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电子地图的差异分析方法及差异分析装置

电子地图的差异分析方法及差异分析装置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子地图的差异分析方法及差异分析装置,该方法包括:获得第一地图和第二地图中、预定道路关系要素对应的差分信息,差分信息包括:差分标识,差分标识在道路关系要素存在时唯一地标识道路关系要素的存在;比较第一地图中的差分标识和第二地图中的差分标识,并获得第一比较结果;根据第一比较结果,确定第一地图和第二地图之间的差异分析结果,差异分析结果包括:第二地图中新增的道路关系要素和/或从第一地图中删除的道路关系要素。该方法简单、可靠,能以较快的速度向用户提供差异分析结果。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128627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1-07-20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010034275.9

  • 发明设计人 马常杰;陈丹;宋慧星;徐晋晖;

    申请日2010-01-19

  • 分类号G01C21/30(20060101);G09B29/00(20060101);

  • 代理机构11243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许静

  • 地址 100028 北京市朝阳区曙光西里甲5号凤凰置地广场A座写字楼16层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2:51:52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3-04-24

    授权

    授权

  • 2011-08-31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01C21/30 申请日:20100119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1-07-20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地图数据更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子地图的差异分析方法及差异分析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导航电子地图应用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导航数据更新模式,已很难满足导航应用发展的要求。发展先进的增量更新技术,建立增量更新技术体系,实现信息的快速变更识别、采集、处理和发布已成为产业核心技术趋势之一。现有技术中,在电子地图数据发生更新后,缺乏一种简单、快速、可靠的方式来对电子地图更新前后的差异进行分析,并获得可供增量更新所需的差异分析数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地图的差异分析方法及差异分析装置,该方法或装置可简单、可靠地获得电子地图更新前后的差异分析数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地图的差异分析方法,用于对第一地图和第二地图进行差异分析,其中,包括如下步骤:

获得所述第一地图和第二地图中、预定道路关系要素对应的差分信息,所述差分信息包括:差分标识,所述差分标识在所述道路关系要素存在时唯一地标识所述道路关系要素的存在;

比较所述第一地图中的差分标识和所述第二地图中的差分标识,并获得第一比较结果;

根据所述第一比较结果,确定所述第一地图和第二地图之间的差异分析结果,所述差异分析结果包括:所述第二地图中新增的道路关系要素和/或从所述第一地图中删除的道路关系要素。

优选地,所述的差异分析方法,其中,所述获得所述第一地图和第二地图中、预定道路关系要素对应的差分标识的步骤包括:

确定每一所述预定道路关系要素所包含的道路基本要素及所包括的道路基本要素之间的关联关系,所述道路基本要素包括:道路弧段和道路节点;

根据所述所包含的道路基本要素之间的关联关系,对所述所包含的道路基本要素对应的永久标识进行组合,获得每一所述预定道路关系要素所对应的差分标识,所述道路基本要素对应的永久标识在所述道路基本要素创建时设置、并所述道路基本要素存在时唯一地标识所述道路基本要素的存在。

优选地,所述的差异分析方法,其中,所述道路关系要素包括如下道路要素中的一项或多项:

道路路口;

车道信息;

坡度关系。

优选地,所述的差异分析方法,其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比较结果,确定所述第一地图和第二地图之间的差异分析结果的步骤包括:

当所述第一比较结果表明所述第二地图包括所述第一地图不具有的差分标识时,确定所述第一地图不具有的差分标识对应的道路关系要素为:所述第二地图中新增的道路关系要素;

当所述第一比较结果表明所述第一地图包括所述第二地图不具有的差分标识时,确定所述第二地图不具有的差分标识对应的差分要素为:从所述第一地图中删除的道路关系要素。

优选地,所述的差异分析方法,其中,所述预定道路关系要素所对应的差分信息还包括:所述预定的道路关系要素对应的属性,所述差异分析结果还包括:属性发生变化的道路关系要素;

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比较结果,确定所述第一地图和第二地图之间的差异分析结果的步骤还包括:

当所述第一比较结果表明所述第一地图和第二地图具有相同的差分标识时,比较所述相同的差分标识对应的道路关系要素在所述第一地图和第二地图中的属性是否相同,并获得第二比较结果;

当所述第二比较结果表明所述相同的差分标识对应的道路关系要素在所述第一地图和第二地图中存在不同的属性时,确定出所述相同的差分标识对应的道路关系要素为属性发生变化的道路关系要素。

优选地,所述的差异分析方法,其中,以列表的形式记录所述差异分析结果,且在所述列表中,道路关系要素包括的道路基本要素作为独立字段进行记录。

优选地,所述的差异分析方法,其中,在确定所述第一地图和第二地图之间的差异分析结果后,还包括:

根据所述差异分析结果和预定的工作量权重值,确定将所述第一地图修改为所述第二地图所需的工作量。

优选地,所述的差异分析方法,其中,所述确定将所述第一地图修改为所述第二地图所需的工作量的步骤还包括:

根据所述差异分析结果中道路关系要素的变化是否是由道路弧段的分裂和/或合并引起的,对所述确定出的工作量进行修正。

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电子地图的差异分析装置,用于对第一地图和第二地图进行差异分析,其中,包括:

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得所述第一地图和第二地图中、预定道路关系要素所对应的差分信息,所述差分信息包括:差分标识,所述差分标识在所述道路关系要素存在时唯一地标识所述道路关系要素的存在;

第一比较模块,用于比较所述第一地图中的差分标识和所述第二地图中的差分标识,并获得第一比较结果;

差异分析结果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比较结果,确定所述第一地图和第二地图之间的差异分析结果,所述差异分析结果包括:所述第二地图中新增的道路关系要素和/或从所述第一地图中删除的道路关系要素。

优选地,所述的差异分析装置,其中,所述数据获取模块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每一所述预定道路关系要素所包含的道路基本要素及所包括的道路基本要素之间的关联关系,所述道路基本要素包括:道路弧段和道路节点;

组合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所包含的道路基本要素之间的关联关系,对所述所包含的道路基本要素对应的永久标识进行组合,获得每一所述预定道路关系要素所对应的差分标识,所述道路基本要素对应的永久标识在所述道路基本要素创建时设置、并所述道路基本要素存在时唯一地标识所述道路基本要素的存在。

优选地,所述的差异分析装置,其中,所述差异分析结果确定模块包括: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比较结果表明所述第二地图包括所述第一地图不具有的差分标识时,确定所述第一地图不具有的差分标识对应的道路关系要素为:所述第二地图中新增的道路关系要素;

第三确定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比较结果表明所述第一地图包括所述第二地图不具有的差分标识时,确定所述第二地图不具有的差分标识对应的道路关系要素为:从所述第一地图中删除的道路关系要素。

优选地,所述的差异分析装置,其中,所述预定道路关系要素所对应的差分信息还包括:所述预定的道路关系要素对应的属性,所述差异分析结果还包括:属性发生变化的道路关系要素;

所述差异分析结果确定模块还包括:

第二比较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比较结果表明所述第一地图和第二地图具有相同的差分标识时,比较所述相同的差分标识对应的道路关系要素在所述第一地图和第二地图中的属性是否相同,并获得第二比较结果,并在所述第二比较结果表明所述相同的差分标识对应的道路关系要素在所述第一地图和第二地图中存在不同的属性时,确定出所述相同的差分标识对应的道路关系要素为属性发生变化的道路关系要素。

优选地,所述的差异分析装置,其中,还包括:

工作量确定模块,用于在确定出所述第一地图和第二地图之间的差异分析结果后,根据所述差异分析结果和预定的工作量权重值,确定将所述第一地图修改为所述第二地图所需的工作量。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通过获得第一地图和第二地图中、预定道路关系要素对应的差分信息,该差分信息包括唯一地标识道路关系要素存在的差分标识,并比较第一地图和第二地图中的差分标识的异同,可确定出第一地图和第二地图的差异分析结果,包括:所述第二地图中新增的道路关系要素和/或从所述第一地图中删除的道路关系要素,实现了基于差分标识的道路关系要素差分,该方法简单、可靠,能以较快的速度向用户提供差异分析结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子地图的差异分析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道路路口和车道信息的一个示例;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坡度信息的一个示例;

图4a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地图中的车道信息的一个示例;

图4b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地图中与图4a所示车道信息相对应的车道信息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判断是否赋动态权重标记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差异分析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地图图幅中的逻辑块的划分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电子地图的差异分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子地图的差异分析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的差异分析方法用于对第一地图和第二地图进行差异分析。如图1,该实施例的差异分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01,获得所述第一地图和第二地图中、预定道路关系要素对应的差分信息,所述差分信息包括:差分标识,所述差分标识在所述道路关系要素存在时唯一地标识所述道路关系要素的存在;

步骤102,比较所述第一地图中的差分标识和所述第二地图中的差分标识,并获得一第一比较结果;

步骤103,根据所述第一比较结果,确定所述第一地图和第二地图之间的差异分析结果,所述差异分析结果包括:所述第二地图中新增的道路关系要素和/或从所述第一地图中删除的道路关系要素。

本发明中,道路关系要素由基本的道路要素即道路基本要素相互关联组成,道路基本要素包括:道路弧段和道路节点。该例中,示例性地,复合路口,表达为一个或多个节点的组合;交通规制和车道信息表达为“进入弧段,进入节点,退出弧段”的组合。

具体地,上述步骤101包括:

确定每一所述预定道路关系要素所包含的道路基本要素及所包括的道路基本要素之间的关联关系;

根据所述所包含的道路基本要素之间的关联关系,对所述所包含的道路基本要素对应的永久标识进行组合,获得每一所述预定道路关系要素所对应的差分标识,所述道路基本要素对应的永久标识(PID,Permanent ID)在所述道路基本要素创建时设置、并所述道路基本要素存在时唯一地标识所述道路基本要素的存在。

示例性地,道路基本要素的PID作为生产作业的一部分内容植入到数据中时,不同版本间地图数据的变化情况会很容易地获取。本发明的实施例中,PID编码及变更原则包括:

PID在图幅范围内唯一,示例性地,可用4个字节表示;

所有节点、弧段均有一个永久且唯一的PID;

PID作为道路基本要素存在的唯一标识,贯穿道路基本要素从创建到销毁的全部过程,即在道路基本要素创建时生成,形状或属性变更时保持不变,删除时PID将不再使用。

该实施例中,在发生如下至少一种变化时,会发生道路弧段要素和/或道路节点要素的差分标识的变化:道路弧段的合并和/或分裂;道路弧段的起止节点及弧段的端点发生变化;道路节点发生合并和/或分裂。

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可由“图幅号+PID”作为差分标识保证对应道路关系要素如道路简单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唯一性。示例性地,弧段的PID和节点的PID之间可以重复编码。

示例性地,道路关系要素包括:道路路口、车道信息、坡度关系等。下面分别对本发明实施例中道路路口、车道信息、坡度关系的差分标识表示进行示例性说明。

其中,道路路口,通常分为简单路口和复合路口。简单路口,由一个节点组成,其差分标识即为该节点的PID;而复合路口则由2个或2个以上的节点构成,其差分标识为组成该道路路口的各节点的PID的递增字符序列,每两个PID之间可用预定的字符分隔开;示例性地,用非阿拉伯数字进行区分,如用符号“#”进行分隔。如图2所示的例子中,复合路口C1由4个节点构成,该4个构成节点的PID分别为51、52、53、54,则C1的差分要素标识可表示为“51#52#53#54”。

车道信息,由该车道信息的进入弧段、进入节点和退出弧段三部分构成,其差分标识表示为该进入弧段、进入节点和退出弧段三部分的PID字符序列的组合形式:“PLID1#PNID#PLID2”。该例中,示例性地,车道信息的差分标识中不表达出进入弧段和退出弧段之间所经过的弧段的PID信息。如图2,从道路弧段11,经节点53,可以通达到弧段12,13和14,则分别存在3条车道信息,差分标识分别为“11#53#12”,“11#53#13”,“11#53#14”,而忽略对经过弧段16,17的表达。

当然,在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在车道信息的差分标识中表达出进入弧段和退出弧段之间所经过的弧段的PID信息。

上述车道信息适用于对地址中交通规制、分歧、模式图、收费站等道路关系的表达。

坡度关系,通常由道路节点及其关联的弧段构成,其差分标识表示为组成该坡度关系的节点和弧段的PID字符构成的PID序列,如“PNID#PLID”,其中PNID表示节点PID;PLID表示弧段PID。如图3,从节点55到弧段18和19有两个坡度信息,这两个坡度的差分标识分别为“55#18”和“55#19”。该坡度关系适用于地图中的大门、人行过道等关系的表达。

上述步骤103具体包括:

当所述第一比较结果表明所述第二地图包括所述第一地图不具有的差分标识时,确定所述第一地图不具有的差分标识对应的道路关系要素为:所述第二地图中新增的道路关系要素;

当所述第一比较结果表明所述第一地图包括所述第二地图不具有的差分标识时,确定所述第二地图不具有的差分标识对应的道路关系要素为:从所述第一地图中删除的道路关系要素。

优选地,本发明实施例的差异分析方法,其中,预定道路关系要素所对应的差分信息还包括:所述预定的道路关系要素对应的属性,所述差异分析结果还包括:属性发生变化的道路关系要素;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比较结果,确定所述第一地图和第二地图之间的差异分析结果的步骤还包括:

当所述第一比较结果表明所述第一地图和第二地图具有相同的差分标识时,比较所述相同的差分标识对应的道路关系要素在所述第一地图和第二地图中的属性是否相同,并获得第二比较结果;

当所述第二比较结果表明所述相同的差分标识对应的道路关系要素在所述第一地图和第二地图中存在不同的属性时,确定出所述相同的差分标识对应的道路关系要素为属性发生变化的道路关系要素。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地图和第二地图分别为标识同一区域的更新前的地图和更新后的地图,即更新前后的新旧两版地图。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道路关系要素作为差分要素,其差分标识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进行差分的实施依据。下面对该实施例的差异分析方法进行详细描述。

该实施例中,道路关系要素的差分标识由构成道路关系要素的各道路基本要素的永久标识(PID,Permanent ID)按照道路关系要素中各道路基本要素相互之间的关联关系组合组成。该差分标识是描述道路关系要素数据变化情况的基础,也是得到这种变化情况的依据。

该实施例中,差异分析结果通过差分两版地图数据的上版地图(第一地图)与本版地图(第二地图)之间的新增、删除、修改等关系来体现。该例中,以第二地图为参照来定义上述三种关系,即如果差分标识在第二地图中存在而在第一地图中不存在则确定该差分标识对应的道路关系要素为第二地图中新增的道路差分要素;反之,如在第一地图中存在而在第二地图中不存在,则为确定该第二地图中不存在的差分标识对应的道路关系要素为删除的要素即为从第一地图中删除的道路关系要素;而对于在第一地图和第二地图中都存在的差分标识,其对应的道路关系要素属性的变化,则视为要素的修改。

获得的差异分析结果,是描述不同时期两个版本的电子地图的地图数据间变化情况的集合,可保存记录在差分数据库中。该数据库可由一系列的表构成,即可通过列表的形式来记录差异分析结果,如所述第二地图中新增的道路关系要素;从所述第一地图中删除的道路关系要素;和/或,所述属性发生变化的道路关系要素。当用户需要差异分析结果时,可通过查询差分数据库获得。示例性地,在表中将道路关系要素的构成弧段PID(PLID)或节点PID(PNID)分别作为独立字段记录在表结构中,查询分析时,再将这些PID构成组合主键,以方便检索。

优选地,该实施例的差异分析结果由增删表、修改表、元数据表等构成。其中,增删表用于记录第二地图中新增和删除的道路关系要素;修改表用于记录属性发生改变的道路关系要素;元数据表,用于对第一地图和第二地图中的要素变化的总体概况,包括对新增、删除和修改的道路关系要素的个数进行记录。

该实施例的差分数据库包括修改表、增删表、元数据表和配置表。

(1)增删表

用于差异分析的道路关系要素的差分标识在上版中不存在而本版中存在的为“新增”,示例性地可用“1”标记该道路关系要素为新增类型;在上版中存在而本版中不存在的为“删除”,示例性地,可用“2”标记该道路关系要素为删除类型。

该实施例中,以要素对象为单位记录其形状,属性等完整信息。如道车道信息具有车道方向、可通行车道数等属性。表1给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车道信息的增删表的结构示例。表1中,当差分标识为“11#53#13”本版存在而上版不存在时,标志为“1”,即“新增”;当差分标识为“11#53#12”本版不存在而上版存在时,标志为“2”,即“删除”。该例中,表中还包括对应道路关系要素所处逻辑块(Parcel)编号的信息。道路关系要素的Parcel是以其包含的道路节点坐标所在的Parcel编号为准,如表1中所示,道路关系要素包含的进入道路节点53落在6号Parcel中,则道路关系要素的Parcel编号也为6。关于该逻辑块的含义及划分将在下文中详细描述。

  Parcel  编号  进入道路弧  段的PID  进入道路节  点的PID  退出道路弧  段的PID  可通行  车道数  车道  方向  增删  标志  6  11  53  12  3  a  2  6  11  53  13  3  4  1

表1

(2)修改表

道路关系要素的差分标识在本版和上版数据中都存在,表明两版地图数据中均具有该相同差分标识对应的道路关系要素。示例性地,如果该要素的形状或属性等内容发生变化,则以具体的“比较字段或属性名称”为单位记录其上版和本版的变化数值。

表2给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车道信息的修改表的结构示例。如上例中,差分标识为“11#53#14”的车道信息要素,如果其在第一地图和第二地图中均存在,但其“可通行车道数”和“车道方向”均发生变化,则记录为表2所示。

  Parcel  编号  进入道路  弧段PID  进入道路  节点PID  退出道路  弧段PID  比较字  段名称  上版  字段  值  本版  字段  值  6  11  53  14  可通行  车道数  2  3  6  11  53  14  车道方  向  4  1

表2

(3)元数据表

对本版和上版数据差分结果的统计描述,如道路关系要素的类型,如道路路况、车道信息、交通规制、收费站等,两版数据中去除逻辑删除部分后的实际有效的要素个数,以及新增、删除、修改的要素个数等信息。

元数据表除提供当前差分数据的统计信息外,还可为差异分析结果如差分结果的展示提供数据来源。表3给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元数据表的结构示例。

  要素类型  上版个数  本版个数  新增  删除  修改  道路路口  409  486  105  28  16  车道信息  568  679  121  10  21

表3

本发明实施例的差异分析方法,在确定所述第一地图和第二地图之间的差异分析结果后,还包括:根据所述差异分析结果和预定的工作量权重值,确定将所述第一地图修改为所述第二地图所需的工作量。

为方便地利用差异分析结果确定将所述第一地图修改为所述第二地图所需的工作量,本发明实施例中,还设置有配置表,该配置表中定义了用户所需的差分项及其对应的工作量权重值,以便于用户对差分项的过滤、提取和工作量统计。如表4,该表包括差分类型如新增车道信息、该差分类型对应的工作量权重、和可用于从车道信息增删表中查询道新增车道信息的查询语句,示例性地,如SQL查询语句等。

  差分类型  工作量权重  值  SQL查询语句  新增车道信息  1.0  SELECT*FROM车道信息增删表WHERE  增删标志=″1″

表4

上表4中的差分类型,为指定的如用户定义的要素变更的分类,如新增车道信息、新增道路路口信息等。上述工作量权重值,可作为地图作业人员完成指定要素变更如新增、删除、和/或修改所需的工作量参考,可以转换为实际生产的“人日”或“人时”等工作量计算方式;通常每一个差分类型的权重都是相同的,权重范围是0.0~1.0。该表4中的SQL查询语句,是指将指定的差分类型及其所对应的差分表,如增删表和/或修改表,用SQL语句的方式关联起来,便于数据查询和个数统计。

上述各表中以车道要素为例进行了说明,对道路路口和坡度关系同样也可用类似的表进行记录。

本发明实施例的差异分析方法,在确定将所述第一地图修改为所述第二地图所需的工作量的步骤还包括:

根据所述差异分析结果中道路关系要素的变化是否是由道路弧段的分裂和/或合并引起的,对所述确定出的工作量进行修正。

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由于关系要素的变化与道路弧段和节点紧密相关,特别是道路弧段的分裂、合并,不但会导致上版和本版中道路弧段的删除与新增,而且会导致与之有关的交通规制、车道信息等关系要素的变化。虽然这对差分数据的制作没有影响,但对实际要素作业的工作量统计却有很大影响,因为在道路弧段分裂、合并的同时,与之关联的关系要素将自动维护,而在确定将第一地图变化为第二地图所需的工作量中,这部分自动维护的要素变更由于系统会自动维护,通常需要较少的人为参与工作量或不需要人为参与的工作量,所以为使工作量统计更为真实可靠,通常可对这些内容进行标记,供后期进行工作量的修正等特殊处理。该例中,上述标记称为动态权重标记。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对动态权重标记的赋值是在基本的差分功能完成后进行,即是在确定出差异分析结果后进行,此时道路关系要素如交通规制、分歧、车道信息、坡度等的差分增删表已经存在后,才确定哪些道路关系要素需要设置动态权重标记。

下面举例说明,需要设置动态权重标记的一种情况。图4a为上版地图(第一地图)中的车道信息示意图。图4b为本版地图(第二地图)中、与图4a所示车道信息对应的车道信息,即图4a中所示车道信息变化后的车道信息。

如图4a和图4b,两版车道信息分别为:

上版:(A)L10→N1→L1,(B)L1→N2→L11

本版:(C)L10→N1→L2,(D)L2→N3→L3,(E)L3→N2→L11

该例中,由于L1分裂为L2和L3,车道信息A和车道信息C的形状相同,即对节点N1,进入弧段均为L10,L1为退出道路弧段,L1分裂出的L2为退出道路弧段;车道信息B和车道信息E的形状相同,即对节点N2,退出道路弧段均为L11,L1为进入道路弧段,L1分裂出的L3为进入道路弧段。本发明的该实施例中,由于系统会自动维护由于L1分裂为L2和L3引起的车道信息的上述变更,即对于车道信息A和C,B和E而言,由于L1分裂为L2和L3而使A和C,B和E的权重值发生变化。此时,需对这两组车道信息赋动态权重标记,以便工作量的统计分析。

如图5,对由于道路弧段的分裂、合并引起的车道信息变化是否需赋动态权重标记的判断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501,根据获得的差异分析结果,判断上版数据中的每一条弧段如L1在本版中是否存在;如是,则结束对该弧段的判断流程;否则,执行步骤502;

步骤502,获得由L1分裂而成的本版弧段序列,如果该序列为空,则结束对该弧段的判断流程;如果不为空,设分裂成的本版弧段序列为L2、L3;

步骤503,取L1的首末节点N1和N2,以N1为进入节点,在车道信息表中,取N1在上版车道信息中的关联弧段,包括:进入弧段(InLO)和退出弧段(OutLO),及N1在本版车道信息中的关联弧段,包括:进入弧段(InLN)和退出弧段(OutLN);

步骤504,判断是否满足如下两个条件中的至少一项:(1)InLO不等于L1且OutLO不等于或不包含L1;(2)InLN不等于L2且OutLN不等于或不包含L2;如是,则结束对该弧段的判断流程;否则,执行步骤505;

步骤505,判断是否满足如下两个条件中的至少一项:(1)InLO=L1且InLN=L2,且OutLO=OutLN或是OutLN的父弧段;(2)OutLO=L1且OutLN=L2,且InLO=InLN或是InLN的父弧段;如是,则执行步骤506;否则,则结束对该弧段的判断流程;

步骤506,将对于上版的记录(InLO,N1,OutLO)和本版的记录(InLN,N1,OutLN)赋动态权重标记。

该实施例中,可循环对上版数据中的每一条弧段进行上述判断。

该实施例中,通过在以目标弧段L1的首节点N1为进入节点时,判断第一地图中的车道信息A和第二地图中的车道信息C;或第一地图中的车道信息B和第二地图中的车道信息E的形状是否相同来确定是否赋动态权重标记;如相同,则赋动态权重标记;否则,不做处理。

在根据确定出的差异分析结果及差分结果及预设的工作量权重确定将第一地图修改为第二地图所需的工作量时,一般情况下,工作量统计是根据表4中的差分类型和对应的工作量权重来分别计算,具体包括:

从配置表即表4中读取差分类型的工作量权重值,该例中设为α,和SQL查询语句;

根据SQL查询语句到差分增删和/或修改表中查询符合条件的记录个数,设为N;

计算工作量W=α*N。

当差分类型存在动态权重标记且个数为M(该M可以通过查询语句如SQL语句查询数据库中的表获得),设此时的权重值为β,则对上述计算出的工作量进行修改正后的工作量W=α*(N-M)+β*M。该例中,设β=0.0,则工作量W=α*(N-M)。

图6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差异分析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6,该实施例的差异分析方法包括:

步骤601,从第一地图和第二地图对应的地图数据文件中,获取预定的道路关系要素的差分标识;

步骤602,比较获取的两个地图中的差分标识是否相同;如是,则执行步骤603;否则,执行步骤605;

步骤603,比较该道路关系要素对象在第一地图和第二地图中的属性值是否相同,该属性包括:该要素对象的形状;如相同,则结束流程;否则,执行步骤604;

步骤604,将该要素对象变化前后的属性值写入对应的修改表,该修改表包括:该要素对象的差分标识,并结束流程;

步骤605,确定出与第一地图相比,第二地图中新增的道路关系要素和从第一地图中删除的道路关系要素,其中,将第一地图数据文件中不具有而第二地图数据文件中包含的差分标识对应的要素对象确定为第二地图中新增的要素;将第一地图数据文件中包含而第二地图数据文件中不具有的差分标识对应的要素对象确定为从第一地图中删除的道路关系要素;

步骤606,将新增和删除的道路关系要素对象写入对应的增删表;其中,该增删表中可包括:该要素对象的差分标识,及该要素对象对应的属性等完整信息;示例性地,增删表又可分成新增和删除两个子表;

在执行步骤604和606的同时执行步骤607;

步骤607,统计要素对象的变更数量,包括:新增、删除和修改的要素的数量,并将统计出的数据写入元数据表中;并结束流程。

该例中,步骤607也可在执行步骤604、606之前或之后执行。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还可设置差分配置文件,示例性地,该差分配置文件可包括源数据文件目录和差分数据库存储路径,以及用户可自定义的差分数据查询、导出、展示和工作量权重赋值等内容。

示例性地,差分数据库中,还可包括第一地图和第二地图的数据文件对应的地图数据。这种情况下,步骤601从差分数据库中获得上述地图数据文件对应的地图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的差异分析方法,在确定出差异分析结果后,还包括:显示差异分析结果的步骤。

示例性地,可将差分结果数据以数据列表的形式进行显示。

示例性地,可以以联动的方式如可视化化联动的方式显示所述差异分析结果,及所述差异分析结果在所述第一地图和/或第二地图中对应的空间数据。

示例性地,本发明实施例的差异分析方法中,显示差异分析结果的步骤包括:

将所述第一地图和/或第二地图划分为预定数目的逻辑块(Parcel),并按照预定的顺序为所述逻辑块设置编号;

确定所述差异分析结果中包含的道路关系要素所处的逻辑块的编号;

按照道路关系要素所处的分区显示所述差异分析结果,并在所述第一地图和/或第二地图中以突出的方式显示所述差异分析结果中的道路关系要素对应的空间数据。

示例性地,用户可通过SQL语句,访问差分数据库,以获得差异分析结果。差分数据库可以数据列表的形式给出查询结果,以及相关统计信息。同时,还可利用差分源数据将查询结果图形化展示在用户界面中。

差分结果的数据列表和对应的空间数据之间可以进行可视化的联动定位查询,以方便用户直观的对变化数据进行定位。

此外,为避免在进行差分结果数据展示时,不同位置的空间数据对应的差分数据在屏幕上的频繁跳跃显示,本装置将第一和/或第二地图分成规则大小的其中,称作Parcel;并将道路关系要素中的节点同在一个Parcel内的道路关系要素作为一组来显示。示例性地,可将差分结果数据中同一组的道路关系要素作为列表中相邻的行或列进行显示。

道路关系要素的Parcel编号与Parcel的划分方式有关,示例性地,如果是Parcel是4×4划分,编号为1~16;如果是8×8划分,则为1~64,以此类推。

下面以Parcel是4×4划分为例,来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道路关系要素,即道路关系中道路节点所处Parcel编号的确定方法。

如图7,将地图包括第一地图和第二地图所在视图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按“Z”字形进行编码,其编码结果如图7所示。

计算节点N(x,y)所处的Parcel号即该节点对应的空间位置所处的Parce1的编号的确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其中,x、y分别为该节点的横纵坐标:

步骤a,计算N(x,y)到当前图幅原点在X和Y轴方向上的距离Dx和Dy,示例性地,当前图幅的原点坐标为(16384,16384);则,Dx=N.x-16384,Dy=N.y-16384;

步骤b,计算每个Parcel网格的大小sz,sz=32768/div的商取整,其中,div表示当前图幅在划分后包含的逻辑Parcel个数;

步骤c,计算(Dx,Dy)对应的Parcel网格的位置(pX,pY),其中,pX=(Dx/sz)+1,pY=(Dy/sz)+1,pX,pY分别向下取整;

步骤d,计算节点所处的Parcel的编号ParcelNumber,ParcelNumber=pX+(div-pY)*div。

在具体显示差异分析结果数据时,可采用SQLite轻量级数据库管理差分分析结果,示例性地,可以以VC++6.0为开发平台,以树形、列表、视图等多种Windows控件形式,对道路关系要素的差分结果进行展示。示例性地,差分数据可以网格(Grid)列表的形式展现在界面上,用户可以通过鼠标或键盘交互选择差分记录,与之关联的地图信息将以突出的形式如高亮的形式显示在地图视图中,进而实现差分数据与两版地图数据之间的可视化联动。

利用本发明实施例的差异分析方法,可获取两版地图数据之间的道路关系要素的新增、删除、修改的数量、及具体的变更情况,有助于提供增量更新所需的差分数据;且通过将差分数据进行可视化的展示,可使得数据质检更加直观明了,既有助于提高质检效率,也有利于提升数据品质

如图8,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地图的差异分析装置,用于对第一地图和第二地图进行差异分析,其中,包括:

数据获取模块801,用于获得所述第一地图和第二地图中、预定道路关系要素所对应的差分信息,所述差分信息包括:差分标识,所述差分标识在所述道路关系要素存在时唯一地标识所述道路关系要素的存在;

第一比较模块802,用于比较所述第一地图中的差分标识和所述第二地图中的差分标识,并获得第一比较结果;

差异分析结果确定模块803,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比较结果,确定所述第一地图和第二地图之间的差异分析结果,所述差异分析结果包括:所述第二地图中新增的道路关系要素和/或从所述第一地图中删除的道路关系要素。

优选地,本发明实施例的差异分析装置中所述数据获取模块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每一所述预定道路关系要素所包含的道路基本要素及所包括的道路基本要素之间的关联关系,所述道路基本要素包括:道路弧段和道路节点;

组合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所包含的道路基本要素之间的关联关系,对所述所包含的道路基本要素对应的永久标识进行组合,获得每一所述预定道路关系要素所对应的差分标识,所述道路基本要素对应的永久标识在所述道路基本要素创建时设置、并所述道路基本要素存在时唯一地标识所述道路基本要素的存在。

优选地,本发明实施例的差异分析装置中,所述差异分析结果确定模块包括: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比较结果表明所述第二地图包括所述第一地图不具有的差分标识时,确定所述第一地图不具有的差分标识对应的道路关系要素为:所述第二地图中新增的道路关系要素;

第三确定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比较结果表明所述第一地图包括所述第二地图不具有的差分标识时,确定所述第二地图不具有的差分标识对应的道路关系要素为:从所述第一地图中删除的道路关系要素。

优选地,本发明实施例的差异分析装置中,所述预定道路关系要素所对应的差分信息还包括:所述预定的道路关系要素对应的属性,所述差异分析结果还包括:属性发生变化的道路关系要素;

所述差异分析结果确定模块还包括:

第二比较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比较结果表明所述第一地图和第二地图具有相同的差分标识时,比较所述相同的差分标识对应的道路关系要素在所述第一地图和第二地图中的属性是否相同,并获得第二比较结果,并在所述第二比较结果表明所述相同的差分标识对应的道路关系要素在所述第一地图和第二地图中存在不同的属性时,确定出所述相同的差分标识对应的道路关系要素为属性发生变化的道路关系要素。

优选地,本发明实施例的差异分析装置还包括:

工作量确定模块,用于在确定出所述第一地图和第二地图之间的差异分析结果后,根据所述差异分析结果和预定的工作量权重值,确定将所述第一地图修改为所述第二地图所需的工作量。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实施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