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具有PI参数限制的单机架轧机自动板厚控制方法

具有PI参数限制的单机架轧机自动板厚控制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PI参数限制的单机架轧机自动板厚控制方法,该方法是先测出待轧制工件的入口厚度偏差,得到轧辊间隙控制的前馈修正量,然后通过测出待轧制工件的出口厚度偏差,将出口厚度偏差分别通过乘法器与比例增益Kp和积分增益KI相结合,分别得到偏差比例修正量与偏差积分修正量,将前馈修正量、偏差比例修正量、偏差积分修正量和轧辊间隙参考设定值四者相加,得到实际轧辊间隙设定值,通过轧机模数控制装置根据实际轧辊间隙设定值,对轧辊间隙控制装置输出控制指令,实现平滑调节,本发明通过在调试之初根据测得的参数计算出Kp及KI参数调节范围,使得对PI控制参数的调试有一定的参考范围,从而大大减少了调试的时间,扩大参数可调节的范围。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274863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1-12-14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110150972.5

  • 发明设计人 刘斌;于目奎;沈加强;

    申请日2011-06-07

  • 分类号B21B37/58;

  • 代理机构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赵荣之

  • 地址 400013 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1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3:51:41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3-06-16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B21B37/58 专利号:ZL2011101509725 申请日:20110607 授权公告日:20130417

    专利权的终止

  • 2013-04-17

    授权

    授权

  • 2012-02-01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21B37/58 申请日:20110607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1-12-14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力加载轧机的控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PI参数限制可实现工件板厚应 答控制的单机架轧机自动板厚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该图显示了传统式液力加载轧机的采用的控制常规方法。该单机架可逆轧 机的工作过程如下:待轧制工件通过开卷机1,经导辊19后,在上、下工作辊16,17之间进 行轧制,轧制好的工件经过导辊20,由卷取机6进行卷绕,图中,2代表入口测厚仪;5代 表出口测厚仪;3代表入口测速仪,4代表出口测速仪,13代表伺服阀、14代表液压缸、15 代表下支撑辊、16代表下工作棍、23代表延时模块、24代表积分增益KI。

其控制原理如下:轧机入口测厚仪2将得到的实际板厚hin与基准值hinref在比较器10 进行比较计算,求出入口厚度偏差Δhin。偏差信号Δhin在乘法器11乘以增益CP/CM,得到 轧辊间隙控制的前馈修正量ΔSff,其中CP是工件的弹性系数,CM是轧机的弹性模量,轧 机出口测厚仪5得到所检测的实际板厚hout,与基准值houtref在比较器或加减器7进行比较 计算后,求出厚度偏差Δhout。偏差信号Δhout在乘法器22乘以在9处调节的比例增益Kp, 求出偏差比例控制修正量houKp,偏差信号通过积分器8在乘法器21乘以可调节的积分增益 KI,求出偏差积分控制修正量houtKI,偏差比例控制修正量和偏差积分控制修正量与前馈修 正量ΔSff在加法器12处相加就得到轧辊间隙控制的修正量ΔS。在加法器中加上轧辊间隙参 考设定值Sref,就得到了实际轧辊间隙设定值。

图2是显示图1所示系统的计算机模拟实验结果的曲线图。该种控制方式实际调试过程 中,需要分别调试比例增益Kp和积分增益KI,调节方法是由小到大调节的,观察系统在不 同轧制速度下的相应情况,并反复调试。如果调试过程中出现大幅震荡现象,就缩小比例增 益Kp和积分增益KI。为了使得出口带钢的厚度在轧制速度变化时,板厚偏差不会大幅反复 震荡,一般将比例增益Kp和积分增益KI与速度进行了线性关联,线性系数往往根据试验确 定。这种调试方法,需要调试人员长时间的观察和生产试验,浪费了大量的调试时间和调试 材料,并且调节得到的参数只能在一定工作速度范围内达到良好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PI参数限制的单机架轧机自动板厚控制方法,通 过在调试之初根据测得的参数计算出Kp及KI参数调节范围,使得对PI控制参数的调试事 先就有一定的参考范围,并且随着比例增益参数的改变、轧制速度的改变,积分增益参数可 调范围也在动态的变化,在此范围内进行调试,从而大大减少了调试的时间,扩大参数可调 节的范围。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该具有PI参数限制的单机架轧机自动板厚控 制方法,用于包括轧辊间隙控制装置和轧机模数控制装置的厚度控制系统,该方法是先测出 待轧制工件的入口厚度偏差,得到轧辊间隙控制的前馈修正量,然后通过测出待轧制工件的 出口厚度偏差,将出口厚度偏差分别通过乘法器与比例增益Kp和积分增益KI相结合,分别 得到偏差比例修正量与偏差积分修正量,将前馈修正量、偏差比例修正量、偏差积分修正量 和轧辊间隙参考设定值四者相加,得到实际轧辊间隙设定值,通过轧机模数控制装置根据实 际轧辊间隙设定值,对轧辊间隙控制装置输出控制指令,通过轧辊间隙控制装置用于设定上、 下工作辊之间的轧辊间隙,实现平滑调节,其中,Kp独立的设定范围通过事先给定得出,为 [0,KIlim),KPLim=(1+CP/CM),CP是工件的弹性系数,CM是轧机的弹性模量;KI独立的设 定范围也通过事先给定得出,为[0,KIlim],其中

KILim=(1-CPCM)2T1+L/v+Tact1-(1+CPCM)2Kp2arctan(1+(1+CPCM)-1Kp1-(1+CPCM)-1Kp)

其中T1为检测厚度偏差的测厚仪传感器检测时间,即从开始检测至传递信号的时间;Tact 为轧辊间隙液压系统反应时间、L为轧机两侧测厚仪距轧机距离、V为轧辊间隙液压系统反 应速度,当调节一个参数或轧制速度变化时,不会出现大幅震荡现象。

进一步,所述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通过轧机入口测厚仪测得实际板厚,将所得到的实际板厚hin与基准值hinref通过比 较器进行比较,得到入口厚度偏差值Δhin;

2)将入口厚度偏差值Δhin通过乘法器乘以增益Cp/CM,得到轧辊间隙控制的前馈修正 量ΔSff,其中CP是工件的弹性系数,CM是轧机的弹性模量;

3)通过轧机出口测厚仪检测轧机出口带钢的实际板厚hout,与基准值houtref在比较器 或加减器进行比较计算,求出厚度偏差Δhout;

4)将偏差信号Δhout通过乘法器乘以经过幅值限制的比例增益Kp,求出偏差比例控制 修正量houKp,所述比例增益Kp的取值通过以下公式进行限制:

Kp<(1+CPCM);

5)通过偏差信号输入积分器在乘法器乘以通过动态幅值KIlim限制的积分增益Ki,得到 偏差积分控制修正量houtKI,所述KIlim的取值通过以下公式进行限制:

KI<(1-CPCM)2T1+L/v+Tact1-(1+CPCM)2Kp2arctan(1+(1+CPCM)-1Kp1-(1+CPCM)-1Kp);

6)将偏差比例控制修正量houKp和偏差积分控制修正量houtKI与前馈修正量ΔSff通过 加法器相加,从而得到轧辊间隙控制的修正量ΔS,在加法器中加上轧辊间隙参考设定值Sref, 从而得到了实际轧辊间隙设定值;

7)所述轧机的轧机模数控制装置根据反馈的实际轧辊间隙设定值,对轧辊间隙控制装置 输出控制指令,通过轧辊间隙控制装置实时设定上、下工作辊之间的轧辊间隙,实时调节上、 下工作辊的轧辊间隙,实现平滑调节。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基于现有的轧机调试需要分别调试比例增益Kp和积分增益KI,调节方法由于是 由小到大调节的,通过观察系统在不同轧制速度下的相应情况来确定取值,其调试需要反复 进行,耗时长,适应范围小;而本发明通过在调试之初根据测得的参数计算出Kp及KI参数 调节范围,使得对PI控制参数的调试事先就有一定的参考范围,并且随着比例增益参数的改 变、轧制速度的改变,积分增益参数可调范围也在动态的变化,在此范围内进行调试,从而 大大减少了调试的时间,扩大参数可调节的范围。

本发明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 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 以从本发明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发明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和权利 要求书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 步的详细描述,其中:

图1是传统系统的总方块图;

图2是图1所示系统的计算机模拟实验结果的曲线图;

图3是本发明所示系统的总方块图;

图4是图3所示系统的计算机模拟实验结果的曲线图;

图5是图3所示系统的计算机模拟实验结果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应当理解,优选实施例 仅为了说明本发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如图3所示,采用本方法进行自动板厚控制的调节液压-轧辊间隙伺服系统,除了用于包 括轧辊间隙控制装置和轧机模数控制装置的厚度控制系统以外,还包括了:输入侧测厚仪(即 下文中的轧机入口测厚仪2),用以检测待轧工件的厚度;输入侧测速仪,用以检测输入侧工 件的速度;输出侧测厚仪(即下文中的轧机出口测厚仪5),用以检测轧制后工件的厚度;输 出测速仪,用以检测输出侧工件的速度。图中,21代表延时模块(输入数据经过一定时间的延 迟后输出);24代表积分增益KI;25代表Kp约束条件(<(1+CP/CM));22代表KI约束条件 ([0,KIlim)),其余附图标记基本与图1中相同附图标记的含义相同。

本发明的调节液压-轧辊间隙伺服系统,使得当在系统最小工作压力附近给定轧辊间隙变 化阶跃值20微米时,上升时间为Tact秒。

轧机两侧测厚仪距轧机距离为L米,轧制时速度为v米/秒(即出口带钢速度,由出口侧 测速仪得到)。

本发明的方法是先测出待轧制工件的入口厚度偏差,得到轧辊间隙控制的前馈修正量, 然后通过测出待轧制工件的出口厚度偏差,将出口厚度偏差分别通过乘法器与比例增益Kp 和积分增益KI相结合,分别得到偏差比例修正量与偏差积分修正量,将前馈修正量、偏差比 例修正量、偏差积分修正量和轧辊间隙参考设定值四者相加,得到实际轧辊间隙设定值,通 过轧机模数控制装置根据实际轧辊间隙设定值,对轧辊间隙控制装置输出控制指令,通过轧 辊间隙控制装置用于设定上、下工作辊之间的轧辊间隙,实现平滑调节,其中,Kp独立的设 定范围通过事先给定得出,为[0,KIlim),KPLim=(1+CP/CM),CP是工件的弹性系数,CM是轧 机的弹性模量;KI独立的设定范围也通过事先给定得出,为[0,KIlim),其中

KILim=(1-CPCM)2T1+L/v+Tact1-(1+CPCM)2Kp2arctan(1+(1+CPCM)-1Kp1-(1+CPCM)-1Kp).

其中T1为检测厚度偏差的测厚仪传感器检测时间,即从开始检测至传递信号的时间;Tact 为轧辊间隙液压系统反应时间;L为轧机两侧测厚仪距轧机距离;V为轧辊间隙液压系统反 应速度,当调节一个参数或轧制速度变化时,不会出现大幅震荡现象。

具体而言,本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通过轧机入口测厚仪2测得实际板厚,将所得到的实际板厚hin与基准值hinref通过 比较器10进行比较,得到入口厚度偏差值Δhin;

2)将入口厚度偏差值Δhin通过乘法器11乘以增益Cp/CM,得到轧辊间隙控制的前馈修 正量ΔSff,其中CP是工件的弹性系数,CM是轧机的弹性模量;

3)通过轧机出口测厚仪5检测轧机出口带钢的实际板厚hout,与基准值houtref在比较 器或加减器(7)进行比较计算,求出厚度偏差Δhout;

4)将偏差信号Δhout通过乘法器26乘以经过幅值限制8的比例增益Kp,求出偏差比例 控制修正量houKp,所述比例增益Kp的取值通过以下公式进行限制:

Kp<(1+CPCM);

5)通过偏差信号输入积分器9在乘法器26乘以通过动态幅值KIlim限制的积分增益KI, 得到偏差积分控制修正量houtKI,所述KIlim的取值通过以下公式进行限制:

KIlim<(1-CPCM)2T1+L/v+Tact1-(1+CPCM)2Kp2arctan(1+(1+CPCM)-1Kp1-(1+CPCM)-1Kp);

6)将比例控制修正量houKp和偏差积分控制修正量houtKI与前馈轧辊间隙修正量ΔSff 通过加法器12相加,从而得到轧辊间隙控制的修正量ΔS,在加法器12中加上轧辊间隙参考 设定值Sref,从而得到了实际轧辊间隙设定值;

7)所述轧机的轧机模数控制装置根据实际轧辊间隙设定值,对轧辊间隙控制装置输出控 制指令,通过轧辊间隙控制装置用于设定上、下工作辊之间的轧辊间隙,实现平滑调节。

图3是本发明所示系统的总方块图;图4是图3所示系统的计算机模拟实验结果的曲线 图(KI=0.5KIlim);图5是图3所示系统的计算机模拟实验结果的曲线图(KI=8.1757,比例积 分系数限制为0.9KIlim)。

从图3、图4和图5,对比图1、图2可以看出,对于积分系数没有PI参数稳定范围的限 制,而选取固定值在高速的时候性能很好,在低速的时候性能会恶化,并可能导致不稳定, 如果按照最低工作速度时稳定的积分系数就得不到较好的性能。如果按照比例系数和积分 系数稳定限制进行调节,就可以不用关心的调试系数导致不稳定的情况。

本发明使得对PI控制参数的调试事先就有一定的参考范围,并且随着比例增益参数的改 变、轧制速度的改变,积分增益参数可调范围也在动态的变化,在此范围内进行调试,从而 大大减少了调试的时间,扩大参数可调节的范围。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 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 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 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