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治疗炎性浸润期褥疮的中药制备方法

一种治疗炎性浸润期褥疮的中药制备方法

摘要

一种治疗炎性浸润期褥疮的中药制备方法,属于中药制备方法技术领域。目前治疗炎性浸润期褥疮,一般采用磺胺类及抗菌素。若应用阿莫西林:偶见皮疹,可有恶心、上腹部不适、腹泻、伪膜性结肠炎等。该发明的技术方案为:取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大青叶、板蓝根、败酱草、鱼腥草、红藤、蚤休、翻白草、三棵针、鬼针草、乌蔹莓、托盘根、大黄、黄芩、黄连、生栀子和生甘草,以上19味药一起放入1000毫升水中,浸泡30分钟,然后文火煎制30分钟,过滤去渣得药液520毫升,煎出的药液即为治疗炎性浸润期褥疮的中药。它的优点是:制成的中药液毒副作用小,在消化道内吸收快,容易吸收,疗程短,治愈率高。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193402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1-01-05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陈希杰;

    申请/专利号CN201010259316.4

  • 发明设计人 陈希杰;

    申请日2010-08-23

  • 分类号A61K36/896;A61P17/02;

  • 代理机构济南鲁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左建华

  • 地址 250013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解放路117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1:22:20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3-10-16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A61K36/896 授权公告日:20111102 终止日期:20120823 申请日:20100823

    专利权的终止

  • 2011-11-02

    授权

    授权

  • 2011-10-05

    著录事项变更 IPC(主分类):A61K36/896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00823

    著录事项变更

  • 2011-07-27

    著录事项变更 IPC(主分类):A61K36/896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00823

    著录事项变更

  • 2011-07-27

    专利申请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A61K36/896 变更前: 变更后: 登记生效日:20110617 申请日:20100823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1-03-02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61K36/896 申请日:20100823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1-01-05

    公开

    公开

查看全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制备方法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讲是一种治疗炎性浸润期褥疮的中药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治疗炎性浸润期褥疮,一般采用磺胺类及抗菌素。①应用阿莫西林:偶见皮疹,可有恶心、上腹部不适、腹泻、伪膜性结肠炎等。②应用氨苄西林:可出现胃肠道不适。肌注局部有疼痛。无论口服或注射均可引起变态反应。③采用磺胺甲恶唑患者有时引起胃肠道反应、结晶尿、血尿、皮疹、药热及白细胞减少。④应用羧苄西林:可出现各种类型的变态反应。大剂量给药后可引起神经毒反应、肺水肿;用药期间可出现短暂性转氨酶升高与粒细胞减少。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发明一种治疗炎性浸润期褥疮的中药制备方法。炎性浸润期褥疮是一种常见病。本病多由病员长期卧床,皮肤经常受潮湿、磨擦等物理性刺激(如大小便失禁、床单皱折不平、床上有碎屑等,)使皮肤抵抗力降低等因素所致。

炎性浸润期褥疮的临床表现是:红肿部位如果继续受压,血液循环仍得不到改善,静脉回流受阻,局部静脉瘀血。受压表面呈紫红色,皮下产生硬结,皮肤因水肿而变薄,可出现水泡,此时极易破溃,如表皮松解、剥脱,可显露出潮湿红润的创面。血液检查:白细胞总数增多;中性粒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增多。

它的技术方案为:取连翘12重量份、紫花地丁12重量份、蒲公英15重量份、大青叶15重量份、板蓝根12重量份、败酱草9重量份、鱼腥草9重量份、红藤9重量份、蚤休6重量份、翻白草6重量份、三棵针6重量份、鬼针草6重量份、乌蔹莓6重量份、托盘根9重量份、大黄9重量份、黄芩9重量份、黄连9重量份、生栀子9重量份和生甘草6重量份,以上19味药一起放入1000毫升水中,浸泡30分钟,然后文火煎制30分钟,过滤去渣得药液520毫升,煎出的药液即为治疗炎性浸润期褥疮的中药。

该发明的优点是:本方19味中药,在药店均能买到,制作简单,制成的中药液毒副作用小,在消化道内吸收快,容易吸收,疗程短,治愈率高。君臣佐使,恰到好处。应用中药的同时,避免了西药磺胺药、抗菌素引起的不良反应、过敏反应和毒性反应。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大青叶、板蓝根、败酱草、鱼腥草、红藤、蚤休、翻白草、三棵针、鬼针草、乌蔹莓、托盘根。以上14味药多数味苦,性寒,均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凉血之功效。在治疗炎性浸润期褥疮的过程中,起主要治疗作用,故为君药。大黄、黄芩、黄连,这3味药均味苦性寒,皆有清热泄火之功。其中生大黄苦寒沉降、气味俱厚,力猛善走,能直达下焦,荡涤胃肠积滞,清泻血分实热。风热邪毒侵入咽喉,邪毒循经络直犯于肺,肺脏素有郁热,相结于咽喉。肺与大肠相表理,大黄清肠通便、泻火解毒,以治疗咽痛剧烈,壮热不退等症,有“上病下取”之意。黄芩兼能清热燥湿、清热安胎、清热降压。黄芩长于清上焦热。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黄芩含有黄芩素、贝加因及黄芩宁等。黄芩具有解热、利尿、抗菌、抗病毒、抗真菌、镇静及降压等作用。体外试验:黄芩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有较强的抗菌作用。黄连兼能清热燥湿、解毒医疮;大黄、黄芩、黄连,这3味药在治疗炎性浸润期褥疮的过程中,能辅助主药发挥治疗作用,故为臣药。生栀子:苦,寒。入心、肝、肺、胃、三焦经。泻火除烦,泄热利湿,凉血止血。能率诸药直达病灶,故为佐药。甘草:甘,平。入十二经。补脾润肺,益气复脉,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药性。既能纠诸药之偏性,又能缓解诸药之毒性,故为使药。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大青叶、板蓝根、败酱草、鱼腥草、红藤、蚤休、翻白草、三棵针、鬼针草、乌蔹莓、托盘根、大黄、黄芩、黄连、生栀子、生甘草。以上19味药配伍应用,共同起到清热解毒、清热泻火、消肿散结、清肠通便的作用,君臣佐使,配伍得当,是治疗炎性浸润期褥疮的最佳配方。连翘:苦,微寒。入心、小肠经。清热解毒,清火散结。紫花地丁:苦、辛,寒。入心、肝经。清热解毒。蒲公英:苦、甘,寒。入肝、胃经。清热解毒,清肝明目。大青叶:苦、咸,大寒。入心、胃经。清热解毒,凉血化斑。板蓝根:苦,寒。入心、胃经。清热凉血解毒。败酱草:辛,苦,微寒。入胃、大肠、肝经。清热解毒,行瘀排脓。鱼腥草:辛,微寒。入肺、肾、膀胱经。解热毒,消痈肿,利尿通淋。红藤:苦,平。入胃、大肠经。清热解毒,消痈散结。蚤休:微苦,凉,有小毒。入肝经。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翻白草;甘、微苦,平。入肝、脾、大肠经。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三棵针:苦,寒。入肺、肝、大肠经。清热解毒,清肠止痢。鬼针草:苦,微寒。入肺、胜地、胃、大肠经。清热解毒,活血散瘀,清肠止泻。乌蔹莓:酸、苦,寒。入肝、脾、膀胱经。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利尿。托盘根:苦、辛、微甘,凉。入肺、肝经。清热凉血,解毒消肿。大黄:苦,寒。入胃、大肠、脾、肝、心包经。清肠通便,泻火解毒,逐瘀通经。黄芩:苦、寒。入肺、大小肠、脾、胆经。清热泄火,清热燥湿,清热安胎,清热降压。黄连:苦、寒。入心、胃、肝、胆、大肠经。清热泄火,清热燥湿,解毒医疮。生栀子:苦,寒。入心、肝、肺、胃、三焦经。泻火除烦,泄热利湿,凉血止血。生甘草:甘、平。入十二经。补脾润肺、益气复脉,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药性。

具体实施方式

取连翘12g、紫花地丁12g、蒲公英15g、大青叶15g、板蓝根12g、败酱草9g、鱼腥草9g、红藤9g、蚤休6g、翻白草6g、三棵针6g、鬼针草6g、乌蔹莓6g、托盘根9g、大黄9g、黄芩9g、黄连9g、生栀子9g和生甘草6g,以上19味药一起放入1000毫升水中,浸泡30分钟,然后文火煎制30分钟,过滤去渣得药液520毫升,煎出的药液即为治疗炎性浸润期褥疮的中药。当炎性浸润期褥疮的病人需要治疗时,将药液温度为37℃,每次口服260毫升,每日二次,三日为一疗程,若仍有症状,再服第二疗程,以至痊愈。

308例炎性浸润期褥疮病人中,男性171例,占55.19%;女性137例,占44.81%。男性多于女性。

表一、308例炎性浸润期褥疮的年龄范围

  年龄(岁)  17~20  21~30  31~39  40~51  例数  5  199  101  3

  百分比  1.63%  64.61%  32.79%  0.97%

表二、308例炎性浸润期褥疮病人疗效表

  治愈  好转  无效  例数  307  1  无  百分比  99.68%  0.32%  无

表三、308例炎性浸润期褥疮病人疗程表

  治疗天数  3~5  6~7  8~10  11~16  例数  99  131  77  1  百分比  32.15%  42.53%  25%  0.32%

表四、308例炎性浸润期褥疮病人治疗前后情况表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