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婴幼儿承载装置及具有防夹措施的连接机构

婴幼儿承载装置及具有防夹措施的连接机构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婴幼儿承载装置及其具有防夹措施的连接机构。婴幼儿承载装置包括一支撑架及一连接机构。该支撑架包括一前脚架、一后脚架、及一推杆。该连接机构包括一连接件及一防夹件,其中该连接件分别与该前脚架、该推杆相组接,该防夹件则装设于该推杆与该连接件之间。该推杆可绕一枢轴相对于该连接件转动,并与该连接件的一顶缘形成一夹角区。当该推杆转动时,该防夹件可遮掩该夹角区。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085876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1-06-0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明门香港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0910253651.0

  • 发明设计人 李方明;

    申请日2009-12-04

  • 分类号B62B7/06;B62B9/00;

  • 代理机构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郝文博

  • 地址 中国香港中环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2:30:29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2-11-28

    授权

    授权

  • 2011-07-20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62B7/06 申请日:20091204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1-06-08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婴幼儿承载装置,尤指一种婴幼儿承载装置及具有防夹措施的连接机构。

背景技术

为便于婴儿车的收合,市面上的婴儿车皆采用折叠式的车体。然而,因设计的缺陷,车体在折叠时有可能造成使用者或婴儿的手指被夹住于车体中,从而影响婴儿车的使用安全。

有鉴于此,目前的需求为一种能改善上述缺失,提供使用上更安全的婴幼儿承载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婴幼儿承载装置及具有防夹措施的连接机构,其可提供使用上更安全的婴幼儿承载装置,能改善习知的缺陷。

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该婴幼儿承载装置包括一支撑架及一连接机构。该支撑架包括一前脚架、一后脚架、及一推杆。该连接机构包括一连接件及一防夹件,其中该连接件分别与该前脚架、该推杆相组接,该防夹件装设于该推杆与该连接件之间。该推杆可绕一枢轴相对于该连接件转动,并与该连接件的一顶缘形成一夹角区。当该推杆转动时,该防夹件可遮掩该夹角区。

依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防夹措施的连接机构,该连接机构包括一第一支撑件、一第二支撑件及一连接机构。该连接机构包括一连接件及一防夹件,其中该连接件分别与该第一支撑件、该第二支撑件相组接,该防夹件装设于该第二支撑件与该连接件之间,且该第二支撑件可绕一枢轴相对于该连接件转动。其中,当该第二支撑件转动时,该第二支撑件与该连接件之间形成一夹角区,由该夹角区可见该防夹件位于该第二支撑件与该连接件之间。

通过上述具有防夹措施的连接机构,可提供使用上更安全的婴幼儿承载装置,故能改善传统设计的缺陷。

附图说明

图1为绘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提供具有防夹措施的连接机构。

图2为绘示图1的连接机构的分解图。

图3为沿图1的剖面A-A绘示连接机构处于伸展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绘示连接机构处于折叠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绘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婴幼儿承载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绘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提供具有防夹措施的连接机构100,图2则为绘示连接机构100的分解图。如图1及图2所示,连接机构100包括一连接件102、第一支撑件104、第二支撑件106、及防夹件108。依据一实施例,第一支撑件104与第二支撑件106可为管件,连接件102则可由硬性材质组成,如塑胶。连接件102的一侧端可开设有一孔洞112,连接件102在孔洞112的相对侧则形成一凹槽114。凹槽114具有一底部表面114A、及二相对侧壁114B。依据此实施例,底部表面114A可具有大约拱形状。底部表面114A邻近各侧壁114B处分别突设有阻挡部116,且各侧壁114B则对称地开设有孔洞118。

防夹件108可套设于第二支撑件106上,并装设于连接件102的凹槽114内。如图2所示,防夹件108的一侧设有一凸体120。凸体120的形状可大约配合凹槽114的内部形状。凸体120的一端部开设有一孔洞122,凸体120的二相对侧面则开设有侧穿孔124,其中各侧穿孔124皆与孔洞122导通。此外,凸体120在其面对连接件102的各侧壁114B处亦分别突设有凸缘126。

继续参照图1及图2,当连接机构100组装时,第一支撑件104为插入连接件102的孔洞112,并透过(通过)一铆钉132穿过连接件102的孔洞134及第一支撑件104的孔洞136将第一支撑件104与连接件102相固定。防夹件108为组接于连接件102的凹槽114中,并透过其孔洞122套接于第二支撑件106上。当防夹件108与第二支撑件106相套接并装设凹槽114后,可将铆钉138穿过连接件102的孔洞118、防夹件108的侧穿孔124、及第二支撑件106上所开设的穿孔139,使防夹件108与第二支撑件106相互固定并枢接于连接件102上,其中防夹件108为设置于连接件102与第二支撑件106之间。藉此,第二支撑件106与防夹件108可绕铆钉138所界定的枢轴X相对于连接件102转动。

图3及图4为说明连接机构100的动作示意图,其中图3为沿图1的剖面A-A绘示连接机构100处于伸展状态的剖面示意图,图4则为绘示连接机构100处于折叠状态的剖面示意图。首先同时参照图1、图2及图3,当连接机构100处于对应伸展状态的第一位置时,防夹件108的凸缘126为抵触连接件102的阻挡部116,使得第一支撑件104与第二支撑件106定位于连接件102的相对侧。在此伸展状态时,防夹件108的凸体120大体上位于凹槽114内并遮掩凹槽114的开口,第二支撑件106的端部则位于连接件102中邻近侧壁114B的顶缘115处并由凹槽114的一外缘114C  伸出于连接件102。

当使用者欲带动第二支撑件106由图3所示的第一位置至图4所示对应折叠状态的第二位置时,可将第二支撑件106绕铆钉138的枢轴X朝第一支撑件104转动,并同时带动防夹件108脱离阻挡部116的抵触,从而折叠第二支撑件106至邻近第一支撑件104的位置。如图4所示,在此折叠状态时,防夹件108的凸体120大体上位于凹槽114以外并遮住凹槽114的开口,使连接件102与第二支撑件106之间无形成可能夹手的间隙。

当使用者欲将第二支撑件106由图4所示的第二位置调整为图3所示的第一位置时,可带动第二支撑件106绕铆钉138的枢轴X朝第一支撑件104的相对侧转动。因此,第二支撑件106将向连接件102一侧端的顶缘115转动,防夹件108的凸体120则朝凹槽114内位移。在此操作过程中,凸体120不但持续地维持其遮掩凹槽114的状态,且持续地遮掩第二支撑件106与连接件102一侧端的顶缘115之间所形成的夹角区S,故由夹角区S处可见防夹件108位于第二支撑件106与连接件10之间。因此,在第二支撑件106的伸展操作时,防夹件108可遮掩第二支撑件106与连接件102之间有可能夹手的间隙处(尤其夹角区S与凹槽114处),从而提供安全的操作。随第二支撑件106绕铆钉138的枢轴X朝第一支撑件104的相对侧转动,防夹件108的凸缘126亦向连接件102的阻挡部116位移。当防夹件108的凸缘126抵触连接件102的阻挡部116后,即可实现图3的伸展状态。因第二支撑件106到达伸展状态时并未与连接件102中凹槽114的外缘114C抵触,可保留一间隙117避免夹手的意外发生,藉此进一步增加操作的安全。

虽然前述的防夹措施为使用于伸展操作,相同的设计亦可应用于折叠操作,以增加连接机构100的操作安全。

图5为绘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婴幼儿承载装置200的示意图,其中婴儿承载装置200例如为婴儿车。婴儿承载装置200包括一支撑架202、设置于支撑架202上的座椅组件203、及推杆204。支撑架202包含一前脚架208、后脚架210、及数个车轮212。前脚架208的左、右两侧端分别透过一连接机构214与位于左、右两侧的推杆204相接。依据一实施例,各连接机构214的一端部例如可固设于前脚架208上,连接机构214的另一相对侧端部则可与推杆204枢接,使得推杆204与前脚架208可相对折叠。至于后脚架210,其可透过一枢接件216与推杆204组接。虽然此实施例的后脚架210为与推杆204组接,本发明亦可将后脚架210与前脚架208组接。车轮212则为设置于前脚架208及后脚架210的底端。

座椅组件203设置于前脚架208与后脚架210之间。依据一实施例,座椅组件203可设有一座椅架、及设置于座椅架上的座垫。座椅组件203的前端部可与前脚架208相接,座椅组件203的后端部则可透过支撑杆217连接至后脚架210。此外,座椅组件203上亦可设有一背靠架218。背靠架218可为U字形的管件,其左、右两侧端可分别与一定位机构(图未示)相接,使背靠架218可向前、后侧调整其倾斜角度。

推杆204可由单一或复数管件组成。推杆204的顶端204A上可形成一把手222,推杆204在顶端204A的相对侧端204B则与连接机构214组接。使用者可透过把手222推动婴儿承载装置200。推杆204的侧端204B则活动地与连接机构214组接,使推杆204可相对于前脚架208折叠,以便婴儿承载装置200的收合。依据此实施例,连接机构214可采用如图1至图4所示的结构设计,即:前脚架208为第一支撑件104,推杆204为第二支撑件106,且前脚架208与推杆204之间可利用连接件102及防夹件108相组接。藉由此设计,当使用者将推杆204由折叠状态调整为伸展状态时(如同图3及图4所示的动作示意图),连接机构214的防夹措施可避免夹手的意外发生,增加婴幼儿承载装置200的操作安全。

通过上述具有防夹措施的连接机构,可提供使用上更安全的婴幼儿承载装置,能改善传统婴幼儿承载装置的缺陷。

以上叙述依据本发明多个不同实施例,其中各项特征可以单一或不同结合方式实施。因此,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公开是阐明本发明原则的具体实施例,应不拘限本发明于所揭示的实施例。进一步言之,先前叙述及其附图仅为本发明示范用途,并不受其限制。其他元件的变化或组合都是可能的,且不悖于本发明的精神与范围。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连接机构100

连接件102                           第一支撑件104

第二支撑件106                       防夹件108

孔洞112、118、122、134、136、139    凹槽114

底部表面114A                        侧壁114B

外缘114C                            顶缘115

阻挡部116                           间隙117

凸体120                             侧穿孔124

凸缘126                             铆钉132、138

枢轴X                               夹角区S

婴幼儿承载装置200

支撑架202        座椅组件203

推杆204          前脚架208

顶端204A         侧端204B

后脚架210        车轮212

连接机构214      枢接件216

支撑杆217        背靠架218

把手222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