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控制器支持装置和控制器支持系统

控制器支持装置和控制器支持系统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控制器支持装置和控制器支持系统。更具体地,提供一种能够稳定地支持具有不同粗细的两个控制器任意之一的控制器支持装置。所述控制器支持装置具有上面形成有支承凹部的台座,所述支承凹部的尺寸大到足以接纳插入其中的第一控制器。控制器支持装置具有将压在插入支承凹部中的控制器的外表面上,从而支持控制器的支承件。支承件能够在当第一控制器被插入支承凹部中时,使支承件压在第一控制器的外表面上的第一位置,和当第二控制器被插入支承凹部中时,使支承件压在第二控制器的外表面上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233187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1-11-09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索尼计算机娱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110110092.5

  • 发明设计人 恒住一靖;荒木孝昌;

    申请日2011-04-29

  • 分类号

  • 代理机构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张荣海

  • 地址 日本东京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3:47:24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4-06-18

    授权

    授权

  • 2011-12-21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63F13/02 申请日:20110429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1-11-09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用于支持粗细不同的两个控制器任意之一的控制器支 持装置,和包括所述控制器支持装置的控制器支持系统。

背景技术

常规的游戏装置和/或视听装置采用供用户人工操作的控制器,比如 可由用户单手握着操作的控制器(例如,参见美国专利6231444)。近年来, 作为能够利用这种控制器的电子装置,存在能够利用适合于由用户按照 不同的方式操作的两个控制器的电子装置。例如,存在采用用户主要利 用按钮操作的控制器,和当被用户摇摆时,检测所述摇摆,并按照检测 的摇摆输出信号的另一个控制器的游戏装置。这种控制器的粗细是按照 用户的操作方式设计的。

发明内容

研究了当这种控制器不被使用时,使这种控制器保持立势的支持装 置。不过,仅仅适合于具有不同粗细的两个控制器之一的支持装置并不 便利,因为不能稳定地支持另一个控制器。

按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控制器支持装置包括上面形成有凹部的台 座,所述凹部具有使均形成为棒状,并且粗细相互不同的第一控制器和 第二控制器任意之一能够插入其中的尺寸;和支承件,所述支承件被安 装在台座上,以便在当第一控制器被插入所述凹部中时,使支承件压在 第一控制器的外表面上的第一位置,和当第二控制器被插入所述凹部中 时,使支承件压在第二控制器的外表面上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此外,按照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控制器支持系统包括形成为棒状 的第一控制器;形成为棒状,并且粗细与第一控制器不同的第二控制器; 和支持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的控制器支持装置,其中控制器支持装 置包括上面形成有凹部的台座,所述凹部具有使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 器任意之一能够插入其中的尺寸,和支承件,所述支承件被安装在台座 上,以便在当第一控制器被插入所述凹部中时,使支承件压在第一控制 器的外表面上的第一位置,和当第二控制器被插入所述凹部中时,使支 承件压在第二控制器的外表面上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按照本发明,控制器支持装置能够稳定地支持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 制器任意之一。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例子的控制器支持系统的结 构的示图;

图2是构成控制器支持系统的控制器支持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3是控制器支持装置的支持装置本体的透视图;

图4是支持装置本体的平面图;

图5是沿着图4中的线V-V的横截面图;

图6是沿着图4中的线VI-VI的横截面图;

图7是支持装置本体的后视图;

图8是支持装置本体的正视图;

图9是支持装置本体的底视图;

图10是沿着图4中的线X-X的横截面图;

图11是表示设置在支持装置本体中的支承件的移动的平面图。图 11A表示未安装控制器的通常状态下的支持装置本体,图11B表示安装 了第二控制器的支持装置本体,图11C表示安装了第一控制器的支持装 置本体;

图12是表示支持装置本体的限位机构的移动的示图。图12A表示通 常状态下的支持装置本体,图12B表示安装了第二控制器的支持装置本 体;

图13是表示支持装置本体的限位机构的移动的示图。图13A表示通 常状态下的支持装置本体,图13B表示安装了第二控制器的支持装置本 体,图13C表示安装了第一控制器的支持装置本体;

图14是解释提供给控制器支持装置的终端的移动的示图。图14A表 示通常状态下的支持装置本体,图14B表示安装了控制器的支持装置本 体;

图15是按照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控制器支持装置的透视图。图 15A表示从斜上方看的支持装置本体,图15B表示从斜下方看的支持装 置本体;和

图16是图15中所示的盖子被除去的控制器支持装置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 的一个实施例的例子的控制器支持系统1的结构的示图。

如图1中所示,控制器支持系统1包含按照用户操作,控制电子装 置(未示出)的第一控制器90和第二控制器80。在这个例子中,第二控制 器80和第一控制器90都是按照用户操作,控制游戏装置的控制器。使 用中,用户用双手/单手握着第二控制器80和/或第一控制器90进行操作。

第二控制器80包括多个按钮81,和能够由用户前后左右倾斜操作的 操作杆82。第一控制器90也具有多个按钮91。第一控制器90另外具有 当用户摇摆第一控制器90时,检测所述摇摆的内置加速度传感器。在这 个例子中,在使用中,第二控制器80和第一控制器90借助无线电连接 到游戏装置,并把与用户操作相应的信号输出给游戏装置。第二控制器 80和第一控制器90都包括内置可充电电池,能够用后面说明的控制器支 持装置10充电。

第二控制器80和第一控制器90都是粗细彼此不同的细长棒状控制 器。换句话说,第二控制器80的宽度(沿着后面说明的支承件21邻接的 方向的宽度(本例中,左右方向(X1-X2方向)上的宽度)不同于第一控制器 90的宽度。具体地说,第二控制器80比第一控制器90薄。本例中,第 一控制器90和第二控制器80大体上为圆柱形,第二控制器80的截面(横 截面与第二控制器80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的外径小于第一控制器90 的截面(横截面与第一控制器90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的外径。第二控 制器80的底面83和第一控制器90的底面93都被成形成圆形,从而成 半球状。

如图1中所示,控制器支持系统1包括支持控制器80,90的控制器支 持装置10。图2是控制器支持装置10的分解透视图。图3是控制器支持 装置10的支持装置本体11的透视图。图4是支持装置本体11的平面图。 图5是沿着图4中所示的线V-V的横截面图。图6是沿着图4中所示的 线VI-VI的横截面图。图7是支持装置本体11的后视图,即,表示沿着 图3中所示的箭头VII所示的方向看的支持装置本体11的示图。图8是 支持装置本体11的正视图。图9是支持装置本体11的底视图。图10是 沿着图4中的线X-X的横截面图。

如图2或图3中所示,控制器支持装置10具有容纳在壳体19中的 支持装置本体11,支持装置本体11包括安装控制器80,90的台座12。

如图3或图5中所示,台座12包括大体成平板状的上部面板14。上 部面板14具有在其上形成的,向上开口的凹部13(下面称为支承凹部)。 支承凹部13的尺寸能够接纳插入其中的第一控制器90(即,较粗的控制 器)的下部(这里,半球体部分)。大体成半球状地形成支承凹部13,以便 形状与半球体底面83,93相符,并且支承凹部13具有大体成圆形形成的 上缘13i。支承凹部13的内径(上缘13i的直径R)的尺寸与第一控制器90 的粗细一致。在这个例子中,该尺寸大体上与第一控制器90的外径相等。 于是,第二控制器80,即,较细的控制器的下部也能够插入支承凹部13 中。

如图3中所示,支持装置本体11具有挤压插入支承凹部13中的控 制器80,90的外圆周面(即,环绕控制器80,90的中心线的外表面上的大体 成筒形的部分),从而保持控制器80,90的两个支承件21。这两个支承件 21具有沿着左右方向(图中的方向X1-X2)彼此面对的大体对称的形状。

如图4或图10中所示,以板状形成支承件21,并安装在上部面板 14上。支承件21在前后方向(Y1-Y2方向)的宽度大于支承凹部13在前 后方向的宽度,支承件21覆盖置于支承件21之下的支承凹部13的一部 分(外部)。即,支承件21越过支承凹部13的上缘13i,向支承凹部13的 内部延伸。换句话说,支承件21越过支承凹部13的上缘13i,朝着支承 凹部13的垂直中心线C延伸,以致与支承凹部13的上缘13i相比,左 右支承件21的彼此相对的表面21a(下面称为接触面)被布置成更在内。

支承件21能够在上部面板14上沿着左右方向移动。在这个例子中, 控制器支持装置10具有设置成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两个支承件21。即,两 个支承件21被布置成相互接近或者分开。

图11是说明支承件21的移动的平面图。图11A表示通常状态下(既 未安装控制器80,又未安装控制器90)的支持装置本体11;图11B表示 安装有第二控制器80的支持装置本体11;图11C表示安装有第一控制 器90的支持装置本体11。

如上所述,支承凹部13具有能够接纳插入其中的第二控制器80或 第一控制器90的下部的大小(尺寸)。如图11中所示,支承件21能够在 支承件21被压在插入支承凹部13中的第一控制器90的外圆周面上的位 置(图11C中所示的支承件21的位置,下面称为第一支承位置),和支承 件21被压在插入支承凹部13中的第二控制器80的外圆周面上的位置(图 11B中所示的支承件21的位置,下面称为第二支承位置)之间移动。在第 二控制器80比第一控制器90细的这个例子中,第二支承位置比第一支 承位置更接近支承凹部13的中心线C。即,第二支承位置是与第一支承 位置相比,更在支承凹部13之内的位置,于是,与在第一支承位置相比, 在第二支承位置的两个支承件21之间的间隔较小。

如图4和11A中所示,在控制器未被插入支承凹部13中的通常状态 下的支承件21被布置成比第二支承位置更接近于支承凹部13的中心线, 即更向里(下面,通常状态下的支承件21的位置被称为通常位置)。即, 当支承件21在通常位置时,限定左右支承件21的接触面21a之间的最 小间隔。

支承件21被推向通常位置。换句话说,促使两个支承件21相互接 近。在这个例子中,如图8或图9中所示,分别在左右支承件21的前缘 形成向下突出的突出部24,弹簧29挂在左右支承件21的相应突出部24 上,从而施加把支承件21拉向彼此的作用力。此外,如图3中所示,分 别在左右支承件21的后部21g,形成向后突出的突出部27,弹簧41挂 在左右支承件21的相应突出部27上,从而施加把支承件21拉向彼此的 作用力。借助这种安排,当从支承凹部13取出第二控制器80或第一控 制器90时,支承件21返回通常位置。

如图3中所示,在台座12的上部面板14上,在左右支承件21之间 竖立形成限位器14b。在这个例子中,限位器14b被置于左右支承件21 的后部21g之间,以防止后部21g移动超过通常位置从而变得彼此更接 近。

当第二控制器80被插入支承凹部13中时,用第二控制器80的底面 83克服弹簧29,41,强制使两个支承件21相互分离,结果从通常位置移 动到第二支承位置。在第二支承位置,支承件21借助弹簧29,41的作用 力,从第二控制器80的左右相应侧面夹着第二控制器80,从而保持第二 控制器80。类似地,当第一控制器90被插入支承凹部13中时,用底面 93克服弹簧29,41,强制使两个支承件21相互分离,结果从通常位置经 过第二支承位置移动到第一支承位置。在第一支承位置,支承件21借助 弹簧29,41的作用力,从第一控制器90的左右相应侧面夹着第一控制器 90,从而保持第一控制器90。

如图4中所示,支承件21的接触面21a的形状与第一控制器90和 第二控制器80的外圆周面相符。具体地说,在控制器80,90大体上成圆 柱形的这个例子中,使接触面21a弯曲,以便与控制器80,90的外圆周面 相符。此外,在两个支承件21被布置成彼此相对的例子,使支承件21 的接触面21a弯曲,以与控制器80,90的外圆周面的一半相符,即,在平 面图中形成为弧形。两个接触面21a一起环绕插入支承凹部13中的控制 器80,90的外圆周面。在这方面,由于支承凹部13的上缘13i为圆形, 因此使接触面21a弯曲,以与控制器80,90的外圆周面和上缘13i相符(参 见图11C)。上缘13i不接触插入支承凹部13中的控制器80,90的外圆周 面,不过接触面21a确实接触控制器80,90的外圆周面。

在两个接触面21a之间确保一定的空间,支承凹部13的上缘13i部 分暴露在所述空间中。具体地说,如图4中所示,每个支承件21都具有 分别在其上形成的,分别从弧形接触面21a的相应边缘向前和向后伸出 的相对表面21h。左右支承件21的相对表面21h相互面对,在左右方向 上彼此隔开。支承凹部13的上缘13i部分暴露在左右相对表面21h之间。 当比第一控制器90细的第二控制器80被插入支承凹部13中时,在第二 控制器80的外圆周面和上缘13i的暴露部分之间限定些微空间,以致使 支承凹部13能够免受从第二控制器80施加的不良作用力的影响。

由于第二控制器80比第一控制器90细,因此在两个控制器80,90 之间,外圆周面的曲率不同。于是,在这个例子中,如图4中所示,每 个接触面21a包括一个第二接触面21b和两个第一接触面21c。第二接触 面21b能够接触第二控制器80的外圆周面;位于第二接触面21b两侧的 两个第一接触面21c能够接触第一控制器90的外圆周面。每个第二接触 面21b能够分别在至少两个分开的位置,接触第二控制器80的外圆周面。 在这个例子中,第二接触面21b具有与第二控制器80的外圆周面相符的 弧形,并且能够用其整个表面接触第二控制器80的外圆周面。在包括支 承凹部13的中心线C并且与支承件21的移动方向(本例中,左右方向 (X1-X2方向)平行的平面P1的两侧延伸地形成第二接触面21b。结果, 能够避免第二控制器80当受到支承件21挤压时,在前后方向(与支承件 21的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倾斜。同时,在平面P1的两侧设置所述两 个第一接触面21c。这种安排能够避免第一控制器90当受到支承件21挤 压时,在前后方向上倾斜。如上所述,每个支承件21在沿着控制器80,90 的半外圆周面的多个点,支承控制器80,90。

在台座12和支承件21上,形成控制支承件21的移动方向的导向器。 在这个例子中,如图4或图9中所示,形成在上部面板14上,沿着左右 方向延伸的多个细长的导向槽14a。具体地说,在上部面板14的左右两 侧形成两个平行的导向槽14a。同时,支承件21具有将配合到相应导向 槽14a中的多个突出部22。借助在导向槽14a中移动的突出部22,支承 件21沿着左右方向直线移动。在这个例子中,两个支承件21平行移动, 不过方向相反。

两个支承件21具有在它们之间形成的部件,所述部件使一个支承件 21移动与另一个支承件21的移动距离对应的距离。在这个例子中,如图 3中所示,用随同支承件21的移动而旋转的小齿轮28相互连接左右支承 件21。每个支承件21具有沿着支承件21的移动方向(即,向右或向左的 方向),朝着另一侧的支承件21延伸的齿条21f。小齿轮28布置在两个 齿条21f之间。小齿轮28与在齿条21f上形成的齿啮合,以致一个支承 件21的移动经小齿轮28被传给另一个支承件21。结果,两个支承件21 沿着相反的方向移动等距离。

如图10中所示,支承件21具有沿着支承凹部13的径向方向,朝着 中心线C突出的细长的啮合销25。啮合销25从支承件21的接触面21a 突出。

在这个例子中,在支承件21内限定收容室21d。在支承件21的接触 面21a上形成延伸到收容室21d的孔21e。啮合销25从收容室21d伸入 孔21e中,以致啮合销25的顶端25a从接触面21a朝着中心线C突出。 分别在左右支承件21上形成的两个啮合销25沿着向左和向右的方向相 互面对。

同时,在与啮合销25的相应顶端25a的位置对应的位置,第二控制 器80的外圆周面具有形成于其上的两个凹槽80a(参见图1)。类似地,在 与啮合销25的相应顶端25a的位置对应的位置,第一控制器90的外圆 周面具有形成于其上的两个凹槽90a(参见图1)。当控制器80,90被插入 支承凹部13中时,啮合销25的顶端25a被配合到控制器80,90的凹槽 80a,90a中。

把顶端25a配合到凹槽80a,90a中的方向(本例中,左右方向)大体上 与把控制器80,90插入支承凹部13中的方向(本说明中的上下方向)垂直。 于是,配合到凹槽80a,90a中的顶端25a能够阻止控制器80,90脱离支承 凹部13。即,阻止控制器80,90的向上移动。另外,顶端25a能够阻止 控制器80,90环绕支承凹部13的中心线C的向右或向左转动。

在这方面,如上所述,设置能够夹紧控制器80,90,从而避免控制器 80,90在左右方向上倾斜的两个支承件21。此外,如上所述,相应支承件 21的接触面21a在于平面P1的两侧限定的至少两个位置,接触控制器 80,90的外圆周面,从而保持控制器80,90。从而,能够用左右支承件21, 防止控制器80,90在前后方向上倾斜。此外,在本例中,如后所述,在支 承凹部13中形成都向上突出的凸起13e和收容壁13d。同时,在控制器 80,90上形成接纳凸起13e和收容壁13d的凹部。于是,还可用插入在控 制器80,90上形成的凹部中的凸起13e和收容壁13d,防止控制器80,90 在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上倾斜。

啮合销25被布置成以致其顶端25a从支承件21突出,并被设置成 能够缩回。即,当啮合销25位于通常位置(没有来自控制器80,90的作用 力的位置,即,图10中所示的啮合销25的位置)时,顶端25a从接触面 21a突出。啮合销25能够从通常位置缩回,而不管支承件21的移动。在 这个例子中,如图10中所示,从收容室21d把啮合销25插入孔21e中, 于是,啮合销25的顶端25a还能够朝着收容室21d缩回。在收容室21d 中设置弹簧26,以把啮合销25推向通常位置。即,弹簧26朝着支承凹 部13的中心线C,推动啮合销25的基体部分25b。

当控制器80,90被插入支承凹部13中时,啮合销25如下所述移动。 一开始,控制器80,90的底面83,93撞击支承件21的接触面21a,从而把 两个支承件21分开。在上面所述中,底面83,93还撞击啮合销25的顶端 25a,从而啮合销25的顶端25a缩回到在接触面21a上形成的孔21e中。 当控制器80,90的外圆周面上的凹槽80a,90a到达啮合销25的位置时, 啮合销25返回通常位置,在该位置,啮合销25的顶端25a配合到凹槽 80a,90a中。

在这方面,凹槽80a的位置的高度(从第二控制器80的底面83的最 低部分到包括凹槽80a的水平面的距离)与凹槽90a的位置的高度(从第一 控制器90的底面93的最低部分到包括凹槽90a的水平面的距离)相等。 于是,当第二控制器80被插入到使啮合销25配合到凹槽80a中的位置 时,底面83的位置(换句话说,高度被定义成从支承凹部13的底面13h 到底面83的最低部分的距离)在高度方面与当第一控制器90被插入到使 啮合销25配合到凹槽90a中的位置时,底面93的位置相同。

如图5中所示,控制器支持装置10具有当第二控制器80,即,较细 的控制器被插入支承凹部13中时,限制支承件21从第二支持位置的移 动的限位机构30。限位机构30包括当受到插入支承凹部13中的控制器 80,90挤压时移动的受挤压部分33。限位机构30另外包括可以与受挤压 部分33一起移动的限位部分34a。限位部分34a能够限制支承件21的移 动。在这个例子中,限位机构30包括布置在支承凹部13之下的杠杆31。 具体地说,杠杆31位于左右支承件21之间下面。在杠杆31上形成受挤 压部分33和限位部分34a。

如图5和9中所示,杠杆31具有留待转动的支点32。在这个例子中, 杠杆31包括沿着左右方向突出的两个支点32。支承凹部13具有在其下 表面形成的用于使支点32保持转动的两个突出部15。杠杆31被布置成 以致使支点32的转轴沿着支承件21的移动方向(这里,左右方向)指向。

在杠杆31的一端形成受挤压部分33。杠杆31包括从支点32,沿着 与受挤压部分33相反的方向延伸的臂34,限位部分34a设置在臂34的 顶端。即,支点32位于受挤压部分33和限位部分34a之间。

图12和13是表示限位机构30的移动的示图。图12是沿着图5中 所示的相同线段的横截面图。图12A表示通常状态下的支持装置本体11; 图12B是安装了第二控制器80的支持装置本体11。图13是支持装置本 体11的后视图。图13A表示通常状态下的支持装置本体11,类似于图7; 图13B表示安装了第二控制器80的支持装置本体11;图13C表示安装 了第一控制器90的支持装置本体11。

受挤压部分33被布置成以致已到达支承凹部13中的预定位置(下面 称为适当位置)的控制器80,90能够碰到受挤压部分33。在这个例子中, 如图5中所示,受挤压部分33被设置在支承凹部13的底部。具体地说, 在支承凹部13的底面13h上形成开口13a,以致受挤压部分33向上从开 口13a中突出。

杠杆31能够在两个位置之间回转支点32。一个位置是图12A中所 示的杠杆31的位置,在该位置,受挤压部分33从底面13h向上突出, 杠杆31的一端接触支承凹部13的底面(下面称为通常杠杆位置)。另一个 位置是图12B中所示的杠杆31的位置,在该位置,受挤压部分33的顶 面的高度大体与底面13h相同(下面称为受挤压杠杆位置)。于是,如图 12中所示,当控制器80,90的底部被恰当地插入支承凹部13中时(即当控 制器80,90被置于适当位置时),控制器80,90的底面83,93碰撞,从而向 下挤压受挤压部分33,以致受挤压部分33的顶面的高度变成大体上与底 面13h相同。在这方面,如图5中所示,在支承凹部13的下表面和杠杆 31之间设置朝着通常杠杆位置推动杠杆31的弹簧35。

注意支承凹部13中的“适当位置”被定义成支承凹部13中的控制器 80,90能够被放置到的最低位置。在这个例子中,“适当位置”是在对支承 件21设置的上述啮合销25配合到在控制器80,90上形成的凹槽80a,90a 中时控制器80,90的位置。

如上所述,当限位部分34a被布置在支点32的与受挤压部分33的 相反一侧时,通过采用支点32作为轴心,限位部分34a沿着与受挤压部 分33移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如图12中所示。即,当受挤压部分 33向下移动时,限位部分34a向上移动。

当受挤压部分33向下移动时,限位部分34a移动,以致限制支承件 21的移动。在这个例子中,在第二控制器80到达支承凹部13中的适当 位置的情况下,限位部分34a阻止支承件21超过第二支承位置,朝着第 一支承位置的移动。具体地说,如图13A和13B中所示,在第二控制器 0到达适当位置,并且受挤压部分33向下移动的情况下,限位部分34a 移动到支承件21朝着第一支承位置移动的路径上的某个位置,结果,起 阻止支承件21越过第二支承位置,朝着第一支承位置移动的限位器的作 用。

在这个例子中,如图5或7中所示,支承件21具有在后部21g,向 下突出的限位部分23。左右支承件21的限位部分23被布置成相互面对。 在这个例子中,相应支承件21的每个后部21g都具有在相反一侧,朝着 支承件21(即,朝着平行于前后方向,并且包括支承凹部13的中心线C 的平面P2)延伸的延伸部分23a。限位部分23从延伸部分23a的顶端向 下突出,左右限位部分23被布置在平面P2的两侧,并且间隔微小距离 地相互面对。如图7中所示,杠杆31的臂34被布置在限位部分23之下。 臂34的顶端具有形成于其上的两个限位部分34a,所述两个限位部分34a 具有沿着左右方向相互面对的墙壁形状。类似于限位部分23,这两个限 位部分34a被布置在平面P2的两侧,间隔距离大于左右限位部分23之 间的间隔距离。

如图13中所示,由于支承件21的移动,左右限位部分23可从其在 图13A和7中所示的通常位置相互移离。限位部分23的通常位置(限位 部分通常位置)被定义成当支承件21被置于通常位置时,限位部分23的 位置,即,左右限位部分23被布置成相互最接近的位置(下面称为最近位 置)。当第一控制器90被插入时,限位部分23从所述最近位置移动到图 13C中所示的限位部分23的位置(第一限位部分位置,限位部分23的移 动不受限位部分34a限制的未锁定位置,换句话说,左右限位部分23被 布置成相互最远离的位置,下面称为最远位置)。同时,当第二控制器80 被插入支承凹部13中时,限位部分23从最近位置移动到图13B中所示 的限位部分23的位置(第二限位部分位置,换句话说,限位部分23的移 动受限位部分34a限制的锁定位置,下面称为中远位置)。

如图12B或13B中所示,当第二控制器80被插入支承凹部13中时, 第二控制器80的底面83挤压打开左右支承件21,以致两个限位部分23 结果被置于中远位置。在上面所述中,第二控制器80的底面83向下挤 压杠杆31的受挤压部分33,这使左右限位部分34a向上移动到在限位部 分23的路径上的位置,并夹着在所述中远位置的两个限位部分23。结果, 阻止越过所述中远位置的限位部分23的移动,因此,阻止左右支承件21 从第二支承位置开始移动从而变得相互更远离。这确保控制器支持装置 10更可靠地支持第二控制器80。

同时,当第一控制器90被插入支承凹部13中时,限位部分34a允 许限位部分23移动到所述最远位置。在这个例子中,如图13C中所示, 当第一控制器90被插入支承凹部13中,并且其底面93因此挤压打开左 右支承件21时,两个限位部分23移动到所述最远位置。在上面所述中, 第一控制器90的底面93向下挤压杠杆31的受挤压部分33,这使左右限 位部分34a向上移动到在限位部分23的路径上的位置。不过,在这种情 况下,在限位部分34a到达在限位部分23的路径上的位置之前,限位部 分23经过所述中远位置。即,限位部分34a到达限位部分23的路径的 定时,和杠杆31开始转动的定时被设置成这样,以致在限位部分23经 过所述中远位置之后,限位部分34a才到达在限位部分23的路径上的位 置。通过在设计控制器支持装置10时,根据第一控制器90的粗细和底 面93的形状,调整受挤压部分33的高度和/或从通常状态下的限位部分 34a到在限位部分23的路径上的位置的距离,能够实现这样的定时设置。 在这方面,当第二控制器80被插入支承凹部13中时,在限位部分23经 过所述中远位置之前,限位部分34a到达在限位部分23的路径上的位置。 因此,阻止限位部分23移动越过所述中远位置。

如图4、6或9中所示,控制器支持装置10具有与控制器80、90电 连接的多个端子4。所述多个端子4沿左右方向排列地被布置在支承凹部 13下。此外,在控制器80,90的底面83,93上,设置小的板状触头83a,93a, 用于接触端子4(参见图1)。电线(未示出)与端子4连接。端子4被用作对 控制器80,90充电的端子。

如图6中所示,端子4是利用细长的金属材料(本例中,扭簧)形成的, 并被布置成大体上平行于杠杆31。端子4具有在其顶端形成的接触部分 4a。接触部分4a被接纳在台座12中。在这个例子中,在支承凹部13的 底面13h上,形成沿着左右方向排列的多个端子孔13c。支承凹部13具 有在端子孔13c的边缘竖立形成的收容壁13d。向上从端子孔13c突出并 被收容壁13d封闭地形成接触部分4a。按照这种方式,接触部分4a被布 置在收容壁13d之内。

在控制器80,90的底面83,93上形成多个凹部,在所述凹部内形成触 头83a,93a。于是,在控制器80,90到达支承凹部13中的适当位置的情况 下,收容壁13d被插入在底面83,93上形成的凹部中。

图14是说明端子4的移动的示图。具体地说,图14表示沿着与图6 相同的线段的横截面图。图14A表示通常状态下的支持装置本体11,与 图6类似;图14B表示安装了第二控制器80的支持装置本体11。

端子4的接触部分4a被设置成能够与杠杆31的受挤压部分33一起 移动。具体地说,接触部分4a被设置成当受挤压部分33向下移动时, 能够朝着支承凹部13的内部突出。在这个例子中,杠杆31与端子4连 接,以致当受挤压部分33向下移动时,接触部分4a向上从收容壁13d 突出。

具体地说,如图6中所示,在其一个端部(与接触部分4a相反的端部), 端子4具有留待旋转的支点4b。另外,端子4具有与杠杆31连接的连接 部4c。接触部分4a和连接部4c位于相对于支点4b在相同方向的位置。 即,连接部4c位于支点4b和接触部分4a之间。如上所述,杠杆31具 有沿着与受挤压部分33相反的方向延伸的臂34。连接部4c与臂34连接。

如上所述,在受挤压部分33被向下挤压的情况下,臂34环绕支点 32向上移动(参见图12B)。于是,如图14B中所示,在受挤压部分33被 向下挤压的情况下,连接部4c向上移动。此外,由于接触部分4a相对 于支点4b,位于和连接部4c相同方向的位置,因此接触部分4a沿着与 连接部4c的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环绕支点4b移动。即,如图14中所 示,接触部分4a和连接部4c一起向上移动。结果,接触部分4a的端部 向上突出到在支承凹部13中形成的收容壁13d之外。

如图7中所示,在这个例子中,成线圈形状地形成支点4b。同时, 在台座12的上部面板14之下设置下部面板16,下部面板16借助从上部 面板14向下延伸的立柱17与上部面板14连接。下部面板16具有沿着 左右方向的轴向部分16。缠绕轴向部分16a并且留待转动地设置线圈形 状的支点4b。

如图9中所示,臂34具有沿着左右方向伸长,并且通过成线圈形状 形成的连接部4c的轴向部分34b。

如图3或5中所示,支承凹部13具有在其中形成的凸起13e,所述 凸起13e向上朝着支承凹部的内部突出。凸起13e被布置在与支承凹部 13的中心线C分开的位置。在这个例子中,如图5中所示,在支承凹部 13的侧面13f上形成凸起13e。同时,分别在第二控制器80和第一控制 器90的底面83,93上形成接纳凸起13e的凹部(未示出)。借助这种安排, 能够防止把朝着错误方向取向(例如,当控制器80,90的正面面向后方时) 的控制器80,90插入支承凹部13中。

凸起13e的上端13g被布置成比受挤压部分33的上端和收容壁13d 的上缘高。这能够防止当把朝着错误方向取向的控制器80,90插入支承凹 部13中时,受挤压部分33被控制器80,90向下挤压。这还能够防止当使 控制器80,90朝着错误方向取向时,端子4的接触部分4a向上突出到收 容壁13d之外。

如上所述,按照控制器支持装置10,支承凹部13具有使第一控制器 90能够被插入支承凹部13中的尺寸,并且支承件21能够在支承件21 接触插入支承凹部13中的第一控制器90的外圆周面的位置,和支承件 21接触插入支承凹部13中的第二控制器80(比第一控制器90细)的外圆 周面的位置之间移动。于是,按照上面说明的控制器支持装置10,第一 控制器90和第二控制器80任意之一能够稳定地站立。

此外,控制器支持装置10包括限位机构30。限位机构30包括当插 入支承凹部13中的控制器80,90到达支承凹部13中的预定位置(上述说 明中的适当位置)时,由于受到控制器80,90的挤压而移动的受挤压部分 33。此外,限位机构30包括能够与受挤压部分33一起移动的限位部分 34a,所述限位部分34a移动,以在受挤压部分33移动时限制支承件21 的移动。按照这种结构,能够进一步稳定地支持插入支承凹部13中的控 制器80,90。

在上面的实施例中,第二控制器80的粗细小于第一控制器90的粗 细,限位部分34a限制当第二控制器80到达适当位置时,支承件21从 第二支承位置到第一支承位置的移动。借助这种结构,由于当第二控制 器80被插入支承凹部13中时,支承件21不会移向第一位置90,因此能 够进一步稳定地支持第二控制器80。在这方面,当受挤压部分33移动时, 限位部分34a移动到在支承件21的路径上的位置。

在控制器支持装置10中,第二支承位置被定义成与第一支承位置相 比,更向内位于支承凹部13中的位置。支承件21能够在第一支承位置 和与第二位置相比,更向内的通常位置之间移动,并被推向所述通常位 置。借助这种结构,由于在第二支承位置的支承件21被推向通常位置, 因此当第二控制器80被插入支承凹部13中时,能够进一步稳定支持第 二控制器80。

在控制器支持装置10中,支承件21包括为配合到分别在第一控制 器90和第二控制器80的外表面上形成的啮合部分(在上面的说明中,称 为凹槽80a和90a)中而形成的啮合部分(在上面的说明中,称为啮合销 25)。按照这种结构,能够进一步稳定支持第一控制器90和第二控制器 80任意之一。

在控制器支持装置10中,啮合销25具有从支承件21突出的顶端 25a,并且能够缩回。借助这种结构,用户能够更容易地把第一控制器90 和第二控制器80任意之一插入支承凹部13中。此外,用户能够平稳地 从支承凹部13中拔出第一控制器90和第二控制器80。

此外,控制器支持装置10包括相互面对的两个支承件21。按照这种 结构,能够进一步稳定地支持第一控制器90和第二控制器80任意之一。

此外,控制器支持装置10包括具有与第一控制器90和第二控制器 80电连接的接触部分4a的端子4。借助这种结构,能够对插入支承凹部 13中的控制器80,90充电。

此外,控制器支持装置10包括当插入支承凹部13中的控制器80,90 到达支承凹部13中的预定位置(即,适当位置)时,由于受到控制器80,90 的挤压而移动的受挤压部分33。台座12具有容纳端子4的接触部分4a 的收容部分(上述说明中的收容壁13d),端子4的接触部分4a可以与受 挤压部分33一起移动,并且当受挤压部分33移动时,能够从台座12的 收容壁13d突出。借助这种结构,当控制器80,90相对于端子4的接触部 分4a的位置不适当时,能够防止接触部分4a接触控制器80,90。

在控制器支持装置10中,台座12的支承凹部13的内表面具有形成 于其上的凸起13e。凸起13e至少被部分布置成高于受挤压部分33,并 且能够被插入分别在第一控制器90和第二控制器80上形成的凹部中。 借助这种结构,当控制器80,90相对于支承凹部13的取向适当时,端子 4的接触部分4a能够从收容壁13d突出。

此外,在控制器支持装置10中,支承件21包括接触第一控制器90 和第二控制器80每一个的外圆周面上的至少两个位置的接触部分21a。 按照这种结构,能够进一步稳定地支持插入支承凹部13中的控制器 80,90。

此外,接触部分21a接触的所述至少两个位置位于包括沿着支承凹 部13的垂直方向的中心线C并且与支承件21的移动方向平行的平面的 彼此相反的两侧。借助这种结构,能够防止插入支承凹部13中的控制器 80,90在与支承件21的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倾斜。

注意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控制器支持装置10或者控制器支持系统 1,适合于各种修改。

例如,尽管上面说明第一控制器90和第二控制器80都大体上为圆 柱形,不过用于站立在控制器支持装置10上的控制器并不局限于此,例 如可被形成为矩形。此外,本发明可应用于具有不同于圆柱形或矩形, 不过从用户的操作方式看来适宜的形状的控制器。

尽管上面说明第一控制器90和第二控制器80都大体上为圆柱形, 不过第一控制器90和第二控制器80之一可被形成为大体成圆柱形,而 另一个可被形成为例如大体成矩形。

尽管上面说明沿着上下方向,竖立地保持控制器80,90,不过,可以 这样形成控制器支持装置10的支承凹部13,以便稍微向前或向后倾斜地 支持控制器80,90。

尽管上面说明成半球形地形成控制器80,90的底面83,93,从而成半 球形地形成支承凹部13,不过底面83,93和支承凹部13的形状并不局限 于此,底面83,93的形状可以是平面。在后一情况下,也平面地形成支承 凹部13的底部。

尽管上面说明支承件21被设置在上部面板14上,不过支承件21也 可离开上部面板14地被设置在上部面板14上方,并被附到安装在台座 12上的除上部面板14外的部件上。

尽管上面说明两个支承件21都是活动的,不过两个支承件21中也 可以只有一个是活动的。

尽管上面说明在控制器支持装置10的台座12上形成一个支承凹部 13,不过,在台座12上形成的支承凹部13的数目并不局限于此。即, 可在台座12上形成多个(例如,两个以上的)支承凹部13,支承件21可 被设置在每个支承凹部13中。图15是表示本实施例中的控制器支承装 置100的例子的透视图。图15A表示从斜上方看的控制器支持装置100; 图15B表示从斜下方看的控制器支持装置100。图16是盖子119被除去 的控制器支持装置100的透视图。与上面说明的部件相同的部件被赋予 相同的附图标记,这里不再重复其说明。

如图16中所示,控制器支持装置100具有台座112,台座112具有 沿着左右方向伸长的上部面板114。上部面板114具有形成于其上的两个 支承凹部13,每个支承凹部13具有两个支承件21,与上面说明的控制 器支持装置10类似。每个支承凹部13的两个支承件21被布置成沿着左 右方向相互面对,并被设置成能够打开和关闭。所述两个支承凹部13沿 着支承件21相互面对的方向,即,沿着左右方向排列。这种安排使得当 面对控制器支持装置100的正面的用户相对于支承凹部13插入或取出控 制器80,90时,更易于同样地对左右支承件21施加作用力。在这方面, 沿着左右方向彼此隔开地形成所述两个支承凹部13,同时在沿着左右方 向排列的四个支承件中的内部两个支承件之间确保一定的空间,以允许 这两个支承件的移动。

如图15A中所示,在盖子119上形成两个圆形开口119a。支承件21 超过开口119a的内圆周缘,位于更向里的位置,支承件21的接触面21a 暴露在开口119a中。如图15B中所示,控制器支持装置100具有向上开 口的壳体118。成沿左右方向伸长的碗状形状形成壳体118,台座112和 支承件21被布置在壳体118之内,如图16中所示。在这个例子中,形 成越向上,截面(横截面与垂直方向正交的截面)变得越大的壳体118。如 上所述,每个支承凹部13具有在其中形成的端子4,用于与控制器80,90 电连接。在壳体118的侧面形成孔118a,与端子4连接的电缆穿过孔118a。

如上所述,在控制器支持装置100中,台座112具有形成于其上的 两个支承凹部13,支承件21被分别设置到所述两个支承凹部13。按照 这种结构,能够同时支持第一控制器90和第二控制器80。此外,能够在 任意支承凹部13中支持第一控制器90和第二控制器80。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