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用于多机架的轧机列的借助于连续方程求得带材厚度的运行方法

用于多机架的轧机列的借助于连续方程求得带材厚度的运行方法

摘要

将带材(6)以已知的入口厚度(d1-d4)输送给多机架的轧机列的机架(1-5)之一(2-5)即所研究的机架并且该带材(6)以一种带材厚度(d2-d5)从所研究的机架(2-5)中移出来。检测测量参量(vR、vW),所述测量参量(vR、vW)关于所研究的机架(2-5)表征带材(6)的入口侧的速度(v1-v4)和带材(6)的出口侧的速度(v2-v5)。根据所检测的测量参量(vR、vW),关于所研究的机架(2-5)来求得所述带材(6)的入口侧的速度(v1-v4)和所述带材(6)的出口侧的速度(v2-v5)。关于所研究的机架(2-5)根据所述入口厚度(d1-d4)、所述带材(6)的入口侧的速度(v1-v4)以及所述带材(6)的出口侧的速度(v2-v5)来求得所述带材厚度(d2-d5)。在考虑所求得的带材厚度(d2-d5)的情况下来采取其它措施。用于所述带材(6)的入口侧的速度(v1-v4)的测量参量(vW)是直接布置在所研究的机架(2-5)前面的机架(1-4)的辊子圆周速度(vW)。作为替代方案或者补充方案,用于所述带材(6)的出口侧的速度(v2-v5)的测量参量(vW)是所研究的机架(2-5)的辊子圆周速度(vW)。对带材(6)在相应的机架(2-5)中的前滑进行建模。根据相应的辊子圆周速度(vR)和所述带材(6)在相应的机架(1-5)中的前滑来求得所述带材(6)的相应的速度(v1-v5)。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1959623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1-01-26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西门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0980106675.1

  • 发明设计人 H-J·费尔克尔;

    申请日2009-02-10

  • 分类号B21B37/16(20060101);

  • 代理机构72001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曹若;汲长志

  • 地址 德国慕尼黑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1:39:26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6-03-09

    专利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B21B37/16 登记生效日:20160217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090210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3-07-24

    授权

    授权

  • 2011-03-23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21B37/16 申请日:20090210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1-01-26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多机架的轧机列的运行方法,

-其中将带材以已知的入口厚度输送给轧机列的机架之一(所研究的机架)并且该带材以一种带材厚度从所研究的机架中移出来,

-其中检测测量参量,所述测量参量关于所研究的机架表征带材的入口侧的速度和带材的出口侧的速度,

-其中根据所检测到的关于所研究的机架的测量参量求得所述带材的入口侧的速度和所述带材的出口侧的速度,

-其中关于所研究的机架根据所述入口厚度、所述带材的入口侧的速度以及所述带材的出口侧的速度求得所述带材厚度,

-其中在考虑所求得的带材厚度的情况下采取其它措施。

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机器代码的计算机程序,所述机器代码能够直接由用于多机架的轧机列的控制装置来执行,其中通过所述控制装置来执行所述机器代码,使得所述控制装置按照这样的运行方法来运行所述轧机列。本发明也涉及一种数据载体,该数据载体具有以机器可读的形式保存在该数据载体上的这种计算机程序。

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多机架的轧机列的控制装置,其中如此构成所述控制装置,使得其按照上面所说明的类型的运行方法来运行所述轧机列。

最后,本发明涉及一种轧机列,

-其中该轧机列具有多台被带材先后穿过的机架,

-其中该轧机列可以具有直接前置于该轧机列的机架之一(所研究的机架)的前面的厚度测量装置或者所研究的机架可以是该轧机列的第一机架,

-其中该轧机列具有上面所说明的类型的控制装置,

-其中所述控制装置、机架以及如果存在的话所述厚度测量装置在数据技术方面彼此相连接。

背景技术

上面所说明的主题众所周知。纯示范性地参照JP 04-158 912A和JP 06-210 338A。

从DE 33 03 829A1中公开了一种用于多机架的轧机列的运行方法,其中在该方法中求得带材在机架的辊缝中的前滑。为求得所述前滑,其中需要入口侧的带材厚度和出口侧的带材厚度。

对于多机架的冷轧机来说,通常仅仅在第一机架的后面和最后的机架的后面测量带材厚度,也就是说带材相应地从机架之一中移出来的厚度。在轧机列的其余的机架(中间机架)的后面,没有如此测量带材厚度。因此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通过在中间机架中的轧制出现只有在最后的机架后面才注意到的带材厚度误差。由于注意到带材厚度误差,在现有技术中虽然求得用于轧机列的最后的或者倒数第二台机架的调节指令并且将其输出给相应的机架。但是通过这种处理方式只能以较大的空转时间来对所出现的带材厚度误差进行校正。这一点尤其适用于确定所述调节指令用于所述轧机列的倒数第二台机架。此外仅仅后来对所出现的带材厚度误差进行校正。而且也并不总是能够全面地对带材厚度误差进行校正。

有利的是,对于每台机架来说已知带材厚度,带材以该带材厚度从相应的机架中移出来。因为这样可以立即对产生的带材厚度误差进行校正或者采取其它措施。

可以设想,为此目的在每台机架后面布置厚度测量装置。但是厚度测量装置是昂贵的并且因此在实践中没有采用。

此外可以设想,为每台中间机架检测轧制力,用所述轧制力在中间机架中对带材进行轧制,并且根据这台中间机架的所调节的辊缝以及相应的轧制力结合相应的中间机架的弹性系数来求得,所研究的中间机架弹跳有多远并且就这样求得有效的辊缝并且由此求得带材厚度。但是这种处理方式太不精确了。因此它在实践中未得到运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一些方案,借助于这些方案能够以简单、可靠且精确的方式来求得从所研究的机架中移出来的带材的带材厚度,而不必为此在有关的机架后面布置厚度测量装置。

该任务在方法技术方面通过一种具有权利要求1所述特征的运行方法得到解决。所述运行方法的有利的设计方案是从属权利要求2到10的主题。

按本发明,开头所述类型的运行方法通过以下方式来构成,

-用于带材的入口侧的速度的测量参量是直接布置在所研究的机架前面的机架的辊子圆周速度并且/或者用于带材的出口侧的速度的测量参量是所研究的机架的辊子圆周速度,

-对带材在相应的机架中的前滑进行建模并且

-根据相应的辊子圆周速度和所述带材在相应的机架中的前滑来求得所述带材的相应的速度。

在现有技术中必需的厚度测量装置因而间接地并且通过计算方式来实现。可以这样说使用一种“软传感器(Softsensor)”。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的设计方案中,带材由先后相随的区段所组成,其中在每个时刻为每个区段分配了相应的区段厚度。在穿过轧机列时对所述区段进行位移跟踪。每个区段的区段厚度在进入到所研究的机架中之前与入口厚度相对应并且在从所研究的机架中移出来之后与带材厚度相对应。通过这种处理方式,可以在调节带材厚度误差时获得经过改进的动态性。

可以借助于前置于所研究的机架的前面的厚度测量装置来测量入口厚度。尤其对于现有技术的多机架的轧机列来说,经常在轧机列的第一与第二机架之间布置前面的厚度测量装置。这种设计方案也可以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保持。原则上可以自由选择所述前面的厚度测量装置的布置,只要其有必要的话。它比如也可以布置在轧机列的第一机架的前面。

作为借助于厚度测量装置来测量入口厚度的做法的替代方案,可以这样安排,即直接在所研究的机架的前面布置了机架并且对于所述直接布置在所研究的机架前面的机架来说,借助于上面所说明的运行方法来求得带材厚度。

其它措施比如可以包括显示所求得的带材厚度。作为替代方案或者补充方案,可以为所研究的机架和/或至少一台与所研究的机架不同的机架求得调节指令。

如同样已经提到的一样,对于现有技术的多机架的轧机列来说经常在轧机列的最后的机架的后面布置了后面的厚度测量装置。这种设计方案也可以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保持。对于轧机列的在后面布置了后面的厚度测量装置的每台机架来说可以:

-借助于所述后面的厚度测量装置来检测带材的出口厚度并且

-所述其它措施包括将为所研究的机架求得的带材厚度与所测量的出口厚度进行比较。

比如可以关于所研究的机架中的至少一台机架根据所检测的测量参量在使用一种计算方法的情况下求得所述带材的入口侧的速度和/或所述带材的出口侧的速度。在这种情况下,比如可以根据比较来对所述计算方法进行适应处理。

作为替代方案或者补充方案,可以在所求得的带材厚度与所测量的出口厚度之间的偏差太大时输出故障信息。由此可以实施可信度检验。

在程序技术方面,所述任务通过一种计算机程序得到解决,其中该计算机程序包括机器代码,所述机器代码能够直接由用于多机架的轧机列的控制装置来执行,其中通过所述控制装置来执行所述机器代码使得所述控制装置按照上面所解释的类型的运行方法来运行轧机列。此外,所述任务在程序技术方面通过一种数据载体得到解决,在该数据载体上以机器可读的形式保存了这样的计算机程序。

在装置技术方面,所述任务通过一种用于多机架的轧机列的控制装置得到解决,其中如此构成所述控制装置,使得其按照上面所说明的类型的运行方法来运行所述轧机列。所述控制装置在此尤其可以构造为能够编程的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在运行中执行上面所说明的类型的计算机程序。

最后在设备技术方面所述任务通过一种轧机列得到解决,

-其中该轧机列具有多台被带材先后穿过的机架,

-其中该轧机列为了该轧机列的机架的至少其中一台机架(所研究的机架)具有检测装置,借助于所述检测装置能够检测测量参量,所述测量参量关于所研究的机架表征带材的入口侧的速度和带材的出口侧的速度,

-其中所述测量参量中的至少一个测量参量是所研究的机架的辊子圆周速度或者直接布置在所研究的机架前面的机架的辊子圆周速度,

-其中所述轧机列要么具有直接前置于所研究的机架的前面的厚度测量装置要么具有计算装置要么所研究的机架是该轧机列的第一机架,其中借助于所述前面的厚度测量装置能够为所研究的机架测量入口厚度,并且其中借助于所述计算装置对于所研究的机架来说能够根据输送给该计算装置的与直接布置在所研究的机架前面的机架有关的参量来计算所述入口厚度,

-其中所述轧机列具有上面所说明的类型的控制装置,

-其中所述控制装置、机架、检测装置以及如果存在的话所述厚度测量装置和计算装置在数据技术方面彼此相连接。

附图说明

其它的优点和细节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所作的说明中获得。其中原理图如下:

图1是多机架的轧机列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到5是流程图,

图6是多机架的轧机列的区段,并且

图7是通过辊子移动的带材。

具体实施方式

按照图1,多机架的轧机列具有多台机架1到5。所述机架1到5被带材6先后穿过。在此在图1中示出了五台机架1到5。但是作为替代方案,所述轧机列可以具有更多或更少的机架1到5,比如3、4、6、7、…台机架。此外图1的轧机列构造为冷轧机列(串列式轧机列)。这种设计方案是通常情况。但是在例外情况下,本发明也可以用在热轧带轧机列上。

按照图1,在第一机架1的前面布置了开卷机7和前面的S辊组8。在最后的机架5的后面布置了后面的S辊组9和卷取机10。所述缠卷机7、10和S辊组8、9的存在是通常的,但不是一定需要。

最后,在所述轧机列的第一与第二机架1、2之间布置了前面的厚度测量装置11。此外在最后的机架5的后面布置了后面的厚度测量装置12。所述厚度测量装置11、12的存在同样是通常的,但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不是一定需要。

所述机架1到5、缠卷机7、10、S辊组8、9以及厚度测量装置11、12在数据技术方面与用于多机架的轧机列的控制装置13相连接。在此如此构成所述控制装置13,使得其按照下面结合图2到7详细解释的运行方法来运行所述轧机列。

所述控制装置13通常构造为能够编程的控制装置13,该控制装置13在运行中执行计算机程序14。所述计算机程序14在此包括机器代码15,该机器代码15能够直接由所述控制装置13来执行。机器代码15的执行在这种情况下使所述控制装置13根据按本发明的运行方法来运行所述轧机列。

所述计算机程序14在制造控制装置13时就已经可以保存在该控制装置13中。作为替代方案,可以通过计算机-计算机-连接将所述计算机程序14输送给控制装置13。在此未在图1中示出所述计算机-计算机-连接。它比如可以是连接到LAN(局域网)或者互联网上的连接。作为替代方案,又可以将所述计算机程序14以机器可读的形式保存在数据载体16上,并且通过该数据载体16将计算机程序14输送给所述控制装置13。在此,所述数据载体16的设计方案是任意的。比如可以将所述数据载体16构造为USB记忆棒或者构造为存储卡。在图1中示出了数据载体16构造为CD-ROM的设计方案。

所述第一机架1在本发明的目前优选的设计方案的范围内不是以按本发明的方式来运行,而是以常规的方式运行。下面结合图2对第一机架1的运行进行详细解释。

按照图2,所述控制装置13在步骤S1中如此控制所述轧机列,从而将带材6以入口厚度d0输送给第一机架1。在此所述入口厚度d0可以是已知的,比如因为在所述第一机架1的前面布置了另一个厚度测量装置或者因为事先知道卷绕在卷取机7上的带材6的厚度。但是不强制要求知道进入到第一机架1中的带材6的入口厚度d0。

在步骤S2中检测测量参量,所述测量参量关于第一机架1表征带材6的出口侧的速度v1。此外在步骤S3中借助于所述前面的厚度测量装置11来检测带材厚度d1,也就是所述带材6从第一机架1中移出来的厚度d1。

如在图1中示意示出的一样,所述带材6由先后相随的区段17组成。在每个时刻为每个区段17分配了相应的区段厚度d。在穿过轧机列时对所述区段17进行位移跟踪。所述位移跟踪在此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众所周知的。因此所述控制装置13在步骤S4中为每个区段17分配了带材厚度d1作为新的区段厚度d,对于所述每个区段17来说借助于所述前面的厚度测量装置11相应地检测带材厚度d1。

在步骤S5中,所述控制装置13为第一机架1求得调节指令。在此,在考虑所检测到的带材厚度d1的情况下求得所述调节指令。所求得的调节指令在求出之后直接输出给第一机架1。

步骤S5仅仅是可选的并且因此在图2中仅仅以虚线示出。因为作为步骤S5的替代方案或者补充方案可以存在步骤S6。但是因为步骤S6也仅仅是可选的,所以步骤S6在图2中也仅仅以虚线示出。

在步骤S6中,所述控制装置13求得用于第二机架2(或者接下来的机架3到5之一)的调节指令,更确切地说同样在考虑在第一机架1的出口侧检测的带材厚度d1的情况下求得所述调节指令。但是优选不是紧接在求得调节指令之后而是在第二机架2(或者相应的接下来的机架3到5)中对带材6的相应的区段17进行轧制之后才将所述调节指令输出给第二机架2(或者相应的接下来的机架3到5)。可以根据所述区段17的位移跟踪容易地求得相应的时刻。

与第一机架1相反,第二、第三和第四机架2、3、4以新的按本发明的方式方法来运行。接下来根据图3为所述第二机架2对这种处理方式进行详细解释。对于第三和第四机架3、4来说适用类似的阐述。

按照图3所述控制装置13如此控制轧机列,从而将带材6输送给第二机架2并且使其从第二机架2中移出来。与用于第一机架1的处理方式不同,在此,带材6进入到所研究的机架2中的入口厚度d1是已知的。对于所述第二机架2来说,这一点可以立即并且直接地看出来,因为所述入口厚度d1与借助于所述前面的厚度测量装置11检测到的厚度d1相对应。

在步骤S12中检测测量参量,所述测量参量关于第二机架2表征带材6的入口侧的速度v1和带材6的出口侧的速度v2。后面结合图6对可能的测量参量进行详细解释。

在步骤S13中,所述控制装置13根据在步骤S12中检测到的关于第二机架2的测量参量(更确切地说当前的测量参量)来求得带材6的入口侧的速度v1和带材6的出口侧的速度v2。

在步骤S14中,所述控制装置13关于第二机架2根据入口厚度d1、带材6的入口侧的速度v1和带材6的出口侧的速度v2求得带材厚度d2,也就是带材6从第二机架2中移出来的带材厚度d2。在此根据连续方程也就是根据关系式

d2=v1v2·d1来进行计算。

当然为带材6的当前轧制的区段17求得所述出口侧的带材厚度d2。

此外,在步骤S15中将在步骤S14中求得的带材厚度d2分配给相应的区段17作为其新的区段厚度d。通过这种处理方式,每个区段17的区段厚度d在进入到第二机架2中之前与所述入口厚度d1相对应并且在从第二机架2中移出来之后与所述带材厚度d2相对应。

而后在考虑所求得的带材厚度d2的情况下采取其它措施。所述其它措施在此通常包括所述步骤S16、S17和S18中的至少一个。因为所述步骤S16、S17和S18中的每个单个的步骤(即使不是所有的步骤一起)都是可选的,所以这些步骤S16、S17和S18在图3中以虚线示出。

在步骤S16中,所述控制装置13求得用于第二机架2的调节指令。在此在考虑在步骤S14中求得的带材厚度d2的情况下求得调节指令。所求得的调节指令在求出之后直接输出给第二机架2。

在步骤S17中,所述控制装置3求得用于第三机架3(或者接下来的机架4、5)的调节指令。在此同样在考虑带材厚度d2的情况下求得用于第三机架3(或者相应的接下来的机架4、5)的调节指令,所述带材6以该带材厚度d2从第二机架2中移出来。但是用于第三机架3(或者相应的接下来的机架4、5)的调节指令优选不是立即输出给第三机架3(或者相应的接下来的机架4、5),而是只有在相应的区段17进入到第三机架3(或者相应的接下来的机架4、5)中时才输出给第三机架3(或者相应的接下来的机架4、5)。

步骤S16和S17在内容方面与图2的步骤S5和S6相对应。因此适用关于步骤S5和S6的相应的阐述,因而可以存在所述两个步骤S16、S17。

在步骤S18中将所求得的带材厚度d2比如通过可视设备显示给操作者18。

如已经提到的一样,对于第三和第四机架3、4来说适用类似的阐述。唯一的主要区别在于,对于第二机架2来说所述入口厚度d1是测量的参量,而对于第三和第四机架3、4来说各自的入口厚度d2、d3则根据上面结合图2所解释的运用到直接布置在前面的机架2或者说3上的处理方式来求得。

对于轧机列的最后的机架5来说,其入口厚度d4按照上面结合图3所解释的方法来求得。此外,最后的机架5也以按本发明的方式方法来运行。但是该处理方式不同于上面结合图3所解释的处理方式。下面结合图4对用于最后的机架5的处理方式进行详细解释。但是因为图4的处理方式在很大的范围内与图2和3的处理方式相对应,所以只要有可能就参照上面的解释。

按照图4,所述控制装置13执行步骤S21到S25。步骤S21到S25除了其涉及最后的机架5的情况之外与图3的步骤S11到S15相对应,因而可以参照上面的阐述。

此外,所述控制装置13执行步骤S26和S27。步骤S26和S27除了其涉及最后的机架5并且所检测到的厚度d5’为了与带材厚度d5相区分而称为出口厚度d5’的情况之外与图2的步骤S3和S4相对应,因而可以参照那里的阐述。

此外,所述控制装置13执行步骤S28。在步骤S28中,所述控制装置13求得用于最后的机架5和/或用于倒数第二台机架4的调节指令。该调节指令在求出之后直接输出给相应的机架5或者说4。步骤S28从方法方面来讲相应于图2的步骤S5或者说图3的步骤S16,因而可以参照上面的阐述。但是可以在考虑在步骤S24中求得的带材厚度d5的情况下或者在考虑带材6的在步骤S26中所检测到的最终厚度d5’的情况下(或者这两种厚度d5、d5’的组合)来求得所述调节指令。在此优选在考虑所检测到的最终厚度d5’的情况下来求得所述调节指令。

最后所述控制装置13执行步骤S29。在步骤S29中,所述控制装置13采取其它措施。所述控制装置13在此优选根据为轧机列的最后的机架5求得的带材厚度d5与所测量的最终厚度d5’之间的比较来采取所述其它措施。

步骤S29的其它措施按照图5比如可以包括步骤S31。在步骤S31中,所述控制装置13对计算方法进行适应处理,在此使用所述计算方法用于在步骤S13和S23的范围内求得带材6的入口侧的速度v1到v4和/或带材6的出口侧的速度v2到v5。

作为步骤S31的替代方案或者补充方案,按照图5可以存在步骤S32到S34。在步骤S32中,所述控制装置13求得逻辑变量OK的值。所述逻辑变量OK在此拥有值WAHR并且只有在所求得的带材厚度d5与所测量的出口厚度d5’之间的偏差不太大时才拥有值WAHR。否则所述逻辑变量OK拥有值UNWAHR。

在步骤S33中,所述控制装置13检查所述逻辑变量OK的值。按检查的结果所述控制装置13执行步骤S34,在步骤S34中该控制装置13将故障信息输出给轧机列的操作者18。

步骤S32到S34由此相当于可信度检查,因而可以发现故障。故障在此比如可能在所述厚度测量装置11、12之一中或者在所述测量装置之一中出现,所述测量装置检测表征带材6的入口侧的速度v1到v4或者说出口侧的速度v2到v5的测量参量。

下面结合图6对用于求得带材6的速度v0到v5的不同的处理方式进行解释。所述处理方式在此可以择一地使用。尤其每个有待求得的速度v0到v5采取下面结合图6所说明的处理方式之一这种做法就已足够。此外,虽然以相同的方式方法求得所有速度v0到v5这种做法很普遍并且是惯例。但是这一点并非务必需要。更确切地说,可以为每个单个的速度v0到v5采取相应特别合适的处理方式。因此尤其可以以与带材6的出口侧的速度v1到v5不同的方式方法为所述机架1到5中的(至少)一台机架求得带材6的入口侧的速度v0到v4。

下面结合图6借助于轧机列的一个区段对可能的处理方式进行解释,所述区段受到两台限定着该区段的机架1到5这里是机架3和4的限定。然而关于图6的阐述可以容易地套用到轧机列的其它机架1、2和5上。

通过图6比如可以设置构造为激光器的测量装置19。在这种情况下,如此进行设置,从而借助于激光测量方法来检测带材6的相应的速度v0到v5。此外,在这种情况下所检测到的测量参量直接与带材6的相应的速度v0到v5相对应。

作为替代方案,可以设置辊子20作为测量装置,在此检测该辊子20的圆周速度vR。所述辊子20在这种情况下下压到带材6上并且与带材6一同运行。合适的辊子20的典型的实例是S辊组8、9的辊子、活套挑的辊子、拉力测量辊或者平直度测量仪的辊子。

在测量装置构造为辊子20时,相应的测量参量vR通常直接与带材6的相应的速度v0到v5相对应。

作为替代方案又可以将所述测量装置关于各个速度v1到v5应该适用的位置构造为布置在前面的机架3的辊子21并且所述测量参量与相应的辊子21的圆周速度vW相对应。在这种情况下,将所述辊子21的圆周速度vW输送给模型22,在该模型22中对带材6在相应的机架3中的前滑进行建模。所述模型22在此一般在所述控制装置13的内部实现。该模型22在这种情况下根据相应的辊子圆周速度vW和带材6在相应的机架1到5中的前滑来求得带材6的相应的速度v0到v5。

尤其在使用最后提到的处理方式的情况下,所述测量参量vW借助于比例因数与带材6的相应的速度v1到v5相关联。但是借助于相应的比例因数实现的关联即使在更小的程度上对借助于激光器19或者辊子20检测到的测量参量vR也是有意义的。下面结合图7示范性地为辊子20对此进行详细解释。

按照图7,带材6在缠绕角度α上缠绕辊子20。带材6以带材速度v来移动。辊子20具有辊子圆周速度vR。带材速度v和辊子圆周速度vR通过关系式:

v=vR(1+k·dD)相关联。k在此是一个因数,该因数依赖于缠绕角度α。对于小的缠绕角度α来说因数k逐渐趋向于零,对于变大的缠绕角度α来说该因数升高。该因数k最大可以拥有数值一。d是局部的带材厚度,D则是辊子20的直径。

所检测的测量参量vR、vW当然必须输送给控制装置13。因此在不依赖于所检测的测量参量vR、vW的情况下,相对应的测量装置19到21必须相应地在数据技术方面与控制装置13相连接。

上面已经解释,关于机架2、3和4运用所述按本发明的运行方法(参见图3)。对于最后的机架5来说,运用了修正的按本发明的运行方法(参照图4),对于第一机架1来说则运用了常规的运行方法。但是原则上也可以按照相同的运行方式来运行第一和/或最后的机架1、5,上面已经结合图3为第二、第三和第四机架2、3、4对所述运行方式进行了解释。比如可以将所述前面的厚度测量装置11布置在第一机架1的前面并且也为第一机架1检测或者说求得带材6的入口侧的速度v0。作为用于第一机架1的入口侧的速度v0的测量参量,尤其考虑所述前面的S辊组8的辊子的圆周速度vR。可以以类似的方式省去后面的厚度测量装置12。在这种情况下,从最后的机架5中移出来的带材6的带材厚度d5直接根据图3的处理方式来求得。在此仅仅省去最终厚度d5’的检测(步骤S26和S27)以及其它措施的采取(步骤S29)。

本发明具有许多优点。尤其由于按本发明的运行方法,其中

-一方面从带材6的入口侧的和出口侧的速度v1到v5的比例中求得相应所研究的机架2到5的当前的道次压下量,并且

-另一方面将所求得的带材厚度d2到d5分配给相应轧制的区段17并且对穿过轧机列的相应的区段17进行位移跟踪,

可以对机架1到5进行得到显著改进的触发并且就这样获得更好的运行结果。尤其可以明显改进成品的带材6的尺寸稳定性。这尤其适用于缓慢运行的范围(比如在带材6穿入和甩尾时或者在连续运行中在两条带材6之间转换时)。此外,作为副产品可以通过所求得的带材厚度d1到d5与所测量的带材厚度或者说最终厚度d1、d5’的比较来对带材厚度测量进行可信度检查。

上面的说明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相反,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只应该通过随附的权利要求来确定。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