.01-2.0wt%的Al、0.012wt%以下的S、 剩余百分比的Fe和其他不可避免的杂质的钢锭经过热轧以在Ar3相 变点以上的温度下完成热轧,并将钢锭在Ms(马氏体相变开始时的温 度)至450℃范围内卷取。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例,提供一种制备冷轧钢板的方法,所述方 法包括:热轧步骤,将包括0.5-1.0wt%的C、0.01-2.0wt%的Mn、 1.0-2.0wt%的Si、0.01-1.0wt%的Al、0.012wt%以下的S、剩余百 分比的Fe和其他不可避免的杂质的钢经过热轧以在Ar3相变点以上 温度下完成热轧;卷取步骤,将热轧钢板在650℃以下温度下卷取; 将热轧钢板冷轧后在Ac3以上的温度下退火,接着进行冷却的步骤; 和时效处理步骤,将冷轧钢板在Ms(马氏体相变开始时的温度)至 450℃范围内进行过时效处理。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例,提供一种制备具有高强度和伸长率的电 镀锌钢板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热轧步骤,将包括0.5-1.0wt%的C、 0.01-2.0wt%的Mn、1.0-2.0wt%的Si、0.01-1.0wt%的Al、0.012wt% 以下的S、剩余百分比的Fe和其他不可避免的杂质的钢锭经过热轧 以在Ar3相变点以上的温度下完成热轧;卷取步骤,将热轧钢板在 650℃以下温度下卷取;将热轧钢板冷轧,将钢板在Ac3以上的温度 下退火,接着进行冷却的步骤;时效处理步骤,将冷轧钢板在Ms(马 氏体相变开始时的温度)至450℃范围内进行过时效处理;和将经时效 处理的冷轧钢板经过镀锌浴以在其上形成电镀锌层的步骤。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例,提供一种制备具有高强度和伸长率的热 镀锌钢板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热轧步骤,将包括0.5-1.0wt%的C、 0.01-2.0wt%的Mn、1.0-2.0wt%的Si、0.01-1.0wt%的Al、0.012wt %以下的S、剩余百分比的Fe和其他不可避免的杂质的钢锭经过热 轧以在Ar3相变点以上的温度下完成热轧;卷取步骤,将热轧钢板在 650℃以下的温度下卷取;将热轧钢板冷轧,将钢板在Ac3以上的温 度下退火,接着进行冷却的步骤;时效处理步骤,将冷轧钢板在Ms(马 氏体相变开始时的温度)至450℃范围内进行过时效处理;将经时效处 理的冷轧钢板经过镀锌浴以在其上形成电镀锌层的步骤;和将其上形 成电镀锌层的电镀锌钢板经过合金化热处理以制备热镀锌钢板的步 骤。

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一种钢板、热轧钢板、冷轧钢板、电镀锌钢板和热镀锌 钢板,其具有的屈服强度为700MPa以上,拉伸强度为980MPa以上, 伸长率为20%以上,所述钢板可促进车辆钢板的轻量化并提高碰撞稳定 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发明实施例13的一组微结构照片,并且图1(b) 是图1(a)的放大照片;

图2是对比实施例18的一组微结构照片,并且图2(b)是图2(a)的放 大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描述本发明的组分体系。

C:0.5-1.0wt%

当C含量低于0.5wt%时,可确保某一水平的强度。然而,稳定 的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太差以至于很难确保20%以上的伸长率。相 反,当C含量高于1.0wt%时,贝氏体的相变速度急剧减小并且其物 理特性随珠光体更易产生反而劣化。因此,C含量可限制于0.5-1.0 wt%的范围。

Mn:0.01-2.0wt%

添加Mn以防止因FeS的形成产生的热脆性,其中S和Fe—— 在钢制备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包含在其中——结合。当Mn含量低于 0.01wt%时,含量过低产生热脆性。相反,当Mn含量超过2.0wt% 时,贝氏体的相变速度变得过慢以至于抑制退火过程中的生产量。因 此,优选Mn含量限制于0.01-2.0wt%的范围。

Si:1.0-2.0wt%

因为Si促进铁素体的相变并增加在未相变的奥氏体中的碳含量, 从而增加残余奥氏体在最终产物中的分数,因此它是一种应积极加入 钢中的元素。

为了在本发明中含残余奥氏体的相变钢的生产,Si是必须添加 的。当Si含量低于1.0wt%时,残余奥氏体的稳定作用可能不明显。 相反,当Si含量高于2.0wt%时,轧制性劣化,如在热轧和冷轧期间 产生裂纹。因此,优选Si含量限于1.0-2.0wt%的范围。

Al:0.01-2.0wt%

添加Al是为了两个目的。一是去除钢中存在的氧气防止固化时 非金属夹杂物的形成,并且另一个目的是促进C向奥氏体中的扩散 从而在本发明中稳定残余奥氏体。

当Al含量低于0.01wt%时,无法实现其添加的目的。当含量高 于2.0wt%时,产生制钢原始单元(steel making original unit)上升问 题。因此,Al含量可限于0.01-2.0wt%的范围。

然而,在本发明中冷轧后实施退火的冷轧钢板、电镀锌钢板和热 镀锌钢板的情况下,当Al含量过多时,随着Ac3温度变高,在Ac3 以上的温度下进行热处理变得相当困难。因此,优选冷轧钢板、电镀 锌钢板和热镀锌钢板的上限限于1.0wt%。

S:0.012wt%以下

必须维持S的量在低水平,因为由S形成FeS而引起热脆性问题, 因而S水平限于0.012wt%以下。下限不定义,因为由于相同的原因 S的量越低越有利。

Mo和Cr为根据需要任选添加的组分。

Mo:0.5wt%以下

添加Mo用以抑制珠光体相的产生。当Mo含量高于0.5wt%时, 由于昂贵的Mo而使制造成本急剧增加。因此,优选Mo的含量限于 0.5wt%以下的范围。

Cr:1.0wt%以下

添加Cr用以抑制铁素体的产生并促进贝氏体的相变。当Cr含 量高于1.0wt%时,固化的C的量可能通过促进Cr碳化物的形成而 减少。因此,优选Cr的含量限于1.0wt%的范围。

B和Ti根据需要可选择性地添加,可同时添加Ti以防止N和 B——作为杂质存在——结合以使B效应最大化。

B:0.005wt%以下

另外为抑制铁素体的产生而添加B。当B含量高于0.005wt%时, Fe23(C,B)6化合物生成被促进,反而促进铁素体的产生。因此,优选 B含量限于0.005wt%以下的范围。

Ti:0.06wt%以下

当Ti含量高于0.06wt%时,存在即使N(杂质,通常以0.01wt% 以下的浓度存在)被充分移除也残留大量额外的Ti并与C结合的问 题。因此,优选Ti含量限于0.06wt%以下的范围。

在下文中,将描述本发明钢板的微结构、屈服强度、拉伸强度和 伸长率。

所述微结构由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构成,并且所述贝氏体为不存 在等轴多边形铁素体的结构,优选为不存在碳化物的贝氏体。

一般而言,TRIP钢的微结构必须包含残余奥氏体,并且TRIP 钢指如下的钢,其中通过包含理论上超过0%分数的残余奥氏体使残 余奥氏体在增强钢的延性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作为本发明的实施 例,优选在TRIP钢的微结构中残余奥氏体的分数可超过0%并且贝 氏体可组成剩余的百分数。然而,更优选在本发明微结构中残余奥氏 体的分数可在10-40%范围内,并且贝氏体可组成剩余的百分数。当 残余奥氏体的分数低于10%时,其在类似于一般已知的TRIP钢的 含量的水平。当分数高于40%以上时,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劣化。

此外,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的平均板条宽度分别限于0.3μm以 下。当平均板条宽度超过0.3μm时,结构不足够精细以至于不能确 保强度。因此,优选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的平均板条宽度限于0.3μm 以下的范围。

此外,钢板的屈服强度、拉伸强度和伸长率分别为700MPa以 上、980MPa以上和20%以上。当屈服强度低于700MPa时,钢板 不适合用作车辆的结构元件,并且当钢板的拉伸强度为980MPa以 上时其称作超高强度钢板。此外,伸长率应该为20%以上以达到某 一水平,从而可有提高加工性能的效果。

所述钢板是热轧钢板、冷轧钢板、电镀锌钢板和热镀锌钢板中的 一种。

在下文中,将描述一种制备本发明的热轧钢板、冷轧钢板、电镀 锌钢板和热镀锌钢板的方法。

根据符合本发明的热轧钢板的制备方法,将钢锭通过常规方法再 加热以实施热轧。

在热轧钢板的情况下,热轧是在Ar3以上的温度下完成,并且卷 取是在Ms(马氏体相变开始时的温度)至450℃范围内进行。

将热轧完成温度限于Ar3相变点以上以防止钢板在两个相区域 中轧制。当热轧是在低于Ar3相变点进行时,钢板是在两个相区域中 轧制,并因此可引起不均匀的颗粒结构。因此,优选热轧的完成温度 限于Ar3相变点以上。

此外,当卷取温度低于Ms时,由于开始向马氏体相变,因而很 难获取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的结构。相反,当卷取是在超过450℃的 温度下进行时,可发生珠光体相变。因此,优选卷取温度限于Ms至 450℃的范围。

在冷轧钢板的情况下,包括0.5-1.0wt%的C、0.01-2.0wt%的 Mn、1.0-2.0wt%的Si、0.01-1.0wt%的Al、0.012wt%以下的S、剩 余百分比的Fe和其他不可避免的杂质的钢经过热轧以在Ar3相变点 以上的温度下完成热轧,在650℃以下经过卷取,在Ac3以上温度下 冷轧并退火然后冷却,并在Ms(马氏体相变开始时的温度)至450℃ 范围内过时效处理。

热轧的完成温度限于Ar3相变点以上以防止钢板在两个相区域 中轧制。当热轧是在低于Ar3相变点的温度下进行时,钢板是在两个 相区域中轧制,并因此可造成不均匀的颗粒结构。因此,优选热轧的 完成温度限于Ar3相变点以上。

当卷取温度高于650℃时,可严重造成表面渗碳。然而,不限制 卷取温度的下限,因为通过在冷轧后退火而产生新结构并因此在冷轧 之前的微结构不会极大地影响最终结构。

当过时效处理是在低于Ms时进行时,由于马氏体开始相变,很 难获取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的结构。相反,当卷取是在超过450℃的 温度下进行时,可发生珠光体相变。因此,优选时效处理温度限于 Ms至450℃的范围。

此外,冷轧钢板可经过镀锌浴以制备电镀锌钢板,并且所述电镀 锌钢板经过合金化热处理以制备热镀锌钢板。

在下文中,将通过实施例更加详细描述本发明。

实施例

制备具有如下表1中示出的组分体系的厚度为90mm且宽度为 175mm的钢坯,将所述钢坯在1200℃再加热1小时,并随后热轧使 其具有3mm的热轧厚度。一些钢坯用作热轧钢板的样本,并且其他 钢坯——作为冷轧钢板的样本——经过冷轧接着经过退火热处理。

用于热轧钢板的样本的热轧完成温度设定在Ar3相变点以上,并 且所述样本在冷却后置于预热至400℃的炉中,维持1小时,并经过 炉冷却实施热轧卷取。

相反,用于冷轧钢板的样本——如下表3中示出——置于预热至 600℃的炉中维持1小时,并经过炉冷却实施热轧卷取,并且热轧板 再次经过60%冷轧以实现1.2mm的厚度,在840-900℃下退火,接 着经过400℃下实施的贝氏体相变。

表1

(其中,每个组分的单位是wt%,并且剩余百分数由Fe和其他不 可避免的杂质组成。)

将具有如表1中示出的组分体系的钢类型在400℃和600℃卷取, 测量热轧钢板的屈服强度、拉伸强度和伸长率,并且将结果在下表2 中示出。将如表1中示出的组分体系的钢类型在600℃卷取,进行退 火和时效处理。测量冷轧钢板的屈服强度、拉伸强度和伸长率,并且 将所述结果在表3中示出。

表2

自表2中可看出,证实发明实施例1至8中的样本是在400℃卷 取,并且每个样本的屈服强度、拉伸强度和伸长率分别为700Mpa 以上、980MPa以上和20%以上。相反,证实对比实施例1至13中 的样本是在600℃卷取,并且不满足一些或所有的所要求的物理特性, 因为样本具有低于700Mpa的屈服强度或低于980MPa的拉伸强度 或低于20%的伸长率。

表3

自表3中可看出,证实发明实施例9至17中的样本是经过奥氏 体单一相区域热处理,并每个样本的屈服强度、拉伸强度和伸长率分 别为700Mpa以上、980MPa以上和20%以上。

相反,证实对比实施例15至20中的样本——具有超过1.0wt% 的铝含量和低于0.5wt%的碳含量——具有低于700Mpa的屈服强度 和低于20%的伸长率。并且不能确保合适的强度,因为碳含量低, 而且其原因在于铁素体的生成,其中,由于碳含量低并且铝含量高且 随着Ac3温度上升进行两个相区域热处理而生成铁素体。

图1是本发明的发明实施例13的一组微结构照片,并且图1(b) 是图1(a)的放大照片,其中较深色部分表示贝氏体而较浅色部分表示 奥氏体。可看出各自的平均板条宽度为0.3μm以下并且其为非常精 细的结构。

相反,图2是对比实施例18的一组微结构照片,并且图2(b)是图2(a) 的放大照片,并且较深色部分表示贝氏体而较浅色部分表示奥氏体。此 外,可看出存在多边形珠光体并且其结构较粗糙。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