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具有多个可充电锂电池的单元组和具有多个该单元组的装置

具有多个可充电锂电池的单元组和具有多个该单元组的装置

摘要

本发明涉及具有多个可充电锂电池的单元组和具多个该单元组的装置,所述单元组可容纳并保护包括盒与电极接头的多个可充电锂电池,并且根据可充电锂电池的叠置结构的自由度易于改变其电压和容量。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1911336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0-12-0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SK能源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200880123435.8

  • 发明设计人 尹鼎植;张秀荣;李丞峻;吴全根;

    申请日2008-09-24

  • 分类号H01M2/02(20060101);

  • 代理机构11127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党晓林

  • 地址 韩国首尔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1:18:04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7-15

    专利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H01M 2/02 专利号:ZL2008801234358 登记生效日:20220701 变更事项:专利权人 变更前权利人:SK新技术株式会社 变更后权利人:SK新能源株式会社 变更事项:地址 变更前权利人:韩国首尔 变更后权利人:韩国首尔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2-12-12

    授权

    授权

  • 2012-07-04

    著录事项变更 IPC(主分类):H01M2/02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080924

    著录事项变更

  • 2011-01-19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H01M2/02 申请日:20080924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0-12-08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多个可充电锂电池的单元组和具有多个该单元组的装置,更具体地涉及这样的具有多个可充电锂电池的单元组和具有多个该单元组的装置,该单元组可容纳并保护多个包括盒(pouch)与电极接头的可充电锂电池,并且根据所述可充电锂电池的叠置结构的自由度易于改变其电压和容量。

背景技术

通常,随着例如数码相机、便携式电话、笔记本电脑、混合动力车之类的高技术产品的发展,已研制出与一次电池不同的能够重复充电/放电的二次电池。二次电池包括镍-镉电池、镍-金属混合电池、镍-氢电池、可充电锂电池等。操作电压为3.6V以上的可充电锂电池用作各种便携式电子器具所用的电源,或者多个可充电锂电池串联连接并使用于高功率混合动力车中。由于可充电锂电池的操作电压比镍-镉电池或镍-金属混合电池的操作电压高三倍,并且每单位重量能量密度的性质优良,因此其使用急剧增多。

可充电锂电池可制造成各种类型,例如主要使用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圆柱型和棱柱型。近来,锂聚合物电池制造成具有柔性的盒型,因此,其可自由地形成各种形状。而且,由于锂聚合物电池轻且具有优良的稳定性,因此有利于形成更细且更轻的便携式电子器具。

图1是示出传统的盒式可充电锂电池的结构的图。该传统的盒式可充电锂电池包括电池部51和提供用于容纳该电池部51的空间11的外壳10。

在电池部51中,依次布置阳极板、分隔件和阴极板,然后将它们沿一个方向卷绕,或者叠置多个阳极板、分隔件和阴极板。电池部51的各电极板均与阳极接头52a和阴极接头52b电连接。

阳极接头52a与阴极接头52b的一端穿过外壳10的闭合表面12突出到外部。阳极接头52a与阴极接头52b的突出端与保护电路板的端子连接。

在阳极接头52a与阴极接头52b上卷绕绝缘带,以防止外壳10与阳极接头52a和阴极接头52b之间在与闭合表面12接触的部分处电短路。

与由金属材料密集形成的例如圆柱型或棱柱型之类的罐式结构不同,外壳10为盒式结构,包括由金属箔形成的中间层和由绝缘膜形成的内层和外层。盒型外壳具有优良的可成形性和柔性。如上所述,外壳10形成有用于容纳电池部51的空间11,并且闭合表面12沿空间11的边缘热粘合。

图2是沿图1的线A-A剖取的剖视图。外壳10由复合膜形成,该复合膜包括中间层、内层与外层,中间层由金属箔(例如铝箔)形成,内层和外层由绝缘膜形成,该绝缘膜附接到中间层的内表面和外表面,以保护该中间层。

电池部51中依次布置阳极板51a、分隔件51c和阴极板51b,并且容纳在外壳10的空间11中,阳极接头52a和阴极接头52b从阳极板51a和阴极板51b延伸。延伸的电极接头52a和52b的一端穿过外壳的闭合表面12突出到外部,电极接头52a和52b的与闭合表面12接触的外表面与绝缘带13一起卷绕。

在盒式可充电锂电池50中,如上所述,在依次布置阳极板51a、分隔件51c和阴极板51b的状态下,通过将电极接头52a和52b与阳极板51a和阴极板51b电连接,然后沿一个方向卷绕它们而完成电池部51。

通过拉伸工艺将完成的电池部51安装在外壳10的空间11中。各电极接头52a、52b的一端在安装后暴露到外壳10的外部。在该情形下,通过向外壳10的密闭空间11施加预定的热和压力的热粘合工艺而完成盒式可充电锂电池50。为了使电池结构稳定,对已完成的盒式可充电锂电池50进行成形工艺处理,包括充电、老化和放电等,由此确定电池是否正常或不正常。

据此,韩国专利公报No.2005-000594公开一种包状盒式可充电锂电池的方法。在该盒式可充电锂电池中,由于向阳极接头和外壳的金属层施加相同的阳极电势,因此,当阴极接头因外壳的内层破裂而与外壳的金属层接触时,引起电短路,以容易检测断路的电压差。

同时,在混合动力车需要高功率锂电池情况下,几十至几百个盒叠置,然后彼此串联连接,以获得高电压。

由于盒式可充电锂电池由能够容易弯曲的柔性铝盒形成,因此,其必须由硬外壳保护,以长时间使用。然而,在传统的电池中,各盒的阳极接头和阴极接头通过具有电路图案的印刷电路板(PCB)连接,以串联连接多个盒,然后将连接的盒容纳在外壳中。

然而,在通过叠置多个锂聚合物盒形成高功率锂电池的传统方法中,由于不能完全且安全地保护柔性的锂聚合物盒,并且使用PCB连接叠置盒的方法也不完美,因此不能抵挡环境的变化。

因此,需要一种安全且稳定地叠置形成作为电源的高功率锂电池的盒单元,然后将它们串联或并联连接的方法。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多个可充电锂电池的单元组,在该单元组中,所述多个可充电锂电池可被更安全且稳定地容纳。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多个可充电锂电池的单元组,在该单元组中,所述多个可充电锂电池彼此可直接连接,而无需单独的连接装置,并且还可自由地改变连接后的可充电锂电池的电压和容量。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多个可充电锂电池的单元组,该单元组可防止连接后的可充电锂电池在充电/放电时过热。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多个所述单元组的装置。

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多个可充电锂电池的单元组,该单元组包括:左端框架和右端框架;多个主框架,该多个主框架设置成在所述左端框架与所述右端框架之间彼此相邻,并且分别具有形成在所述主框架的上端而露出的第一接头支撑部、形成在所述第一接头支撑部的左下侧而打开的左空间部以及形成在所述第一接头支撑部的右下侧而打开的右空间部;中央框架,该中央框架在其上端形成有露出的第一接头支撑部,该中央框架的左侧联接到左主框架,该中央框架的右侧联接到右主框架,以使该中央框架布置在所述两个相邻主框架中的所述左主框架的右空间部与所述右主框架的左空间部之间;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该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形成有左电极接头和右电极接头,所述左电极接头向盒的外周面的左侧弯曲,所述右电极接头向所述盒的所述外周面的右侧弯曲,该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容纳在各主框架的所述左空间部中;第二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该第二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的左电极接头的极性与所述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的所述右电极接头的极性相反,并且在与所述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的所述右电极接头相反的方向上突出,该第二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的右电极接头的极性与所述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的所述左电极接头的极性相反,并且在与所述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的所述左电极接头相反的方向上突出,所述第二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容纳在各主框架的所述右空间部中;第一连接装置,该第一连接装置设置有第一下固定板、第一上固定板以及第一联接单元,所述第一下固定板具有向上突出的螺栓,所述第一下固定板的所述螺栓穿过所述第一上固定板,所述第一联接单元安装到所述第一下固定板的所述螺栓的穿过所述第一上固定板的那一端,该第一连接装置布置在所述第一接头支撑部处;以及第二连接装置,该第二连接装置设置有第二下固定板、第二上固定板以及第二联接单元,所述第二下固定板具有向上突出的螺栓,所述第二下固定板的所述螺栓穿过所述第二上固定板,所述第二联接单元安装到所述第二下固定板的所述螺栓的穿过所述第二上固定板的那一端,该第二连接装置布置在所述第二接头支撑部处,其中,容纳在所述主框架的一个中的所述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的所述右电极接头和所述第二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的所述左电极接头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装置彼此固定连接且串联电连接,容纳在所述两个相邻主框架的所述左主框架中的所述第二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的所述右电极接头与容纳在所述两个相邻主框架的所述右主框架中的所述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的所述左电极接头通过所述第二连接装置彼此固定连接且串联电连接。

优选地,n个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容纳在各主框架的所述左空间部中,以彼此并联地电连接,n个第二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容纳在各主框架的所述右空间部中,以彼此并联地电连接,其中,n是大于等于2的自然数。容纳在各主框架的所述左空间部中的所述n个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的左电极接头和右电极接头上下叠置,以彼此并联地电连接,容纳在各主框架的所述右空间部中的所述n个第二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的左电极接头和右电极接头上下叠置,以彼此并联地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左端框架在其上端形成有露出的第三接头支撑部,并且联接至所述主框架中的最左侧主框架,所述右端框架在其上端形成有露出的第四接头支撑部,并且联接至所述主框架中的最右侧主框架,第三连接装置设置有:第三下固定板,该第三下固定板具有向上突出的螺栓;第三上固定板,所述第三下固定板的所述螺栓穿过该第三上固定板;以及第三联接单元,该第三联接单元安装到所述第三下固定板的所述螺栓的穿过所述第三上固定板的那一端,该第三连接装置布置在所述第三接头支撑部处,第四连接装置设置有:第四下固定板,该第四下固定板具有向上突出的螺栓;第四上固定板,所述第四下固定板的所述螺栓穿过该第四上固定板;以及第四联接单元,该第四联接单元安装到所述第四下固定板的所述螺栓的穿过所述第四上固定板的那一端,该第四连接装置布置在所述第四接头支撑部处,所述第三连接装置将在所述主框架中的所述最左侧主框架中容纳的所述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的所述左电极接头固定在所述第三下固定板与所述第三上固定板之间,并且所述第四连接装置将在所述主框架中的所述最右侧主框架中容纳的所述第二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的所述左电极接头固定在所述第四下固定板与所述第四上固定板之间。固定板连接件结合到所述第一上固定板、所述第二上固定板、所述第三上固定板和所述第四上固定板中的每个,并且连接到电压测量装置的电压测量线路的连接器插入所述固定板连接件中的每个中。由与所述第二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的所述右电极接头相同的材料形成的假电极接头固定在所述第三下固定板与所述第三上固定板之间,并且由与所述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的所述左电极接头相同的材料形成的假电极接头固定在所述第四下固定板与所述第四上固定板之间。

优选地,该单元组还包括保护盖,该保护盖布置在各第一和第二连接装置的上侧,其中,在所述第一接头支撑部的水平延长线上,在各主框架的上端处形成供安装所述保护盖的第一保护盖固定部,在所述第二接头支撑部的水平延长线上,在各主框架的上端处形成供安装所述保护盖的第二保护盖固定部。

优选地,所述主框架中的每个包括:笔直底板;前竖直板,该前竖直板在所述底板的前端处向上布置,并且在其中央部形成有通风孔;后竖直板,该后竖直板在所述底板的后端处向上布置,并且在其中央部形成有通风孔;前间隔突起,该前间隔突起在所述前竖直板的上侧向前突出;以及后间隔突起,该后间隔突起在所述后竖直板的上侧向后突出,并且所述前间隔突起与所述后间隔突起中的每个形成有从其上端凹进的安装槽,以沿横向容纳笔直管。所述前竖直板与所述后竖直板中的每个形成有分别形成为从其左端和右端向其中央部凹进的左槽和右槽,并且所述中央框架具有前温度传感器插入槽和后温度传感器插入槽,所述前温度传感器插入槽从中央框架的前外表面向其内侧凹进,穿过其左表面和右表面,并与由所述两个相邻主框架中的所述左主框架的所述前竖直板的所述右槽和所述右主框架的所述前竖直板的所述左槽限定的通孔连通,所述后温度传感器插入槽从中央框架的后外表面向其内侧凹进,穿过其左表面和右表面,并与由所述两个相邻主框架中的所述左主框架的所述后竖直板的所述右槽和所述右主框架的所述后竖直板的所述左槽限定的通孔连通。

优选地,所述前间隔突起具有:形成在所述前间隔突起后侧的小宽度部;以及形成在所述前间隔突起前侧的大宽度部,该大宽度部与所述小宽度部连接,在横向上比所述小宽度部更突出,所述后间隔突起具有:形成在所述后间隔突起前侧的小宽度部;以及形成在所述后间隔突起后侧的大宽度部,该大宽度部与所述小宽度部连接,在横向上比所述小宽度部更突出,所述前间隔突起的所述安装槽的一部分形成在所述前间隔突起的所述小宽度部处,并且其余部分形成在所述前间隔突起的所述大宽度部处,所述后间隔突起的所述安装槽的一部分形成在所述后间隔突起的所述小宽度部处,并且其余部分形成在所述后间隔突起的所述大宽度部处,与所述测温装置连接的测温线被引导穿过在所述两个相邻主框架中的所述左主框架的所述前间隔突起的所述小宽度部与所述右主框架的所述前间隔突起的所述小宽度部之间形成的间隙,并且连接到插入所述前温度传感器插入槽中的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测温装置连接的测温线被引导穿过在所述两个相邻主框架中的所述左主框架的所述后间隔突起的所述小宽度部与所述右主框架的所述后间隔突起的所述小宽度部之间形成的间隙,并且连接到插入所述后温度传感器插入槽中的温度传感器。被引导穿过在所述两个相邻主框架的所述左主框架的所述前间隔突起的所述小宽度部与所述右主框架的所述前间隔突起的所述小宽度部之间形成的间隙的电压测量线路与所述第二连接装置电连接,并且被引导穿过在所述相邻主框架的所述左主框架的所述后间隔突起的所述小宽度部与所述右主框架的所述后间隔突起的所述小宽度部之间形成的间隙的电压测量线路与所述第一连接装置电连接。

优选地,该单元组还包括可充电锂电池壳体,该可充电锂电池壳体封装了具有多个可充电锂电池的所述单元组,并且形成有进气孔和排气孔,其中,所述进气孔形成在形成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与所述前竖直板之间的前气路的延长线以及形成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内表面与所述后竖直板之间的后气路的延长线的其中一个延长线上,并且排气孔形成在形成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与所述前竖直板之间的前气路的延长线以及形成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内表面与所述后竖直板之间的后气路的延长线的另一个延长线上。

优选地,一种具有多个单元组的装置,该多个单元组分别具有多个可充电锂电池,该装置包括:彼此相邻的多个单元组;可充电锂电池壳体,该可充电锂电池壳体封装了具有多个可充电锂电池的所述多个单元组,并且形成有进气孔和排气孔,其中,两个相邻单元组中的前单元组的后间隔突起的后端与该两个相邻单元组中的后单元组的前间隔突起的前端连接,并且所述进气孔和所述排气孔形成在形成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与所述单元组的最前侧单元组的前竖直板之间的前气路的延长线、形成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内表面与所述单元组的最后侧单元组的后竖直板之间的后气路的延长线、以及形成于所述两个相邻单元组的所述后竖直板与所述前竖直板之间的中央气路的延长线中的至少一个延长线上。

有益效果

如上所述,本发明可更加安全且稳定地连接多个可充电锂电池,而无需分离的连接装置。

根据本发明,由于多个可充电锂电池的连接结构不受限制,因此,可以自由改变连接后的可充电锂电池的电压和容量。因此,其应用范围可变宽。

另外,由于本发明的散热性能优良,因此,可以使充电/放电时产生的热最少,由此预先防止电池损坏。

另外,根据本发明,可以测量容纳在各主框架中的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和第二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的电压和温度。

附图说明

从下列结合附图给出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说明,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显而易见,附图中:

图1是传统的可充电锂电池的前视图。

图2是沿图1的线A-A剖取的剖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左端框架、主框架、中央框架和右端框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主框架的立体图。

图5和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形成在主框架处的左空间部和右空间部的示意图。

图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相邻两个主框架彼此联接的状态的视图,而未示出中央框架。

图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相邻主框架、夹设在主框架之间的中央框架、容纳在相邻主框架的左主框架中的第二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以及容纳在右主框架中的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主框架和容纳在该主框架中的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和第二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中央框架和容纳在该中央框架中的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和第二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右端框架和固定到该右端框架的第二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左端框架和固定到该左端框架的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保护盖的后部立体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容纳在主框架中的可充电锂电池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容纳在主框架130+i中的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10+i的右电极接头310-rt和第二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20+i的左电极接头320-lt的叠置状态的前视图。

图1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容纳在主框架130+i中的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10+i的右电极接头310-rt和第二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20+i的左电极接头320-lt的联接状态的前视图。

图1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上壳体被分离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8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可充电锂电池壳体的上壳体620的立体图。

图19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可充电锂电池壳体的上壳体620的立体图。

图20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上壳体被分离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通风路径的示意图。

图22a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上壳体的立体图。

图22b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通风路径的示意图。

图23a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上壳体的立体图。

图23b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通风路径的示意图。

图24a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的上壳体的立体图。

图24b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的通风路径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的详细说明

110:左端框架

110-6:前间隔突起

110-7:后间隔突起

110-10:母线引导部

110-12:下部前联接突起

110-13:下部后联接突起

120:右端框架

120-2g:前温度传感器插入槽

120-3g:后温度传感器插入槽

120-12:下部前联接突起

120-12p:中空联接突起

120-13:下部后联接突起

120-13p:中空联接突起

120-6:前联接突起

120-6p:中空联接突起

120-6g:安装槽

120-6s:小宽度部

120-6l:大宽度部

120-6sl:左突出部

120-7:后联接突起

120-7p:中空联接突起

120-7g:安装槽

120-7s:小宽度部

120-7l:大宽度部

120-7sl:左突出部

120-8:第四接头支撑部

120-8p:引导突起

120-9:第四有效(virtual)接头支撑部

120-9p:有效引导突起

120-10:母线引导部

130+1、…、130+r、130+(r+1)、…、130+n:主框架

130+r:左主框架

130+(r+1):右主框架

130-1:底板

130-2:前竖直板

130-2h:通风孔

130-2lg:左槽

130-2rg:右槽

130-3:后竖直板

130-3h:通风孔

130-3rg:右槽

130-3lg:左槽

130-5:后竖直支撑件

130-5h:通风孔

130-6:前间隔突起

130-6g:安装槽

130-6s:小宽度部

130-6l:大宽度部

130-6h:联接孔

130-7:后间隔突起

130-7g:安装槽

130-7s:小宽度部

130-7l:大宽度部

130-7h:联接孔

130-8:第一接头支撑部

130-8p:引导突起

130-9:第四保护盖固定部

130-9h:联接孔

130-10:母线引导部

130-12:下部前联接突起

130-12h:联接孔

130-13:下部后联接突起

130-13h:联接孔    LS:左空间部

RS:右空间部       230+r:中央框架

230-2g:前温度传感器插入槽

230-3g:后温度传感器插入槽

230-6:上部前联接突起

230-6p:中空联接突起

230-7:上部后联接突起

230-7p:中空联接突起

230-8:第二支撑部

230-8p:安装槽

230-9:第二保护盖固定部

230-9h:联接孔

230-20:母线引导部

230-12:上部前联接突起

230-12p:中空联接突起

230-13:上部后联接突起

230-13p:中空联接突起    fh:前通孔

130-6t1:第一间隙

310+i: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

310+(r+1):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

310-LT:左电极接头

310-lth:联接槽

310-RT:右电极接头

310-rth:联接槽

320+i:第二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

320+r:第二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

320-LT:左电极接头

320-lth:联接槽

320-RT:右电极接头

320-rth:联接槽

410+i:第一连接装置

410-1:第一下固定板

410-2:第一上固定板

410-2c:固定板连接件

410-3:第一联接单元

420+r:第二连接装置

420-1:第二下固定板

420-2:第二上固定板

420-2c:固定板连接件

420-3:第二联接单元

430:第三连接装置

430-1:第三下固定板

430-2:第三上固定板

430-2c:固定板连接件

430-3:第三联接单元

430-dt:假电极接头

440:第四连接装置

440-1:第四下固定板

440-2:第四上固定板

440-2c:固定板连接件

440-3:第四联接单元

440-dt:假电极接头

500:保护盖

510:第一保护盖

512:第一联接板

512-1:支撑部

512-3:联接突起

520:第二保护盖

522:第二联接板

522-1:支撑部

522-3:联接突起

610:下壳体            620:上壳体

622:进气孔            624:排气孔

1000+f:前单元组       1000+r:后单元组

1002:中央气路         1004-f:前气路

1004-r:后气路         1610:下壳体

1620:上壳体           1622:进气孔

1624:排气孔

1624-f、1624-r:排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该实施方式涉及根据本发明的具有多个可充电锂电池的单元组。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左端框架、主框架、中央框架和右端框架的分解立体图。

参照图3,第一实施方式包括左端框架110、右端框架120和多个主框架130+1、…、130+r、130+(r+1)、…、130+n。多个主框架130+1、…、130+r、130+(r+1)、…、130+n在左端框架110与右端框架120之间布置成彼此相邻,中央框架230+r设置在任选的两个相邻主框架130+r与130+(r+1)之间,其中,r是从1至n-1的自然数,以下相同。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主框架的立体图。

参照图4,任选的主框架130+i设置有笔直底板130-1,其中,i是从1至n的自然数,以下相同。

参照图4,前竖直板130-2向上布置在底板130-1的前端处,前竖直板130-2具有:形成在其中央部的通风孔130-2h;和分别形成为从前竖直板130-2的左右两端向其中央部凹进的左槽130-2lg和右槽130-2rg。左槽130-2lg和右槽130-2rg还彼此相背地形成在中央部的两侧部处。

参照图4,后竖直板130-3向上布置在底板130-1的后端处,后竖直板130-3具有:形成在其中央部的通风孔(未示出);和分别形成为从后竖直板130-3的左右两端向其中央部凹进的左槽130-3lg和右槽(未示出)。后竖直支撑件130-5设置在后竖直板130-3的内表面处,该后竖直支撑件130-5具有与形成在后竖直板130-3的中央部处的通风孔(未示出)连通的通风孔130-5h。尽管未在图4中示出,但与在后竖直板130-3中一样,前竖直支撑件(未示出)设置在前竖直板130-2的内表面处,并且该前竖直支撑件(未示出)具有与形成在前竖直板130-2的中央部处的通风孔130-2h连通的通风孔(未示出)。

参照图4,前间隔突起130-6在前竖直板130-2的上侧向前突出,并且该前间隔突起130-6具有从其上端凹进的安装槽130-6g,以在横向上容纳笔直管(未示出)。前间隔突起130-6具有形成在其后侧的小宽度部130-6s和与该小宽度部130-6s连接的大宽度部130-6l。大宽度部130-6l在横向上突出为宽度比小宽度部130-6s宽。前间隔突起130-6的安装槽130-6g的一部分形成在前间隔突起130-6的小宽度部130-6s处,其余部分形成在前间隔突起130-6的大宽度部130-6l处。前间隔突起130-6的小宽度部130-6s形成有沿横向穿透的联接孔130-6h。

参照图4,后间隔突起130-7在后竖直板130-3的上侧向后突出,并且该后间隔突起130-7具有从其上端凹进的安装槽130-7g,以在横向上容纳笔直管(未示出)。后间隔突起130-7具有形成在其前侧的小宽度部130-7s和与该小宽度部130-7s连接的大宽度部130-7l。大宽度部130-7l在横向上突出为宽度比小宽度部130-7s宽。后间隔突起130-7的安装槽130-7g的一部分形成在后间隔突起130-7的小宽度部130-7s处,其余部分形成在后间隔突起130-7的大宽度部130-7l处。后间隔突起130-7的小宽度部130-7s形成有沿横向穿透的联接孔130-7h。

参照图4,第一接头支撑部130-8形成在主框架130+i的上端,以暴露到外部。该第一接头支撑部130-8形成为笔直板,并且在其各前端和后端处形成有引导突起130-8p。

参照图4,第一保护盖固定部130-9形成在主框架130+i的上端处,并且该第一保护盖固定部130-9从第一接头支撑部130-8向上突出。在第一保护盖固定部130-9处形成联接孔130-9h。同时,可在第一接头支撑部130-8与第一保护盖固定部130-9之间形成U形母线引导部130-10,以引导母线。在该母线引导部130-10位于中央的情况下,第一接头支撑部130-8形成在后间隔突起130-7的一侧,第一保护盖固定部130-9形成在前间隔突起130-6的一侧。

参照图4,下部前联接突起130-12形成在前竖直板130-2处,以向前突出,该下部前联接突起130-12形成有沿横向穿透的联接孔130-12h。

参照图4,下部后联接突起130-13形成在后竖直板130-3处,以向后突出,该下部后联接突起130-13形成有沿横向穿透的联接孔130-13h。

图5和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形成在主框架处的左空间部和右空间部的示意图。

参照图5,左空间部LS形成在主框架130+i的第一接头支撑部130-8和第一保护盖固定部130-9的左下侧,参照图6,右空间部RS形成在主框架130+i的第一接头支撑部130-8和第一保护盖固定部130-9的右下侧。

图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相邻两个主框架130+r和130+(r+1)彼此联接的状态的视图,但未示出中央框架230+r(图3)。

参照图7,左主框架130+r的大宽度部130-6l的右表面与右主框架130+(r+1)的大宽度部130-6l的左表面接触,因此,在左主框架130+r的小宽度部130-6s的右表面与右主框架130+(r+1)的小宽度部130-6s的左表面之间形成空间。

同样,左主框架130+r的大宽度部130-7l的右表面与右主框架130+(r+1)的大宽度部130-7l的左表面接触,因此,在左主框架130+r的小宽度部130-7s的右表面与右主框架130+(r+1)的小宽度部130-7s的左表面之间形成空间。

图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相邻主框架、夹设在该主框架之间的中央框架、容纳在相邻主框架的左主框架中的第二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以及容纳在右主框架中的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的分解立体图。

参照图8,上部前联接突起230-6和上部后联接突起230-7形成在中央框架230+r的两个上边缘处。上部前联接突起230-6和上部后联接突起230-7中的每个形成有中空联接突起230-6p、230-7p,中空联接突起230-6p、230-7p形成为中空轴,该中空轴形成为横向穿透上部前联接突起230-6和上部后联接突起230-7中的每个。中空联接突起230-6p的左端形成为与左主框架130+r的联接孔130-6h的右侧联接,中空联接突起230-6p的右端形成为与右主框架130+(r+1)的联接孔130-6h的左侧联接。同样,中空联接突起230-7p的左端形成为与左主框架130+r的联接孔130-7h的右侧联接,中空联接突起230-7p的右端形成为与右主框架130+(r+1)的联接孔130-7h的左侧联接。

参照图8,第二接头支撑部230-8形成在中央框架230+r的上端,以暴露到外部。该第二接头支撑部230-8形成为笔直板,并且在其各前端和后端形成有引导突起230-8p。

参照图8,第二保护盖固定部230-9形成在中央框架230+r的上端处,并且该第二保护盖固定部230-9从第二接头支撑部230-8向上突出。在第二保护盖固定部230-9处形成联接孔230-9h。同时,可在第二接头支撑部230-8与第二保护盖固定部230-9之间形成U形母线引导部230-10,以引导母线。因为该母线引导部230-10位于中央,因此,第二接头支撑部230-8形成在上部前间隔突起230-6的一侧,第二保护盖固定部230-9形成在上部后间隔突起230-7的一侧。

参照图8,下部前联接突起230-12形成在中央框架230+r的前下端处,以向前突出,下部后联接突起230-13形成在中央框架230+r的后下端处,以向后突出。下部前联接突起230-12和下部后联接突起230-13分别形成有中空联接突起230-12p、230-13p,中空联接突起230-12p、230-13p形成为中空轴,该中空轴形成为横向穿透下部前联接突起230-12和下部后联接突起230-13中的每个。中空联接突起230-12p的左端形成为与左主框架130+r的联接孔130-12h的右侧联接,中空联接突起230-12p的右端形成为与右主框架130+(r+1)的联接孔130-12h的左侧联接。同样,中空联接突起230-13p的左端形成为与左主框架130+r的联接孔130-13h的右侧联接,中空联接突起230-13p的右端形成为与右主框架130+(r+1)的联接孔130-13h的左侧联接。

参照图8,中央框架230+r形成有前温度传感器插入槽230-2g和后温度传感器插入槽230-3g。前温度传感器插入槽230-2g形成为从中央框架230+r的前外表面向其内部凹进,并且还穿透其左表面和右表面,后温度传感器插入槽230-3g形成为从中央框架230+r的后外表面向其内部凹进,并且还穿透其左表面和右表面。参照图7和图8,前温度传感器插入槽230-2g与由左主框架130+r的前竖直板的右槽130-2rg和右主框架130+(r+1)的前竖直板的左槽130-2lg限定的前通孔fh连通。前温度传感器(未示出)插入穿过前通孔fh。参照图7和图8,同样,后温度传感器插入槽230-3g与由左主框架130+r的后竖直板的右槽130-3rg和右主框架130+(r+1)的后竖直板的左槽130-3lg限定的后通孔rh连通。后温度传感器(未示出)插入穿过后通孔rh。

参照图7,与插入穿过前通孔fh的前温度传感器(未示出)连接的测温线(未示出)被引导穿过第一间隙130-6t1,然后引到容纳在主框架130+1、…、130+r、130+(r+1)、…、130+n的安装槽130-6g中的笔直引导管(未示出)中。第一间隙130-6t1是形成在左主框架130+r的小宽度部130-6s与右主框架130+(r+1)的小宽度部130-6s之间的间隙当中的仅仅形成在左主框架130+r的安装槽130-6g与右主框架130+(r+1)的安装槽130-6g之间的间隙。同样,与插入穿过后通孔rh的后温度传感器(未示出)连接的测温线(未示出)引导穿过第一间隙(未示出),然后引到容纳在主框架130+1、…、130+r、130+(r+1)、…、130+n的安装槽130-7g中的笔直引导管(未示出)中。第一间隙(未示出)是形成在左主框架130+r的小宽度部130-7s与右主框架130+(r+1)的小宽度部130-7s之间的间隙当中的仅仅形成在左主框架130+r的安装槽130-7g与右主框架130+(r+1)的安装槽130-7g之间的间隙。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主框架和容纳在该主框架中的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和第二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的分解立体图。

参照图5和图9,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10+i容纳在主框架130+i的左空间部LS中,其中i是从1至n的自然数,以下相同。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10+i具有左电极接头310-lt和右电极接头310-rt,左电极接头310-lt向盒(未标记附图标记)的左侧弯曲,以向盒的外表面的左侧突出,右电极接头310-rt向盒(未标记附图标记)的右侧弯曲,以向盒的外表面的右侧突出。左电极接头310-lt是阳极接头或阴极接头,右电极接头310-rt是相反的电极接头。左电极接头310-lt和右电极接头310-rt分别形成有联接槽310-lth、310-rth。同时,该实施方式中的左电极接头310-lt和右电极接头310-rt可分别形成有联接孔(未示出),而不是联接槽310-lth、310-rth。

参照图6和图9,第二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20+i容纳在主框架130+i的右空间部RS中,其中i是从1至n的自然数,以下相同。第二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20+i具有左电极接头320-lt和右电极接头320-rt,左电极接头320-lt向盒(未标记附图标记)的左侧弯曲,以向盒的外表面的左侧突出,右电极接头320-rt向盒(未标记附图标记)的右侧弯曲,以向盒的外表面的右侧突出。第二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20+i的左电极接头320-lt突出成与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10+i的右电极接头310-rt相对,并且极性与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10+i的右电极接头310-rt的极性相反。第二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20+i的右电极接头320-rt突出成与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10+i的左电极接头310-lt相对,并且极性与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10+i的右电极接头310-rt的极性相反。左电极接头320-lt和右电极接头320-rt分别形成有联接槽320-lth、320-rth。同时,该实施方式中的左电极接头320-lt和右电极接头320-rt可分别形成有联接孔(未示出),而不是联接槽320-lth、320-rth。

参照图9,容纳在主框架130+i中的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10+i的右电极接头310-rt和容纳在主框架130+i中的第二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20+i的左电极接头320-lt通过第一连接装置410+i串联电连接。

参照图9,第一连接装置410+i设置有第一下固定板410-1、第一上固定板410-2和第一联接单元410-3。第一下固定板410-1、第一上固定板410-2和第一联接单元410-3可由导电材料形成。第一下固定板410-1安装在主框架130+i的第一接头支撑部130-8上,并且形成有配合到引导突起130-8p中的联接槽410-1h。螺栓(未标记附图标记)形成为从第一下固定板410-1向上突出。第一上固定板410-2形成有供第一下固定板410-1的螺栓(未标记附图标记)穿过的通孔(未标记附图标记)。固定板连接件410-2c结合到第一上固定板410-2。

参照图9,第一联接单元410-3安装到第一下固定板410-1的螺栓(未标记附图标记)的一端。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10+i的右电极接头310-rt和第二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20+i的左电极接头310-lt布置在第一下固定板410-1与第一上固定板410-2之间,然后通过第一联接单元410-3彼此电连接。此时,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10+i的右电极接头310-rt与第二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20+i的左电极接头320-lt上下叠置,并且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10+i的联接槽310-rth与第二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20+i的联接槽320-lth围绕第一下固定板410-1的螺栓(未标记附图标记)。因此,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10+i的右电极接头310-rt和第二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20+i的左电极接头320-lt之间的接触表面积增大,由此改善其间的电连接状态和联接力。

参照图9,固定板连接件410-2c结合到第一上固定板410-2,并且与容纳在主框架130+i中的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10+i的右电极接头310-rt和容纳在主框架130+i中的第二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20+i的左电极接头320-lt电连接。连接到电压测量装置(未示出)的第i后部电压测量线路(未示出)的连接器(未示出)插入固定板连接件410-2c中。在i=r的情况下,如图7中所示,第r后部电压测量线路(未示出)穿过形成在左主框架130+r的小宽度部130-7s和右主框架130+(r+1)的小宽度部130-7s之间的第二间隙130-7t2被引导到第一连接装置410+i(参照图9)的固定板连接件410-2c(参照图9)。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中央框架和容纳在该中央框架中的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和第二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的分解立体图。

参照图10,容纳在左主框架130+r中的第二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20+r的右电极接头320-rt和容纳在右主框架130+(r+1)中的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10+(r+1)的左电极接头310-lt通过第二连接装置420+r串联电连接。

参照图10,第二连接装置420+r设置有第二下固定板420-1、第二上固定板420-2和第二联接单元420-3。第二下固定板420-1、第二上固定板420-2和第二联接单元420-3可由导电材料形成。第二下固定板420-1安装在主框架230+r的第二接头支撑部230-8上,并且形成有配合到引导突起230-8p中的联接槽420-1h。螺栓(未标记附图标记)形成为从第二下固定板420-1向上突出。第二上固定板420-2形成有供第二下固定板420-1的螺栓(未标记附图标记)穿过的通孔(未标记附图标记)。固定板连接件420-2c结合到第二上固定板420-2。

参照图10,第二联接单元420-3安装到第二下固定板420-1的螺栓(未标记附图标记)的一端。第二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20+r的右电极接头320-rt和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10+(r+1)的左电极接头310-lt布置在第二下固定板420-1与第二上固定板420-2之间,然后通过第二联接单元420-3彼此电连接。此时,第二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20+r的右电极接头320-rt与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10+(r+1)的左电极接头310-lt叠置,并且第二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20+r的联接槽320-rth与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10+(r+1)的联接槽310-lth围绕第二下固定板420-1的螺栓(未标记附图标记)。因此,第二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20+r的右电极接头320-rt和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10+(r+1)的左电极接头310-lt之间的接触表面积增大,由此改善其间的电连接状态和联接力。

参照图10,固定板连接件420-2c结合到第二上固定板420-2,并且与容纳在左主框架130+r中的第二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20+r的右电极接头320-rt和容纳在右主框架130+(r+1)中的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10+(r+1)的左电极接头310-lt电连接。连接到电压测量装置(未示出)的第r前部电压测量线路(未示出)的连接器(未示出)插入固定板连接件420-2c中。参照图7和图10,第r前部电压测量线路(未示出)穿过形成在左主框架130+r的小宽度部130-6s与右主框架130+(r+1)的小宽度部130-6s之间的第二间隙130-6t2被引导到第二连接装置420+r的固定板连接件420-2c。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右端框架和固定到该右端框架的第二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的分解立体图。

参照图11,第四接头支撑部120-8形成在右端框架120的上端,以暴露到外部。第四接头支撑部120-8形成为笔直板,并且在其各前端和后端形成有引导突起120-8p。

参照图11,第四有效接头支撑部120-9以与第四接头支撑部120-8相同的型式形成在右端框架120的上端。因此,有效引导突起120-9p形成在第四有效接头支撑部120-9的各前端和后端,并且第四有效接头支撑部120-9形成在第四接头支撑部120-8的水平延长线上。

参照图11,可在第四接头支撑部120-8与第四有效接头支撑部120-9之间形成U形母线引导部120-10,以引导母线。在该母线引导部120-10位于中央的情况下,第四接头支撑部120-8形成在前侧,而第四有效接头支撑部120-9形成在后侧。

参照图11,前间隔突起120-6在第四接头支撑部120-8的前侧向前突出,并且该前间隔突起120-6具有从其上端凹进的安装槽120-6g,以横向容纳笔直管。前间隔突起120-6具有:小宽度部120-6s,该小宽度部120-6s形成在其后侧;大宽度部120-6l,该大宽度部120-6l与该小宽度部120-6s连接;以及左突出部120-6sl,该左突出部120-6sl形成在小宽度部120-6s的左下端处,以与大宽度部120-6l间隔开,并且向左侧突出。大宽度部120-6l向左侧突出为宽度比小宽度部120-6s宽,因此大宽度部120-6l的左端与左突出部120-6sl的左端位于相同平面上。前间隔突起120-6的安装槽120-6g的一部分形成在前间隔突起120-6的小宽度部120-6s处,其余部分形成在前间隔突起120-6的大宽度部120-6l处。前间隔突起120-6形成有中空联接突起120-6p,中空联接突起120-6p形成为中空轴,该中空轴形成为横向穿透小宽度部120-6s和左突出部120-6sl中的每个。

参照图11,后间隔突起120-7在第四有效接头支撑部120-9的后侧向后突出,并且该后间隔突起120-7具有从其上端凹进的安装槽120-7g,以横向容纳笔直管。后间隔突起120-7具有:小宽度部120-7s,该小宽度部120-7s形成在其前侧;大宽度部120-7l,该大宽度部120-7l与该小宽度部120-7s连接;以及左突出部120-7sl,该左突出部120-7sl形成在小宽度部120-7s的左下端处,以与大宽度部120-7l间隔开,并且向左侧突出。大宽度部120-7l向左侧突出为宽度比小宽度部120-7s宽,因此大宽度部120-7l的左端与左突出部120-7sl的左端位于相同平面上。后间隔突起120-7的安装槽120-7g的一部分形成在后间隔突起120-7的小宽度部120-7s处,其余部分形成在后间隔突起120-7的大宽度部120-7l处。后间隔突起120-7形成有中空联接突起120-7p,该中空联接突起120-7p形成为中空轴,该中空轴形成为横向穿透小宽度部120-7s和左突出部120-7sl中的每个。

参照图11,下部前联接突起120-12形成在右端框架120的前下侧,以向前突出,下部后联接突起120-13形成在右端框架120的后下侧,以向后突出。下部前联接突起120-12和下部后联接突起120-13分别形成有中空联接突起120-12p、120-13p,该中空联接突起120-12p、120-13p形成为中空轴,该中空轴形成为横向穿透下部前联接突起120-12和下部后联接突起120-13中的每个。中空联接突起120-12p的左端形成为与最左侧主框架130+n的联接孔130-12h的右侧联接。同样,中空联接突起120-13p的左端形成为与最左侧主框架130+n的联接孔130-13h的右侧联接。

参照图11,右端框架120形成有前温度传感器插入槽120-2g和后温度传感器插入槽120-3g。前温度传感器插入槽120-2g形成为在右端框架120的左外表面处凹进,使得其前端向前打开。前温度传感器插入槽120-2g的打开前端与最左侧主框架130+n的前竖直板的右槽130-2rg相邻,以形成供前温度传感器(未示出)插入穿过的通孔。与插入穿过前通孔120-2g的前温度传感器(未示出)连接的测温线(未示出)穿过由最右侧主框架130+n的小宽度部130-6s与右端框架120的小宽度部120-6s限定的间隙引导,然后引入容纳在主框架130+1、…、130+r、130+(r+1)、…、130+n的安装槽130-6g中的笔直引导管(未示出)中。对供后温度传感器(未示出)插入穿过的后通孔120-3g和与后温度传感器连接的测温线(未示出)的说明与对前通孔120-2g和连接到插入穿过该前通孔120-2g的前温度传感器(未示出)的测温线(未示出)的说明相同。

参照图11,容纳在最右侧主框架130+n中的第二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20+n的右电极接头320-rt通过第四连接装置440固定地安装到第四接头支撑部120-8。

参照图11,第四连接装置440设置有第四下固定板440-1、第四上固定板440-2和第四联接单元440-3。第四下固定板440-1、第四上固定板4402和第四联接单元440-3可由导电材料形成。第四下固定板440-1安装在右端框架120的第四接头支撑部120-8上,并且形成有配合到引导突起120-8p中的联接槽440-1h。螺栓(未标记附图标记)形成为从第四下固定板440-1向上突出。第四上固定板440-2形成有供第四下固定板440-1的螺栓(未标记附图标记)穿过的通孔(未标记附图标记)。固定板连接件440-2c结合到第四上固定板440-2。

参照图11,第四联接单元440-3安装到第四下固定板440-1的螺栓(未标记附图标记)的一端。第二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20+n的右电极接头320-rt布置在第四下固定板440-1与第四上固定板440-2之间,然后通过第四联接单元440-3固定。此时,第二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20+n的联接槽320-rth围绕第四下固定板440-1的螺栓(未标记附图标记)。

参照图11,同时,在第四下固定板440-1与第四上固定板440-2之间固定假电极接头440-dt。假电极接头440-dt由与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10+i的左电极接头310+lt相同的材料形成。因此,第四连接装置440的第四下固定板440-1与第四上固定板440-2之间的阻力可被控制为和第一连接装置4l0+n的第一下固定板410-1与第一上固定板410-2之间的阻力相等。

参照图11,固定板连接件440-2c结合至第四上固定板440-2,并且与假电极接头440-dt和容纳在最右侧主框架130+n中的第二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20+n的右电极接头320-rt电连接。与电压测量装置连接的第n前部电压测量线路(未示出)的连接器(未示出)插入固定板连接件440-2c中。第n前部电压测量线路(未示出)穿过形成在最右侧主框架130+n的小宽度部130-6s与右端框架120的小宽度部120-6s之间的间隙被引导到第四连接装置440的固定板连接件440-2c。

参照图11,同时,第n后部电压测量线路(未示出)穿过形成在最右侧主框架130+n的小宽度部130-7s与右端框架120的小宽度部120-7s之间的间隙被引导到第一连接装置410+n的固定板连接件410-2c。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左端框架和固定到该左端框架的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的分解立体图。

图12的端框架110是图11的右端框架120的镜像。因此,在左端框架110的上端形成第三接头支撑部(未示出),第三接头支撑部在与第四接头支撑部120-8相反的方向上露出,并且引导突起(未示出)形成为在第三接头支撑部(未示出)的各前端和后端处突出,与在第四接头支撑部120-8处一样。第三有效接头支撑部(未示出)形成在左端框架110的上端处,以在与第四有效接头支撑部120-9相反的方向上露出,并且引导突起(未示出)形成为在第三有效接头支撑部(未示出)的各前端和后端处突出,与在第四有效接头支撑部120-9一样。另外,可在左端框架110处形成U形母线引导部110-10。前间隔突起110-6和后间隔突起110-7形成在左端框架110的上端处,下部前联接突起110-12和下部后联接突起110-13形成在左端框架110的下端处。而且,左端框架110分别形成有前温度传感器插入槽(未示出)和后温度传感器插入槽(未示出)。对左端框架110的前通孔和后通孔以及其它部件的说明与在右端框架120中的说明一样。

参照图12,容纳在最左侧主框架130+1中的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10+1的左电极接头310-lt通过第三连接装置430被固定地安装到第三接头支撑部(未示出)。

参照图12,第三连接装置430设置有第三下固定板430-1、第三上固定板430-2和第三联接单元430-3。第三下固定板430-1、第三上固定板430-2和第三联接单元430-3可由导电材料形成。第三下固定板430-1安装在左端框架110的第三接头支撑部(未示出)上,并且形成有配合到引导突起(未示出)中的联接槽430-1h。螺栓(未标记附图标记)形成为从第三下固定板430-1向上突出。第三上固定板430-2形成有供第三下固定板430-1的螺栓(未标记附图标记)通过的通孔(未标记附图标记)。固定板连接件430-2c结合到第三上固定板430-2。

参照图12,第三联接单元430-3安装到第三下固定板430-1的螺栓的一端(未标记附图标记)。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10+1的左电极接头310-lt通过第三联接单元430-3布置在第三下固定板430-1与第三上固定板430-2之间。同时,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10+1的联接槽310-lh围绕第三下固定板430-1的螺栓(未标记附图标记)。

参照图12,同时,在第三下固定板430-1与第三上固定板430-2之间固定假电极接头430-dt。假电极接头430-dt由与第二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10+i的右电极接头310-rt相同的材料形成。因此,第三连接装置430的第三下固定板430-1与第三上固定板420-2之间的阻力可被控制成与第一连接装置410+1的第一下固定板410-1与第一上固定板410-2之间的阻力相等。

参照图12,固定板连接件430-2c与假电极接头430-dt和容纳在最左侧主框架130+1中的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10+1的左电极接头310-lt电连接。与电压测量装置(未示出)连接的第零前部电压测量线路(未示出)的连接器(未示出)插入固定板连接件430-2c中。第零前部电压测量线路(未示出)穿过形成在最左侧主框架130+1的小宽度部130-6s与左端框架110的小宽度部(未标记附图标记)之间的间隙被引导到第三连接装置430的固定板连接件430-2c。

因此,参照图12,可利用第零前部电压测量线路(未示出)和第一后部电压测量线路(未示出)测量容纳在最左侧主框架130+1中的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10+1的电压。参照图11,可利用第n前部电压测量线路(未示出)和第n后部电压测量线路(未示出)测量容纳在最右侧主框架130+n中的第二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20+n的电压。参照图10,可利用第r前部电压测量线路(未示出)和第r后部电压测量线路(未示出)测量容纳在左主框架130+r中的第二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20+r的电压,而且参照图10,可利用第r前部电压测量线路(未示出)和第(r+1)后部电压测量线路(未示出)测量容纳在右主框架130+(r+1)中的第一类型的可充电电池310+(r+1)的电压。在该情况下,由于通过与休眠可充电锂电池连接的作为电阻器的假电极接头430-dt,与容纳在最左侧主框架130+1中的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10+1和容纳在最右侧主框架130+n中的第二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20+n连接的电阻器可具有相同的值,因此,可在相同的条件下测量每个可充电锂电池的电压。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保护盖500的后部立体图。固定到第一保护盖固定部130-9的第一保护盖部510和固定到第二保护盖固定部230-9的第二保护盖部520形成在保护盖500的后表面处。

参照图13,第一保护盖部510包括具有两块板的第一联接板512,第一保护盖固定部130-9插入该两块板之间。支撑到第一保护盖固定部130-9的上端的支撑部512-1形成在第一联接板512的两块板之间。而且,第一联接板512的两块板中的一块板形成有插入第一保护盖固定部130-9的联接孔130-9h中的联接突起512-3。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保护盖的后部立体图。

参照图13,第二保护盖部520包括第二联接板522,第二联接板522形成有支撑部522-1和联接突起522-3。

由于保护盖500固定到第一保护盖固定部130-9和第二保护盖固定部230-9,因此,可防止安装在第一接头支撑部130-8上的第一连接装置410+i和安装在第二接头支撑部230-8上的第二连接装置420+r暴露到外部。

同时,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各主框架的前竖直板和后竖直板处形成通风孔,因此,空气可在容纳在各主框架中的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与第二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之间流动,因此可以防止可充电锂电池被充电和放电时产生的热损害。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可充电锂电池可不设置在布置于最左侧主框架与最右侧主框架之间的某一主框架的左空间部和右空间部处。在该情况下,容纳在与所述某一主框架的左侧相邻的主框架中的第二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的右电极接头和容纳在与所述某一主框架的右侧相邻的主框架中的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的左电极接头通过L形的第一母线(未示出)和L形的第二母线(未示出)电连接。第一母线的一端和第二母线的一端分别代替第二连接装置上的固定板,因此,它们可分别与第二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的右电极接头和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的左电极接头电连接。第一母线的另一端和第二母线的另一端通过保险丝之类的电流断路装置彼此连接,以在过流流动时切断电流。此时,第一和第二母线的中间部由母线引导部引导。

第二实施方式

第二实施方式是根据本发明的具有多个可充电锂电池的单元组的另一个实施方式。

图14是容纳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主框架中的可充电锂电池的分解立体图。

参照图14,在该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主框架130+i的左空间部容纳多个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10+i,主框架130+i的右空间部容纳多个第二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20+i。分别容纳m个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10+i和第二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20+i。

图15是示出容纳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主框架130+i中的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10+i的右电极接头310-rt和第二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20+i的左电极接头320-lt的叠置状态的前视图。

参照图14和图15,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10+i的右电极接头310-rt上下叠置,以彼此并联地电连接,第二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20+i的左电极接头320-lt上下叠置,以彼此并联地电连接。

图1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容纳在主框架130+i中的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10+i的右电极接头310-rt和第二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20+i的左电极接头320-lt的联接状态的前视图。参照图14和图16,容纳在主框架130+i中的多个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10+i的右电极接头310-rt和容纳在主框架130+i中的多个第二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320+i的左电极接头310-lt通过第一连接装置410+i彼此串联地电连接。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相同,右电极接头310-rt和左电极接头310-lt分别形成有联接孔(未示出),而不是联接槽(未示出)。

尽管未在图中示出,但同样,容纳在相邻主框架的左主框架中的第二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的右电极接头上下叠置,以彼此并联地电连接,容纳在相邻主框架的右主框架中的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的左电极接头上下叠置,以彼此并联地电连接。然后通过第二连接装置将它们彼此串联地电连接。

尽管未在图中示出,但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将容纳于最右侧主框架中的第二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的右电极接头固定的第四连接装置的第四下固定板与第四上固定板之间固定地布置假电极接头。固定在第四连接装置的第四下固定板与第四上固定板之间的假电极接头的数量与容纳在各主框架中的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的数量和第二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的数量相同。假电极接头固定地上下叠置。同样,在将容纳于最左侧主框架中的第一可充电锂电池的左电极接头固定的第三连接装置的第三下固定板与第三上固定板之间固定地布置假电极接头。固定在第三连接装置的第三下固定板与第三上固定板之间的假电极接头的数量与容纳在各主框架中的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的数量与第二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的数量相同。假电极接头固定地上下叠置。

因此,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多个可充电锂电池安装在各主框架中,并且可充电锂电池的安装结构是mPnS类型,其中,P是指一组中的可充电锂电池(它们容纳在相同主框架的相同空间部中)彼此并联地连接,m是容纳在相同主框架的相同空间部中并彼此并联地连接的可充电锂电池的数量,S是指一组中的可充电锂电池(它们容纳在不同的空间部中)彼此串联地连接,n是彼此串联地连接的电池组的数量。例如,在2P50S的情况下,是指50个电池组彼此串联地连接,并且每个电池组具有两个并联连接的可充电锂电池。也就是说,主框架的总数为25,空间部的总数(即,左空间部和右空间部的数量)为50,彼此并联地连接的两个可充电锂电池容纳在各空间部中,可充电锂电池的总数为100。因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通过改变m可控制容量,并且可通过改变n容易地控制电压。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由于容纳在各主框架中的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与第二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的数量增多,因此,各主框架的左端和右端之间的宽度变得更宽。

由于除了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与第二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的数量为n之外,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将省略对其描述。

第三实施方式

第三实施方式是根据本发明的具有多个可充电锂电池的单元组的又一个实施方式。

图1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上壳体分离的状态的立体图。

参照图17,第三实施方式具有本发明的第一或第二实施方式的单元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或第二实施方式的具有多个可充电锂电池的单元组1000安装在可充电锂电池壳体(未标记附图标记)中。

参照图17,可充电锂电池壳体(未标记附图标记)包括下壳体610和上壳体620。上壳体620形成有进气孔622和排气孔624。

参照图17,进气孔622形成在形成于上壳体620的内表面与各主框架(未标记附图标记)的前竖直板130-2之间的前气路(未示出)的延长线上。

参照图17,排气孔624形成在形成于上壳体620的内表面与各主框架(未标记附图标记)的后竖直板(未示出)之间的后气路(未示出)的延长线上。

参照图17,在进气孔622的左侧布置鼓风风扇(未示出),以吹送冷却空气。因此,由鼓风风扇(未示出)产生的冷却空气穿过进气孔622引到壳体(未标记附图标记)中,流过前气路(未示出)和后气路(未示出),然后穿过排气孔624排出。此时,穿过前气路(未示出)的冷却空气的一部分引导穿过前竖直板130-2的通风孔130-2h,然后通过后竖直板(未示出)的通风孔(未示出)排出,由此防止容纳在各主框架中的第一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和第二类型的可充电锂电池过热。

第四实施方式

第四实施方式是根据本发明的具有多个可充电锂电池的单元组的又一个实施方式。

图18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可充电锂电池壳体的上壳体620的立体图。除了形成在上壳体620处的进气孔622与排气孔624的数量之外,第四实施方式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

参照图18,进气孔622以与第三实施方式中相同的方式形成在形成于上壳体620的内表面与各主框架(未标以附图标记)的前竖直板130-2(参照图17)之间的前气路(未示出)的延长线上。然而,与第三实施方式中不同,进气孔622形成在前气路(未示出)的延长线上的上壳体620的左表面和右表面处。尽管未在图中示出,但在各进气孔622的外侧设置鼓风风扇(未示出)。

参照图18,排气孔624以与第三实施方式中相同的方式形成在形成于上壳体620的内表面与各主框架(未标以附图标记)的后竖直板(未示出)之间的后气路(未示出)的延长线上。然而,与第三实施方式中不同,排气孔624形成在后气路(未示出)的延长线上的上壳体620的左表面和右表面处。

除了通风路径之外,第四实施方式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对其说明。

第五实施方式

第五实施方式是根据本发明的具有多个可充电锂电池的单元组的又一个实施方式。

图19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可充电锂电池壳体的上壳体620的立体图。除了进气孔622和排气孔624之外,第五实施方式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

参照图19,进气孔622形成在上壳体620的前表面处。参照图17和图19,进气孔622是单个通孔,该单个通孔从形成于最左侧主框架(未标记附图标记)的前竖直板130-2处的通风孔130-2h的前部到形成在最右侧主框架(未标记附图标记)的前竖直板130-2处的通风孔130-2h的前部形成。尽管未在图中示出,但在进气孔622的前部设置鼓风风扇(未示出)。

参照图19,排气孔624形成在上壳体620的后表面处,与进气孔622相对,并且排气孔624的形状也与进气孔622相同。

除了通风路径之外,第五实施方式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对其说明。

第六实施方式

第六实施方式涉及根据本发明的具有多个单元组的装置的实施方式。

图20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上壳体被分离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通风路径的示意图。

参照图20,第六实施方式具有本发明的第一或第二实施方式的单元组1000。第一或第二实施方式的单元组1000安装在可充电锂电池壳体(未标记附图标记)中。第一或第二实施方式的单元组1000可设置成彼此相邻的多个。在该实施方式中,例如,设置两个单元组。

参照图20,前单元组1000+f的后间隔突起130-7的后端与后单元组1000+r的前间隔突起130-6的前端接触,因此,在前单元组1000+f的后竖直板(未示出)与后单元组1000+r的前竖直板(未标记附图标记)之间形成中央气路1002。

参照图20,可充电锂电池壳体(未标记附图标记)包括下壳体1610和上壳体1620。上壳体1620形成有进气孔1622和排气孔1624-f、1624-r。

参照图20,进气孔1622形成在形成于前单元组1000+f的后竖直板(未示出)与后单元组1000+r的前竖直板(未标记附图标记)之间的中央气路1002的延长线上。

参照图20,排气孔1624-f形成在形成于上壳体1620的内表面与形成前单元组1000+f的主框架(未标记附图标记)的前竖直板(未示出)之间的前气路1004-f的延长线上。排气孔1624-r形成在形成于上壳体1620的内表面与形成后单元组1000+r的主框架(未标记附图标记)的后竖直板(未示出)之间的后气路1004-r(参照图21)的延长线上。

参照图20,在进气孔1622的左侧布置鼓风风扇(未示出),以吹送冷却空气。因此,从鼓风风扇(未示出)引导的冷却空气穿过进气孔1622引到可充电锂电池壳体(未标记附图标记)中,流过中央气路1002、前气路1004-f(参照图21)和后气路1004-r(参照图21),然后穿过排气孔1624-f、1624-r排出。参照图20和图21,穿过中央气路1002的冷却空气的一部分引入前单元组1000+f的通风孔130-2h和后单元组1000+r的通风孔130-2h中,然后穿过前单元组1000+f的通风孔130-2h和后单元组1000+r的通风孔130-2h排出。

第七实施方式

第七实施方式涉及根据本发明的具有多个单元组的装置的另一个实施方式。

图22a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上壳体的立体图。除了进气孔1622与排气孔1624-f、1624r之外,第七实施方式与第六实施方式相同。

参照图20和图22a,与第六实施方式一样,第七实施方式具有本发明的第一或第二实施方式的单元组1000。第一或第二实施方式的单元组1000安装在可充电锂电池壳体(未标记附图标记)中。与第六实施方式相同,第一或第二实施方式的单元组1000可设置成彼此相邻的多个。在该实施方式中,例如,设置两个彼此相邻的单元组。

参照图22a,上壳体1620形成有进气孔1622和排气孔1624-f、1624r。

参照图20和图22a,与第六实施方式中一样,进气孔1622形成在形成于前单元组1000+f的后竖直板(未示出)与后单元组1000+r的前竖直板(未标记附图标记)之间的中央气路1002的延长线上。然而,与第六实施方式中不同,进气孔1622形成在中央气路1002的延长线上的上壳体1620的各左表面和右表面处。尽管未在图中示出,但在进气孔1622的外侧布置鼓风风扇(未示出),以吹送冷却空气。

参照图20和图22a,与第六实施方式中一样,排气孔1624-f形成在形成于上壳体1620的内表面与形成前单元组1000+f的主框架(未标以附图标记)的前竖直板130-2之间的前气路1004-f(参照图22b)的延长线上。然而,与第六实施方式中不同,排气孔1624-f形成在前气路1004-f(参照图22b)的延长线上的上壳体1620的各左表面和右表面处。

参照图20和图22a,与第六实施方式中一样,排气孔1624-r形成在形成于上壳体1620的内表面与形成前单元组1000+r的主框架(未标以附图标记)的后竖直板(未示出)之间的后气路1004-r(参照图22b)的延长线上。然而,与第六实施方式中不同,排气孔1624-r形成在中央气路1002的延长线上的上壳体1620的各左表面和右表面处。

图22b是根据后气路1004-r(参照图22b)的第七实施方式的通风路径的示意图。

第八实施方式

第八实施方式涉及根据本发明的具有多个单元组的装置的又一个实施方式。

图23a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上壳体的立体图。除了进气孔1622与排气孔1624之外,第八实施方式与第六实施方式相同。

参照图20和图23a,与第六实施方式一样,第八实施方式具有本发明的第一或第二实施方式的单元组1000。第一或第二实施方式的单元组1000安装在可充电锂电池壳体(未标记附图标记)中。与第六实施方式一样,第一或第二实施方式的单元组1000可设置成彼此相邻的多个。在该实施方式中,例如,设置彼此相邻的两个单元组。

参照图23a,上壳体1620形成有进气孔1622和排气孔1624。

参照图20和图23a,进气孔1622形成在形成于上壳体1620的内表面与形成前单元组1000+f的主框架(未标记附图标记)的前竖直板130-2之间的前气路1004-f(参考图23b)的延长线上。进气孔1622形成在前气路1004-f(参照图23b)的延长线上的上壳体1620的各左表面和右表面处。尽管未在图中示出,但在各进气孔1622的外侧布置鼓风风扇(未示出),以吹送冷却空气。

参照图20和图23a,排气孔1624形成在形成于上壳体1620的内表面与形成后单元组1000+r的主框架(未标记附图标记)的后竖直板(未示出)之间的后气路1004-r(参照图23b)的延长线上。排气孔1624形成在后气路1004-r(参照图23b)的延长线上的上壳体1620的各左表面和右表面处。

图23b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通风路径的示意图。

第九实施方式

第九实施方式涉及根据本发明的具有多个单元组的装置的又一个实施方式。

图24a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的上壳体的立体图。除了进气孔1622与排气孔1624之外,第九实施方式与第六实施方式相同。

参照图20和图24a,与第六实施方式一样,第九实施方式具有本发明的第一或第二实施方式的单元组1000,第一或第二实施方式的单元组1000安装在可充电锂电池壳体(未标记附图标记)中。与第六实施方式一样,第一或第二实施方式的单元组1000可设置成彼此相邻的多个。在该实施方式中,例如,设置彼此相邻的两个单元组。

参照图24a,上壳体1620形成有进气孔1622和排气孔1624。

参照图24a,进气孔1622在上壳体1620的前表面处设置多个。各进气孔1622形成在形成于最前单元组的各前竖直板处的通风孔130-2h(参照图24b)的前侧。尽管未在图中示出,但在进气孔1622的外侧布置鼓风风扇(未示出),以吹送冷却空气。

参照图24a,排气孔1624以与进气孔1622相同的数量设置成分别与进气孔1622相对。

图24b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的通风路径的示意图。

同时,如图19所示,进气孔1622可形成为单个通孔,该单个通孔从形成于最左侧主框架(未标记附图标记)的前竖直板处的通风孔130-2h的前部到形成于前主框架(未标记附图标记)的最右侧主框架(未标记附图标记)的前竖直板130-2处的通风孔130-2h的前部形成。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会理解,前述说明中公开的概念和具体实施方式可容易地作为实现与本发明相同的目的的其它实施方式的修改或设计的基础。本领域技术人员还会理解,这样的等同实施方式不背离所附权利要求中阐述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工业应用性

根据本发明,由于多个可充电锂电池的连接结构不受限制,因此,可以自由改变连接后的可充电锂电池的电压和容量。另外,由于本发明的散热性能优良,因此,可以使充电/放电时产生的热最少。因此,其可应用于包括用于高功率的混合动力车的各种工业领域中。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