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可诱导DBM复合颈椎间隙融合同种骨垫和配套工具

可诱导DBM复合颈椎间隙融合同种骨垫和配套工具

摘要

本发明涉及医用生物植入材料和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可诱导DBM复合颈椎间隙融合同种骨垫及配套工具。可诱导DBM复合颈椎间隙融合同种骨垫和配套工具,其特征在于它由可诱导DBM复合颈椎间隙融合同种骨垫和配套工具组成,可诱导DBM复合颈椎间隙融合同种骨垫有:第一同种骨垫、第二同种骨垫、第三同种骨垫和第四同种骨垫;配套工具有:第一试模块、第二试模块、第三试模块、第四试模块,试模把持器、植入物把持器、推骨器和压骨器。该同种骨垫具有力学强度好、生物相容性佳、外形特征符合颈椎间隙解剖结构、可生长新骨并发生愈合的特点。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27409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1-12-14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张旗;

    申请/专利号CN201110109000.1

  • 发明设计人 张旗;余国荣;

    申请日2011-04-29

  • 分类号A61F2/44;A61F2/46;

  • 代理机构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唐万荣

  • 地址 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齐联里1号湖北联结生物材料有限公司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3:47:24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4-06-18

    授权

    授权

  • 2014-06-11

    著录事项变更 IPC(主分类):A61F2/44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10429

    著录事项变更

  • 2012-02-01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61F2/44 申请日:20110429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1-12-14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用生物植入材料和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可诱导DBM复合颈椎间隙融合 同种骨垫及配套工具。

背景技术

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颈椎外伤滑脱或者骨折是临床常见病,也是一种危险病例,严 重的会出现截瘫或者部分截瘫。无论是颈椎病或者是外伤滑脱等严重颈椎问题,均需要行颈 椎间隙融合手术,即在颈椎间隙植入骨材料,使颈椎间隙骨性愈合,从而恢复颈椎的稳定性, 防止神经和脊髓压迫加重。而传统在椎间隙植入病人自体骨可导致病人的取骨区并发症等缺 点,现有技术植入金属或者其它人工材料存在生物相容性差,植入材料不能形成新骨或者成 骨能力差,不能到达椎体间融合的效果。用同种异体骨松质骨块力学强度差可至塌陷,且未 设计成符合解剖结构的形状,不能预期达到恢复生理弯曲、不能防止植入物脱位。将小管状 骨加工成外螺纹圆柱体Cage,其皮质骨单薄,植入时有爆裂。Cage植入前工具攻丝对椎体终 板的破坏,使Cage对颈椎体松质骨的挤压骨折、塌陷。另Cage植入后其中央空腔结构(管 状骨腔)与人体的纵轴垂直,而Cage皮质骨厚度有限,使之在爬行替代过程中Cage出现崩 裂、塌陷,这些均易导致椎间隙塌陷狭窄、神经受压。Cage没有设计成符合颈椎生理弯曲的 形状,加之Cage切入椎体,导致部分别人出现颈椎成角畸形。所以临床基本停用。

理想的颈椎间隙融合植骨材料应该具备四个方面的特征:其一力学强度好,可支撑植入 部位相应的重量、保持椎间隙的高度空间;其二成骨能力好,可生长新骨使椎间隙发生骨性 愈合达到融合的目的;其三生物相容性好,不产生不良刺激、排异等导致严重并发症使手术 失败;其四外形结构符合颈椎间隙解剖结构,有配套工具能使手术更加可行、安全、便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诱导DBM复合颈椎间隙融合同种骨垫和配套工具,该同种骨 垫具有力学强度好、生物相容性佳、外形特征符合颈椎间隙解剖结构、可生长新骨并发生愈 合的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可诱导DBM复合颈椎间隙融合同种骨垫和 配套工具,其特征在于它由可诱导DBM复合颈椎间隙融合同种骨垫(即植入物)和配套工具 组成,可诱导DBM复合颈椎间隙融合同种骨垫(即植入物)有:第一同种骨垫、第二同种骨 垫、第三同种骨垫和第四同种骨垫;配套工具有:第一试模块、第二试模块、第三试模块、 第四试模块,试模把持器、植入物把持器、推骨器和压骨器。

第一同种骨垫是:下平面水平、上平面为前高后低的梯形体;上面的中央加工成椭圆形 通孔,椭圆形通孔内填入有可诱导DBM粉,前侧面的正中央设有第一内螺纹孔,第一内螺纹 孔用于持骨工具衔接,上面、下面均设有左右横走向的防滑动槽;

第二同种骨垫是:下平面水平、上平面为前高后低的梯形体;上面的中央加工成椭圆形 通孔,椭圆形通孔内填入有可诱导DBM粉,前侧面的正中央设有第一内螺纹孔,第一内螺纹 孔用于持骨工具衔接,上面、下面均设有左右横走向的防滑动槽;

第三同种骨垫是:下平面水平、上平面为前高后低的梯形体;上面的中央加工成椭圆形 通孔,椭圆形通孔内填入有可诱导DBM粉,前侧面的正中央设有第一内螺纹孔,第一内螺纹 孔用于持骨工具衔接,上面、下面均设有左右横走向的防滑动槽;

第四同种骨垫是:下平面水平、上平面为前高后低的梯形体;上面的中央加工成椭圆形 通孔,椭圆形通孔内填入有可诱导DBM粉,前侧面的正中央设有第一内螺纹孔,第一内螺纹 孔用于持骨工具衔接,上面、下面均设有左右横走向的防滑动槽。

第一同种骨垫、第二同种骨垫、第三同种骨垫、第四同种骨垫是同种异体皮质骨上取材, 在数控机床上加工成。

第一试模块是:左右径为14mm,前后径为12mm,前侧面高为6mm,斜倾角为7度的前 高后低梯形金属体,后侧面与左侧面交角为45度2mm钝角,后侧面与右侧面交角为45度2mm 钝角,前侧面与左侧面交角为45度1.5mm钝角,前侧面与右侧面交角为45度1.5mm钝角, 前侧面设有第一孔、第二内螺纹孔、第二孔,第二内螺纹孔位于第一孔与第二孔之间;

第二试模块是:左右径为14mm,前后径为12mm,前侧面高为7mm,斜倾角为7度的前 高后低梯形金属体,后侧面与左侧面交汇处的交角为45度2mm钝角,后侧面与右侧面交汇处 的交角为45度2mm钝角,前侧面与左侧面交汇处的交角为45度1.5mm钝角,前侧面与右侧 面交汇处的交角为45度1.5mm钝角,前侧面设有第一孔、第二内螺纹孔、第二孔,第二内螺 纹孔位于第一孔与第二孔之间;

第三试模块是:左右径为14mm,前后径为12mm,前侧面高为8mm,斜倾角为7度的前 高后低梯形金属体,后侧面与左侧面交汇处的交角为45度2mm钝角,后侧面与右侧面交汇处 的交角为45度2mm钝角,前侧面与左侧面交汇处的交角为45度1.5mm钝角,前侧面与石侧 面交汇处的交角为45度1.5mm钝角,前侧面设有第一孔、第二内螺纹孔、第二孔,第二内螺 纹孔位于第一孔与第二孔之间;

第四试模块是:左右径为14mm,前后径为12mm,前侧面高为9mm,斜倾角为7度的前 高后低梯形金属体,后侧面与左侧面交汇处的交角为45度2mm钝角,后侧面与右侧面交汇处 的交角为45度2mm钝角,前侧面与左侧面交汇处的交角为45度1.5mm钝角,前侧面与右侧 面交汇处的交角为45度1.5mm钝角,前侧面设有第一孔、第二内螺纹孔、第二孔,第二内螺 纹孔位于第一孔与第二孔之间。

试模把持器包括第一主体、第一拉紧杆,第一拉紧杆的下端设有与试模块上的第二内螺 纹孔相配套的外螺纹,第一主体内设有第一拉紧杆通孔,第一拉紧杆的下端穿过第一主体内 的第一拉紧杆通孔后位于第一主体的下端外,第一拉紧杆的上端部位于第一主体的上端外, 第一主体的下端面设有第一销孔、第二销孔,第一销的上部插入在第一销孔内,第二销的上 部插入在第二销孔内;第一拉紧杆上设有限位环形凹槽,第一主体上设有插销孔,插销孔与 第一拉紧杆通孔相连通,插销插入插销孔中,插销的中部内侧位于限位环形凹槽中;使用时, 第一拉紧杆的下端旋入试模块上的第二内螺纹孔内,第一销的下部插入试模块上的第一孔内, 第二销的下部插入试模块上的第二孔内。

植入物把持器包括第二主体、第二拉紧杆、挡板,第二拉紧杆的下端设有与同种骨垫上 的第一内螺纹孔相配套的外螺纹,第二主体内设有第二拉紧杆通孔,第二拉紧杆的下端穿过 第二主体内的第二拉紧杆通孔后位于第二主体的下端外,第二拉紧杆的上端部位于第二主体 的上端外,第二主体的下端面固定有挡板;第二拉紧杆上设有限位环形凹槽,第二主体上设 有插销孔,插销孔与第二拉紧杆通孔相连通,插销插入插销孔中,插销从的中部内侧位于限 位环形凹槽中;使用时,第二拉紧杆的下端旋入同种骨垫上的第一内螺纹孔内。

推骨器由第一手柄和推块组成,推块固定在第一手柄的下端。

压骨器由第二手柄和压块、组成,压块固定在第二手柄的下端。

第一同种骨垫所述梯形体是:左右径为14mm、前后径为12mm、前侧面高为6mm、下平 面水平、上平面为前高后低的7度生理斜倾角的梯形体;所述椭圆形通孔是:上面的中央加 工成长轴为7mm、短轴4mm的、对角走向排放的椭圆形通孔;所述第一内螺纹孔设在前侧面 的正中央、长为3mm的;防滑动槽的槽距2mm、槽深1mm;后侧面与左侧面交汇处的交角为 45度2mm钝角,后侧面与右侧面交汇处的交角为45度2mm钝角,前侧面与左侧面交汇处的 交角为45度1.5mm钝角,前侧面与右侧面交汇处的交角为45度1.5mm钝角;

第二同种骨垫所述梯形体是:左右径为14mm、前后径为12mm、前侧面高为7mm、下平 面水平、上平面为前高后低的7度生理斜倾角的梯形体;所述椭圆形通孔是:上面的中央加 工成长轴为7mm、短轴4mm的、对角走向排放的椭圆形通孔;所述第一内螺纹孔发在前侧面 的正中央、长为3mm的;防滑动槽的槽距2mm、槽深1mm;后侧面与左侧面交汇处的交角为 45度2mm钝角,后侧面与右侧面交汇处的交角为45度2mm钝角,前侧面与左侧面交汇处的 交角为45度1.5mm钝角,前侧面与右侧面交汇处的交角为45度1.5mm钝角;

第三同种骨垫所述梯形体是:左右径为14mm、前后径为12mm、前侧面高为8mm、下平 面水平、上平面为前高后低的7度生理斜倾角的梯形体;所述椭圆形通孔是:上面的中央加 工成长轴为7mm、短轴4mm的、对角走向排放的椭圆形通孔;所述第一内螺纹孔设在前侧面 的正中央、长为3mm的;防滑动槽的槽距2mm、槽深1mm;后侧面与左侧面交汇处的交角为 45度2mm钝角,后侧面与右侧面交汇处的交角为45度2mm钝角,前侧面与左侧面交汇处的 交角为45度1.5mm钝角,前侧面与右侧面交汇处的交角为45度1.5mm钝角;

第四同种骨垫所述梯形体是:左右径为14mm、前后径为12mm、前侧面高为9mm、下平 面水平、上平面为前高后低的7度生理斜倾角的梯形体;所述椭圆形通孔是:上面的中央加 工成长轴为7mm、短轴4mm的、对角走向排放的椭圆形通孔;所述第一内螺纹孔设在前侧面 的正中央、长为3mm的;防滑动槽的槽距2mm、槽深1mm;后侧面与左侧面交汇处的交角为 45度2mm钝角,后侧面与右侧面交汇处的交角为45度2mm钝角,前侧面与左侧面交汇处的 交角为45度1.5mm钝角,前侧面与右侧面交汇处的交角为45度1.5mm钝角。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用同种异体皮质骨加工的该产品(可诱导DBM复合颈椎间隙融合同种骨垫),因其致密 编织排列的胶原纤维间沉积磷酸钙等无机盐,所以有及其良好的力学强度,足以支撑植入部 位的生理承重。同种异体骨的成分、含量、组织微结构与人的一致,植入后可通过破骨细胞 吸收骨组织、成骨细胞随后生长新骨的“爬行替代”过程,即骨传导功能生长新骨。特别是 产品结构中的椭圆形空腔结构可填充可诱导脱钙骨基质(DBM)粉,该骨粉是经过对同种异体 骨脱钙处理形成,脱钙使同种异体骨基质的成骨蛋白(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外露, 刺激、促进干细胞类间充质细胞生长,增生分化形成新骨。研究显示该骨诱导过程在产品植 入后10天就有新骨形成,因而可加快骨愈合而早期获得颈椎间隙融合的目的。经过脱脂清除 免疫原、冷冻干燥、辐照灭菌的同种异体骨满足生物相容性的要求,产品无免疫排斥、无局 部不良刺激、能为局部组织所适应、安全、保存和使用方便。设计并加工成的该骨垫与中国 人椎间隙相适应的高度(规格)和大小、外形(外形特征符合颈椎间隙解剖结构)。前高后低 的7度解剖生理斜倾角,有利于恢复颈椎生理弯曲。上下骨接触面的防滑动槽有利于防止产 品脱位,同时该结构增加接触面积而利于骨愈合。

2、配套工具设计使骨垫植入过程方便、简洁、安全,并使手术程序化、模式化、标准化 进行。

本发明可用于颈椎间隙植骨融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同种骨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左视图。

图3是图2的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第一试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左视图。

图6是图4的俯视图(旋转90度)。

图7是本发明试模把持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试模把持器的拉紧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的I部放大图。

图10是本发明试模把持器的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的仰视图。

图12是图10中沿A-A线的剖视图。

图13是本发明植入物把持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植入物把持器的拉紧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4中的E部放大图。

图16是本发明植入物把持器的拉紧杆的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6中沿B-B线的剖视图。

图18是本发明推骨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压骨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图19中压块的仰视图。

图21是本发明第一同种骨垫带防滑动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同种骨垫,2-第一内螺纹孔,3-椭圆形通孔,4-第一试模块,5-第一 孔,6-第二内螺纹孔,7-第二孔;8-第一拉紧杆,9-插销,10-第一主体,11-第一销, 12-插销孔,13-第一销孔,14-第一拉紧杆通孔,15-限位环形凹槽,16-第二销,17- 第二销孔,18-第二拉紧杆,19-插销,20-第二主体,21-挡板,22-插销孔,23-第二 拉紧杆通孔,24-第一手柄,25-推块,26-第二手柄,27-压块。图中尺寸的单位为mm。

具体实施方式

可诱导DBM复合颈椎间隙融合同种骨垫和配套工具,它由可诱导DBM复合颈椎间隙融合 同种骨垫(即植入物)和配套工具组成,可诱导DBM复合颈椎间隙融合同种骨垫(即植入物) 有:第一同种骨垫、第二同种骨垫、第三同种骨垫和第四同种骨垫;配套工具有:第一试模 块4、第二试模块、第三试模块、第四试模块,试模把持器、植入物把持器、推骨器和压骨 器。

临床手术时,将颈椎间隙清理完成,用试模把持器与试模块连接,将不同型号试模块(第 一试模块4、第二试模块、第三试模块、第四试模块)放入颈椎间隙测试直至最合适的试模 块,选择与试模块规格一样的同种骨垫(第一同种骨垫、第二同种骨垫、第三同种骨垫或第 四同种骨垫)。将该同种骨垫内包装袋打开后,该同种骨垫平放,将包装内装可诱导DBM粉的 胶囊打开并倒入该同种骨垫的椭圆形通孔中,用压骨器将可诱导DBM粉[可诱导冻干脱钙 (DBM)骨粉]压实,用植入物把持器衔接该同种骨垫,并将该同种骨垫放入颈椎间隙中,卸 下植入物把持器,如果该同种骨垫未完全进入正常位置,用推骨器将该同种骨垫推入到合适 位置,即完成可诱导DBM复合颈椎间隙融合同种骨垫的植入。

如图1、图2、图3所示,第一同种骨垫1是:左右径为14mm(图1中面向观者为前, 纸里为后,左边为左,右边为右)、前后径为12mm、前侧面高为6mm、下平面水平、上平面为 前高后低的7度生理斜倾角的梯形体;上面的中央加工成长轴为7mm、短轴4mm的、对角走 向排放的椭圆形通孔3(椭圆形通孔将上面和下面相通),椭圆形通孔3用于填入可诱导DBM 粉,前侧面的正中央设有3mm的第一内螺纹孔2,第一内螺纹孔用于持骨工具衔接,上面、 下面均设有左右横走向的防滑动槽(如图21所示),槽距2mm,槽深1mm;后侧面与左侧面交 汇处的交角为45度2mm钝角,后侧面与右侧面交汇处的交角为45度2mm钝角,前侧面与左 侧面交汇处的交角为45度1.5mm钝角,前侧面与右侧面交汇处的交角为45度1.5mm钝角;

第二同种骨垫(第二同种骨垫与第一同种骨垫的区别在于:第二同种骨垫的前侧面高为 7mm)是:左右径为14mm、前后径为12mm、前侧面高为7mm、下平面水平、上平面为前高后 低的7度生理斜倾角的梯形体;上面的中央加工成长轴为7mm、短轴4mm的、对角走向排放 的椭圆形通孔,椭圆形通孔内填入有可诱导DBM粉,前侧面的正中央设有3mm的第一内螺纹 孔2,第一内螺纹孔用于持骨工具衔接,上面、下面均设有左右横走向的防滑动槽,槽距2mm, 槽深1mm;后侧面与左侧面交汇处的交角为45度2mm钝角,后侧面与右侧面交汇处的交角为 45度2mm钝角,前侧面与左侧面交汇处的交角为45度1.5mm钝角,前侧面与右侧面交汇处 的交角为45度1.5mm钝角;

第三同种骨垫(第三同种骨垫与第一同种骨垫的区别在于:第三同种骨垫的前侧面高为 8mm)是:左右径为14mm、前后径为12mm、前侧面高为8mm、下平面水平、上平面为前高后 低的7度生理斜倾角的梯形体;上面的中央加工成长轴为7mm、短轴4mm的、对角走向排放 的椭圆形通孔,椭圆形通孔内填入有可诱导DBM粉,前侧面的正中央设有3mm的第一内螺纹 孔2,第一内螺纹孔用于持骨工具衔接,上面、下面均设有左右横走向的防滑动槽,槽距2mm, 槽深1mm;后侧面与左侧面交汇处的交角为45度2mm钝角,后侧面与右侧面交汇处的交角为 45度2mm钝角,前侧面与左侧面交汇处的交角为45度1.5mm钝角,前侧面与右侧面交汇处 的交角为45度1.5mm钝角;

第四同种骨垫(第四同种骨垫与第一同种骨垫的区别在于:第四同种骨垫的前侧面高为 9mm)是:左右径为14mm、前后径为12mm、前侧面高为9mm、下平面水平、上平面为前高后 低的7度生理斜倾角的梯形体;上面的中央加工成长轴为7mm、短轴4mm的、对角走向排放 的椭圆形通孔,椭圆形通孔内填入有可诱导DBM粉,前侧面的正中央设有3mm的第一内螺纹 孔2,第一内螺纹孔用于持骨工具衔接,上面、下面均设有左右横走向的防滑动槽,槽距2mm, 槽深1mm;后侧面与左侧面交汇处的交角为45度2mm钝角,后侧面与右侧面交汇处的交角为 45度2mm钝角,前侧面与左侧面交汇处的交角为45度1.5mm钝角,前侧面与右侧面交汇处 的交角为45度1.5mm钝角;

第一同种骨垫、第二同种骨垫、第三同种骨垫、第四同种骨垫是在合适厚度的同种异体 皮质骨上取材(用人同种异体皮质骨作为原材料,清洗除去骨髓),在数控机床上加工成(与 中国人椎间隙相适应的)。外形加工后将材料用脱脂清除免疫原、PES溶液灭活潜在病毒、冷 冻干燥、包装、辐照灭菌形成可诱导DBM复合颈椎间隙融合同种骨垫(产品)。

配套工具有:第一试模块4、第二试模块、第三试模块、第四试模块,试模把持器、植 入物把持器、推骨器、压骨器;

如图4、图5、图6所示,第一试模块4是:左右径(即横径)为14mm,前后径为12mm, 前侧面高为6mm,斜倾角为7度的前高后低梯形金属体(图4中面向观者为前,纸里为后, 左边为左,右边为右),后侧面与左侧面交汇处的交角为45度2mm钝角,后侧面与右侧面交 汇处的交角为45度2mm钝角,前侧面与左侧面交汇处的交角为45度1.5mm钝角,前侧面与 右侧面交汇处的交角为45度1.5mm钝角,前侧面设有第一孔5、第二内螺纹孔6、第二孔7, 第二内螺纹孔位于第一孔与第二孔之间;

第二试模块(第二试模块与第一试模块的区别在于:第二试模块的前侧面高为7mm)是: 左右径(即横径)为14mm,前后径为12mm,前侧面高为7mm,斜倾角为7度的前高后低梯形 金属体,后侧面与左侧面交汇处的交角为45度2mm钝角,后侧面与右侧面交汇处的交角为 45度2mm钝角,前侧面与左侧面交汇处的交角为45度1.5mm钝角,前侧面与右侧面交汇处 的交角为45度1.5mm钝角,前侧面设有第一孔、第二内螺纹孔、第二孔,第二内螺纹孔位于 第一孔与第二孔之间;

第三试模块(第三试模块与第一试模块1的区别在于:第三试模块的前侧面高为8mm) 是:左右径(即横径)为14mm,前后径为12mm,前侧面高为8mm,斜倾角为7度的前高后低 梯形金属体,后侧面与左侧面交汇处的交角为45度2mm钝角,后侧面与右侧面交汇处的交角 为45度2mm钝角,前侧面与左侧面交汇处的交角为45度1.5mm钝角,前侧面与右侧面交汇 处的交角为45度1.5mm钝角,前侧面设有第一孔、第二内螺纹孔、第二孔,第二内螺纹孔位 于第一孔与第二孔之间;

第四试模块(第四试模块与第一试模块1的区别在于:第四试模块的前侧面高为9mm) 是:左右径(即横径)为14mm,前后径为12mm,前侧面高为9mm,斜倾角为7度的前高后低 梯形金属体,后侧面与左侧面交汇处的交角为45度2mm钝角,后侧面与右侧面交汇处的交角 为45度2mm钝角,前侧面与左侧面交汇处的交角为45度1.5mm钝角,前侧面与右侧面交汇 处的交角为45度1.5mm钝角,前侧面设有第一孔、第二内螺纹孔、第二孔,第二内螺纹孔位 于第一孔与第二孔之间;

如图7、图8、图9、图10、图11、图12所示,试模把持器包括第一主体10、第一拉 紧杆8,第一拉紧杆8的下端设有与试模块上的第二内螺纹孔相配套的外螺纹(用于旋入第 二内螺纹孔中),第一主体10内设有第一拉紧杆通孔14,第一拉紧杆8的下端穿过第一主体 10内的第一拉紧杆通孔14后位于第一主体10的下端外,第一拉紧杆8的上端部位于第一主 体10的上端外,第一主体10的下端面设有第一销孔13、第二销孔17,第一销11的突出插 入在第一销孔13内,第二销16的突出插入在第二销孔17内;第一拉紧杆8上设有限位环形 凹槽15,第一主体10上设有插销孔12,插销孔12与第一拉紧杆通孔14相连通,插销9插 入插销孔12中,插销9的中部内侧位于限位环形凹槽15中;使用时,第一拉紧杆8的下端 旋入试模块上的第二内螺纹孔内,第一销11的下部插入试模块上的第一孔内,第二销的下部 插入试模块上的第二孔内。

如图13、图14、图15、图16、图17所示,植入物把持器包括第二主体20、第二拉紧 杆18、挡板21,第二拉紧杆18的下端设有与同种骨垫(即植入物)上的第一内螺纹孔相配 套的外螺纹(用于旋入第一内螺纹孔中),第二主体20内设有第二拉紧杆通孔23,第二拉紧 杆18的下端穿过第二主体20内的第二拉紧杆通孔23后位于第二主体20的下端外,第二拉 紧杆18的上端部位于第二主体20的上端外,第二主体20的下端面固定有挡板21;第二拉 紧杆18上设有限位环形凹槽,第二主体20上设有插销孔22,插销孔22与第二拉紧杆通孔 23相连通,插销19插入插销孔22中,插销19从的中部内侧位于限位环形凹槽中;使用时, 第二拉紧杆18的下端旋入同种骨垫(即植入物)上的第一内螺纹孔内(拉紧与产品衔接,挡 板可防止产品植入过深而损伤脊髓)。

如图18所示,推骨器由第一手柄24和推块25组成,推块25固定在第一手柄24的下 端。推骨器将同种骨垫(即植入物产品)推压的到达正常位置。

如图19、图20所示,压骨器由第二手柄26和压块27组成,压块27固定在第二手柄 26的下端。压骨器将DBM粉压入同种骨垫(即植入物产品)的椭圆形通孔。

配套工具用金属工具盒包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