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加强管尾流体混合的新型传热管

一种加强管尾流体混合的新型传热管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加强管尾流体混合的新型传热管,其截面与圆光管不同,在圆光管截面的边界层脱体上下起点处的右侧取两点,过这两点的圆弧为新型光管的背风区,迎风区保持圆光管截面圆弧不变。该传热管主要解决了管尾尾流恶化换热的问题:烟气冲刷光管发生绕流脱体,在管尾形成相对负压较高的回流,造成流体流动阻力增大,换热效率降低,本发明可降低背风区压降,减少阻力损失;提高回流区的温度,改善换热效果。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052875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1-05-1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昆明理工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010590448.5

  • 申请日2010-12-16

  • 分类号

  • 代理机构昆明今威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赛晓刚

  • 地址 650093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学府路253号(昆明理工大学)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2:21:58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6-02-10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F28F13/06 授权公告日:20120321 终止日期:20141216 申请日:20101216

    专利权的终止

  • 2012-03-21

    授权

    授权

  • 2011-06-29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F28F13/06 申请日:20101216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1-05-11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加强管尾流体混合的新型传热管,属于低温余热回收利用强化换热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光管表面换热面积小,管尾尾流相对负压较大、流体绕流脱体后混合较差,形成回流,造成阻力损失大;管背面及后排管受尾流影响较大,导致换热效果差。如何降低管尾尾流的影响,已成研究人员不断探讨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解决管尾尾流恶化换热效果的问题:发明一种加强管尾尾流混合的传热管,其让流体冲刷光管发生绕流脱体,在管尾形成相对负压较高的回流区,造成流动阻力增大,换热效率降低。一方面进行改善提高换热效率另一方面降低背风区负压,减少流体阻力损失。

本发明加强管尾流体混合的新型传热管,其特征在于:流体横向冲刷光管,发生绕流脱体,光管横截面以边界层脱体起点处为分界线,将截面分为迎风区和背风区,传热管截面的迎风区和背风区都是圆弧,后半部圆弧所在圆的半径小于前半部的;在圆光管的边界层脱体上下起点处(r,α)和(r,-α)往后取两点(r,β)和(r,-β),保证α-β≤2°;过这两点的圆弧为光管的背风区,迎风区保持圆光管不变。

该传热管背风区离迎风区中心的距离长,流体流过时坡度降低,使流体脱体点后移,促进管尾流体的混合。

管尾流体混合加强,减少了回流量,降低阻力损失。

流体微团冲刷传热管发生脱体到形成回流的距离将缩短。

因此,本发明专利的有益效果是:

1、改善管尾尾流影响,提高换热效率。

2、降低背风区相对负压,减少流体流动阻力损失。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新型传热管的截面示意图。

图2采用本发明新型传热管进行压力梯度模拟实验时的实际状态图之一。

图3采用本发明新型传热管进行压力梯度模拟实验时的实际状态图之二。

图4采用本发明新型传热管进行温度对比模拟实验时的实际状态图之一。

图5采用本发明新型传热管进行温度对比模拟实验时的实际状态图之二。

图6采用本发明新型传热管进行速度迹线模拟实验时的实际状态图之一。

图7采用本发明新型传热管进行速度迹线模拟实验时的实际状态图之二。

下面结合附图以数值模拟实验结果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实质内容,但本发明的内容并不限于此。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烟气横向冲刷光管,发生绕流脱体,光管横截面以边界层脱体起点处为分界线,将截面分为迎风区和背风区,新型传热管截面的迎风区和背风区都是圆弧,后半部圆弧所在圆的半径小于前半部的;在圆光管的边界层脱体上下起点处(r,α)和(r,-α)往后取两点(r,β)和(r,-β),控制α-β≤2°;过这两点的圆弧为新型光管的背风区,迎风区保持圆光管不变。其二本发明该传热管背风区离迎风区中心的距离长,流体流过时坡度降低,使流体绕流脱体点后移,促进管尾流体的混合。其三本发明管尾流体混合加强,减少了回流量,降低流体流动阻力损失,提高管尾尾流温度,改善换热效果。

考虑到实际烟气流速在6-20m/s,在余热锅炉内处于过度区和湍流区,模拟计算采用标准K-ε模型,其中C1,C=1.44,C2=1.92,Cμ=0.09,C3=1,C4=0,σk=1.0,σe=1.3,σt=1。流体介质为稳态不可压缩的烟气,模拟实验设计了5种工况:

工况设计表

分别对圆光管和新型传热管做模拟实验。光管采用铝合金管,壁温恒定为323.16K。烟气入口条件为速度入口条件,入口温度为623.16K。采用无滑移速度边界条件。湍流度为0.2。计算过程选用稳定性好的二阶迎风格式进行插值,保证计算结果收敛,压力和速度的耦合采用SIMPLE算法。

模拟结果图如图2所示,新型传热管的管尾压力梯度小,比圆光管低4.94%左右;管尾平均温度高4K左右;圆管管尾回流较新型传热管明显。新型传热管的平均表面换热系数、平均阻力系数与圆光管比较如下:

平均表面换热系数对比(w/m2·k)

  8m/s  10m/s  12m/s  14m/s  16m/s  圆光管  38.33  43.48  49.08  53.82  60.19  新传热管  38.98  44.22  49.95  54.77  61.28

平均阻力系数对比

  8m/s  10m/s  12m/s  14m/s  16m/s  圆光管  0.216  0.196  0.189  0.182  0.172

  新传热管  0.2002  0.193  0.183  0.174  0.164

可见,新型传热管管尾流体混合度比圆形光管高,回流明显降低,平均阻力系数降低4.94%,流体混合促进管尾背风区温度升高,平均表面换热系数比圆光管的高17.4‰。

本发明新型传热管可以用在各种需要回收气体余热的场合,尤其适用于低温烟气余热的回收。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