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旋转体的旋转量检测装置、长度测量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旋转体的旋转量检测装置、长度测量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用于旋转体的旋转量检测装置、长度测量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该旋转量检测装置包括:第一旋转体,其具有第一表面;第二旋转体,其具有与第一表面接触且由与第一表面的材料不同的材料形成的第二表面,并且随着第一旋转体的旋转而旋转;第一支撑部件,其在第一位置处可旋转地支撑第一旋转体并且绕在与第一位置不同的位置处的第一轴可摆动地支撑第一旋转体;第二支撑部件,其在第二位置处可旋转地支撑第二旋转体并且绕设置在与第一位置不同的第二位置处的第二轴可摆动地支撑第二旋转体,第二轴是第一轴或设置在第一支撑部件上的除了第一轴以外的轴;检测器,其检测第二旋转体的旋转量。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134013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1-07-27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201010283716.9

  • 申请日2010-09-15

  • 分类号B65H7/14;G03G15/00;G01B21/06;

  • 代理机构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顾红霞

  • 地址 日本东京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2:47:37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8-26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G03G15/00 专利号:ZL2010102837169 申请日:20100915 授权公告日:20150422

    专利权的终止

  • 2015-04-22

    授权

    授权

  • 2012-10-31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65H7/14 申请日:20100915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1-07-27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旋转体的旋转量检测装置,测量片材沿其传送方向的长度的长度测量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近来,已经知道能够利用旋转体检测记录介质的传送速度或沿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的长度的打印机或复印机。

作为日本已公开专利申请公报No.2003-171035中所描述的相关技术,已经知道下述装置:在该装置中,在接收到来自被传送中片材的驱动力之后而旋转的旋转体设置有多个狭缝,发光部分和受光部分设置成彼此相对并且旋转体上形成有狭缝的位置位于发光部分和受光部分之间,通过检测旋转体的旋转量,从而利用检测到的旋转量获取片材沿传送方向的长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使用随着片材的传送而旋转的旋转体的情况下,提高测量旋转体的旋转量和片材沿其传送方向的长度的精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旋转体的旋转量检测装置,所述旋转量检测装置包括:第一旋转体,其设置有与被传送中的片材接触的第一周面部分,所述第一旋转体随着片材的传送而旋转;第二旋转体,其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周面部接触且由与形成所述第一周面部分的材料不同的材料形成的第二周面,所述第二旋转体随着所述第一旋转体的旋转而旋转;第一支撑部件,其在第一支撑位置可旋转地支撑所述第一旋转体,并且可摆动地支撑所述第一旋转体以便绕设置在与所述第一旋转体的第一支撑位置不同的位置处的第一轴摆动;第二支撑部件,其在第二支撑位置可旋转地支撑所述第二旋转体,并且可摆动地支撑所述第二旋转体以便绕设置在与所述第二旋转体的第二支撑位置不同的位置处的第二轴摆动,所述第二轴是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部件上的除了所述第一轴以外的轴和与所述第一轴相同的轴中的任一轴;以及检测器,其检测所述第二旋转体的旋转量。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长度测量装置,所述长度测量装置包括:第一旋转体,其设置有与被传送中的片材接触的第一周面部分,所述第一旋转体随着片材的传送而旋转;第二旋转体,其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周面部分接触且由与形成所述第一周面部分的材料不同的材料形成的第二周面,所述第二旋转体随着所述第一旋转体的旋转而旋转;第一支撑部件,其在第一支撑位置可旋转地支撑所述第一旋转体,并且可摆动地支撑所述第一旋转体以便绕设置在与所述第一旋转体的第一支撑位置不同的位置处的第一轴摆动;第二支撑部件,其在第二支撑位置可旋转地支撑所述第二旋转体,并且可摆动地支撑所述第二旋转体以便绕设置在与所述第二旋转体的第二支撑位置不同的位置处的第二轴摆动,所述第二轴是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部件上的除了所述第一轴以外的轴和与所述第一轴相同的轴中的任一轴;检测器,其检测所述第二旋转体的旋转量;以及计算单元,其基于由所述检测器检测到的所述第二旋转体的旋转量来计算片材沿片材传送方向的长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第二方面所述的长度测量装置中,形成所述第二旋转体的所述第二周面部分的材料具有比形成所述第一旋转体的所述第一周面部分的材料低的热膨胀系数。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在第二方面所述的长度测量装置中,形成所述第二旋转体的所述第二周面部分的材料是金属并且形成所述第一旋转体的所述第一周面部分的材料是弹性体。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在第二方面所述的长度测量装置中,所述第一轴和所述第二轴两者沿所述片材传送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旋转体与所述片材之间的接触位置的上游。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在第三方面所述的长度测量装置中,形成所述第二旋转体的所述第二周面部分的材料是金属并且形成所述第一旋转体的所述第一周面部分的材料是弹性体。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在第三方面所述的长度测量装置中,所述第一轴和所述第二轴两者沿所述片材传送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旋转体与所述片材之间的接触位置的上游。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在第四方面所述的长度测量装中,所述第一轴和所述第二轴两者沿所述片材传送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旋转体与所述片材之间的接触位置的上游。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在第六方面所述的长度测量装置中,所述第一轴和所述第二轴两者沿所述片材传送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旋转体与所述片材之间的接触位置的上游。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第一旋转体,其设置有与被传送中的片材接触的第一周面部分,所述第一旋转体随着片材的传送而旋转;第二旋转体,其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周面部分接触且由与形成所述第一周面部分的材料不同的材料形成的第二周面,所述第二旋转体随着所述第一旋转体的旋转而旋转;第一支撑部件,其在第一支撑位置可旋转地支撑所述第一旋转体,并且可摆动地支撑所述第一旋转体以便绕设置在与所述第一旋转体的第一支撑位置不同的位置处的第一轴摆动;第二支撑部件,其在第二支撑位置可旋转地支撑所述第二旋转体,并且可摆动地支撑所述第二旋转体以便绕设置在与所述第二旋转体的第二支撑位置不同的位置处的第二轴摆动,所述第二轴是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部件上的除了所述第一轴以外的轴和与所述第一轴相同的轴中的任一轴;检测器,其检测所述第二旋转体的旋转量;计算单元,其基于由所述检测器检测到的所述第二旋转体的旋转量来计算片材沿片材传送方向的长度;以及图像形成单元,其基于由所述计算单元计算出的所述片材沿所述片材传送方向的长度在所述片材上形成图像。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在第十方面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形成所述第二旋转体的所述第二周面部分的材料具有比形成所述第一旋转体的所述第一周面部分的材料低的热膨胀系数。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在第十方面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在片材的一面形成图像并且还在已经反转的所述片材的另一面形成图像,当在所述片材的另一面形成图像时,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基于其中一面形成有图像的片材沿传送方向的长度来调整图像形成条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在第十一方面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在片材的一面形成图像并且还在已经反转的所述片材的另一面形成图像,当在所述片材的另一面形成图像时,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基于其中一面形成有图像的片材沿传送方向的长度来调整图像形成条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提高测量随着片材的传送而旋转的旋转体的旋转量的精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提高测量所述片材沿其传送方向的长度的精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由于温度变化而引起的测量精度的下降。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由于所述第一旋转体与所述片材之间的滑移而引起的测量精度的下降。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减轻当所述片材进入面向所述第一旋转体的部分时由所述片材施加的力的影响。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由于所述第一旋转体与所述片材之间的滑移而引起的测量精度的下降。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减轻当所述片材进入面向所述第一旋转体的部分时由所述片材施加的力的影响。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减轻当所述片材进入面向所述第一旋转体的部分时由所述片材施加的力的影响。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减轻当所述片材进入面向所述第一旋转体的部分时由所述片材施加的力的影响。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提高测量所述片材沿其传送方向的长度的精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由于温度变化而引起的测量精度的下降。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形成在所述片材各个面上的图像之间的位置偏移。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形成在所述片材各个面上的图像之间的位置偏移。

附图说明

将基于下列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图1是示出应用了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实例的示意性框图;

图2是示出用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长度测量装置实例的示意性框图;

图3是示出用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旋转量检测器实例的示意性框图;

图4是示出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器的构造实例的框图;

图5是示出在利用图像形成装置在记录介质的两面进行图像形成的情况下控制器处理实例的流程图;

图6A到图6C是示出在随着记录介质的通过而旋转的第二辊的辊速与长度测量装置所输出的各种信号之间的关系实例的时序图;

图7是示出计算记录介质的长度的处理实例的流程图;

图8示出了被传送中的记录介质的长度与记录介质的长度中第一长度、第二长度、第三长度和第四长度之间的关系;

图9示出了紧接在发生卷曲的记录介质沿其传送方向的后缘经过面向长度测量装置的第一辊的部分之前的状态;

图10示出了用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长度测量装置的构造的实;以及

图11示出了紧接在发生卷曲的记录介质沿其传送方向的后缘经过面向长度测量装置的第一辊的部分之前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

<第一示例性实施例>

图1是示出应用了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实例的示意性框图。图1中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所谓的“串联式”构造并且包括通过例如电子照相系统而形成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的多个图像形成单元10(10Y、10M、10C和10K)。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中间转印带20,由作为图像形成单元实例的各个图像形成单元10形成的各种颜色成分的调色剂图像被依次转印(一次转印)并保持在该中间转印带20上;以及二次转印装置30,其将已经转印在中间转印带20上的被叠加的图像共同转印到记录介质S上。此外,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记录介质供应装置40,其向二次转印装置30供给记录介质S;定影装置50,其利用热和压力将已经由二次转印装置30二次转印的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S上;以及冷却装置60,其冷却其上已经定影有图像的记录介质S。

各个图像形成单元10包括:感光鼓11,其安装成可旋转;充电装置12,其绕感光鼓11设置以便对感光鼓11充电;曝光装置13,其使感光鼓11曝光以将静电潜像写在感光鼓11上;显影装置14,其利用调色剂使感光鼓11上的静电潜像可视化;一次转印装置15,其将形成在感光鼓11上的各种颜色成分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0上;以及鼓清洁器16,其去除感光鼓11上的残留调色剂。应该注意,在以下描述中各个图像形成单元10是指黄色图像形成单元10Y、品红色图像形成单元10M、蓝绿色(青色)图像形成单元10C和黑色图像形成单元10K。

中间转印带20构造成环绕三个辊部件21-23而旋转。在辊部件中,辊部件22构造成驱动中间转印带20。辊部件23布置成面向二次转印辊31且中间转印带20置于辊部件23和二次转印辊31之间,从而二次转印装置30由二次转印辊31和辊部件23构成。去除中间转印带20上的残留调色剂的带清洁器24设置在面向辊部件21的位置且中间转印带20置于带清洁器24和辊部件21之间。

记录介质供应装置40包括:记录介质容器41,其容纳记录介质S;以及拾取辊42,其拾取并传送容纳在记录介质容器41中的记录介质S。从记录介质供应装置40供给的记录介质S的传送路径设置有多个传送辊43。应该注意,构成作为片材实例的记录介质S的材料显然可以构造为各种纸材。除了纸材以外,介质可以例如由用于OHP投影片的树脂形成或构造为表面具有树脂薄膜涂层的纸材。

定影装置50包括用于加热记录介质S的加热源。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通过施加热和压力来定影转印到记录介质S上的图像。

冷却装置60具有冷却由定影装置50加热的记录介质S的功能,并且可以采用下述构造:例如将两个金属辊布置成夹持位于两个金属辊之间的记录介质S,并且记录介质S在与该两个金属辊接触的同时穿过该两个金属辊之间。

这里,除了在由记录介质供应装置40供给的记录介质S的一面上形成图像以外,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装置还构造成:能够反转并传送其中一面已经形成有图像的记录介质S,从而在记录介质S的另一面上形成图像。因此,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反转传送机构70。反转传送机构70反转已经经过定影装置50和冷却装置60的记录介质S的面以及该记录介质S沿其传送方向的前端和后端,并且将记录介质S再次回返到二次转印装置30。反转传送机构70沿记录介质S的传送方向设置在冷却装置60的下游,并且包括切换装置71,该切换装置71在用于向图像形成装置外部输出记录介质S的传送路径与用于反转传送的传送路径之间切换记录介质S的行进方向。反转传送机构70还包括反转装置72,该反转装置72设置在用于反转传送的传送路径内,并且通过反转记录介质S的传送方向来反转再次通向二次转印装置30的记录介质S的面。应该注意,多个辊43也安装在用于反转传送记录介质S的传送路径上。

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长度测量装置100,该长度测量装置100沿记录介质S的传送方向设置在冷却装置60的下游和切换装置71的上游,并且测量从冷却装置60传送来的记录介质S沿传送方向的长度。长度测量装置100的安装位置不限于上述位置,而是长度测量装置100可以安装在用于反转传送记录介质S的传送路径上。

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控制器80,其控制构成图像形成装置的各装置和各部件的操作;以及用户界面(UI)90,其向控制器80输出来自用户的指令并且经由屏幕等(图中未示出)向用户提供从控制器80接收到的指令。

图2是示出设置在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长度测量装置100实例的示意性框图,该长度测量装置100用于测量被传送中的记录介质S沿传送方向的长度。

长度测量装置100包括:第一辊110,其在传送路径44上方绕第一旋转轴110a旋转;第二辊120,其在第一辊110上方,在与第一辊110接触的同时绕第二旋转轴120a旋转;支撑机构130,其支撑第一辊110和第二辊120;以及旋转量检测器200,其安装在第二辊120的第二旋转轴120a上并且检测第二辊120的旋转量。

作为第一旋转体实例的第一辊110包括:第一辊主体111,其绕第一旋转轴110a设置;以及表面层112,其形成在第一辊主体111的外周表面。在第一辊110的外周表面上形成有由表面层112构成的第一周面部分113。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辊主体111和表面层112都由诸如橡胶等弹性体构成,表面层112的硬度设定成高于第一辊主体111的硬度。应该注意,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使用双层构造的辊作为第一辊110,但也可以使用单层构造的辊或三层或更多层构造的辊。第一辊主体111和表面层112可以由除了橡胶以外的例如塑料构成,并且各自可以由不同材料构成。此外,第一辊主体111可以由诸如铝等金属构成。

作为第二旋转体实例的第二辊120具有第二辊主体121,该第二辊主体121例如由诸如铝等金属构成并且包括第二辊的外周表面。在第二辊120的外周表面上形成有由第二辊主体121构成的第二周面部分122。

根据这种方式,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辊110的与被传送中的记录介质S接触的第一周面部分113由摩擦系数比金属高的橡胶构成,同时第二辊120的与第一辊110的第一周面部分113接触的第二周面部分122由热膨胀系数比橡胶低的金属构成。

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支撑机构130包括第一杆133,该第一杆133绕与第一旋转轴110a和第二旋转轴120a相同的方向延伸的第一摆动轴132摆动,第一摆动轴132沿记录介质S的传送方向设置在第一辊110的上游且位于传送路径44上方。作为第一轴实例的第一摆动轴132由固定在长度测量装置100的外壳(图中未示出)上的支撑体131可摆动地支撑。如图2所示,作为第一支撑部件实例的第一杆133具有L形并且包括:第一臂133a,其从第一摆动轴132沿记录介质S的传送方向延伸;以及第二臂133b,其从第一摆动轴132向上(即,远离记录介质S)延伸。在这些臂中,第一辊110的第一旋转轴110a可旋转地安装在第一臂133a的末端侧。另一方面,可绕作为第二轴实例的第二摆动轴134摆动的第二杆135安装在第二臂133b的末端侧。在图2中,作为第二支撑部件实例的第二杆135从第二摆动轴134沿记录介质S的传送方向延伸,并且第二辊120的第二旋转轴120a可旋转地安装在第二杆135的末端侧。应该注意,支撑机构130可以构造成位于传送路径44下方,从而使第一辊110从下面接触记录介质S。

根据这种方式,第一辊110构造成经由第一杆133的第一臂133a绕第一摆动轴132摆动。第二辊120构造成经由第一杆133的第二臂133b、第二摆动轴134和第二杆135绕第一摆动轴132摆动。因此,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长度测量装置100中,第一辊110和第二辊120构造成绕第一摆动轴132摆动。

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在第一杆133的第二臂133b上设置有弹簧(图中未示出),以便沿图中顺时针方向绕第一摆动轴132施加力。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在第二杆135上还设置有另一个弹簧(图中未示出),以便沿图中顺时针方向绕第二摆动轴134施加力。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通过弹簧施加在第二臂133b上的力将第一辊110压在传送路径44(和传送路径44内传送的记录介质S)上。此外,通过弹簧施加在第二杆135上的力将第二辊120压在第一辊110上。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辊110与被传送中的记录介质S接触,从而第一辊110跟随记录介质S的运动而旋转。第二辊120与第一辊110接触,从而使第二辊120跟随第一辊110的旋转而旋转,并且通过旋转量检测器200来检测第二辊120的旋转量。

传送记录介质S的传送路径44由下侧引导部件140和上侧引导部件150形成,下侧引导部件140和上侧引导部件150布置成彼此相对且其间具有预定尺寸的间隔。下侧引导部件140和上侧引导部件150都为板状且具有引导被传送中的记录介质S及限制记录介质S的移动方向的功能。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记录介质S在与下侧引导部件140接触的同时在传送路径44内传送,并且受到上侧引导部件150限制而不向上移动。然而,传送路径44形成为包括比可用于图1中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记录介质S的最大厚度宽的间隔,从而在记录介质S与下侧引导部件140或上侧引导部件150之间留出间隙。应该注意,在安装第一辊110的位置去除上侧引导部件150,以露出传送路径44和在传送路径44内传送的记录介质S。

此外,长度测量装置100包括:上游侧检测传感器160,其沿记录介质S的传送方向在第一辊110与记录介质S(或下侧引导部件140)彼此接触位置的上游侧,检测记录介质S沿其传送方向的前缘和后缘的通过;以及下游侧检测传感器170,其沿记录介质S的传送方向在第一辊110与记录介质S(或下侧引导部件140)彼此接触位置的下游侧,检测记录介质S沿其传送方向的前缘和后缘的通过。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上游侧检测传感器160和下游侧检测传感器170都是由LED(发光二极管)和光敏元件构成的光电检测器,并且光学地检测传送通过检测位置的记录介质S。因此,上游侧检测传感器160和下游侧检测传感器170都安装在未设置有上侧引导部件150的位置处,并且面向下侧引导部件140。上游侧检测传感器160和下游侧检测传感器170分别输出上游侧边缘信号Su和下游侧边缘信号Sd。在下文中,将由上游侧检测传感器160检测记录介质S的检测位置与由下游侧检测传感器170检测记录介质S的检测位置之间的距离称为间隙G。此外,在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记录介质S以预定速度在传送路径44内传送,并且将记录介质S的设定速度称为记录介质传送速度Vs。在一些情况下,记录介质传送速度Vs根据例如记录介质S的厚度或类型而改变。

应该注意,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被固定的下侧引导部件140布置成面向第一辊110,然而,可旋转地设置的辊部件可以布置成面向第一辊110。

图3是示出设置在图2所示的长度测量装置100上的旋转量检测器200实例的示意性框图,该旋转量检测器200经由第二旋转轴120a来检测第二辊120的旋转量。旋转量检测器200设置成在第二辊120的一端侧与该第二辊120共用第二旋转轴120a,并且构造成当图2中的第一杆133和第二杆135摆动时与第二辊120一起摆动。

作为检测器实例的旋转量检测器200具有例如矩形形状,并且在内部包括:外壳210,第二辊120的第二旋转轴120a插入该外壳210内;两个轴承211和212,其固定在外壳210的内部以便可旋转地支撑第二旋转轴120a;以及开缝圆板220,其作为安装在第二旋转轴120a上并固定在外壳210内的圆板,如下文所述,在圆板中径向地形成有多条狭缝。

开缝圆板220由例如玻璃形成。开缝圆板220设置有:多条第一狭缝221,它们以等间隔沿周向形成并穿透开缝圆板220的两面;以及第二狭缝222,其沿径向形成在第一狭缝221内侧,并且仅沿周向形成一条第二狭缝222。

旋转量检测器200还包括:第一狭缝检测器230,其在开缝圆板220随着第二辊120和第二旋转轴120a的旋转而旋转时检测各条第一狭缝221的通过;以及第二狭缝检测器240,其检测第二狭缝222的通过。第一狭缝检测器230和第二狭缝检测器240容纳在外壳210内。

在这些狭缝检测器中,第一狭缝检测器230包括:第一发光元件231,其朝向开缝圆板220的边缘部分(即,形成有多条第一狭缝221的位置)发射光;第一透镜232,其朝向开缝圆板220会聚由第一发光元件231发射的光;固定狭缝235,其布置在从第一发光元件231发射并穿过设置在开缝圆板220上的第一狭缝221的光的光轴上;第一光接收元件233,其接收穿过固定狭缝235和设置在开缝圆板220上的第一狭缝221的光;以及第一放大器234,其放大来自第一光接收元件233的输出信号。

另一方面,第二狭缝检测器240包括:第二发光元件241,其向设置在开缝圆板220的边缘部分内侧并形成有单个第二狭缝222的位置发射光;第二透镜242,其朝向开缝圆板220会聚由第二发光元件241发射的光;第二光接收元件243,其接收从第二发光元件241发射并且穿过设置在开缝圆板220上的第二狭缝222的光;以及第二放大器244,其放大来自第二光接收元件243的输出信号。

在这些元件中,第一发光元件231和第二发光元件241各自由例如发光二极管(LED)构成,并且第一光接收元件233和第二光接收元件243各自由例如光电二极管(PD)构成。

在旋转量检测器200中,第一光接收元件233间歇地接收从第一发光元件231发射的光。通过开缝圆板220随着第二辊120的旋转而旋转,从第一发光元件231发射的光被设置在开缝圆板220上的第一狭缝221在时间基准上精细地分开,并且穿过第一狭缝221和固定狭缝235。然后,第一光接收元件233输出与被接收光的定时对应的脉冲波形作为输出信号。第一放大器234向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控制器80(参见图1)输出通过放大输出信号而获得的相位信号Sp。

另一方面,在旋转量检测器200中,第二辊120每旋转一次,第二光接收元件243仅接收穿过第二狭缝222的光一次,并且输出与被接收光的定时对应的脉冲波形作为输出信号。第二放大器244向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控制器80(参见图1)输出通过放大输出信号而获得的Z相位信号Sz。

应该注意,虽然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使用所谓的“增量式”旋转编码器,然而,只要可以用小于一周{2π(rad)}的单位测量第二辊120的旋转量,就可以采用任何旋转编码器。对于这种装置,可以提供例如绝对式编码器。此外,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虽然旋转量检测器200构造成采用光量变化,但旋转量检测器不限于此,并且可以采用例如磁变化。

图4是示出图1所示的控制器80的构造实例的框图。控制器80包括:接收部分81,其接收从UI 90或与图像形成装置连接的外部设备(未示出)输出的指令;以及图像信号生成部分82,当经由接收部分81接收打印指令时,该图像信号生成部分82基于随打印指令发送的图像数据生成黄色、品红色、蓝绿色和黑色的图像信号。控制器80还包括图像信号输出调整部分83,该图像信号输出调整部分83调整向各个图像形成单元10(更具体地说,向设置在各个图像形成单元10中的曝光装置13)输出由图像信号生成部分82生成的各种颜色的图像信号的定时,并且还调整由图像信号生成部分82生成的各种颜色的图像信号沿慢扫描方向(与记录介质S的传送方向对应的方向)的倍率。此外,控制器80包括操作控制器84,该操作控制器84控制诸如图像形成单元10(10Y、10M、10C和10K)、二次转印装置30、记录介质供应装置40、定影装置50、冷却装置60和反转传送机构70等构成图像形成装置的各个部件的操作。

此外,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控制器80包括作为计算单元实例的记录介质长度计算部分85,该记录介质长度计算部分85基于从长度测量装置100输入的各种信号计算记录介质长度L,该记录介质长度L是经过长度测量装置100的记录介质S沿传送方向的长度(片材沿传送方向的长度)。这里,输入到记录介质长度计算部分85的各种信号包括:从上游侧检测传感器160输入的上游侧边缘信号Su、从下游侧检测传感器170输入的下游侧边缘信号Sd、从第一狭缝检测器230输入的相位信号Sp以及从第二狭缝检测器240输入的Z相位信号Sz。控制器80还包括系数存储器86,该系数存储器86存储用于在记录介质长度计算部分85中计算记录介质长度L的各种系数。系数存储器86存储:长度测量装置100中的间隙G(参见图2);根据例如各种类型的记录介质S预先确定的记录介质传送速度Vs(参见图2);单位移动长度X,其作为与相位信号Sp的每单次脉冲计数对应的第一辊110的周面的移动量;校正系数α,其由各种类型的记录介质S和各种环境等预先确定。将记录介质长度计算部分85计算出的记录介质长度L输出到图像信号输出调整部分83以用于图像信号输出调整,并输出到操作控制器84以用于控制构成图像形成装置的各个部件的操作。

控制器80包括CPU(中央处理单元)、ROM(只读存储器)、RAM(随机存取存储器)等,并且CPU构造成根据预先存储在ROM中的程序在与RAM交换数据的同时执行处理。

图5是示出在利用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在记录介质S的两面进行图像形成的情况下控制器80的处理实例的流程图。在下文中,将参考图5和图1到图4进行描述。

当接收部分81从UI 90或外部设备接收打印请求的指令(步骤101)时,操作控制器84启动构成图像形成装置的各个部件以进行预热操作,并且图像生成部分82基于输入的图像数据生成与待形成在记录介质S的第一表面上的图像对应的第一表面的各种颜色的图像信号。然后,操作控制器84使记录介质供应装置40开始供给记录介质S,并且在使由图像信号生成部分82生成的第一表面的各种颜色的图像信号与记录介质S的供给定时同步的同时,图像信号输出调整部分83将该图像信号输出到各个图像形成单元10(更具体地说,设置在各个图像形成单元10中的曝光装置13)(步骤102)。

经过这些操作之后,在各个图像形成单元10中形成与第一表面的各种颜色的图像信号对应的图像(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为调色剂图像)。如下面的具体描述,操作控制器84使各个图像形成单元10的感光鼓11旋转,充电装置12对旋转的感光鼓11充电,此后利用来自曝光装置13的与第一表面的各种颜色的图像信号对应的光束使感光鼓11曝光,从而在感光鼓11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接下来,操作控制器84通过各种相应颜色的显影装置14使形成在各个感光鼓11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从而形成第一表面的各种颜色的图像。其后,操作控制器84利用相应的一次转印装置15使形成在各个感光鼓11上的第一表面的图像依次地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0上,该中间转印带20与感光鼓11一起被驱动并旋转(步骤103)。由一次转印而叠加在中间转印带20上的第一表面的图像随着中间转印带20的进一步旋转而传送到二次转印位置,该二次转印位置是二次转印辊31与辊部件23相向的相向位置。

另一方面,从记录介质供应装置40供给的记录介质S由传送辊43传送,并到达二次转印位置。操作控制器84利用二次转印装置30使形成在中间转印带20上的第一表面的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S的第一表面上(步骤104)。

接下来,操作控制器84利用定影装置50向在第一表面上转印有图像的记录介质S施加例如热和压力,以便将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S的第一表面上。此外,操作控制器84通过冷却装置60使由定影装置50加热的记录介质S冷却(步骤105)。

将其中一面记录有图像的记录介质S(在记录介质S的第一表面上定影有图像)从冷却装置60传送到长度测量装置100。在长度测量装置100中,第一辊110和第二辊120随着其中一面记录有图像的记录介质S的传送而旋转,从而从第一狭缝检测器230输出与第二辊120的旋转量对应的相位信号Sp,并且从第二狭缝检测器240输出与第二辊120的旋转量对应的Z相位信号Sz。此外,随着其中一面记录有图像的记录介质S的传送,从上游侧检测传感器160输出上游侧边缘信号Su并且从下游侧检测传感器170输出下游侧边缘信号Sd。将从长度测量装置100输出的所述各种信号输入到记录介质长度计算部分85。记录介质长度计算部分85利用从长度测量装置100输入的各种信号和从系数存储器86读取的各种系数来计算经过长度测量装置100的其中一面记录有图像的记录介质S的长度L(步骤106)。其后,记录介质计算部分85向图像信号输出调整部分83和操作控制器84输出所计算出的记录介质S的长度L。下面将详细描述记录介质长度L的计算方法。

接下来,基于从记录介质长度计算部分85接收到的记录介质长度L,图像信号输出调整部分83计算向设置在各个图像形成单元10中的曝光装置13(即,通过曝光装置13在感光鼓11上进行写入的起始位置)输出将由图像信号生成部分82生成的第二表面的各种颜色的图像信号的定时以及将由图像信号生成部分82生成的第二表面的各种颜色的图像信号沿慢扫描方向的倍率(缩放量)(步骤107)。

同时,操作控制器84在其中一面记录有图像的记录介质S的前缘到达之前,将切换装置71切换到用于反转传送的传送路径,并且通过反转记录介质S的移动方向使进入反转装置72的记录介质S在其两个面被反转的同时排出。结果,通过反转传送机构70向沿传送方向设置在第二转印装置30上游的传送路径反转传送其中一面记录有图像的记录介质S(步骤108)。

然后,图像信号生成部分82基于输入的图像数据生成与将要形成在记录介质S的第二表面上的图像对应的第二表面的各种颜色的图像信号。操作控制器84进一步传送正被反转传送的其中一面记录有图像的记录介质S,并且图像信号输出调整部分83根据步骤107中所计算出的写入起始位置和缩放量来调整由图像信号生成部分82生成的第二表面的各种颜色的图像信号,然后在使调整后的图像信号与正被反转传送的其中一面记录有图像的记录介质S的供给定时同步的同时,将该图像信号输出到各个图像形成单元10(更具体地说,设置在图像形成单元10中的曝光装置13)(步骤109)。

经过以上的操作之后,在各个图像形成单元10中形成与第二表面的各种颜色的图像信号对应的图像。如下面的具体描述,操作控制器84使各个图像形成单元10中的感光鼓11旋转并且通过充电装置12对旋转的感光鼓11充电,其后利用来自曝光装置13的与第二表面的各种颜色的图像信号对应的光束使感光鼓11曝光,从而在感光鼓11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接下来,操作控制器84通过相应的各种颜色的显影装置14使形成在各个感光鼓11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从而形成第二表面的各种颜色的图像。其后,操作控制器84利用一次转印装置15使形成在各个感光鼓11上的第二表面的图像依次地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0上,该中间转印带20与感光鼓11一起被驱动并旋转(步骤110)。由一次转印而叠加在中间转印带20上的第二表面的图像随着中间转印带20的进一步旋转而传送到二次转印位置。

另一方面,正被反转传送的其中一面记录有图像的记录介质S由传送辊43进一步传送并再次到达二次转印位置。操作控制器84利用二次转印装置30使形成在中间转印带20上的待二次转印的第二表面的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S的第二表面上(步骤111)。

接下来,操作控制器84利用定影装置50向在第二表面上转印有图像的记录介质S施加例如热和压力,以便将第二表面上的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S上。此外,操作控制器84通过冷却装置60使由定影装置50加热的记录介质S冷却(步骤112)。

操作控制器84在其两面记录有图像的记录介质S的前缘到达之前,将切换装置71切换到向图像形成装置的外部输出记录介质S的传送路径,并且使其两面记录有图像的记录介质S随着传送而被排出到图像形成装置的外部(步骤113),从而完成一系列操作。

在对多个记录介质S进行了上述的双面图像形成操作之后,把两面记录有图像的多个记录介质S装订制成册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多个记录介质S之中记录介质长度L发生变化,则因为基于由长度测量装置100测量出的记录介质长度L调整了诸如写入起始位置和沿慢扫描方向的倍率等图像形成的条件,所以减小了在水平两页展开或竖直两页展开的多个记录介质S之间的记录位置的偏移量,从而与没有基于记录介质长度L对图像信号的输出进行调整的情况相比制作出高质量的册子。

应该注意,这里,通过由图像信号输出调整部分83对待提供给曝光装置13的第二表面的图像信号的输出进行调整,来抑制形成在记录介质S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上的图像之间的偏移。然而,抑制图像偏移的方式不限于此。例如,通过控制各个感光鼓11相对于中间转印带20的移动速度的旋转速度,可以调整图像沿慢扫描方向的倍率。

将描述上述步骤106中的计算记录介质S的长度L的计算方法。

图6A是示出下述各项之间的关系实例的时序图:第二辊120随着记录介质S的通过而旋转的辊速Vr、从上游侧检测传感器160输出的上游侧边缘信号Su、从下游侧检测传感器170输出的下游侧边缘信号Sd、从第一狭缝检测器230输出的相位信号Sp以及从第二狭缝检测器240输出的Z相位信号Sz。图6B以放大的方式示出了在第三时间点tc(下文将要描述)附近的下游侧边缘信号Sd和相位信号Sp之间的关系,并且图6C以放大的方式示出了在第四时间点td(下文将要描述)附近的上游侧边缘信号Su和相位信号Sp之间的关系。应该注意,辊速Vr指第二辊120的周面的移动速度。

在记录介质S没有进入长度测量装置100的第一时间段T1内,由于不存在记录介质S,因此上游侧边缘信号Su和下游侧边缘信号Sd都处于关闭(off)状态。此外,在第一时间段T1内,因为第一辊110和第二辊120都静止,所以辊速Vr为0,从而相位信号Sp和Z相位信号Sz保持在关闭状态。然而,即使当第二辊120静止时,在一些情况下相位信号Sp或Z相位信号Sz也会保持在开启(on)状态,这取决于设置在开缝圆板220上的第一狭缝221或第二狭缝222的位置。

接下来,在记录介质S沿传送方向的前缘(以下简称“前缘”)到达上游侧检测传感器160的检测位置的第一时间点ta,上游侧边缘信号Su从关闭状态转为开启状态。此时,下游侧边缘信号Sd保持在关闭状态并且第二辊120仍然处于静止(Vr=0),因此,相位信号Sp和Z相位信号Sz仍保持在关闭状态。

在第二时间点tb,即从第一时间点ta经过第二时间段T2之后的时间点,当正被传送的记录介质S的前缘到达面向第一辊110的位置时,记录介质S开始使第一辊110旋转,从而第二辊120也开始旋转。然而,第二辊120的辊速Vr没有立即达到记录介质传送速度Vs,而是逐渐增加到记录介质传送速度Vs。此外,因为开缝圆板220随着第二辊120开始旋转而开始旋转,所以相位信号Sp交替地重复开启状态和关闭状态。应该注意,因为辊速Vr如上所述逐渐增加,所以相位信号Sp的开启状态与关闭状态之间的间隔逐渐缩短。

在第三时间点tc,即从第二时间点tb经过第三时间段T3之后的时间点,当正被传送的记录介质S的前缘到达下游侧检测传感器170的检测位置时,下游侧边缘信号Sd从关闭状态转为开启状态。此时,上游侧边缘信号Su保持在开启状态并且第二辊120的辊速Vr在第三时间点tc之前已经增加到记录介质传送速度Vs。因此,至少在第三时间点tc之后,相位信号Sp周期性地重复开启状态和关闭状态。

此外,在开缝圆板220开始旋转之后,开缝圆板220每旋转一周,Z相位信号Sz暂时从关闭状态转为开启状态。应该注意,图6A示出了在第二时间段T2内Z相位信号Sz没有转为开启状态而是在第三时间点tc之后最初转为开启状态的情况。

在第四时间点td,即从第三时间点tc经过第四时间段T4之后的时间点,当记录介质S沿传送方向的后缘(下文简称“后缘”)到达上游侧检测传感器160的检测位置时,上游侧边缘信号Su从开启状态转为关闭状态。此时,下游侧边缘信号Sd保持在开启状态并且第二辊120的辊速Vr继续保持记录介质传送速度Vs。

在第五时间点te,即从第四时间点td经过第五时间段T5之后的时间点,正被传送的记录介质S的后缘通过面向第一辊110的位置,从而第一辊110没有从记录介质S接收驱动力并且第二辊120也没有从第一辊110接收驱动力。然而,第二辊120的辊速Vr没有立即变为0(停止),而是从记录介质传送速递Vs逐渐减小。此外,当第二辊120的驱动停止时,开缝圆板220的旋转速度也开始减小,从而相位信号Sp的开启状态与关闭状态之间的间隔逐渐变长。

在第六时间点tf,即从第五时间点te经过第六时间段T6之后的时间点,当正被传送的记录介质S的后缘到达下游侧检测传感器170的检测位置时,下游侧边缘信号Sd从开启状态转为关闭状态。此时,上游侧边缘信号Su保持关闭状态,并且第二辊120的辊速Vr在第六时间点tf之前变为0,从而第二辊120停止。

在记录介质S从第一辊110排出之后的第七时间段T7内,因为不存在记录介质S,所以上游侧边缘信号Su和下游侧边缘信号Sd都处于关闭状态。此外,在第七时间段T7中,辊速Vr由于第二辊120停止旋转而为0,因此,相位信号Sp和Z相位信号Sz也保持在关闭状态。然而,如上所述,即使第二辊120处于静止,相位信号Sp或Z相位信号Sz在一些情况下也保持在开启状态。

这里,下游侧边缘信号Sd从关闭状态转为开启状态的第三时间点tc不必与相位信号Sp从关闭状态转变为开启状态(下文称为上升)的定时或相位信号Sp从开启状态转变为关闭状态(下文称为下降)的定时一致。因此,在下面的描述中,如图6B所示,从第三时间点tc到当相位信号Sp在第三时间点tc之后最初上升或下降时的下游侧滞后时间点tc0的时间段称为下游侧滞后时间段Tx。应该注意,图6B示出了相位信号Sp在下游侧滞后时间点tc0下降的情况。

此外,上游侧边缘信号Su从开启状态转为关闭状态的第四时间点td不必与相位信号Sp的上升或下降的定时一致。因此,在下面的描述中,如图6C所示,从相位信号Sp在第四时间点td之前最后一次上升或下降的上游侧滞后时间点td0到第四时间点td的时间段称为上游侧滞后时间段Ty。应该注意,图6C示出了相位信号Sp在上游侧滞后时间点td0下降的情况。

此外,如图6A所示,在上游侧检测传感器160和下游侧检测传感器170两者检测被传送中的单个记录介质S的第四时间段T4,从Z相位信号Sz转为开启状态到其再次转为开启状态的周期被称为旋转周期Tr。旋转周期Tr指由辊速Vr设定为记录介质传送速度Vs的第二辊120旋转一周引起开缝圆板220旋转一周的周期。

图7是示出在图4所示的记录介质长度计算部分85中计算记录介质长度L的处理实例的流程图。图8示出了记录介质长度L中第一长度L1、第二长度L2、第三长度L3和第四长度L4之间的关系。应该注意,图8是以校正系数α(将在下文描述)等于1的情况为例。下面将描述第一长度L1到第四长度L4的细节。

记录介质长度计算部分85首先根据下游侧边缘信号Sd和相位信号Sp获取第三时间点tc和下游侧滞后时间点tc0,并且根据第三时间点tc和下游侧滞后时间点tc0计算下游侧滞后时间段Tx(步骤1061)。

接下来,记录介质长度计算部分85根据上游侧边缘信号Su和下游侧边缘信号Sd获取第三时间点tc和第四时间点td,并且根据第三时间点tc和第四时间点td进一步获取第四时间段T4,然后参考相位信号Sp获取脉冲计数数量C,该脉冲计数数量C为在时间段T4内相位信号Sp上升的次数(步骤1062)。

随后,记录介质长度计算部分85根据上游侧边缘信号Su和相位信号Sp获取第四时间点td和上游侧滞后时间点td0,并且根据第四时间点td和上游侧滞后时间点td0计算上游侧滞后时间段Ty(步骤1063)。

然后,记录介质长度计算部分85从系数存储器86读取记录介质传送速度Vs、单位移动长度X、间隙G和校正系数α(步骤1064)。在这种情况下,记录介质长度计算部分85读取与待测量记录介质S的类型对应的记录介质传送速度Vs和校正系数α。

其后,记录介质长度计算部分85计算第一长度L1、第二长度L2、第三长度L3和第四长度L4中的每一个,然后通过把所获得的第一长度L1到第四长度L4相加再将相加结果乘以校正系数α来计算记录介质长度L(步骤1065)。这里,通过将步骤1064中读取的记录介质传送速度Vs乘以步骤1061中计算出的下游侧滞后时间段Tx来获得第一长度L1。通过将步骤1064中读取的单位移动长度X乘以步骤1062中获得的脉冲计数数量C来获得第二长度L2。此外,通过将步骤1064中读取的记录介质传送速度Vs乘以步骤1063中获得的上游侧滞后时间段Ty来获得第三长度L3。此外,第四长度L4为步骤1064中读取的间隙G。

然后,记录介质长度计算部分85向图像信号输出调整部分83和操作控制器84输出在步骤1065中计算出的记录介质长度L(步骤1066),从而完成一系列处理。

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长度测量装置100中,通过将具有由弹性体制成的表面层112的第一辊110压在记录介质S上以使第一辊110与记录介质S彼此接触,以便增加第一辊110与记录介质S之间的接触面积和摩擦力。从而,用来减小由于第一辊110相对于被传送中的记录介质S的滑移而引起记录介质长度L的计算误差。

另一方面,在第一辊110构造成通过压在记录介质S上的方式与记录介质S接触的情况下,第一辊110的周长由于第一辊110的表面层112的变形而变化。此外,具有这种构造的第一辊110可能随着温度变化而膨胀或收缩,从而第一辊110的周长随着周围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例如如果将旋转量检测器200安装在第一辊110的第一旋转轴110a上,则由第一辊110的周长的变化而引起的误差倾向于包含在记录介质长度L中。

同时,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辊120进一步压在由弹性体制成的第一辊110上以与该第一辊110接触,并且随着第一辊110的旋转而旋转的第二辊120的第二旋转轴120a安装在旋转量检测器200上。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辊120由比第一辊110的材料硬且不太可能发生热膨胀的金属构成,从而第二辊120吸收由第一辊110的变形而导致的第一辊110的周长变化。旋转量检测器200检测在第一辊110的周长变化被吸收之后的旋转量,从而减小由第一辊110的变形而导致的记录介质长度L的计算误差。

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在其中一面记录有图像的记录介质S通过长度测量装置100的一些情况下发生卷曲。从记录介质S容纳在记录介质供应装置40时发生这种卷曲,或者在定影装置50中将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S上时发生这种卷曲,或者在冷却装置60中对其上已经定影有图像的记录介质S冷却时发生这种卷曲。

这里,应当考虑下述情况:单个记录介质S沿传送方向的后缘侧的卷曲大于前缘侧的卷曲的情况。

上述图2还示出了紧接在发生卷曲的记录介质S沿传送方向的前缘进入面向长度测量装置100的第一辊110的部分之后的状态。在下文中,将第一杆133的第一摆动轴132与第一辊110的第一旋转轴110a之间的距离称为第一距离D1,并且将第一摆动轴132与第二辊120的第二旋转轴120a之间的距离称为第二距离D2。

另一方面,图9示出了紧接在发生卷曲的记录介质S沿传送方向的后缘通过面向长度测量装置100的第一辊110的部分之前的状态。在图9所示的状态中,第一辊110由于记录介质S的卷曲而受到沿远离传送路径44的方向的力。因此,第一杆133使设置在第一辊110上的第一旋转轴110a沿图中逆时针方向绕第一摆动轴132移动,因此,与图2所示的状态相比,第一辊110进入在传送路径44上方浮动的状态。与第一辊110接触的第二辊120随着第一辊110的摆动运动而类似于第一辊110地沿图中逆时针方向移动。在这种情况下,因为支撑第二辊120的第二旋转轴120a的第二杆135经由第二摆动轴134与安装有第一辊110的第一杆133连接,所以该第二杆135与第一杆133一起摆动。因此,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即使在第一辊110和第二辊120因记录介质S的卷曲而上升到较高位置的状态下,第一摆动轴132与第一旋转轴110a之间的第一距离D 1和第一摆动轴132与第二旋转轴120a之间的第二距离D2保持在图2所示的状态。

如果采用例如第一辊110的第一旋转轴110a和第二辊120的第二旋转轴120a保持可单独摆动的结构,则第二距离D2根据记录介质S的卷曲而相对于第一距离D1变化。在第二距离D2相对于第一距离D1变化的情况下,在第一辊110与第二辊120的接触位置发生与变化量对应的偏移。如果发生这种偏移,则由偏移导致的误差包含在基于由旋转量检测器200检测到的第二辊120的旋转量而获得的记录介质长度L中。

相反,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绕第一摆动轴132摆动的第一杆133可旋转地支撑第一辊110,并且绕第二摆动轴134相对于第一杆133摆动的第二杆135可旋转地支撑第二辊120。换句话说,第一杆133直接支撑第一辊110并且间接支撑第二辊120。因此,即使第一辊110和第二辊120相对于传送路径44的位置由于记录介质S的卷曲而在记录介质S的前缘侧与后缘侧之间不同的情况下,也可以抑制第一辊110的周面与第二辊120的周面之间的相对位置偏移的发生。因此,可以减少在与由第一辊110和第二辊120获取的记录介质长度L有关的数据(这里为第四时间段T4中相位信号Sp的脉冲计数数量C)中所包含的误差,从而可以减少在作为结果获取的记录介质长度L中所包含的误差。减少在记录介质长度L中所包含的误差,从而可以减小在双面图像形成中第一表面的图像与第二表面的图像之间的位置偏移。

<第二示例性实施例>

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不同在于长度测量装置100中的第一辊110和第二辊120的支撑机构的构造。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部件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这些附图标记的详细描述。

图10示出了用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长度测量装置100的构造的实例。

长度测量装置100包括:第一辊110,其在传送路径44上方绕第一旋转轴110a旋转;第二辊120,其在第一旋转辊110上方,在与第一辊110接触的同时绕第二旋转轴120a旋转;支撑机构180,其支撑第一辊110和第二辊120;以及旋转量检测器200,其安装在第二辊120的第二旋转轴120a上并检测第二辊120的旋转量。

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支撑机构180包括:第一杆183,其绕沿与第一旋转轴110a和第二旋转轴120a相同方向延伸的共用摆动轴182摆动,共用摆动轴182沿记录介质S的传送方向设置在第一辊110的上游并且位于传送路径44上方;以及第二杆184。作为第一轴和第二轴实例的共用摆动轴182由固定在长度测量装置100的外壳(图中未示出)上的支撑体181可摆动地支撑。第一辊110的第一旋转轴110a可旋转地安装在作为第一支撑部件实例的第一杆183的末端侧。另一方面,第二辊120的第二旋转轴120a可旋转地安装在作为第二支撑部件实例的第二杆184的末端侧。

因此,第一辊110构造成经由第一杆183绕共用摆动轴182摆动。第二辊120构造成经由第二杆184绕共用摆动轴182摆动。因此,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长度测量装置100中,第一辊110和第二辊120构造成绕共用摆动轴182摆动。

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在第二杆184上设置有弹簧(图中未示出),以沿图中的顺时针方向绕共用摆动轴182施加力。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通过弹簧向第二杆184施加力,以使安装在第二杆184上的第二辊120压在第一辊110上,并且第一辊110压在传送路径44(以及在传送路径44内传送的记录介质S)上。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类似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第一辊110与被传送中的记录介质S接触,因此第一辊110跟随记录介质S的移动而旋转。第二辊120与第一辊110接触,从而使第二辊120跟随第一辊110的旋转而旋转。旋转量检测器200检测第二辊120的旋转量。

这里,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相同,应当考虑下述情况:单个记录介质S沿传送方向的后缘侧的卷曲大于前缘侧的卷曲的情况。

上述图10还示出了紧接在发生卷曲的记录介质S沿传送方向的前缘进入面向长度测量装置100的第一辊110的部分之后的状态。在下文中,将第一杆183的共用摆动轴182与第一辊110的第一旋转轴110a之间的距离称为第一距离D1,并且将共用摆动轴182与第二辊120的第二旋转轴120a之间的距离称为第二距离D2。

另一方面,图11示出了紧接在发生卷曲的记录介质S沿传送方向的后缘通过面向长度测量装置100的第一辊110的部分之前的状态。在图11所示的状态中,第一辊110由于记录介质S卷曲而受到沿远离传送路径44的方向的力。因此,设置在第一辊110上的第一旋转轴110a沿图中逆时针方向绕第一杆183的共用摆动轴182摆动,因此,与图10所示的状态相比,第一辊110进入在传送路径44上方浮动的状态。与第一辊110接触的第二辊120随着第一辊110的摆动运动而类似于第一辊110地沿图中逆时针方向移动。在这种情况下,支撑第二辊120的第二旋转轴120a的第二杆184绕共用摆动轴182摆动,该共用摆动轴182也作为支撑第一辊110的第一旋转轴110a的第一杆183的摆动中心。因此,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即使在第一辊110和第二辊120因记录介质S卷曲而上升到较高位置的状态下,共用摆动轴182与第一旋转轴110a之间的第一距离D1和共用摆动轴182与第二旋转轴120a之间的第二距离D2保持在图10所示的状态。

因此,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同样可以抑制由第一辊110和第二辊120的摆动运动而引起的在两辊周面之间的相对位置偏移的发生。因此,可以减少在与由第一辊110和第二辊120获取的记录介质长度L有关的数据(这里为第四时间段T4中的相位信号Sp的脉冲计数数量C)中所包含的误差,从而可以减少在作为结果获取的记录介质长度L中所包含的误差。减少在记录介质长度L中所包含的误差,从而可以减小在双面图像形成中第一表面的图像与第二表面的图像之间的位置偏移。

应该注意,在第一和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对下述情况进行了描述:单个记录介质S沿传送方向的后缘侧的卷曲大于前缘侧的卷曲的情况。然而,例如,在前缘侧的卷曲大于后缘侧的卷曲的情况下,获得同样的结果。

出于示例和说明的目的提供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上述说明。其意图不在于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显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许多修改和变型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说明示例性实施例是为了最佳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其他人员能够理解各种实施例的发明和适合于特定预期应用的各种修改。其目的在于用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内容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