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印版滚筒、印刷装置、以及印版滚筒的制造方法

印版滚筒、印刷装置、以及印版滚筒的制造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印版滚筒,在能够装卸地安装套筒印版的印版滚筒(1)中,为了实现轻量化和放热性的提高,并抑制生锈,具备:能够围绕中心轴(O)旋转的轴部(3)、形成为圆筒状并与该轴部(3)配置在同一轴线上且与所述轴部(3)的外周面(3a)之间隔开间隔配置的筒状部(5)、以及一体固定在所述轴部(3)的外周面(3a)与所述筒状部(5)的内周面(5b)上并连结所述轴部(3)与所述筒状部(5)的肋(7),形成有从向外方露出的所述肋(7)的外表面到所述筒状部(5)的外周面(5a)贯通的空气供给用流动通道(31)。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1952121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1-01-19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环宇制罐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200980106171.X

  • 发明设计人 桥本浩明;熊崎健二;

    申请日2009-02-26

  • 分类号B41F13/10;B41F7/02;B41F33/00;

  • 代理机构北京德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齐葵

  • 地址 日本东京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1:39:26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3-08-28

    授权

    授权

  • 2011-03-16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41F13/10 申请日:20090226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1-01-19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装卸地安装套筒状印版的印版滚筒、具备该印版滚筒的印刷装置、以及印版滚筒的制造方法。另外,本发明涉及具备用于良好地保持印刷时的油墨粘度的冷却机构的印版滚筒及其冷却部件、以及罐印刷装置。进一步,本发明涉及支撑在印刷装置的旋转轴上并安装有在圆筒面上具有图像图案的印版而使用的印版滚筒、以及具备该印版滚筒的胶版印刷装置。

本申请基于2008年2月28日于日本申请的特愿2008-047583号、2008年3月28日于日本申请的特愿2008-088332号、2008年11月26日于日本申请的特愿2008-300831号、以及2009年2月2日于日本申请的特愿2009-021936号主张优先权,在此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各种印刷所使用的套筒状印版,例如专利文献1所示,通过将其嵌插在印版滚筒中,与印版滚筒的外周面贴紧而固定。现有的印版滚筒形成为具有中空的空气室的大致圆筒状,形成从其轴向端面贯通到空气室内的空气供给孔、以及从其外周面贯通到空气室内的空气吹出孔而构成。

在该印版滚筒中,在将印版固定到该印版滚筒外周面以堵塞空气吹出孔的状态下,当从空气供给孔将空气导入到空气室内并提高气体室的压力时,随着该压力上升从空气吹出孔吹出高压空气。因此,当对印版滚筒装卸印版时,通过从空气吹出孔吹出的高压空气,能够使印版向其径向外侧膨胀,因此能够容易地装卸印版。

另外,作为与运转中的印刷装置的印刷质量相关的共同问题,目前已知有如下所示的问题。即,在外周面具备施有印刷设计(图像部)的印版的圆筒状的印版滚筒,在印刷时,因与接触印版的橡皮布的摩擦热和来自支撑旋转的轴部的驱动轴侧的热传导等,导致印版的表面温度逐渐上升,随之油墨温度上升且油墨粘度下降,结果造成油墨的着墨和配色等的变化,使印刷质量降低。另外,已知在无水平版印刷中,这种印版滚筒的温度上升助长了印版的劣化。

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在例如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印刷装置中,强制性地向旋转的印版滚筒的轴部吹冷风,降低冷却印版滚筒和印版的温度。

另一方面,近年来,已知使用在外周面上设置印版的圆筒状套筒部件,在对所述印版直接进行激光加工形成图像部之后,每个套筒部件能够装卸于印版滚筒的CTS(Computer To plate on Sleeve)技术。根据CTS技术,能够容易且精度良好地进行印版的位置调整,并能够简便地进行用于在印版上形成图像部的操作工序和印版的更换(装卸)操作,因此生产率得到飞跃性提高。

另外,一般地,作为清凉饮料水等的容器使用的二片式罐由罐盖与圆筒体的罐身构成,罐身在进行DI(拉伸、变薄拉延)加工和清洗后,在其外面实施印刷。当印刷如罐身这样的圆筒物时,使用例如专利文献1所示的使用胶版印刷的胶版印刷装置。

这种胶版印刷装置具备:成大致圆柱状或大致圆筒状并在其圆筒面上具有凸版等构成的印版的多个印版滚筒、以及与这些印版滚筒同步旋转并在外周面上配设橡胶制橡皮布的橡皮布滚筒,这些印版滚筒的印版与橡皮布滚筒的橡皮布接触。而且,通过在印版滚筒的印版上涂布油墨,该油墨向橡皮布转印,该橡皮布与罐身的外周面接触,从而对罐身的外周面实施印刷。

在这种印版滚筒中,由于需要将印版精度良好地配置在圆筒面上,因此要求外径尺寸的稳定性。另外,由于在印刷装置的旋转轴上装卸,因此要求旋转轴配合部分的形状精度。所以,现有的印版滚筒一般由刚性较高、且加工性优异的碳素钢构成。

专利文献1:特开2007-44987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2-347214号公报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上述现有的印版滚筒由于具有较大的空气室,因此存在其重量较重的问题。

另外,在这种印版滚筒中,由于印刷时的放热性低油墨的粘度不稳定,难以产生出固定的印刷状态。其结果还存在印刷产生不均匀的问题。

进一步,在通过高压空气使印版膨胀而安装到印版滚筒之后,还存在印版滚筒的空气室内和空气吹出孔中易于产生结露的问题。即,在通过高压空气使印版膨胀而安装到印版滚筒的状态下,空气室内保持为较高的压力。但是,在印版安装后从空气供给孔卸下气体供给用配管时,空气室内的压力急剧下降,结果在印版滚筒的空气室内和空气吹出孔中产生结露。这里,在印版滚筒由铁等有可能生锈的材料构成的情况下,结露成为锈的发生源。而且,在气体室内和空气吹出孔中生锈时,有印版对于印版滚筒的装卸性下降的危险。

另外,在专利文献2的印刷装置中,由于需要设置产生用于冷却印版滚筒的冷风的强制空冷装置,并设置用于使强制空冷装置产生的冷风向印版滚筒的轴部吹出的空冷风道等,因此存在装置的结构复杂,设备费用、运转费用以及维护费用增高的问题。

而且,在由碳素钢构成的印版滚筒中,有在使用时生锈的可能性。特别地,由于当圆筒面生锈时则无法精度良好地配置印版,因此现有的由碳素钢构成的印版滚筒中,在圆筒面上进行电镀处理。

所以,特别在大型印版滚筒中,要求即使省略电镀处理也不会生锈。

另外,由碳素钢构成的印版滚筒的重量比较重。所以,在频繁更换使用印版滚筒的情况和印刷装置的旋转轴的刚性较低的情况下,要求印版滚筒的轻量化。

进一步,由于碳素钢的热传导良好,因此从印刷装置的驱动部产生的热通过旋转轴传递,印版滚筒的圆筒面温度易于上升。这样一来,配设在所述圆筒面上的印版的温度也上升,在该印版上附着的油墨的粘性在印刷过程中变化,有印刷质量大幅下降的危险。所以,特别是在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印刷作业的情况下,要求能够抑制热的传递的印版滚筒。

如此,对印版滚筒要求的特性按照印刷条件(印刷情况)而各种各样,由碳素钢构成的现有的印版滚筒无法满足这些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产生,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轻量化和放热性的提高,并且还能够抑制生锈的印版滚筒、具备该印版滚筒的印刷装置、以及印版滚筒的制造方法。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印版滚筒及其冷却部件以及罐印刷装置,能够以简便的结构冷却印版滚筒,能够抑制印版的油墨温度的上升以使油墨粘度稳定,在连续运转时也能够确保油墨的着墨和配色等的精度。

进一步,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满足按照印刷条件(印刷情况)要求的各种特性的印版滚筒、以及具备该印版滚筒的胶版印刷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印版滚筒为能够装卸地安装有成圆筒状的套筒印版的印版滚筒,其特征在于,具备:能够围绕中心轴旋转的轴部、形成为圆筒状并与该轴部配置在同一轴线上且与所述轴部的外周面之间隔开间隔配置的筒状部、以及一体固定在所述轴部的外周面与所述筒状部的内周面上并连结所述轴部与所述筒状部的肋,在所述筒状部上形成有在其外周面开口的空气吹出孔,在所述肋上形成有与所述空气吹出孔连通的空气供给通道,通过该空气供给通道从所述空气吹出孔吹出空气,使所述套筒印版直径扩大而安装。

此外,用于将空气导入到形成在肋上的空气供给通道的空气供给口可以形成在肋的外表面、轴部的外周面和轴向端面、筒状部的内周面、筒状部的外周面之中未配设套筒印版的位置等、任意的位置上。

在该结构的印版滚筒中,当安装套筒印版时从空气吹出孔吹出高压空气,则套筒印版向其径向外侧膨胀,因此能够顺利地安装套筒印版。此外,在该结构中,当卸下套筒印版时也从空气吹出孔吹出高压空气,同样能够顺利地卸下套筒印版。

而且,根据该印版滚筒,由于由肋将轴部与筒状部连结,因此能够缩小轴部的径向尺寸,较薄地形成筒状部的厚度,能够易于实现其轻量化。

另外,通过由肋连结轴部与筒状部,能够将轴部与筒状部的间隙区域从印版滚筒的轴向的两端部向外方开放,因此在印刷时能够使冷却用空气在该间隙区域流动等有效地冷却印版滚筒。即,能够实现印刷时的放热性提高,使油墨的粘度稳定化以防止印刷不均匀的产生。

进一步,在该印版滚筒上仅形成容积小的空气供给通道,未设置如现有的印版滚筒那样大的空气室,因此即使空气供给通道的压力急剧下降,也能够将结露的产生抑制到最小限度。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印版滚筒生锈,防止套筒印版对于印版滚筒的装卸性下降。

而且,优选地,在所述印版滚筒中,所述筒状部具备:一体形成在所述肋上的内侧筒部、以及在该内侧筒部的外周面安装的外侧筒部。

另外,优选地,在所述印版滚筒中,所述空气吹出孔在所述外侧筒部的厚度方向贯通形成,并且沿所述外侧筒部的圆周方向排列有多个,在所述内侧筒部的外周面和所述外侧筒部的内周面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有以沿其圆周方向延长的方式形成并将所述空气供给通道与多个所述空气吹出孔连通的空气流通槽。

根据该结构的印版滚筒,由于能够使导入空气供给通道的高压空气通过空气流通槽沿圆周方向遍布,因此即使空气供给通道的数量小于空气吹出孔的数量,也能够使导入空气供给通道的高压空气从各空气吹出孔均等地吹出。

另外,在该结构的印版滚筒中,由于能够容易地形成空气供给通道、空气流通槽和空气吹出孔,因此能够简单地构成将气体从空气供给口引导到空气吹出孔的空气供给用流动通道。例如,仅通过形成从肋的轴向端面沿着轴向延伸的轴向孔,并形成从内侧筒部的外周面向径向内侧延伸以与该轴向孔连通的径向孔,就能够容易地形成空气供给通道。

进一步,在所述印版滚筒中,所述多个空气吹出孔和所述空气流通槽也可以沿所述轴向并排配置有多个。

当对印版滚筒装卸套筒印版时,使套筒印版相对于印版滚筒沿其轴向移动,通过如上所述地构成,由于能够从外侧筒部的外周面的轴向的多个部位吹出高压空气,因此在装卸套筒印版的过程中,能够较长地维持因高压空气造成的套筒印版的膨胀状态,能够进一步顺利地装卸。

另外,优选地,在所述印版滚筒中,所述肋和形成在其上的所述空气供给通道沿所述圆周方向错开形成多个,各空气供给通道与沿所述轴向排列的多个空气流通槽分别连通。

在该结构的情况下,对于形成在轴向的多个部位上的多个空气吹出孔,能够分别地控制高压空气的供给,因此能够仅从由套筒印版覆盖的空气吹出孔吹出高压空气。因此,能够防止无谓地吹出高压空气,高效地装卸套筒印版。

进一步,在所述印版滚筒中,所述内侧筒部与所述外侧筒部也可以由不同材质形成。

即,可以由加工性良好的材料形成内侧筒部,由具有刚性、耐蚀性的材料形成外侧筒部。作为该组合的具体示例,可以举出由机械结构用碳素钢形成内侧筒部,由不锈钢形成外侧筒部。在该情况下,能够容易地对内侧筒部和与其一体形成的肋进行前述的空气流通槽和空气吹出孔的形成加工。另外,能够防止印刷时外侧筒部变形或被油墨等腐蚀。

另外,本发明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使用所述印版滚筒构成。

根据该印刷装置,通过设置轻量的印版滚筒,能够实现印刷装置的轻量化。另外,由于能够抑制印刷时印刷不均匀的产生,因此能够提高罐的成品率。

进一步,由于还能够抑制印版滚筒生锈,因此能够不更换而长时间使用同一印版滚筒,作为结果能够实现印刷装置的运行成本削减。

而且,本发明的印版滚筒的制造方法,为制造所述筒状部具备所述内侧筒状部和所述外侧筒部而构成的所述印版滚筒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作为所述轴部、所述肋和所述内侧筒部的材料的圆柱部件在其轴向挖通,制造使所述轴部、所述肋和所述内侧筒部一体成形的芯部件,然后,将该芯部件安装到所述外侧筒部。

根据本发明的印版滚筒的制造方法,能够获得使在圆柱部件的轴向延伸的轴部、肋和内侧筒部一体成形的芯部件。而且,通过在芯部件的制造结束后将芯部件安装到外侧筒部,能够防止内侧筒部的外径尺寸相对于外侧筒部的内径尺寸产生偏差。即,能够高精度地使内侧筒部成形。

而且,在所述印版滚筒的制造方法中,在通过线切割加工或切削加工等机械加工进行轴部、肋和内侧筒部的成形的情况下,能够以更高精度完成这些轴部、肋和内侧筒部的形状。

另外,本发明为了达到所述目的,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即,本发明为一种印版滚筒,具备围绕中心轴旋转的轴部、以及与所述轴部的外侧分开而形成区域并与该轴部同轴一体配设的筒状部,其特征在于,配设有随着所述旋转在所述区域产生气流的翅片。

根据本发明的印版滚筒,当印刷时印版滚筒旋转时,随着该旋转翅片在轴部与筒状部之间的区域产生气流,因此印版滚筒被该气流冷却,防止连续运转时温度过度上升。因此,涂布在印版滚筒的外周面上的油墨的温度上升得到抑制,油墨粘度稳定,能够良好地保持油墨的着墨和配色等的精度。

另外,在本发明的印版滚筒中,所述翅片也可以相对于所述中心轴倾斜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印版滚筒,翅片以相对于印版滚筒的中心轴扭转的方式倾斜延伸,中心轴方向与翅片的延长方向被设定为非平行。而且,翅片的形状形成为例如以中心轴为中心的螺旋状。通过这种翅片,当印刷时印版滚筒旋转时,翅片确实地产生中心轴方向的气流,产生的气流与形成区域的面等进行热交换来抑制印版滚筒的温度上升。

另外,在本发明的印版滚筒中,也可以在所述中心轴方向的端部设置有能够装卸的冷却部件,所述冷却部件具备所述翅片并与所述轴部一体旋转以在所述区域产生气流。

另外,本发明为一种冷却部件,安装到具备围绕中心轴旋转的轴部、以及与所述轴部的外侧分开而形成区域并与该轴部同轴一体配设的筒状部的印版滚筒上,其特征在于,具备随着所述旋转在所述区域产生气流的翅片,能够装卸于所述印版滚筒的所述中心轴方向的端部。

根据本发明的印版滚筒及其冷却部件,能够装卸于印版滚筒的中心轴方向的端部的冷却部件上形成有翅片,当印版滚筒旋转时,轴部与冷却部件一体旋转,该冷却部件的翅片在轴部与筒状部之间的区域产生气流。因此,例如在印刷装置上设置多个印版滚筒的情况下,能够按照各个印版滚筒所希望的冷却温度分别设定冷却部件的翅片个数和形状,或者通过改装容易地设置冷却部件,从而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各样的印版滚筒的冷却要求。

另外,在本发明的印版滚筒中,所述翅片也可以至少以所述轴部的外周面或所述筒状部的内周面之中的任一个为根端竖立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印版滚筒,竖立设置的翅片通过印刷时的旋转确实地搅入轴部与筒状部之间的区域的气体以产生气流,因此印版滚筒得到有效的冷却。

另外,在本发明的印版滚筒中,也可以设置有连接所述轴部的外周面与所述筒状部的内周面的肋,所述肋为所述翅片。

根据本发明的印版滚筒,由于将连接轴部的外周面与筒状部的内周面的肋作为用于冷却的翅片,因此结构部件与现有相比并不会增加,能够以简便的结构获得冷却印版滚筒的效果。

另外,在本发明的印版滚筒中,设置有与所述轴部同轴配置并能够旋转地支撑该轴部的驱动轴,所述气流也可以被设定为从所述中心轴方向的所述驱动轴的前端侧向该驱动轴的根端侧流动。

根据本发明的印版滚筒,由于翅片产生的气流被设定为从中心轴方向的驱动轴的前端侧向该驱动轴的根端侧流动,因此易于将冷却的外部气体引入区域,抑制从运转时发热的驱动轴向印版滚筒的热传导,提高冷却效率。

另外,本发明为一种印刷装置,使用印版滚筒对罐进行印刷,其特征在于,使用上述的印版滚筒。

根据本发明的罐印刷装置,能够提高印刷的精度和生产率,灵活应对多种多样的罐印刷的要求。

进一步,为了解决前述问题,本发明的印版滚筒,为具有沿轴线延伸的圆筒面,在该圆筒面上安装有具有图像图案的印版的印版滚筒,其特征在于,具备:具有嵌入印刷装置的旋转轴的嵌入孔的芯部件、以及配置在该芯部件的外周侧并具有所述圆筒面的套筒部件,所述芯部件与所述套筒部件由不同材质构成。

根据该结构的印版滚筒,由于嵌入有旋转轴的芯部件与安装有印版的套筒部件分体设置,这些芯部件与套筒部件由不同材质构成,因此能够按照要求的特性适当选择芯部件和套筒部件的材质。例如,通过由加工性良好的材质构成芯部件,能够使嵌入孔尺寸精度良好地成形,从而能够顺利地进行印版滚筒与旋转轴的装卸。另外,通过由难以生锈的材料构成配设有印版的套筒部件,则无需进行电镀处理。进一步,通过由热传导率低于碳素钢的材料构成芯部件或套筒部件的任一个,从印刷装置的驱动部产生的热难以传至印版,从而能够长时间稳定地进行印刷。

如此,能够按照要求的特性构成适合的印版滚筒。

这里,也可以在所述套筒部件与所述芯部件之间设置一个以上的中间层。

在此情况下,通过选择设置在套筒部件与芯部件之间的中间层的材质,能够进一步对印版滚筒附加特性。例如,通过由热传导率低于碳素钢的材料构成中间层,不改变芯部件或套筒部件的材质,就能够抑制从印刷装置的驱动部产生的热的传导。

另外,也可以所述芯部件由碳素钢构成,所述套筒部件由不锈钢构成。

在此情况下,由于芯部件由加工性优异的碳素钢构成,因此能够使嵌入旋转轴的嵌入孔尺寸精度良好地成形,从而能够顺利地进行印版滚筒的装卸。另外,由于套筒部件由不锈钢构成,因此能够抑制生锈,无需对圆筒面进行电镀处理。因此,能够实现印版滚筒的寿命延长。

另外,也可以所述芯部件由不锈钢构成,所述套筒部件由树脂材料构成。

在此情况下,由于芯部件由不锈钢构成,因此能够抑制芯部件中生锈。另外,由于套筒部件由树脂材料构成,因此能够实现该印版滚筒的轻量化,并且能够抑制圆筒面生锈。进一步,由于树脂材料的热传导率低,因此能够抑制从印刷装置的驱动部产生的热的传导。

另外,也可以所述芯部件由树脂材料构成,所述套筒部件由不锈钢构成。

在此情况下,由于芯部件由树脂材料构成,因此能够实现该印版滚筒的轻量化。另外,能够抑制由印刷装置的驱动部产生的热的传导。

进一步,由于套筒部件由不锈钢构成,因此能够抑制生锈,无需电镀处理。另外,由于在外周侧配置有由刚性高的不锈钢构成的套筒部件,因此即使由树脂材料构成的芯部件因热膨胀变形也能够被套筒部件抑制,从而能够确保印版滚筒的形状稳定性。

另外,也可以所述芯部件由碳素钢构成,所述套筒部件由不锈钢构成,在所述芯部件与所述套筒部件之间形成有树脂材料构成的中间层。

在此情况下,由于芯部件由加工性良好的碳素钢构成,因此能够使嵌入旋转轴的嵌入孔尺寸精度良好地成形。另外,由于套筒部件由不锈钢构成,因此能够抑制生锈。进一步,由于在芯部件与套筒部件之间形成有树脂材料构成的中间层,因此能够抑制从印刷装置的驱动部产生的热的传导。

本发明的胶版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上述的印版滚筒、以及围绕所述轴线能够旋转地支撑该印版滚筒的旋转轴。

根据该结构的胶版印刷装置,通过使用与印刷条件(印刷情况)相应的特性的印版滚筒,能够稳定地进行印刷。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印版滚筒的轻量化,并防止印刷时印刷不均匀的产生。另外,还能够将结露的产生抑制到最小限度,防止套筒印版对于印版滚筒的装卸性下降。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印版滚筒及其冷却部件以及罐印刷装置,能够以简便的结构冷却印版滚筒,抑制印版的油墨温度的上升以使油墨粘度稳定,从而在连续运转时也能够确保油墨的着墨和配色等的精度。因此,能够提高印刷的精度和生产力率,灵活应对多种多样的印刷要求。

进一步,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可满足按照印刷条件(印刷情况)要求的各种特性的印版滚筒以及具备该印版滚筒的胶版印刷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印版滚筒的概略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印版滚筒的概略侧剖视图;

图3是表示将图1的印版滚筒分离为芯部件与外侧筒部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

图4是表示在图1的印版滚筒上固定旋转轴部和套筒印版的状态的概略侧剖视图;

图5是表示使用图1的印版滚筒的罐印刷装置的概略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印版滚筒被固定在旋转轴部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

图7是图6的印版滚筒的概略侧剖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印版滚筒被固定在旋转轴部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

图9是图8的印版滚筒的概略侧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其他实施方式的印版滚筒的概略的部分透射立体图;

图11是说明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印版滚筒的概略结构的部分透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印版滚筒的概略侧视图;

图13是表示使用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印版滚筒的罐印刷装置的概略图;

图14是说明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印版滚筒的概略结构的部分透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印版滚筒的概略侧视图;

图16是说明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印版滚筒的概略结构的部分透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印版滚筒的概略侧视图;

图18是说明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的印版滚筒的概略结构的部分透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第八实施方式的印版滚筒的概略立体图;

图20是图19的印版滚筒的概略侧剖视图;

图21是表示将图19的印版滚筒分离为芯部件与套筒部件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

图22是表示在图19的印版滚筒上固定旋转轴部和套筒印版的状态的概略侧剖视图;

图23是安装在图19所示的印版滚筒上的套筒印版的立体图;

图24是从轴线方向观察图23的套筒印版的图;

图25是表示使用图19的印版滚筒的罐印刷装置的概略图;

图26是表示本发明第九实施方式的印版滚筒的概略立体图;

图27是表示本发明第十实施方式的印版滚筒的概略立体图;

图28是表示本发明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印版滚筒的概略立体图。

符号说明

1、71、81印版滚筒

3轴部

3a外周面

5筒状部

5a外周面

5b内周面

7肋

15内侧筒部

15a外周面

17外侧筒部

17b内周面

31、73、83A、83B空气供给用流动通道

33、75A~75C、85A、85B空气流通槽

35、77、87、88空气供给通道

37、79、89空气吹出孔

O中心轴

P套筒印版

1001轴部

1002筒状部

1003、1023肋

1004、1014、1024、1034翅片

1010、1020、1030、1040印版滚筒

1011驱动轴

1041冷却部件

1050罐印刷装置

C中心轴

S轴部与筒状部之间的区域

2006旋转轴

2040、2140、2240、2340印版滚筒

2050、2150、2250、2350芯部件

2051、2151、2251、2351嵌入孔

2060、2160、2260、2360套筒部件

2000A胶版印刷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5,对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印版滚筒进行说明。如图1~3所示,该实施方式的印版滚筒1具备:形成为圆筒状的轴部3、形成为圆筒状并与轴部3配置在同轴上且与轴部3的外周面3a之间隔开间隔配置的筒状部5、以及在轴部3与筒状部5之间配置并将它们一体连结的多个(图示例为三个)肋7,将套筒状的印版P(以下也称作套筒印版P,参照图4)以贴紧的方式嵌插在筒状部5的外周面5a。

这里,在本发明中,所谓“轴部”是指轴本身、轴承部、嵌入孔、内侧筒部等,在本发明中与轴在结构上、功能上相关的所有部分。另外,在本发明中,所谓“轴向”也包含中心轴方向的意思。

在轴向贯通的轴部3的插入孔11中插入有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源围绕中心轴O旋转驱动的旋转轴部2(参考图4),通过将旋转轴部2插入到插入孔11,轴部3被固定到旋转轴部2。在该固定状态下,旋转轴部2的旋转力被传递至轴部3,能够使印版滚筒1围绕中心轴O旋转。

各肋7在轴部3和筒状部5的圆周方向形成为宽度狭窄的大致板状,从轴部3的外周面3a到筒状部5的内周面5b延伸,并且经过轴部3的轴向延伸而形成。具体而言,各肋7的位于其径向内侧的一端部被一体固定到轴部3的外周面3a,另一端部被一体固定到筒状部5的内周面5b。而且,多个肋7在轴部3的圆周方向上相间均等的间隔配置。因此,在该印版滚筒1中,通过设置上述肋7,轴部3与筒状部5的间隙区域S从轴向的两端部向外方开放。

筒状部5具备:形成其内周面5b的内侧筒部15、以及形成筒状部5的外周面5a并且对于内侧筒部15的外周面15a无间隙地压入的外侧筒部17而构成。即,内侧筒部15与各肋7一体形成,与轴部3和多个肋7一同形成作为一体的芯部件19。

这些外侧筒部17与芯部件19既可以由同一材质形成,也可以由彼此不同的材质形成。例如,可以由加工性良好的材料形成芯部件19,由具有刚性、耐蚀性的材料形成外侧筒部17。具体而言,可以举出由机械结构用碳素钢形成芯部件19,由不锈钢形成外侧筒部17。

在芯部件19中,在整个圆周方向上形成有从内侧筒部15的外周面15a凹陷的一个空气流通槽33。另外,在一个肋7上形成有从其轴向端面(外表面)到内侧筒部15的外周面15a侧贯通的空气供给通道35。即,用于将空气导入到空气供给通道35的空气供给口形成在肋7的轴向端面上。而且,空气供给通道35在空气流通槽33的底部开口。

该空气供给通道35由从位于芯部件19的轴向的一端部(图示例中左侧的部分)侧的肋7的轴向端面沿轴向延伸的轴向孔35A、以及从空气流通槽33的底部向径向内侧延伸以与该轴向孔35A的前端部连通的径向孔35B构成。

外侧筒部17对于内侧筒部15能装卸地安装,在其轴向的一端部上形成有比自身的内周面17b更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凸缘部21。

凸缘部21当将外侧筒部17压入内侧筒部15时与内侧筒部15的轴向端面抵接,发挥对外侧筒部17相对于内侧筒部15的轴向位置进行定位的作用。此外,凸缘部21的内径尺寸设定为大于内侧筒部15的内周面5b的内径尺寸,在压入状态下凸缘部21并不会比内侧筒部15的内周面5b更向内侧突出。

而且,在外侧筒部17上形成有多个在其厚度方向(径向)贯通的空气吹出孔37,多个空气吹出孔37在外侧筒部17的圆周方向上相间均等的间隔排列。

这些多个空气吹出孔37由于在如前所述地安装外侧筒部17的状态下被配置在空气流通槽33上,因此通过该空气流通槽33与空气供给通道35连通。而且,在将外侧筒部17安装到芯部件19的状态下,由于在内侧筒部15的外周面15a与外侧筒部17的内周面17b之间不产生间隙,因此多个空气吹出孔37与形成在芯部件19上的空气供给通道35和空气流通槽33一同构成从肋7的轴向端面到筒状部5的外周面5a贯通的空气供给用流动通道31。

此外,在图示例中,空气流通槽33和多个空气吹出孔37靠近印版滚筒1的轴向的一端部侧配置,但也可以配置在例如轴向的中间位置。而且,在如图示例这样靠近配置空气流通槽33和多个空气吹出孔37的情况下,优选如图4所示,将印版滚筒1构成为从印版滚筒1的轴向的另一端部侧插入旋转轴部2。

在这些芯部件19和外侧筒部17上分别形成有用于对它们的相对圆周方向位置进行定位的有底穴41和贯通孔42。即,在芯部件19上形成有从其外周面15a凹陷的有底的有底穴41,在外侧筒部17上形成有在其厚度方向贯通且与有底穴41直径尺寸相同的贯通孔42。而且,在将外侧筒部17安装到芯部件19的状态下,有底穴41与贯通孔42的轴向位置一致。因此,在该状态下,通过调整芯部件19与外侧筒部17的相对圆周方向位置以使有底穴41与贯通孔42相互连通,将定位销43插入到这些有底穴41与贯通孔42中,也能够对芯部件19与外侧筒部17的相对圆周方向位置进行定位。

即,由这些有底穴41、贯通孔42和定位销43,构成对芯部件19与外侧筒部17的相对圆周方向位置进行定位的圆周方向定位装置。

下面,对上述结构的印版滚筒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当制造印版滚筒1时,首先,将作为芯部件19的材料的圆柱部件(未图示)在其轴向上挖通,使轴部3、肋7和内侧筒部15一体成形。即,该圆柱部件的挖通部分成为轴部3的插入孔11和轴部3与内侧筒部15的间隙区域S,由此制造芯部件19。此外,使这些轴部3、肋7和内侧筒部15成形的圆柱部件的挖通加工可通过各种加工方法实施,更优选地,通过线切割加工或切削加工等机械加工进行。而且,在该挖通加工之后,将芯部件19压入(安装)到外侧筒部17。

此外,具有凸缘部21的外侧筒部17的制造至少在芯部件19的安装前进行即可。另外,芯部件19的空气流通槽33、空气供给通道35和有底穴41、外侧筒部17的空气吹出孔37和贯通孔42既可以在上述间隙区域S形成前预先形成在圆柱部件上,也可以例如在插入孔11和间隙区域S形成后形成。但是,有底穴41和贯通孔42更优选地在将芯部件19安装到外侧筒部17的状态下一并形成。

下面,对套筒状套筒印版P对于该印版滚筒1的装卸方法进行说明。

当对印版滚筒1装卸套筒印版P时,从在肋7的轴向端面开口的空气供给通道35的空气供给口将高压空气供给到空气供给通道35内,从在筒状部5的外周面5a开口的空气吹出孔37吹出高压空气,在该状态下使套筒印版P相对于印版滚筒1沿轴向移动即可。此时,套筒印版P因高压空气而向径向外侧膨胀并直径扩大,因此能够顺利地装卸套筒印版P。

此外,在空气流通槽33和多个空气吹出孔37如图示例所示地靠近印版滚筒1的轴向的一端部侧配置的情况下,更优选从印版滚筒1的轴向的一端部侧装卸套筒印版P。通过如此进行,在使套筒印版P沿轴向移动的过程中,能够更长地维持套筒印版P因高压空气而向径向外侧膨胀的状态。

进一步,在将套筒印版P安装到该印版滚筒1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更优选在套筒印版P上也形成有插通定位销43的插通孔44。而且,当安装套筒印版P时,优选在吹出高压空气的状态下,使定位销43插通插通孔44、贯通孔42和有底穴41,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套筒印版P对于印版滚筒1的定位。

此外,在图示例中,套筒印版P被配置在外侧筒部17的整个外周面5a上,但配置为覆盖空气吹出孔37即可,例如也可以仅配置在外周面5a之中轴向的一部分上。

下面,对具备安装有套筒印版P的印版滚筒1的罐印刷装置50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该罐印刷装置50具有油墨附着机构51和罐移动机构52。

油墨附着机构51具备:对印刷的各色分别设置的多个墨辊单元55、以及将从各墨辊单元55转印的油墨转印至形成有底漆膜的大致圆筒状的工件(罐)56的外周面的橡皮布轮57。

各墨辊单元55具有:填充有印刷的颜色油墨的油墨源61、与油墨源61接触并接收油墨的输送辊62、由从该输送辊62向橡胶辊63传送油墨的多个辊组成的中间辊64、以及与橡胶辊63接触的印版滚筒1。在印版滚筒1的外周面上安装有通过激光雕刻加工或蚀刻加工等形成图像部的套筒状套筒印版P,另外印版滚筒1被罐印刷装置50的旋转轴部2能旋转地支撑。

另外,在橡皮布轮57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多张与印版滚筒1的套筒印版P接触的橡皮布66。

罐移动机构52具备:引入工件56的罐滑槽67、旋转自如地保持从罐滑槽67供给的工件56的心轴(マンドレル)68、以及使安装在该心轴68上的工件56依次向油墨附着机构51方向旋转移动的心轴转台69。

在罐印刷装置50中,各个不同颜色的油墨从各墨辊单元55的油墨源61经由输送辊62、中间辊64和橡胶辊63,附着到安装在印版滚筒1的外周面上的套筒印版P上。而且,各油墨从这些套筒印版P以图案形式承载到旋转的橡皮布轮57上的橡皮布66上,该图案一边与保持在心轴68上的工件56的罐身接触一边印刷。于是,这些各色油墨的图案重合,在罐身上印刷一个图形。即,印刷在罐身上的图形由形成在各色印版滚筒1的套筒印版P上的图像部的图案重合而形成。

根据上述印版滚筒1,由于通过肋7连结轴部3与筒状部5,因此能够减小轴部3的直径尺寸,较薄地形成筒状部5的厚度,能够易于实现印版滚筒1的轻量化。

另外,通过由肋7连结轴部3与筒状部5,能够将轴部3与筒状部5的间隙区域S从印版滚筒1的轴向的两端部向外方开放,因此在印刷时能够使冷却用空气在该间隙区域流动等从而高效地冷却印版滚筒1。即,能够实现印刷时的放热性提高,使油墨的粘度稳定化以防止印刷不均匀的产生。

进一步,在该印版滚筒1上从肋7至筒状部5仅形成有容积较小的空气供给用流动通道31,并未设置如现有的印版滚筒那样大的空气室,因此即使空气供给用流动通道31的压力急剧下降,也能够将结露的产生控制到最小限度。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印版滚筒1生锈,防止套筒印版P对于印版滚筒1的装卸性下降。

另外,通过由空气供给通道35、空气流通槽33和空气吹出孔37构成空气供给用流动通道31,能够使导入空气供给通道35的高压空气通过空气流通槽33在圆周方向遍布,因此即使空气供给通道35的数量少于空气吹出孔37的数量,也能够使导入空气供给通道35的高压空气从空气吹出孔37均等地吹出。

进一步,空气供给通道35和空气流通槽33能够容易地形成在芯部件19,另外,空气吹出孔37也能够容易地形成在外侧筒部17,因此能够简单地构成将空气从空气供给口引导到空气吹出孔37的空气供给用流动通道31。例如,空气供给通道35能够仅通过从肋7的轴向端面形成轴向孔35A,并从内侧筒部15的外周面15a形成径向孔35B以与该轴向孔35A连通而容易地形成。

另外,在芯部件19和作为其材料的圆柱部件由如机械结构用碳素钢等加工性良好的材料形成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进行用于使轴部3、肋7和内侧筒部15成形的挖通加工和空气流通槽33、空气供给通道35的形成加工。

进一步,在外侧筒部17由如不锈钢等具有刚性、耐蚀性的材料形成的情况下,当通过印刷装置50对罐进行印刷时,能够防止外侧筒部17变形或被油墨等腐蚀。

而且,根据具备该印版滚筒1的印刷装置50,通过设置轻量的印版滚筒1能够实现印刷装置50的轻量化。另外,由于能够抑制印刷时印刷不均匀的产生,因此能够提高罐的成品率。

进一步,由于能够抑制印版滚筒1生锈,因此可以不更换同一印版滚筒1而长时间使用,作为结果能够实现印刷装置50的运行成本削减。

另外,根据印版滚筒1的制造方法,在将圆柱部件在其轴向挖通使轴部3、肋7和内侧筒部15一体成形而制造芯部件19之后,将芯部件19压入外侧筒部17,因此能够防止内侧筒部15的外径尺寸相对于外侧筒部17的内径尺寸产生偏差。即,能够使内侧筒部15高精度地成形。特别地,通过线切割加工或切削加工等机械加工进行上述成形,能够进一步高精度地完成轴部3、肋7和内侧筒部15的形状。

下面,参考图6、7,对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印版滚筒进行说明。如图6、7所示,该实施方式的印版滚筒71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具备一体形成轴部3、多个肋7和内侧筒部15的芯部件19、以及对于内侧筒部15的外周面15a无间隙地压入的外侧筒部17而构成,但是关于从肋7的轴向端面到筒状部5的外周面5a贯通的空气供给用流动通道73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形成有四个肋7,但至少沿轴部3的圆周方向相间均等的间隔配置多个即可,例如也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形成三个。

空气供给用流动通道73具备:从内侧筒部15的外周面15a凹陷形成的多个空气流通槽75A、75B、75C(图示例为三个);从一个肋7的轴向端面到各空气流通槽75A、75B、75C的底部贯通的空气供给通道77;以及在外侧筒部的厚度方向贯通,并配置在空气流通槽75A、75B、75C上的多个空气吹出孔79而构成。

各空气流通槽75A、75B、75C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形成在内侧筒部15的外周面15a的整个圆周方向上,多个空气流通槽75A、75B、75C相互空出间隔沿中心轴O方向并排配置。

空气供给通道77由从一个肋7的轴向端面沿中心轴O方向延伸的一个轴向孔77A、以及从各空气流通槽75A、75B、75C的底部向径向内侧延伸以分别与轴向孔77A连通的多个径向孔77B、77C、77D(图示例为三个)构成。

另外,配置在同一空气流通槽75A、75B、75C上的多个空气吹出孔79,在外侧筒部17的圆周方向上相间均等的间隔排列,分别构成空气吹出孔组79A、79B、79C。而且,这些多个空气吹出孔组79A、79B、79C相互空出间隔沿中心轴O方向并排配置,以与多个空气流通槽75A、75B、75C的配置相对准。

上述结构的印版滚筒71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制造。

而且,当对该印版滚筒71装卸套筒印版P时,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从在肋7的轴向端面开口的空气供给用流动通道73的空气供给口将高压空气供给到空气供给用流动通道73内,从在筒状部5的外周面5a开口的空气供给用流动通道73的空气吹出孔79吹出高压空气,在该状态下使套筒印版P相对于印版滚筒1沿轴向移动即可。

另外,该印版滚筒71也能够用于第一实施方式所记载的罐印刷装置50。

根据上述印版滚筒71,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进一步,在该结构中,由于能够从外侧筒部17的外周面5a的轴向的多个部位吹出高压空气,因此在装卸套筒印版P的过程中,能够较长地维持由高压空气造成的套筒印版P的膨胀状态,能够进一步顺利地装卸。

下面,参考图8、9对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印版滚筒进行说明。如图8、9所示,该实施方式的印版滚筒81与上述两个实施方式同样,具备一体形成轴部3、多个肋7和内侧筒部15的芯部件19、以及对于内侧筒部15的外周面15a无间隙地压入的外侧筒部17,但是在具备多个空气供给用流动通道这一点与上述两个实施方式不同。

在该印版滚筒81中,在内侧筒部15上形成有从其外周面15a凹陷形成的多个流通槽85A、85B(图示例为两条),相互空出间隔沿中心轴O方向并排配置。

另外,在外侧筒部17上形成有在其厚度方向贯通并配置在空气流通槽85A、85B上的多个空气吹出孔89。而且,配置在同一空气流通槽85A、85B上的多个空气吹出孔89,在外侧筒部17的圆周方向上相间均等的间隔排列,分别构成空气吹出孔组89A、89B。进一步,多个空气吹出孔组89A、89B相互空出间隔沿中心轴O方向并排配置,以与多个空气流通槽85A、85B的配置相对准。

而且,在相互以中心轴O为中心位于轴对称的位置的多个肋7(图示例为四个)上形成有从其轴向端部到单独的空气流通槽85A、85B的底部贯通的多个空气供给通道87、88(图示例为两个)。即,各空气供给通道87、88与沿轴向排列的多个空气流通槽85A、85B分别连通。

这里,与第一空气流通槽85A连通的第一空气供给通道87,由从肋7的轴向端面沿中心轴O方向延伸的轴向孔87A、以及从第一空气流通槽85A的底部向径向内侧延伸以与轴向孔87A连通的径向孔87B构成。

另外,与第二空气流通槽85B连通的第二空气供给通道88,由从肋7的轴向端面沿中心轴O方向延伸的轴向孔88A、以及从第一空气流通槽85B的底部向径向内侧延伸以与轴向孔88A连通的径向孔88B构成。

而且,通过第一空气流通槽85A、第一空气供给通道87和第一空气吹出孔组89A构成第一空气供给用流动通道83A。另外,通过第二空气流通槽85B、第二空气供给通道88和第二空气吹出孔组89B构成第二空气供给用流动通道83B。

上述结构的印版滚筒81能够与上述两个实施方式同样地制造,另外,能够使用于同样的罐印刷装置50。

而且,根据该印版滚筒81,具有与上述两个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进一步,能够对形成在轴向的各部位的每个空气吹出孔组89A、89B单独地控制高压空气的供给。因此,当使套筒印版P沿轴向移动以对印版滚筒81装卸套筒印版P时,能够仅从被套筒印版P覆盖的空气吹出孔组89A、89B吹出高压空气。即,还具有能够防止无谓地吹出高压空气,有效地装卸套筒印版P的效果。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三个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可以变更。例如,空气流通槽33、75A~75C、85A、85B形成在内侧筒部15的外周面15a上,但是形成为至少将空气供给通道35、77、87、88与多个空气吹出孔37、79、89连通即可。即,空气流通槽33、75A~75C、85A、85B例如也可以形成在外侧筒部17的内周面17b上。

在此情况下,空气吹出孔37、79、89在空气流通槽33、75A~75C、85A、85B的底部开口,在内侧筒部15的外周面15a开口的空气供给通道35、77、87、88的开口部分与空气流通槽33、75A~75C、85A、85B相对配置。另外,空气流通槽33、75A~75C、85A、85B例如也可以形成在内侧筒部15的外周面15a和外侧筒部17的内周面17b二者上。

另外,空气流通槽33、75A~75C、85A、85B在内侧筒部15的外周面15a或外侧筒部17的内周面17b上在其整个圆周方向形成,但例如也可以将空气流通槽33、75A~75C、85A、85B在圆周方向分割以形成多个,分割的多个空气流通槽33、75A~75C、85A、85B分别与单独的空气供给通道35、77、87、88连通。即,在该情况下,以在圆周方向排列的空气吹出孔37、79、89与任一个空气供给通道35、77、87、88连通的方式形成多个空气流通槽33、75A~75C、85A、85B即可。

进一步,空气供给通道35、77、87、88的空气供给口形成在肋7的轴向端面上,但并不限于此,形成在至少能够将空气导入到空气供给通道35、77、87、88的位置即可。即,该空气供给口能够形成在露出外方的肋7的外表面、轴部3的外周面3a和轴向端面、筒状部5的内周面5b、筒状部5的外周面5a之中未配设套筒印版P的位置等任意的位置。此外,作为肋7的外表面的具体示例,除了肋7的轴向端面以外,还可以举出沿着中心轴O延伸的肋7的侧面。

另外,空气供给通道35、77、87、88由沿相互正交的方向延伸的轴向孔35A、77A、87A、88A以及径向孔35B、77B~77D、87B、88B构成,但至少从肋7的轴向端面到空气流通槽33、75A~75C、85A、85B内贯通形成即可。即,空气供给通道35也可以例如以相对于轴向倾斜的方式从肋7的轴向端面到空气流通槽33、75A~75C、85A、85B的底部直线延伸而形成。

进一步,外侧筒部17对于内侧筒部15的外周面15a无间隙地压入,但至少空气流通槽33、75A~75C、85A、85B与空气吹出孔37、79、89的连通部分对于外方密闭即可,因此也可以不特别压入。即,如果是与空气流通槽33、75A~75C、85A、85B和空气吹出孔37、79、89的连通部分分离的位置,也可以在外侧筒部17的内周面17b与内侧筒部15的外周面15a之间形成间隙。因此,当制造印版滚筒1时,并不必须成为将芯部件19压入外侧筒部17的状态,成为至少将圆柱部件安装到外侧筒部17的状态即可。

另外,芯部件19通过线切割加工或切削加工等机械加工实施挖通加工而制造,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例如通过铸造来制造。

进一步,印版滚筒1分割为外侧筒部17与芯部件19而形成,但它们也可以一体形成。即,筒状部5也可以为一体形成外侧筒部17与内侧筒部15的结构。在该情况下,不形成空气流通槽33、75A~75C、85A、85B,直接将形成在肋7上的空气供给通道35、77、87、88与形成在筒状部5上的空气吹出孔37、79、89连接即可。

即使如此构成也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能够实现印版滚筒1的轻量化和印刷时的放热性提高,另外,也能够抑制结露的发生。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印版滚筒1、71、81上,也可以配设例如随着其旋转在间隙区域S产生气流的翅片。具体而言,例如图10所示,以中心轴O为中心使多个肋7以沿同一圆周方向扭转的方式倾斜,构成为上述翅片即可。

在该情况下,通过在印刷时印版滚筒1、71、81旋转在间隙区域S产生气流,以冷却印版滚筒1、71、81,因此也能够防止连续运转时温度过度上升。因此,在安装于印版滚筒1、71、81的套筒印版P上涂布的油墨的温度上升得到抑制,油墨粘度稳定,作为结果能够进一步有效地防止印刷不均匀的产生。

另外,通过将肋7构成为翅片,不会增加印版滚筒1、71、81的部件数量,不会使部件的形状复杂,就能够冷却印版滚筒1、71、81。

进一步,高压空气从空气吹出孔37、79、89的吹出,在对印版滚筒1、71、81装卸套筒印版P时进行,但至少对印版滚筒1、71、81安装套筒印版P时进行即可。而且,当从印版滚筒1、71、81卸下套筒印版P时,也可以例如通过刀具等切断套筒印版P。

图11是说明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印版滚筒的概略结构的部分透视立体图,图12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印版滚筒的概略侧视图,图13是表示使用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印版滚筒的罐印刷装置的概略图。

第四实施方式的印版滚筒1010形成为圆筒状,在其外周面具备施有印刷设计(图像部)的树脂制印版(未图示),配设在以作为被印刷体的饮料罐等为对象的罐印刷装置上。另外,作为印刷的种类,采用凸版印刷、例如胶版印刷或可采用低印压印刷的柔性版印刷。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在外周面能装卸的圆筒状套筒部件(未图示),使用对配置在该套筒部件上的印版直接进行激光加工以操作性良好地形成图像部之后,将每个套筒部件在印版滚筒1010的外周面上装卸的CTS技术。

如图11、图12所示,印版滚筒1010具备:围绕中心轴C旋转的圆筒状的轴部1001;以及与该轴部1001同轴地配置在该轴部1001的外侧,与轴部1001在中心轴C方向上大致等长设定的圆筒状的筒状部1002。筒状部1002与轴部1001相比厚度较薄地形成而轻量化,另外,平行于中心轴C延伸的大致平板状的多个肋1003在圆周方向均等地配设,以连接筒状部1002的内周面与轴部1001的外周面。另外,这些轴部1001与筒状部1002之间的空间为区域S,区域S的中心轴C方向的两端部为对外部气体开放的状态。

在轴部1001中插入有设置在印刷装置主体并用于沿旋转方向R驱动印版滚筒1010的驱动轴1011的前端部分。轴部1001的内径与驱动轴1011的前端部分的外径设定为大致相同尺寸并配合,在嵌合的一体状态下,通过未图示的键部件等在旋转方向R上彼此不可移动。另外,这些轴部1001与驱动轴1011能装卸。

另外,印版滚筒1010例如其外径为φ200mm左右,中心轴C方向的长度为大致190mm左右,转数设定为800rpm以下。

另外,在轴部1001的外周面上,大致平板状的多个翅片1004以该外周面为根端竖立设置。如图12所示,这些翅片1004在轴部1001的外周面上沿圆周方向均等地配设,其从轴部1001的外周面向径向外方延伸的高度设定为稍短于区域S的径向大致中央部分。另外,在轴部1001与驱动轴1011配合的状态下,各个翅片1004随着从中心轴C方向的一侧(图11中的右侧)的驱动轴1011的根端侧向着另一侧(图11中的左侧)的驱动轴1011的前端侧而逐渐沿旋转方向R扭转、倾斜,形成为大致螺旋状,沿与中心轴C非平行的方向延伸。

另外,这些翅片1004的中心轴C方向的长度设定为印版滚筒1010的中心轴C方向的全长的1/5~1/2左右。作为这些翅片1004的材质,可以使用例如铁或钛等金属材料,但并不限定于这些。但是,更优选地,使用放热效果好的材料。

下面,对使用本发明的印版滚筒1010的罐印刷装置1050进行说明。

如图13所示,该罐印刷装置1050具有油墨附着机构1051和罐移动机构1052。

油墨附着机构1051具备:对印刷的各色分别设置的多个墨辊单元1055、以及将从各墨辊单元1055转印的油墨转印至形成有底漆膜的大致圆筒状的工件(罐)1056的外周面的橡皮布轮1057。

墨辊单元1055具有:填充有印刷的颜色油墨的油墨源1061、与油墨源1061接触并接收油墨的输送辊1062、从输送辊1062向橡胶辊1063传送油墨的多个辊组成的中间辊1064、以及与橡胶辊1063接触的印版滚筒1010。另外,在印版滚筒1010的外周面上设置有能装卸的套筒部件,进一步在套筒部件的外周面上配设有形成有图像部的印版。另外,这些印版滚筒1010被罐印刷装置1050的驱动轴1011能旋转地支撑。

另外,在橡皮布轮1057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多张与印版滚筒1010的印版接触的橡皮布1066。

另外,罐移动机构1052具备:引入工件1056的罐滑槽1067、旋转自如地保持从罐滑槽1067供给的工件1056的心轴1068、以及使安装在该心轴1068上的工件1056依次向油墨附着机构1051方向旋转移动的心轴转台1069。

在罐印刷装置1050中,各个不同颜色的油墨从各墨辊单元1055的油墨源1061经由输送辊1062、中间辊1064和橡胶辊1063,附着到配设在印版滚筒1010的外周面上的印版上。而且,各油墨从这些印版作为图案承载到旋转的橡皮布轮1057上的橡皮布1066上,该图案一边与保持在心轴1068上的工件1056的罐身接触一边印刷。而且,这些各色油墨的图案重合,在罐身上印刷一个图形。即,印刷在罐身上的图形由各色印版滚筒1010的印版的图像部的图案重合而形成。

如以上说明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印版滚筒1010,在印刷时印版滚筒1010沿旋转方向R旋转时,随着该旋转翅片1004搅入区域S的气体以使从中心轴C方向的另一侧向一侧产生气流。因此,在区域S中外部气体从中心轴C方向的另一侧流入,并且该外部气体被用于与形成区域S的曲面或平面等热交换之后,从一侧送出。即,通过这样的气流印版滚筒1010被冷却,防止在连续运转时印版滚筒1010的温度过度上升。所以,涂布在印版滚筒1010的外周面的印版上的油墨的温度上升得到抑制,油墨粘度稳定,能够良好地保持油墨的着墨和配色等的精度。

另外,所述气流的流动方向设定为从中心轴C方向的另一侧向一侧,因此易于将冷却的外部气体引入区域S,该外部气体有效地冷却印版滚筒1010之后,进一步冷却驱动轴1011,抑制从运转时发热的驱动轴1011向印版滚筒1010的热传导,因此冷却效率进一步提高。

即,完全不需要如现有这样设置用于产生冷却印版滚筒1010的冷风的强制空冷装置,和设置用于使由强制空冷装置产生的冷风向印版滚筒1010的轴部1001吹出的空冷风道等,简便地构成装置,降低了设备费用、运转费用以及维护费用。

另外,由于在本实施方式的印版滚筒1010中使用CTS技术,因此能够以良好的精度容易地进行印版滚筒1010的印版的位置调整,另外能够简便地进行用于在印版上形成图像部的操作工序和印版的更换(装卸)作业,提高生产率。进一步,通过有效地冷却使用CTS技术的印版滚筒1010,从而通过它们的相乘效果生产率得到飞跃性提高。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4是说明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印版滚筒的概略结构的部分透视立体图,图15是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印版滚筒的概略侧视图。

此外,对与前述第四实施方式的印版滚筒1010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

如图14、图15所示,在第五实施方式的印版滚筒1020的筒状部1002的内周面上,大致平板状的多个翅片1014以该内周面为根端竖立设置。如图15所示,这些翅片1014在该筒状部1002的内周面上沿圆周方向均等地配设,其从筒状部1002的内周面向径向内方延伸的高度设定为区域S的径向大致中央部分。另外,在轴部1001与驱动轴配合的状态下,各个翅片1014随着从中心轴C方向的一侧(图14中的右侧)的驱动轴的根端侧向着另一侧(图14中的左侧)的驱动轴的前端侧而逐渐沿旋转方向R扭转倾斜,形成为大致螺旋状,沿与中心轴C非平行的方向延伸。另外,这些翅片1014的中心轴C方向的长度设定为印版滚筒1020的中心轴C方向的全长的1/5~1/2左右。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印版滚筒1020也与前述的印版滚筒1010同样在罐印刷装置1050上配设多个,用于罐的印刷。

如以上说明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印版滚筒1020,在印刷时印版滚筒1020沿旋转方向R旋转时,随着该旋转翅片1014搅入区域S的气体,以使从中心轴C方向的另一侧向一侧产生气流。因此,能够具有与前述第四实施方式的印版滚筒1010中说明的效果同样的效果。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6是说明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印版滚筒的概略结构的部分透视立体图,图17是表示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印版滚筒的概略侧视图。

此外,对与前述第四、第五实施方式的印版滚筒1010、1020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

如图16、图17所示,第六实施方式的印版滚筒1030,连接筒状部1002的内周面与轴部1001的外周面、相对于中心轴C倾斜形成、沿与中心轴C非平行的方向延伸的大致平板状的多个肋1023沿圆周方向均等地配设,这些肋1023作为用于在区域S产生气流的翅片1024。即,在轴部1与驱动轴配合的状态下,各个肋1023随着从中心轴C方向的一侧(图16中的右侧)的驱动轴的根端侧向着另一侧(图16中的左侧)的驱动轴的前端侧而逐渐沿旋转方向R扭转倾斜,形成为大致螺旋状。另外,这些肋1023的中心轴C方向的长度设定为与印版滚筒1030的中心轴C方向的全长大致相同长度。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印版滚筒1030也在前述的罐印刷装置1050上配设多个,用于的罐印刷。

如以上说明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印版滚筒1030,由于将连接轴部1001的外周面与筒状部1002的内周面的肋1023作为用于冷却的翅片1024,因此结构部件与现有相比并不会增加,能够获得以简便的结构来冷却印版滚筒1030的效果。

下面,对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8是说明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的印版滚筒的概略结构的部分透射立体图。

此外,对与前述第四、第五、第六实施方式的印版滚筒1010、1020、1030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

如图18所示,第七实施方式的印版滚筒1040,在筒状部1002的中心轴C方向的另一侧(图18中的左侧)的端部上,与中心轴C同轴且能装卸地配设有大致车轮状或相互连接多个桨叶的径向外方的端部而成的大致螺旋桨状的冷却部件1041。即,冷却部件1041在轴部1001与驱动轴1011配合的状态下,配设在驱动轴1011的前端侧。冷却部件1041具有大致圆筒状的轴部1042、以及与轴部1042的外侧同轴配设的大致圆环状的环体1043,由大致平板状的多个翅片1034连接这些轴部1042与环体1043而形成。另外,环体1043的外径与筒状部1002的外径为大致相同尺寸。

这些翅片1034在轴部1042的外周面沿圆周方向均等地配设,各个翅片1034形成为随着从中心轴C方向的一侧(图18中的右侧)向另一侧而逐渐沿旋转方向R扭转倾斜,沿与中心轴C非平行的方向延伸。

另外,贯通冷却部件1041的轴部1042的中心轴的贯通孔,设定为另一侧的内径大于一侧,形成大致多段圆柱孔状。在轴部1042的另一侧的端部配设有形成为中空圆顶状能拆卸的卡扣式盖件1044,在该盖件1044的内部,配置有沿中心轴C方向延伸的外螺纹(未图示),其螺纹部分间隙配合在轴部1042的贯通孔中,同时从轴部1042向一侧突出。另外,在驱动轴1011的另一侧的前端面上,形成有沿中心轴C方向钻孔并被螺纹加工的内螺纹孔1011a。

而且,通过这些外螺纹与内螺纹孔1011a螺纹配合,冷却部件1041被安装在印版滚筒1040上。此外,为了在印版滚筒1040旋转时不使冷却部件1041的外螺纹缓慢空转,优选使用止转销或螺丝防松剂等(未图示)。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印版滚筒1040也在前述的罐印刷装置1050上配设多个,用于罐的印刷。

如以上说明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印版滚筒1040,在印版滚筒1040的中心轴C方向的端部能装卸的冷却部件1041上形成有翅片1034,当印版滚筒1040沿旋转方向R旋转时,轴部1001与冷却部件1041一体旋转,该冷却部件1041的翅片1034在轴部1001与筒状部1002之间的区域S中从另一侧的驱动轴1011的前端侧向一侧的驱动轴1011的根端侧产生气流。因此,在罐印刷装置1050上设置多个印版滚筒1040的情况下,能够按照各个印版滚筒1040所希望的冷却温度来设定冷却部件1041的翅片1034的枚数和形状,或者通过改装容易地设置冷却部件1041,能够灵活对应各种各样的印版滚筒1040的冷却要求。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前述第四~第七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可以施加各种变更。

例如,在第四~第七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使翅片分别相对于中心轴C倾斜,沿与中心轴C非平行的方向延伸而形成,但是只要翅片能在区域S产生气流即可,并不限定于此。即,也可以例如使多个翅片在圆周方向上均等地沿中心轴C方向延伸,形成多翅片式风扇状,当印版滚筒旋转时,从径向内方向外方产生气流。另外,也可以例如对于中心轴C平行地形成多个短尺寸的翅片,并且将这些翅片以随着从中心轴C方向的一侧向另一侧逐渐沿旋转方向R阶梯状地配置的方式排列。

另外,在第四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轴部1001的外周面竖立设置翅片1004,在第五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筒状部1002的内周面竖立设置翅片1014,但也可以同时竖立设置这些翅片1004、1014。另外,进一步也可以混合第六实施方式的肋1023(翅片1024)和第四实施方式的翅片1034,形成印版滚筒。

另外,翅片的径向的高度和中心轴C方向的长度、或者数量和形状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

另外,在第四~第七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翅片随着从中心轴C方向的一侧向另一侧而逐渐沿旋转方向R倾斜形成,印版滚筒旋转而产生的气流从另一侧向一侧流动,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设定为翅片随着从中心轴C方向的另一侧向一侧而逐渐沿旋转方向R倾斜形成,印版滚筒沿旋转方向R旋转而产生的气流从一侧向另一侧流动。

另外,或者,也可以将倾斜不同的多个不同翅片相互错开排列,在区域S中产生乱流以冷却印版滚筒。

另外,翅片(肋)只要配设为随着轴部1001的旋转在区域S中产生气流即可,例如翅片也可以为平行于中心轴C方向延伸的平板状。

另外,在第七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冷却部件1041能装卸地配设在印版滚筒1040的中心轴C方向的驱动轴1011的前端侧,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为能装卸地配设在驱动轴1011的根端侧的结构。

另外,在第四~第七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印版滚筒的轴部1001形成为圆筒状,但并不限定于此。即,也可以为大致圆柱状或大致锥状或者其他形状。

另外,在第四~第七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印刷的种类为凸版印刷,但印刷的种类并不限定于此。即,例如如果将本发明用于无水平版印刷等,则能够抑制印版滚筒的温度上升,防止印版的劣化,从而进行长期稳定的印刷。

另外,在第四~第七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印版滚筒的外周面上设置有能装卸的套筒部件,在该套筒部件的外周面上配设有印版,但并不限定于此。即,代替使用套筒部件,例如也可以是直接将板状印版夹紧能装卸地固定在印版滚筒的外周面上的结构。

进一步,第四~第七实施方式能够与前述第一~第三实施方式共同存在。例如,也能够在结构为通过空气供给通道从空气吹出孔吹出气体从而使套筒印版直径扩大并安装的印版滚筒上,配设在轴部的外周面与筒状部之间的间隔中产生气流的翅片。

下面,对本发明第八实施方式的印版滚筒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印版滚筒2040以贴紧的方式支撑成圆筒状的套筒印版2030。如图19~21所示,该印版滚筒2040具备:外形成沿轴线L方向延伸的大致圆柱状并位于内周侧的芯部件2050、以及成圆筒状并在同一轴线上配置在芯部件2050的外周侧的套筒部件2060。

芯部件2050具备:具有在轴线L方向贯通的嵌入孔2051的内侧筒部2052、与该内侧筒部2052的外周面隔开间隔配置的外侧筒部2053、以及沿径向延伸并将内侧筒部2052与外侧筒部2053一体连结的多个(图示例为三个)肋2054。

在设置在内侧筒部2052上的嵌入孔2051中嵌插有印刷装置的旋转轴2006,印版滚筒2040能装卸地安装在印刷装置上。在固定在旋转轴2006的状态下,旋转轴2006的旋转力被传递到芯部件2050,从而使印版滚筒2040围绕轴线L旋转。

肋2054在内侧筒部2052或外侧筒部2053的圆周方向形成宽度狭窄的大致板状,从内侧筒部2052的外周面到外侧筒部2053的内周面延伸,并在轴线L方向延伸而形成。具体而言,各肋2054的位于其径向内侧的一端部被一体固定在内侧筒部2052的外周面上,另一端部被一体固定在外侧筒部2053的内周面上。而且,多个肋2054在芯部件2050的圆周方向上相间均等的间隔配置。因此,在该印版滚筒2040中,由上述的肋2054、内侧筒部2052与外侧筒部2053,限定从轴线L方向的两端部向外方开放的间隙区域S。

在多个肋2054之中的一个上设置有从轴线L方向端面(外表面)沿轴线L方向延伸的空气供给通道2055。

另外,在外侧筒部2053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在轴线L方向一部分上沿径向凹陷的环状槽2056。与前述的空气供给通道2055连通,并向径向外侧延伸的空气联络通道2057在该环状槽2056的底部开口。

套筒部件2060被配合在芯部件2050的外周侧,如图20和图22所示,在其轴线L方向的一端部上形成有向内周侧突出的卡止部2061。

当将芯部件2050压入套筒部件2060时,卡止部2061与芯部件2050的轴线L方向端面抵接,发挥对套筒部件2060相对于芯部件2050的轴线L方向位置进行定位的作用。此外,卡止部2061的内径尺寸设定为大于芯部件2050的内周面的内径尺寸,在压入状态下不会比芯部件2050的内周面更向内侧突出。

另外,在套筒部件2060上形成有多个在其厚度方向(径向)贯通的空气吹出孔2062,多个空气吹出孔2062在套筒部件2060的圆周方向上相间均等的间隔排列。

这些多个空气吹出孔2062,在将芯部件2050压入套筒部件2060的状态下,配置在芯部件2050的环状槽2056上(径向外侧),经由环状槽2056与空气联络通道2057和空气供给通道2055连通。

此外,在图示例中,环状槽2056和多个空气吹出孔2062靠近印版滚筒2040的轴线L方向的一端部侧配置,但也可以配置在例如轴线L方向的中间位置。此外,在如图示例所示地将环状槽2056和多个空气吹出孔2062靠近轴线L方向的一端部侧配置的情况下,如图22所示,优选从印版滚筒2040的轴线L方向的另一端部侧插入旋转轴2006以构成印版滚筒2040。

在芯部件2050和套筒部件2060上分别形成有用于对它们的相对圆周方向位置进行定位的有底孔2058和贯通孔2063。即,在芯部件2050上形成有从其外周面凹陷的有底孔2058,在套筒部件2060上形成有在其厚度方向贯通的贯通孔2063。这里,在将套筒部件2060安装到芯部件2050的状态下,有底孔2058与贯通孔2063的轴向位置一致。

因此,在该状态下,通过调整芯部件2050与套筒部件2060的相对圆周方向位置以使有底孔2058与贯通孔2063相互连通,将定位销2041插入这些有底孔2058与贯通孔2063,也能够对芯部件2050与套筒部件2060的相对圆周方向位置进行定位。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芯部件2050与套筒部件2060由彼此不同的材质构成,具体而言,芯部件2050由加工性优异的碳素钢构成,套筒部件2060由耐蚀性和刚性优异的不锈钢构成。

下面,对如前述结构的印版滚筒204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当制造本实施方式的印版滚筒2040时,首先,通过将由碳素钢构成的圆柱部件(未图示)在其轴线L方向进行挖通加工,使内侧筒部2052、肋2054和外侧筒部2053一体成形。即,该圆柱部件的挖通部分成为嵌入孔2051和间隙区域S,由此制造芯部件2050。此外,圆柱部件的挖通加工可通过各种加工方法实施,更优选地,通过线切割加工或切削加工等机械加工进行。此时,嵌入孔2051由于嵌入印刷装置的旋转轴2006,因此要求高尺寸精度。

另外,在圆柱部件的外周面上通过切削加工等形成有环状槽2056。进一步,在肋2054上钻孔有空气供给通道2055,在环状槽2056的底部钻孔有空气联络通道2057,这些空气供给通道2055与空气联络通道2057连通。

套筒部件2060通过将由不锈钢构成的环状素材切削加工为规定尺寸,并钻孔有多个空气吹出孔2062而成形。此外,在套筒部件2060的外周面上无需进行电镀处理。

而且,在将芯部件2050压入套筒部件2060的内周侧,调整轴线L方向位置以使套筒部件2060的卡止部2061与芯部件2050的端面抵接之后,对有底孔2058和贯通孔2063进行钻孔。而且,在该有底孔2058和贯通孔2063中插入有定位销2041。如此,制出本实施方式的印版滚筒2040。

下面,对安装在本实施方式的印版滚筒2040上的套筒印版2030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所使用的套筒印版2030,如图23和图24所示,具备沿轴线L延伸成圆筒状的套筒支撑体2031、以及配设在套筒支撑体2031的外周侧的版材2032。

版材2032例如由可通过激光雕刻的感光性树脂构成,形成为厚度0.5mm~1.0mm的圆筒状。该版材2032通过在套筒支撑体2031的外周面上涂布熔融树脂并使熔融树脂硬化,从而与套筒支撑体2031一体成形。而且,通过蚀刻或激光加工形成具有图像图案的凸版2033(版主体)。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凸版2033、2033夹着轴线L配设在相对的位置。

套筒支撑体2031由纤维增强塑料(FRP)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树脂形成,其厚度为0.1mm~0.5mm。

而且,套筒印版2030整个厚度为0.6mm~1.5mm,内径设定为比印版滚筒2040的外径稍小。

下面,对套筒印版2030对于该印版滚筒2040的安装方法进行说明。

当对印版滚筒2040安装套筒印版2030时,首先,将套筒印版2030的一部分嵌入印版滚筒2040的一端。在该状态下,将高压空气供给到在肋2054的轴线L方向端面开口的空气供给通道2055。这样一来,通过空气供给通道2055和空气联络通道2057空气被供给到环状槽2056内并沿圆周方向扩散。而且,从在套筒部件2060的外周面开口的空气吹出孔2062吹出高压空气。

在由于从空气吹出孔2062吹出的高压空气套筒印版2030直径扩大的状态下,使套筒印版2030沿轴线L方向移动。而且,在调整套筒印版2030的轴线L方向位置、圆周方向位置之后,通过停止高压空气的供给,套筒印版2030恢复原来的内径,将套筒印版2030安装在印版滚筒2040的圆筒面上。

下面,对具备本实施方式的印版滚筒2040的胶版印刷装置2000A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胶版印刷装置2000A是对成圆筒状的罐体的外周面实施印刷的罐印刷装置。图25示出胶版印刷装置2000A的概略。

胶版印刷装置2000A大致由配置有多个的油墨附着机构2000B和罐移动机构2000C构成。

油墨附着机构2000B由供给油墨的墨辊单元2001、以及具备多张橡皮布2009的橡皮布轮2008构成,其中,橡皮布2009在与墨辊单元2001接触并转印油墨之后,与罐身2020的外周面接触并印刷(附着)该油墨。

墨辊单元2001由油墨源2002、与油墨源2002接触并接收油墨的输送辊2003、与该输送辊2003连接并由多个辊构成的中间辊2004、与该中间辊2004连接的橡胶辊2005、以及与该橡胶辊2005连接的印版滚筒2040构成,在印版滚筒2040的外周面上配设有具备凸版2033的套筒印版2030,该凸版2033具备转印至罐身2020的图像图案。在橡皮布轮2008的外周面上具备多张橡皮布2009,该橡皮布2009与配设在印版滚筒2040的外周面上的套筒印版2030的凸版2033接触,并与罐身罐体2020接触。

罐移动机构2000C由引入罐身2020的罐滑槽2010、旋转自如地保持从该罐滑槽2010供给的罐身2020的心轴2011、以及使安装在该心轴2011上的罐身2020依次向油墨附着机构2000B方向旋转移动的心轴转台2012构成。

在该胶版印刷装置2000A中,各个不同颜色的油墨从各个墨辊单元2001的油墨源2002经由输送辊2003、中间辊2004、橡胶辊2005附着到配设在印版滚筒2040的外周面上的凸版2033上,这些各色的油墨作为图案承载到旋转的橡皮布轮2008上的橡皮布2009上,该图案一边与保持在心轴2011上的罐身2020接触一边印刷。

本实施方式的印版滚筒2040被如此使用。

根据前述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印版滚筒2040,将嵌入旋转轴2006的嵌入孔2051的芯部件2050与安装有套筒印版2030的套筒部件2060分体设置,这些芯部件2050与套筒部件2060由彼此不同的材质构成,因此能够按照要求的特性适当选择芯部件2050和套筒部件2060的材质。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芯部件2050由加工性优异的碳素钢构成,因此能够使嵌入印刷装置的旋转轴2006的嵌入孔2051尺寸精度良好地成形,能够顺利地进行印版滚筒2040的装卸。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芯部件2050上设置有间隙区域S、空气供给通道2055、空气联络通道2057和环状槽2056,通过使用加工性良好的碳素钢能够容易且尺寸精度良好地使它们成形。另外,由于形成有间隙区域S,能够实现印版滚筒2040的轻量化。

另外,由于安装有套筒印版2030的套筒部件2060由耐蚀性、刚性优异的不锈钢构成,因此不在套筒部件2060的圆筒面上进行电镀处理,就能够抑制生锈。进一步,由于圆筒面的刚性提高,因此能够稳定进行印刷。

而且,根据具备该印版滚筒2040的胶版印刷装置2000A,通过将轻量的印版滚筒2040安装在旋转轴2006上,旋转动作稳定,能够抑制印刷时印刷不均匀的产生,从而能够提高罐的成品率。

进一步,由于能够抑制印版滚筒2040生锈,因此能够不更换而长时间使用同一印版滚筒2040,作为结果能够实现胶版印刷装置2000A的运转成本削减。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的印版滚筒进行说明。如图2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印版滚筒2140具备:外形成沿轴线L方向延伸的大致圆柱状并位于内周侧的芯部件2150、以及成圆筒状并在同一轴线上配置在芯部件2150的外周侧的套筒部件2160。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芯部件2150由不锈钢构成,套筒部件2160由树脂材料构成。

芯部件2150与第八实施方式同样,具备:具有在轴线L方向贯通的嵌入孔2151的内侧筒部2152、与该内侧筒部2152的外周面隔开间隔配置的外侧筒部2153、以及沿径向延伸将内侧筒部2152与外侧筒部2153一体连结的多个(图示例为三个)肋2154。

构成套筒部件2160的树脂材料例如由聚醚醚酮树脂(所谓PEEK树脂)构成,轻量且与碳素钢相比具有较低的热传导率。

该套筒部件2160的内径设定为在不压入芯部件2150的状态下小于芯部件2150的外径。因此,在压入芯部件2150的状态下,套筒部件2160直径扩大并在圆周方向上负荷有拉伸应力。

根据该结构的印版滚筒2140,由于芯部件2150由不锈钢构成,因此能够抑制芯部件2150中生锈。也就是说,还能够防止嵌入孔2151中生锈。由此,能够顺利地进行胶版印刷装置2000A的旋转轴2006的插拔。

另外,由于套筒部件2160由树脂材料构成,能够实现该印版滚筒2140进一步的轻量化。另外,由于在套筒部件2160上也不会生锈,能够精度良好地将印版配设在印版滚筒2140的圆筒面上。进一步,由于套筒部件2160的热传导率低,因此能够抑制从胶版印刷装置2000A的驱动部产生的热的传导,从而能够长时间进行稳定的印刷。

下面,对本发明第十实施方式的印版滚筒进行说明。如图2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印版滚筒2240具备:外形成沿轴线L方向延伸的大致圆柱状并位于内周侧的芯部件2250、以及成圆筒状并在同一轴线上配置在芯部件2250的外周侧的套筒部件2260。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芯部件2250由树脂材料构成,套筒部件2260由不锈钢构成。

芯部件2250与第八实施方式和第九实施方式不同,未形成间隙区域S,仅形成在轴线L方向贯通的嵌入孔2251。构成芯部件2250的树脂材料例如由聚醚醚酮树脂(所谓PEEK树脂)构成,轻量且与碳素钢相比具有较低的热传导率。

该芯部件2250被压入由不锈钢构成的套筒部件2260的内周侧,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印版滚筒2240。

根据该结构的印版滚筒2240,由于占据印版滚筒2240的大部分的芯部件2250由树脂材料构成,因此能够实现印版滚筒2240的大幅轻量化。另外,能够抑制芯部件2250中生锈,能够顺利地进行胶版印刷装置2000A的旋转轴2006的插拔。进一步,由于芯部件2250的热传导率低,因此能够抑制从胶版印刷装置2000A的驱动部产生的热的传导,能够长时间进行稳定的印刷。

进一步,由于套筒部件2260由耐蚀性优异的不锈钢构成,因此不会在圆筒面上生锈。另外,由于印版滚筒2240的圆筒面的刚性提高,因此能够稳定地进行印刷。进一步,由于套筒部件2260的刚性高,因此即使由树脂材料构成的芯部件2250热膨胀,也能够由套筒部件2260抑制变形,从而能够长时间进行稳定的印刷。

下面,对本发明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印版滚筒进行说明。如图2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印版滚筒2340具备:外形成沿轴线L方向延伸的大致圆柱状并位于内周侧的芯部件2350、成圆筒状并在同轴上配置在芯部件2350的外周侧的套筒部件2360、以及在芯部件2350与套筒部件2360之间形成的中间层2370。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芯部件2350由碳素钢构成,套筒部件2360由不锈钢构成,中间层2370由树脂材料构成。

芯部件2350与第八实施方式同样具备:具有在轴线L方向贯通的嵌入孔2351的内侧筒部2352、与该内侧筒部2352的外周面隔开间隔配置的外侧筒部2353、以及沿径向延伸将内侧筒部2352与外侧筒部2353一体连结的多个(图示例为三个)肋2354。

构成中间层2370的树脂材料例如由聚醚醚酮树脂(所谓PEEK树脂)构成,轻量且与碳素钢相比具有较低的热传导率。

根据该结构的印版滚筒2340,由于芯部件2350由加工性优异的碳素钢构成,因此能够使嵌入胶版印刷装置2000A的旋转轴2006的嵌入孔2351尺寸精度良好地成形,从而能够顺利地进行印版滚筒2340的装卸。另外,由于形成间隙区域S,因此能够实现印版滚筒2340的轻量化。

另外,由于安装有印版的套筒部件2360由耐蚀性、刚性优异的不锈钢构成,因此不在套筒部件2360的圆筒面上进行电镀处理,就能够抑制生锈。进一步,由于圆筒面的刚性提高,能够稳定地进行印刷。

进一步,由于在芯部件2350与套筒部件2360之间设置有由热传导率低的树脂材料构成的中间层2370,因此能够抑制从胶版印刷装置2000A的驱动部产生的热的传导,从而能够长时间进行稳定的印刷。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可以适当变更。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安装套筒印版的印版滚筒,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安装板状印版。

另外,在第十一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形成一个中间层,但并不限定于此,还可以形成两个以上的中间层。

进一步,说明了树脂材料为聚醚醚酮树脂(所谓PEEK树脂),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选择其他树脂材料。

另外,芯部件、套筒部件、中间层各自的材质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可以适当选择。

进一步,芯部件的形状(肋的配置、条数、形状)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可以适当设计。

此外,第八~第十一实施方式能够与前述第一~第三实施方式、和/或前述第四~第七实施方式共同存在。例如,构成为通过空气供给通道从空气吹出孔吹出气体,使套筒印版直径扩大而安装的印版滚筒的芯部件与套筒部件也可以由不同材质构成。另外,构成为通过空气供给通道从空气吹出孔吹出气体,使套筒印版直径扩大而安装,且配设有在轴部的外周面与筒状部之间的间隔产生气流的翅片的印版滚筒的芯部件与套筒部件,也能够由不同材质构成。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具体说明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实施例。

[实施例一]

作为实施例一,准备了在罐印刷装置1050上安装图16所示的印版滚筒1030的罐印刷装置。另外,在印版滚筒1030的外周面上安装套筒部件,在该套筒部件的外周面上配设印版。而且,使用该罐印刷装置1050,对工件1056以印刷速度:1600cpm进行印刷,连续运转两小时之后,用放射温度计测量印版表面的温度。

[实施例二]

作为实施例二,准备了在罐印刷装置1050上安装图18所示的印版滚筒1040的罐印刷装置。另外,在印版滚筒1040的前述另一侧的端部上安装了冷却部件1041。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一同样的条件进行测量。

[实施例三]

作为实施例三,准备了从图18所示的印版滚筒1040卸下冷却部件1041的印版滚筒。而且,将该印版滚筒1040安装到罐印刷装置1050,并对工件1056进行印刷。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一同样的条件进行测量。

[比较例]

另外,作为比较例,准备了在罐印刷装置1050上安装腔室式公知印版滚筒的罐印刷装置。详细而言,该印版滚筒在其中心轴C方向的两端部分分别具有圆板状的壁部,在这些壁部中由面向中心轴C方向的内侧的面、轴部的外周面以及筒状部的内周面包围的区域作为空气室。而且,该气体室为与外部气体隔断的密闭状。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一同样的条件进行测量。

【表1】

如表1所示,在实施例一~三中,印刷(两小时)后的印版表面的温度被抑制到45℃以下,如这些实施例所示,确认了即使在以使用套筒部件的放热性较低的印版滚筒进行印刷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充分的冷却效果。特别地,如实施例一、二所示,在区域S中,通过翅片(肋)从驱动轴1011的前端侧向根端侧产生气流的结构的情况下,印刷后的印版表面的温度被抑制到40℃以下,能够看到显著的效果。

另一方面,在比较例中,印刷后的印版表面的温度上升到50℃以上,能够看到油墨的变质,可知对印刷精度具有影响。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印版滚筒的轻量化,并能够防止印刷时印刷不均匀的产生。另外,还能够将结露的产生抑制到最小限度,防止套筒印版对于印版滚筒的装卸性下降。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印版滚筒及其冷却部件以及罐印刷装置,能够以简便的结构冷却印版滚筒,抑制印版的油墨温度的上升以使油墨粘度稳定,从而在连续运转时也能够确保油墨的着墨和配色等的精度。因此,能够提高印刷的精度和生产率,能够灵活地对应多种多样的印刷要求。

进一步,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可满足按照印刷条件(印刷情况)要求的各种特性的印版滚筒以及具备该印版滚筒的胶版印刷装置。如上所述,本发明在产业上是极为有用的。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