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用于小尺寸LCD背光模组中的下扩散片及其制作方法

用于小尺寸LCD背光模组中的下扩散片及其制作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背光模组产品技术领域,特指一种用于小尺寸LCD背光模组中的下扩散片及其制作方法。本发明采用的方式是将调配好的正面涂层涂料和背面涂层涂料分别涂覆在光学薄膜正面和背面,涂层固化后即完成。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制作的下扩散片,其正面涂层由于采用粒子大小不同的光扩散剂,其表面较为粗糙,有利于光箱的扩散,形成均匀的光源,而背面涂层采用小粒子光扩散剂,较为平滑。本发明可用于尺寸较小的LCD产品中,其具低透光率低,低雾度的特点。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109709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1-06-29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东莞市群跃电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0910214069.3

  • 发明设计人 吴飞龙;

    申请日2009-12-23

  • 分类号G02F1/13357(20060101);C09D133/00(20060101);C09D167/00(20060101);C09D161/20(20060101);C08J7/04(20060101);

  • 代理机构44228 广州市南锋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罗晓聪

  • 地址 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道滘镇昌平村大备湾工业区丽人梦工业园F栋东莞市群跃电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2:43:19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6-09-07

    专利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G02F1/13357 登记生效日:20160815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091223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5-09-02

    专利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G02F1/13357 变更前: 变更后: 登记生效日:20150811 申请日:20091223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4-12-17

    专利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G02F1/13357 变更前: 变更后: 登记生效日:20141124 申请日:20091223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3-07-24

    专利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G02F1/13357 变更前: 变更后: 登记生效日:20130701 申请日:20091223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3-06-19

    授权

    授权

  • 2011-08-10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02F1/13357 申请日:20091223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1-06-29

    公开

    公开

查看全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背光模组产品技术领域,特指一种用于小尺寸LCD背光模组中的下扩散片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所谓背光源(BackLight)是位于液晶显示器(LCD)背后的一种光源,它的发光效果将直接影响到液晶显示模块视觉效果。在背光源的设计中,所用光源的选用是很重要的。目前多采用背光模组作为背光源。见图1,这是一种作为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其包括:导光板1、位于导光板1上方依次覆盖的下扩散片11、棱镜片12和上扩散片13。光源透光导光板1改变方向向上投射,并依次经过下扩散片11、棱镜片12和上扩散片13。背光模组的性能直接与下扩散片有直接的关系,针对不同尺寸的LCD产品,对背光模组中光源的透光率要求也不尽相同,而本发明人所提出的技术方案也正是针对小尺寸LCD背光模组中的下扩散片所做出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小尺寸LCD背光模组中的下扩散片及其制作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中背光模组中下扩散片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该下扩散片包括光学薄膜和涂覆在光学薄膜上的正面涂层和背面涂层,所述的正面涂层中的原料包括:丙烯酸树脂、光扩散剂、硬化剂和粘性助剂,其中各种原料的重量比为:丙烯酸树脂∶光扩散剂∶硬化剂∶粘性助剂:=6~7∶3.5~4.5∶0.2~0.8∶0.08~0.12,其中光扩散剂包括两种不同产品粒子直径大小不同的原料,其中大粒子光扩散剂与小粒子光扩散剂的重量比为:1.3~1.8∶2~2.8;所述的背面涂层中的原料包括:聚酯树脂、氨基树脂、光扩散剂和硬化剂,其中各种原料的重量比为:聚酯树脂∶氨基树脂∶光扩散剂∶硬化剂=6~7∶0.2~0.5∶0.02~0.08∶0.1~0.3。

所述的光学薄膜为PET。

所述正面以及背面涂层中的硬化剂为异氰酸酯。

所述背面涂料中的光扩散剂采用正面涂层中的小粒子光扩散剂,正面涂层中大粒子光扩散剂与小粒子光扩散剂的粒子直径比为4∶3。

本发明中用于小尺寸LCD背光模组中下扩散片的制作方法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调配正面涂层涂料:将丙烯酸树脂、光扩散剂放入溶剂中混合,并充分搅拌均匀,然后加入硬化剂,进行搅拌,最后加入粘性助剂搅拌均匀即可;第二步:调配背面涂层涂料:将聚酯树脂、氨基树脂、光扩散剂放入溶剂中进行混合,并搅拌均匀,然后加入硬化剂,再次搅拌均匀即可;第三步:将调配好的正面涂层涂料和背面涂层涂料分别涂覆在光学薄膜正面和背面,涂层固化后即完成,其中正面涂层涂料的固化时间为:至少24小时,固化温度为:20-80摄氏度;背面涂层涂料的固化时间为:至少24小时,固化温度为:20-80摄氏度。

所述制作方法中正面涂层中各种原料的重量比为:丙烯酸树脂∶光扩散剂∶硬化剂∶粘性助剂:=6~7∶3.5~4.5∶0.2~0.8∶0.08~0.12,其中光扩散剂包括两种不同产品粒子直径大小不同的原料,其中大粒子光扩散剂与小粒子光扩散剂的重量比为:1.3~1.8∶2~2.8;

所述制作方法中背面涂层中各种原料的重量比为:聚酯树脂∶氨基树脂∶光扩散剂∶硬化剂=6~7∶0.2~0.5∶0.02~0.08∶0.1~0.3。

所述制作方法中光学薄膜为PET。

所述制作方法中正面涂层中光扩散剂中大粒子扩散剂的粒子直径为11-13微米,小粒子扩散剂的粒子直径为7-9微米。

所述制作方法中正面以及背面涂层中的硬化剂为异氰酸酯。

所述制作方法中正面涂层中所使用的溶剂是甲苯、环己酮,或者其混合物;所述背面涂层中所使用的溶剂是甲苯、丁酮,或者其混合物。

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制作的下扩散片,其正面涂层由于采用粒子大小不同的光扩散剂,其表面较为粗糙,有利于光箱的扩散,形成均匀的光源,而背面涂层采用小粒子光扩散剂,较为平滑。本发明可用于尺寸较小的LCD产品中,其具有低透光率,低雾度的特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微观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座进一步的说明。

制作本发明时,需要调配正面涂层涂料和背面涂层涂料,首先,调配正面涂层涂料的方法为:将丙烯酸树脂、光扩散剂放入溶剂中混合,并充分搅拌均匀,大约以600rpm速度搅拌40-50分钟左右,加入硬化剂,再次进行搅拌约,大约以600rpm速度搅拌40-50分钟后加入粘性助剂搅拌,再以600rpm速度搅拌50-60分钟即可。

本实施例中正面涂层所采用的溶剂是:甲苯与环己酮的混合物,也可以是单独使用其中一种溶剂。正面涂层中各种原料的重量比为:丙烯酸树脂∶光扩散剂∶硬化剂∶粘性助剂:=6~7∶3.5~4.5∶0.2~0.8∶0.08~0.12,其中光扩散剂包括两种不同产品粒子直径大小不同的原料,其中大粒子光扩散剂与小粒子光扩散剂的重量比为:1.3~1.8∶2~2.8;

本实施例中所采用的重量配比为:

丙烯酸树脂:6.74

大粒子光扩散剂:1.56

小粒子光扩散剂:3.48

硬化剂:0.52

粘性助剂:0.1

上述的丙烯酸树脂可采用型号为A-811的产品,其作为正面涂层的基础,以丙烯酸树脂作为正面涂层的基础已经在背光模组的领域广泛使用,其具有较好的光泽、硬度,并且耐溶剂性、耐侯性、在高温烘烤时不变黄等性能均较为优异。

本发明中的主体是树脂,所以如果需要令其形成针对小尺寸LCD较好发光的效果,通常必须加入光扩散剂。通常,光扩散剂的光折射率要比作为主体树脂的折射率高。另外,光扩散剂的粒子直径要大于可见光波长。由于光扩散剂的粒子直径要比可见光的波长(0.4~0.75um)大,所以分散在树脂里的足量的光扩散剂能有效的遮蔽光源,而相邻两个光扩散粒子之间的距离很小。因此,要产生多次散射,使耀眼的入射光变成亲和人眼的匀和柔光。

本实施例中之所以采用两种粒子直径不等的光扩散剂,其正是为了形成更好的发光效果。见图2,本实施例中,正面涂层2由于里面具有两种粒子直径大小不一的光扩散剂,其涂层表面较为“粗糙”,这样就利于光线的扩散,形成均匀的发光效果。

上述的大粒子光扩散剂可采用型号为MB10X-12的光扩散剂,其粒子直径大约在12um,小粒子光扩散剂可采用型号为MS10X-8D的光扩散剂,其粒子直径约在8um左右。

光扩散剂可以采用有机扩散剂或者无机扩散剂,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是有机扩散剂,除上述所采用的型号外,也可以采用丙烯酸类、烯烃类、丙烯酸-烯烃类或多层的多组合的光扩散剂。

上述的硬化剂采用型号为DN-980S的异氰酸酯,其主要就是将整个涂层中树脂进行固化。

粘性助剂可采用型号为A-187的硅烷偶联剂,其可以提高正面涂层中丙烯酸树脂的粘接力,增强涂层的稳固性。其作为粘接促进剂,可提高涂层的粘接强度、防水性、耐磨性、耐擦洗性、耐划伤性和耐化学品性。

其次,调配背面涂层涂料的方法为:将聚酯树脂、氨基树脂、光扩散剂加入到溶剂中进行混合,并搅拌均匀,大约以600rpm速度搅拌40-50分钟左右,加入硬化剂,再次进行搅拌约,以600rpm速度搅拌50-60分钟即可。

本实施例中背面涂层所采用的溶剂是:甲苯与丁酮的混合物,也可以是单独使用其中一种溶剂。本实施例中背面涂层中各种原料的重量比为:聚酯树脂∶氨基树脂∶光扩散剂∶硬化剂=6~7∶0.2~0.5∶0.02~0.08∶0.1~0.3。本实施例中所采用的重量配比为:

聚酯树脂:6.48

氨基树脂:0.32

光扩散剂:0.05

硬化剂:0.19

上述的聚酯树脂是一种溶剂型树脂,其与氨基树脂一起形成背面涂层的主体。本实施例中聚酯树脂可采用型号为ES-100的聚酯树脂,氨基树脂可采用美国氰特公司的CYMEL380型号的产品。

该背面涂层中所使用的光扩散剂可采用上述的正面涂层中所使用的小粒子光扩散剂,即采用型号为MS10X-8D的光扩散剂。至于硬化剂采用PU-101的异氰酸酯,将整个涂层中树脂进行固化。

该背面涂层由于光扩散剂采用小粒子扩散剂,其不会形成与上述正面涂层一样的“粗糙”表面,其相对光滑,其在背光模组中作为抗静电涂层。

最后,将调配好的正面涂层涂料和背面涂层涂料分别涂覆在光学薄膜正面和背面,涂层固化后即完成,其中正面涂层涂料的固化时间为:至少24小时,固化温度为:20-80摄氏度;背面涂层涂料的固化时间为:至少24小时,固化温度为:20-80摄氏度。本实施例中光学薄膜采用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本实施例制作完成后,其微观结构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正面涂层2由于里面具有两种粒子直径大小不一的光扩散剂——大粒子光扩散剂3和小粒子光扩散剂4,所以正面涂层2表面较为“粗糙”,这样就利于光线的扩散,形成均匀的发光效果。背面涂层5由于仅具有小粒子光扩散剂4,所以其表面较为“平滑”,正面涂层2和背面涂层5均匀涂覆在光学薄膜的正反表面。

采用上述方法对制造的下扩散片进行检测,其检测结果如下:

F代表正面涂层的厚度,B代表背面涂层的厚度。

当然,以上所述仅仅为本发明实例而已,并非来限制本发明实施范围,故,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