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装卸安全部件及用于安全装卸的系统

装卸安全部件及用于安全装卸的系统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装卸安全部件,其具有基体(1),基体具有用于连接限动件(A)的连接区段(2)、设置用于导入到开口(O)中的支撑区段(17)及接合区段(16),接合区段使连接区段(2)和支撑区段(17)相互连接并且相互这样保持间距,即,在基体(1)上形成间隙状的容纳部(19),容纳部的上侧面由连接区段(2)限定,容纳部的下侧面由支撑区段(17)限定,并且容纳部的后侧面由接合区段(16)限定,容纳部的其余侧面形成开放式,并且其中,在接合区段(16)的远离于容纳部(19)的侧面上具有支座面(22),支座面在延伸到开口(O)中的支撑区段(17)中用于相对于各个开口(O)的边缘(Ro)来支撑基体(1)。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105328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1-06-2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斯邦赛特英特股份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0980129047.5

  • 发明设计人 安德烈·玛米;

    申请日2009-06-23

  • 分类号B60P3/075;B60P7/08;

  • 代理机构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张天舒

  • 地址 瑞士沃勒劳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2:30:29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4-09-10

    授权

    授权

  • 2011-08-03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60P3/075 申请日:20090623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1-06-22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装卸安全部件及一种用于安全装卸的系统,该系统包括这种装卸安全部件。尤其是,在车辆运输机上进行车辆运送时这类部件和系统特别重要。

背景技术

用于轿车或其他交通工具的运输机通常典型地具有由钢板制成的行车道,为了装载或卸载,待运输的车辆可以在该行车道上行驶,并且在运输期间使车辆停放在该行车道上。在可运输多辆轿车的运输机中,行车道一般设计为窄的、符合待运输车辆车轮宽度的轨道,而在对于特定车辆(例如救助牵引车)的单独运输时这样的轨道则通常以各个运输车辆的全部宽度延伸。

无论何种造型,车辆运输机的传送带通常具有多个规则设置的孔,以便于确保对于待运输车辆车轮的良好附着力。此外,还采用了多个用于紧固装卸安全装置的开口,该装卸安全装置在运输期间将固定每个车辆。这种装卸安全装置是限动件,典型的是皮带或链条,这些限动件以其一端借助于传统的钩子钩在传送带的一个开口中,并且围绕着各个车辆的一个车轮进行设置。

随后,各个限动件以其另一端借助于同样也钩在传送带开口中的拉紧装置而张紧。为了确保在运输时可靠地固定车辆,则要求巨大的拉力。这尤其适用于,使传送带相对于运输车辆可行驶的行车道倾斜设置。在这种情况下,装卸安全装置不仅必须承受行驶中产生的动力,而且还必须承受由车辆自身重量引发的重力。

为实现可靠固定所必要的拉力在行车道的开口上导致在围绕各个开口的边缘区域出现巨大的负载,在该行车道的开口上,装卸安全装置的限动件相对于行车道张紧。这将进一步致使,行车道的钢板变形,直至超出钢材的屈服强度,并且出现任意的变形或断裂。如果在行车道的一个开口上出现这种损害,则该行车道将不能再使用,因为限动件的钩子与张紧所需的拉紧装置不再能可靠地钩住行车道开口。在张紧限动件的过程中产生负载而导致的损坏会进一步使得,行车道整体不再足够稳定,并且必须相应地予以更换。而另一个问题还在于,在传送带开口的各个边缘区域变形时则不再能保证,拉紧装置的钩子能够可靠地固定。甚至于出现这样的危险,即,钩子在运输中在其上产生额外动力的情况下从开口中滑出,从而各个车辆则不再安全。

发明内容

基于这样的现有技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可简单操作的装卸安全部件,通过这一装卸安全部件将以简单的方式确保,即使在高拉力下也能将由各个传送带的围绕各个开口的边缘区域的损坏所带来的危险减少到最小化。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成本低廉的用于安全装卸的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保证,即使在较重或在不理想条件下也能实现可靠的车辆定位,并且使各个行车道损坏的危险最小化。

关于装卸安全部件,前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由此而实现,即,装卸安全部件根据权利要求1的特征构成。本发明的装卸安全部件的有利的设计方案和应用可行性方案在从属于权利要求1的从属权利要求中给出。

关于装卸安全系统,前述目的根据本发明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2的特征构成的系统实现。本发明的装卸安全系统的有利的设计方案和应用可行性方案在从属于权利要求12的从属权利要求中给出。

本发明的装卸安全部件具有基体,该基体具有用于连接限动件的连接区段、用于导入到各个传送带开口中的支撑区段以及接合区段,该接合区段使连接区段和支撑区段相互连接。同时,接合区段使连接区段和支撑区段这样保持一定间距,即,在基体上形成间隙状的容纳部。

该容纳部的上侧面通过连接区段限定,下侧面通过支撑区段限定,并且后侧面通过接合区段限定。该容纳部的其余侧面则形成为开放式,其中,容纳部的宽度对应于其高度的数倍。通过这种方式,钢板或类似薄板部件可以毫无阻碍地插入到呈间隙状的容纳部中。

同时,容纳部的宽度以及容纳部的进一步相比其高度更大的宽度将确保,通过装卸安全部件在边缘区域上施加的力以相对较大的面积分布,该边缘区域包围各个开口,装卸安全部件通过其支撑区段在该开口中钩住。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地避免了传送带钢板的过载,从而使损坏的危险最小化。

可靠的固定及力求达到的大面积的力分布也由此而促使,即,在本发明的装卸安全部件中,在连接区段的对应于容纳部的表面区域内形成至少一个支撑面,该支撑面与相对设置的支撑区段的支撑面相对应。通过这样的方式,装卸安全部件本身根据各个加载到其之上的拉力的作用方向、通过连接区段或支撑区段支撑在传送带上。

在本发明的装卸安全部件中,在接合区段的远离于容纳部的侧面上具有一个支座面,这将确保,装卸安全部件即使在不理想的条件下也不会自动地脱离与其对应的紧固开口。甚至于,当基体在负载条件下围绕一转轴转动时,则支座面在延伸到开口中的支撑区段上用于相对于各个开口的边缘来支撑基体,该转轴延伸穿过容纳部、并且通过支撑区段或连接区段的支撑面与包围各个开口的边缘区域的接触而形成。

因此,通过本发明的结构提出一种可简单操作的装卸安全部件,通过该装卸安全部件能够以简单的方式确保,即使在较高的拉力下也可以将由于各个传送带的包围各个开口的边缘区域受到损坏而带来的危险减少到最小化。

本发明的一个特别的优点在于,本发明的装卸安全部件的基体可以以简单的方式制造。将金属材料,例如钢或铝进行锻造或铸造都适合于制造该基体。

按照各种预定的安装方式,在本发明的装卸安全部件中,位于接合区段上的支座面可以这样形成,即,该支座面在预设的应用中可以最佳地吸收在各个负载方向所产生的运动。如果基于这样的目的,即装卸安全部件通过实际应用中所需的拉力而承受传送带的各个对应开口中的扭矩,则可以这样吸收由此触发的运动,即,使支座面远离于连接区段。在处于负载下的装卸安全部件中,支座面随后碰撞到对应开口的边缘,从而将有效阻止部件进一步的转动。反之,支座面这样设置也是有利的,即,该支座面在装卸安全部件的由于扭矩而引发的运动中从开口中伸出同样碰到开口边缘。因此,支座面以最佳的方式这样设置,即,该支座面通过开口边缘上的限动、分别在两个运动方向上都阻止了装卸安全部件在负载条件下自身从开口中移出。

装卸安全部件在其对应的开口中的特别可靠的固定以此来确保,即,容纳部的长度为其高度的数倍。通过这样的方式,容纳部具有一种高度较低而间隙较深的形状。在钢板插入到容纳部上时,一方面在支撑区段和连接区段之间形成大面积的重叠,另一方面在支撑区段和设置在容纳部中的钢板之间形成大面积的重叠。这样大面积的重叠将保证,从装卸安全部件传递到钢板上的力被引导到与开口边缘相对更远的位置上。由此而进一步地避免了钢板变形的危险。

在安装状态中,对应于装卸安全部件的开口边缘的负载还可以这样避免,即,接合区段的限定容纳部的表面形成凹口形式,在该表面中,至少位于到连接区段和支撑区段的支撑面的过渡区域上的拐角区域呈圆形。在此,这对于运输行车道而言是本发明的特别合适的设计方案,该运输行车道的开口为了加固通过环绕的、由深冲加工成的凸缘所包围,该设计方案的特征在于,接合区段的限定容纳部的表面的凹口形状在连接区段的支撑面的凹口状、呈圆形的区域中结束。在装卸安全部件于负载条件下进行运动时,连接区段的凹口状区域将容纳开口边缘的突出的凸缘,从而该开口进一步地不会受力。

本发明的装卸安全部件可更简单操作的设计方案的特征在于,在至少一个支撑面上设有弹性部件,用于缓冲每个支撑面在负载条件下所承受的力。例如设置为弹性塑料缓冲垫的弹性部件可以实现装卸安全部件的特别简单的定位,并且在与传送带接触时基于在接触区域中升高的摩擦系数而确保,该部件在设置各个限动件的过程中保持位置不变。

此外,本发明的装卸安全部件的多样性还可以由此进行紧固,即,在连接区段上铰接固定有连接件,各个拉紧装置或限动件可以与该连接件连接。当限动件为了紧固各种负载而必须在一个偏离传送带纵向方向的方向上导向时,则以这种方式实现的限动件的铰接连接表现出尤其具有优势。对于这种应用情况而言,特别有利的是,连接件围绕转轴转动,该转轴的假想的延长部穿过连接区段的支撑面。典型地,在此转轴基本上这样设定,即该转轴在安装位置中垂直于传送带。

为进一步地确保装卸安全部件不会从与其对应的开口中意外脱出,可以由此而实现,即在基体的远离于容纳部的侧面上设有保险部件,该保险部件可以围绕摆动轴从摆到基体上的位置摆动到保险位置中,在该保险位置中该保险部件至少通过锁销区段从基体上伸出,从而保险部件相对于对应开口的边缘将基体锁住。所涉及的保险部件可以例如设计为手动操作的杠杆,其承接一个凸出部,该凸出部在从基体摆出的位置中啮合到包围各个开口的边缘之下。在此为了确保保险部件不会妨碍装卸安全部件插入到对应的开口中,该保险部件可以与一个在基体中成型的容纳部相匹配,该容纳部这样来设定尺寸,即,使保险部件在完全摆动到基体上的位置时设置在基体的包围结构中。

当连接区段在其宽度或长度方向上从支撑区段上伸出时,装卸安全部件可以实现特别稳定的定位。在此,连接区段优选这样设定尺寸,即,该连接区段完全覆盖各个对应装卸安全部件的开口,尤其是突出于包围这些开口的边缘之上。通过这种方式保证了使用中在保险部件上负载的力在最佳位置同时的最佳化的分布。

根据前文所述,本发明的用于在具有开口的传送带上进行安全装卸的系统包括:根据本发明设计的装卸安全部件;带状或绳状的限动件,该限动件在使用中与装卸安全部件连接;以及用于拉紧限动件的拉紧装置,该拉紧装置具有钩住在传送带的开口中的钩子。在此,拉紧装置的钩子优选同时这样设置,即,使该钩子用于抵靠在包围对应开口的边缘区域的卡钩面大面积地铺设,以避免相关边缘区域出现过度负载。

为了限动件特别可靠地固定在不规则成型的物体上,例如固定在车轮的圆周面上,本发明的装卸安全系统还可以包括转向部件,该转向部件具有用于钩住在传送带的开口中的钩子,该转向部件设置用以使限动件在其路径上从装卸安全部件转向到拉紧装置。因此,转向部件可以用于这样导引限动件,即,使该限动件以最佳长度的路径导引经过各个待固定设置的物体。

为了即使必须在难以接触的地方进行位置固定、并且拉紧装置具有可手动操作围绕摆动轴摆动的拉紧杆时,也能保证拉紧装置的可简单操作性,可以在拉紧装置的钩子和拉紧杆的摆动轴之间设有支撑角结构,该支撑角结构这样来支撑拉紧装置,即,使拉紧杆的摆动轴的假想延长部与传送带组成锐角。相对倾斜的拉紧杆随后可以简单地从侧向上被拿到并实现操作。

最后,采用本发明的、在车辆运输机的传送带上用于机动车安全放置的系统,是特别有利的。在这种应用情况下,无论是本发明的装卸安全部件还是本发明的系统都特别适用于通常这样的情况,即,拉紧装置必须设置在车辆之下。

显然,本发明的系统也包括公知的预紧设备,通过该预紧设备能够精确设定或读出存在于各个限动件中的预设拉力。

附图说明

接下来,根据示出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其中,

图1示出了在安装状态下装卸安全部件的第一实施例的纵向截面图;

图2示出了图1的装卸安全部件的前面上方的立体图;

图3示出了在图1和2中示出的装卸安全部件的基体的前面下方的立体图;

图4示出了在图1和2中示出的装卸安全部件的基体的后面下方的立体图;

图5示出了在第一安装状态下装卸安全部件的第二实施例的前面上方的立体图;

图6示出了在第二安装状态下在图5中所示的装卸安全部件的对应于图5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在安装状态下装卸安全部件的第三实施例的纵向截面图;

图8示出了在安装状态下在图7中所示的装卸安全部件的实施例的对应于图7的示意图;

图9示出了一种用于在运输车辆的传送带上使机动车安全装卸的系统的立体图;

图10示出了设置在图9的系统中的拉紧装置的立体图;

图11、12示出了装卸安装部件的另一实施例的两个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和2中示出的装卸安全部件S1具有基体1,该基体在图3和4中单独示出。

在此,基体1具有一个在前面视角来看、于前端呈U型的连接区段2,该连接区段的支脚3、4向上竖并且分别具有通孔5、6。在连接区段2的宽度BK上延伸的紧固轴7穿过通孔5、6,围绕该紧固轴设置一个限动件(在此未示出)的端部搭环8。所涉及的限动件在此是一种宽带体,其端部搭环8以已知的方式通过翻转及缝合限动件的对应于装卸安全部件S1的端部而形成。

连接区段2在其远离于紧固轴7的下侧面上具有基本上平整的支撑面9,该支撑面邻接于连接区段2的自由前边沿10。在支撑面9的区域、于连接区段2中成型有两个通孔11、12,这两个通孔分别邻近支脚3、4设置。在连接区段2的上侧面的方向上,通孔11、12以这样的方式逐渐变细,即该通孔在连接区段2的上侧面形成的直径明显要小于在支撑面9区域中形成的直径。

在通孔11、12中分别设有由弹性塑料制成的弹性部件13、14,该弹性部件在其对应于连接区段2的上侧面的端部设有突起部15。该突起部在安装时穿过各个通孔11、12,直至在连接区段2的上侧面区域中的窄开口11、12的边缘搭接到环形槽(未示出)中,该环形槽在突起部15和各个弹性部件13、14的主区段之间形成。弹性部件13、14这样以已知的方式形状配合地固定在通孔11、12中,而在此不需要其他的装置。在此,弹性部件的主区段填满通孔11、12并且从连接区段2的支撑面9上伸出。通过这种方式,弹性部件13、14在安置到各个传送带T的对应的上侧面To上的过程中缓冲推挤,并且基于增大的摩擦而使得装卸安全部件S1在设置限动件时将保持在其位置中。

在连接区段2上,在其远离于自由前边沿10的后侧面R上连接有接合区段16,该接合区段从连接区段2向下渐离延伸。接合区段16承接有支撑区段17,该支撑区段基本上在连接区段2的自由前边沿10的方向上与该连接区段平行且保持一定距离地延伸。在此,支撑区段17在其对应于连接区段2的上侧面上具有支撑面18,该支撑面基本上平行于连接区段2的支撑面9。

通过这种方式,支撑区段17和连接区段2限定出一个位于该支撑区段和连接区段之间的、间隙状的容纳部19的下侧面和上侧面。容纳部19的后侧面通过接合区段16限定。容纳部19所有剩余的侧面则是开放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成型为传送带T的钢板材插入到容纳部19中,而且使该钢板材不会碰撞到接合区段16。

在成型为凹口状的过渡区域20中,支撑面18过渡到接合区段16的对应于容纳部19的侧壁面中。同时,在呈圆形的凹口状过渡区域21中,接合区段16的相关侧壁面过渡到连接区段2的支撑面9中。

在后侧面R上,接合区段16这样呈圆形,即其在该侧面上以侧向视角(图1)来看从连接区段2延伸出、以弯曲部的形式在支撑区段17中结束。接合区段16通过这样的方式以其较大的厚度D连接到连接区段2上,该厚度在支撑区段17的方向上逐渐减小。在此,接合区段16在朝向连接区段2的过渡区域上的厚度D这样来设定尺寸,即该厚度略大于传送带T的对应开口O的在传送带T的纵向L上测量的宽度。通过这种方式,在接合区段16的与连接区段2的背面邻接的后侧面R上形成有支座面22,当装卸安全部件S1基于使用中在后侧面R方向上产生的力F而围绕转轴X拧入到开口O中时,该支座面顶住包围住传送带T的开口O的边缘Ro,在容纳部19中的转轴位置通过支撑区段17的支撑面18和传送带T的相对应的下侧面Tu之间的接触来确定。

为了加固且重量最小化,基于后侧面R在接合区段16中成型有凹陷处23,其侧面由各个肋条24限定并且在支撑区段17的尾端区域中结束。

支撑区段17在基体的自由前边沿10的方向上舌状地从接合区段16中伸出,并且在此基本上平行于连接区段2。在此,支撑区段在纵向L上测量的长度Ls要短于连接区段2的长度Lk。支撑区段17的宽度Bs这样匹配传送带T的对应开口O的宽度,即支撑区段17能够以极小的间隙插入到开口O中。连接区段2的宽度Bk相对而言是这样的大小,即连接区段2在侧面从开口O中伸出,并且在相应方向上产生负载F时使连接区段大面积地支撑在包围住传送带T的开口O的边缘区域上(图2)。

容纳部19的通过支撑区段17的支撑面18与连接区段2的支撑面9的间距所确定的高度H这样设定尺寸,即使传送带T的钢板能够通过在传送带T的上侧面To的方向上、包围住开口O的、凸缘状拱出的边缘Ro,有间隙地伸入到容纳部19中。在此,容纳部19的在纵向L上测量的长度La为高度H的数倍,从而在装卸安全部件S1完成安装时,一方面连接区段2和支撑区段17以及传送带T的包围开口O的边缘区域Tr以这样长度的距离重叠,即被装卸安全部件S1接受的力通过相对于边缘Ro足够大的间距传导到传送带T的钢板中。

在图5、6中示出的装卸安全部件S2具有基体25,该基体与基体1的区别仅在于,该基体的连接区段26不具有支脚,而是使一个与各个限动件A连接的连接件27围绕转轴Y可转动地定位在连接区段26上。连接件27在此形成U型,并具有基础区段28以及在侧面成型在基础区段28上的支脚29、30,在这两个支脚中分别成型有一个开口。紧固轴31穿过支脚29、30的开口。在此,紧固轴31又穿过限动件A的端部搭环8。

在连接件27的基础区段28中成型有在此不可见的开口。穿过该开口并且拧入到连接区段26的相应的螺纹孔中的螺栓32形成旋转轴承,连接件27围绕该旋转轴承可转动地设置。该旋转轴承的转轴Y在此这样设置,即使该转轴假想的延长部基本上正好垂直地穿过连接区段26的支撑面。

在图7、8中示出的装卸安全部件S3也具有与基体1相应的基体33。与基体1不同的是,基体33的连接区段34同样也没有支脚。取而代之的是,在连接区段34的上侧面上成型有在该连接区段宽度上延伸的凸出部35。该凸出部35形状配合地啮合到在连接件36的对应的下侧面上形成的槽中。通过这种方式,连接件36相对于基体33的位置固定。连接件36还借助于拧入基体33中的螺栓37与基体33固定连接。

在基体33的接合区段38的后侧面中成型的凹陷处39区域中分别设有按照杠杆形式形成的保险部件40,该保险部件可以围绕横向相对于连接件36纵向L的轴41摆动。在此,保险部件40具有向上指向的杠杆区段42和在杠杆区段42上成型的锁销区段43,该锁销区段背离于基体33。在此,锁销区段43的形状和其定位这样选择,即使锁销区段43在摆动到基体33上的保险部件40中完全容纳到与其分别对应的凹陷处39中。保险部件40的锁销区段43不会在该位置上从基体33的包围结构中伸出,从而基体33的支撑区段44和接合区段45可以毫无阻碍地插入到对应的开口O中(图7)。

一旦到达安装位置(图8),则保险部件40从基体33上摆出,从而该保险部件的锁销区段43啮合到传送带T的下侧面Tu的下方。通过这样的方式,保险部件40将确保装卸安全部件S3即使在不合理的负载条件下也不会从开口O中意外脱出。

在图9中示出的、用于确保轿车保持在传送带T上的系统包括前文所述的装卸安全部件S1、S2或S3(这里表示为装卸安装部件S2)、转向部件50和拉紧装置51。

当装卸安全部件S2在待固定的轿车(在此未示出)的车轮E的一侧钩在传送带T的开口O中时,从纵向L上来看,转向部件50在车轮E的另一侧借助于将产生的负载大面积分布在传送带T的下侧面Tu上的钩子钩在另一个开口O中。

拉紧装置51是一种传统的可手动操作的拉紧棘爪,且具有拉紧杆53,该拉紧杆可围绕摆动轴54摆动。在此,拉紧装置51借助于两个钩子在纵向L上钩住两个比转向部件50更远离于车轮E的传送带T的开口O。

前述钩子紧固在角形件52上。该角形件这样支撑拉紧装置51,即使拉紧装置的横向相对于纵向L的摆动轴54、以及与该摆动轴一起的拉紧杆53与传送带T组成一锐角。通过这种方式,为操作拉紧装置51,使拉紧杆53在传送带T的侧向上且朝上运动。这将使得,即使待固定的轿车的车身位于拉紧装置51之上时,该拉紧装置也能够毫无问题地进行操作。

通过装卸安全部件S2,限动件A以前述的方式与其端部搭环8连接。从装卸安全部件S2开始,限动件A导引经过轿车(在此未示出)的车轮E的周长,直至该限动件在转向部件50处转换到拉紧装置51的方向上。通过操作拉紧装置51,限动件A可以被拉紧,直到产生足够用于安全装卸的拉紧力。

根据在图11、12中示出的装卸安全部件S4再一次说明本发明的部件的原理结构,该部件已在在先德国专利申请10 2008 029 403.9和10 2008 036 845.7中示出,在先申请的内容完全包含在本申请中。

在装卸安全部件S4中可以例如这样使用表面61、62,以使得装卸安全部件S4与限动件A连接。在此,使典型地位于90°的可自由选择区域中的各种负载F被导入到表面61的紧固区域中(在此用箭头P1、P2示出),同时该负载在表面5中根据实际情况还可以用于在方向R1上的负载传导。在图11中通过箭头P3示出了实际情况中典型的力传导方向。

针对装卸安全部件S4沿着方向R2下沉到各个对应的开口O中,则会反作用于第一支座面63a上,通过该第一支座面,装卸安全部件S4将支撑在包围开口O的边缘区域上。

装卸安全部件S4在方向R1上的滑动将通过第二支座面63b来产生反作用,通过该第二支座面,装卸安全部件S4在相应负载中支撑在开口O的边缘上。由此而可以确保,装卸安全部件S4的支撑区段65的支撑面64始终完全地抵靠在传送带T的对应的下侧面Tu上。

装卸安全部件S4的接合区段68的表面67防止了在安装状态中在方向R3上的滑动,该表面限定出装卸安全部件S4的容纳部66的后侧面。

尺寸M1(支撑区段65的宽度)至少这样设定,即,使该尺寸连同尺寸2(装卸安全部件S4的连接区段69的长度)提供尽可能大的支承面。

尺寸M3(在容纳部66上连接区段69的突出部的长度)最大这样设定,即,使装卸安全部件S4可以轻易安装。

尺寸M4(支撑区段65的长度)以及尺寸M5(接合区段68的呈圆形或倾斜的背后区域)这样设定,即,使装卸安全部件S4可以简单安装。

尺寸M6(支座面63b的高度)至少这样设定,即,使装卸安全部件S4在方向R1上通过支座面63b尽可能大面积地抵靠到传送带T的对应的开口O(其通常设计为长孔)上。

尺寸M3在此连同尺寸M7(容纳部66的长度)这样设定,即,使装卸安全部件S4可以轻易安装并且提供了在方向R3及方向R1上可靠的固定。

尺寸M8(支撑区段65的高度)这样设定,即,使支撑区段能够承受在实际应用中于该支撑区段上施加的负载,而不会出现弹性变形。同时这也适合于尺寸M9(连接区段69的背面突起的高度)和尺寸M10(在容纳部66上的连接区段69的突出部的厚度)。

尺寸M11(连接区段69的背面突出部的长度)这样设定,即,使装卸安全部件S4可以通过其支座面63a可靠地支撑在对应开口O的各个边缘区域上。

尺寸M12(容纳部66的高度)这样设定,即,使装卸安全部件S4可以轻易地安装在传送带T的对应开口O中。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