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用于高浓度难降解有机污水处理的耐盐降解菌及其应用

用于高浓度难降解有机污水处理的耐盐降解菌及其应用

摘要

本发明是关于用于高浓度难降解有机污水处理的耐盐降解菌及其应用。本发明提供的耐盐降解菌是保藏编号为CGMCC No.3706、CGMCC No.3707或CGMCC No.3708的食酸菌,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的食酸菌在处理高浓度难降解有机污水中的应用,以及利用所述的食酸菌处理高浓度难降解有机污水的方法。本发明的食酸菌是耐盐高效降解高浓度化工废水微生物菌种,具有对高浓度化工废水适应性强、生物稳定性好等特点,能够在高矿化度及较高的盐含量条件下对污水进行处理,可以有效地降低污水的COD。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2-03-14

    授权

    授权

  • 2011-07-13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C12N1/20 申请日:20100518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1-04-20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用于污水处理的降解菌及其应用,特别是关于用于高浓度难降解有机污水处理的耐盐降解菌、该耐盐降解菌在处理高浓度难降解有机污水中的应用以及利用该耐盐降解菌处理高浓度难降解有机污水的方法,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工业废水中很大一部分是难降解的高浓度有机废水。所谓“高浓度”是指废水的有机物浓度(以COD计)在2000mg/L以上,有的甚至高达每升几万至十几万毫克;所谓“难降解”是指废水的可生化性较低(BOD5/COD值一般均在0.3以下甚至更低),难以生物降解。因此,业内普遍将COD浓度大于2000mg/L、BOD5/COD值低于0.3的有机废水统一称为“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污水)”。

化工有机废水水质成分较复杂,主要有石油类、挥发酚、硫化物、悬浮物、氰、芳香族胺、氮杂环和多环芳烃化合物等,属于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化工废水中的污染物按化学成分可分为:有机物(酚类、有机磷等,主要来自基本有机原料、合成材料、农药、染料等行业)、无机物(各种金属和非金属,如汞、铅、砷、铬、酸碱盐、氰化物和硫化物等,主要来自无机盐、氮肥、磷肥、硫硝酸及纯碱等行业)以及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混合物(主要来自氛碱、感光材料和涂料等行业)。这些难降解的污染物具有四个基本特性:①长期残留性:一旦排放到环境中,难于被分解,可以在水体、土壤和底泥等环境介质中存留数年或更长的时间;②生物蓄积性:一般具有低水溶性、高脂溶性的特征,能够在多数生物脂肪组织中蓄积;③半挥发性:可以在大气环境中远距离进行迁移;④高毒性:对人和动物一般具有毒性作用,可以导致生物体内分泌紊乱、生殖及免疫机能失调,有的甚至引起癌症等严重疾病。

目前,国内外对高浓度化工废水的处理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等。传统的处理高浓度难降解有机污水的方法主要采用物理-化学工艺,相关废水处理工艺流程多为“隔油-混凝-过滤”的“三段法”和“混凝-过滤”的“二段法”,这些技术对废水中的悬浮态、部分乳化态和部分溶解大分子化合物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但对于大多数溶解性有机污染物如各类酚类及其衍生物等的去除效果较差。这部分污染物带来的COD、BOD5及其他污染物指标如氨氮、硫化物、挥发酚等是引起外排水超标的主要原因,外排水的达标率仅为50%左右。采用物理-化学工艺处理高浓度难降解有机污水,通常还需要以生物方法进行二级处理工艺以确保化工废水排放达标。

生物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有机废水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活性污泥、生物膜法、好氧-厌氧法等。它主要是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通过微生物的凝聚、吸附、氧化分解等作用来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具有应用范围广、处理量大、成本低等优点。所述的降解污水中有机物的微生物通常为各种降解菌,目前关于降解污水中有机物的降解菌的研究报道很多,所述降解菌的种类也很多,但真正能够在高矿化度、高盐度条件下处理高浓度难降解化工有机污水的降解菌很少。例如,吕荣湖、付强等人在“高浓度酚降解菌的选育及其降酚性能”(环境科学,第26卷第5期,2005年9月)中揭露了所筛选到的能降解高酚浓度的优势降酚菌,然而,该文献中并没有提及所述降酚菌是否能处理高矿化度、高盐度污水,事实上,这些菌的耐盐度并不高,其实际所能处理的污水的矿化度最高仅约为5000~6000mg/L。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在高矿化度、高盐度条件下处理化工有机污水的降解菌。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含有本发明的食酸菌的制剂,以方便保存与应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所述的降解菌或菌制剂在处理高浓度难降解有机污水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利用所述的降解菌或菌制剂处理高浓度难降解有机污水的方法。

本发明从石化厂的高浓度化工污水水样中筛选出了3株菌株,分别命名为JF-2、JF-3、JF-6。所述JF-2菌株已于2010年04月02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保藏编号:CGMCC No.3706;所述JF-3菌株已于2010年04月02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保藏编号:CGMCC No.3707;所述JF-6菌株已于2010年04月02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保藏编号:CGMCC No.3708。

本发明所筛选出的菌株JF-2,JF-3,JF-6,经鉴定均为食酸菌(Acidovoraxsp.),可用于处理高浓度难降解有机污水,可以在COD 5000~6000mg/L的环境中生存,且耐盐度可达3.5%,能够处理矿化度高达25000~35000mg/L的有机污水。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食酸菌制剂,该食酸菌制剂中含有本发明的保藏编号为CGMCC No.3706、CGMCC No.3707和/或CGMCC No.3708的食酸菌。该食酸菌制剂可以是固态菌制剂,也可以是液态菌制剂,以方便保存与应用。

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的食酸菌JF-2、JF-3、JF-6(或含有本发明的食酸菌的制剂)在处理高浓度难降解有机污水中的应用。

在利用本发明的食酸菌JF-2、JF-3、JF-6(或含有本发明的食酸菌的制剂)处理高浓度难降解有机污水时,优选控制所处理高浓度难降解有机污水的pH值6.0~10.0;所述处理温度为20℃~40℃。

在利用本发明的食酸菌JF-2、JF-3、JF-6(或含有本发明的食酸菌的制剂)处理高浓度难降解有机污水时,优选控制所述高浓度难降解有机污水中酚类污染物浓度≤1200mg/L例如可以是1000mg/L~1200mg/L;所述酚类污染物可以是包括苯酚、对甲基苯甲醛、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或2,6-二叔丁基对甲酚。

在利用本发明的食酸菌JF-2、JF-3、JF-6(或含有本发明的食酸菌的制剂)处理高浓度难降解有机污水时,优选控制所述高浓度难降解有机污水中的含盐量≤3.5%例如可以是1.5%~3.5%;矿化度≤35000mg/L例如可以是10000mg/L~35000mg/L,或者20000mg/L~35000mg/L,或者25000mg/L~35000mg/L。

在利用本发明的食酸菌JF-2、JF-3、JF-6(或含有本发明的食酸菌的制剂)处理高浓度难降解有机污水时,可以向所处理污水中复配生物营养制剂,以满足本发明的菌种的生长需要。

本发明还提供了利用所述的食酸菌JF-2、JF-3、JF-6(或含有本发明的食酸菌的制剂)处理高浓度难降解有机污水的方法。本发明中,对应用所述食酸菌处理高浓度难降解有机污水进行了实验室小试,并以小试所确定的最佳降解条件为基础进行了中试处理,确定了合理的可以工业化应用的污水处理工艺。其中,采用复配生物营养制剂及生物强化措施,对高浓度化工废水进行处理,使其达到常规生物系统的进水指标。具体的,本发明的利用所述的食酸菌JF-2、JF-3、JF-6处理高浓度难降解有机污水的方法包括步骤:对待处理污水进行酸化,并对酸化后污水进行稀释;然后将所述污水输送到一生物反应器中,所述生物反应器内投加有本发明的食酸菌CGMCC No.3706、CGMCC No.3707和/或CGMCC No.3708(所述食酸菌在反应器内可以以活性污泥为载体);控制反应器内温度20℃~40℃,采用水解酸化-接触氧化工艺,通过曝气,使污水得到净化。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本发明的污水处理方法中,可以是调整待处理污水的pH值6~10,优选pH值6.5~8.5,最优选pH值8左右;对酸化后污水进行稀释,可控制稀释后进水COD在3500~6000mg/L左右,同时可添加食酸菌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常规食酸菌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即可,例如:有机氮源、硫酸镁、磷酸二氢钾及某些金属离子等)。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所述待处理污水进入反应器前,其中酚类污染物浓度≤1200mg/L,含盐量≤3.5%,矿化度≤35000mg/L。将污水输送到生物反应器后,通过曝气,在反应器中活性污泥中的本发明的食酸菌JF-2、JF-3和/或JF-6的作用下,即可使污水得到净化。

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方案中,所述生物反应器内是投加有本发明的食酸菌制剂,该食酸菌制剂为将食酸菌CGMCC No.3706、CGMCC No.3707和/或CGMCC No.3708于富集培养基(可以按照现有技术中食酸菌的常规液态培养基配制)中培养至浓度108~109cells/ml而制成,该食酸菌制剂在所述生物反应器内的投加量为生物反应器内污水量的4%~8%(V/V)。优选地,所述生物反应器内同时含有食酸菌CGMCC No.3706、CGMCC No.3707和CGMCC No.3708,三种菌的投加比例为0.5~2∶0.5~2∶0.5~2(以投加的菌种的初始细胞数计)。

本发明的食酸菌JF-2、JF-3、JF-6以及利用该食酸菌进行污水处理的方法,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本发明的食酸菌JF-2、JF-3、JF-6是耐盐高效降解高浓度化工废水微生物菌种,具有对高浓度化工废水适应性强、生物稳定性好等特点。它们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污水的COD,其最大优势是能够在高矿化度(矿化度可达25000~35000mg/L)、较高的盐含量(例如含盐量1.5%~3.5%)条件下对污水进行处理,仍然具有良好的降酚性能。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利用该菌种进行生化现场实验,装置运行160天,微生物生长良好,系统出水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三株耐盐菌不同pH条件下酚类污染物降解率图表;

图2为三株耐盐菌不同温度条件下酚类污染物降解率图表;

图3为三株耐盐菌不同含盐量条件下酚类污染物降解率图表;

图4为三株耐盐菌不同污染物浓度条件下酚类污染物降解率图表;

图5为本发明的耐盐菌处理高浓度化工污水装置示意图;

图6为三株耐盐菌作用前后污水COD变化规律图表。

用于专利程序的微生物保存:

(一)本发明的耐盐菌JF-2

保藏日期:2010年04月02日;

保藏单位: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CGMCC);

保藏编号:CGMCC No.3706;

分类命名:食酸菌(Acidovorax sp.)。

(二)本发明的耐盐菌JF-3

保藏日期:2010年04月02日;

保藏单位: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CGMCC);

保藏编号:CGMCC No.3707;

分类命名:食酸菌(Acidovorax sp.)。

(三)本发明的耐盐菌JF-6

保藏日期:2010年04月02日;

保藏单位: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CGMCC);

保藏编号:CGMCC No.3708;

分类命名:食酸菌(Acidovorax sp.)。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耐盐菌的特点,以及利用该耐盐菌处理高浓度难降解污水的方法和所具有的技术效果,但本发明并不因此而受到任何限制。

实施例1、本发明的耐盐菌JF-2、JF-3、JF-6的分离、鉴定及保藏

1、微生物的人工筛选和驯化

取石化厂高浓度化工污水水样(于2008年12月12日采集的绥中SZ-361原油处理厂原油污染水样)250mL作为原始菌源,采用常规的逐量分批驯化法进行人工筛选和驯化,具体操作包括:取0.2mL原始菌源涂布于以100mg/L苯酚为唯一碳源的琼脂平板培养基中,每种原始菌源做三个平行,30℃,48h培养(同时取0.2mL原始菌源涂布于完全营养琼脂平板培养基中,每个做三个平行样,30℃,48h培养,作为对照);并依次将所培养的菌液转接入200、300、400mg/L,……1000mg/L的以酚类为唯一碳源的筛选培养基中,直到酚浓度达到所要求浓度1000mg/L;取最终获得的菌液,先取1mL加入到9mL的无菌水中,制成10-1的稀释液,再从10-1稀释液中同样取1mL加入到9mL的无菌水中,制备成10-2的稀释液,以此类推,对最终获得的菌液做一系列梯度稀释,并分别取0.2mL涂布于酚浓度为1000mg/L的琼脂平板培养基,30℃培养48h;随机挑取单菌落近百株,在斜面培养基上划线纯化,30℃,48h培养。取驯化菌株经过富集培养接种入以1000mg/L以混合酚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30℃,150rpm培养48h,测定降酚率,选取苯酚降解率最大的菌株。

本发明中,经过上述培养、驯化,分离出3株不同的菌株,分别命名为JF-2,JF-3,JF-6,用于高浓度化工有机废水处理。

2、菌种鉴定

依据《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对本发明分离出的3株菌株JF-2、JF-3、JF-6进行鉴定,主要从菌株个体形态特征、菌落特征、染色反应、生理生化反应等鉴定到属,内容包括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过氧化氢接触酶反应、氧化酶实验、葡萄糖氧化发酵实验、甲基红实验等,鉴定结果如下表1。

表1

  测定项目  JF-2  JF-3  JF-6  革兰氏染色  阴性  阴性  阴性  运动性  无  无  无  需氧性  兼性厌氧  兼性厌氧  兼性厌氧  过氧化氢接触酶反应  阳性  阳性  阳性  过氧化酶试验  阳性  阳性  阳性  葡萄糖氧化发酵实验  发酵型  产碱型  发酵型  甲基红实验  阳性  阴性  阴性  纤维素分解实验  阴性  阴性  阴性  菌落颜色  乳白色  乳白色  乳白色  菌落形态  半透明,圆形,隆  起,光滑,有光泽  不透明,半颗粒  状突起,较湿润  不透明,微隆起,全  缘,光滑,有光泽  菌体形态  杆状  杆状  杆状

另外,按照常规菌种鉴定方法,分别提取菌株JF-2、JF-3、JF-6的基因组DNA,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选择理想的PCR产物送至上海生工测序进行DNA测序。JF-2、JF-3、JF-6的PCR扩增产物测序结果分别如SEQ ID No.:1(JF-2)、SEQ ID No.:2(JF-3)及SEQ ID No.:3(JF-6)所示。产物测序结果提交NCBI用BLAST进行检索和同源性比较,并利用SepnConverter,Clustalx1.83,Phylip3.63及TreeView等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通过16SrDNA序列分析,确定菌株JF-2、JF-3及JF-6为食酸菌属(Acidovorax)(三株菌在Genbank中对应的代表菌种参见下表2)。

表2

  菌株  碱基(bp)  Genbank中最相似序列的菌种/属  同源性(%)  JF-2  407  NC 008782.1  Acidovorax sp.JS42  100%  JF-3  442  NC 011992.1  Acidovorax ebreus TPSY  99%  JF-6  417  NC 008782.1  Acidovorax sp.JS42  98%

本发明的菌株JF-2、JF-3、JF-6可以采用如下保存方法:

(1)短期保存:将上述菌株于斜面培养基(苯酚浓度为500mg/L)上划线,经30℃,48h培养后,4℃保藏。

(2)长期保存:

可采用甘油冷冻保存法:从新鲜的斜面培养基上刮取几环菌,转入到已装有1.5mL 30%灭菌甘油甘油管中,-70℃冷冻保存。

或采用脱脂牛奶冷冻保藏法:从新鲜的斜面培养基上刮取几环菌,转入到已装有灭菌脱脂牛奶的甘油管中,-70℃冷冻保存。

实施例2、耐盐菌JF-2、JF-3、JF-6在不同条件下降解污水中有机物的实验

种子菌液:将菌种于富集培养基(参考现有技术配制,基本组成包括:苯酚1g/L,(NH4)2SO4 1.5g/L,KH2PO4 0.5g/L,K2HPO4 0.5g/L,NaCl 1.0g/L,MnSO4·H2O微量,FeSO4·7H2O微量等)培养至浓度108-109cells/ml,作为种子液,进行本实施例的实验研究及后续实施例的中试试验研究。

模拟污水配方:KH2PO4 0.5g,K2HPO4 0.5g,MgSO4·7H2O 0.2g,CaCl20.1g,NaCl 0.2g,MnSO4·H2O微量,FeSO4·7H2O微量,NH4NO3 1.0g,蒸馏水1L,根据实验需要,加入酚类污染物若干。所述酚类污染物:苯酚、对甲基苯甲醛、邻苯二甲酸二丁酯、2,6-二叔丁基对甲酚的混合物(混合质量比例约为1∶1∶1∶1)。

污染物浓度采用4-氨基安替吡啉分光光度法测定,无菌条件下,取培养24h后的培养液,于4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测定残留污染物含量,计算降解率。

实验1、耐盐菌在不同pH下降解污水中有机物的实验

采用100mL三角瓶,每个三角瓶中加50mL的模拟污水(模拟污水培养液中酚类污染物浓度为1000mg/L),分别投入三株菌的种子液,三株菌液的投加量均为6%(V/V),在30℃振荡(150r/min)培养,模拟污水的pH分别为3.0、4.0、5.0、6.0、7.0、8.0、9.0、10.0,测定耐盐菌作用前后模拟污水中污染物的变化值,计算降解率。

实验结果请参见图1所示,表明该三株菌在酚类污染物浓度为1000mg/L不同pH条件下培养24h后,均在不同程度上对污染物进行降解,其最佳pH为偏碱性。

实验2、耐盐菌在不同温度下降解污水中有机物的实验

采用100mL三角瓶,每个三角瓶中加50mL的模拟污水(模拟污水培养液中酚类污染物浓度为1000mg/L),分别投入三株菌的种子液,三株菌液的投加量均为6%(V/V),振荡(150r/min)培养,培养温度分别采用了20℃、25℃、30℃、35℃、40℃、45℃、50℃,模拟污水pH为7.0,其它参数及实验方法同实验1,通过测定耐盐菌作用前后模拟污水中污染物的变化值,计算降解率。

实验结果请参见图2所示,表明该三株菌在酚类污染物浓度为1000mg/L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24h后,均在不同程度上对污染物进行降解,其最佳温度为30-40℃。

实验3、耐盐菌降解不同含盐量污水中有机物的实验

采用100mL三角瓶,每个三角瓶中加50mL的模拟污水(模拟污水培养液中酚类污染物浓度为1000mg/L),分别投入三株菌的种子液,三株菌液的投加量均为6%(V/V),在30℃振荡(150r/min)培养,含盐量分别采用了0.5%、1%、1.5%、2%、2.5%、3%、3.5%、4%(本发明中所涉及到的含盐量均是通过加入不同量的氯化钠进行调节),模拟污水pH为7.0,其它参数及实验方法同实验1,通过测定耐盐菌作用前后模拟污水中污染物的变化值,计算降解率。

实验结果请参见图3所示,表明该三株菌在酚类污染物浓度为1000mg/L不同含盐量条件下培养24h后,均在不同程度上对污染物进行降解,其最大耐盐量为3.5%。

实验4、耐盐菌降解不同含盐量污水中有机物的实验

采用100mL三角瓶,每个三角瓶中加50mL的模拟污水(模拟污水培养液中酚类污染物浓度为分别采用了500mg/L、800mg/L、1000mg/L、1200mg/L、1500mg/L,分别投入三株菌,三株菌的投加量均为6%(V/V),在30℃振荡(150r/min)培养,模拟污水pH为7.0,其它参数及实验方法同实验1,通过测定耐盐菌作用前后模拟污水中污染物的变化值,计算降解率。

实验结果请参见图4所示,表明该三株菌对污染物均具有较高的降解率,但随着污染物浓度的不断增高,其降解率逐渐下降,其最佳酚类污染物浓度为1000mg/L。

实施例3、利用耐盐菌JF-2、JF-3、JF-6降解污水中有机物的中试试验

本实施例中,利用本发明提供的耐盐菌JF-2、JF-3、JF-6处理高浓度化工废水,具体方法为:

(1)在酸化池1中对高浓度的化工废水进行酸化,控制pH值6~10,优选pH值约为8,酸化后产生与水相分离的有机相,可作为资源化产品回收;(2)为了满足微生物对含盐量的基本要求,酸化后的化工污水再进行稀释(稀释倍数10左右),同时添加营养物质;(3)化工污水与营养混合液由计量泵2输送到高效生物反应器3内,反应器通过加热装置与温度控制仪表5控制生物反应器内的温度,使其保持30℃左右,采用水解酸化-接触氧化工艺,利用气泵4向反应器内充气,通过曝气,活性污泥呈悬浮状态,并与废水充分接触,通过污泥吸附及微生物降解等作用,废水由此得到净化;(4)净化后废水与活性污泥在二次沉淀池6内进行分离,分离浓缩后的污泥一部分返回曝气池,以保证曝气池内保持较高浓度的活性污泥,其余为剩余污泥由系统排出。上层清液取样分析,测定COD值;出水水质COD小于500mg/L(出水的COD随进口的COD的不同而不同,增加停留时间,可以使出口的COD降得更低,COD的除去率可以提高到90%),达到国家排放要求。

本实施例中,反应器内投加3株高效降解菌(各菌种菌液混合比例为1∶1∶1,总投加量为6%(V∶V)),使其借助反应器内的污泥载体形成高浓度活性污泥(该污泥中的优势菌株是本发明的3株耐盐菌)。其处理过程中主要的工艺参数参见下表3(表格中的数据比较保守)。

2008年1月9日试运,7天后开始进行连续160天实验数据记录,期间尽管出现过几次达到超温45℃,但系统稳定性好、抗冲击性强,很快就恢复了正常运行,160天连续稳定运转。

表3高浓度化工废水处理中主要工艺参数

在试验中,对原水进行稀释后,COD值是3513.25mg/L,添加营养物(不含碳源营养)后COD值是5702.5mg/L。污水COD出水去除率可达到87%,污水矿化度不低于20000mg/L(理论计算),实测约25000mg/L。图6显示了这一期间的的进水、出水COD浓度对比,这充分说明了生物系统形成了耐高矿化度、降解有毒、高浓度有机污染物的极端微生物的优势群系。

序列表

<110>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120>用于高浓度难降解有机污水处理的耐盐降解菌及其应用

 

<130>GAI10CN0452C

 

<160>3

 

<170>PatentIn version 3.5

 

<210>1

<211>407

<212>DNA

<213>食酸菌JF-2(Acidovorax sp.)

 

<400>1

ctcggatcta gcgtctgaga tggattcgtg cccgaaaggg aacctgcaca caggtgctgc     60

atggctgtcg tcagctcgtg tcgtgagatg ttgggttaag tcccgcaacg agcgcaaccc    120

ttgccattag ttgctacgaa agggcactct aatgggactg ccggtgacaa accggaggaa    180

ggtggggatg acgtcaagtc ctcatggccc ttataggtgg ggctacacac gtcatacaat    240

ggctggtaca gagggttgcc aacccgcgag ggggagctaa tcccataaag ccagtcgtag    300

tccggatcgc agtctgcaac tcgactgcgt gaagtcggaa tcgctagtaa tcgcggatca    360

gaatgtcgcg gtgaatacgt tcccgggtct tgtacacacc gcccgta                  407

 

<210>2

<211>442

<212>DNA

<213>食酸菌JF-3(Acidovorax sp.)

 

<400>2

tttaacgcga agaaccttac ccacctttga catggcagga agtttccaga gatggattcg     60

tgcccgaaag ggaacctgca cacaggtgct gcatggctgt cgtcagctcg tgtcgtgaga    120

tgttgggtta agtcccgcaa cgagcgcaac ccttgccatt agttgctacg aaagggcact    180

ctaatgggac tgccggtgac aaaccggagg aaggtgggga tgacgtcaag tcctcatggc    240

ccttataggt ggggctacac acgtcataca atggctggta cagagggttg ccaacccgcg    300

agggggagct aatcccataa agccagtcgt agtccggatc gcagtctgca actcgactgc    360

gtgaagtcgg aatcgctagt aatcgcggat cagaatgtcg cggtgaatac gttcccgggt    420

cttgtacaca ccgcccgtaa aa                                             442

 

<210>3

<211>417

<212>DNA

<213>食酸菌JF-6(Acidovorax sp.)

 

<400>3

cgtactgata ttattactgc gaattctgat cgcgattact agcgattccg acttcacgca     60

gtcgagttgc agactgcgat ccggactacg actggcttta tgggattagc tccccctcgc    120

gggttggcaa ccctctgtac cagccattgt atgacgtgtg tagccccacc tataagggcc    180

atgaggactt gacgtcatcc ccaccttcct ccggtttgtc accggcagtc ccattagagt    240

gccctttcgt agcaactaat ggcaagggtt gcgctcgttg cgggacttaa cccaacatct    300

cacgacacga gctgacgaca gccatgcagc acctgtgtgc aggttccctt tcgggcacga    360

atccatctct ggaaacttcc tgccatgtca aaggtgggta aggttcttcg cgttaaa       417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